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25 10:19:45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4。

  【教学目标】:

  掌握长方形的画法,会画一个长和宽已知的长方形。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形的画法。

  难点:应用垂直与平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

  (1)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如果这一点不在直线上,又怎样画呢?

  (2)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3)什么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有什么关系?

  2.教师出示:

  长方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

  怎样画一个长方形呢?因为长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我们可不可以用画垂线的方法来画呢?

  (板书课题:画长方形)

  二、自主探究

  1.讨论:怎样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2.动手试着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3.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画法步骤。

  (1)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

  (2)分别过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同一侧画两条与线段互相垂直的1厘米线段。

  (3)把两条垂线的另一端点连接起来。

  4.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完成作图。

  5.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正方形怎样画呢?画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

  让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相互交流画正方形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教材“练习十”第1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修路最近?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可以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来修这条路。

  3.教材“练习十”第12题。

  以已知的线段为边,画出完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怎么画?

  (1)小组交流。

  (2)独立完成。

  4.教材“练习十”第13、14、15*题。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2)由代表汇报。

  (3)教师归纳并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中的第五课。这部分内容既丰富了对大数的认识,又是对后续学习除法“试商”的基础。另外,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确数,或是用大数描述事物时,人们经常会选择近似数。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知识的衔接上近似数都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收到前面计算教学中估算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经验积累,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也有一部分学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近似数。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对于“四舍五入”法具体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中年级段,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xx,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xx,13000,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近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似数的认识,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同时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近似数

  0、1、2、3、4舍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第3单元角的度量

  第4课时画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3。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难点:对准相应的刻度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0° 90°

  2.你能画出任意度数的角吗?

  教师引出课题。

  (板书:画角)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3。出示例3。

  1.怎样画一个60°的角?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并动手试一试。

  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步骤。

  2.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师生共同归纳:

  板书: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

  (4)让学生试着画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两处都标了60°,这个点应点在哪里呢?为什么?

  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并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确:如果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那条边向右就在内圈60°刻度处点上点;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刻度处点上点。

  3.画一个100°的角。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画一画,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这些角,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比一比谁画得好。

  2.教材“练习七”第5题。

  先量一量∠1和∠2有多大,把角的度数写在角上,再用量角器画出与∠1和∠2同样大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验证,看谁画得标准。

  3.教材“练习七”第6题。

  小组内议一议,再说一说这些角用三角尺怎样画的。教师归纳,再让学生独立拼一拼、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主动去发现找到画角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 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1、对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吗?)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这两种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习者的问题,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给学生提供启示。)

  三角形有几种?课前收集资料

  3、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

  1.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吗?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

  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5、我要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

  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6、我要怎样布置预习?(有充分的预习,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

  三角形分几种?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7、我有哪些资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励思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纸、三角形平面图 、固体胶、剪刀等。

  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

  (1)复习铺垫

  (2)揭示课题

  (3)探究新知 动手操作

  (4)巩固运用 深化理解

  (5)全课小结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4-76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出发,感受生活中圆形物品的特征。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通过正确使用圆规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

  4、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培养空间观念,感受到几何图形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圆上所有的点到固定点O都有相同的长度r”,认识圆心、半径,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圆的概念和画圆的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单、视频、圆规、绳子、圆形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情景引入

  同学们,一滴水滴到平静的水面上,会形成怎样的波纹呢?(圆形的波纹)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圆、发现圆,你在哪些地方看见过圆?

  (先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

  2.欣赏生活中的圆

  (媒体展示)你们看,这是老师搜集的一些素材,请大家欣赏。

  3.学生交流对圆形物体的感受和对圆的认识

  4.揭示课题

  看来,生活中圆真是无处不在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走进圆的世界。(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二、尝试探究

  (一)尝试用各种工具画圆,认识圆心和半径

  1.交流画法

  ①利用圆形物体画圆。

  ②利用细绳、图钉画圆。(机动)

  2.介绍生活中如何画圆,认识圆心和半径

  ①展示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

  师:体育老师经常在操场上画圆,他是怎样画圆的呢?(媒体演示)

  ②老师演示用绳画圆。

  师:那老师也试试看,在黑板上画圆。

  (一端用图钉固定在黑板上,另一端用细绳扎上粉笔,拉直绕一圈。)

