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班音乐教案

小班音乐教案

时间:2023-07-08 13:11:44 教案 我要投稿

小班音乐教案【优选】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班音乐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班音乐教案【优选】

小班音乐教案1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水果歌》的愉快情绪。

  2、欣赏歌曲《水果歌》,学习节奏型xx xx | x x |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用不同的水果名称替换歌词。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熟悉《水果歌》的旋律

  2、水果图谱、各种水果图片、苹果、香蕉、橘子实物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摸一摸,猜一猜,激发学习兴趣。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水果,谁来摸一摸,都有什么水果?”

  二、学习节奏型xx xx | x x |

  (一)教师范唱一遍歌曲

  师:我还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歌曲的名字叫《水果歌》,这首歌里都唱了哪几种水果?

  (二)学习歌词,掌握节奏型xx xx | x x |

  1、歌里都唱了哪几种水果?(苹果)

  2、我是怎么唱的?(引导幼儿用歌曲里的话回答)

  3、教师出示图谱,并示范拍节奏。(小苹果拍手,大苹果拍腿。)

  4、幼儿随教师练习拍节奏。(开始慢一点,逐渐加快)

  5、教师边打节奏边说“我是 一个 | 苹果 | ,果果 果果 | 果 果 | ”

  6、幼儿学习说歌词。(逐渐加快速度)

  7、幼儿随着音乐边打节奏边唱“我是 一个 | 苹果|果果 果果 | 果 果 |”

  8、还有那种水果?(香蕉)方法同上

  三、学习衬词,并随音乐表演

  (一)与幼儿一起讨论,用什么动作表演后半部分。

  (二)完整的随音乐边唱边做动作。

  四、结合生活经验,尝试用不同的水果名称替换歌词

  (一)结合图谱,初步尝试仿编

  师:“苹果和香蕉都唱完了,橘子可着急了,我们用刚才的方式来介绍一下橘子吧!谁来试一试?”

  幼:我是 一个 |橘 子|橘橘 橘橘 |橘 橘|

  师:谁再来试一试?

  师:我们一起随音乐完整的.唱一遍。

  (二)游戏:找朋友

  1、请幼儿找一位水果朋友。(要求幼儿要用歌曲的方式介绍这位朋友)

  师:听了小朋友的歌声,又有许多水果想和你们做朋友,你们愿意吗?

  幼:愿意。

  师:水果们有个要求-你要为他编一首歌,它才能和你做朋友。

  师:谁愿意来找一位好朋友?

  师:我们用“果果 果果 |果 果|”来点水果,最后点到哪个水果,那个水果就是你的朋友,我们一起来点。

  师:你点到的是什么水果?

  幼:(西瓜)

  师:你想重复那个字呢?

  幼:(西)

  师:你能唱给大家听一听吗?

  师:我们一起随音乐唱一遍。

  师:我们还可以重复哪个字?

  幼:(瓜)

  师:大家一起唱一唱。

  师:现在,每人可以选择一个水果,随着音乐编一编。

  六、结束活动。

  随着音乐把自己编的歌曲唱给身边的老师听。

  小百科:水果,是指多汁且主要味觉为甜味和酸味,可食用的植物果实。水果不但含有丰富的营养,而且能够促进消化。

小班音乐教案2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旋律,初步掌握歌曲的内容,能用身体动作表现抱娃娃的动作。

  2.借助情境表演、游戏、记忆歌词内容。

  3.在结伴游戏时,愿意与同伴交换进行抱娃娃表演。

  活动准备:

  1.日常生活中玩过娃娃家游戏,有抱娃娃的经验。

  2.布娃娃若干(幼儿人数的一半)。

  3.教学图片

  活动过程:

  1.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幼儿迁移抱娃娃的经验。

  今天我把苗苗家的娃娃带来了,你们看看她长什么样?她穿什么样的衣裳?

  教师反馈幼儿动作,引导幼儿抱娃娃可加入身体动作,鼓励幼儿大胆表现。

  2.学唱歌曲。

  (1)欣赏教师演唱歌曲。

  教师扮演“妈妈”的角色,抱着“娃娃”清唱,引导幼儿初步初步熟悉歌曲旋律和歌词的兴趣。

  教师:老师为娃娃编了一首好听的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歌曲里的“小娃娃”长得什么样?(出示相关图片,用歌词帮助幼儿总结回答。)

  (2)幼儿看图学唱歌曲两到三遍。

  教师:这首歌曲好听吗?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3)教师边唱歌曲边做动作,帮助幼儿记忆歌曲的'内容。

  教师:你们想跟小娃娃一起玩一玩吗?瞧,老师是怎么跟她玩的?

