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2-07-28 10:12:52 教案 我要投稿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继续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计算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2、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二、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四、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

  1、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每一道算式的意义。

  2、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并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对比好门和小明的高度,并注意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学生做第2题,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及时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并同桌之间相互说说每个算式的数学意义。

  学生做第3题,教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并及时对有困难得学生进行帮助。

  学生做第4题,教师注意让学生能够区分最少和最多这个数字范围,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480 180(千克) 180=150(千克)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例7、P9练一练,P11练习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能正确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在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中,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等式的两个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写出方程的数量关系,但不管是什么形式,其本质是一样的。

  2.课件出示例7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①去年的体重+=今年的体重

  ②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米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方程解答。

  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为x千克。

  X+2.5=36 36-X=2.5

  你是怎样检验的?在小组里交流后,集体交流。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二、完成“练一练”

  先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说怎样设未知数,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三、完成练习二的第1~5题。

  1.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思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

  先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说怎样设未知数。

  3.完成练习二的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每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过程。

  4.完成练习二的第4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再说说每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过程。

  5.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

  三生板演,其余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后集体校对,再向同桌说说解方程的注意点:写上“解”,利用等式的性质一步一步解出x的值,最后要检验。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补充习题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84-85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

  学情分析:

  《约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约分作为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它是化简分数的常用方法。学习约分,不但可以提高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的认识,还为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经历探究约分方法的过程,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最简分数的意义和约分的方法;掌握约分的方法。

  难点:能准确的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一起回答用列举法找出24和30的公因数和公因数(为24

  /

  30约分做准备)

  1、24的因数有(),30的因数有(),24和30的公因数有(),它们的.公因数是()。

  2、填空(说说为什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课件出示复习题,第1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第2题先默背,然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过渡: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一)、猜测、验证和比较,理解最简分数的意义

  1、出示例3的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2、师:从情境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这是某所学校100米游泳比赛中,三个学生的对话,生1:一共要游100米,小明已经游了75米,生2:他已经游了全程的3

  /

  4,生3:75

  /

  100和3

  /

  4是一回事吗?)

  3 、猜一猜:75

  /

  100和3

  /

  4

  /

  是一回事吗?

  4、验证:让学生同桌讨论,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5、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课件演示。

  6、引导学生比较75

  /

  100和3

  /

  4两个分数的异同,得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相同点:分数的大小相等

  不同点:75

  /

  100分子和分母较大,含有公因数1、5、25;3

  /

  4分子和分母较小,只含有公因数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都不同

  总结概念: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活动:请学生例举最简分数的例子。

  教师说学生判断,

  学生说大家判断

  学生说同桌判断

  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看是否有公因数2、3、5

  8、课件出示练习: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为什么?

  5

  /

  7 6

  /

  9 10

  /

  12 11

  /

  12 8

  /

  10 14

  /

  169

  /

  1624

  /

  25 21

  /

  24 13

  /

  17

  名回答,说明为什么。

  还是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

  假如都是2或3或5等的倍数,就不只有公因数1。

  (二)、探究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在我们学过的分数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

  课件出示例4.判断24

  /

  30是不是最简分数(不是,除了1外,还有公因数2、3、6)

  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

  师提出思考问题:

  (1)、化简指什么?使分子分母的数字变小

  (2)、化简后大小不能变,要运用什么性质?等式的基本性质

  (3)、等式的基本性质中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化简时,是乘,还是除,用什么来除。除,用公因数来除

  (4)、化简到什么时候为止?最简分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明确题目要求,为探究约分方法做准备。

  2、师: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大小不能变。

  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巡视,指导。

  交流探究结果。

  小组汇报结果。

  (1)方法一: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依次去除。除到最简分数为止

  24

  /

  30=24+30

  /

  30+2=12

  /

  152

  /

  15=12÷3

  /

  15÷3=4

  /

  5

  (2)方法二: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直接得到最简分数。

  24

  /

  30=24+6

  /

  30+6=4

  /

  5

  /

  小结:教师用课件演示比较两种约分方法,并总结约分的意义。

  约分的概念:

  师:约分还有一种书写方法,请同学们看第85页例4,

  并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约分的这种写法。

  6、教师课件直观演示约分的另一种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到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知识,老师发现大家学得很认真,但不知掌握的怎么样?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1、判断下面各等式,哪些是约分?为什么?

