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跷跷板教案

跷跷板教案

时间:2023-03-07 14:44:01 教案 我要投稿

跷跷板教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跷跷板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跷跷板教案15篇

跷跷板教案1

  教学内容:跷跷板(比轻重),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感受重量

  1、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2、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3、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4、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板书课题:跷跷板)

  二、互动探究

  1.说一说: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提问:你能说一说,在他们三个当中,谁最重,谁最轻?,

  请一名同学到台上感受感受两个书包的轻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哪个轻、哪个重。

  生:狮子比老虎重

  生:跷跷板重的一端会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狮子比老虎重,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②操作2: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出示天枰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跷跷板(比轻重)

  狮子比老虎重老虎比豹子重

  老虎比狮子轻豹子比老虎轻

  教学反思:

跷跷板教案2

  设计意图

  在进行“动物王国”主题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由于前期经验的缺失。常常会错误地认为“大的物体重,小的物体轻”。为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经验,我以跷跷板为切入点。设计了集体教学活动,并与区域活动有机融合,引导幼儿通过操作记录来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物体问的轻重关系。尝试在游戏情境中,引领幼儿积极地探索,快乐地学习。自主地成长。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尝试操作并用计数形式来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记录表分析推理和判断物体间的轻重关系。

  3.培养合作意识、分析观察能力,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事先玩过跷跷板游戏。

  物质材料准备:亲子制作“简易天平跷跷板”,师幼共同收集各种材质的小动物玩具和小动物玩具的图片。

  教师示范用材料:三个小动物(跳跳虎、小老虎和小狗)、示范用记录表一张(附后)、跷跷板示范图(同幼儿操作卡,附后)、简易天平一架、展示板。

  幼儿操作用材料:每3人一组,每组一架亲子制作的简易天平和一张记录表,每组一个篓子(里面有三个动物玩具,每组都不一样),自选跷跷板操作卡人手一张(图片可插入相应地方,方便幼儿改错),幼儿绘画的小动物图片若干,硬币、记号笔、篓子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1.教师出示天平跷跷板:最近,我们班的小朋友迷上了玩天平跷跷板。这么有趣的玩具,不但吸引了我们小朋友,也吸引了许多小动物。看,谁来了?(跳跳虎来了)

  2.教师引导语:跳跳虎可喜欢玩天平跷跷板了,它一下子就跳到了跷跷板的一头。咦,现在跷跷板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二、操作探索:怎样让跷跷板两边一样平

  1.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天平跷跷板的两边一样平吗?(可以在跷跷板的另一头也放上东西)

  教师:跳跳虎找来了许多硬币,那要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多少个硬币两边才会一样平呢?

  2.教师请一幼儿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慢慢放上硬币,直到跷跷板变平衡为止。(提示:硬币要一个一个轻拿轻放)

  3.点数硬币个数。教师引导语:现在跷跷板的两头一样平了吗?刚才这位小朋友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了几个硬币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4.教师示范记录(小狗和小老虎后面的格子里先空着):在跳跳虎后面相应的格子里写上数字“9”。

  教师小结:原来跳跳虎和9个硬币一样重。

  三、小组合作,在操作中巩固10以内的计数

  1.分小组合作探索。①教师引导语:许多小动物都想来玩一玩让天平跷跷板两边平衡的游戏。在你面前来了哪些小动物,你认识它们吗?如果把你面前的某一个小动物放进天平跷跷板的一头,那另一头需要放进去几个硬币才能使跷跷板两边一样平呢?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②教师提出具体要求:A.三个小朋友一组,商量一下,一个做记录员,记录操作结果,另两个是操作员。B.一个操作员把小动物轻轻放进去,另一位操作员轻轻地一个一个增加硬币,直到天平两边一样平。C.当天平跷跷板平衡的时候,三位小朋友一起数一数有几个硬币,记录员把硬币的个数记录到小动物后面的格子里。

