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加法教案

小学数学加法教案

时间:2023-03-07 14:54:2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加法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加法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加法教案

小学数学加法教案1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2、学习5以内的加法运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5以内加法

  难点:真正理解5以内加法,会应用。

  活动准备:

  红花三朵;水果磁性教具若干;5以内的加法算式卡片若干。活动过程:

  一、复习5以内的数的的分与合

  1、教师和全体幼儿进行问答游戏,进行5以内数的分与合的练习师:小朋友,我问你,5可以分成1和几?

  幼:肖老师,我告诉你,5可以分成1和4……

  2、教师和个别幼儿进行问答游戏,缩小幼儿之间的能力差距师:__小朋友,我问你,2和3合起来是几?

  _______幼儿:肖老师,我告诉你,2和3合起来是5.

  3、教师请幼儿两两合作并交换角色进行练习。

  二、学习5以内数的加法

  一)复习3以内加法,巩固对“+”“=”的认识

  1、老师昨天奖给小明2朵大红花,今天又奖给他1朵大红花,小明两天共得了几朵大红花呢?(教师边说边演示)

  2、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我们用加法算式怎么写出来呢?(教师板书:2+1=3)昨天奖到的2朵大红花用数字2来表示,今天奖到的1朵大红花,我们用数字1来表示。问共有几朵,我们用加法。

  “+”“=”又表示什么呢?(引导幼儿说说符号的含义,进一步复习巩固)

  二)学习5以内数的加法

  1、小朋友,看,这是小明的妈妈在超市里买的水果,看看她都买了什么?(出示不同数量的各种水果)

  现在老师要出题来考考你们,请你们算出橘子和苹果一共有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用加法算式怎么来写呢?(教师板书,并引导幼儿读出算式,并说说算式中各数和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2、教师和幼儿编应用题

  如:小明的妈妈在超市里买了1个西瓜,买了4个脐橙,请问西瓜和脐橙一共有多少个?

  编出一道就以各种方式请幼儿说出算式或写出算式,并说说算式的含义。

  三、游戏巩固练习

  1、教师一一出示5以内的加法算式卡片(如1+3=),请全体幼儿抢答。

  2、教师出示5以内的算式卡片,请个别幼儿回答,对于有困难的幼儿,引导他利用实物等辅助进行计算。

  3、把幼儿分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答得又对又快。

  四、活动延伸

  回家与爸爸、妈妈比一比屋子里5以内的加法谁找的最多。(比如:3个凳子跟2个桌子可以组成5。1根黄瓜再加上4个西红柿是5······)

小学数学加法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会应用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明确0在加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这一定律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的建立,加法交换律的概括及对它们的理解、掌握.

  教学难点

  学生对加法意义、加法交换律运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44+56 37+23 180+20 42+8+10

  12+0 0+17 386+124 124+235

  2、导入:以前我们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

  (1)例1 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这题怎样解答?

  (因为已知北京到天津铁路长是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是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是把137与357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教师提示:把137与357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板书: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就叫加法)

  教师明确:这就叫加法的意义.

  (板书:加法的意义)

  (2)练习:小强有125枚邮票,小明有75枚邮票.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枚邮票?

  说明理由:已知小强与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与小明共有多少张邮票,就是把两人的邮票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加法等式中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在137+357=494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板书:加数 加数 和)

  3、有关0的加法.

  教师提问: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呢?有关0的加法可有

  哪几种情况呢?

  小结:任何数和0相加都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教师谈话: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加法的意义,加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有关0的加法的特殊性.除此之外,关于加法的运算还有一些基本性质,它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2、教师提问:137+357=494(千米),表示求的是什么?

  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357+137=494(千米)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

  教师板书:137+357=357+13

  4、出示例2,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18+17○17+18

  124+235○235+124

  0+25○25+0

  规律:

  ①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

  ②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

  教师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强调:我们要看一些等式哪些符号不符合加法交换律就必须看两个加数的位置变不变,它们的和变不变.当然前提是等号两边的两个加数必须相同.

  5、练习:判断:下面各等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9+7=7+9 10+1=10+1

  20+8=2+26 2+0=0+2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指出:以上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并运用它做了练习,这一定律若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强调:用字母表示这一运算定律更简单清楚.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注意:a、b是拉丁字母),在这我们读作ei和bi,(教师领读几遍,提醒学生不要按汉语拼音来读)

  教师板书:a+b=b+a

  提醒注意:a与b可以表示0、1、2、3、中任意整数,如1+2=2+1,9+20=20+9等,所以a+b=b+a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效的位置,和不变.而像这些(指其中的等式)一个用数字表示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a+b=b+a这一公式表示的一类所有符合条件的式子,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7、学生分组自由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

  8、学习、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目的在于更好地运用.实际上,在以前我们早就应用它解决计算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在哪些计算中都用了加法交换律呢?(验算)

  9、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766+589=589+□ 257+□=474+257 a+15=15+□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把( )数合并成( )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一个数加0,还得( ).如12+0=( ).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画.

  230+370=380+220 30+50+40=50+30+40

  a+10=100+a 230+420=430+220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填上适当的数.

