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猴王出世教案

猴王出世教案

时间:2022-09-07 08:23:26 教案 我要投稿

猴王出世教案1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猴王出世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猴王出世教案14篇

  猴王出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 。

  ★通过指导学生回顾、归纳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难点

  ★感受石猴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读懂课文作为学习本文的难点。

  教学准备

  ★课 件

  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猴王图片)他是谁呀?(孙悟空)他还叫什么名字?(美猴王等)

  2、同学们,知道孙悟空的小名叫什么吗?(石猴)他为什么叫石猴呢?他是从哪儿来的?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猴王出世》。(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看大屏幕,(出示问题)谁能读一下?(指名读) ①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②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处画上标记。(生读课文)

  3、都读完了吗?(读完了)好,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中的话来告诉大家?(生回答,读第一自然段)

  4、是的,简单地说,这个石猴就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那么,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生说)

  5、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王。那么,读到这儿,这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说)

  6、师小结、过渡:一蹦,蹦出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他写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大家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作者语言的魅力。(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你认为这段话中哪一句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谁能给大家读读?(指名读)

  3、和他一样有同感的,请举手。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来,看屏幕读吧。(大屏幕出示句子)(生齐读)

  大屏幕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4、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山中干什么?(生说)

  5、师小结:这山中正是石猴的什么?(家)快乐老家,自由天堂啊!谁再来读读,读出他的快乐、自由来。(指名读)

  6、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这段话的语言文字上,从写法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

  (1)①生说排比句,并且读出来。“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②师:你太了不起了,你发现了四百多年前的排比句。来,同学们,往前看,再读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生说:动词+名词)

  屏幕出示: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③了不起的发现!同学们,关注这四个动词,再出声读读,你还发现了什么?(用词恰当)

  ④体会得真好。吴承恩先生写石猴,遣词造句非常的讲究,里面有很多的秘密。同学们,这几个词都是写石猴动作的,如果把它读出来,你想怎么读?谁来试试?(指名读)

  ⑤师评价:他读的很慢,很抒情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悠闲自在的小石猴。还可以怎么读?(指名读)

  ⑥师指导:看,这三个字三个字的短句,很有跳跃感,谁能让这石猴在你的声音里跳起来,动起来?来,试试。(指名读)

  【或者:从他的声音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顽皮可爱)你能像他这样读读吗?(生读)】

  ⑦师评价、过渡:真是一个顽皮可爱、动作敏捷的小石猴啊!好,我们接着往下读,你还发现了什么?

  (2)①生说:“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从中能看出石猴的朋友很多。 屏幕出示: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 。

  ②同学们,都谁是石猴的朋友啊?(猿鹤麋鹿)再想想,山中还有哪些动物是石猴的朋友?(生说)这句话在编入课文时,有所改动,你们想不想看看原著中是怎么写的?(想)(出示句子)都出声读读。(齐读、指名读) 屏幕出示: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③同学们,这里的狼虫的“虫”,可不是咱们玩的毛毛虫。是什么?猜猜。(蛇) ④对了,老虎那叫大虫,而这里的“虫”是“长虫”,蛇呀狼虫虎豹,那可是猴子的天敌,可是这石猴却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真是非同凡响啊!

  (3)同学们,接着读,你还有什么发现?

  ①生说:“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是对偶句。

  ②师:他说后两句对仗工整,我们一起来对一下。夜对朝,宿对游,石崖之下对峰洞之中。谁能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③如果把这三个分句,连成一个长句子,你们还能读好它吗?谁来?(指名读) 屏幕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④师评:最后一句读得。还要读得跳跃一点。我建议你们读完三个字的短句以后,要吸一口气,这样就会读得更好一点。我们一起来读好吗?(好)我起头,你们来接。(生齐读)

  ⑤同学们,这石猴在这山中,真是快乐四神仙,好不逍遥自在。他已经记不清年月日,寒冷的日子到头了,他也不知道又过去了一年。这真是——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⑥同学们,读到这儿,这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说,师板书:顽皮可爱、神异出众)

  ⑦师小结,过渡:同学们,文章起笔就显得石猴神异出众。作者用一句话,三个分句,就从三方面写出了石猴的日常生活,而且作者的语言精炼传神,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顽皮可爱的小石猴的形象。那么,他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可以把文中相关的句子勾一勾,画一画,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四、学习三、四自然段

  1、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

  2、谁能把他怎样成为猴王的语句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生读)还有吗?(生再读) ①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从杂中跳出一个石猴,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②石猴喜不自胜,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围住问道:“里面怎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③石猴却瞑目蹲身,往里一跳,众猴也随后都进去了。

  ④好,同学们,我建议大家再读读这三段话中石猴的语言,你还能发现什么?来,看着大屏幕,出声读读。

  屏幕出示: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石猴喜不自胜,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石猴却瞑目蹲身,往里一跳,众猴也随后都进去了。 师:石猴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都很短,重复,末尾是叹号。

  ⑤同学们,挺有意思的。来,再读读石猴的.语言,现在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说说吧。(生说,师板书:勇敢无畏)

  生读——体会——再读

  ⑥同学们,我们来看最后一句,这里有石猴的语言吗?(没有)其实原著中是有的,想看吗?想不想知道石猴此时说的是什么?(想)谁能读一下?(大屏幕出示,指名读)

  屏幕出示: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

  ⑦同学们,从这句石猴的语言,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 生:他有领导风范,有献身精神。

  ⑧当他第一个往里跳的时候,他知道那里边是一个洞吗?(不知道)如果水后面就是石壁,他跳进去会怎样?(有危险)所以当他第一次进去的时候,他说的是什么?(我进去!我进去!)我想用一个词来说,这是“有难独当”。而后面他知道里边是个安身的好去处的时候,他又说什么了?(都随我进来!进来!)你读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来说,有福同享。好一个有难独当,有福共享的石猴,大家再也不用受老天之气了。同学们,能读出这样的石猴吗?谁来试试?你能带着动作读读吗?(指名读、齐读)

  师:我们来看看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石猴是怎么说的?(放视频)谁能扮演猴王,读读石猴的语言,能加上动作和表情。(生读)

  师:我们都来当猴王,一起读读他说的话,好吗?(好)我来引读,你们只读石猴的语言。(师生共读)

