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25 08:58:02 教案 我要投稿

[优]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体会形象生动的语言,领会比喻拟人,调动视觉听觉了解天目特征。

  3.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语,品读“七绝”之妙及“幽邃奇古”。

  2. 难点:字里行间表达的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课文提示】

  1.本文是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中的一篇,内容短小。它与一般的以介绍行踪和沿途景色的游记散文有所不同,重点介绍了天目的“七绝”,紧扣“幽邃奇古”这个特征。

  2.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隆,是这一派的领袖。公安派的理论核心是“独抒性灵”。

  【正音正字】

  邃suì 峭qiào 鲜xiǎn 迂yū 壑hè 缟gǎo 竦sǒng 逾yú 霁jì

  【积累词语】

  从下列句子找出通假字:

  ①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 颠:同“巅”,山顶。 )

  ②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 县:同“悬”,高悬。 )

  ③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 直:同“值”,价值。 )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作者游历天目,共逗留了几天?(用文中的词语作论据)

  从“宿幻住之次日”、“晚宿”、“次日”等词句可以看出,游历天目共计三天。

  3.天目山有什么特征?(用文中一个词语回答)

  天目山的特征:幽邃奇古。

  4.文中正面表达作者对天目山喜爱之情的句子有哪些?

  “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

  【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富有情趣的文章。作者避开对游程和沿途景色的描写,重点归纳天目山与众不同的“七绝”,并且断然写出“大江之南,……无逾此者”,表达了自己对天目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袁宏道的生平及其学派。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翻译:天目山幽静深邃奇特古朴无法用语言来表述。从(天目山的山脚)双清庄到山顶,大约二十多里。

  要点:颠:同巅,山顶。 可:大约。

  原文: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翻译:凡是山偏僻的大多荒芜凄凉,陡峭的很少盘旋迂回;形状苍朴就不够新鲜艳丽,骨架磅礴就缺少精巧雅致,以至于山高大就流水贫乏,岩陡峭就树木稀少,这些都是山的缺点。

  要点:凡:凡是,一般。 鲜:稀少。 骨:骨架。 毛枯:草木枯败。 病:毛病,缺陷。

  原文: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

  翻译:天目山满山都是沟壑峡谷,飞泻的瀑布潺潺,如同很多白色的丝绸,这是一绝了。

  原文: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

  翻译:石头的颜色深暗润泽,石头的棱角巧妙精致,石头的小路盘旋迂回,石头的悬崖陡峭耸立,这是第二绝了。

  原文: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翻译:虽然山谷幽深岩石险峻,但寺庙都很精致美妙,这是第三绝了。

  要点:县:同悬。

  原文: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

  翻译:我不喜欢听到雷声,而天目山的雷声很小,听到的好像婴儿声音,这是第四绝了。

  原文: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

  翻译:拂晓起来观看云彩,在峭壁的沟壑下,(云彩)洁白纯净得像棉花,飘荡腾越同浪花,整个大地是琉璃五光十色的海洋,各个山顶露出云上如同浮萍,这是第五绝了。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平常,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不可能完全明白它的形态。

  要点:悉:详知。

  原文: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翻译:天目山大的树木,几乎有四十围,松树的形态好像伞盖,高不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上万钱,这是第六绝了。

  要点:“围”是计量圆周的单位,但具体是多少,说法不一。 直:同值,价值。

  原文: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

  翻译: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茶的'香味,远远胜过龙井茶;(天目山)竹笋的味道类似绍兴破塘的(竹笋),然而清淡远远胜过它,这是第七绝了。

  原文: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翻译:我说长江的南面,修身隐居的地方,没有超过这里的,于是有出家当和尚的念头。

  要点:修真栖隐:修心悟道,隐居深山。 出缠:出尘,超脱尘世。

  原文: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

  翻译:住在幻住寺的第二天,早晨起来看云彩,九时之后登上顶峰,晚上住在高峰死关。

  要点:巳时: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死关:天目山地名,以险峻出名。

  原文: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

  翻译:第二天,从活埋庵找到原来的路下山。几天的天气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认把(它)当作异常的,都下山互相庆贺。

  要点:异:反常。 率:都。

  原文: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

  翻译:山寺中的和尚有四百多人,非常谦卑恭敬地遵守礼节,争着请我们吃饭。

  原文: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

  翻译:临近走的时候,和尚们说:“天目山荒凉偏僻狭小,不值得贵客观赏,真不知怎么办”。

  原文: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翻译:我说:“天目山和我们也有些缘份,僧人们不必过于谦虚,我们也不敢当面赞誉”。于是大笑告别了(天目山)。

  要点:子分:缘分。 面:当面。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讨论问题】

  1.文章第1句有什么作用?

