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时间:2022-11-25 10:16:08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地;

  2、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3、了解影响气候的几个因素及其基本道理。

  学习重难点:

  1、世界主要气候的类型及分布。

  2、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完成,个别指导重点点拔。

  导学过程:

  1、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节学习的知识,能说出来“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的特点是什么?气候的特点是什么?

  3、课本p57的A、B、C三幅图是描述哪些地区的气候的?

  4、其中A、B两幅图中,都有“一年到头”这几个字,同学们想一想,这里的一年指的是某一特征的`年份,还是一般而言呢?

  5、人们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是一天,常用到气温、降水、风、云、雾等要素。从图3.22的谈论中看,人们描述气候,关注的时间是多长?一般只注意哪两个要素?你们能用一句话概括当地的气候特点吗?

  6、在前两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世界上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很大,同学们想想,世界上哪些地区温度高,哪些地区温度低?哪些地区降水量多,哪些地区降水量少?

  7、课本p58,看图3.23能说出世界上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

  8、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9、除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对气候有哪些影响?

  达标检测:

  1、课本p58活动题2。

  2、课本p59—60活动题1、2、3、4。

  3、课本p61—62活动题2、3、4。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采用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法,得出影响气侯的主要因素,由浅入深,易化难点。

  2、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理解起来有困难,通过小组间的互助学习加深理解。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情感态度

  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具器材

  地图

  导学过程批注

  (一)新课引入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设更正确。

  ●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

  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

  教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

  二、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先有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

  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作业设计复习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进一步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2、分析亚马孙雨林现状和遭受破坏的原因,找到保护森林的相应措施,帮助学生树立保护意识。

  3、通过巴西迁都事例的学习,认识到当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

  难点:认识热带雨林的生态作用,找到保护环境的措施。

  教学过程

  巴西面积851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国,人口2亿,也是世界第五大国。同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一样,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还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那么,巴西的经济发展如何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节巴西

  二、新课讲解:

  (一)、发展中的工农业

  1、农业:

  (1)、地形气候:

  出示PPT,总结巴西的地形气候特点:

  两大地形区: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

  相对应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出示PPT,介绍亚马孙平原:

  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

  总结:

  地形和气候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农业发展

  出示含动画的PPT,学生了解巴西农业的发展。

  出示PPT,总结巴西农业的发展:

  耕地面积广大,约有可耕地3、7亿公顷;丰富的水资源。

  盛产咖啡、甘蔗、柑橘、木材、天然橡胶

  巴西农作物大量出口(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3)、咖啡王国

  出示咖啡生产的PPT,总结:

  咖啡王国”——巴西是世界上最大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20世纪初,巴西的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从而赢得了“咖啡王国”的美称。咖啡是巴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2、工矿业:

  出示PPT,学生了解巴西自然资源的丰富。矿产口出口量很大。

  学生从书中找出描述工业发展的语句,总结:

  自巴西独立来,工业发展迅速,现已建立了部门齐全、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体系,其中钢铁、汽车、飞机制造业等工业都居南美洲首位。

  指出,巴西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快速的国家之一。但是,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和俄罗斯、中国、印度、南非,合称“金砖国家”。(特点是经济增长快)。

  3、巴西利亚

  出示PPT,认识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是巴西的首都,位于巴西高原海拔1158米处。该城市以飞机状的大胆设计及快速增长的人口而著名。巴西利亚气候宜人,四季如春,人均绿地100平方米,是世界上绿地最多的都市。

  虽然是首都,但不是最大城市。最大城市是里约热内卢。指出,2016年奥运会,在里约热内卢举行。

  活动:

  P86页活动。

  (二)、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1、亚马孙河:

  出示PPT,学生认识亚马孙河

  世界第二长河,流向大西洋。流量是尼罗河的100倍,是世界第一大河。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

  亚马孙河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流经赤道地区,赤道地区是全年多雨区,流域内全年降水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干流水量极大。亚马孙河的河面相当宽广,流域以内平原广阔,流域面积大,洪水季节流量极大,河口地区一片汪洋,有“河海”之称。

  2、热带雨林:

  亚马孙河是世界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在亚马孙流域也分布着地球上最广的'热带雨林。

  亚马孙的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为什么呢?