  3.幼儿学玩游戏。

  (1)教师出示一个“娃娃”,边唱歌边示范游戏的玩法,唱到最后一句时,将“娃娃”送给另一幼儿,并与该幼儿交换位置。

  (2)在教师指导下,一幼儿扮演“妈妈”,手抱“娃娃”,学习边做动作边唱歌,教师提醒幼儿注意交换的规则。

  教师:唱完最后一句干什么呀?“娃娃”送给朋友后做什么?

  (3)请一位幼儿当“妈妈”,再次表演。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进一步明确游戏的规则。

  (4)幼儿完整地做游戏。

  出示四个“娃娃”,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做游戏。教师在结束时放慢速度,提示找到朋友,送给他“娃娃”。增加间奏,让幼儿接着做游戏3-4遍。

  活动延伸:

  在娃娃家游戏中唱这首歌给娃娃听。

  增加“娃娃”数量,集体游戏2-3遍。

  活动延伸:

  在娃娃家游戏中唱这首歌给娃娃听。

小班音乐教案3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旋律,初步尝试跟着音乐用肢体表现豆豆发芽的过程。

  2、愿意爱护周围的植物。

  【活动准备】

  《豆豆发芽》的音乐,豆豆发芽过程的视频,幼儿已学习儿歌《钻泥巴》。

  【活动过程】

  一、萌发兴趣。(析: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为他们即将要接受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

  1、观察发芽的豆豆。

  师:看,我们种的豆豆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你知道豆豆的种子是怎么长成小芽芽的吗?

  2、观看豆豆发芽过程的视频。

  师:豆豆要钻破泥土和太阳公公做游戏。它用力地、慢慢地往上钻。可是,泥土太紧了。看!豆豆都累得流汗了。不过豆豆没有放弃,它用尽全身力气终于钻破泥土,长出两片小芽芽了!

  师:豆豆是怎么长大的呀?(幼儿描述豆豆发芽的过程。)

  二、熟悉音乐。(析:在呈现具象的豆豆发芽的视频后,再播放抽象的豆豆发芽的音乐,让幼儿感受音乐旋律。)

  师(播放音乐):你听到了什么?这段音乐听起来和豆豆发芽有关系吗?

  三、动作表现。(析:引导幼儿用肢体表现对音乐旋律的'感受。)

  1、自由尝试。

  师:请你跟着音乐来学学豆豆发芽的样子。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模仿豆豆小小、圆圆的样子。例如,教师提问:“豆豆还没发芽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有幼儿蹲下来了,教师马上引导其他幼儿观察并探索:“你们能不能变得比他更小、更圆,像颗小豆豆?”

  2、在教师引导下结合经验再次尝试。

  (1)豆豆用力钻泥土。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模仿豆豆用力钻泥土时的动作、表情。例如,教师提问:“豆豆是怎么钻出泥土的?是轻轻的,还是要很用力?豆豆要怎么用力才能钻出泥土呢?你们来试一试。你用力的时候会有什么表情啊?”

  (2)豆豆慢慢钻泥土。

  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控制自己的动作,到音乐结束时再长出芽芽。例如,教师提问:“豆豆的芽是慢慢长出来的,还是一下子就长出来的?豆豆的芽是慢慢地、慢慢地从泥土里钻出来的。你们也来试试跟着音乐慢慢地钻出来。”

  3、完整表现。

  (1)教师用儿歌《钻泥巴》引导幼儿跟着音乐用肢体表现豆豆发芽的过程。

  (2)教师重点指导幼儿表现芽芽长出来时的各种造型。例如,当幼儿的手没有伸出来时,教师可说:“这棵小芽大概太阳光还照得不够,再来晒晒太阳,快快长大吧!”或者可说:“我来为小芽浇点水,小芽快长大吧!长得高高的,长得大大的。”

  四、游戏:豆豆发芽

  (析:通过游戏让幼儿对种子发芽与音乐有一个完整、直观的回忆,并在游戏中体验到种子发芽的不易,萌发要保护芽芽、保护植物的想法。)

  1、随教师创设的情景做音乐游戏。

  师:春天来到了,我把豆豆都种到了泥土里。让我来给你们浇浇水,豆豆快长大吧。“小豆豆,种地下,发了芽,钻泥巴。钻一下,动一下。钻啊钻啊,钻得快,钻出两片小芽芽。”

  2、教师总结。

  一颗种子在阳光和雨水的帮助下,用尽力气钻出泥土,才会长成一株小芽芽。不同的小芽芽会长成不同的花、草和树,不同的花、草和树木就能组成地球上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我们可要好好爱护这么美丽的风景,爱护身边的绿草、鲜花和树木。

小班音乐教案4

  设计思路:

  这首乐曲改编自《王老先生有块地》,旋律欢快活泼,节奏鲜明,“咿呀咿呀呦”乐句反复出现,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欣赏需要。新《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活动设计上,教师力求让幼儿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充分辨识固定乐句,充分感受音乐节奏,并借助锯木头、擦汗、洗澡等游戏情境帮助幼儿反复体验、感受音乐的性质,从而体现“玩中学”的教育理念。

