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6-12 07:32:21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科学教案集合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科学教案集合8篇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纸杯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用来喝水、而且很轻。创设宽松舒适的环境,引导幼儿直观感知纸杯的承重,并通过自己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进行纸杯承重的探究活动,不仅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而且培养幼儿进行分工合作的意识。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改变纸杯的数量,可以使纸杯的承重能力发生变化。

  2.能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并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3.在纸杯探索实验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满足。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过分工合作的经验

  物质准备:纸杯、A4 打印纸(约40包)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幼儿展示力量。

  引导语:这次我们要玩与力量有关的游戏。你有力量吗?请给大家展示一下。

  2.悬念导入,情境引出“纸杯大力士”。

  提问:钢琴后面藏着一位小客人,说他能撑起特别重的东西,你相信吗?

  二、基本部分

  1.教师示范操作过程,引发幼儿猜测及探索兴趣。

  (1)对比打印纸和纸杯的重量,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提问:如果把这么重的打印纸放在杯子上,纸杯会怎么样?

  (2)示范纸板和杯口的放法。

  引导语:纸杯放在干净的卡纸上,杯口朝下放。我再拿个底板防止倾斜。

  (3)教师示范放打印纸,请幼儿大胆预测结果。

  提问:轻轻地放在了纸杯上面,压塌了没?这一个纸杯最多能撑起多少包?

  2.幼儿自主分工,合作探索实验。

  (1)教师提出要求,协助幼儿分工。

  提问:按照课前的分组,你们商量一下,怎么分工?

  (2)幼儿开始尝试,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重点提醒分工和操作要点。

  3.师幼共同讨论,科学记录结果。

  (1)讨论“放了多少包”的问题。

  (2)幼儿完成记录表。

  4.增加纸杯数量,探索纸杯数量与承重的关系。

  (1)引导幼儿大胆猜测两个纸杯的承重。

  提问:两个杯子,能撑起多少包?

  (2)幼儿记录第二次实验结果,发现规律。

  引导语:你从记录表上发现了什么?

  三、提升拓展,延伸活动

  1.引发幼儿对3个纸杯承重能力的猜测。

  提问:再加一个纸杯,你觉得能撑起什么?

  2.师幼合作用纸杯撑起小朋友,达到活动高潮。

  引导语:我要把他轻轻的抱起来放上去。小杯子,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3.邀请成人参与体验。

  提问:用9个纸杯,可以撑起一位大人吗?

  4.延伸拓展。

  师:纸杯的力量可真大啊,它还能有哪些精彩的表现呢?请小朋友回去后,大胆探索,下次我们一起来交流。

  【活动延伸】

  园内延伸:在建构区投放纸杯、纸板,为幼儿提供继续探索的平台。

  园外延伸:鼓励幼儿利用家中材料挑战纸杯承重的游戏,并用照片或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与同伴分享经验。

  【活动反思】

  “纸杯力量大”比较符合课程游戏化的原则,通过科学探究游戏的暗示,引导幼儿大胆地、放松地进行活动。活动中引导幼儿大胆地假设,再通过实际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最终发现纸杯的数量与承重之间的关系,感受纸杯的神奇“力量”。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在地面上进行的,为幼儿带来更为舒适、放松的探索环境,而且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分工合作,既培养了幼儿的集体意识,也有利于幼儿注意力的集中。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经历一个制作纸车、交流改进纸车的活动过程。

  2、能从不同的角度考虑纸的选择,能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发表、交流各自的观点,并能虚心倾听他人的建议。

  3、学会做之前先考虑怎么做,做时不断调整,做后能看到优点和不足,并能及时改进。

  4、体验和别人合作更能做好一辆纸车的乐趣。

  教学准备

  剪刀、胶水、双面胶、各种厚薄不一、颜色各异的纸(尽量多上一些)、各种车辆图片、自制一辆纸车。

  教学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一辆车(纸车),你有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吗?