  出示PPT,学生理解:

  热带雨林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气中补充氧气。据估计,亚马孙热带雨林所产生的氧气,至少可占到地球氧气供给量的20%以上。因此,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热带雨林,除了提供氧气,还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看书总结:

  3、热带雨林遭受破坏:

  巴西热带雨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广大的热带雨林,它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森林储量占森林总储量的30%以上,植物种类和鸟类各占世界的一半,河里还有2000多种淡水鱼,是人类非常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可惜的是,这个宝库目前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这个“地球之肺”功能正在减弱,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下一个话题——雨林危机

  n原始农业:印第安人,原始的种植方法,砍倒树木,开垦荒地。不断的迁移,破坏雨林,但人口少,破坏较小。

  n开辟牧场,发展畜牧业,使得越来越多的雨林消失。

  n发展矿业:巴西热带雨林中公路旁的铝矾土加工厂正冒着滚滚浓烟。

  n开辟农场,种植大豆,向国外出口,获取高额的经济利益。

  总结:

  非法采伐是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

  在亚马逊地区,农业开垦也吞噬着珍贵的原始森林。由于国际市场对大豆和牛肉需求的增长,这片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正在逐渐被大片的大豆种植园和牧场所替代。大豆种植者唆使农民砍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然后大规模种植单一物种的大豆。这些大豆成熟后,又被运往欧洲等地区作为鸡、猪等养殖场的饲料。最后,这些动物的肉品被供应快餐店作为食物的原料。

  同样,牧场的过度开垦也是亚马逊地区雨林破坏的重要原因。这些大型的牧场也在蚕食着大面积的原始热带雨林。

  总的来说,是人极端追求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我们也需要吸取教训,调整心态。追求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融合。

  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的破坏。

  热带雨林的生态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不能放弃,转身追求其它。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如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学会看地图。

  2、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与注记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看地图、运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学习运用地图认识周围环境和地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高计野外旅行线引导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懂得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和注记。教学难点

  弄清比例尺大小与所表示的范围、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要求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自己绘制的学校平面图,教师选几名代表抽查,同桌之间也相互检查。

  二、课前热身

  1、师: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点拨:用绘绘平面图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并用符号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为一幅地图。

  请几位同学对照自己的地图介绍一下所在的学校。

  2、全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师:你还见过哪些地图?地图有多少种?你会看地图吗?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自学课本P6~10。

  (2)四边互动

  互动1:在庞大的地图家庭中地图分为几类?各有哪些类型?

  明确: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前者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自然植被图等,后者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另外还有电子地图等之类的地图。

  尽管地图种类繁多,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都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理事物缩小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

  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互动2:阅读地图,一定要学会辨别方向,你知道地平面上有哪些方向吗?(教师在黑板上面画一个“米”了开,要求学生把方向标上。)

  东南西北要用字母表示。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还有其他方法确定方向吗?

  明确:有的地图用指向标批示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方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方向。

  学生将自己绘制的地图拿出来,分组交流:学校大门、办公楼、池塘、花坛、食堂等各在什么方向?如何在野外判定方向?(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8“确定平面方向”)

  你还有其他的确定方向的方法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几种确定方向的方法呢?

  互动3:在一般的地图里,按一定的比例将地理事物缩小,缩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比例尺如何计算呢?指名学生根据小学的收获写出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提示:图距与实距之间经常要进行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师:比例尺有哪三种形式?

  明确:比例尺有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三种形式。

  练习:学生分组全作、讨论转换表达的形式。

  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1︰300000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50千米0 20 40

  学生讨论后汇报答案,教师指正。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10活动第2题,计算实际距离。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如1/300000和1/30000利用分母大小进行比较、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练习:比较中国地图、北京地图完成表格

  中国地图北京及其附近地区

  表示范围大小

  地理事物详略

  比例尺大小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明确: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比例尺魇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互动4: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P10图例、快速、熟悉。然后抢答题目。

  明确:我们熟悉了图例、注记以后就可以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3、达标反馈:

  (1)填空

  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把地图分为(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表示的内容虽各不相同,但都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比例尺有三种表达形式,它们分别是(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2)计算:把实际距离为600千米的地理事物,绘制在30厘米的图纸上,该选用多大的比例尺?(1︰20xx 000)

  某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0,从甲地到乙地图上距离为4。5厘米,请问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45km)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请一名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

  (2)方法小结: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读图、比较、计算、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5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学习社会课的重要性;