  2.幼儿分小组探索并记录,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数清楚硬币的个数,并把数字填写到小动物后面相应的格子里。

  四、分析记录表,比较三个动物的轻重

  1.观察分析记录表。教师出示示范记录表:刚才大家在操作的时候,老师也做了一张记录表,请你们看一看老师记录的是哪三个小动物?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呢?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呢?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只要比较记录表上硬币的个数,就可以知道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了,这个办法真好。

  2.用两种不同的标记区分最轻和最重的动物。教师引导语:请你们也仔细看一看你面前的记录表,比一比,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请每组的记录员在最重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画上“O”,在最轻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打“√”。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指导幼儿比较记录表上数字的大小并在相应的地方做标记。

  五、运用记录表。推理判断跷跷板两头动物的轻重关系

  1.观察分析跷跷板图片。教师引导语: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好玩的跷跷板呢,如果在跷跷板的两头也坐着两个小动物,请你猜猜看,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轻,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重?为什么?(轻的一头会翘起来,重的一头会垂下去。)

  2.推理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的位子。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单:这里的三个小动物,也想坐上这个跷跷板。仔细看一看记录表,想一想,你认为谁会坐在跷跷板的这一头,谁又会坐在跷跷板的另一头呢?还有小朋友有不同的想法吗?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跷跷板图片的两头摆上相应的动物卡片,并适时追问:你们同意这位小朋友的想法吗?为什么?

  4.幼儿自选跷跷板操作卡独立操作。教师引导语:请仔细看看面前的记录表,然后帮记录表上的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找到合适的位置。(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同一小组的小朋友可以互相检查一下同伴的操作卡。)

  5.集体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你的跷跷板两头可能坐着哪两个小动物,请带上你的记录表和操作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根据这张记录表,我们就能知道可能是哪两个小动物在玩跷跷板了。

  六、拓展提升:初步感知加减法的实际运用

  1.引出问题①。教师引导语:小朋友刚才在操作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问题?遇到了什么问题?幼儿: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轻重都不一样,它们怎样玩让跷跷板平衡的游戏呢?

  2.讨论交流。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表:如果让这张记录表上的小狗和小老虎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头,跷跷板会变得怎么样?为什么?

  教师:要让它们坐上去跷跷板还要保持平衡。怎么办呢?

  教师适时追问:如果我们在小老虎这一头加硬币,请你仔细看看记录表,猜猜看,你认为需要在小老虎这一头加上几个硬币跷跷板就会变平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幼儿:加一个硬币就可以了,因为5减4等于1,它们俩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

  3.教师用天平跷跷板验证幼儿的想法并记录。

  教师小结:从记录表上我们发现它们只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所以在小老虎这边加上一个硬币两边就平衡了,真有趣。

  4.引出问题②。教师引导语:刚才我们用加硬币的方法让天平跷跷板保持平衡,如果不加硬币可以让跷跷板两边保持平衡吗?

  教师将跳跳虎放进天平跷跷板的一头:小朋友想一想,另一头如果不放硬币,怎样让跷跷板保持平衡呢?为什么呢?

  幼儿:另一头同时放上小老虎和小狗,因为5加4等于9,正好和跳跳虎一样重,天平跷跷板两边就会一样平了。

  5.幼儿再次用天平跷跷板验证猜测并记录。

  延伸活动

  教师引导语:在你的记录表里也有三个小动物,如果也让它们玩一玩让跷跷板变平衡的游戏,你会怎么做呢?我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再来试一试好吗?

  附:教师示范用记录表

  比一比谁轻谁重

  动物名称

  硬币个数

跷跷板教案3

  设计意图:

  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景,给小朋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回忆体验生活中的科学,让每一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这个有趣情境中探索知识,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获取丰富的知识,充分体现科学学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特点。让每一个小朋友体验成功的欢乐。

  活动目标:

  1、根据音的高低变化做相应的动作。

  2、感受游戏的趣味性及跟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3、感受诵读童带来的快乐,从而爱上诵读,爱上音乐。

  4、让孩子感受童谣的韵律,节奏和趣味。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根据仪的高低变化做动作。

  难点:同伴间的默契合作。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

  小朋友,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在哪里玩过?和谁一起玩的呢?请你模仿一下怎么玩的?