  谁愿意玩一玩?

  你也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纸车吗?今天我们就来亲自动手做一辆漂亮的纸车。

  2、观察车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了做好一辆纸车,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上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去搜集各种各样的纸了。再想想看,我们还要做些什么准备呢?

  看看老师做的纸车,这辆车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同桌讨论一下,你们俩准备合作做一辆什么车?这辆车由哪几部分组成?老师这里有很多车型的图片,可以供大家参考,你们也可以做一辆老师没见过的稀奇古怪的车。

  3、做一辆纸车。

  车型我们已经选择好了,接下来该考虑什么问题了呢?还是让我们发挥两个人的.力量,一起研究一下吧!把你们的计划简单地记一记,以免等会儿忘记了。

  不知道这几个问题大家想好了没有,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1)选用什么纸来做车厢?理由?

  (2)选用什么纸来做车轮?理由?

  (3)轮轴怎么做?

  (4)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理由?

  做车的细节大家想得很多,但其他方面大家想到了什么呢?(比如剪刀的使用、小组的合作等等)

  看来大家的确考虑得很周到,那么我们就开始动手吧。比一比哪一组合作得最愉快。

  4、试试纸车能跑多远。

  纸车终于做好了,真想来一场比赛。比什么呢?大家发表一下建议。

  确定几项:

  (1)比谁介绍的纸车特点多。

  (2)比谁发现的问题多。

  (3)比谁想的改进方法好。

  (4)最后比谁的纸车跑得远。

  大家先分组准备一下,3分钟后比赛正式开始。

  下面我们分四个大组进行比赛。

  5、后续活动。

  你们想对自己的纸车作些改进吗?简单说说你们的计划。

  好好干吧,你们一定行!教师等着看你们更棒的纸车!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

  2、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

  1、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表格。

  2、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壤和我们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

  (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

  (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

  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拓展创新:

  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后,学生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了保护土壤的想法。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

  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2.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成带边的薄片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科学教案 篇5

  《使用工具》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工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效果,形成良好的科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科学活动记录表;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图钉铁钉、木螺丝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这些事情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1、做作业时削铅笔怎么办?(用小刀或铅笔刀)

  2、做饭时把菜截断怎么办?(用菜刀)

  3、把纸剪成纸花怎么办(用剪刀)……

  象上面所用的小刀或铅笔刀、菜刀、剪刀……这些物品叫做工具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使用工具(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认识工具

  1、我们用过什么工具?看书P2页在书中寻找出现的工具,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第二页的表格内。2、抽学生汇报工具名称和作用:

  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

  锤子:可以定钉子、拔钉子等改刀旋转木螺钉

  剪刀可以纸等裁剪物品钳子:可以剪断电线等物品

  小刀:可以裁断纸等物品开瓶器:打开啤酒瓶等物品……

  3、教师小结: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比较熟悉,能结合到现实生活来完成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二)、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一颗铁钉子和一颗木螺钉,你用什么工具可以把铁钉子和木螺钉定人木料中?(学生小组演示,教师在旁边指导)

  2、小结:

  ①选择锤子把铁钉子定人木料中

  ②选择木螺刀把木螺钉璇入木料中

  ③也可以用锤子把木螺钉定人木料中,但是没有木螺刀方便。

  思考:如果要把上面的钉子从木板中取出来,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好?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三、完成教材3页三项任务应该选择的工具

  1、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一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二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

  3、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三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4、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5、读3页简单机械的意义并初步理解。

  四、总结本节课内容:

  对于简单机械,不同的物体我们应该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认识简单机械,学习时注意安全。那么我们学习的简单机械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吗?下节课继续。

  拓展延伸:

  在你的身边发现使用工具的典型事例,与你的同学们交流共享。

  《杠杆的科学》

  科学教育理论:

  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梳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简单操作导入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学习新知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三、巩固新知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教师在总结说明。