  游戏情境的营造和幼儿想象能力的激发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教师借助一小块彩色纱巾巧妙地帮助幼儿搭建起想象与表现的平台,丰富了幼儿表达、表现的手段。

  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2、尝试辨识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并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节奏。

  3、借助图谱、动作、游戏情景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

  4、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理解歌词,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准备:

  1、彩色纱巾、音乐CD、录音机。

  2、事先在黑板上画好图谱,粉笔一支。

  过程:

  一、初步感受乐曲(教师和幼儿在脖子上系一块纱巾进场。)

  1、听音乐,寻找其中反复出现的乐句。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段特别有趣的音乐,这段音乐里有一句话特别有趣,看看谁能找出来。

  (师幼一同欣赏乐曲,教师随音乐节奏轻微摆动身体,当出现“咿呀咿呀呦”乐句时,教师与幼儿目光交流、呼应。)

  幼:我听到“……”(幼儿哼唱“咿呀咿呀呦”的旋律)、我找到了“咿呀咿呀呦”。

  师:是这句吗?“啦……咿呀咿呀呦,啦……”(教师哼唱乐曲,突出“咿呀咿呀呦”的乐句。)师:你们的耳朵真灵。我们一起来和它打个招呼吧!听到“咿呀咿呀呦”的时候,请大家挥挥小手,这样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找到它了。

  (师幼一同再次欣赏音乐,教师把手放在耳边以示专注倾听。当“咿呀咿呀呦”乐句出现时,教师用欣喜的表情和幼儿挥手互动,或用困惑的表情引导幼儿注意并不是每一乐句都会出现“咿呀咿呀呦”的。)师:呵,这个“咿呀咿呀呦”有点调皮,有时会出来和我们打招呼,有时我们等它好久都不出来。

  2、根据图谱寻找固定乐句出现的规律。

  (出示图谱,教师随音乐用粉笔沿波浪线描画,在乐句“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用明显的摆动动作画出锯齿线,以突出乐句和音乐节奏。)

  3用身体动作表现固定乐句。

  师:原来“咿呀咿呀呦”会和我们捉迷藏,它不是每一句乐句都出来的。我们再来听一听、找一找,听到“咿呀咿呀呦”的时候就跳跳舞吧!

  (教师示意幼儿解下纱巾,随音乐自由做动作,在“咿呀咿呀呦”处挥舞纱巾。)

  二、表现固定乐句的节奏师:森林里的动物们想要造一座大房子。谁愿意来当小木匠?

  幼:我愿意。

  师:小木匠需要一把锯子来锯木头,变变变,我的锯子变出来。

  (教师将纱巾拉直,幼儿纷纷模仿。)幼:我的锯子也变出来了。

  师:好,我们一起来练练锯木头的本领。注意要在“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才能锯哦!

  (师幼手持纱巾坐在位子上,听音乐在固定乐句出现的时候来回拉动纱巾,以表现锯木头的情景。)师:本领练好了,看看这里有没有木头?(教师将纱巾盖在头上,伸展肢体)呀,这里有一棵大树,哪个小木匠先来试试锯木头?

  (教师请一幼儿合作演示锯木头。教师一边哼唱,一边示意该幼儿在“咿呀咿呀呦”的乐句处来回在教师手脚关节处拉动纱巾。随后,教师做出手臂、肩膀等处关节突然垂落的动作,以表示木头被锯断了。)师:大家想不想来锯木头?被我摸到头的小朋友赶紧到前面找个空位置变成一棵大树吧。三、二、一……呀,出现了一片森林!

  (被邀请的幼儿模仿教师将纱巾盖在头上,伸展肢体扮演大树,教师调整个别幼儿的站位)

  师:其他小朋友都来当神气的小木匠,带上小锯子,去找一棵大树,站在大树的身边。(其余幼儿一一对应地寻找合作伙伴,教师根据情况调配,以便每位幼儿都有合作表现的对象。)(幼儿随音乐合作表现。)

  师:好喽!木头锯好了,抱着自己的木头回家吧!(幼儿相拥着回到位子上。)师:锯木头好辛苦,赶紧拿毛巾擦擦汗吧!

  (师幼一同随音乐表现拿毛巾扇风的'情景,在“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按照节奏在脸上轻拍表示擦汗。教师和个别幼儿互动,按节奏给幼儿擦汗。)师:休息好了,我们接着锯木头。刚才当小木匠的小朋友现在赶紧变成一棵大树吧!

  (幼儿互换角色,合作游戏。)

  三、结束活动师:木头锯好了,小木匠们出了许多汗,一起来洗个澡吧!