  师:借助绳子画圆,只要固定一点,确定长度,旋转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个圆。

  (板书:固定一点,确定绳长。)

  ③认识圆心和半径。

  师:我们把这个固定的点给它取个名字叫“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这根细绳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

  (板书“圆心O,半径r”)

  3.引出圆规:生活中除了用这些工具来画圆,聪明的数学家们早在很久以前就发明了一种专门用来画圆的'工具——“圆规”。

  (二)尝试用圆规画圆

  1.介绍圆规的构造

  (圆规有两只脚,一只是带针尖的脚,一只是带有铅笔的脚,还有一个把手,是用来旋转的。)

  学生第一次尝试画圆

  师: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画圆?画一个圆不成功可以在旁边再画一个。会的同学可在小组内传授经验,互相交流学一学。(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师巡视指导。)

  3.老师示范用圆规画圆

  师:请看老师是怎样规范画圆的?边看边思考你刚才的画法和老师的有什么区别?

  4.学生再一次尝试画圆(画在作业单上),并交流画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

  5.师生边交流画法,边尝试第三次画圆。

  (先用铅笔在画纸上画一个“×”,再把圆规两脚分开一定的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上,握住圆规的把手,把带有铅笔的脚绕固定的点旋转一周。)

  交流总结:画圆三步骤:固定圆心、确定半径、旋转一周。

  6.学生第四次画圆

  请大家再一次拿出圆规画一个最漂亮的圆,画完后标上圆心“O”和半径“r”。

  学生展示,纠错

  师:画圆还要注意哪些地方?

  师:如果手捏住圆规的两个脚来画,会怎么样?画圆会成功吗?

  师生小结:就像体育老师用的绳子要拉直,不能改变绳子的长度一样。在画圆时,应保持圆规的两脚距离不变,即半径不变。

  (三)探究圆的半径的特征

  1.小游戏:比一比:在同一个圆上,谁在30秒内画的半径最多?你发现了什么?

  (圆有无数条半径。)

  2.师:请你再量一量这些半径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同一个圆内,半径的长度是相等的。)

  (四)问题解决

  师:小胖他们小队正准备做夺宝游戏呢!

  出示游戏图:×××××××××(队员)

  (宝藏)

  ①对于这样的队形,你觉得怎么样?

  ②要使这个游戏公平,你能设计出一个好队形吗?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了哪些本领?你有什么收获吗?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综合与实践活动作业单“我是数学小博士”和“我是小小设计师”中的任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时师可以出示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1)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3)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4)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二、实践练习。

  第10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

  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一、教学内容

  1、亿以内数的认识。

  2、十进制计数法。

  3、亿以上数的认识。

  4、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例题的编排增加了一些衔接语,使内容更具连贯性;还注意体现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尽量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引导。

  2、读数、写数例题的编排更具层次性,强调分级读、写数的好处;对大数的读法、写法法则,以学生讨论、探究、填空的形式加以显示。

  3、增加了将一个数写成扩展式的例题。用不同形式来认识数,也为中学学习科学记数法做一定铺垫。

  4、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分别安排例题教学,以避免学生将二者混淆。

  5、计算工具的发展原来是阅读资料,现将其作为正文,以连环画形式,配以简要的文字,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历程。随后单独介绍了算盘、计算器。

  6、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至六个。主要围绕:对一亿的感知、数的分级、非位置制计数方法、记数符号的来历、位置制计数方法、计算器特殊按键的介绍等进行,丰富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充分体会阿拉伯数字的特点和十进制计数法的优势。

  7、新增了“整理和复习”。

  三、具体内容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例1:认识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首先通过呈现北京市的人口数,说明学习比万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借助计数器,利用动态拨珠的形式,在原有的计数单位的基础上,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并让学生初步感知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在有了计数单位后,简要说明了用数字表示数的方法,由此引出数位和数位顺序表。并让学生结合北京市人口数,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时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由万以内的数引出比万大的数,由已知的计数单位引出新的计数单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其在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例如,在计数器万位上拨数,一万一万地数,数到十万,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十万怎样表示”的问题,经历“满十进一”的过程,引出计数单位“十万”。还应注意让学生了解“数位”的意义,体会“位值”的含义。在认识亿以内的计数单位后,要说明:“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使学生初步体会计数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作用。引出数位顺序表后,通过说出北京市人口数中一些数字表示的含义体会“位值”的.含义。