  2. 了解社会课的内容;

  3. 了解社会课的学习目的;

  4. 了解社会课的学习方法 。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重要性、内容、方法。

  三、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图册、投影片、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社会课的重要性

  1.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一旦离开社会,任何人将无法生存。

  2. 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

  3.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4. 学好社会课,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建设家乡,完成历史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课的内容(人与社会的关系)

  1.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位置、疆域、人口、民俗、气候、资源、经济、文化、交往。

  2.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

  3. 当今社会状况:

  (1) 路线、方针、政策;

  (2) 当今世界上五大问题:

  1) 和平问题;

  2) 人口问题;

  3) 粮食问题;

  4) 资源问题;

  5) 环境问题。

  4.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要求:P.2(4点)

  1.了解周围的社会情况,了解中国的国情,理解社会科学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

  2.提高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和参与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以及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3.知道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确立艰苦奋斗、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4.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社会调查。

  (四)方法: P.3(3 点)

  1.认真读书。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3.学做社会调查。

  社会课课堂规范:

  1.课前准备好《社会》课本、地图册、作业本、填图册与笔记本。(讲述用途)

  2.认真记好笔记。

  3.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中测验。

  4.作业要求,(作业本、填图册为必做)作业本评分每错一题扣除10分,最低分为20分。交作业要及时。填图册填图要求。评优、良、及格、差。

  第一章 地 图

  第1~1节 地图的语言

  教材分析

  地图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用途,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具有阅读、填绘地图的技能,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学会利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和获取社会知识,是中学社会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节是学生了解、掌握和使用地图的基础。教材安排了实地方向辩认和地图上常用的三种定向方法等到内容,目的使学生区分实地和地图方向的判别,并能根据一般、指向标、经纬网三种地图,弄清“方向”问题,由于经纬网的概念对初一学生来讲尚未建立,因此,教材从经线、纬线等到基础着手,阐述了经纬网的意义,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经纬网定向法”这一难点问题。教材通过比例尺的三种形式和比例尺的换算,帮助学生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关键使学生明确比例尺有大有小,包容的实地范围的“大小问题”;教材通过常见图例的列举,目的让学生读懂地图上各种符号表示“什么”问题。如果说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的话,那么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则是“工具”的工具。

  教学方法

  一、 授课思路与方法

  1.问题探究法。从学生日常生活着手,思考实地方向辩别的种种方法,引入地图上定方向的三种方法,一般定向法学生装在小学时已经学过,地图上添加了指向标以后,或者在南极点上建造一座房屋其四面朝向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归纳指向标、经纬度网定向法。

  2.实物演示法。由学生自学实地定向法的四幅图片和文字说明,并上讲台演示时钟表盘图确定实地方向;指向标定向法,可让学生在参照点上画指向标的.方法,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经纬网定向法,需要演示经纬网地球仪,从中明确经线、纬线的指向和地球自转方向,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

  3.读图法.让学生在中国政区图上量杭州到北京的图上距离,从而引入比例尺的概念、换算和比例尺的三种不同表示方式。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中三幅没比例尺地图反映出来和北京市区图,说明比例尺有大有小,包容范围有大有小,反映的内容有详有略。最后了解图示的常见图例。

  4.讲述法。教师向学生讲清楚地图的最大特点是把广阔的地球表面上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比例尺就是反映图中所画的地理事物较实地缩小的程度,其表示方法有三种。比例尺有大有小,采用大小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反映地理事物有详有略,包容的范围有大有小。图例、注记内容比较简单,可由学生自学,教师板画巩固。

  二、 课时安排

  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实地定向的方法;

  2. 掌握地图上的方向;

  3.区分经线与纬线的不同特点,并了解经纬网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纬网、东西半球、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

  2.教学难点:经纬网定向法。

  三、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球仪、经纬仪、地图册、投影片、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地图的概念

  把地面上的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方位和比例,用不同的线条、符号及颜色绘在纸上成了地图。

  (二)地图的作用

  勘察、筑路、航空、航海、旅游探险、科学研究、国际交往、行军打仗。

  (三)地图的三大要素(称地图的“语言”)

  方向、比例尺、 图例与注记

  1.方向 N

  (1)常用的三种定向方法 : WN EN

  1)一般定向法: W E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WS ES

  2)指向标定向法:用箭头标出正北方;

  3)经纬网定向法(最精确的定向方法):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例: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