  48+□=72+□ 29+35=□+29

  a+38=□+□ □+55=55+42

  2、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 85+41+15+59

  168+250+32 282+53+37+18

  六、板书设计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例1、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

  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7+0=7 0+7=7 0+0=0

  例2 加法交换律:

  137+357=357+137

  18+17=17+18

  24+235=235+24

小学数学加法教案3

  本单元把小数加法和减法合在一起教学,先教学笔算的方法,在掌握笔算的基础上,口算比较容易的小数加、减法。然后教学加法运算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在小数加、减法里仍然适用,并进行有关的简便计算。教材在编写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不以既定的计算法则束缚学生,突出对计算方法的探索和理解。不求算法一步到位,适当展开了算法逐步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加强与整数加、减法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包摄性更大的认知结构。

  第二,练习数量比较充足,练习形式活泼多样,避免机械、被动、乏味的计算训练。学生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引起学生的注意;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较繁的加、减计算;利用验算提高正确率,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第三,注重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除了解决购买物品时花钱和找钱的问题外,还有通过计算反映病人体温的变化情况、统计家庭里主要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计算水位高度、测量水的深度等内容,对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1. 因势利导,设计算法的探究过程;由表及里,促进算法的完善发展。

  学生在三年级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由于两个加数、被减数和减数都是一位小数,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并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本单元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认知矛盾,因势利导,逐步构建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

  (1) 例1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列加法和减法的竖式,应该把小数点对齐。

  这道例题的教学安排是,先在小数加法中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问题,再向小数减法迁移。把小数点对齐不是教材和教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联系已有经验,经过体会得到的。求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是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计算。教材先让学生试着列竖式算,预计可能出现两种列法,一种是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着列,另一种是把两个加数的末位对齐着列。教材接着让学生研究“两种算法哪一种正确”。这里不是凭“小数点有没有对齐”来评判哪个竖式正确,而是联系已有的经验,分析和体会哪种算法正确。学生可以结合具体数量,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是3元4角,4.75+3.4的竖式应该把表示“元”“角”“分”的数分别对齐着写,才便于相加。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进行分析,4.75是4个一、7个0.1和5个0.01,3.4是3个一、4个0.1,根据整数加法的经验,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着列竖式,最便于计算。还可以通过估计作出判断,4元多加3元多要超过7元,所以得数是5.09的那个竖式肯定是错的。学生通过上面的思考和交流,形成共识:要把小数点对齐着算。

  在求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的计算中,还有一点也应引起学生注意:十分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个位进1。这一点可以从“10个0.1是1”得到解释。

  例1的第二个问题是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这个问题在教学内容上,从加法计算迁移到减法计算,是一步发展。在学生认知过程上,从理解方法到独立进行计算,可以内化算法。教学这个问题,只要突出一点,即竖式怎样写。

  (2) “试一试”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和或差的小数末尾如果有“0”,应该化简。

  求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和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都要列竖式计算。“试一试”的第一个教学任务是巩固“小数点对齐”这个必须遵循的写竖式的规则,让学生独立计算就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第二个教学任务是化简计算结果。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7.40元,小芳比小明少用1.10元,和与差的小数末尾都有“0”。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材中曾经指出: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现在要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计算的结果。教学时要注意两点: 第一,计算的结果,如果小数末尾的“0”没有去掉,计算是正确的,不能仅以没有把小数化简而判定计算是错误的;第二,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小数性质,把得数里小数末尾的“0”去掉。去掉的方法是,在竖式上把这些小数末尾的“0”逐个划掉。

  (3) 引导学生反思算法,构建计算法则。

  在例1和“试一试”里,学生经历了两次小数加法计算和两次小数减法计算,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应该怎样算,还知道计算的结果要根据小数的性质化简。这些都是他们在探索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算法。“试一试”下面的两个问题,先引发学生回顾反思,再通过交流形成法则。这两个问题不是简单地回忆“是怎样”和“要怎样”,而是寻找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的相同点,从“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的高度认识“小数点对齐”,把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推广到小数加、减法,并进一步加强对整数加、减法法则的理解和应用。至于“小数计算的结果,要根据小数性质进行化简”是小数计算的个性特点,与整数计算不同。教材再一次引起学生注意,作为小数加、减计算法则的补充内容。尽管教材里没有呈现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事实上法则已存在于学生的认知结构里了。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出这样的认识与方法,就是探索和创新。

  (4) 在“练一练”里帮助学生澄清一些认识。

  第1题让学生在已经列出的竖式上计算,有两处要引起学生注意,一是24加9.9是整数加小数,也应该把小数点对齐着算。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竖式是怎样列的?小数点对齐没有?为什么?二是7.56减4.56的差的小数部分是0,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差应该怎样化简?差是多少。第2题选择了学生初学小数加、减法时往往发生的错误,通过指出并改正错误,引起学生的重视。随着上面一些认识的澄清,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 集中力量解决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因人制宜,允许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方式。

  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如果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 学生往往发生错误。教材把这种情况视作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安排例2加以解决。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例2才开始,在前面已有铺垫。

  (1) 在教学计算法则时,已经出现了两个加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同、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的情况。

  例1计算4.75+3.4的竖式,百分位上怎样算?这一位上不是把“5”移下去,是算5+0=5,“0”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在3.4的末尾添上的。同样,4.75-3.4的百分位上是算5-0=5,也可以根据小数性质,在3.4的末尾添上“0”。这些可以添上的“0”只是没有写出来,把它想在脑里了。类似的情况在第48页“练一练”里和练习八第2题里也多次出现,如果教学时注意到这些,那么已经为例2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2) 在例2和“试一试”里集中力量突破难点。