  2、例2、例3:读亿以内的数。

  教材的编排分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学读整万的数,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本质,第二个层次是教学读一般的含两级的数,总结读数的方法。

  例2的编排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整万数的读法的思路。第1个学生是迁移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也就是由高到低按顺序把每个计数单位都读了出来,这实际上也体现读数的本质:就是读出计数单位的个数。第2个学生则归并了“万”字,简便了读法。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加深对万级数的读法的认识。此外,例2给出的4个数也很有代表性。

  例3是教学读含有两级的数,第一个数没有0,给出读法;后边两个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没有给出读法。特别是有关“0”的读法。例3的数据的选择也突出了读数的重点和难点。

  3、例4:写数。

  通过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上铸字的信息,引出写数活动。对照数位顺序表,出现4个不同的数。第一个给出了写法,采用画竖线的形式,凸现了先分级、再写数的思路,其余3个则让学生自己探究写出。总结出写数的方法。

  4、例5: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首先给出了20xx年6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为学生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了生动的学习资源。法则,重点突出了两个方面:位数相同的情况和位数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大小比较。

  5、例6:大数的改写。

  探讨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小精灵的话,则凸显了把整万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意义和作用。

  例题后面的“做一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方面让学生在“改写”中深化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6、例7: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习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时,可举一些实例说明近似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用一个省或一个市的人口、全国小学生数、全国粮食产量等方面的实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没必要十分精确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常用近似数来表示。

  7、数的产生。

  教材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简要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和数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出示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3幅图,展现了古人一一对应的记数方法。随后简要说明了数字产生的原由,并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体现了数字也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并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然后呈现了0~9的阿拉伯数字,并以首先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数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认识。最后用简练的文字揭示自然数的概念与特点,一方面对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准备。

  (二)十进制计数法

  教材首先运用两个实例,说明比亿大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凸显学习更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计数器数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此基础上,“扩展”数位顺序表,系统整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知识,并概括出“十进制计数法”,并为亿以上数的认识和读、写作好准备。

  (三)亿以上数的认识

  1、例1: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材通过呈现地球不堪人口重负的画面,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提供了3个亿以上的数。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把亿以内数的读法迁移到读亿以上的数之中。在读法的总结上,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读数和重点关注“0”的读法问题。

  2、例2: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材结合数位顺序表,呈现了1个整亿数和两个非整亿数,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尝试、讨论与交流,自主迁移、探究写法,并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按级写。

  “做一做”第2题采取题组形式,把个级数、整万数、整亿数对照编排,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级写数的特点,更好地掌握写数方法。

  3、例3: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第一个呈现改写结果,其余2个让学生独立完成,熟悉改写的方法。

  4、例4: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再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所以这里用色块和文字标注的形式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然后直接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我国古代用算筹计数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位值制,感受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并由此了解数字“0”的产生,丰富对“0”的认识。

  (四)计算工具的认识

  实验教材是放在“阅读材料”里的,修订教材把它作为了正式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用简洁的文字与画面揭示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由两千多年前的算筹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人类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与发明,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对算盘和计算器的详细介绍。

  接下来教材说明了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算盘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呈现中国算盘和日本算盘的实物图,让学生感受算盘的影响和传播的广泛。最后,呈现了3幅直观图要求学生写出算盘上表示的数,因为二年级已经学过用算盘记数,所以这里简单回顾介绍一下即可。(见“算盘的数学文化”)

  对于“计算器”的认识,通过呈现结账这一情境,让学生了解到计算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并说明计算器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算得又对又快。然后呈现了计算器的实物图,并标注了显示屏及两个功能键的名称,其余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则让学生自己探索、交流。接下来的例1教学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基本的四则运算。教材呈现了加法计算的例子,减、乘、除法式题,则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例2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通过计算探索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

  “大数的认识”——数感的培养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小学生整数认识的最后阶段,也是系统整理整数概念、读写法则等的过程。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一是提供生活中大数运用的事例,突出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切感受大数。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大数的认识中,万以上的数、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大数的读写法则、近似数等,都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3、紧紧抓住数的分级,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读、写方法。

  注意培养学生“先看级再看位,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读、写”的习惯。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0页例1,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整百数及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理解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3.体验整百数及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知铺垫

  出示主题图:学校组织大家秋游,如果每辆车限乘40人,每2人乘坐一排,你知道每辆车有多少排座位吗?