  二、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听出音的高低变化。

  1、播放音乐,提醒幼儿注意倾听。

  2、你听出来音有什么不同吗?

  三、教师讲解游戏玩法。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

  音高的时候应该是什么状态?音低的时候呢?

  2、音高的时候应该是跷跷板一头高,音低的时候应该是这一头又变低了。

  3、教师和幼儿合作示范游戏玩法。

  四、全体幼儿自由结合按音乐的节奏合拍地做相应的动作。上下起伏做压跷跷板状,两人配合要默契。

  提醒幼儿,最后一小节蹲下的幼儿做从跷跷板上跌倒地上的动作,站立的幼儿滑向蹲下的幼儿,互相拥抱。

  五、幼儿自由玩游戏。

  游戏:“我们来玩跷跷板”两人一组,边诵读童谣边做动作。

  活动延伸:

  回家和你的爸爸或妈妈一起来玩“我们来玩跷跷板”游戏。

  教学反思:

  小朋友头脑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经常玩跷跷板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科学学习时,可以根据这些积累对于“怎样能使跷跷板平衡”这个问题,进行大胆地猜想和预测,激发了学生探究、实践、验证的欲望。《跷跷板》这首童谣采用“三字式”结构,节奏明快活泼。内容从儿童心性出发,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时可以采用多种对唱形式,让孩子在互动中体会诵读的乐趣,感受游戏的快乐。

跷跷板教案4

  活动目标

  1、了解三个物体之间轻重关系,具有初步的轻重守恒能力。

  2、有一定推理、比较的能力。

  3、能用完整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感受过物体的轻重。

  物质准备:

  教具:实物鹌鹑蛋、鸽子蛋、鸡蛋各一个,天秤一架。

  学具:《幼儿用书》(P32页),幼儿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可爱的蛋宝宝。

  ——教师:爸爸带宝宝出去玩,他们在小河边发现了一些可爱的蛋宝宝。你认它们吗?

  ——教师分别出示鹌鹑蛋、鸽子蛋和鸡蛋,请幼儿辨认。

  2、谁轻谁重。

  ——教师:宝宝想知道它们哪个轻哪个重,你知道吗?

  ——请幼儿猜测、比较蛋的轻重,并讲述理由。

  ——教师分别引导幼儿比较鹌鹑蛋和鸽子蛋、鸽子蛋和鸡蛋的.轻重,请幼儿将蛋放在天平上称一称,了解它们谁轻谁重。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鸽子蛋比鹌鹑蛋重,鸡蛋又比鸽子蛋重,那么鹌鹑和鸡蛋谁轻谁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启发幼儿从鹌鹑蛋、鸽子蛋和鸡蛋三者的轻重关系上进行推理。

  3、幼儿操作活动。

  ——给重的打勾。观察画面上小动物坐跷跷板的情景,感知动物的轻重,认读字:轻、重。目测下面的三个动物,请你给最重的动物打勾。

  ——观察数字天枰,感知两边的数量,并填写二、<、>符号。

  ——观察天平称上的水果,感知水果的轻重。目测旁边三个水果的重量,请何最重的水果打√。

  4、活动评价。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大家检查,并引导幼儿讲述理由,进一步巩固推算轻的能力。

跷跷板教案5

  1、模唱全曲唱句旋律。

  师:跷跷板舞表演结束了,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唱一唱歌曲的唱名旋律。

  2、两声部上行与下行。

  幼儿分成两组。

  (1)、老师指挥,分唱唱名上行及下行。

  (2)、幼儿唱出上下行,并以肢体做出上下行。(小朋友可以用自己的身体手、头、脚唱出各个音阶)。

  3、排谱

  教师在黑板上排出唱名音阶

  4、指谱模唱

  教师指谱,学生模唱。

  听音乐退场。

跷跷板教案6

  活动目标:

  1、能按照序观察图片,学习描述小动物的表情。

  2、懂得小伙伴要友好相处。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让幼儿自由交际玩跷跷板的感受,学念儿歌《跷跷板》。

  2、材料配套:挂图、幼儿活动操作材料《语言·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

  师: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玩了什么?你们觉得好玩吗?