  “幽邃奇古”,概括天目山的总特点。“不可言”,极言天目山的奥妙。这句话,具有引人入胜的作用。

  2.第2段的内容是什么?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写一般山的种种弊病与不足。 作用:衬托天目山的完美。

  3.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①飞流淙淙,若万匹缟

  ②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

  ③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④松形如盖

  排比:①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

  ②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

  ③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对偶:①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

  ②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 )

  4.分别写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喻词和类型。

  ①飞流淙淙,若万匹缟 (本体:飞流;喻体:万匹缟;喻词:若。明喻。)

  ②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 (本体:雷声;喻体:婴儿声;喻词:若。明喻。)

  ③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 (本体:云海;喻体:绵; 喻词:如。明喻。)

  ④奔腾如浪 (本体:云海;喻体:浪; 喻词:如。明喻。)

  ⑤尽大地作琉璃海 (本体:大地;喻体:琉璃海;喻词:作。暗喻。)

  ⑥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本体:山尖;喻体:萍; 喻词:若。明喻。)

  ⑦松形如盖 (本体:松; 喻体:盖; 喻词:如。明喻。)

  5.概括“七绝”内容及其特点。

  一绝:水绝;特点:多而壮美。

  二绝:石绝;特点:俊秀陡峭。

  三绝:庵绝;特点:精致美妙。

  四绝:绝雷;特点:轻柔细小。

  五绝:云绝;特点:壮观多变。

  六绝:树绝;特点:茂盛名贵。

  七绝:食物;特点:清香新鲜。

  6. 第4段的内容是什么?用“余曰”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内容:简单交代游览的行程。 “余曰”是针对自己受到山僧礼待而言的,其作用:表达了对天目山的深厚感情,含蓄地赞美了天目山的绝美,并且回应文章开头的赞语。

  7. 为什么偶然游览天目山的作者发现了“七绝”,而久居山中的僧人却说“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

  作者具有积极的审美情趣,擅于在人们司空见惯的山水中欣赏美;作者具有敏感的审美眼光,善于从人们熟视无睹的景象中发现美;具有高超的文学造诣,擅长从表面纷繁无序的事物中归纳美。这些,不是凡夫俗子能够做地的。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模仿本文,写一篇紧扣特点、归纳几“绝”的游记。(200字左右)

  3.预习《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3、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法学法:

  以读促悟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赏“月”吟诗,引入新课。

  在中秋的夜晚,看着一轮圆圆的月亮从水面升起,作为一个受过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心中此时会不由冒出许多的诗句来,比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比如……(让生去补)

  师:是啊,这是一个多么温馨而甜蜜的时刻啊。记得小时候,一到中秋的晚上,我常常倚在奶奶的怀里看月亮,看吴刚伐桂,看玉兔捣药,听奶奶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自学情况交流。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后羿射日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嫦娥奔月

  第三段(第7、8自然段):想念嫦娥。

  三、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听;

  2、采记“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有关中秋、月亮的传说。

  第二课时

  一、从图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读美丽的民间故事——(读题)《嫦娥奔月》。提起“嫦娥奔月”,我们头脑里就会出现一幅画。什么样的画?

  2、课文中有一段话具体描写了嫦娥奔月的这幅画面,能找到吗?

  3、读一读。读文字有什么感觉?(同样“美”)(激发)向往美的同学一定争着读;心中拥有美的同学一定渴望读)师范读

  二、揣摩人心

  1、这段文字抽出来读我们感觉很美,现在请同学们将这段文字送回文章里去,把课文整体读一读,留意一下,当你再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时,你还认为嫦娥奔月仅是画面的美吗?