  (2)实地测方向:

  1)太阳测方向(太阳自东向西)

  住房坐北朝南;

  独立大树:叶:南茂北疏;树轮:北密南疏;

  山坡:南面:繁茂、北潮湿背阳(多青苔)。

  2)北极星定方向:指正北;

  3)钟表定方向:太阳:6时在E;12时在S;18时 在W;

  ①手表当时的时间数的1/2的数对准太阳,其12点处向北(24小时的表用正点计)

  ②对准太阳,时针与12点之间的夹角的平分线,即一头指北,一头指南。

  (3)经纬线:

  1)经线:

  ①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②指示南北方向;

  ③呈半圆,长度相等。

  2)纬线:

  ①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

  ②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③自成圆圈,称纬线圈;

  ④赤道最大,极点为“0”,长度不等。

  3)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4)东经度:(E)O0经线以东的1800为东经;

  5)西经度:(W)O0经线以西的1800为西经。

  6)东西半球:国际上习惯于用于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为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我国位于东半球。)

  (4)南北两半球:

  1)赤道:O0纬线,长40075KM,把地球平分南北两半球;

  2)北纬:赤道以北至900N,也称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

  3)南纬:赤道以南至900S,也称南半球。

  (5)低、中、高纬度: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O0~300 300~600 600~900

  (6)经纬网:

  1)经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

  2)作用:可以准确地表示地球表面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

  (三)小结

  通过设问,让学生了解地图上常用的三种方法中,普遍采用和最准确的定向方法分别是什么定向法。巩固00经线和纬线、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以及中国所在半球的位置。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地图上的比例尺;学会运用比例尺公式进行换算;理解大、小比例尺地图反映的地理事物的特征。

  2.掌握地图上的图例与注记;

  3. 掌握读图的步骤.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换算和常见图例记忆。

  2.教学难点:大比例尺、小比例尺及地理上反映的地理事物特征差异。

  三、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市(县)图或镇(街道)图。

  四、教学过程

  (一)比例尺(缩尺) 图上距离

  1.表示公式: 比例尺= 实地距离

  2.三种表示形式:

  (1) 线段式:(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10KM)

  0 10 20 30KM

  (2) 文字式: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十千米

  (3) 数字式:1:1000000或1/1000000;(1百万分之一)。

  3.比例尺的分类:

  (1) 大比例尺:大于1:200000(二十万分之一);范围小,图详细;(学校图)

  (2) 中比例尺:1:20万~100万分之一(一百万分之一);(市、县图)

  (3) 小比例尺:小于1:1000000(一百万分之一);范围大、图简单(国家图、世界图)。

  (二)总结:比例尺越大,图中范围越小,图详细;

  比例尺越小,图中范围越小,图简单。

  (三)图例、注记;

  1.图例:为了把地面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画在地图上,人们设计的一系列的符号叫图例。

  2.注记:地图上用作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

  (四)小结

  1. 让学生归纳这两节课学习了哪三方面的内容,教师归纳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是地图最基本的语言,也称地图的三要素。但地图的语言十分丰富,除所讲的以外,还有地形图中的等高线、等深线、气候图中的等降水量线等等,我们今后在学习中逐步加以了解。

  2.随堂练习:

  《填图册》第一页1~2,第二页2。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6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2新课标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大小、形状、海陆分布、自转和公转。在地球仪上能识别经线、纬线、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并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指出五带的界线范围。

  2、能正确观察有关图片、示意图和地球仪,想象地球的形状及自转和公转状况。能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能绘出地球公转示意图。

  二、学习要求

  1、基本知识:

  ⑴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变化。

  ⑵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纬度、经度、本初子午线。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公转方向和周期。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五带的名称和范围及各带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⑶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的原因。

  2、基本能力:

  ⑴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五带的界线和划分。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绘制简单地球公转示意图。

  ⑵学会:用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和地球半径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实践能力:

  ⑴搜集有关地球方面的文字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一期简报。

  ⑵亲自动手制作一个地球仪。

  4、德育要求:

  初步树立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观点

  三、学习建议

  1、希望你准备一个地球仪,以便形象直观地学习有关知识

  2、学习时要注意观察地球仪,把学习内容与地球仪联系起来

  3、要很好地利用地球公转示意图学好相关知识

  四、检测练习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1、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

  3、通过使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4、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难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特点