  1.口答列式:40÷2=

  2.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抓两个要点:(1)因为20×2=40,所以40÷2=20。

  (2)因为40里面有20个2,所以40÷2=20。

  3.小结:这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口算除法。

  (板书:口算)

  [点评:切实抓住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找出知识的生长点和最近发展区。为本课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充分的认知准备。]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呈现主题图。教师:如果将题目改为“有200名师生。”

  (出示主题图)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1)一共要坐多少辆车? (2)平均每人花车费多少元?

  2. 学生自主探索算法。

  (1)探索200÷40=教师:一共需要租多少辆车?该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板书:一共需要租多少辆车)。

  (2)交流:同桌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集体交流——分两个层面。

  第一,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这是求200里有多少个40)

  第二,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答案的?

  (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抓两个要点:①因为40×5=200,所以200÷40=5。②因为20÷5=4所以200÷40=5。)

  2.如果再增加一个条件“每辆车的租车费为840元”并将问题改为“平均每人需要车费多少元”你们能列式吗?

  (1)解释:为什么“÷40”?(这是将840元平均分成40份求每份是多少)

  (2)交流:同桌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集体交流——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答案的?(借助学生已有基础知识,抓两个要点:①因为21×40=840,所以840÷40=21。②840÷4=210,840÷40=21。)

  方法二可利用生活实例进行解释,把40人分成10组则每组有4人,他们一共需要交纳840元,则每组为840÷10=84元,每人为84÷4=21元,练一练。先口算,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600÷30=450÷90=640÷40= 都可以利用想乘法算除法来解释,也都可以利用先“÷10”再除以一位数来进行计算。

  [点评:建构主义认为“在实际有意义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本环节的教学问题与情境紧密结合,注重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自主探索口算方法,凸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练习巩固、熟练口算

  1.教科书第100页课堂活动,完成计算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第102页练习十九1~4题。

  (本案例由黄世鱼提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闭莆彰挥欣ê诺牧讲交旌显怂愕脑怂闼承颍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2比醚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痹诩扑阒信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绷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苯淌Γ盒∶鳌⑿『旌托∏浚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

  2崩罾鲜σ怖吹缴痰辏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毖生独立列式解答。

  2币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教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教师:你知道下面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90×11-900585÷9+15指名学生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保继续播放课件)小青他们要为班上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作为奖品,付给售货员阿姨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呢?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学生:7×13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教师板书:100-7×13=100-91=9(元)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这两道题又该先算什么呢?说给同桌听一听。52+12×4110-117÷9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5苯淌Γ合胍幌耄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725-43+21823×32÷8指名学生说说,然后计算出得数。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钡7页,练习一,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钡7页,练习一,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钡7页,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率的运用。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

  50x70=125x8=40x5=11+7=4+25=

  70x50=8x125=5x40=7+11=25+4=

  2、复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5x4=20

  因数因数积

  二、教学实施

  1、领会主题图

  (1)、观察图意

  (2)、说说你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3)、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解决那些问题?

  2、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4x25=100(人)或25x4=100(人)

  (3)、引导观察,比较两种解决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x25=25x4)

  (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举例

  (6)、归纳总结: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乘法交换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AxB=BxA

  说一说A、B可以是那些数?(A、B可以是任何两个不同的数)

  (8)、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师:加法中有结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会有结合律呢?乘法的结合律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2、出示例2: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请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板书解题思路。

  方法一:(25x5)x2方法二:25x(5x2)

  =125x2=25x10

  =250(桶)=250(桶)

  (3)、小组讨论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25x5)x2=25x(5x2)

  (5)、观察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5x6)x10( )15x(6x10)

  (125x80)x3( )125x(80x3)

  (12x25)x4( )12x(25x4)

  (6)、归纳总结:

  三个数相乘,先乘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叫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AxB)xC=Ax(BxC)

  这里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3、比较、概括、归纳

  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律是两数相加(乘)的规律,既交换两个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4、巩固提高

  (1)、填一填:

  75x26=( )x( )8x2=2( )

  AxB=( )x( )ax( )=15x( )

  125x7x8=( )x( )x7(40x15)x[]=40x([]x6)

  25x(4x[])x([]x4)x132x4x6x5=(4x6)x([]x[])