  例2的竖式中,3.4的'末尾有红色的“0”,并加了虚线框。这个“0”不是一开始就写出来的,是在计算情境中出现的。依据3.4-2.65写出的竖式,被减数百分位上空着。这一位上是几减几?由此联想小数的性质,可以在3.4的末尾添上一个“0”。写出了这个“0”,百分位上怎样算就清楚了。教材把“0”加红色,意在把精力集中到这个“0”上,着重解决两个问题:这个“0”是哪来的?这个“0”对计算有什么作用?把“0”套上虚线框的意思是,这个“0”一般不写出来,只要把它想在脑里。这是对多数学生的导向。至于部分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仍允许他们把这个“0”写出来,能防止算错。

  “试一试”计算8-2.65,这是整数减两位小数,计算难度比例2大一些。教材让学生独立计算,应用例2中学到的方法。在他们计算时,通过大卡通的提问给予适当启示。如果有些学生把被减数十分位、百分位上的“0”写出来,要指导他们先在被减数个位的右下方点上小数点,再在小数的末尾添“0”。

  教材要求“再选择两种物品,算出它们的单价相差多少元”扩大“试一试”的容量。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计算8-3.4、8-4.75、4.75-3.4等被减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不同的题,消化学习的新知识。

  “练一练”里大多数题的被减数小数位数比减数少,让学生巩固并掌握新知识。也有少量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减两位小数的题,有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融合起来,既把新学习的计算纳入已有的法则,又充实了计算的技能。

  练习八里的小数加、减法口算,是在初步掌握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些口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本单元安排的小数加、减法口算题,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以后,进行的计算能够和整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或两位数的口算相衔接。第5题对小数加、减计算进行验算,要把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迁移过来。加法的验算一般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减法的验算一般应用减数加差等于被减数这个关系。

  3. 把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向小数加法和减法扩展。

  在四年级(上册)教学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些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的内容,并能应用于整数加、减计算。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对小数加、减法是不是适用?这是本单元例3和练习九第2题要解决的问题。

  “同样适用”包括两层意思: 同样存在和同样应用。例3让学生计算四个小数相加的和,列出算式以后,有些学生会按运算顺序依次相加,也会有学生调换加数的位置,另行组织相加的顺序。各种算法的最后得数相同,说明了两点:一是小数连加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把加数结合相加,计算结果不会改变。即小数加法同样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二是各种算法的简便程度不同,依次相加比较麻烦,需要列竖式笔算。应用运算律使算法简便,只要口算。这两点共同表明,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同时存在”和“同样应用”的认知方式不同,前者是发现、验证,后者是迁移。教材把这两点教学内容设计在一个载体里,通过计算四个小数相加的和,既验证了存在,又体会到原有的应用经验可以迁移过来。这些都是“练一练”的基础和知识基础。

  教学减法的运算性质也作了类似的安排。练习九第2题通过两组式子的算一算、比一比,发现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在小数减法里同样存在,因此,也可以用于小数减法的简便运算。

  4. 使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体会计算工具方便了计算。

  例4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教学过程大致分成两段: 第一段以0.8为例,让学生在操作计算器的活动中,学会往计算器里输入小数的方法,体会到输入小数的方法和输入整数的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多按一个小数点的键;第二段是计算五种物品的总价和付出100元应找回的钱数。一方面熟练使用计算器的方法,另一方面感觉到用计算器算比笔算方便得多。

  “练一练”里都是小数加、减计算和混合运算。像这些比较繁的计算没有笔算要求,都可以用计算器算。练习九第8题算出各次收入或支出后的余额,计算量很大,而且比较繁。这些练习都能使学生体会使用计算器的好处。

小学数学加法教案4

  设计说明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学生具备了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的经验。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中实现算法多样化,在比较中优化算法,在追问中明晰算理。

  1.在情境中迁移旧知,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育是激励与唤醒。在设计本节课时,仍创设李叔叔骑车旅行的生活情境,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延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呈现的四个数很有特点,在学生列出算式“115+132+118+85”之后,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并让其独立计算,因为学生具备脱式计算的能力,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采取适当的算法进行计算。

  2.在汇报交流中共享算法,观察对比实现算法优化。

  算法的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算法的优化是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的优化。因此,在学生交流各自算法之后,着力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种算法,借助交流、评价、体验,在感知不同的方法中,以尊重、接纳、欣赏召唤学生的思维创新,让学生在多样化的交流整合中,感受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能使计算简便,从而实现算法优化。

  3.在追问中明晰算理,体会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数学教学要抓住其本质,这样学生才能做到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据此,在交流算法时,重点让学生说清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这样算?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通过这样的追问,突出了算法背后的运算定律支撑,体现了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法结合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5+56=56+□

  75+36=□+□

  78+96=□+□

  (143+63)+37=143+(□+□)

  54+(46+147)=(□+□)+147

  78+48+152=□+(□+□)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计算加法时,运用这些运算定律有时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并为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和路线图。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从情境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指名汇报。

  预设

  生1:第四天,从A到B,要骑115km。

  生2:第五天,从B到C,要骑132km。

  生3:第六天,从C到D,要骑118km。

  生4:第七天,从D到E,要骑85km。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师: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课件出示例3。

  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提问:怎样列式呢?(生独立列式)

  (2)提问:请你算一算,想一想,怎样算简便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小学数学加法教案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0~41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直观演示,感知加法的含义

  谈话:马老师家有棵橘子树,长着好多橘子,可甜了。今天,我带了一些来送给小朋友,喜欢吗?

  出示5盘橘子,5个盘子里的橘子数分别是1、1、2、2、3。

  谈话:老师想把其中的2盘送给我们班的小朋友,猜猜看,老师会送给我们班小朋友几个橘子?

