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班数学教案

小班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03 11:57:24 教案 我要投稿

小班数学教案锦集(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班数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数学教案锦集(6篇)

小班数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鲜艳的颜色对幼小儿童的视线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早期掌握多种颜色会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可以培养幼儿美的情操,陶冶幼儿幼小的心灵。为此,我选择了《颜色的秘密》主题中的教学内容。因为偶尔听到班内孩子哼唱了《粉刷匠》的歌曲,同时结合幼儿心理活动的特点,给我灵机一动,想到以“小小粉刷匠”为主线展开情景教学。其中我创设了三个不同形式的情境展开活动:首先是表演情境,在第一环节“认识颜色”的过程中,我借用《小手拍拍》的歌曲,在一问、一答、一指的的表演中完成第一条目标中的“感知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其次是实践情境,通过实践,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认识,而他们也对实践过程、实践结果充满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第二环节就采用此策略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巩固认识颜色。第三环节主要运用了游戏情境,让幼儿在进行“颜色宝宝回家”的游戏中达成了按颜色标记分类的目标。总之,在本次活动过程中,以情境和游戏为主,结合课堂教学活动和认识事物的指导活动,把学习和运用揉合在一起,使孩子在兴高采烈的活动中认识并掌握抽象的颜色,体现了活动的教学情趣性。

  活动目标:

  1、感知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学习按照颜色标记进行分类。

  2、乐意参加数学活动,并能自己动脑完成操作活动。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屋顶分别是红、黄、蓝颜色屋顶的房子;

  2、红黄蓝三种颜色纸片若干;

  3、颜色片片挂牌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认识颜色。

  1、初步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

  教师扮粉刷匠边唱边出示红、黄、蓝三座房子:

  师: 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很漂亮。瞧,粉刷匠在刷新房子,看看房顶是什么颜色的?个别讲述,请两三个幼儿说说;游戏:“那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来问,你来指出来,唱:小手拍拍,小手拍拍,红色在哪里?请你指出来”幼儿一起指;集体讲述:一起告诉我,这是红房子------)

  2、通过操作活动巩固认识颜色。

  引导幼儿将颜色片片贴到相应颜色的屋顶下面。

  师:“这几座房子还没有粉刷好,要请小朋友帮忙呢!,请你们拿起颜色片片贴到一样颜色的.房顶下面,把房子变得更漂亮。”

  要求:先看一看,说一说自己拿的是什么颜色的片片,然后边贴边说:红片片刷成红房子(幼儿操作)

  3、简单小结,纠正幼儿的错误。

  师:小朋友把房子刷好了,你们看看刷对了吗?

  二、认识颜色标记

  出示颜色标记,引导幼儿观察、认识。

  师:哇,红房子、黄房子、蓝房子真漂亮!老师这里有三个颜色标记,红色的叫红标记,黄色的叫——蓝色的叫——

  三、按颜色标记回家。

  1、分辨自己是什么颜色宝宝

  师:“今天我们身上都挂了漂亮的颜色片片,看看高老师身上挂的是什么颜色片片?(幼儿回答)。那我今天就是红色宝宝了。小朋友看看自己身上挂的是什么颜色的片片呢?你就是什么颜色的宝宝(幼儿回答)

  2、游戏:颜色宝宝回家

  师:“房子刷好了,颜色宝宝要住新房子了。想一想红色宝宝应该要回什么颜色的家呢?”幼儿回答

  游戏:颜色宝宝回家。

  我们一边唱一边回到自己的家。教师带领幼儿游戏:“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房子刷好了,宝宝快回家。宝宝听到快回家就赶紧回自己的家。”

  (游戏一到二遍,检查并纠正回错家的宝宝)