  二、教师出示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

  图上有谁?他们在玩什么?跷跷板是怎么玩的?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逐幅启发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和讲述图片内容。

  1、图①:公园里,小白兔和小灰兔在玩什么?它们玩得怎么样?(丰富词汇:开心)

  2、图②③:这时来了一只小熊,它做了哪些不对的事?它是怎样对待小灰兔和小白兔的?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情怎么样?(丰富词汇:害怕)

  3、图④小熊还说了什么?小白兔和小灰兔怎么样了?

  三、一边念儿歌,一边做《跷跷板》游戏。

  1、先请两名幼儿上来做示范。

  师:请大家想想:还可以怎么变跷跷板呢?(先请幼儿思考后教师再请一名幼儿上来做示范,边做边念儿歌)

  2、请幼儿自发找朋友,两个为一组,集体一起边做游戏边念儿歌。

  四、讨论交流,给图片取名。

  议一仪:小熊做了哪些不对的事情?它应该怎么做才对?小伙伴要怎样玩跷跷板才会玩得高兴又快乐?我们可以给图片取个什么名字?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跷跷板教案7

  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了解“过年”的传说。

  2、知道“过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过年”时人们之间要互相拜年,学说简单的祝福话和拜年动作。

  3、感受“过年”喜庆气氛,激发过年的愿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重点:

  知道“过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过年”的传说。

  配套课件:小班语言故事课件《过年啦》PPT课件

  活动准备:

  1、“年兽”的故事课件、将教室

  2、环境布置成过年的喜庆气氛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年是什么?”

  “年最怕什么?”

  “人们想出了什么办法赶走了年?”

  2、引导幼儿讨论过年时,人们要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1)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过年时,亲戚朋友之间要互相做什么事情?”

  “拜年时要做什么动作?”

  “拜年时要说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

  过年时,人们之间要互相拜年。拜年时要说一些吉祥的祝福的话,比如:见到爷爷奶奶要说“祝您身体健康”;见到叔叔阿姨可以说“恭喜发财”“祝您万事如意”;见到小朋友可以说“祝你越来越漂亮越来越聪明”等等。

  3、和幼儿一起玩音乐游戏“恭喜恭喜”。

  幼儿边唱歌边找朋友,当歌曲唱完后要向好朋友说一句吉祥祝福的话。

  4、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跷跷板教案8

  活动目标:

  1、通过歌曲律动感应旋律的高低变化。

  2、模唱唱句的上行和下行。

  3、能愉快地参加活动。

  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石头、木琴、钢琴琴键卡、飘带、琴槌。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初步感应回旋曲式ABACA。

  活动难点:通过语词与肢体律动,感应A段中的'重音。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进场,初步感应高低间旋律。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公园玩一玩,教师带领幼儿以高人走矮人走进入活动场地。

  幼儿听辨音响,做也跷跷板、滑滑梯、荡秋千的律动。

  辅助语言:咦,公园里有跷跷板之舞,在跳舞之前,我们先做热身运动。

  二、跷跷板之舞

  师:我闪来表演一个跷跷板之舞 ,在跳舞之前,我们先做热身运动。

  1、高低律动,再次感应高低音旋律。

  幼儿随着鼓声拍手慢跑,当钢琴弹高音低音时,幼儿创造性做出高、低造型。

  2、歌曲律动

  师:现在,我们开始表演跷跷板之舞,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进行律动。

  3、双从律动

  师:刚才我们表演的是跷跷板单人舞,现在请小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两人表演跷跷板双人舞。