  2、错题改正。

  3、指出下列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4、分苹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约分)

  五、板书设计

  约分

  方法一:

  24

  /

  30=24÷2

  /

  30÷2=12

  /

  15

  12

  /

  15=12÷3

  /

  15÷3=4

  /

  5

  方法二:

  24

  /

  30=24÷6

  /

  30÷6=4

  /

  5

  75

  /

  100= 3

  /

  4

  不同点:分子和分母较大分子和分母较小,

  含有公因数1、5、25只含有公因数1

  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1、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搭梯子。

  课堂提问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前提,问题过易就没有思考探究的价值,但问题过难,学生又研讨不出来也没有实际意义。本节课的教学,我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学习搭梯子。

  如:在探究理解最简分数意义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验证出75

  /

  100和3

  /

  4相等以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75

  /

  100和3

  /

  4有什么区别?很多学生都能看出75

  /

  100分子分母较大,3

  /

  4分子分母较小,但没有学生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上去比较。接着我给学生搭了个梯子:请同学们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上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很快学生就找出了75

  /

  100分子分母有公因数1、5、25,而3/4只有公因数1,然后我又在“只有”这个词上加以强调,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最简分数的概念。

  又如探究“约分的意义和方法”这个环节,如果直接出示例4:24

  /

  30,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约分的方法,相信很多学生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在出示例4之后,我是这样给学生搭梯子的。我要求学生不动手,先思考三个问题(①、化简指什么?②、化简要运用什么性质?③化简到什么时候为止?),接着让学生交流,明确题目要求,为探究约分方法做准备。通过这两步搭梯子之后,学生也就知道了化简就是把分子分母较大的分数化成分子分母较小的分数,化简要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要化到最简分数为止。第三步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约分的方法。此时学生已胸中成竹,很自然的探究出了约分的方法,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2、为学生交流搭台子。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需要教师给学生搭台子。只要有探究的地方,就需要交流,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是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理解最简分数和探究约分方法的教学中,我都充分让学生先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点。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时刻记住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的精彩交流喝彩。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会因为学生的精彩交流而精彩。

  3、不动笔墨不读书。

  数学学习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学生在思考交流之后更应让学生动手来写,熟话说“读十遍不如写一遍”。我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复习铺垫中让学生把练习题先写在练习本上,再集体订正;在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的教学时,要求学生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在探究约分的方法时,让学生把化简的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再交流;在学生看书找约分的另一种书写格式时,我始终要求学生练习写一写。

  4、教学环节过渡亦无痕。

  好的书法给人感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好的课堂也应是环环相扣,衔接自然的。本节课我注重教学各个环节的过渡,如:复习铺垫后说: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过渡到最简分数的教学);在学习了最简分数后说: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在我们学过的分数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过渡到约分的教学)?在学习了约分后说: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知识,老师发现大家学得很认真,但不知掌握的怎么样?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过渡到巩固练习的教学)?

  5、思想方法渗透亦无形。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一条明线,数学思想的渗透是教学的一条暗线。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会渗透着一种数学思想,《约分》这一知识点就渗透着恒等变换的数学思想。本课的教学中,恒等变换的数学思想在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和化简分数的教学时得到渗透,在巩固练习中得到不断的内化和深化。

  欠缺火候的地方:

  有智慧的教师往往能利用课堂即生资源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整观这节课,本人扑捉学生课堂发言及练习中有用教育资源的能力不够,课堂教学亮点不够亮;其次本人对学生评价的语言还不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学生倾听和动笔的习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名师张齐华说: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一堂成功的课往往不是教师教学技艺和技巧的简单叠加与拼凑,而是其多年来学识、功底、经验、技巧、智慧、个性乃至人生阅历等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的一种自然勃发与流淌。如练武之人,境界不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是有深厚内力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气魄。自知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不断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

  (生汇报)

  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

  生: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

  (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 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 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

  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分数尺”和“小数尺”中呈现的例子说一说与0.125的互化过程。

  (3)引导学生理解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一个分数,也能表示一个小数。

  3.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探究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4.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

  练习,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学习内容:

  课本第60—61页内容,练习十一第1—4题。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学习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2.我能在正确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我能理解单位“1”及分数的`意义。

  课前准备:

  正方形纸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检查独学

  1.小组内检查独学部分的题目完成情况,质疑探讨。

  2.自学课本第60、61页内容。根据自学内容我发现:

  (1)分数是如何产生的?

  (2)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3)什么是单位“1”?

  (4)议一议:分数的分母和分子与什么有关系?结合你创造的分数,说一说分数表示的是什么?