  (教师高举纱巾并抖动,以表示莲蓬头,幼儿自然聚集到教师身边。)师:拿好你的洗澡海绵球,一起来搓搓搓……(幼儿将手中纱巾团成团变成小浴球,和教师一同随音乐表现洗澡情景,在“咿呀咿呀呦”乐句处有节奏地搓洗身体的各个部位。)反思:

  1、挖掘音乐元素音乐的审美感受力是需要通过对音乐元素的感知、理解来获得的。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是这首乐曲中一个非常鲜明的音乐元素,于是所有活动环节就围绕这最具感染力的乐句而展开。首先,我通过引导幼儿充分地倾听,让幼儿主动地寻找乐句、听辨乐句。接着,我通过演示图谱,将动态的音乐转变成静态的画面,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乐曲的结构,发现乐句出现的规律。最后,我引导幼儿通过各种不同的肢体动作来进一步表现固定乐句和音乐节奏。

  2、引起情感共鸣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是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表达和示范自己的音乐感受的能力。在呈现作品的过程中,我努力通过生动的演绎来展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将幼儿带入充满感染力的音乐氛围中。其中包括饶有兴趣的倾听、清晰准确的哼唱、情绪饱满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表现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

  3、营造情境氛围音乐审美体验的获得是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需要幼儿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去联想、迁移。因此在活动中,我力求体现游戏性、情境性和趣味性。一块小小的纱巾充当了“锯子”“毛巾”“沐浴球”等,将幼儿带入不断变化的游戏情境“锯木头”“擦汗”“洗澡”中,使得小班幼儿能饶有兴致地反复感受、体验,借助想象进入表现的情境,发展音乐感受力。同时,两种不同的纱巾用法又巧妙地将幼儿分成了“大树”和“小木匠”两种角色,为幼儿顺利地进行分组合作游戏提供了帮助,并体现了一物多用、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小班音乐教案5

  活动目标:

  1、通过身体动作进行情感交流。

  2、尝试创编声势动作,感受四三拍的强弱规律。

  3、学唱歌曲,理解歌词内容,感受歌曲中美好宁静的意境。

  4、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5、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歌唱活动。

  活动准备:

  1、歌曲《梦》。

  2、帮助幼儿了解有关"梦"的一些知识。

  活动过程:

  1、老师介绍自己所做的梦,激发幼儿说出自己梦中的事情。

  老师:小朋友们做过梦吗?梦见到过什么?

  2、老师范唱。(清唱)。

  (1)老师:"刚才小朋友都做过各种各样的梦。小草、天空、星星也会做梦,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梦是怎样的,好吗?"出示歌曲内容的图片,引导幼儿理解歌曲的内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诗歌。指导幼儿发音要清晰准确、有节奏感。

  (2)"老师还会唱一首好听和梦有关的歌曲呢,请小朋友们听一听,歌曲中谁做梦了?"

  3、引导幼儿逐句梳理歌词,巩固学习。

  (1)"歌曲里边谁做梦了?它们的梦是怎么样的?"(逐句提问,集体模仿唱)

  (2)老师用轻柔的声音问答式的歌唱。

  老师唱:小草的梦,幼儿唱:绿绿的;老师唱:天空的梦,幼儿唱:蓝蓝的;老师唱:星星的梦,幼儿唱:亮亮的;老师唱:宝宝的梦,幼儿唱:甜甜的。

  (3)为幼儿唱的应答部分加入声势动作,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并将创编的`声贽动作加入歌唱中,每创编一个声势动作,唱一遍歌曲。

  如:绿一绿|的--|拍手拍腿拍腿|拍手拍腿拍腿|拍手拍肩拍肩|拍手拍肩拍肩|

  4、谁愿意到前面和老师一起来唱问的部分?小草的梦……天空的梦……宝宝的梦……

  (1)请愿意的幼儿一起来唱间的部分,其他幼儿继续唱答的部分,并做声势动作。

  (2)逐步鼓励更多的幼儿尝试去唱问的部分,老师逐渐退出来唱答的部分。

  5、集体演唱。

  6、小朋友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吗?请大家猜一猜。对了,这首歌曲的名字叫《梦》,它还是一首好听的诗歌呢!下次老师把诗歌带给大家听。

小班音乐教案6

  教育活动:扫雪

  目标:

  1、感受并表现音乐变化的速度和力度。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雪花飞舞。

  准备:

  1、人手两条白色纸条,音乐磁带。

  2、扮扫雪爷爷的道具。

  过程:

  一、学做雪花飞舞动作。

  1、学做雪花飞舞的动作。

  ——冬天到了,北风爷爷呼呼地吹,我们都来做小雪花,在天空中飘呀飘。

  ——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做雪花飞舞动作。

  ——教师变化伴奏音乐的速度和力度,丰富雪花飞舞动作。

  2、熟悉歌曲第一段

  ——听教师演唱。

  ——幼儿扮演小雪花,在教师的伴唱下在天空飞舞,听到最后一句时在原地轻轻蹲下。

  3、学习游戏。

  ——教师扮演扫雪爷爷,在第二段歌曲的伴奏下,双手握扫帚边走边扫,被扫到的雪花立即轻轻移到场地中央,唱完最后一句全部集中在一起。

  ——教师在钢琴上刮奏,表示大风来了,小雪花四散飞舞,表示被吹散了。

  4、完整游戏

  ——请另一教师扮扫雪爷爷,幼儿在录音歌曲或教师伴唱下游戏。

  ——尝试由幼儿扮演扫雪爷爷,教师与其他幼儿扮演小雪花,游戏再次进行

小班音乐教案7

  游戏过程:

  老师做猫妈妈,全体幼儿做小猫。第一段,小猫边唱边随音乐动作,唱到最后一句时,小猫四散跑开,找地方躲藏。第二段,猫妈妈边唱边点小猫的头,唱到最后一句时,被点到的小猫边叫边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歌曲唱完后,猫妈妈问:"没找到的小猫在哪里啊?"未点到小猫边叫边跑到猫妈妈身边,游戏重新开始。

  要求:训练幼儿按音乐的.节奏做动作。

  启发幼儿形象的表演。

  准备:小猫头饰若干个。

  提示:

  1、先教幼儿唱会歌曲。

  2、启发幼儿创编游戏基本动作,如小猫走路,摸胡子,捉老鼠等。

  3、教幼儿玩游戏,不必要求幼儿动作统一,但必须要求按音乐节奏动作。

  4、教师应参与游戏。

小班音乐教案8

  《小班音乐欣赏教案:“玩具兵进行曲”》摘要:首音乐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边放课件边讲故事:有一个小朋友名字叫珊珊,珊珊的家里有个很大很大的玩具柜,里面有小兔子、小猫、小猴子、大象、机器人等各种各样的玩具,这天,放音乐玩具出来啦!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音乐ABA的曲式结构,体验进行曲的乐曲特点。

  2、能大胆创编出各种玩具形象表现A段音乐并在B段音乐中创编出相互逗乐的滑稽动作。

  3、学习在乐曲间奏部分较快地找到同伴,体验相互逗乐时的愉快情绪。

  活动重点:

  能根据三段体乐曲创编出各种玩具形象,用动作表现出进行曲的特点。

  活动准备:

  课件、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随《摇篮曲》做动作进活动室,感受乐曲舒缓、优美的曲调。

  2、对比欣赏乐曲《玩具兵进行曲》,体验进行曲的乐曲特点。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音乐,你们仔细听,这首音乐和刚才那首有什么不同?听了这首歌你想做什么?”

  “像这首这样听起来很有力量,想要走队的音乐就叫进行曲。”“这首音乐叫《玩具兵进行曲》。”

  3、完整欣赏第二遍音乐,边欣赏边看课件、听故事,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

  “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边放课件边讲故事:“有一个小朋友名字叫珊珊,珊珊的家里有个很大很大的玩具柜,里面有小兔子、小猫、小猴子、大象、机器人等各种各样的'玩具,这天,(放音乐)玩具出来啦!你看,它们走得多神气、多有精神、多高兴。(第二段)瞧!它们每人找了一个好朋友,朋友和朋友之间做起了相互逗乐的游戏,那有趣的动作使它们多么高光啊。(第三段)听!大鼓、号角又响起来了,小玩具很快地排好了队。珊珊回来了,玩具们赶紧跑向平均玩具柜,珊珊“砰“的一声推开门,玩具们都不动了。

  提问:“这首音乐分了几段?”

  4、分段欣赏。

  “下面我们就来分段听一听,每一段音乐都讲了小玩具兵们在做什么?”

  〈1〉引导幼儿欣赏A段音乐。

  你可以闭上眼睛去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好象看到了什么玩具,它在做什么?”

  表演给大家看一下。

  跟音乐表演动作。你现在就可以扮演一种小玩具,跟着音乐表演一下。

  〈2〉欣赏B段音乐。

  “听这段音乐讲了小玩具兵在做什么?”

  “它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向好朋友问好,在互相逗乐,你做什么样的动作能把你的好朋友逗乐了?”

  随音乐表演互相逗乐的动作。

  〈3〉欣赏A`段音乐。

  仔细听这段音乐和前面第几段音乐一样,它讲了小玩具兵在做什么?