  幼儿互找好朋友进行双人律动,鼓励幼儿以不同的方式进行。

  三、模唱唱名的上行与下行

跷跷板教案9

  [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2、引导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学会看整点。

  3、引导幼儿讲出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并学习运用文字、符号、图画等形式制作作息时间表。

  [教学准备]

  1、教具:的钟面一个(能拨动时针和分针),课件

  2、学具:幼儿自制的小时钟、表现幼儿一日活动的图片每人一套、1——12的数字头饰

  2套,分针时针各2根,每人一套作画工具、废旧材料、胶水、剪刀、黏土等。

  [教学方法]

  观察法、探索法、操作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通过谈话的形式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助老师修好了钟表,老师可真高兴,谢谢你们,现在我再也不会因为不知到时间而发愁了,只要看看表我就知道是几点了,小朋友你们认识时间吗?

  评析:通过谈话,激发了幼儿认识钟表的愿望

  2、了解钟表的外部构造。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时钟有哪些小秘密吗?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钟表上有哪些数字?(1、2——12)

  师:钟表上还有什么?他们的长短一样吗?粗细一样吗?他们转动的速度一样吗?谁转得快?谁转得慢?(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幼儿了结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规律)请小朋友用自己的小时钟指一指哪是时针哪是分针。

  师:小朋友发现了时钟这么多的小秘密,你们可真了不起,看,连小叮当也在称赞小朋友呢,来,家和小叮当打个招呼吧。小叮当想参观我们的幼儿园,下面请小朋友带小叮当一起出发,看看小朋友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并参观我们的幼儿园好吗?

  3、学习看整点。

  (1)师:早上,太阳公公露出了红红的笑脸,小朋友们背着小书包高高兴兴的来上幼儿园,小朋友,告诉小叮当你是几点来上幼儿园的?(

  课件演示)(引导幼儿自由发言)

  师:小朋友看看幼儿园的钟现在是什么时间?看看分针指在什么地方?时针指在哪里?

  教师小结:看整点的时间有一个小窍门,分针指在12,时针指在几,就是几点整。小朋友现在你知道我们幼儿园的钟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吗?

  (2)(课件演示)上课时间到了,小朋友正在上课,小朋友听得可真认真,看,连小钟表都在夸家呢。

  小朋友看看现在是几点?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说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

  评析:活动中通过让幼儿做小主人,让幼儿有一种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幼儿展示自我的愿望,让幼儿以最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4、通过游戏《时针分针转转转》复习巩固对整点的认识。

  师:小朋友,游戏的时间到了,让我们和小叮当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我们这个游消称是《时针分针转转转》,请12位小朋友分别代表钟面上的12个数字,按照钟表上数字的排列顺序围成一个圆圈,请两位小朋友分别代表时针、分针,站在圆圈的中间,听小叮当的口令,小叮当说什么时间,时针和分针就赶快把小叮当说的时间表示出来,游戏分成两组,比比看那组的表针转得又对又快。取胜的小队小叮当会奖给他们一张小叮当图片,小朋友有没有取胜的信心?这里有1—12的数字头饰,和时针、分针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头饰带好,我们的游戏马上就要开始了。(教师指导幼儿游戏,时针、分针请小朋友轮换代替,通过游戏,让幼儿巩固有关整点的.知识)

  评析: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而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竞争意识。

  5、创作《我的一天》

  师:小朋友,拿起你的工具,把你在幼儿园中渡过的一天记下来好吗?