  ⑨在这短促、重复的语言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无畏、自信豪爽、心想他人的石猴。

  这样的石猴你们喜欢吗?(喜欢)老师刚才把原著中石猴的语言补充进来了,包括前面的与狼虫为伴,虎豹为亲,那你们对比一下说说,原著与课文写的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受?说说,你更细化哪一版本?(生说:喜欢原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了,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语言的魅力。好,同学们,我们继续看课文,接着往下读。我找一名同学和我一起读,你读石猴的语言。(师生合作读)

  3、吴承恩先生为什么要称他为美猴王呢?(生回答)

  4、好,同学们,这美猴王他真是当之无愧。读了课文,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仅仅是一个猴子,顽皮可爱;他更像一个人,勇敢无畏;同时,我们还感受到了他的神异出众。(板书:猴、人、神)如果你走进《西游记》,你会更强烈地感受到他是神通广大。那同学们,课后想不想找来《西游记》读一读?(想)

  老师建议同学们,要读,我们就读那原汁原味的原著,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读出滋味,读出精彩,读出魅力,读出你心目中的那个石猴。好吗?(好)这篇课文,语言的珍珠是四处可见,可下可以找出来,继续读一读,背一背,好不好?(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猴 顽皮可爱

  人 勇敢无畏 神 神异出众

  猴王出世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生字,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勇敢机灵、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3.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机灵、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片段,在这部电视剧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板书:猴王出世)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

  课件出示:

  芝遂迸涧獐猕猿耶

  挈暝窍碣楷镌挠劣

  呵

  3.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三、自主学习,理清思路。

  1.本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勇敢机灵、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2.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石猴出世。

  第二部分(2-3):石猴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4):拜石猴为王。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石猴出世。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交流。

  课件出示: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1)理解“盖自”(自从)、“既久”(已久)、遂(于是)

  (2)提示:这一句交代顽石生成的环境。

  课件出示: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朗读并感受作者运用了排比句,语言简练,初步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2)提示: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勇敢。写出了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为后文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了伏笔。

  五、学习2-4自然段,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原因。

  1.自由读读2-4自然段,画出并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相关句子。

  2.交流。

  课件出示:

  (1)“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为下文拜为猴王埋下了伏笔。)

  (2)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这石猴因穿越水帘洞的壮举赢得群猴的敬仰、崇拜,最终被拥戴为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因为石猴勇敢机灵、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品质赢得了众猴的爱戴,所以拜为“美猴王”。)

  六、师生总结。

  这石猴是集猴、神、人三者为一体的神话人物形象。首先他来历非凡,是一个感受日精月华的石猴,出世充满了神奇色彩。其次他更具有动物特点--野性、机灵、顽皮。第三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机警、聪明、勇敢及心想他人的可贵品质,有时还透着天真、活泼的稚气。

  七、拓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全文主要讲述了猴王出世及其成为猴王的经过。

  通过这篇课文体会猴王的形象,品悟语言的`精彩,感受名著的魅力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中,在学生初读课文已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猴王从哪儿来和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基础上,抓住“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和猴子的语言“大造化!大造化”“我进去!我进去!”“没水!没水!”等语句作为突破口。

  教学前一部分时首先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语言文字上,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秘密。然后提出“这样的句子用什么节奏读呢?”这一提问就将学生的理解通过读得以外化,而在反复品读中猴子顽皮可爱的形象亦呈现在眼前了。此时此刻学生对什么是经典,什么是语言与内容的高度融合已深有感触。

  第二部分,猴子的几处语言看似平常,却同样显示着名著的魅力。教学中通过“我进去!”与“我进去吧!”的对比,感受到“一流作品和二流作品往往只差几个字”的含义,通过个性化的朗读,体会到猴子敢作敢为的美猴王的形象。可以说正是在这节课中对这两处的重点学习,避免了面面俱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课文不仅要注意写什么,还要注意是怎么写的,将名家的手法铭记心中。

  猴王出世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聪明、勇敢的特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201版)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而《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一灿烂的瑰宝,是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教学中,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 。

  2、通过指导学生回顾、归纳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感受石猴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读懂课文,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作为学习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谈话引入。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课题。)你们

  知道猴王是谁吗?(孙悟空)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为什么?

  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你们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么多的?(电视剧《西游记》) 那你们读过吴承恩先生的名著《西游记》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来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吧!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猴王并不陌生,直接引入课题简洁、省时,能更快的把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语: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初步读了课文,你觉得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何不同?(语言上不同,难读,不好懂)

  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再次学习课文。老师相信这点困难一定难不倒你们,你们一定能做得很好。(出示自学要求)

  1、出示自学要求: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找出自己读不懂得词语、句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方法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设计意图】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本来读通课文及理解生词,都是可以在预习时完成的。但基于这篇课文是学生首次接触古代的白话文,难度过大,所以课上在读通、读懂课文上要多花一些时间,多下一些功夫。

  2、小组内检查自学情况。

  导语:刚才,同学们学习得都特别认真!下面让我们在小组内检查一下自学的效果吧!

  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然后组内交流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并由组长把发现的问题整理出来。我们要比一比哪个小组学习得最认真,学习的效果最好?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比较长,如果把读课文及检查生字词都安排在全班集中解决,会大大降低检查的覆盖面,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因此我把这些内容都放在小学组内完成,由小组长负责。这样,才能使全班学生一齐动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充分放权的过程中,使小组长的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3、组长汇报自学情况。

  下面,我们请小组长汇报一下,你们刚才检查自学的情况。注意说时要

  有条理,把出现的问题说清楚。(为节省时间,只请一两名说即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可以使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理清课文的顺序,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投影出示:

  “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围绕这个问题,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在于使学生整体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精读分析、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默读课文并思考:石猴是只怎样的猴子?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可简单写上自己的批注。

  【设计意图】语文课文的学习不在于问题提得多,概括面广,而应简化课堂的教学步骤,给学生留有空间,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思考、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精读分析”环节,我只设定了一个问题,而用这一个问题带动起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学习。

  导语: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吴承恩是怎样写的呢?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

  出示问题:默读课文并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从文中找出依据并说明,可适当写批注、圈点,留下读书的痕迹。

  (学生自学后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1、结合第一自然段,说说石猴出世很神奇。

  品味语言:读第一自然段,从第一自然段语言描写中体会石猴出世的神奇。

  2、结合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石猴出世生活很快乐,也从中感悟出石猴很爱交朋友。

  品味语言:

  投影出示第二自然段的相关内容。

  “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读一读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学生加上自己想象说一说。

  (2)高声朗读此句,试着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指名读。

  (3)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你发现这句话有何特点?(排比句)

  (4)品味语言,再读此句,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

  (5)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旁,做阅读批注。(活泼可爱、友善、顽皮可爱、有亲和力)

  (6)小结: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语言和内容高度融合,就叫经典。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在读中感悟古代白话文语言的`特点,体会名著的语言魅力。

  3、结合第三自然段,体会石猴勇敢,勇于承担责任。

  品味语言: “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1)、读此句,你读懂了什么?(这只猴很勇敢,不怕危险)

  (2)、体会情感,再次读句,指名读。

  4、结合第四自然段,体会石猴动作敏捷及不自私,乐于与他人分享的特点。 品味语言:

  A、石猴是怎样跳入洞中的?