  2、人更美:心地的善良。能具体说说吗?先默读,把一些支持你想法的语句用线画下来。交流讨论

  先从总体上把握。体会在两点上:一是接济贫苦的乡亲们。二是不让坏人逢蒙害人,不顾一切吞下仙药。

  (1)什么是“接济”呢,你能想象嫦娥是怎样接济贫苦的乡亲们的吗?

  这种给以物质上的具体援助,就叫——“接济”,像这样事例说也说不完,所以乡亲们都——十分喜欢她。

  (2)第二件事情是关键,这件事是因一个人而生,那个人就是——逢蒙。那是一个*诈贪婪的小人。“*诈”(虚伪骗人)体现在哪儿?“贪婪”呢?(“把仙药交出来!”)面对逢蒙的威逼,嫦娥是怎么做的?读。

  “周旋”,什么叫“周旋”呢?这样,我们来演一演,我来演那个*诈贪婪的逢蒙,谁来演嫦娥?

  与扮演嫦娥者交流:你为什么要与逢蒙周旋呢?(照应课文中的“心想”)当周旋失败后,你又为何一口吞下仙药?(进一步强化“心想”)

  多善良的嫦娥啊,谁来将第5自然段来读一篇,再现那个惊心动魄的场面。

  3、嫦娥吃了仙药,突然身体就变轻了,飘飘悠悠飞了起来……(读那段文字)现在我们感觉这段文字美,是不是又多了一个理由,那是——因为嫦娥的心美。

  4、嫦娥的心是美的,但嫦娥此刻的内心你能体会到吗?你愿意成为的`嫦娥的知音吗?请你用一个词语描述嫦娥此刻的心情。

  (1)欣慰——可以让乡亲们少受到伤害,救了乡亲

  (2)遗憾——不能再为乡亲们排忧解难了

  (3)留恋、不舍——留恋人间的生活,这人间有他的丈夫,那位勇猛无比的后羿。

  5、如果当嫦娥身体轻起来,飞出了自己精心收拾的那个温馨的家,飞离了自己曾经与乡亲生活过的村庄,越飞越高,心中涌起的最强烈的情感应当是什么?

  三、升华情感

  1、嫦娥深爱她的丈夫,她的丈夫呢?你从课文里哪些细节得知的?读7小节,我不想听你说,我想听你读。(放音乐)

  2、后羿对嫦娥的情感,也是天地可鉴。“嫦娥!嫦娥!”这是课文中后羿唯一对嫦娥说的话,其实,后羿的心中有多少话要对嫦娥说啊。但万语千言,一切均浓缩在这连声的呼唤声中,全体男生读。

  3、同学们,嫦娥奔月就意味她与丈夫……意味她美满的家庭将……意味乡亲们再不能……现在再读这段话(第六小节),你的心情怎样?(交流后)让我们带着对嫦娥的敬意,带着美好事物破裂带给我们的无奈、伤痛再来读这段话吧。

  4、因为这样的美好情感,也就产生一个美好的节日,那就是——读最后一小节。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发现识字规律,小结识字方法。

  2、读句子,比一比,体会不同句式特点。

  3、读故事,积累成语。

  4、猜谜语,收集课外阅读的发现。

  5、读句子,发现汉字的结构分解规律。

  6、学生收集拟人的句子,培养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的能力。

  7、口语交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各自多认字的好办法,激发学生进一步主动识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发现识字规律,小结识字方法。

  2、读故事,积累成语。

  3、猜谜语,收集课外阅读的发现。

  4、读句子,发现汉字的结构分解规律。

  教学难点:

  1、读句子,比一比,体会不同句式特点。

  2、学生收集拟人的句子,培养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的能力。

  3、口语交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各自多认字的好办法,激发学生进一步主动识字的兴趣。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发现识字规律,小结识字方法。

  2、读句子,比一比,体会不同句式特点。

  3、读故事,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

  1、引导发现识字规律,小结识字方法。

  2、读故事,积累成语。

  教学难点:

  读句子,比一比,体会不同句式特点。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认一认。

  1、看,花园里来了向个字宝宝,你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卡,自由读字。

  3、小组学习,互相交流,读了这些字,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4、集体交流,总结识字方法。

  5、想一想,还有哪些字也有这样的本领?