  生1:我想可能会送第一盘和第二盘,一共是2个橘子。

  生2:我想可能会送第四盘和第五盘,一共是5个橘子。

  指出:把第一盘和第二盘的橘子合起来,可以用加法算,列式为1+1=2;

  把第四盘和第五盘的橘子合起来,也要用加法算,列式为2+3=5。

  介绍:加号及加法算式的读法。

  提问:如果送第一盘和第三盘,一共是几个橘子?算式怎么列?

  如果送第三盘和第四盘呢?

  小结:要知道两个数合起来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算。

  [说明:从生活中的一个普通问题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亲切而自然,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加法的`含义,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的思维。]

  二、看图计算,初步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1)观察画面——鸡妈妈一家。

  提问:图上有几只母鸡,几只小鸡?一共有几只鸡?算式怎么列?

  (2)观察画面——小兔一家,青蛙一家。

  先指名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提出要求:小兔一共有多少只,该怎样列算式?青蛙一共有多少只,该怎样列算式?

  2.“想想做做”第4题。

  要求先按顺序观察三幅图,再在小组里说说每幅图的意思,最后让学生把图下的算式填完整,并进行交流。

  [说明:让学生充分地表达看到的画面情景,并适时提出数学问题,进而列式计算,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联系生活,丰富对加法的认识

  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如,我有2枝铅笔,又买来1枝,一共有3枝铅笔;(2+1=3)

  树上有3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一共有5只小鸟;(3+2=5)

  一年级有2个班级,二年级有2个班级,一共有4个班级;(2+2=4)

  ……

  [说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取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丰富了学生对加法的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独立计算,巩固认识

  1.“想想做做”第2题。

  要求先看清算式,画一画,最后列出算式。

  2.“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得数,再组织交流。

  3.“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先连一连,再交流。

  4.“想想做做”第6题。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小学数学加法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的例题,第3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5以内的加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与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本节课包括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两部分内容。加法的初步认识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在校园中劳动的场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把两个数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让学生看看、摆摆、算算,学习5以内的其他加法算式,并初步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里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重点是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习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树立数学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游戏:快速抢答

  5可以分成2和( ) 1和3合成( )

  ( )可以分成2和2 1和( )合成2

  3可以分成( )和2 4和1合成( )

  [评:由游戏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投入到课堂之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游戏的内容又是学生计算5以内加法的基础,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形成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1、谈话:我们在学校里上学,不仅要学习,而且要劳动

  看,一些小同学正在校园里干什么出示例1图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图意,提出问题。

  2、提问:怎样表示把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是5个人呢(板书:3+2=5)

  让学生猜一猜,+表示什么意思通过交流,明确是合起来的意思

  读算式:3加2等于5

  小结:+的名字叫加号,它代表了一种计算方法加法。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就要用加法算

  [评: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重点,这里教师没有硬性灌输,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让学生在猜测中主动地思考,自主探索,认识和理解加法,为学生创造了最大限度的活动余地,使学生尽情地表现自己。]

  三、学会计算,掌握方法

  1、连续出示例2的两幅图,让学生说出图意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

  提问:算式中的'每个数代表什么意思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3、谁知道得数多少是怎样想的

  教师对学生合理的方法都加以肯定。

  [评:5以内加法计算的基础就是5以内各数的分与合,但教师并不急于将最优的方法介绍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 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找出 不同方法,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的过程。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开拓宽了大家的思路,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谈话:小动物们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纷纷把自己的宝宝带来向大家学习。你们看,谁来了

  (1)出示图1(鸡妈妈一家),学生说图意,提问题,列算式计算。说说怎样算出来的(可以用多种方法)

  说说3+1=4这个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思

  (2)出示图2(小兔一家)、图3(青蛙一家),按图1的要求完成。对算式的含义在小组中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聪明的小青蛙,看到大家在学习,自己也想学加法,回家后,列了许多加法算式,得多少呢它正在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呢!

  同桌学生合作,看算式,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在书上填得数

  集体订正。纠正错误,对学生加以鼓励

  3、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加法算式:1+1=□,

  你能说出结果吗把得数填在书上

  (2)出示:2+1=□,1+2=□。引导学生用3的分与合来计算结果

  4比较:刚才我们用数图、摆小棒、想分与合的方法来计算加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小结:这就是今天同学们学习的5以内的加法。(板书课题)

  [评:在想想做做第1、2、3题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个环节中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实践,多种感官并用,学习的过程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思维水平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

  五、拓展应用,提高能力

  1、想想做做第4题

  讲述:小白兔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正在准备礼物奖励大家呢!

  (1)出示图1。学生列加法算式,说含义

  (2)根据图2、图3的意思,学生在书上完成

  (3)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说说图意

  (2)根据这幅图能说出几道加法算式(只要符合图意,都要鼓励)

  (3)根据这幅图说一个算式,你能猜猜求的是什么吗

  如1+2=3,学生会说天上1只小鸟加上2只小鸟,一共是3只小鸟;还会说1个跳绳的女孩加2个摇绳的女孩一共是3个女孩

  小结:大家用5以内的加法解决了这么多问题。

  回家后,继续观察,看看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好吗

  [评: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空间,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还进一步加深了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并在合作探究中不断发展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评]

  5以内的加法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导入阶段,激发兴趣,做好知识准备;探索阶段,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掌握了新知,训练了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初步探究的能力;应用阶段,层次清楚,在巩固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总之,这节课始终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环节设计紧凑,过渡自然,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有序地展开,把握了重点,尊重学生的实际,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达到了优化

小学数学加法教案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运算定律

  教师:我们在学习四则运算时.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指名用自己的话说出运算 定律,并举例说明。然后用字母表示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教科书第93页的表。