  随第三段音乐表演动作。

  5、完整欣赏第三遍音乐,引导幼儿边听音乐边做出动作。

  (1)教师随着音乐讲述游戏情节,进一步感受乐曲ABA的结构。

  (2)每段音乐开始处,提醒幼儿做相应的动作,表扬与同伴愉快交流的幼儿。

小班音乐教案9

  一、欣赏音乐

  《旱天雷》

  二、认识扬琴

  ——介绍扬琴

  (1)幼儿讨论介绍扬琴的外形及琴弦。

  小提琴与扬琴外形的区别

  小结:扬琴的琴弦很多,比古筝多。它的外形像个蝴蝶,上窄下宽像个矩形。

  (2)杨琴的扦子

  ——请幼儿上来试试用手演奏。

  小结:演奏扬琴是需要工具的。

  ——演奏姿势(请一名幼儿上来示范,几名幼儿上来试试)

  小结:有的乐器演奏需要工具。

  (3)大班幼儿演奏《天山之春》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扬琴的声音。

  小结:扬琴的音色音量宏大,可做伴奏乐器。

  三、游戏:找找扬琴

  (1)在各种乐器图片中寻找扬琴

  (2)说说其他乐器的名称

  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乐器有的`是从外国引进的,也有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发明的,是我们的民族乐器。

小班音乐教案10

  活动目标:

  1、练习将教室中的玩具分类,并养成分类摆放玩具的好习惯。

  2、学会把特征相同的物品摆放在一起。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我的数学》第13页。

  2、教室中的各种玩具、篮子、水笔。

  活动过程:

  1、在教室的各个活动区中,各收集2--3种玩具,放在篮子里。

  2、在集体活动时间,展示篮子里的玩具,问幼儿:"这些都是教室里的玩具,可是它们全部都混在一起了,怎么办?"

  3、拿出其中的一种玩具,问幼儿:"你们觉得这个应该是属于哪一个活动区的呢?"

  4、拿出篮子里的玩具,并按幼儿说的区域,将玩具一一分类摆放,摆在篮子前面。

  5、指着其中一堆玩具,问幼儿:"现在,谁能帮我把这几个玩具送回它的家呢?"

  6、请幼儿依次将一堆堆的玩具送回"家"。

  7、带领幼儿打开《我的数学》第13页,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启发幼儿把同一类的东西圈起来,并说说把它们归为一类的理由。

  活动反思:

  能按不同活动区的性质,将玩具分类。

小班音乐教案11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

  2、在游戏情境中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3、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彩色纱巾、音乐、音箱、PPT。

  2、教师和幼儿在脖子上系一块纱巾。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受乐曲

  1、听音乐,寻找其中反复出现的乐句。

  1)看看这是哪里?(森林)森林里正在播放一首非常好听的音乐,听听看,音乐里有什么有趣的地方,把它找出来告诉大家好吗?(师幼一同欣赏乐曲)

  2)说说看,你听到了什么?(他们怎么叫的?)3)除了小动物的声音还有一句有趣的歌词谁记住了?

  小结:你们的耳朵真灵,小动物们听到"咿呀咿呀呦"都来森林里做游戏了!

  重点:初步欣赏音乐,尝试分辨音乐中不同的声音。

  2、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固定乐句。

  1)这句"咿呀咿呀呦"听起来真有意思,我听到它的时候就想和它一起摇摇头,你们想动动身体哪里?

  2)师幼一同再次欣赏音乐。

  3)现在我们跟"咿呀咿呀呦"已经是好朋友了,我们和它一起来跳舞吧!当听到"咿呀咿呀哟"时候你们想做些什么开心的动作?

  4)教师与幼儿随音乐自由做动作,在"咿呀咿呀呦"处挥舞纱巾。

  小结:我们用那么多身体动作和"咿呀咿呀呦"做游戏,真是有意思!

  重点:初步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反复出现的乐句。

  二、在锯木头情景中表现固定乐句

  1、音乐里面听到的那些小动物想在森林里盖一座大房子。它们想找一些小木匠来帮忙,谁愿意?小木匠需要一把锯子来锯木头,变变变,我的锯子变出来。小木匠在什么时候才能锯木头呢?

  2、播放音乐,教师与幼儿跟着音乐节奏,表现锯木头的情景。

  3、锯木头的本领学会啦,找找木头在哪里呢?(教师将纱巾盖在头上,扮演大树。)

  4、教师扮演大树一位幼儿扮演小木匠,演示锯木头的情景。

  5、教师与幼儿互换角色,再次演示锯木头的情景。

  6、幼儿分别扮演大树和木匠,跟着音乐节奏表现锯木头的情景。(1-2遍)7、师幼一同随音乐表现擦汗休息的情景,在"咿呀咿呀呦"出现时,用擦汗的`动作来表示。

  8、其余幼儿,再次游戏。

  小结:小木匠听到了"咿呀咿呀呦"锯了许多木头,真是辛苦!