  二、读一读,想一想。

  1、出示词语卡片,自由读词。

  2、小组学习、交流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

  3、集体交流,想一想还有哪些这样的词?

  三、读一读,比一比。

  1、出示句子,指名读,想,这两句意思一样吗?(做动作比较)这两个句子又有什么不同?

  2、小组轮读这几个句子。

  3、说一个这样的句子考一考同学,注意在日记中学会用这样的句子。

  四、读一读。

  1、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吗?谁能说几个?

  2、自读成语,讨论,文与可为什么闭上眼睛也能想出竹子的样子?

  3、齐读成语故事,想一想,什么时候可以用上这个成语?

  五、作业设计。

  1、收集谜语。

  2、读213页的我的作品,收集一些这样的有趣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猜谜语,收集课外阅读的发现。

  2、读句子,发现汉字的结构分解规律。

  3、学生收集拟人的句子,培养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猜谜语,收集课外阅读的发现。

  2、读句子,发现汉字的结构分解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收集拟人的句子,培养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具准备:

  1、收集谜语。

  2、读213页的我的作品,收集一些这样的有趣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自读谜语,猜一猜。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猜出来的。

  3、小组出示自己收集的谜语,互相猜一猜。

  4、将小组内最好的谜语说给全班听,看看谁是猜谜大王。

  二、探究与发现。

  1、读下面的句子,你发现什么?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记其它字吗?

  3、读儿歌,编儿歌。

  三、我的作品。

  1、说说自己课外爱读什么书?

  2、把收集到的有趣的句子写下来,读给小组同学听,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3、推荐全班交流。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感受人们走搭石的画面美;

  2、感受搭石蕴含的人性美,感受上了年岁的人摆搭石的助人为乐的情怀,体会俩人走搭石的谦让,年轻人的尊老爱老的美德;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课文的美;

  4、用发现的眼睛观察我们的现实生活,说说自己看到的美丽的风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课前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读通了课文。在初读这篇课文后,我的脑海里始终浮现出这样的图画(出示情景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流动的小溪。溪水中有一排整齐方正的石头,人们踩踏着石头过小溪,这石头就是搭石。在作者眼里,最美的就是这家乡的搭石!(板书: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提出疑问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齐读句子。风景是供观赏的自然风光、景物,作者家乡的风景是那么优美、迷人,再读。

  作者认为家乡的搭石最美。(稍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1、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一道风景呢?

  2、搭石美在哪里呢?

  三、导学解疑

  搭石美在哪里?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研究、一起去感受。

  出示自学提示:

  a.默读课文2-4自然段。

  b.想想: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家乡搭石的美,

  把相关的句子用“--”划出来。

  c.把自己划出来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那是一道怎样的风景?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教师巡视自学情况,收集信息。

  1、看得见的风光美

  你从哪里看出了搭石美?

  (出示句子):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你从哪里读出了美?①、②可以任意先说。

  ①一行人走搭石,动作有什么特点?协调有序?(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动作整齐,不显杂乱)

  在这里是说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就紧跟上去,没有人抢路,也没有人突然止步。

  我们也一起到搭石上去走走,男生走前面,读“抬起脚来”;女生走后面,读“紧跟上去”。

  前面的--

  男生:抬起脚来。

  后面的--

  女生:紧跟上去。

  前面的--

  男生:抬起脚来。

  后面的--

  女生:紧跟上去

  前面的--

  男生:抬起脚来。

  后面的--

  女生:紧跟上去

  整齐的动作,伴随着踏踏的声音。这哪里是在行路啊,分明就是在舞蹈。再读--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②你还从这段话哪里感受到了美?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清澈明净的水波在荡漾.就是描绘水面波纹荡漾的样子;形容人影多,姿态美。)

  请你描绘一下这样的画面。

  抽2-3生描述。(清波,人影,清波人影)

  学生描述后。

  多美的画面啊,请你读读句子。

  ③搭石,如同一排琴键,搭石上,人们灵巧的跳动着,水面上漾起粼粼波纹,人影、树影、云的影子,散开了,又聚拢来了。这样的景象真像一幅画,真像一首小诗,出示: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谁愿意来读读这首绮丽的小诗?