  (2)、学校教学楼共有4层,每层有5间教室,每个教室安6盏灯。一共需要多少盏灯?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课 题: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

  【教案内容】

  教材第70~74页。

  【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

  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

  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

  提: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记录及统计表。

  提: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

  (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

  (3)组织交流。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75~7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知道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学会整理出数据制成的统计图。

  【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 谈话导入

  介绍上海世博会。

  2、出示书73页的统计图和照片。

  介绍:世界五大城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最终我国上海获得了胜出。这是大家欢庆的场面。

  (1这是第一轮投票的情况(出示统计表)

  201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一轮得票情况统计表

  2002年12月

  申办城市 波兰

  弗洛兹瓦夫 俄罗斯

  莫斯科 韩国

  丽水 墨西哥

  克雷塔鲁 中国

  上海

  所得票数 2 12 28 6 36

  提问:有哪五个城市参加申办投票?哪个国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页统计图。

  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国上海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这幅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说明:整理出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之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还有利于分析和研究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⒈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提问:这个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从上向下有序地观察:包括图名、日期、单位、竖轴、横轴。

  提:纵轴上又有哪些内容。

  ⒉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4)标上统计图名称、日期、单位。

  3、提: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哪个国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国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

  【教学要求】

  通过这次活动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初步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体现每做一次游戏,参加游戏各方赢的机会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赢的可能性要相等。

  【重点难点】

  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游戏规则。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感知

  1、游戏导入:

  (1)每4人1小组,事先分好。

  (2)明确活动要求: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到一个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如果红球的次数多,算小明赢,如果摸到的黄球次数多,就算小玲赢。

  提:按这样的游戏规则,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

  (3)组织学生分小组摸一摸,并统计出结果。

  (4)组织交流,指名说说每一组的活动统计情况。

  提:与刚才的猜想的情况一样吗?通过游戏,你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渗透实践出真知的思想意识.

  2.认识1度的角,能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3.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探究过程,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掌握用量角器量角这一技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出示三个滑梯)玩过吗?

  生:玩过

  师:大家都玩过!想玩哪个?

  生1:第三个,这样可以滑的快一些

  生2:第一个,我想滑的慢一些,我会害怕

  师:观察一下,这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

  生1:有高有矮

  师:哦,你的意思是说它们的角度不同?原来角也有大小啊?生活中我们一般以2号滑梯为标准,今天这节课我们以2号滑梯所形成的角∠1为例一起研究:角的度量(板书)

  二、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1.明确测量标准要统一,为“度”的出现作准备

  师:∠1有多大呢?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学具来表示它的大小,老师为大家准备了∠1和一些学具,在1号学具袋中,请小组长打开,小组合作,借助学具表示出∠1的大小。

  学生动手测量

  师:量完了吗?谁能到前面来介绍你是怎样量的?

  生边操作边解说:角的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你们这个方法非常好,老师帮你把它记录下来(板书:角顶点边)

  师:得到是结果是:3个(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吗?

  生:2个。

  师:还有吗?

  生:1个

  师:我们测量的都是∠1,但测量结果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把你们的小角举起来看一下

  生:我们用来测量的角大小不一样

  师:也就是标准不统一,所以测量同一个角的结果不一样,要想获得统一的测量结果应该怎么办?

  生:用同样大的角来量

  2、引出半圆

  师:好主意!下面我们采用统一的标准角在小组内再来测量∠1的.大小,这个统一的标准角就放在2号学具袋里,请小组长打开

  生操作测量

  师:哪个小组交流一下?说说你们小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测量的?能边操作边解说吗?

  生:角的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哦,你在测量的过程中也注意到了(指板书)角的顶点与量角工具的顶点对齐,角的一边与量角工具的一边对齐!谢谢你的交流!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钝角,你能量出它包含了几个这样的标准角吗?谁到台上量一量?

  生边操作: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我刚才注意到这个同学在测量这个角时,把这个半圆又展开了一部分,(问生)你为什么这么做?

  生:三个小角不够了

  师:你真聪明!

  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个角,大家看这是个什么角?(生:平角)谁来测量一下这个平角?

  生边操作: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你把这个半圆全展开了!数数你的测量结果

  生:8个

  师:操作非常规范,请回

  师:我们刚才用统一的标准角测量了几个角的大小,想一想,这几位同学在测量每一个角的操作过程中,注意了些什么?