  投影出示:“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1)、找出此句中的动词:瞑、蹲、纵、跳。

  (2)、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石猴动作十分敏捷,本领过人)

  B、石猴跳入洞中,看到水帘洞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出示:石猴笑道:“??也省得受老天之气。”指名读。

  用一个词来概括,真可以说是??(天造地设)。

  从这一段的描写中,你体会出了石猴怎样的特点?(不自私,乐于与他人分

  享)

  【设计意图】:在交流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说出相关内容,做到“润物无痕”,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体会学习的乐趣,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5、结合第五自然段,体会石猴聪明,有大将之风。

  众猴进入水帘洞后是怎样的表现?

  投影出示:“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1)读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读句后,加上想象说一说。

  (2)再次读此句,品味语言,读出韵味,体会古代白话文语言的概括性。 众猴猴性大发,戏耍玩闹,早把先前的誓言忘在脑后,可此时的石猴却相当清醒,石猴是怎样说的呢?

  投影出示:“石猴坐上面道??何不拜我为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石猴的聪慧、机敏。他不仅有过人的勇气与本领,还很有心计,天生就是做首领的材料。)

  师:的确,这石猴不仅勇敢胆大,还为众猴找到如此安身之处,众猴怎能不拜他为王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最后几句话。

  齐读:“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遂称美猴王。”

  理解“拱伏无违”,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众猴对于石猴都很佩服,真心服从)

  【设计意图】:此句也是名著中极为经典的语句之一,充分体现出了猴子好玩耍的特点,是学生感悟名著语言的好机会。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同学们,学习了课文,你觉得你对孙悟空的了解加深了吗?这是谁的功劳?你觉得名著与影视剧的区别在哪?

  2、《西游记》中的故事还有很多,谁能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官封弼马温、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过火焰山??)

  师:是呀,这么多的故事,我们都可以去读读,看看名著是怎么表达的,去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所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乐在其中有所获。

  【设计意图】:此问题与引入时“你为什么喜欢孙悟空?”相照应,在前后对

  猴王出世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3.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4.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教学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围绕这件事情,作者讲述了哪几个部分?

  石猴诞生──独闯水帘洞──带领群猴入洞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四、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石猴的诞生:

  (1)石猴从哪里来?

  (2)想象一下他出世时的情景,再交流交流。

  2.水帘洞内是什么样的情景?

  3.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五、语言积累

  1.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2.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这些段落。

  3.摘抄你喜欢的语句。

  六、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猴王出世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3.在阅读中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来理解,体会《西游记》的语言风格,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读通读懂句子,引导学生自觉阅读中国古典名著。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白阅读要求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

  2.明确阅读要求。(学生读课本中的`阅读提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三、了解石猴的由来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交流。

  (1)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理解“盖自”(自从)、“即久”(已久)、“遂”(于是)。

  提示:这一句交代顽石生成的环境。

  (2)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朗读并感受作者运用的排比句,初步领悟古典名著简练的语言风格。

  提示:这几句写石猴活动,表现了石猴的机灵、可爱、勇敢,写出了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为后文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了伏笔。

  四、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原因

  1.自由阅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画出并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相关句子。

  2.交流。

  (1)“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2)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五、质疑问难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进行解答。

  六、拓展阅读

  课外阅读《西游记》,进行故事比赛。

  猴王出世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以“古典名著之旅”为专题,要重点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猴王出世》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只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这石猴是集猴、神、人三者为一体的神话人物形象。首先他来历非凡,是一个感受日精月华的石猴,出世充满了神奇色彩。其次他更具有动物特点──野性、机灵、顽皮。第三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机警、聪明、勇敢及心想他人的可贵品质,有时还透着天真、活泼的稚气。作者巧妙地将他的动物特性与聪明勇敢的人格化个性和谐地融为一体,使这个形象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学情分析】

  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孙悟空,因此帮助学生感受它最初的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就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理解的词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猜测。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感受猴王的形象,突破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思、议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更加鲜明。

  【教学目标】

  1.会认“芝、遂、迸”等1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呵”。

  2.用学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读懂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3.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特点。

  【教学重点】

  运用学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

  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特点。

  【教学策略】

  1.识字教学

  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有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能借助拼音会读这些字即可。课文中还有些词语,能知其大意即可。实在不懂的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朗读教学

  以读为主,用自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理解的句子,可以略作讲解,但不要逐字逐句地解释。

  3.语言运用

  在读懂课文写了什么的同时,还要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在课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的方法。让学生抓住优美的语言文字,品味经典名著的魅力。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和小说《西游记》。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曲《猴哥》。这首歌唱的是谁?(孙悟空)他是四大名著中《西游记》的主人公之一。

  2.这本书你们看过吗?(出示长篇小说《西游记》)大家对《西游记》里的故事应该都不陌生,里面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的人物形象。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这个人物的理由吗?

  3.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课文题目。生齐读课文题目。(板书:猴王出世)

  【设计意图】提起孙悟空,学生们都很熟悉,都能说出关于孙悟空的几件事情,通过播放《猴哥》这首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板块二

  检查预习,关注提示

  1.你是怎么预习这篇白话文的?