  3、结束

  师:我们幼儿园还有好多地方等着小朋友们去刷,小小粉刷匠们,我们去刷房子咯!唱着《粉刷匠》离开活动室。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我选择了“认识颜色”为题材的内容,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主要通过情境游戏的形式展开活动,从中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在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辨别红、黄、蓝三种颜色,并进行分类。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并在活动中断粮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由于刚入学的小班幼儿年龄小易学易动好表现,他们在初步认识了红、黄、蓝三种颜色后,对颜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我让幼儿以亲历亲为的方式学习,体验在游戏中学习的乐趣,初步学习将红、黄、蓝三种颜色分类并把相同的颜色放在一起。

  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发现,让“粉刷匠”找相应的颜色片片和 “颜色宝宝回家”这两个环节中,我发现幼儿之间的差距还是有的,有的能力强的幼儿会很快找到并贴到相对应的房子上,而有的幼儿却对颜色有点混淆,可以说 “举棋未定”。所以,从活动中我感觉到:根据不同幼儿的能力水平,提供给幼儿的操作材料、对幼儿的活动要求,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操作难度也应相应地降低一点。另外,在活动中孩子们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我就按着自己的思路来展开活动,没有对孩子的行为积极回应,这是这堂课中老师所缺乏的教学艺术性。今后要在回应幼儿方面更加注意,孩子想说的,尽量让他说出来,孩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就要给她们充分的学习主动权。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幼儿在轻松活动的环境中基本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此次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和掌握的程度,也使我受到了启发:数学活动也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创造快乐的学习气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幼儿在轻松、愉快、活泼的状态下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小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知;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发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图形宝宝,教师示范操作材料一份,幼儿操作材料,几张白纸,固体胶课件ppt。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

  (1)师:今天我们去参观图形王国好不好啊!昨天收到了图形王国的国王的邀请,邀请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去参观他的王国。

  (2)师:哇!这个王国好大好漂亮啊!国王说他当导游带我们参观他的王国。

  (3)师:国王刚才跟我说,他每人送你一个礼物,他的'礼物就藏在图形王国里,你们去找找吧? 找到他就送给你了。(如果小朋友不敢拿,教师可带头取礼物,说老师找到了然后拿下来)幼:好

  (4)师:小朋友,你们都有在国王哪里拿到礼物吗?能跟老师说说你拿到了什么形状的礼物?长什么样的?(请个别小朋友说)

  (5)师:拿到三角形的小朋友把你的举起来。(正方形和圆形也一样,从中把纠正一些小朋友)

  2、教师讲解,课件ppt示范

  (1)师:国王刚才过来跟老师说,他几个图形宝宝不见了,需要小朋友帮他一个忙。帮他找回他的图形宝宝?(出示ppt)

  (2)师:小朋友你们很厉害哦!都把图形宝宝找出来了。

  师:咦!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把准备好的图形宝宝拿出来,让小朋友说出他们的名字)师:图形宝宝们想让你们帮个忙。想你们帮他们看看他们手上的东西是不是跟他们一样都长的一样啊?

  (3)师:我们先看一下三角形宝宝的东西吧!那个不是跟他一样是三角形啊?

  师:刚才我们看了三角形的,现在我们看一下正方形的吧!那个不是正方形啊?

  师:三角形宝宝和正方形宝宝我们都看了,我们帮圆形宝宝看看吧!

  (4)师:我们帮了图形宝宝一个大忙,图形宝宝送给我们好多图形宝宝哦!我们一起看看有什么图形宝宝?(让幼儿说出名字和特点)师:我们有这么多的图形宝宝,能用来做什么好呢?老师手上还有一些白纸和胶水,可以弄什么呢?能不能弄一幅画啊?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去那边的桌子上一起研究一下好吗?

  (幼儿拼图时间,老师从旁协助)师:小朋友你们拼好没呢?拼好了就拿着自己的画回到座位上做好。

  师:小朋友你们组拼得是什么图画阿?你们用的什么图形宝宝阿?大家他说的对不对啊?拼得好看吗?我们表扬他!