  如果学生只举整数的例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运算定律除了对整数加法和乘法适用以外,对小数和分数的加法、乘法适用吗?让学生再举几个有关小数、分数加法和乘法的例子。

  下面的式子有没有错误?把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4.3十2.5)4=4.342.54

  (700十1)68=70068十68

  153(220十57)=153220十57

  638十378;(63十37)(8十8)

  还可以做练习二十的第8题。

  教师:在我们学过的知识里哪些地方应用丁运算定律?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如果学生掌握得比较好,还可以让学生用运算定律解释下积、商的变化规律:如:在乘法里。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就扩大10倍:可

  以用下面的式子说明:

  (a10)b=a10b=ab10=(ab)10

  这里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简便算法

  教师: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些计算简便。谁能举个例子?

  接着出示教科书第93页的例1、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数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应该用什么运算定律。说完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集体订正时.教师再提问:这道题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使学生明确:在计算时.不仅计算的开始有时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在计算时,要随时注意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做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说明题目要求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用简便方法计算的。特别是下面二道题,是怎样进行简便计算的?

  567十98 1 21 7

  教师要提醒学生:有的算式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算法,所以。在运算前要认真审 题.看清算式中各个数的特点、选用种比较简便的算法,使计算又对又快。

  三、四则混合运算

  引导学生回忆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概念和运算顺序。

  什么叫做第一级运算?什么叫做第级运算: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第级和第二级两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教科书第94页中间的算式.让学生标明运算顺序。

  教师:在计算混合运算的式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中有哪些运算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

  出示教科书第94页的例2。先让学生认真审题。想一想运算顺序。然而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运算的顺序。同时,还要注意强调书写的格式。

  做练习二十的第9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四、小结(略)

  五、作业

小学数学加法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2、使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应用定律进行验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加法的计算已经比较熟悉,对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也有了感性认识,所以这节课就是要明确地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对抽象概括定义、定律重视不够,又不习惯于用加法意义进行说理,因此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39+47 83+15 420+180

  47+39 15+83 180+420

  2.口答.

  (1)小明栽了18棵杨树和14棵柳树,他一共栽了多少棵树?

  (2)小敏做了25朵红花,做的黄花比红花多5朵.做黄花多少朵?

  (3)赵强读一本书,已经读了46页,还有58页没读,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二、学习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今天要在学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并且能应用它解答实际问题.(板书: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1.教学加法的意义.

  (1)例 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读题后,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学生独立解答:

  137+357=494(千米)

  加数加数和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提问:

  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③要合并的两个数指的是什么数?合并成的一个数指的是什么数?

  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北京到济南铁路的长度,就要把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和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加法是求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要合并的两个数是137千米和357千米,合并成的一个数是494千米.

  启发提问:加法的意义是什么?说说看.

  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教师板书加法的意义.

  练一练

  练习十一第1题,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在学生独立计算的基础上,教师强调要合并的两个数和合并成的一个数分别指的是什么数,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加法意义,并会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加法各部分名称.

  提问:例1中的137和357在等式中叫什么数?(加数)它们相加得到的494叫什么数?(和)

  教师板书.(写在例1算式的下面)

  教师联系加法意义说明:相加的两个数也就是要合并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也就是合并的结果,叫做和.

  反馈提问:你能根据加法的意义说明72+28=100这个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吗?

  (3)加法中有关0的问题.

  提问:

  ①我们例1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

  ②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相加的和会比原自然数大)

  ③0和一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会怎样呢?(0和自然数相加还得原来的自然数)

  引导学生讨论:

  0的加法可能有哪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4)阅读课本第47页“加法的意义”.

  2.教学加法交换律.

  根据加法的意义引出加法交换律.

  提问:

  (1)我们刚才计算例1时,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用137+357,根据加法的意义还可以怎么算?(还可用357十137)

  (2)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可以得出:相加的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也可说出这是两个相等的式子,写成137+357=357+137)

  教师指出:我们不能只根据一个例子就得出结论,我们必须多参考几组不同的数目.

  (3)出示18+17○17+18

  350+150○150+350

  274+100○100+274

  873+127○127+873

  提问:

  ①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里应填什么符号?

  引导学生明确:每组算式里加数是一样的,和也一样,每组两个算式是相等关系,○里应填“=”.

  ②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明确:这几组算式的共同点是,两个数相加,其结果只与加数的大小有关,而与这两个加数的顺序无关.因此可以得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教师明确: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两个数……,它们的和不变.”

  教师继续指出:上述几组算式说明,每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但不能表示任意整数.大家想一想,怎样用字母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得既简单又清楚呢?

  学生看书自学:第48页.

  反馈提问:

  什么叫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公式表示?过去在什么地方应用了这个定律?

  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a+b=b+a

  引导学生小结出:过去学过的.加法的验算方法既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也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加一遍.

  教师指出: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可以进行加法验算,要会运用定律.

  练一练

  现在用你们学过的知识做第48页的“做一做”.

  订正题时要说出根据,以进一步巩固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3.总结.

  (1)说一说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2)什么叫加法交换律?它的字母公式是什么?怎样应用加法交换律?

  三、巩固反馈

  1.口答.(用加法意义说明算法)

  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2.下面各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60+450=460+250

  20+70+30=70+30+20 a+400=400+a

  3.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5=55+42 (2)a+44=□+□

  (3)38+35=□+38 (4)48+□=72+□

  订正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定义、定律来加以说明.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2~4题.