  学习方法指导:

  1.学会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方面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证。

  2.学会分析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在地里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一个区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狮城是那座城市吗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在哪个国家吗

  让我们一起到东南亚去旅游,你就会得到答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8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本节课是前两节气温和降水知识的概括综合,也是前两节知识的延伸与深化,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加强环境教育。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了解“气候”的概念并能区别“气候”和“天气”,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说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学会收集有关气候的数据,运用图片、地图、填表、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观察图片地图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学会与老师合作、学生合作,能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如何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以及对气候灾害预防和减灾。讨论活跃热烈又有序,提出问题、探究意识积极性高。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认识气候在自然地理中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认同率100%。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者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和合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气候影响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不容易准确分析各类型的气候特征及分布。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探究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

  教师:

  ⑴同学们是否去过或看到过这些地方?你能从画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气候?

  ⑵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对气候是如何理解的?

  ⑶谁能描述我们南通的气候特点吗?

  ⑷谁能知道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

  (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

  探究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

  学生: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教师:设疑世界上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什么范围,比较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图表。

  学生:边归纳总结边填表。

  (通过设疑,观察,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创设学生发问讨化,研究问题,通过归纳总结,给学生表达思维的机会,初步形成个体意境场。)

  探究活动三:分析因素,加深认识。

  录像:观看资料:⑴气温、降水量图;⑵实例。

  教师:提问,比较各地气候有何特点?说明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

  教师:最后归纳,气候受地形、纬度、海陆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作用,探究发问,然后小组讨论汇报,归纳总结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探究活动四:实例分析,巩固提高。

  1、学生:从举例、自身体验出发,气候对不同地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思考活动题。

  (学生在以上探究活动和实例的讨论中初步形成个体意向场,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气候的地区差异

  世界气候的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纬度位置⑵海陆位置⑶地形等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⑴生产活动⑵生活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判断表示天气还是气候:

  狂风暴雨( )晴空万里( )

  四季如春( )春光明媚( )

  填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海南终年如夏,南通四季分明。( )

  ⑵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

  ⑶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

  探讨: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怎样做?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本堂课不是传统的45分钟的上课,而是有上课前准备活动。学生为了上好这堂课要收集的`有关气候问题的资料来作为自己的观点。课后还有相关知识的开放题。

  教学过程中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的深层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堂课的教学不落俗套,是教学方式的大胆创新,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促进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9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图文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线并认识各大洲的轮廓。四大洋: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等基本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已初步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生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界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0

  学习目标:

  1.激发对地理的探索兴趣,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地理之谜、地理问题,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2.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动态的地理知识和发展中的地理知识。

  3.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

  设、社会文化等方面都离不开地理知识

  重点: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难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期盼心理”。

  自主学习

  (一)、结合学习目标,科代表带领小组成员独立自主完成学习目标,并记录下自己学习中的疑问:

  1.你知道地球上还有哪些地理之谜?

  2.你能举例说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吗?

  3.你能举例说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产建设的关系吗?

  4.你能举例说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社会文化的关系吗?

  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由科代表或另一成员记录。

  组间:以各组科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记录,作出汇总。并互相解答。

  (二)、俗话说,入乡随俗,入国问禁,你知道美国人、英国人、巴西人、泰国人、日本人、埃及人分别有哪些习俗和禁忌吗?

  畅所欲言:

  1、你喜欢学地理吗?你喜欢怎样的老师?

  2、地理课你希望自己如何表现?

  3、畅谈自己的未来。

  考考你

  ①下列比赛适合在海南三亚开展的是()

  A冲浪B滑雪C溜冰D赛马

  ②阿拉法特经常以白色的`长袍和头巾出现在荧屏上,其衣着的目的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

  A美观大方B反射阳光C遵守教规D抵挡风沙

  ③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日本人喜欢吃鱼B新疆人爱吃羊肉抓饭

  C南方地区房屋屋顶坡度大D海南省普及冰上运动

  ④家具厂接近市区,主要考虑的是()

  A市场B能源C原料D交通

  ⑤牛奶厂的布局首要考虑的条件应该是()

  A消费的人口是否够多B交通是否便利

  C草地是否茂盛D电能是否充足

  ⑥郁金香与风车是下面哪个国家的象征()