  师:老师也来拼几幅图!小朋友看一下老师拼了什么图画?用了什么图形阿?(一副一副让小朋友讲述用了什么图形组成的)

  三、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参观了图形王国,还拼了一副这么漂亮的画,我们带这幅画回课室去跟小朋友分享吧!

小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按大小给三个物体进行排序,并匹配相应大物体。

  2、培养幼儿学会用语言讲述操作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教具:三种大小的小猫卡片、三种大小的小鱼卡片。音乐:《我爱我的幼儿园》、cd机。

  2、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三种大小的小猫卡片各30张、三种大小的小鱼卡片各30张、小篮子30个。垫板30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今天有3位客人来我们这里了,我们一起欢迎它们的到来吧!”

  二、出示PPT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并说一说。

  1、进入介面(一):

  (1)今天的小客人都有谁?(引导幼儿说是小熊的一家)

  (2请小朋友比较一下,这一家子谁高大、谁矮小、谁最矮小。(请几位幼儿来说说)

  2、进入介面(二):

  (1)小熊的一家人这么早来还没吃早餐呢,老师为它们准备了一些早餐,请小朋友看看都有些什么食物呢?(请幼儿一起说)

  3、进入介面(三)、(四)、(五)。

  (1)“小朋友,老师帮小熊的一家准备好了早餐,想请小朋友一起来帮它们分一分,应该怎么样分呢?

  (2)引导幼儿仔细的看看蜜糖、玉米、鱼、碗应该怎么分?

  (3)让幼儿自己在下面说说。

  (4)请幼儿逐个说一说。(按照大的对应熊爸爸、小的对应熊妈妈、最小的对应小熊宝宝)

  三、交待要求,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1、示范操作过程。

  2、巡回指导,鼓励幼儿一边摆一边说。引导需要帮助的'个别幼儿。

  3、请每组的来幼儿说说自己是怎么摆的。

  四、小结:

  ——鼓励摆得正确,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幼儿。

  五、音乐《我爱我的幼儿园》退场。

小班数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学习按物体的大小进行排列,并学说从小到大,从大到小。

  2、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难点:

  能初步学习按物体大小进行排列。

  三、活动准备:

  动物卡片一套(请大、中、小、小小)幼儿,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四、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今天,老师请来了小客人,你们西哪个知道他们是谁吗?(请出幼儿)

  2、现在老师就把他们请出来,是谁啊?是大班、中班的哥哥姐姐,后面两个是小班和小小班的弟弟妹妹,客人们来了,我们先请他们坐一下,那你们看看这里谁最大了?谁最小了?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橘子,请几个小朋友来分一分,看看哪个小朋友分的最好了。

  3、他们到我们班做完客人,还要到小青蛙家去做客人呢?那他们要走了,我们跟他们再见。

  4、刚才有动物宝宝们打来电话想来我们班做客,我们把他们请出来,是一群牛宝宝们,你们看到他们发现了什么啊?他们是排着队伍来的,是从最小的到最大的是吗?先在他们口渴了老师这儿有牛奶你们说怎么分好?

  (二)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牛宝宝走了,又来了一群小动物,但现在不告诉你们是谁?请你们轻轻地把小椅子搬回去看看到底是谁?这个小动物说我们很能干给他们排排队分一分好吃的东西好不好?

  1、鼓励幼儿大胆地操作并对操作好的幼儿进行表扬。

  2、帮助一些理解能力差或不会操作的幼儿。

小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设计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接触到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这些图形,并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此活动,通过让幼儿运用视觉、运动觉等来感知它们的特点,使幼儿对这三种几何图形的认识较为深入,并得以巩固。

  活动目标

  使幼儿初步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培养幼儿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说出图形

  教学难点:说出图形特点

  活动准备

  1、 在周围环境中布置色彩鲜艳的几何图形。

  2、在场地上画一个大大的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可容纳全班幼儿)。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手指操稳定幼儿情绪