  四、应用所学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跷板的阻力点、用力点在随时改变,教师对同学的这种观察仔细、勤于思考精神给予表扬)。

  五、实际判断

  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ppt)、老虎钳(ppt)、剪刀(ppt)等6张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组交流)。教师抽小组代表逐图分析。

  六、实验研究

  教师让学生试着猜测判断: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带着这个猜测我们来深入研究隐藏在杠杆上的科学道理。

  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七、数据统计

  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

  八、对数据梳理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思考后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对各组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小组交流后,抽小组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追问、质疑、辩论。教师也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追问和质疑。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回顾开始我们的猜测判断对吗?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三个重要的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理解了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节课同学们讨论积极,能认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活动内容:

  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活动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知道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培养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

  螺丝帽、塑料盘、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啤酒、、镊子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游戏:

  1、出示啤酒一瓶、开瓶器。然后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2、用夹子夹1支粉笔。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通过二位同学的演示,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他们所使用的二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

  ①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的方法是什么?

  ②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③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④分组交流反馈;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

  3、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4、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5、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6、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轮轴的秘密》

  【设计思想】

  本课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什么是轮轴,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螺丝刀游戏和两次在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数据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体会和感悟轮轴是如何省力的,知道游戏中也含有科学道理,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的原理。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每组):1盒钩码(系线)、1个轮轴、1个轮圈、2把螺丝刀、2瓶水(系线)、1套支架、1张记录表。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1套、教学课件、组装水龙头1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实物水龙头)这是什么?谁能把它拧开?老师再给你一样东西,把它们组合起来,你再来试一试!前后两次拧水龙头,你有什么想说的?

  2、为什么加了一样东西就能轻松的拧开水龙头呢?

  3、让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水龙头,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有什么特点?

  4、归纳:我们把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轮轴的秘密》。

  二、玩变形轮轴螺丝刀

  1、认识螺丝刀

  (课件出示螺丝刀)螺丝刀是轮轴吗?哪个是轮?哪个是轴?

  小结:螺丝刀的确是轮轴,只不过它的轮和轴为了人们使用的方便变长了。

  2、“吊水瓶”游戏

  下面,让我们来玩一玩螺丝刀!我们要用螺丝刀这个轮轴来吊起这瓶水,老师向大家推荐两种玩法!第一种玩法是把水瓶系在螺丝刀的轴上,转动轮,把水吊起来。第二种玩法是把水瓶系在轮上,转动轴,把水吊起来。你觉得玩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老师还有两个要求:第一,每位同学每种玩法都要玩一次!第二,吊水时必须把水瓶口吊到与桌面基本相平为止。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交流:这两种玩法,哪种省力?哪种费力?在玩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三、轮轴原理深度研究

  1、(课件出示)老师这里有一个轮轴,你知道它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吗?

  2、我们就借用这个轮轴来作进一步研究。现在老师要在这个轮轴的轮和轴上分别吊一个钩码。为了防止钩码掉到地上,可将轮轴朝向盒子的内部!我们先拿出系有线的钩码,把线头放进轮上的凹口中,在轮上绕几圈。然后,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在轴上再挂上一个方向相反的钩码。如果我把手放掉,轮上和轴上的钩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知道结果?不过,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如果轮轴没有平衡,请你想办法把轮轴调平衡。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4、现在老师还要为这个轮轴加上一个轮圈,组合成一个新的轮轴,(教师操作组装轮轴)这个轮轴与刚才的轮轴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如果老师在这个轮轴的轮上挂一个钩码,同学们还能把这个轮轴调平衡吗?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5、交流:(同学之间交流想法)。

  6、如果老师再将这个轮轴的轮扩大,在轮上还是挂一个钩码,你能猜一下这个轴上需要挂几个钩码才能保持两边的平衡?

  四、拓展整理

  1、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出示组合式水龙头)为什么加了这个东西,水龙头就能够轻松的拧开?