  生: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展示:这些同学都把角的顶点对齐了半圆的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中心点(板书),我们刚才说了,测量时角的哪一部分和中心点对齐?(生:顶点)

  师:看来这个量角工具真是方便啊,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老师把这个工具搬到课件上,再用它来量一个角(课件展示,一锐角不能量)老师也注意到了角的顶点和量角工具的中心点对齐,角的一边与量角工具的这条线对齐。用这个测量工具测量这个角,同学们觉得合适吗?(不合适)怎么办?小组讨论一下

  生:把半圆多折几次

  师:你的意思是说把半圆平均分的份数再多一些,对吗?

  3、引出并认识量角器

  师:你的想法真好,已经非常接近科学家们的思想了!其实早在很多年前科学家们已经发明了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量角器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都是1度,记作1°(板书)我们来看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就是一个1°的角(课件演示)你还能再找一个1°的角吗?

  生1:1刻度线到2刻度线之间就是1°的角

  生2:100刻度线到101刻度线之间就是1°的角

  师:你能找一个3°的角吗?

  生:0刻度线到3刻度线之间就是3°的角

  师:谁到黑板上来写一个3°?

  生写

  师:你写的真规范,请回

  师:我们把0刻度所对应的这条线叫做0°刻度线,如果用量角器来测量角时猜测一下0°刻度线与角的哪一部分对齐?

  生:角的一边(板书)

  师:我们来读一下刚才那个角的度数。

  生:39°

  师:你是怎么读的?根据角的哪一部分读出的39°

  生:角的另外一条边

  师:好方法!老师帮你记录下来(板书:另一边度数)

  师:再来尝试一下(课件出示两个角)

  生读数

  师:在3号学具袋中就有一个量角器,请同学们打开,仔细观察手中的量角器与屏幕上的有什么不同?

  生:还有一圈数

  师:哦,也就是量角器有两圈数字,观察手中量角器这两圈数字有什么区别?(屏幕给出内刻度线)

  生:内外圈数字相反

  师:也就是说:外圈从左向右顺时针数内圈从右向左逆时针数

  师:多了一圈数字,也就多了一条0°刻度线,为了区分,我们把中心点左边外圈所对应的这条0°刻度线叫做外0°刻度线,把中心点右边内圈所对应的这条0°刻度线叫做内0°刻度线。

  师:大家对量角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不能借助量角器读出下面这几个角的度数呢?请看大屏幕

  (30°的角)

  生:30°

  师:你是怎样读数的?读的是哪一圈刻度?

  生:角的一边对齐内0°刻度线,我读的是内圈刻度

  师:再来读一个角

  生:130°

  师:这个钝角是多少度?

  生:150°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什么时候读内圈刻度?什么时候读外圈刻度?小组讨论一下。

  师:大部分小组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生:角的一边对齐外0°刻度线就读外圈刻度,角的一边对齐内0°刻度线就读内0°刻度线

  师:同学们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借助量角器读出角的度数!

  5、用量角器测量角

  师:这个角是多少度呢?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吧!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在量角时注意到了什么?

  生: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生边说,课件边出示)

  师:想不想亲自量一量?(想)请同学们用手中的量角器测量这张练习纸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并做好记录(练习卡上有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开口不同,边长不同)开始!

  学生开始测量

  师:都测量好了?谁来交流一下测量结果?

  生:这个直角是90°,这个钝角是130°,这个锐角是60°这个平角是180°,这个周角是360°

  师:你能不能演示一下这个钝角的测量过程

  生:把量角器转一下,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所以是130°

  师:你能再演示一下这个周角的测量过程吗?

  生:转半圈是180°,它转了一圈就是两个180°,也就是360°

  师: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周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

  生:我发现一个周角等于两个平角等于四个直角(师板书:1周角=2平角=4直角)

  师:谢谢你聪明的小伙子

  师:回忆一下刚才用量角器测量角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步骤?

  生: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师补充板书)

  师总结:这位同学总结的真好!在用量角器测量角时,就应该注意到这几点(指板书),也就是: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他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7、画角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量角器除了量角还可以画角呢!想试一下吗?(想)请尝试着用量角器画一个40°的角

  生尝试画角

  师:谁上台来交流一下?你能把你的画角过程演示一遍,画一个40°角吗?