  幼儿的设想的创作形式(绘画的、泥工的、废物制作的),让他们自愿组合成小组。

  师:下面让我们一边欣赏着钟表店里的美妙音乐,一边设计小钟表吧。

  幼儿开始制作。

  评析:多样的作业形式,彻底打破了以往单一技能的训练,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和协作精神的培养。背景音乐的播放让幼儿有身临其竟的感觉,并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乐曲中钟表形象。

  6、活动结束

  幼儿互相欣赏同伴的作品。

跷跷板教案10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3.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活动准备:

  1.大鼓。

  2.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一上一下翘起来。

  1.师:我们都坐过跷跷板,现在用动作来表演好吗?幼儿尝试用动作来表现:两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动。

  2.放录音,幼儿边听音乐,边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教师可在强拍上击鼓。

  二、跷跷板。

  1.教师演唱歌曲。

  2.师:歌曲中唱了什么?小朋友的“跷跷板”翘到了哪里?太阳和我怎么样?

  3.幼儿再次欣赏歌曲,并自由结伴创编表演动作。

  4.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动作,说说为什么有的“跷跷板”合作得很和谐,有的“跷跷板”总是翘不起来。(应该默契配合,站立者用力一拉,蹲着应该顺势立起,于此同时,站立者下蹲)

  三、翘呀,翘呀,跷跷板。

  1.幼儿听歌曲拍手,拍出三拍子的强弱变化,教师在重拍处击鼓配合。

  2.听歌曲摇动身子,每三拍子摇动一次,幼儿也可用身体的其它动作(手臂摇动、双腿移动等)感受三拍子的变化。

  3.轻声哼唱歌曲几遍。

  4.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唱出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5.幼儿两两结伴,边唱歌曲边做玩跷跷板的动作。

  活动反思:

  跷跷板是幼儿喜欢的游戏之一,幼儿总是对面对面你上我下,一高一低乐此不彼。然而在音乐世界中这一上一下的动作更是把节律体现的活灵活现。

  《跷跷板》这首歌曲简单易学,我把重点定为让幼儿学会唱《跷跷板》这首歌,难点是让幼儿感受三拍子强弱弱的变化。活动导入我让幼儿学学跷跷板的动作,并在音乐声中玩玩跷跷板的游戏。通过欣赏歌曲并让幼儿说说歌曲是几拍子的,尝试用身体各部位拍拍三拍子的节奏,从而化解了难题,幼儿的兴致也较好。在学唱环节,幼儿非常投入,最后的表演,也能想出各种动作,为整个活动增色不少。

  不足之处:整个活动过程逻辑有些混乱,条理不是非常清晰。

  需要调整的方面:1.在幼儿说出歌曲是三拍子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让幼儿用身体其他部位来拍拍三拍子的节奏,让幼儿更好地掌握三拍子强弱弱的变化。

  2.在记忆歌词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图片帮助理解,更利于幼儿记忆歌词,让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

  3.在活动导入的时候就重点指出理解跷跷板一上一下的特点,这样更利于幼儿最后的表演活动。

  4.在演唱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唱法,提高幼儿对于歌曲的兴趣。

跷跷板教案11

  设计意图:

  《跷跷板》一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常见的力》的第三课。“游戏”是孩子们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而“跷跷板”这一活动更是孩子们乐于参与的。教材从引导学生回顾玩跷跷板时的发现入手,引领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利用杠杆尺“想办法找平衡”。使学生在动手中寻找杠杆平衡的规律。

  探究怎样才能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规律。

  2、学会在游戏中合作交流,善于提出和发现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原理的技术成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准备:

  1、杠杆尺、钩码、蜡烛、火柴等。

  2、有关平衡现象的图片、制作简易天平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观看资料-玩跷跷板

  师:看过这段资料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

  2、学生交流汇报。

  3、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跷跷板平衡的秘密。(板书:跷跷板)

  (二)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 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 。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如果成功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

  2、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如实验中要做好记录,教师予以鼓励。

  3、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

  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开始做吧。

  (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平衡?两边比较,两边挂一样多钩码会怎样,两边不一样多时会怎样?)