  课件出示

  l

  圈画生字词,读熟课文。

  l

  结合注释读通课文。

  l

  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来学习。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お

  3.本文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可以猜猜大致意思,然后继续往下读。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设计意图】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但让学生读懂白话文有些难度。给予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让学生读通、读懂课文,使课堂的学习效率更高。

  板块三

  初读课文,了解出世

  1.学生默读课文,找找阅读提示里那两个问题的答案。

  2.学生交流:石猴是从哪儿来的?结合课文说一说。(是从仙石里蹦出来的)

  3.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它为大家找到了水源和安身之处,简单地说它是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4.根据这两个问题,可以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板书:出世、成王)读到这里,石猴给你留下的印象又是怎样的呢?(神奇、活泼、勇敢、无畏、自信……)

  5.小结过渡:仙石迸裂,化出一个顽皮可爱的石猴,往水帘洞一跳,跳出一个猴王,从这里开始,美猴王的形象,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板书:仙石迸裂顽皮可爱)那么,作者吴承恩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把这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去发现,去感受吧。

  【设计意图】细读本课的“阅读提示”,其中蕴涵着以下信息:其一,课文写了石猴的来历和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这是主要内容;其二,课文先写石猴的来历,后写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这是课文的写作顺序。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就对文章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板块四

  品味语言,感悟形象

  1.学习“猴王出世”这个部分,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

  (2)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话。お

  ①指名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②读这段话,体会语言的韵律和节奏,读出石猴的快乐和自由。

  (3)提问: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观察发现。

  课件出示

  l

  关注语言形式——对联、排比、精练。

  l

  关注语言内容——饮食、交友、起居。

  l

  关注语言节奏——三个字(动词+名词),短促有力。

  (4)细细品读,把握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读出活力。

  (5)在朗读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在句子旁边写上批注,全班交流。

  (6)教师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顽皮的石猴,所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或者说,从这样的语言里我们读到了一只活泼可爱、顽皮的石猴。像这样内容与语言高度统一的句子,就是经典句子。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经典的句子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2.研读“石猴成王”这个部分,感受语言的魅力。

  (1)快速浏览“石猴成王”这一部分的内容,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2)组织交流,引导品味、感悟语言。

  课件出示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①石猴是怎样跳进水帘洞的.?学生边读边模仿石猴的动作,体会石猴进洞时动作的轻巧。

  ②朗读这句话,体会石猴的勇敢。文中还有一处体现了石猴的勇敢,请找出来。

  课件出示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3)众猴连呼了三声,只有石猴回应并要求进去,对比之下更体现出他的勇敢。众猴看到石猴进洞后都有哪些表现?

  课件出示

  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

  ①读句子,圈出动词。结合表演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②指导朗读,体会其他猴子的胆小。

  (4)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为什么石猴能称王了吧!(板书:跳水寻源敢作敢为)

  【设计意图】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抓重点句子,突破重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名著语言之精妙。让学生将阅读的兴趣转移到语言表达上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板块五

  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1.课文记叙的是孙悟空的出世,选自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第一回,你还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吗?(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女儿国……)

  2.《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的语言非常优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自己心中都有了一个猴王形象,它不只是一只猴子,更像一个自信、勇敢的人。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电视剧和动画片能让我们快速了解《西游记》里的故事,但相比之下,原著更加精妙,请同学们一定要好好读读这本书。

  3.同学们读过《西游记》后,我们要召开一个故事会,每人准备好一个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设计意图】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增强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课文里的优美语言,让学生因喜爱美猴王而走进经典名著《西游记》,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兴趣。

  【教学反思】

  1.《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我重点抓住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语句,并对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感悟。主要釆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使学生对经典的语言产生敬佩、欣赏之情,进而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2.在研读“猴王出世”的部分时,以读为主,通过默读、浏览,找出重点语句,再指名读、品读、齐读,让学生自己发现古代白话文语言的规律和韵律美,初步感受古文和经典的魅力。

  3.在教学“石猴成王”这部分时,以读促悟,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默读、浏览等多种方式展开。让学生“读”出自己心中的“美猴王”,感受到石猴是一个集猴、人、神于一体的形象。指导学生学会做批注,注重学法指导。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表达方法,感悟石猴的形象。

  猴王出世教案 篇7

  (1)

  师生问好,上课开始。

  师: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徐】“看老师写课题”的本意在于引导学生规范写字,增强题目意识,但是从视频看,教师写课题时完全挡住了学生的视线,而且当堂写课题,如果教师的硬笔书法不是最好的话,很可能使示范的效果适得其反,所以不如在课前就写好课题。

  【Y】课前就可以把课题板书好了。

  师:声音能不能不这么软啊?再来一次(生再读)

  【X】俗!

  师:很好!课题后面有个①,表示有注释。这篇文章很多地方有注释,帮助我们读懂它。昨天你们预习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

  【X】既然学生课前已读了几遍课文,为何不让谈谈收获、体会、疑问什么的呢?教案中有“课前,学生要根据‘阅读提示’熟读课文,并能在课文中做做预习记录”的预设,为何不了解学生记录了些什么呢?不是说要“顺学而导”吗?

  【Y】大赛不是要求不能布置预习的吗?这里怎么突然冒出了预习?

  【徐】“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是非常必要的。大赛规定不准预习,指的恐怕是参赛教师不准事先接触学生,不准事先“做好铺垫”。

  生1:我把好词好句都画下来了,另外我读了五六遍。

  师:读了五六遍,等会儿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读,好吗?还有吗?

  【徐】“等会儿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读”,这是对学生的期待和鼓励,也是延时检查预习效果的好方法。但如果“等会儿”不检查的话,那就变成了“噱头”和花拳秀脚。

  生2:我先画出好词好句,又把自己不认识的字标上拼音,还找到了一些读不懂的句子、读不懂的句子,查找它们的意思和断句。

  师:厉害的,真不愧是师大附小的同学,真了不起!其他同学都进行了预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前面有一个“阅读提示”,有吗?

  【徐】“真不愧是师大附小的同学”这句话从教师角度听好像是说“师大附小不其他学生要好”,其实从学生角度看,在于引导和培养学生“以自己学校为荣”的意识,值得提倡!

  生:有!

  师:阅读提示当中有这样两个问题——(视频出示),你去思考过吗?

  阅读提示

  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在关键的语句下面画一画,等会儿我们交流,开始。

  【X】好啊,就让学生说说呀,然而没有,教师打出了“阅读提示”。

  【Y】这两个问题是围绕“写什么”来提的,而且,第一个问题,学生一读就明白了。由此可见,“写什么”在阅读课中也是需要的。

  (生浏览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X】这里花了些时间让学生看书,为后面的交流打基础。

  (2)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章中的话来告诉大家?

  生:(生读文中句子)

  师:你们和她一样吗?简单的说,这个猴子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教师肢体动作)。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

  生1:神奇。

  生2:奇妙。

  生3:非同一样。

  【徐】三位学生回答,教师均没有作出恰当的评价,应该选择相对优化的答案作出合理的评价。

  师: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生1:石猴是因为自己有本领,帮助众猴找到了水源和安身之处,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大家就拜他为王,可以说他是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师:这个本事(在这里)说具体一点就是什么?