  2、这就是轮轴的秘密。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都知道汽车是很重的,而驾驶员却能很轻松的转动汽车轮子,他靠的是什么呢?

  3、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品应用了轮轴?

  4、总结:生活当中的轮轴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一找,并思考这些轮轴帮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⒈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⒉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⒉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⒊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是()否()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⒋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右边钩码个数定滑轮的状态我们的发现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⒈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⒉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⒊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⒋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⒌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⑴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⑵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⑶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⑷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

  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

  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⒈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⒉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⑴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⑵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请学生猜想

  ⑶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⑷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⒊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⑴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⑵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⒈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⒉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⒊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斜面的作用》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斜面的作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七课,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对杠杆、轮轴、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这些简单机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且能够在多次研究的过程中较熟练地运用着对比实验进行研究,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斜面的作用》一课,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斜面有什么作用?2.不同坡度的斜面;3.生活中的斜面。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形成“斜面可以省力且坡度越小越省力”的科学概念。从而对简单机械概念进行了扩充。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2.斜面省力与坡度大小有关: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过程与方法:

  制订实验计划并用实验数据来说明斜面省力及其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和用数据说话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两组实验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斜面能省力,且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教学难点:螺丝钉也是斜面,螺纹越密,拧起来越省力;螺纹越疏越不省力。

  四、教学材料

  学生材料:1块塑料板、1盒子、3样物品(滚筒、垫圈、钥匙)、弹簧测力计、记录表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自制螺丝钉、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开门见山

  师:(图片1)生活中,你见过这样装货物吗?在哪见过?

  生:见过,装油桶上车的时候就是这样

  师:(课件出示)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现象唤醒学生的前概念,既亲切又自然地引出“斜面”。能让学生短时间内集中注意,产生兴趣。】

  (二)初试斜面,确能省力

  活动一:“斜面是否省力”

  1.提出问题

  师:斜面在装货物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更加方便了/更加省力了……

  师:真得更加省力吗?你搬过吗?

  生:是的,没有/有。

  2.设计实验

  师:在我们的课堂上该怎么进行研究?

  生:做实验

  师:是的,做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很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出示材料)

  3.生小组讨论实验计划,教师个别指导。

  4.交流方法

  师:你们打算用这些材料怎样进行实验研究?

  生:先用塑料板做一个斜面,把物体放在上面往上拉,测出所用的力。

  师:你们有补充吗?

  生:应先测出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再测出沿着斜面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再进行比较。

  温馨提示:①在斜面上运动时速度尽量一致,再读数;②重复用不同物体进行实验,记录在记录单上。

  5.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6.小组汇报,交流小结

  生: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斜面可以省力。

  师:你们有同样的发现吗?

  生:有(教师板书:斜面能省力)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已经能够较熟练地设计对比实验进行研究,且这一实验并不复杂,因此这一环节老师只是提供材料让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通过讨论确定方法,在实验中记录、分析数据,在集体研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斜面可以省力”的概念。】

  (三)层层深入,寻得规律

  活动二:“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

  1.搭斜面,引发新问题

  师:(随机搭斜面)这是一个斜面吗?跟你们刚才做的有什么不同或相同?

  生:坡度不同/高度不同/坡长相同

  师:用这些材料我们就可以做三个斜面了。坡度不同,对斜面的作用有什么影响吗?

  生(推测):有影响……

  师:不同坡度的斜面,它们省力是否相同?

  2.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

  师:可以怎样进行研究?

  小组讨论,交流完成实验计划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步骤

  生:在不同的斜面提物体,分别测出力的大小,进行比较。(选择一样重物进行研究)

  3.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研究,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板书: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师:有没有其他发现?

  【设计意图:在前一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建立“斜面”的概念,知道了“斜面可以省力”。师随机搭的新斜面,会引发学生新冲突,不同的斜面省力情况如何?从而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动力。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使学生对“斜面”的概念有了深入了解。】

  (四)回归生活,解释现象

  1.找出下列哪些生活现象中运用了斜面?