  4、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介绍,教师提问“你怎么想的?”“一边一个还可以怎样挂”“大家看他画得对不对,谁画这种玩法的图了?”“有没有一边挂两个的吗?” “谁能给他提问题,谁来补充一下?”等,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想法真奇妙,还有别的挂法吗?”“你的挂法还挺复杂呢?有没有用很少的钩码让它平衡的?”)

  5、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6幅平衡图,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觉得哪些杠杆尺的平衡很相像?(学生汇报)

  师板书:一样多(重)一样长(格),平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6、师:如果一样多,不一样长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师生讨论分析第二类为什么能平衡?总结出挂的多的一边离中间近,挂得少的一边离中间远;重的一边离中间近,轻的一边离中间远。)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师:同学们,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你们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交流,如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挑水时扁担放到肩部中间;起重机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做动作时要保持平衡等。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总结评价,拓展活动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除了你们小组之外,还有哪个小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怎样?

  2、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师:(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请同学们课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动脑,动动手,看谁制作的更好,更新颖。系列资料

  第3课《跷跷板》教学设计脚本样稿

  教学流程 素材说明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需要课件或图片“玩跷跷板”

  (二)制定方案 实验探究

  1、提出活动指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保持平衡?”

  2、学生预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3、进行探究实验。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

  4、总结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出示杠杆尺、钩码、实验记录单等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有关天平的资料和生活中平衡的图片,如走钢丝。

  (一) 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出示 “蜡烛跷跷板”。

  (五)总结评价 拓展活动 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跷跷板教案12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2--3种物体的轻重。

  2、初步学习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感知、理解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3、学习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1、天平1台,玩具水果,教学挂图二。

  2、形状不同的积木若干,幼儿用书第39页的操作材料。

  3、幼儿已有使用天平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天平称量,感受不同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天平,启发幼儿讲述天平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用天平称水果,实际感受水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3、教师出示玩具水果,用天平称量,引导幼儿发现它们之间的重量关系。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三种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推导、理解西瓜和苹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二、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受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游戏"那组找得又对又快"。

  三、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第39页《判断推理》中"给一样重的打勾"和"跷跷板"的练习。

  活动反思:

  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跷跷板教案13

  活动目标:

  练习一个跟着一个走,培养幼儿排队走步的能力。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条布条。

  游戏前在场地上画两条相距10——15米的平行线为河岸。

  导入活动:

  一、教师:“老师跟小朋友们玩一个游戏,好不好?”

  “好!”老师扮演老鼠妈妈,小朋友们扮演小老鼠,现在我们先把这条布条塞到裤腰来,做老鼠的尾巴。

  二、 把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各组成一列纵列站在河岸(平行线)一边。

  三、 说明游戏规则:教师扮演老鼠妈妈,小朋友扮演小老鼠,我们一起过小河,除了第一只小老鼠外,其余小老鼠都要抓住前面小老鼠的尾巴。由第一只小老鼠带领走到对岸。到了对岸也要排队站好,小老鼠过河之前还有两个要求:⑴听到妈妈说:小老鼠一起过河吧!小老鼠才能过河。⑵过河时,小老鼠一定要拉着前面小老鼠的'尾巴,一个跟着一个走。

  四、 排队往回走。(同样的规则和要求)

  五、 结束活动。

跷跷板教案14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2--3种物体的轻重。

  2、初步学习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感知、理解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3、学习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天平1台,玩具水果,教学挂图二。

  2、形状不同的积木若干,幼儿用书第39页的操作材料。

  3、幼儿已有使用天平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天平称量,感受不同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天平,启发幼儿讲述天平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用天平称水果,实际感受水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3、教师出示玩具水果,用天平称量,引导幼儿发现它们之间的重量关系。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三种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推导、理解西瓜和苹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二、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受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游戏"那组找得又对又快"。