  生:在这里指他能够进到瀑布里,又出来,他给大家寻找了一个安身之处。

  师:回答得非常完整。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上猴王。读到这里,这石猴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给我留下了一个勇敢的印象。

  师:勇敢。你呢?

  生2:勇敢无畏,一心为公。

  【Y】“一心为公”好像不对。

  师:多了一个“一心为大家”。你呢?

  【徐】学生回答“一心为公”,教师也许感觉到不是最妥当,有意识第纠正为“一心为大家”,既没有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又巧妙地做了引导,未尝不可。

  生3:给我的印象是,他非常勇敢,并且有自信。

  师:请坐。同学们,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第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放声的先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生自由读)【10:00】

  【Y】难得在公开课中听到老师说“是怎样写的`”。

  【徐】的确如此。曾几何时,大家谈“写”色变,整节课都在“内容感悟”上做足文章,结果是“课上感动、课下不动”,学完课文走出这个“情感场”,学生的读写能力一点也没有提高。

  上述环节,教师从“两个问题”入手,立足于内容层面上的梳理,属于“整体阅读”的常规操作。“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这个结论是教师归纳出来的。学生在回答“两个问题”时,教师并没有要求“归纳”,而是要求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回答。一位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肯定其“非常完整”,似乎揣摩不出教师的用意在于“完整”还是“概括”。

  (3)

  师:同学们读书姿势特别好,读书的声音也非常好听。哪一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谁来说说,旁边这位女同学。

  【X】怎样组织交流呢?这里采用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交流。交流第一个问题的目的,好像是要学生找出一句话,准备围绕这句话做些文章。

  生1: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有同感的同学请举手。那我们一起来读读,看屏幕读吧!(视频出示)

  【徐】没有同感的同学如果要发表意见,怎么办呢?所以,看似尊重学生,其实是“牵”着学生。接下来的教学,非这句话莫属,别无商量的余地。

  生(齐):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徐】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展开想象,丰富表象,促进理解,为进一步朗读打好基础。

  生1:在山中活蹦乱跳的。

  师:活蹦乱跳的。还有吗?你呢?我看到你举手了。

  生2:他在山中采果子。

  师:你看到了采果子的场面。

  生3:他正在山中嬉戏玩耍。

  师:你呢?

  生4:他在山中自由自在的活蹦乱跳,左走走,右走走。采一朵山花, 饮一点涧泉。

  师:哈哈,这花果山哪,就是石猴的什么呀?

  生(齐):家。

  师:快乐老家,自由天堂。谁再来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快乐来,读出他的自由来。

  生: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谢谢,请坐!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生思考)

  【徐】从内容到形式,这是本节课的两点之一。上课的教师时时没有忘记“得言”的重要性。

  生1:我觉得这段文字用了一种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你能把这个排比句读给大家听吗?

  师: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发现了三百多年前的排比句啊!两个排比句,真厉害!你叫什么名字?

  【徐】发现了什么秘密呢?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并没有明确地肯定,而是说“这个排比句”,还说是“三百年前的排比句”,排比句与“几百年”无关。

  生1:我叫袁成露。

  师:非常好,请坐!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吴承恩在写石猴,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里边有很多秘密。你发现了一个,我们就按照你的秘密先走进去看一看。(视频出示)同学们,你们读一读,你还能发现什么?开始吧。

  【Y】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遣词造句的“秘密”啊,急着出示,那还叫“秘密”?

  生(情不自禁地齐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自由读,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由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有发现吗?

  生:我发现了每句话都是三个字,前边的两个字是动词,后边的两个字是名词。

  师:是不是一个大发现?眼睛看上边,三个字,三个字,三个字,全都是写石猴的动作。想想看,如果把句子读出来,应该是什么样的节奏呢?自己试试看。

  【Y】先让学生读一读啊,干吗急着说“节奏”呢?

  生(尝试):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谁来试试。谁第一个试试?你来。

  生1:“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因为猴子,他在山中快乐地行走着,非常活跃,要读得有激情。

  师:要有激情,很活跃,那你为什么像打太极拳一样读出来。很活跃,怎么读,请你再试试。

  生1: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有进步。谁能使石猴在你的声音里跳起来、动起来?——可以自己试试看,准备一下。

  生:(自己尝试)

  师:你来。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声音很好听啊!可是我怎么没有听到一只石猴在山上行走跳跃,我看到一群小学生非常遵守纪律地坐在教室里。——我也想来读一读,好不好?

  【徐】两位学生的朗读虽然不甚理想,但也过得去,没有教师评价的那么“打太极”和“非常遵守纪律”。这样“先抑”的目的恐怕在于“后扬”,教师要推出自己的“跳跃式范读”。因为问学生“老师也想读一读”,没有一个学生会说“不好”。

  生(齐):好!

  师(跳跃地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你们也这样读读,试试?

  生(自由):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这位男同学读的时候还有动作,还有感情。你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跳跃地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石猴跳起来了没有?

  生(齐):跳起来了。

  师:好,我们一起来试试?“食草木,饮涧泉”,预备起——

  生(齐):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同学们,三个字三个字的短句子,他会有一种短促、跳跃的节奏。让我们的石猴在字里行间跳起来、动起来、提起来!——往下读,你还会有发现,自己试试看,你还会有发现。(视频出示)

  【X】教师是要学生读得“跳起来”。

  (4)

  (视频出示)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Y】学生还没交流,教师就把句子出示了,担心学生发现不了?

  生:(自由读)

  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这位同学非常厉害,又有第二个发现了。

  【X】教师是要学生找到排比句,并感受排比句的妙处。

  生:我觉得这是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四个字四个字的,但是这四个字是那么随便排列的吗?请你说。

  【徐】应该说这是有四个分句的排比句,并非“四个字四个字的”。

  生1:我还发现了前两个字都是动物,后面一个字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师:这些动物是猴子的——

  生:亲戚朋友。

  师:是哪些动物,同学们说说?

  生(齐):狼虫、虎豹、獐鹿、猕猿。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其中有一个“虫”字。这个虫可不是咱们玩的毛毛虫。知道是什么吗?,是昆虫啊?是长蛇(肢体动作)。知道是什么吗?——蛇。谁是石猴的亲戚朋友?