  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在室内找。如正方形的玻璃窗、圆形的钟面、三角形的搁架等。

  2、启发幼儿在自己身上找。如圆圆的扣子,衣服上的几何形图案,放在口袋里的正方形的小手绢等。

  3、启发幼儿动脑想一想,说一说在日常生活总还有那些物品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

  4、鼓励幼儿在活动区找一找。

  结束部分:游戏《找朋友》

  方法

  幼儿在场地上自由地边拍手跳边念《找朋友》的儿歌:“找找找,找朋友,我要找个好朋友。找到谁,谁就是我的`好朋友。”念完后,老师接着说:“找图形,圆形是你的好朋友。”然后小朋友就赶快跳到圆形里面。游戏反复进行。老师可以分别说找正方形或三角形,幼儿跳到相应的图形里。

  活动延伸:请幼儿用火柴棒、细电线拼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小班数学教案“认识几何图形”》摘要:。为此我设计了此活动,通过让幼儿运用视觉、运动觉等来感知它们的特点,使幼儿对这三种几何图形的认识较为深入,并得以巩固。 活动目标 使幼儿初步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培养幼儿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小班数学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小班幼儿在学会了区别“l”和“许多”的基础上,开始学习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而比较多采用一一对应的方式。同时,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活泼好动,认识事物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操作性强的活动比较感兴趣。因此,结合幼儿的发展趋势及年龄特点,在本次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直观生动的操作机会,使幼儿在听故事、编故事的过程中感知到抽象的数、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活动共分为两个环节:一、听故事:感受、理解点物对应的关系。二、讲故事:点物对应能力的运用。

  活动目标:

  学习5以内的手口一致点数,并能将圆点和实物对应。

  活动重点:

  理解圆点和实物的一一对应。

  活动准备:

  苹果娃娃一个、绘本片段《首先有一个苹果》的ppt、绘本对应操作材料及自编故事操作材料幼儿人手一份、教师示范材料一份。

  活动过程:

  一、 变魔术——引起兴趣

  师:想看精彩的魔术吗?猜猜我会变出什么呢?

  (以魔术手段导入,形式新颖有趣,能够充分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及兴趣。)

  师:这个苹果娃娃要为我们讲一个它的故事,想听吗?我们一边听一边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记下来吧,这样就能和其它的好朋友分享了。

  (小班幼儿天真烂漫,以苹果娃娃为主体讲述故事,比起教师自身的讲述更具感染和影响力;记录故事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了承载活动的重点:点物对应。二是为之后幼儿的操作环节做示范和铺垫。)

  二、 听故事——初步了解点物对应的模式

  1、 ppt1:苹果娃娃。我是苹果娃娃。

  师:一个苹果娃娃我们用一个圆点宝宝来表示。

  (结合ppt,在苹果娃娃的正下方出现一个圆点,表示苹果和圆点上下的一一对应。)

  2、ppt2:两条毛毛虫。有一天,来了两条毛毛虫想要把我吃掉。

  师:两条毛毛我们用两个圆点宝宝来表示。

  (继续利用ppt,在两条毛毛虫的正下方出现两个圆点,表示两者的对应。连续采取两次圆点和实物的一一对应,目的是让幼儿初步具有点物对应的意识。)

  3、师:哎呀,我快被吃完了,这下可怎么办呢?

  (加入这一开放性问题,在促使幼儿结合自己认知经验大胆猜测的同时,略为缓和数活动教学时的单一性。)

  4、ppt3:三只小鸟和三个圆点同时出现。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这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师适度地等待,让幼儿有一段观察和比较的时间。选择小鸟和圆点同时出现,有别于之前的教学形式,是一个从教师教过渡为幼儿学的过程。)

  师小结:三只小鸟可以用三个圆点来表示。

  5、ppt4:四个猎人。这时,谁又来了?来了几个猎人?

  师:谁会用圆点宝宝来表示四个猎人?