  重点:在游戏情境中鼓励幼儿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锯木头等情景。

  三、再次情景表演

  1、看看房子造好了吗?今天我们玩的好辛苦呀!小木匠们出了许多汗,我这里有个莲蓬头,一起来洗个澡吧!(教师高举纱巾,以表示莲蓬头,幼儿自然聚集到教师身边)

  2、把你的小浴球变出来,拿好你的小浴球,一起来搓搓搓……想想什么时候搓身体?(幼儿和教师一同随音乐表现洗澡情景,在"咿呀咿呀呦"乐句处有节奏地搓洗身体的各个部位。)重点:再次情景表演,愿意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跟随音乐进行表现。

  教学反思:

  对于上奥尔夫音乐活动,我没有多少经验,在授课之前我自己研究了教学过程,反复听音乐,在心里演练了很多遍,才安心。上完这一节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这一节课总体来说目标清晰,层次分明,孩子们能在游戏中感受歌曲轻松、活泼的情绪,能尝试辨识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并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节奏短短短短长。在活动中,我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气氛较好,活动开展的很顺利。

小班音乐教案12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

  2、在游戏情境中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3、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彩色纱巾、音乐、音箱、PPT。

  2、教师和幼儿在脖子上系一块纱巾。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受乐曲

  1、听音乐,寻找其中反复出现的乐句。

  1)看看这是哪里?(森林)森林里正在播放一首非常好听的音乐,听听看,音乐里有什么有趣的地方,把它找出来告诉大家好吗?(师幼一同欣赏乐曲。)

  2)说说看,你听到了什么?(他们怎么叫的?)

  3)除了小动物的'声音还有一句有趣的歌词谁记住了?

  小结:你们的耳朵真灵,小动物们听到"咿呀咿呀呦"都来森林里做游戏了!

  重点:初步欣赏音乐,尝试分辨音乐中不同的声音。

  2、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固定乐句。

  1)这句"咿呀咿呀呦"听起来真有意思,我听到它的时候就想和它一起摇摇头,你们想动动身体哪里?

  2)师幼一同再次欣赏音乐。

  3)现在我们跟"咿呀咿呀呦"已经是好朋友了,我们和它一起来跳舞吧!当听到"咿呀咿呀哟"时候你们想做些什么开心的动作?

  4)教师与幼儿随音乐自由做动作,在"咿呀咿呀呦"处挥舞纱巾。

  小结:我们用那么多身体动作和"咿呀咿呀呦"做游戏,真是有意思!

  重点:初步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反复出现的乐句。

  二、在锯木头情景中表现固定乐句1、音乐里面听到的那些小动物想在森林里盖一座大房子。它们想找一些小木匠来帮忙,谁愿意?小木匠需要一把锯子来锯木头,变变变,我的锯子变出来。小木匠在什么时候才能锯木头呢?

  2、播放音乐,教师与幼儿跟着音乐节奏,表现锯木头的情景。

  3、锯木头的本领学会啦,找找木头在哪里呢?(教师将纱巾盖在头上,扮演大树)

  4、教师扮演大树一位幼儿扮演小木匠,演示锯木头的情景。

  5、教师与幼儿互换角色,再次演示锯木头的情景。

  6、幼儿分别扮演大树和木匠,跟着音乐节奏表现锯木头的情景。(1-2遍)

  7、师幼一同随音乐表现擦汗休息的情景,在"咿呀咿呀呦"出现时,用擦汗的动作来表示。

  8、其余幼儿,再次游戏。

  小结:小木匠听到了"咿呀咿呀呦"锯了许多木头,真是辛苦!

  重点:在游戏情境中鼓励幼儿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锯木头等情景。

  三、再次情景表演

  1、看看房子造好了吗?今天我们玩的好辛苦呀!小木匠们出了许多汗,我这里有个莲蓬头,一起来洗个澡吧!(教师高举纱巾,以表示莲蓬头,幼儿自然聚集到教师身边)

  2、把你的小浴球变出来,拿好你的小浴球,一起来搓搓搓……想想什么时候搓身体?(幼儿和教师一同随音乐表现洗澡情景,在"咿呀咿呀呦"乐句处有节奏地搓洗身体的各个部位)

  重点:再次情景表演,愿意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跟随音乐进行表现。

  教学反思:

  对于上奥尔夫音乐活动,我没有多少经验,在授课之前我自己研究了教学过程,反复听音乐,在心里演练了很多遍,才安心。上完这一节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这一节课总体来说目标清晰,层次分明,孩子们能在游戏中感受歌曲轻松、活泼的情绪,能尝试辨识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并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节奏短短短短长。在活动中,我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气氛较好,活动开展的很顺利。

小班音乐教案13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注意倾听他人的歌声与伴奏,并努力争取与他人的歌声、伴奏一致。激发幼儿对唱歌的`兴趣。