  【Y】这里的“虫”是蛇吗?《景阳冈》中有“大虫”一词,那里的“大虫”指老虎,那么《猴王出世》中的“狼虫”也许指的是狼和虎,并非蛇。

  生(师生交叉):狼虫、虎豹、獐鹿、猕猿。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呀?请你把它读出来?谁来试试?请你对这话筒。

  生: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真好,谁还要读?这位女同学。

  生: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请坐。同学们,往下读,更有意思了。(视频出示)自己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这位女同学。

  【Y】学生还没找,老师就出示了排比句。

  (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生:他们就像诗一样,对得非常整齐。

  师:他们就像一对“对子”,是吧。你们朗诵过古诗文,一定有感觉。我们一起来对一对,行吗?

  【Y】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其中的“对子”?学生几乎没有发现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就马上给学生“铺路”了。

  生(齐):行!

  师: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师:“石崖之下”对——

  生:峰洞之中。

  猴王出世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芝、遂”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词句试着猜一猜。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

  听到这首曲子,大家想到了什么?(西游记)说起西游记,我们都知道《西游记》讲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孙悟空本领高强,大家对他一定非常了解。本文中的“石猴”就是指孙悟空。那么,石猴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他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猴王出世》。(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品和作者。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为文章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石猴第一个跳入瀑布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众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3.再次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第一部分。

  (1)说一说,石猴是怎么来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仙胞,一日迸裂,产一个石卵,因见风,化作了一个石猴。)

  (2)石猴出世之后是什么样的?(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几笔就勾勒出一个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喜好交友而又顽皮可爱的石猴形象。

  2.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石猴的生活,使他摇身一变,成了猴王,发生了什么呢?(一天,群猴发现一个瀑布。)和石猴成为猴王有什么关系?(有猴子说谁能进去找到源头且不伤身体,就拜谁为王),听到这句话,石猴的表现如何?(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石猴的性格(争强好胜)。

  3.说完,他是怎么做的呢?后面又发生了什么?齐读相关片段,找出问题答案。

  (1)发现了这样一个好地方,石猴很高兴(喜不自胜),连忙出来告诉其他猴子,又把其他猴子带进了水帘洞。

  (2)群猴进洞,发现了此等好地方,都兴奋得不得了。这时,石猴提醒群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于是,群猴拱伏无违,称其“千岁大王”。从中可以看出石猴(聪明、机敏、爽朗、坦率,做事有计谋,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

  现在大家知道,石猴是怎么成为美猴王的了吗?(发现洞天—敢于挑战—被拜为王)

  4.思考:作者是怎么塑造出猴王形象的呢?

  交流: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方法,把猴王写得非常生动。

  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样个性鲜明、形象饱满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恰当运用这样的方法,使自己的文章语言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从课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机敏、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石猴。《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们喜爱。希望同学们能读一读原著,切身感受古典文化,感受经典魅力。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活泼可爱

  敢作敢为

  教学反思

  教学时,以各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讨论探究;接着再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遗憾的是没有为学生拓展《西游记》中的其他内容。

  猴王出世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并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脉络,了解石猴出世及其生活特点。

  3、初步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学生背诵诗歌导入。(3分钟)

  师:朗朗书声,琅琅乾坤。中国文学的历史河流中,不仅有唐诗、宋词、元曲,还有明清小说。于是,就有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说来听听,你知道是哪几部吗?

  生:《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师:非常正确。其中最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是哪一部?

  生:《西游记》

  师:说到《西游记》,你脑子里一下子会闪现出哪些人物?

  生: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

  师:师徒四人中,你印象最深的是谁?

  生:孙悟空。他呀会七十二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还有一双火眼金睛呢。

  师: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出生的吗?

  生: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啊?

  生:从电视剧里看到的。

  师:同学们知识真是丰富,还记得电视剧《西游记》开头石猴从大海中迸裂而出的情景吗?我告诉大家那可是在我们北戴河拍摄的啊。

  师:你知道孙悟空有哪些名字吗?生说“美猴王”、“齐天大圣”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孙悟空的了解还真不少。孙悟空的这些有趣的名字你们都是怎么知道的啊?

  生:看电视剧。

  师:先前我们对《西游记》乃至孙悟空的了解大多是通过影视剧,其实读作品可以让读者深入到作品语言中去,把自己头脑中形象与文字的融合起来,可以达到对名著的更深理解。为了更多、更好了解经典名著《西游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猴王出世》。

  二、学文。

  师:看老师写课题,注意“猴”字的写法。请大家齐读。

  师:《猴王出世》根据《西游记》第一回改编,这个改编不是改写,而是缩写,是原著第一回的缩写版。是用“古代白话文”写的,语言言简意赅,读起来却耐人寻味。(揭题1分钟)

  (一)、自由读文,初步感知全文。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读文之前请大家明确阅读提示:

  (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

  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找出最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画出不懂的语句,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

  指定一生读阅读提示。

  师:好。下面同学们就带着这些小任务,朗读课文吧。

  生自由读文。(4分钟)

  2、检查读文。(6分钟)

  师:同学们都陆续读完了,老师发现大家读得都很认真,相信一定也是收获多多。考考你们怎么样?看一下这些词句能读得准确吗?

  分别出示:

  第一组:

  仙胎 五官俱备四肢皆全

  第二组:

  石崖 石窍 石灶

  第三组:

  食草木(食是什么意思?吃) 饮涧泉(饮是什么意思?喝)

  采山花 觅树果(觅是什么意思?寻找)

  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

  师:看来古代白话文很容易读懂嘛,大家掌握的多好啊。

  第四组:

  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指名读。

  师:这三句话有不理解的吗?

  师生释疑。

  师:把这些词语大家不仅读得准确,而且知道了意思,待会儿把这些词语放到文中,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3、复述、概括。

  师:下面我们再来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讲得是一件什么事?

  生:概括这篇课文讲的是石猴出世以及石猴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再次浏览课文,哪段是写石猴是怎样出世的? 哪段是写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学生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二)、学习石猴出世部分(15分钟)

  1.师:石猴究竟是怎样出世,请大家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学生自由读文。

  交流指读(3生)。

  2.师:大家再读思考:石猴如此出世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交流感受。(与众不同、神奇等)

  师:老师也觉得很神奇,这是究竟是一块什么样的石头啊,居然内育仙胎,见风化猴?大家不妨来个猜想。

  生思考并交流想法。

  3.师:其实啊,原著中对这块石头描绘得特别具体,丰富,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读读怎么样,看看这是块怎样的石头吧。

  生读原著文字。

  读后交流,你从原著中知道了关于这块仙石的哪些信息?

  生交流比较阅读感受。

  师:大家说原著好,还是课文好?