  (教学的逐层递进,让幼儿在观察、发现点物对应规律的基础上,自己尝试用圆点表示实物。)

  师:真不错,四个猎人我们可以用四个圆点来表示。

  6、ppt5:出示5个圆点。猎人还带来了朋友——小狗。猜猜来了几只小狗?

  (逆向思维。和之前出示实物再用圆点对应的模式正好相反。运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点物两者的对应关系。)

  师小结:原来有几个朋友我们就用几个圆点来表示,它们的数量是一样多的。

  三、 做故事——不同内容的练习,知识点的巩固及检验。

  1、介绍材料。

  师:我这里还有一个好听的故事,是关于苹果娃娃好朋友的。你们看,它们来了。

  师:猜猜来了哪些朋友呢?到底有几个呢?秘密就藏在这本故事画里。(出示操作材料)

  (操作活动之前,材料的介绍非常重要。操作的内容是什么,怎么做,清晰地交代是操作的基础和关键。)

  2、交代要求

  ①从上往下一行一行地做 ②记住圆点的数量和朋友的数量一样多。

  (每个幼儿的操作材料都不同,将材料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分发,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进行3—5的点物的对应,能力较弱的幼儿操作2—4的点物对应。)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有两个:一是观察并筛选验证环节中需要讲评的点,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幼儿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来发现,如:幼儿是对操作材料的不理解或是点物之间对应的不理解。同时,对于没有集体讲评价值的问题则可以在指导时就采取个别交流的方式帮助幼儿解决;二是指导过程中,不断以语言或动作来提醒幼儿操作的方法,并尽量以幼儿为对象进行榜样示范:如,你真棒,会一边数一边放,这样数量就不会搞错了。)

  四、讲故事

  师:哇!你们真棒,都猜到来了几个好朋友。谁愿意来说

  说看苹果娃娃好朋友的故事?

  (本环节利用讲故事为辅助手段,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幼儿将点物对应的思维过程利用语言进行表述,这是他们是否理解和掌握活动内容的最好依据。在处理这个环节时,教师不可过分注重结果的对错。对于验证环节的处理,首先应是分享成功的环节,邀请成功的幼儿通过语言的表述,分享喜悦,享受成功,这也是给其余幼儿再次学习的机会,接着利用师生和生生互动帮助有问题的幼儿梳理思维过程,解决操作中的问题。)

  活动亮点:

  1、选材好。

  《首先有一个苹果》是国外一本简单有趣的图画书,其内容本身就是一个数字故事,从1个苹果,2条毛毛虫,三只小鸟到4个猎人等等,短短的几句话就饱含了很多的.教育元素,如数量上的逐次递进、量词的运用以及自然界中的一些规律等。在二期课改理念的倡导下,这样整合了多方面教育内容的活动素材更具优势和教育的价值。

  2、教学方式多样化。

  ①有效结合绘本素材,以故事形式开展活动,使原本的数教育更具情节性和趣味性。

  ②材料呈现形式的多样性。ppt的形式更具直观性和动态性;操作板上故事书的形式让幼儿获得真实感的体验;人手一份操作材料的形式从集体学习过渡为个别练习,增加幼儿的自主性。

  3、学习的自主性。

  ①新经验习得的自主性。从新内容的出现——幼儿观察发现——归纳梳理——操作的过程中,幼儿学习自主,教师都是以让孩子观察和判断为基础执教。

  ②评价的自主性。最后分享环节中,教师的重点并不落在纠错上,而是过程的表述,在确保讲评重点的前提下,赋予幼儿完全自主表达的空间。

【小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数学教案06-10

小班数学教案06-15

(精选)小班数学教案07-20

【精选】小班数学教案07-26

[经典]小班数学教案07-24

小班数学教案(精选)07-23

小班数学教案[精选]08-02

小班数学教案【推荐】02-14

小班数学教案【热门】02-12

【精】小班数学教案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