  A中国B美国C荷兰D西班牙

  ⑦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

  A巴西---足球B西班牙----斗牛C波兰---风车D阿拉伯---驼队

  ⑧公司派你去销售一种保暖性能极强的羊绒大衣,你可能会前往哪个城市()

  A哈尔滨B昆明C广州D海口

  ⑨蒙牛乳业的总公司可能在哪个省区()

  A黑龙江B新疆C西藏D内蒙古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2、在地图上正确辨别方向;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并能根据比例尺,量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能够根据地图的图幅大小、所示范围大小,正确选取比例尺。

  3、了解地图的制作原理和地图的分类;实例引导读图尝试,学会判定生活中地图上的方向。

  4、体验演示判定方向的快乐;领略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方向的判定,熟知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行小组教学形式,实施零距离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四四方方一张纸,世界各地都容纳,有山不能爬,有水它不流。”—引出“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学会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绘制地图的一般方法

  1、自主学习:

  读图1—7和图1—8,思考:

  (1)、是不是图中那所学校象图中的那样小?画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要用一张象校园那么大的白纸来画吗?

  (2)、把校园中的事物象画美术作品那样真实地画在纸上吗?

  (3)、如何让人看明白哪里是教学楼?哪里是运动场?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3、合作探究:

  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把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比例尺),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

  同的地物(图例),并用文字、数字标明(注记)。

  地理事物按一定的________缩小,并用_______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_______,就成为一幅地图。

  鸟瞰图—平面图—地图

  学习任务(二)地图的分类

  1、自主学习:读第7页第一段,思考:地图都有哪些种类?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3、合作探究:

  《肥城市各年龄段人口统计图》、《山东省河流分布图》各属于哪一类

  地图?

  :一般来讲,阅读地图时,应先看图名,知道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接下来是看图例,了解地图内容的表达方式怎样;阅读地图内容时,应该是先整体,后局部,先综合,后要素。尽量多地发掘地图内容,达到“图”尽其用的目的。

  尽管地图的种类多种多样,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的制作均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地理事物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所以地图必须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学习任务(三)方向判定

  1、自主学习:读课本第7页,思考下列问题

  (1)地平面上的.方向如何判定?

  (2)判定地图上的方向:

  ①普通地图的方向如何判定?在右侧“米”字形示意图中标出。

  ②指向标地图中如何判定方向?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A·

  B·

  右图中A点在B点的_______方向。

  指向标地图中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箭头前方为北,后方为南;箭头左方为西,右方为东。

  正北方

  通过实践明确方法:

  1、扭身子不如扭图

  2、指向标太小可放大

  3、为求精确可平移指向标

  学习任务(四)比例尺

  1、自主学习:请大家自主学习第8、9页,完成下列问题

  (1)比例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例尺可以用、和三种形式表示。三种表示方式的转换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______________

  (3)如何比较比例尺的大小?(由分式大小的比较规则,得出比例尺的大小的比较规则)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分母愈大,比例尺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

  北京市地图

  中国地图

  比例尺大小

  表示范围大小

  表示内容详略

  (1)两幅图的比例尺哪个大?哪个小?

  (2)两幅图表示的范围哪个大?哪个小?

  (3)两幅图所表示的北京的地理事物,哪幅图详细?哪幅图简单?

  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表示的内容越。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表示的内容就越

  分母

  比例尺

  表示实际范围

  内容

  越大

  越小

  越大

  越简略

  越小

  越大

  越小

  越详细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医院在学校的______方向。

  (2)小明从水电站步行到学校,速度为每分钟50米,则大约分钟可以到达。

  解析:(1)首先要看地图上有无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所指的

  北方确定方向,把指向标平移到学校,可判定医院在学校的东南方。

  (2)先量得水电站到学校的图上距离为2cm,代入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2/1﹕20000=40000cm),即400m,用距离/速度(400/50=8)即得出时间。

  答案:(1)东南方(2)8分钟

  2、下列四幅图中,按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④①③②B.②④③①

  C.②③①④D.③①④②

  解析:一般说来,在地图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的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故D符合题意。

  3、完成教材10页活动题1、2、3、4、5。

  充分用好图中的比例尺数据,并可提供没有比例尺但图幅大小相同但范围明显不同的两幅地图来对比,以深化认识。

  通过减0后明确1厘米代表的实地范围,以乘法口算即可。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学会看地图,其中方向判定和比例尺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们要学会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记住并应用比例尺定义、公式表示形式及其转化、大小等,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工具”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能力训练P7基础巩固:2、3、4、5综合运用1、2、4、5