  3.小组内合作交流,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4.总结升华:分数的定义是:把单位“1”( )若干份,表示这样的( )或者( )的数叫做分数。

  5.我能行:完成课本第63页练习十一第1—4题。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一、学情分析:

  《质数和合数》这一课内容比较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到本节课为止,已经出现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学生往往把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弄混,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辨析这些概念。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能熟练判断质数与合数,能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1只有1个因数,其余的数都有2个以上因数;2,3,5,7,11,13,17,19这些数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有关。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1~20各数因数的特点,通过观察学生虽然没有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但对这些数已经有了自己的分类与认识,为之后的分类与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授

  探究一:认识质数和合数

  师:请同学们按照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分类。

  (学生可能回答:将1,2,3,5,7,11,13,17,19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都是1和它自己本身,其余的数分为一类;将1,4,9,16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奇数个,其余的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偶数个;……)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4页,请你按照它的方法分一分。

  师: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质数(素数)?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2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2;3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3;2,3,5,7,11,13,17,19都是质数,它们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们本身;……。)

  师:1是质数吗?

  (学生回答:1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1不是质数,1的因数只有1个,质数有2个因数;……。)

  师: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合数?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4是合数,除了1和4以外,2也是4的因数;6是合数,除了1和6以外,6的因数还有2和3;……。)

  师:1是合数吗?

  (学生可能回答:1不是合数,它只有1个因数1。)

  小结: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还能找出其他的质数和合数吗?

  (学生举例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说明: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可以教师直接给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这里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定义,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除了1)是质数还是合数。学生在一开始可能会将1归为质数,这时要提醒学生仔细理解定义中“两个因数”的含义。在小结和板书中也要强调,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探究二: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课本P14例1。)

  (媒体出示图表)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回答:先把偶数去掉,它们除了1和本身外,一定还有因数2(教师提示2是质数,不能去掉);除了5以外,个位是5,0的数先去掉;……。)

  师:利用我们之前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先将2,3,5的倍数划掉(不包括2,3,5)。一直可以划到几的倍数?

  (学生可能回答:50的倍数,51的2倍是102,超过100了。)

  (学生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设计意图说明:由于小学用到的质数比较少,所以教材中只要求学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这些质数不必要求学生都背熟,但是熟悉20以内的质数还是有必要的。]

  三、练习

  (课本P16∕练习四第一、二题。)

  四、小结: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

  3、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作业

  P16第三、四、五题。

  附板书设计:

  质数与合数

  因数个数

  1 1个

  自然数质数(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2个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2个以上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 89,90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

  3.能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

  2.揭示课题。

  (1)提问:猜猜今天我们研究什么?

  分数加减法

  (2)出示课题:分数加减法

  (3)提问:这些算式都一样吗? 你能给它们分类吗?哪一类比较好做?

  (4)补充课题:同分母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谁知道它们都等于怎么计算?这节课大家一起来研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出示课本第89页教学例题1。

  (1)课件呈现情境图。(见课本第89页)

  (2)提出问题。

  师:爸爸和妈妈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3)四人小组讨论,学生自主探索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

  a.你是怎么想的?

  b.计算的结果是多少?

  (4)汇报探索结果。

  a.求两个数的和是多少,应该用加法。

  b.1/8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8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一共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c.课件显示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d.对于这样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5)归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板书: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3.出示课本第90页教学例题2,课件呈现情境图。

  师:爸爸和妈妈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1)怎样列式

  (2)3/8和1/8能直接相加减吗?为什么?

  (3)独立完成计算过程

  (4)对于它们的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4.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

  补充板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5.自己随意找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组成一道加法算式或者减法算式,先计算再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和想法。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计算对吗?请把错的改正过来。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反馈方式: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意见,对有疑问的提出来,集体分析。

  2.神机妙算 对又巧。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3.解决问题我能行。

  小丽计划一天练习写30个毛笔字,实际上午完成了计

  划的十五分之七,下午完成了计划的十五分之十一,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

  反馈方式:学生分组作完后,指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4.提高练习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研究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作业:课本P90做一做1、2题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材分析:

  例3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机器最大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本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必须即使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不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

  (约5分钟)

  1.几个数( )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

  2.16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6和24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因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 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

  (约9分钟)

  1.达标练习

  (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

  (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2)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7~48页整理与练习回顾与整理和练习与应用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因数和倍数,能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进一步认识质数和合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偶数和奇数;加深理解质因数,能正确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能整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内容,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应用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一步掌握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思维的初步经验,提高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加深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回顾、整理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乐于思考的品质和与同伴互相交流、倾听等合作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进步,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整理、应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

  教学难点:

  应用概念正确判断、推理。

  教学准备:

  小黑板、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最近的数学课,我们学习了哪方面的内容?回忆一下,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揭题:我们已经学完了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内容,今天开始主要整理与练习这一单元内容。(板书课题)通过整理与练习,我们要进一多认识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判断偶数和奇数、质数和合数,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分解质因数,提高对数的特征的认识,加深对数的认识。

  二、回顾与整理

  1.回顾讨论。 出示讨论题

  (1)你是怎样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举例说明你的认识。

  (2)2、5、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3)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各能分成哪几类?举例说说什么是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

  (4)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结合讨论适当记录自己的认识或例子。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概念的扩展,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探索两个数(指非0自然数,下同)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及求法的过程,进一步引发认识自然数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愿望.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并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的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看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初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索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以及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猜想和验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解决问题:

  1、能从现实情景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计算公式,统计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2、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过程,用公式解决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的实际问题,以及用调查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策略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因数学的自觉性.

  4、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5、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

  1、方程

  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难点:等式性质的理解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确定位置

  重点:理解数对的含义,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的物体的位置.

  难点:用数对描述实际情景中的物体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的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

  3、公倍数和公因数

  重,难点:会求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认识分数

  重点:理解单位"1",分数单位及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应用.

  难点:单位"1",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5、找规律

  重点: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规律的发现过程.

  难点:是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平移,根据这两个方向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

  6、分数的基本性质

  重点:使学生在探索中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

  难点:熟练,正确地进行约分,通分,分数大小的比较.

  7、统计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学习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10页的内容及教材第11页练习三的第3~6题) 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方法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 153 345 2460 986 756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

  3×4=123×5=15 3×6=18

  3×7=213×8=24 3×9=27

  3×10=30……

  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

  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 15→5118→81 24→42 27→72

  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54 216 129 9231 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

  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5003 1272 2967

  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

  143545100 332 876 74 88

  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

  ②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提示:①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一定是0)

  ②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

  ③最后考虑又是3的倍数。(120)

  【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4、6、7、8、9、10、11题。

  【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第2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作业设计】

  学习目标, 教学方法, 数学, 教师, 能力。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容积的含义,体会容积和体积的关系。

  2、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感知建立升和毫升的容积观念。

  3、掌握容积的计算方法,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容积概念的探究与理解过程。

  2、通过比较,明确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态度。

  2、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建立容积的观念,掌握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容积与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故事情景

  今天老师带来一位神通广大、变化多端的孙悟空,它可厉害呢,有72变。

  二、复习导入

  第一变 回忆

  (1) 什么叫体积?

  (2) 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什么?

  (3) 体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三、探究新知

  第二变 思考

  1、教学容积概念。

  运用你的预习知识,把魔方、电饭褒、雪梨、汽车的油箱这四种物品分成两类,你是怎样分的?说明理由。

  生:空心的 能装东西的

  师: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空心的,能装东西的物品?

  生:举实例 (饭盒、矿泉水瓶、奶牛盒……)

  师:你想知道这些容器里面能装多少东西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容积和容积单位 (板书)

  什么叫容积?从中国文字的字面解释 容:容纳 积:体积。合起来:像电饭褒、汽车的油箱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它的容积。

  练习

  根据容积定义判断:

  (1)电饭褒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

  计量容积一般可以用体积单位( )

  (2)数学书P53页第一题。

  突出:体积 (外面量数据) 容积(里面量数据)板书

  2、教学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你带来的物品,看看能否找到有关容积的数学信息?

  生:500毫升 18.9升

  师:升、毫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容积单位。板书

  生:净含量:250毫升 1升……

  师:表示什么意思?净含量:250毫升表示瓶子里水的体积是250毫升。而不是瓶子的容积是250毫升,也不是瓶子的'体积是250毫升

  (选1升和1立方分米来对比,为实验作铺垫)

  回应: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什么时候用容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用容积单位 板书

  练习:(1)四人小组互相说说各自收集物品的容积。

  (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物品,考考大家的眼力。出示:数学书P53第三题

  3、教学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师:谁知道这两个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生:100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写的。

  师:你对这个关系不表示怀疑吗?真理总是通过实践来证明的,想验证一下,你有方法吗?

  由学生做实验:1升的冰红茶、500毫升的量杯、1立方分米的容器。

  师:从实验中你证实了1升=1000毫升,还得出什么结论?

  生:1升=1立方分米。

  如此类推:你还能推理出什么关系?