  板书设计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例1 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

  加数加数和

  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18+17 17+18

  350+150 150+350

  274+100 100+274

  873+127 127+873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字母公式:

  a+b=b+a

  五、教学后记:

  学生能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并会用运算定律进行计计算。

小学数学加法教案9

  课题: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

  授课教师:王晓华(六里坪镇财神庙小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例1和例2,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已有加法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概括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和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课题提示

  我们学了几年数学,几乎每天都与加法打交道,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今天我们学习加法的意义。(板书课题:加法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说已知条件和问题,老师画线段图。

  2、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自己所列的算式及其得数(在图下板书)然后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导看线段图,老师辅以手势说明,我们用加法把137和357合并成了494这一个数,可见加法是一种运算。加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呢?

  4、说出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什么是加数?什么是和?

  5、刚才的.加法中,加数中不含0;如果含有0,得多少呢?举例:7+0=7,0+7=7,0+0=0。…,得出结论,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看例1线段图,刚才我们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还可以怎样列式?

  2、为什么用加法算?

  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在两个算式间画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如果其他任意两个数相加时,交换一下两个加数的位置,相加的和是不是也不变呢?

  5、出示例2两组式子,引导学生比较。讨论:两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归纳并板书加法交换律。

  6、加法交换律除了用文字语言进行叙述外,还可以用字母写成的式子来表示。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

  说一说a和b分别表示什么?比较一下文字叙述和字母表示的式子,哪一种简明好记。

  7、巩固练习:教材第49页的“做一做”。(出示小黑板)

  (1)填空。

  ①把两个数合并成( )个数的( ),叫着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 ),加得的数叫做( )。

  ②86+124=( )+86 ( )+25=25+a

  ③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它们的( )不变。

  ④418+382=382+418,这是应用了加法的( )律。

  ⑤一个数加上( ),是原数。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任意两个数的和,一定比这两个数大。( )

  ②下面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430+270=280+420( ) 28+a=a+28

  570+250=250+570( ) 40+30+10=40+10+30( )

  ③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写成:a+b=a+c。( )

  8、想一想,我们以前在哪里曾经用加法交换律?(加法验算)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四、作业布置

  练习十一的第1、2题。

  附板书: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例1(略) 7+0=7 0+7=7 0+0=0

  (画示意图)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137+357=494(千米)

  137+357=494(千米) 137+357=357+137

  加数 加数 和 18+17㈡17+18

  答:(略)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a+b=b+a

小学数学加法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和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联系生活情景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三位数加三位数单独进位加法笔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电视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复习题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孩子们,我知道你们都比较喜欢《熊出没》,今天熊大、熊二、光头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光头强今天运气不好,砍树被熊大、熊二发现了了,今天你们就来代替熊大、熊二想办法让光头强不砍树,好吗?

  1、教师出示第一关。

  要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

  教师:算式怎么列?(220+26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教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它的结果吗?算完之后,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2)集体汇报,交流方法。

  (学生说,老师板书)

  教师:小朋友真了不起,不仅用多种口算方法算出了这道题的得数,而且还请了竖式来帮忙,以后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这样的题目。

  (3)教师演示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2、教师出示第二关: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知道了买220支钢笔和260支铅笔共要480元,要求丰收小学共有学生多少人怎样列式?

  (433+418)

  (1)估算。

  请大家估一估,丰收小学共有学生多少人?

  教师:大家估算得很好,我们只要把两个加数或者其中一个加数看作和它们最接近的整百数或整十数来估算,估算的结果都会很接近准确数。

  (2)学生尝试计算。

  教师:你能算出433+418得多少吗?想办法试一试。算完的同学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3)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演示完后,请同学上台用竖式计算。随后再次利用多媒体演示竖式计算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在利用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4)议一议:你觉得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重点突出相同数位对齐,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算十位时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

  3、教师出示第三关:

  本关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汇报。

  4、多媒体出示第四关,学生独立完成,请一个学生上台板演。

  三、小结

  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三位数的加法,还有什么问题,请大家在课余时间相互讨论,互相学习。

  四、巩固新知

  完成练习八1—4题。

小学数学加法教案11

  教学内容: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第88页的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列出四个算式,并计算结果。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教学中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学数学。

  重点难点:

  看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学生准备小棒数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电脑演示卡通人物汤姆:小朋友,我是汤姆,今天是吉利的生日,他邀请我去作客,不过,听说路上要回答他提出的几个问题,你们愿意帮助我,和我一起去吗?学生回答后出,出示以下复习题。

  复习:(1)卡片出示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 )

  1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1 个十和( )个一合起来是19

  复习(2):汤姆讲述:我带来了一束鲜花作为礼物,瞧,花朵上还有算式呢!这些算式中哪些已经学过了,哪些还没有学?

  (学生分类) 8+1 10+1 2+6 4+10 7-3 8+10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1、观察例图:吉利的生日晚会上,已准备了好多蛋糕(电脑演示),仔细看一看,这些蛋糕可以分成哪两部分?(盒内的10个和盒外的5个),这样,你可以说出哪些算式?