  生:我先画一个点,再画一条线,在40°的地方点一个点,在连起来

  师:操作非常规范

  师: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画角的过程(课件)

  首先确定角的顶点,它与谁对齐?

  接着确定角的其中一条边,它与谁对齐?

  然后确定角的另一条边

  最后把顶点与这一点相连,我们画的这个角就是一个40°的角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出色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拓展训练

  师:最后有几个问题需要在课下认真研究一下用这个坏掉的量角器能否量出角的度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小结评价。

  五、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3页例7和“练一练”,练习五第1-5题及自主练习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商不变规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难点:体验数学规律的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

  教学准备:

  作业纸、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练习导入:

  听说我们正在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青蛙博士要来考考我们,你们敢接受它的挑战吗?请看屏幕:

  120÷40= 320÷80= 540÷90= 140÷70= 540÷60= 100÷20=

  (前面2道题找学生回答,看来很多同学都想接受挑战,那么我们下面开启抢答模式!最后一道一题抢答完毕,提问:以最后一道题为例你们是怎么这么快算出来的?生:因为10÷2=5,所以100÷20=5。为什么呢,哦,解释不清是吧!不着急,今天这节课的过后,你就会明白了。)今天的学习之旅我们就从这道除法算式正式开始吧!

  探索规律:

  观察发现、提出猜想

  多媒体出示例7空表格。我们先把刚才的除法算式填写到这个表格中来。请同学们观察表格。

  序号

  被除数

  除数

  除法算式

  商

  1

  100

  20

  100÷20

  5

  2

  100×2

  20×2

  3

  100×4

  20×4

  4

  100÷2

  20÷2

  5

  100÷4

  20÷4

  (1、先出示第一行,填入表格的同时复习除法各部分的名称;2、出示第2行前两空,从表格中你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写出除法算式和商吗?指名回答完成;3、第3、4、5行,先让学生说说被除数和除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再写出除法算式和商。)

  比较每次算出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商一直都是5)

  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先仔细观察表格1分钟,再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讨论。

  组织反馈,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如下:

  通过第2、3行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通过第4、5行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谈话:能不能把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意思不变,怎样表达?自己先试着在小组厘说一说。(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谈话:数学要求我们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完整的意思。

  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谈话:刚才我们总结的规律是从100÷20=5的变化中发现的,那么在别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另外一个相同的数是否都成立呢?我们一起动手验证一下吧!请大家参考例7自己再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商有没有变化。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

  让学生在小组李分别介绍自己举例验证的结果。反馈展示(实物投影):你们所举的列子能说明上面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如果不正确,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学生提出并板书:0除外,为什么说清楚)(先展示几个同学的作品,边展示边评价:他们的举例有效地验证了我们的总结是正确的。然后展示一名同学的反例,咦,这里出现了问题,他的举例发现了另外一种我们一直忽略的现象0不成立。记录下这可以载入史册的'名字和算式。正因为有他的缜密思考,才完善了我们的规律。掌声向他表示感谢!)

  阶段总结、提炼学法

  规律得到了,齐读。谁能说一说我们刚才是怎样发现、完善这一规律的?(观察发现——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数学家的故事(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与中国数学家陈景润)

  巩固提升:

  (一)、规律的运用

  完成第23页“练一练”。

  出示表格并提问:表中后面所列的这些算式和第一道算式有什么关系(被除数和除数同乘或者同除相同的数)?谈话:请你根据第一题的结果,应用我们发现的规律很快地填出后面的题。请同学回答,并说一说得出商的思考过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2,商不变……)

  “练一练”

  先说说被除数和除数分别是怎样变化的,再直接填出商。

  被除数

  30

  30×3

  30×10

  30÷2

  30÷3

  除数

  6

  6×3

  6×10

  6÷2

  6÷3

  商

  5

  根据36÷12=3判断对错(说说如何改正)

  (1)、(36×2)÷(12÷2)=3 ( )

  (2)、(36×0)÷(12×5)=3 ( )

  (3)、(36÷4)÷(12÷4)=3 ( )

  通过本组题的判断,你觉得我们在运用刚才总结的规律时,必须紧紧抓住哪些关键词!(同乘、同除、相同的数、0除外)