  六、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一、学会看地图

  (一)地图的制作与分类

  1、制作2、分类

  (二)地图的三要素:

  1、方向: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

  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2)比例尺大小与内容简略的关系

  这节课重点在比例尺,与数学知识联系密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稍一粗心就会做错,所以这节课重在理解,让学生自己动脑得出结论。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2

  学习目标:

  1、准确说出地球的形状,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2、认识地球仪,能在地球仪上准确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了解赤道、纬线、纬度的定义。

  4、分析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明确南北纬度、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5、根据所给出的纬线图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南北半球位置及所在的纬度区位置。

  学习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南北半球的划分。

  学习难点:

  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能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及纬度区。

  学生自学

  学习任务(一)自学课本14—16页地球的形状部分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说出地球的形状。

  2、利用图中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并记录。

  组间:以各组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记录,作出汇总。并互相解答。

  学习任务(二) 自学课文第16—17页地球仪部分思考回答:

  1、什么是地球仪?

  2、在地球仪上准确指出地轴、南北两极、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经线及纬线。

  3、说出赤道、纬线、纬度的概念,南北纬度的是如何划分的,南北纬度各用那个字母表示。

  4、观察“纬线与纬度”图分析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填下表。

  纬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特点

  纬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相同度数的区分

  零度线的确定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3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自然地理知识的入门,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素材,本节也着力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爱国情操。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通过“海岸观船”视频、“月食”图片、相关诗句;以及教师的设问,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来突出重点)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通过“海岸观船”视频、“月食”图片来突破难点)

  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教学策略(说教法及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说教法及选择依据重要的是在授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插入相关的图片及视频资料,直观的展示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学情分析(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生好动,上课精力一分散,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的事实、多媒体教学方法及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知识障碍上:学生应多关心实事及善于积累一些生活细节;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点学生不难理解,难在举例证明地球是球体。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三、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

  设问:同学们都过地球的图片及从电视上看到相关视频,已经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你从太空中亲眼看到过吗?

  插入视频资料:20xx年杨利伟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画面

  设计意图:联系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及对科学知识探索的热情,由时事引出新课。

  讲授新课

  1、地球的形状

  展示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教师设置相关问题: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5、思考并举证:还有那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登高望远,海岸观船,月食等)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化难为易,突破难点,通过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参与进课堂中来

  2、地球的大小

  设问: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展示图片)

  记忆技巧:

  周长=赤道周长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出示教学地球仪

  学生观察地球仪(学生自备地球仪)

  教师(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回答,并有其他同学作补充。(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要点)

  教师我们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型的地球仪?(可布置学生课前调查)

  教师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地球仪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为下节课学习经纬线作知识铺垫)

  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课堂练习

  详见多媒体课件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

  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

  【学法引导】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分析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泉州景观图引入新课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观赏

  利用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从宏观上对城市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交谈铺垫。

  一、乡村和城市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城乡景观差异

  展示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图

  2、聚落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

  与同学交谈或与老师交谈读图:比较不同地区乡村的景观

  阅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将相关知识用直线划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交谈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到“即使同样是乡村,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是不一样”。

  通过阅读将所学知识落实到书上,以达到巩固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分析文字的能力,学会从文章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提出问题:三明聚落的形成因素?2、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举例,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32-33页分析、讨论:三明聚落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运用已学的人口分布知识判断聚落的集中分布地

  思考、回答

  选择感兴趣的民居阅读、讨论:各地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由学生共同选择几个代表性民居分析

  利用旧知识做铺垫引出新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利用乡土地理作为分析问题的载体,可培养学生会用地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

  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能力选择,扩大知识面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交流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讲述聚落的发展组织学生对有关四合院的问题进行讨论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加强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意识了解聚落的发展学生活动:

  1、讨论

  2、小记者采访

  3、小记者小结

  让学生知道事物在不断变化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学会查阅手头的资料。通过学生的讨论而形成的“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更强,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使这一难点在讨论中攻破。由学生采访更有利于交流

  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5

  【课题】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

  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学习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书设计】

  简单天气符号、卫星云图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5篇02-15

初一上册地理教案08-31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01-23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06-09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11-11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02-23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01-05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02-06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5篇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