  三、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第39页《判断推理》中"给一样重的打勾"和"跷跷板"的练习。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下面的解决问题:利用杠杆尺怎样能够将另一侧进行翘起。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纷纷进行操作。在操作之前我给出的问题是在位置3处,挂3个钩码,问在另一侧挂几个钩码才能够将另一侧的钩码进行翘起。在操作的过程周中,学生在另一侧的挂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一个位置过一个,有的三三两两的挂。总之他们的将我提出的.问题解决。但是这现象进行总结量化的时候就较为的复杂。而学生不需要进行这样的复杂的学习。至少不是全部需要这样复杂的探究。现在看来,可以在指导实验的时候,指导个别现在的同学进行计算,然后进行汇报得出结论。或者再探究之前将这个问题简化:比如在另一侧只能在固定的位置挂钩吗,要求挂一位置,要么2位置,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明确的去操作了。然后在提出较为简单的要求,但是实际操作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操作。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因为学生进行进行较为长时间的操作,学生的实验跨越两节课。我想在以后的安排中,要进行更为优化的安排效果会更好的。

跷跷板教案15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跷跷板》,感受音乐的高和低以及音阶的旋律。

  2、能设计相应的动作,能跟随音乐做相应的游戏,喜欢与同伴互动,喜欢参加音乐活动。

  3、初步掌握学唱儿歌的技巧,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游戏快乐。

  4、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音乐及伴奏、图谱、娃娃、玩游戏用的道具。

  活动过程:

  一、游戏律动:高人矮人

  1、带领幼儿听音乐玩“高人矮人”游戏进场。

  2、幼儿跟随老师在教室以圆圈队形转圈,随音乐变换动作,高低起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发声练习

  玩吹气球游戏,练习用“呜”发长短音、高低音。

  教师示范:双手空中比划气球,一边发音,一边变化气球大小,运用音阶,“123”,“12345”,“1234567”逐步由低到高音,气球变大,由高到低音,气球变小。幼儿学习模仿,达到初步练声效果。

  三、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认识了解跷跷板。

  1、谈话引出游戏内容。

  指导语:小朋友玩过跷跷板吗?跷跷板是怎样玩的'?

  教师用动作讲解跷跷板的外形和玩法,用身体动作表现跷跷板。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跷跷板,体现出跷跷板高低不同的变化。

  2、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表演玩跷跷板的游戏。

  引导幼儿学会两人合作找朋友,共同表现跷跷板的样子,在游戏过程中,初步导入儿歌内容。

  四、幼儿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说说听到歌里唱了什么?

  跷跷板,真有趣,一会高,一会低,1234567i天上摘星星。

  跷跷板,真有趣,一会高,一会低,i7654321一下碰到地。

  教师先示范演唱一遍,让幼儿感受歌曲旋律,了解歌词内容,对儿歌有初步的认识。

  2、教师示范演唱第二遍,出示图谱熟悉歌词。

  教师对照图谱讲解歌曲内容,让幼儿在认识图谱的过程中熟悉歌词,并激发幼儿对图谱的记忆。

  3、帮小娃娃唱出音乐台阶。

  指导语:小娃娃上的这个台阶叫做音乐台阶,每一步台阶都有不同的发音,请小朋友跟随小娃娃边上音乐台阶边唱出来。引导幼儿学唱并认识音阶的从低到高,及从高到低。

  4、完整的学习演唱歌曲。

  教师一边唱一边教,引导幼儿带上肢体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五、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歌表演。

  幼儿在初步熟悉歌曲的前提下,加上跷跷板的动作,进行歌曲演唱。

  六、两个小朋友合作,加上跷跷板的游戏进行歌表演。

  游戏:跷跷板。玩跷跷板的游戏结束活动。

【跷跷板教案】相关文章:

跷跷板教案03-30

跷跷板教学反思10-17

《跷跷板》教学反思08-20

教案中班教案02-23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小班教案健康教案07-08

语言故事教案中班教案11-08

小班健康教案牙齿教案04-01

大班教案伞教案反思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