  2、教幼儿学习自编歌词,启发幼儿根据歌词自编表演动作。

  活动准备

  1、一棵苹果树图片,图片苹果若干。

  2、苹果一个(认识苹果,知道其特征。),香蕉、鸭梨等实物各一个。

  过程分析

  1、学新歌。

  (1)教师出示玩具苹果一个,引起幼儿兴趣,

  (2)出示苹果树图片,让幼儿作采摘苹果状。然后,再让幼儿坐在椅子上倾听老师哼唱歌曲。

  (3)请幼儿跟老师有节奏地朗诵歌词。

  (4)教师带领幼儿随琴声歌唱。

  2、感受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节奏。

  (1)教师带领幼儿边唱边拍手。

  (2)引导幼儿边唱边拍身体的有关部位。

  3、创编新歌词和表演动作。

  (1)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见到过的其他水果和蔬菜,讨论其名称、颜色、形状及其他有关特征。

  (2)教师引导和帮助幼儿根据新说出的水果编成歌词唱出来。

  效果分析

  1、歌曲内容浅显易懂,老师出示苹果后,很快吸引了幼儿的注意。

  2、老师出示苹果树边做摘苹果的动作,边说歌词,有的幼儿就跟着学起了摘苹果的动作,有的幼儿跟着说起了歌词。

  3、多数幼儿能跟着老师学习歌曲,并能做相应的动作。教学效果良好。

  4、创编新歌有一定的难度,但当老师出示相应水果后,幼儿还是能够跟着按出示的水果唱歌。

  5、此活动还须在平时多加练习。内容还可以加以扩展。

小班音乐教案14

  活动目标:

  1. 歌词内容,乐于创编合适的歌表演动作。

  2. 爱自己的妈妈,愿意帮妈妈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3. 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4. 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及表演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导入歌曲,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当妈妈工作了一天回到家以后,累不累?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关心、照顾妈妈?

  下面老师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一位有小朋友是怎样做的?(观看表演的视频)。

  视频中的小朋是怎么做的?

  二.理解歌词内容,学唱歌曲。

  1.播放《好妈妈》课件。 视频中的小朋们是怎么做的?

  老师根据小朋友的回答小结。

  老师把小朋友们刚刚说的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歌名就叫《好妈妈》。

  2.老师范唱

  3.你们最喜欢歌中的哪一句?

  老师根据幼儿说的内容让幼儿学唱。

  三.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

  1.鼓励幼儿创编动作,并请创编好的幼儿带领其他幼儿表演。

  2.幼儿扮孩子,老师扮妈妈,边唱边表演。

  3.一半幼儿扮做妈妈、一半幼儿扮做孩子,边唱边表演。

  4.两名幼儿一组,一名做妈妈,一名做孩子进行表演唱。

  小百科:母亲,简称母,是一种亲属关系的称谓,是子女对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

小班音乐教案15

  活动由来

  班里一名幼儿从家带来栗子和大家一起分享,使孩子对栗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教学进度,“铜碰钟”是幼儿要学习和认识的乐器,因此预想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细则》中提出:“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依据这一目标,我设计了“好听的叮叮”的音乐活动。

  活动目标

  1、听辨特定声音“叮叮”,感知曲式。

  2、认识铜碰钟。

  3、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4、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

  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认识栗子、三角铁和圆舞板。

  2、物质准备:音乐、小魔棒、魔袋;三角铁、圆舞板各一个;铜碰钟、托盘、栗子若干。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乐器和道具感知“叮叮”和曲式。

  难点:引导幼儿探索铜碰钟的外形、音色和材质。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听音乐《慢慢走》,跟老师做动作。

  2、感知“叮叮”。

  (1)做游戏:出示魔棒,跟着魔棒一起说“叮叮”,指身体的各个部位。

  (2)听“叮叮”的音乐,在音乐“叮叮”的时候,引导幼儿拍身体的不同的地方。

  A段:“叮叮”——拍奏肢体。

  B段:扭动身体。

  3、认识乐器铜碰钟,并用乐器来感知曲式。

  (1)出示魔袋:里面放有三角铁、圆舞板、铜碰钟。

  (2)教师分别敲响这i种乐器,请幼儿闭上眼睛听,根据乐器的音色猜是哪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3)幼儿分别说出三角铁、圆舞板两种乐器的名称、材质、演奏方法。

  ①认识铜碰钟:介绍乐器的名称——铜碰钟。

  ②倾听和分辨三角铁和铜碰钟的音色——都发出“叮叮”的声音。

  ③探索铜碰钟的材质——木质和铜质。

  ④探索铜碰钟的演奏方法——可以变换各种造型。

  (4)用乐器来感知“叮叮”和曲式。

  活动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

【小班音乐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音乐教案06-21

音乐小班教案12-19

小班音乐教案06-20

小班音乐教案范文06-14

小班音乐教案:洗澡11-30

小班音乐教案:亲亲07-08

小班音乐教案:苹果08-12

小班伞音乐教案11-09

小班音乐蘑菇教案11-13

小班音乐活动教案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