  2、探究算法

  (1)你能算出得数吗?请你把书翻到68页,试着填一填。然后把你的方法告诉你的同桌。

  (2)谁愿意把你的算法告诉大家。(指名学生回答)

  3、老师小结:小朋友的`方法可真多,既可以用数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来算。

  三、巩固深化,拓展创新

  1、回到课前分类题,让学生完成原来不会做的题目。

  2、媒体演示

  汤姆:生日晚会开始了,可吉利家的筷子还没数好,出示做一做1

  学生自己先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列出四个算式。

  3、瞧:晚会上还准备了水果,咦,香蕉上怎么有算式,你会算吗?完成做一做2。做完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4、我们一起来到智慧宫:9+4 你会算吗?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小学数学加法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初步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和是6、7的加法。

  2、使学生从小朋友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中知道根据一幅图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体会两道相应的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3、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由一图列出两式,并能正确、合理的计算出两式结果。

  教学难点:

  根据一副图写两个算式。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光盘、4个红菜椒、3个绿菜椒、。 学生: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奠定基础

  2+2=

  3+2=

  5+0=

  1+4=

  3+3=

  2+4=

  2+4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二、运用情境,探索交流

  (一)创设情境

  在植树节里,植树小队的小朋友出发了,你们瞧!(教师出示主题图)。

  1、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原来有5个小朋友去植树,又来了1个小朋友。)

  2、师:你观察的可真仔细。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3、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加法)

  (二)学习5+1和1+5

  1、师:好,你怎么列式回答的?(5+1=6)

  这里的5表示什么意思?(原来有5个小朋友);1表示什么意思?(后来来的一个);那6呢?(一共有6个小朋友)。

  师:我们知道了每个数字的意思,那谁能合起来说说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呢?

  (原来的5个小朋友和后来的1个小朋友合起来就是6个小朋友。)

  师:哦,你是这样想的呀,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不看图,你会算5+1=6吗?(注意:加法与合成有关)

  (5和1可以合成6。)

  师,你们可真会算。5个小朋友和1个小朋友,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列成算式5+1=6,

  2、师:那么,根据这幅图,我们还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吗?(1+5=6)

小学数学加法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观察现实情境图,口述题意,列出算式。

  教具准备:

  课件,四个圆片

  学具准备:

  算式卡片,每名学生准备5个圆片或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

  先请3个男同学上前,提问:老师请了几个小朋友上来?(3个)

  再请1个女同学上前,提问:老师又请了几个小朋友上来?(1个)

  把前面的小朋友合起来一共有几个?(一共有4个)

  师:谁能把刚才的过程用一句话完整的描述一下呢?

  (根据学生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规范学生语言:先上来3个男同学,又上来1个女同学,合起来一共是4个同学。(让学生反复说。)

  师:你能把刚才描述的过程配上手势再描述一下吗?

  揭示课题:在数学里面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有一种运算方法叫加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板书:加法)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找学生上前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教师的动作,形象直观地体现合并的含义。】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气球图(第一张幻灯片出示第一张图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分离的图片,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小丑手上的气球有什么变化,播放第二张图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合起来的图片。)

  提问: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把小丑手上气球变化的过程说清楚?

  (学生描述的过程中,师用手势配合着演示。)

  2、摆一摆

  师:用手里面的.学具代替图上的气球摆一摆,边摆边说,你会吗?

  请学生到黑板上用老师的学具展示交流摆的过程。(先找同学说,再让其他人摆,降低难度)

  3、画一画

  师:刚刚我们用小棒表示了气球,如果请你用画圆点来表示小棒,你会不会?刚刚摆学具和观察气球图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动作(合起来),想一想你画怎样的圆圈图,能让别人看出来你的两部分是合起来的呢?(根据学生的画法,利用刚刚学生在黑板上摆的教具揭示好的画法。)

  4、学习加法含义

  师:刚刚我们用手势动作可以表示合起来,用圆圈也可以表示合起来的意思,那么在数学里面有一个专门的符号表示合起来,谁知道是什么?(加号)举起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写加号,先写横再写竖,读作加号。

  师:像刚才三个小朋友和一个小朋友合起来,三个气球和一个气球合起来,三根小棒和一根小棒合起来都可以用加法算式31=4来表示。师:大家会读算式吗?(如果会读,让学生试着读一读:3加1等于4。)

  师:3表示什么意思?(3个学生,3个气球,3个气球)

  师:1表示什么意思?(1个学生,1个气球,1个气球)

  师:“”表示什么意思?(合并)

  师:“=”表示什么意思?(一共)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合并的意思,为理解加法的含义奠定基础。】

  5、结合点子图再说算式意义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刚刚认识了数学王国里的一道加法算式31=4,那么在数学王国里,还有很多很多的加法算式,大家想认识他们吗?用你的姿势告诉老师。

  1、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完成做一做

  针对第3幅图,讲解箭头的表示的意思,根据箭头的方向可知左边是第一幅图,右边是第二幅图。

  师:12表示什么意思?

  可以表示:1名女同学和2名男同学在折纸,合起来是3名同学。也可以表示:同学们折了1只蓝纸鹤和2只黄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

  2、听故事,找算式

  师:刚才大家都说的额非常好,表现的非常积极,接下来老师给大家讲几个小故事。

  有一天,老师去广场上玩,发现广场上面有3只鸽子在吃食,过了一会又飞来了一只,现在广场上面有4只鸽子了,老师的故事里藏着一道算式,这道算式就在你们的卡片当中,请你把那张卡片拿出来,高高的举起来。非常好,大家拿的都是31=4,卡片轻轻的放下来。为什么你选择的是31=4?(可以换一道算式)

  夏天到了,池塘里满是荷叶,有两只青蛙跳在了荷叶上面在唱歌呢,过了一会,池塘里又蹦来两只青蛙和他们一起唱歌,现在荷叶上一共有四只青蛙。你准备选择哪一张卡片呢?举起来,一起读出来,轻轻的收回去。聪明的同学告诉我,为什么你选择22=4?