  3、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填空

  (1)、100÷25=(100×4)÷(25×□)=400÷100

  (2)、120÷24=(120÷□)÷(24÷6)=20÷4

  (3)、120÷30=(120÷10)÷(30÷□)=12÷3

  4、根据每组第1题的得数,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或者除数

  (1)、420÷20=21 840÷40= 210÷( )=21

  (2)、888÷24=37 444÷( )= 37 555÷15=

  (规律的逆运用,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先除以同一个数再乘同一个数其实可以看成同乘一个相同的分数!!六年级我们会学到的。)

  5、下面是新明乡3所小学购买计算器的数量和所付的钱数:

  星光小学

  东山小学

  李庄小学

  所付的钱/元

  900

  300

  600

  数量/个

  45

  15

  30

  他们所购买的计算器价格相同吗?请口答并说明理由!

  三种可能:(1)、计算;(2)、观察比较发现;(3)、算式沟通联系。

  全课总结

  经过今天这节课的探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只有不变吗?(还有变化)什么不变?什么改变?怎样改变的?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和除数发生变化 同乘或者同除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在变与不变中,数学展示了他独特的魅力,引得无数人为他痴迷!

  3、今天这节课快要结束了,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在除法中,还有可能出现余数。那么在使用这一规律时,余数变不变呢?怎么变?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结束这节课的学习,课后大家积极探索,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

  2、根据36÷12=3判断对错(说说如何修改)

  (1)、(36×2)÷(12÷2)=3 ( )

  (2)、(36×0)÷(12×5)=3 ( )

  (3)、(36÷4)÷(12÷4)=3 ( )

  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填空

  (1)、100÷25=(100×4)÷(25×□)

  (2)、120÷24=(120÷□)÷(24÷6)

  (3)、120÷30=120÷□

  4、根据每组第1题的得数,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或者除数

  (1)、420÷20=21 840÷40= 210÷( )=21

  (2)、888÷24=37 444÷( )= 37 555÷15=

  5、下面是新明乡3所小学购买计算器的数量和所付的钱数:

  星光小学

  东山小学

  李庄小学

  所付的钱/元

  900

  300

  600

  数量/个

  45

  15

  30

  他们所购买的计算器价格相同吗?口答并说明理由!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

  二、设计理念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通园片、纸片、、、等。

  五、活动设计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王阿姨到小明家来了。(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图,你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沏茶的各项工序图)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这里课堂生成的资源可能很多,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展示出各小组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表明整个过程)

  4、学生比较选择并选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认为能让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

  5、小结:刚才的方法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那么我们在做一些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

  (设计意图:客人到了,先为客人沏杯茶,这是常见的招待客人的礼仪之一,也是孩子们熟悉的,因此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例1和例2的顺序,浓郁的生活气息把学生请进招待客人的具体环境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讲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现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二:探究新知,研究问题1、出示例1,呈现研究问题:请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准备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招待她,(多媒体出示例1图)

  (1)你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

  (3)如果要烙两张饼,最快要用几分钟?

  (4)学生回答后并共同总结: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时间是6分钟。(教师边叙述,课件出示表格)

  (5)那如果烙4张、6张、8张、10张呢?

  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设计方案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如果妈妈、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几张饼呢?

  B、请你们帮小明妈妈想一想,她应该怎样烙“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烙饼?”先用你们小组内准备好的卡通圆片,摆一摆,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填在表格里。

  C、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这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学资源一定很多教师要注意倾听,同时让学生们也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不同方案。

  D、学生比较并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E|教师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和最短时间。

  F、拓展延伸:想一想,如果要烙5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7张呢?9张呢?这里让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同时把表格填完整。

  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我们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活动三: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2、一个小女孩遇到一个问题,看我们能不能帮她解决?出示做一做2

  3、谁来告诉大家你按照怎样的顺序呢?(也可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在课堂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

  五、生活回归

  回家后,请你给妈妈烧壶水,给爸爸沏杯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通过简单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趣味。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多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日常的沏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索烙饼的过程及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索是学生在操作实践,使学生交流比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烙3张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烙3张饼的过程,验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烙多张饼的方法,在组织交流中师生相互又调整了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小伙伴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也存在许多的不足,由于时间上的处理前段放长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结时有些匆忙。没有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格发现每多烙一张饼就多用3分钟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饼的张数只要乘3就是烙饼的最短时间的结论。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8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4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0

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07-22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08-26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0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24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7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