  生:原著好。

  师:为什么?说出你的想法。

  生交流感受。

  师:大家真的很懂得评价和鉴赏,有机会的话就把原著找来读一读,你会发现更多的精彩之处的。

  4.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电视剧中猴王出世这场戏是怎样的情景?

  生说出情节。

  师:大家再读一读课文或原著,比较一下石猴出世与你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一样吗? 学生活动:再读第一自然段, 交流文中描写的画面与电视画面的不同之处。

  5.假如现在请你来当导演排练石猴出世这场戏,你将怎样处理?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描绘的画面感觉比电视上看到的还要有意思,可见依赖文本展开想象,更能给我们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但是有时候画面也不好实现文本的表达,所以想解读经典,只看电视剧是不够的,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多多来阅读。现在就让我们再读文字,感悟古代白话文的精妙所在。

  自由读

  指名读

  (三)、学习石猴生活的部分(7分钟)

  师:石猴来到世上,怎样生活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象他生活的情景。

  指名读(2生)

  师:通过阅读,你眼前出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结合你自己的想象说一说。

  生交流(活泼可爱、友善、顽皮可爱、有亲和力)

  师:你觉得石猴的小日子过得怎么样啊?

  生交流

  师:高声朗读此段,试着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

  指名读(2生)。

  师:品味语言,再读此句,试着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指读(一生)

  师小结: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逍遥自在的石猴。语言和内容高度融合,就叫经典。石猴就这样生活了许多年。文中一句话表达——大家齐读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结束语:石猴的出世就与众不同,是一块内预仙胎的仙石迸裂而生,石猴神异的出生方式为后文描写猴子的神通广大埋下了伏笔,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且听下次分解!

  第二课时

  一、 回顾旧知导入:

  师: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石猴出世以及称王的过程,对这只猴子有了初步的印象。这只石猴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更多的去了解它。

  二.品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精读课文,思考(幻灯片出示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

  石猴能成为王,凭借的是什么?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学生自主交流,教师引导

  1.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勇敢。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2)眼前的孙悟空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3)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相关语句。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过人的本领。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座铁板桥;

  (2)读句子,注意“瞑、蹲、纵、

  跳、睁、抬、观”这些动词;

  (3)边读边想象石猴进洞的情景;

  设计意图:抓住文本相关语句品读,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3. 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他的无私。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无私;

  (3)通过石猴的语言,你感受到了什么?

  (4)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4.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他的聪慧、机敏。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何不拜我为王?”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聪慧、机敏;

  (3)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师先用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把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文字,用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明了大意的基础上再度关注语言,关注文字中的此部分,不至于浮躁;书中的文字也融入学生的`语言;读出自己的感受,将学生想象到的、体会到的,通过朗读抒发出来。

  二、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谁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2.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猴王的印象: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并说出你的理由。

  这是一只神奇的猴子,由石卵开裂而生,生即能跑能跳;

  这是一只争强好胜的猴子,群猴不语唯他敢于应答;

  这是一直勇敢的猴子,进出水帘洞无人能及;

  这是一只识文断字的猴子,竟认得楷书大字;

  这是一只生而知之的猴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随口道出??

  过渡: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在我们有滋有味的品读中,猴王的形象呼之欲出,这就是名著语言的魅力。

  3.思考:作者是怎样塑造出这样的猴王形象的呢?

  交流: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还有反衬等描写方法,把石猴写得非常生动。

  师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样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得当运用这样的方法,是自己的作文语言更加生动,更

  有感染力。

  三、拓展延伸,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任选一项)课件出示

  (一)故事话西游。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二)比比谁收集得多:收集与“西游记”有关的典故、俗语、歇后语!

  (三)发挥特

  长,以你擅长的方式向你周围的人推荐《西游记》。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原著,让学生明白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的道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21、猴王出世

  花果山:仙石 石猴

  水帘洞:天造地设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石窍、顽劣、抓耳挠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特点。

  3、理解课文中古代白话文的意思。产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古代白话文的意思。产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猴王出世》视频资料,学生欣赏。

  2、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西游记》中“猴王出世”这个有趣的小故事!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检查生字词语认读情况。(多媒体课件出示)

  (1)指名朗读生词:名曰、石窍、围圆、与狼虫为伴、拱伏无违、抓耳挠腮、力倦神疲、序齿排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指名朗读句子。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读通并理解)

  (3)理解难读难懂和古今异议词句:赶闲无事、耍子去耶、怎见得是个家当、真个是、缠一会儿、再无一个宁时、序齿排班。(释义)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找到自己认为最难读的段落或句子,做好标记。

  (2)分别朗读自己认为最难读的段落,其他成员予以帮助。(断句,纠正字音,读出相应的语气,领读段落中难读的词语,等等。)

  三、自主阅读,感受形象

  (一)研读“石猴出世”。

  1、课件出示“阅读小锦囊”:

  (1)第1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一说石猴是怎样出世的?

  (2)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写了什么?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阅读小锦囊”开展自主阅读活动。

  3、全班交流,重点语句扫描:

  (1)“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①指导学生朗读。

  ②这段话写了什么?(这段话写了石猴的出生过程。)

  ③谈谈自己知道了石猴的来历后的感受。(可引导学生围绕“神奇”一词展开丰富的联想,但一定要尊重学生独立的见解。)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小结:这只来历不凡、吸取了日精月华的石猴身上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他聪明、勇敢、有心计,是《西游记》中的重要人物,《西游记》是一部旷世经典之作。希望大家能阅读这部名著,感受名著的无限魅力。

  四、思维拓展,布置作业

  猴王出世教案 篇11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读课文,这部分都讲了些什么?

  2、通过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3、集体讨论问题。

  1)理解词意。

  乃挈瞑目冲贯石窍石碣造化

  2)石猴是怎样跳入瀑布泉中的?跳入后的情景怎样?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什么叫“喜不自胜”?

  3)看图说说图意。

  二、学习第三部分内容

  1、读课文,这部分内容讲的是什么?

  2、众猴进洞后的表现怎么样?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是什么意思?石猴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

  4、理解词语

  供伏无违序齿排班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

  3、讲讲你知道的《西游记》里的故事。

  板书设计:

  花果山:仙石石猴

  ↓

  水帘洞:天造地设猴王出世

  ↓

  美猴王:高登王位

  猴王出世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多种学习方法,品位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一、导入,板书课题。

  1、播放《西游记》动画主题曲,你们听过吗?大家对《西游记》故事都不陌生,里面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吗?

  2、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1.根据文前“阅读提示”,交流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1)学生回答。

  (2)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个怎样的猴王?