  重点分析螺丝钉(用自制的螺丝钉模型进行教学)

  2.师小结:斜面的运用可真多,只要你课后留心观察,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科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研究所得去解释生活现象,有利于概念的建构。】

  (五)分层作业,拓展概念

  A.自己制作两枚纸质螺丝钉

  B.寻找更多生活中存在斜面的现象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自带一辆自行车(能变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你奇的是哪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

  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2、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3、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

  观察内容记录数据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

  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自行车部件简单机械类型所起到的作用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四、本单元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正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科学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油菜花开了》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第一课。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一棵油菜;观察一朵油菜花;观察一棵油菜的花。从这三个活动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来设计的,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先观察一棵油菜,然后以最能吸引学生注意的“花”为研究载体,自然过渡到对油菜花的构造和生长过程的探究。本课内容既是本单元学习的引子,又要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开花植物花的构造组成;“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

  能力目标:能用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花的各部分组成及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能预测植物未来的生长。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油菜花各部分的构造;难点:学会使用镊子解剖植物,了解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

  四、教学策略

  教法:在教学活动中,我力求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从内心想探究的活动,融入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分组合作、大胆交流,并根据实际情境和学生的特征即兴发挥。

  学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运用的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能用分类、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掌握观察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揭示课题

  为了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我会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春天的见闻;用美丽的图片吸引学生,让学生入情入境。我想:当学生眼前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片时,他们会被深深吸引,很想走进那一片片摇曳着的金黄,去欣赏、去观察那一朵朵盛开的油菜花。

  (二)新课探究,凸现个性

  这个过程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观察一棵油菜

  这项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油彩花的各个器官,内容相对简单,我采用了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

  1、看一看:我给学生出示一张油菜花的完整植株图片让他们观察,培养学生全面、有序的观察习惯。

  2、说一说:经过仔细观察,让学生到屏幕前面,指着屏幕上的图片依次说明油菜花的各个器官,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的自信。

  3、想一想:让学生再想想自己为什么能够区分油菜的各个器官。经过思考,学生会发现他们的根据主要来源于对旧知的回忆。从而,让学生明白“温故知新”的道理。

  活动二:观察一朵油菜花

  这项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1、选择讨论题目:围绕教材内容,我给学生设计了四个讨论题。分别是:想想用什么办法观察油菜花,为什么用这种办法;通过观察,分类油菜花有几部分组成;辨认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试着填写“油菜花观察记录表”。

  2、实施讨论过程

  (1)自学准备

  在讨论开始之前,让学生针对题目独立思考,进行分析判断,初步得己的结论。

  (2)分组观察

  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全班同学分组,选出一名小组长。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对讨论题目进行逐个讨论,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看法的机会。在讨论结束后,组长还要负责记录本组的观察结果。

  老师在教科桌上给学生摆放好油菜花、放大镜、镊子等若干。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需要什么,老师尽量什么,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还要相机引导,给学生指引一个正确的观察思路。当学生取走油菜花,告诉学生要珍惜这弱小的生命;当学生取走放大镜,问问他为什么要用这种工具;当学生取走镊子时,要教给学生正确使用的方法。然后在各组之间来回走动,可以点头、微笑示意,也可以加入他们的活动。当观察活动即将结束时,再给每组一张“油彩花观察记录表”,通过看表中列举的五项内容,来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和感官进行观察,学生可以试着填写。

  (3)集中讨论

  在分组讨论的前提下,全班集中讨论,各小组长汇报观察讨论的情况。由于观察过程中,方法和态度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我们可以及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让他们用辩论的方式,组际之间互评,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我觉得当学生一各个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时,正是知识深化、细化、内化的关键时期。这时候,老师需要做的不是体现自己的权威身份,而是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以保护学生争论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4)教师