  生:1毫升=1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升

  练习:数学书P52做一做第一题和P53第四题

  第三变:计算

  4、教学容积的计算

  出示例5,一种小汽车的油箱,里面长5d m ,宽4d m ,高2d m 。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指一名学生读题。(突出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计算方法相同)

  (1)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就是求这个油箱的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是否具备?怎样算?结果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要改单位?求容积)

  (2)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第四变:运用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咳两声,讲了一节课,老师口干了,很想喝水。

  师:谁知道一个正常人每天要喝多少水才合适才健康?

  生:1500毫升、1000毫升……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书里介绍的。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书P52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渗透节约用水的教育。

  小组活动:

  (要求组长分工要明确:不同的人负责倒水、记录、计算以及汇报,倒水要注意别溢出来,注意纪律。)

  (1)将一瓶约( )毫升的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 L,正常人一天喝多少杯才健康?

  全班分享

  五、总结质疑

  今天学习了容积和容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发展思维

  作业:

  1 、到商店、超市调查标有容积单位的商品及净含量,编一道有道容积计算的题目并解答。

  2、调查一大桶约18升的矿泉水和一瓶500毫升矿泉水的单价,算一算,一大桶矿泉水相当于几瓶这样的小瓶矿泉水,买哪种比较合算?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更贴近学生实际。例如课本上是在认识容积和容积单位后学习容积的计算的,而在后面的设计中我让学生先观察自己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的空间形状,再动手操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并计算出盒子的容积,这就变成了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教学反思:

  在练习题目中,涉及到新课的内容可以再次点出,再次让学生加深印象,这样就节约了时间。在常规课堂中,切忌概念的讲授花费很多时间,概念讲得越多,学生可能越糊涂。其实学生头脑里已经对新概念有所认识和体会,我们只需要把新概念与旧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讲清楚就行。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32-133页“打电话”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的方式,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教学难点:突破“知识本位”,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优化的思想。

  教学准备:磁性黑板,磁性教具

  教学流程:

  xx老师刚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合唱队的15人去参加演出,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15个队员呢?”同学们帮忙想想办法吧!

  (教学预设:这时学生可能会说出打电话通知。)

  对,打电话通知是一种快捷的方法,但是打电话也是有学问的,那么打电话里有哪些数学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打电话里的数学问题。(板书:打电话)

  二、探索比较

  1、假如通知一个队员要1分钟,每个队员都在家,那么15名队员都接到通知要多少时间?(15分钟)

  2、15分钟是怎么来的,我们可以用图来表示,老师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3、总结:这种方法怎么样?为什么会慢呢?(太慢了,老师一个人在通知,其他人在听候通知,费时,板书:费时)那么有比较快的办法吗?(分组通知)

  4、猜猜看,你觉得分为几组通知可能比较快?(学生可能会说三组、四组、五组等)下面大家就在小组合作完成,摆出你们认为比较快的方案。(老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5、汇报结果。

  6、和逐个通知比,分组通知如何?为什么会节省时间?(组长在同时打)

  7、有没有最优的方案的呢?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闲着,应该怎样设计方案呢?小组内合作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了解情况。最后汇报交流。

  三、探究规律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太棒了!这个同学的发现很了不起。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先出示空表,边问边填完整。)

  第几分钟:1、2、3、4

  接到通知人数:1、2、4、8

  总人数:2、4、8、16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第几分钟通知的人数,是前一分钟通知人数的2倍。)

  按照这个规律,第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第6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 2分钟一共通知( 3 )人

  3分钟一共通知( 7 )人

  4分钟一共通知( 15 )人

  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2分钟通知的人数=2个2相乘-1;3分钟通知的人数=3个2相乘-1;4分钟通知的人数=4个2相乘-1;)5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6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这样通知5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中国,自20xx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xx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xx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xx-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课标要求: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

  课标解读:

  行为动词是“探索”, 指的是独立或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核心词是“规律”,本节课指的是有序思考的方法。

  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排列方法,即有序排列,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去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教材是通过三个人排列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四个人小合唱固定一个人的位置又有多少中不同的排法,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通过列举等直观方法帮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及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观察能力及初步推理能力。

  2、通过观察、研读、交流、验证等活动,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体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进行数学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现实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本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2)“探究——研讨”法: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环节:

  第三个环节是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我提出了

  “如果于老师带领我们班A、B、C三个同学到文登学公园游玩,最后我们四个人要排成一行合影留念,而且要把老师安排在左起第二个位置上,其他的3个同学任意排。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三个人排队和四个人排队且确定一个人的位置的排法总数是相等的,让学生意识到排法总数是不受确定的那个人的位置影响的。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有序思维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统一认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07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28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07-22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5

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案06-23

英语五年级下册教案02-23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01-27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12-27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