  2.小结过渡。

  三、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细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

  提问:你觉得哪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四、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我们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用四字词语说说。(活泼可爱、机智勇敢,敢作敢为,身手不凡)

  2、课文记叙的只是孙悟空的出生,是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你还想知道有关他的哪些精彩的故事吗?到《西游记》这本书中去找找。

  猴王出世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石猴出世并成为美猴王的经过。结合有关语句,了解石猴的性格特点。

  2、朗读课文,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结合有关语句,了解石猴的性格特点。

  2、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

  师:《西游记》是我国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吴承恩先生的一部充满了瑰丽想象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摘自《西游记》的第一回,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字词,同学们也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生:概括这篇课文讲的是石猴出世以及石猴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再次浏览课文,哪段是写石猴是怎样出世的? 哪段是写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学生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二、学习石猴出世部分

  1、师:石猴究竟是怎样出世,请大家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学生自由读文。

  2、师:大家再读思考:石猴如此出世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交流感受。(与众不同、神奇等)

  师:老师也觉得很神奇,这是究竟是一块什么样的石头啊,居然内育仙胎,见风化猴?大家不妨来个猜想。

  生思考并交流想法。

  3、师:其实啊,原著中对这块石头描绘得特别具体,丰富,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读读怎么样,看看这是块怎样的石头吧。

  读后交流,你从原著中知道了关于这块仙石的哪些信息?

  生交流比较阅读感受。

  师:大家说原著好,还是课文好?

  生:原著好。

  师:为什么?说出你的想法。

  生交流感受。

  师:大家真的很懂得评价和鉴赏,有机会的话就把原著找来读一读,你会发现更多的精彩之处的。

  三、学习石猴生活的部分

  师:石猴来到世上,怎样生活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象他生活的情景。

  指名读(2生)

  师:通过阅读,你眼前出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结合你自己的想象说一说。

  生交流(活泼可爱、友善、顽皮可爱、有亲和力)

  师:你觉得石猴的小日子过得怎么样啊?

  生交流

  师:高声朗读此段,试着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

  指名读(2生)。

  师:品味语言,再读此句,试着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指读(一生)

  师小结: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逍遥自在的石猴。语言和内容高度融合,就叫经典。石猴就这样生活了许多年。文中一句话表达——大家齐读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过渡语:石猴的出世就与众不同,是一块内预仙胎的仙石迸裂而生,石猴神异的出生方式为后文描写猴子的神通广大埋下了伏笔,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

  四、学习石猴变成猴王的部分

  (一)精读课文,思考(幻灯片出示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

  石猴能成为王,凭借的是什么?

  (二)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语句并做批注,小组自由交流,教师引导

  1.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勇敢。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2)眼前的孙悟空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3)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相关语句。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过人的本领。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座铁板桥;

  (2)读句子,注意“瞑、蹲、纵、

  跳、睁、抬、观”这些动词;

  (3)边读边想象石猴进洞的`情景;

  设计意图:抓住文本相关语句品读,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3. 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他的无私。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无私;

  (3)通过石猴的语言,你感受到了什么?

  (4)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4.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他的聪慧、机敏。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何不拜我为王?”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聪慧、机敏;

  (3)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师先用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把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文字,用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明了大意的基础上再度关注语言,关注文字中的此部分,不至于浮躁;书中的文字也融入学生的语言;读出自己的感受,将学生想象到的、体会到的,通过朗读抒发出来。

  五、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谁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2、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猴王的印象: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并说出你的理由。

  这是一只神奇的猴子,由石卵开裂而生,生即能跑能跳;

  这是一只争强好胜的猴子,群猴不语唯他敢于应答;

  这是一直勇敢的猴子,进出水帘洞无人能及;

  这是一只识文断字的猴子,竟认得楷书大字;

  这是一只生而知之的猴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随口道出??

  过渡: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在我们有滋有味的品读中,猴王的形象呼之欲出,这就是名著语言的魅力。

  3、思考:作者是怎样塑造出这样的猴王形象的呢?

  交流: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还有反衬等描写方法,把石猴写得非常生动。

  师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样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得当运用这样的方法,是自己的作文语言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六、拓展延伸,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原著,让学生明白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的道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她的语言非常优美。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们喜爱。希望同学们都能读到原著,切身感受古典的文化,感受经典的魅力,

  2、同学读过《西游记》后,我们要召开一个故事会,每人准备好一个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七、板书设计:

  出世:神奇、与众不同、自由自在

  27、猴王出世

  成王:有勇有谋、有担当、无私、有过人的本领、

  猴王出世教案 篇14

  一、课前交流

  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么?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交流感受。(引出孙悟空)这节课我们要到文字中去感受一下孙悟空的风采,看看文字大师吴承恩是怎样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满光鲜的美猴王的形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读议议,感受猴王形象,了解成王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概括。

  2.出示自读提示:石猴是从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有关语句。

  3.交流:

  (1)石猴是从哪来的?谁能用书中的话来告诉大家。(学生交流第一段中的语句)这只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活泼可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活无忧……)你能通过“读”,来表现出他的性格特点么?(指导朗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2)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有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学生描述。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猴王的过程,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默读2——4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写写批注,留下读书的痕迹。

  A学生畅所欲言:活泼可爱、无私无畏、勇敢机灵、别有心机、善良无私、本领高强等。

  B再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个性、品质特点?

  C预设交流:

  第二自然段中“‘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石猴笑道:‘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何不拜我为王?”等语句。

  指导朗读:

  ⑴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① 读到这里,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② 眼前的孙悟空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③ 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

  ⑵ 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① 通过石猴的语言,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 读出猴王的个性特点。

  三、学习语言表达。

  1. 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刻画出这只活泼可爱、神通广大、丰满光鲜的石猴的?请从“怎么写”的`角度谈谈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随机指导朗读。交流语言表达的方法:排比、对比、拟人、三字短句、对子、语言、动作的描写。

  2.师:这就是名著的魅力,经典的魅力,文字的魅力。读到这里你又读到了一只怎样的时候?(自信、敢作敢为、心中有数)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读西游记,心中就有一千个孙悟空的形象,这只既可爱又聪明的猴子又经历了哪些磨难才修成正果的,你还能从它身上学到些什么,相信你一定能从原著中找到答案。下课。

【猴王出世教案】相关文章:

《猴王出世》教案12-16

猴王出世的教案03-08

猴王出世教案09-03

《猴王出世》说课稿01-18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09-22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08-19

猴王出世的教学反思03-01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11-06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