  我首先对讨论题目进行,用图片展示油菜花的构造组成,通过看图片学生能够更直观、立体地认识油菜花的构造,使知识点掌握更教牢固,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然后,从油菜花的构造特点,抽象概括出“十字花科”概念的认识,这个内容也通过图片来展示,学生可以边看油菜花图案,边阅读“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通过对照学生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最后还须充分肯定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

  活动三: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为了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油菜花的录像资料,让学生的得到适当的调节。这段录象在教学中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达到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我准备采取“问题抢答”的竞赛方式。

  1、收集问题:让学生自由阅读“活动三”的内容,看看教材中提出了什么问题,自己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将这些问题用纸条的形式送给我,目的是保密。我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汇总,为比赛做好准备。

  2、进行比赛:将男女同学自然分成竞赛双方,我来出题,学生抢答,调动学生热情,活跃学生思维。此时,学生的答案可能还很有创意,比如在推测花蕾未来变化时,用了画画的方式,省去了许多繁琐的'语言,让人看了一目了然,新颖而且有创意。对于这样的学生,一定要给予高度赞扬,使学生的心情更加振奋。比赛结束时,会有胜负之分,这时还需要及时做好学生的工作,教育他们要“胜不骄,败不馁”,学会正视成功和失败。

  (三)教师点评,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开花植物的认识更加深入,学会了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研究植物,但是科学探究的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细致严谨的探索;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还要加强欣赏他人、快乐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拓展知识,延伸思维

  为了让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基础上,将知识范围延伸到了课外生活中。我准备设立了一个“十字花科报名处”,让学生在课下寻找十字花科的其他植物,利用课余时间,扮演其中的一种到我这里报名,介绍这种植物的特点。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赠送一张“十字花科”植物的精美图片,作为鼓励。

  六、教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教学实际,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注意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联系性。站在育人的角度,尽量做到尊重和超越教材的和谐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特色。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又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的多种方式,达到增强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材料:

  1、玻璃球、硬塑料球、铁螺丝

  2、海绵、纸球、毛线球

  3、小猫瓶

  4、报纸、棉花、海绵、毛巾

  活动指导:

  一:感受硬的东西掉在盘子里的声音大,软的东西掉在盘子里的声音小。

  (一)介绍材料:棉花、海绵 、纸团、硬塑料球 、铁螺丝、玻璃球

  (二)提出任务:喂猫时感知谁落在盘子里的声音大谁的'声音小,回来后告诉老师。

  (三)幼儿尝试:喂不同的东西感知声音的大小

  (四)老师指导:

  1、谁掉在盘子里的声音大,谁掉在盘子里的声音小。

  2、喂过的东西要拿到另一个碗里。

  (五)小结:

  1、猫吃的东西掉在盘子里的声音一样大吗?什麽声音大,什麽声音小。

  2、请一个幼儿到前面逐个演示(帮助幼儿回顾经验)

  (六)再次尝试,利用以有经验进行分类:(软、硬各一碗)

  提出任务:把掉在盘子里的发出声音大的放在一个碗里,声音小放在一个碗里。

  小结:摸一摸感受软的掉在盘子里的声音小,硬的掉在盘子里的声音大。

  二 让硬的东西掉在盘子里的声音变小

  (一)老师演示:盘子里垫毛巾使声音变小

  (二)幼儿尝试,鼓励幼儿用多种方法让硬的东西掉下在盘子里的声音变小(用棉花、报纸、海绵)

  (三)简单小结:“让硬的东西掉在盘子里的声音小了吗?”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硬的东西掉在盘子里产生的声音大,软的东西掉在盘子里产生的声音小。

  2、培养幼儿对声音的兴趣。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蜗牛03-23

手的科学教案11-03

《种子》科学教案09-30

昆虫科学教案12-15

关于科学教案02-28

科学教案范文02-14

科学教案(精选19篇)05-24

大班科学教案12-18

科学教案《动物之最》06-11

小学科学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