  3、自由发言23=5可以表示什么?

  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把几部分合在一起的事,老师这里有一道算式23=5,它可能表示的是哪件事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大量的语言表述的基础上由直观图抽象出数学算式,并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来描述23=5的意思,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维的习惯,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师:在生活中,你还遇到过把两部分合并起来的事吗?请你根据事情列出算式和你的同桌或爸爸妈妈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事例,从而让学生充分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加法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索活动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学会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理解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的算理和算法做好了准备,利用知识的'迁移,通过学具的操作,经历活动的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创设情境。

  今天可真热闹,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参观博物馆,现在他们已经来到博物馆门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教材11页情境图

  2.引导学生观察后交流。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出示例1中的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二、探索新知

  (一)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尝试列式,体会加法的意义。

  要求一共多少人,需要哪些已知条件?怎样列式?想一想,为什么用加法来计算呢?(板书:加法)

  2.交流算法,指名学生说口算的过程。

  3.图式结合,探究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1)学生操作摆小棒。

  学生有35人,用3捆零5根小棒表示;有两名带队老师,用2根小棒表示。

  (2)组织学生交流,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为什么要先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都是表示几个1根小棒)一共是多少根小棒?

  (3)尝试列竖式计算,理解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弄清为什么“5”与“2”对齐?(相同计数单位的数)

  (4)全班交流笔算方法,教师板书竖式,进一步明确“个位与个位对齐,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的道理。

  4.即时练习。

  出示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巩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方法。

  (二)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出示例2问题: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2。指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试算35+32。

  (1)组织学生先摆小棒(注意观察学生操作。首先正确摆放出35和32,其次正确地将5个1和2个1相加,3个十和3个十相加)帮助学生对笔算加法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2)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交流板演算法。

  (3)教师追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3和3对齐,5和2对齐?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师生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4.即时练习。

  出示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巩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和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一)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图意,独立列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第2小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二)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列竖式计算,重点检查学生的对位问题,提醒学生将竖式的结果填在横式的后面。

  四、课堂总结

  (一)回顾小结,完善课题。

  1.这节课我们利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计算时,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是否满十?

  2。补充课题,板书:不进位

  (二)突出重点,结束新课。

  笔算两位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加法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有关7的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口算

  分别出示卡片:5+1= 5-3=

  师:怎样算?还可以怎样算?(想数的组成,用数数的方法等.)

  学生开火车口算6以内的加、减法.

  2.7的组成

  学生边打手势边说7的组成.(6和1组成7,5和2组成7……)

  (7可以分成1和6,7可以分成2和5……)

  师:今天我们就应用这些旧知识来学习有关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马图1):左边有6匹白马,右边有1匹黑马.

  师:你能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吗?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然后列出算式.

  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一起讨论.

  集体交流:叙述图意,列式解答.

  板书:6+1=7

  1+6=7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看着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知道两个部分求整体,所以用加法.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得数是一样的.)

  问:如果不看图,怎么算这两道题?还有别的想法吗?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想7的组成,用数数的方法,由学过的算式进行推想等.)

  (2)出示例题图(马图2)

  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先说一说题意,然后再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叙述图意,列式解答.

  板书:7-1=6

  7-6=1

  问:不看图怎样计算这两道减法题?(想7的分解,想加法算减法等.)

  (3)比较例题中的两组算式.

  6+1=7 7-1=6

  1+6=7 7-6=1

  师:这四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请你试着说一说6、1和7这三个数之间的关系.

  (6是一部分,1是一部分,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就是整体7,从整体7里面去掉1这部分就是6那部分,从整体7里面去掉6这部分就是1那部分.)

  2.摆一摆

  (1)学生摆小棒、说题意、列算式.

  (左边摆5根小棒,右边摆2根小棒,一共是几根小棒?5+2=7 2+5=7

  一共是7根小棒,去掉2根,还剩几根?7-2=5

  一共是7根小棒,去掉5根,还剩几根?7-5=2)

  摆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5+2=7 7-2=5

  2+5=7 7-5=2

  让学生看小棒图说一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7根小棒还可以分成哪两部分,请你摆一摆,边说题意边列式.

  (左边摆4根小棒,右边摆3根小棒……)

  摆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4+3=7 7-3=4

  3+4=7 7-4=3

  师:除了黑板上的算式以外,你还能说出有关7的加、减法算式吗?

  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7+0=7 7-0=7

  0+7=7 7-7=0

  学生齐读黑板上7的加、减法算式.

  3.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7的加、减法,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学们能够用多种方法计算加、减法,今后计算的时候,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35页的做一做.

  6+1=□ 5+2=□ 4+3=□

  1+6=□ 2+5=□ 3+4=□

  7-1=□ 7-2=□ 7-3=□

  7-6=□ 7-5=□ 7-4=□

  订正时问: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可能用数的组成,也可能用数数的方法,还可能根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看上面的算式写下面的得数.)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37页的第3题(出示蝴蝶图和树图).

  3.游戏:找朋友

  发给一组同学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其他的同学每人一张算式卡片,拿数字卡片的同学依次到前面来举起卡片说:“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相应算式的同学到他面前来说:“你的朋友在这里.”(学生手里的算式是7以内的加、减法)

  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小学数学加法教案】相关文章:

进位加法的数学教案07-13

大班数学教案学习6的加法教案06-10

大班数学学习2的加法教案02-15

《加法的认识》的教案09-07

《认识加法》教案08-23

数学进位加法教学反思10-06

数学进位加法教学反思10-26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案06-15

《7的加法》大班教案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