  我们一起像她这样读读吧。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协调有序、和谐美好、如诗如画、富有诗意、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有动有静 风景。

  2、让人感动的心灵美

  一行人走在搭石上,是一道如诗如画的风景,这是看得见的风光的美。在课文中,更有一种看不见,却让我们感动的心灵的美,你有没有发现?你从哪里感受到了?

  学生找句子。教师出示: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学生谈感受。

  把自己当作那位摆搭石的大叔、大婶,自由地读一读,体会一下大叔、大婶的内心想法。

  大叔、大婶摆搭石过程中有哪些动作?

  ①动作:放下找来搭上踏

  透过大叔、大婶的动作,你猜猜他们可能会怎么想?

  抽3-4生回答。

  你谈得真好,你已经走进了摆搭石的大叔、大婶的心里,请你读读这个句子吧。

  ②内心:满意

  摆好了搭石,老人感到满意了,(老师划出“满意”),老人心里会怎样想?

  抽生说。

  摆好了搭石,老人感到满意,脸上会浮现出怎样的表情?

  抽生说。

  (引导学生关注句首的“急着”)摆搭石前,大叔大婶的神情是怎样的?

  急着要去办的事情还没办好,为什么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和摆搭石相比,他们觉得这些事情都不重要,因为搭石关系到行路人的安全。)

  ③连词:无论(连词:不管;不论。假设条件关系的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只要(连词表示充足的条件,下文多与“就”或“便”呼应)一定(必然;确实无疑。)直到(一直到)才

  摆搭石的老人心灵真美!你还从哪些词获得了这样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无论,不管大叔、大婶遇到怎样着急的情况,都会停下来,摆搭石。)

  你设想一下,他们可能会遇到哪些着急的`情况?(急着去看病,忙着走亲戚,忙着接孩子放学,忙着去赶集)

  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不管有多忙,都要停下来摆搭石。

  他们心里总是装着别人,总是为他人着想。这是金子般的心灵啊,让我们一起来赞一赞他们吧,齐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为他人着想、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一心为人、乐于奉献、关心他人 风景。

  2、两个人走搭石

  你还从课文的哪个地方感受到了这种心灵的美?

  学生找句子。教师出示: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互相谦让、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互敬互爱)

  请你读读这句话。

  多么和谐的一幕啊!

  ②两个来过溪的人中有一个老人,又是怎样的情景?

  学生找句子。教师出示: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默看这句话,你觉得哪个词打动了你?(伏下)

  请你做做伏下的动作。

  是的,年轻人就是像这样,恭敬地弯下腰,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爬上年轻人的背。老人就可以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②过了河,你需要老人给你道谢吗?为什么?(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按道理就该这样。年轻人不需要老人的道谢,老年人不用给年轻人道谢,也许只是微微点头一笑,或许只是和年轻人拉拉家常话。)

  已经过小溪的老人,他也曾经年轻过,他也曾经--

  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这位年轻人,他将来也会变老,也一定会有年轻人--

  伏下身子背他过去

  透过这个伏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尊老敬老)

  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感受到了什么?(尊老敬老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习惯、当地的风气)

  在这里,在这溪边的五、六个村子里,互相谦让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尊老爱老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

  根据老师的提示读读这段话,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

  生读: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

  生读: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③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啊,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学生接着说。

  有了这么多的假如,谁又会怎样做,并且把它当作理所当然的事呢?(抽3名学生口头回答)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互相谦让、尊老敬老、互相帮助、扶老携幼、团结友爱、民风淳朴 风景。

  四、整体感受

  1、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课文2-4自然段,感受搭石构成的一道道风景。

  你觉得最美的是哪道风景?学生自由说。(引发争论,明白风光之美需要人来欣赏,更需要人来营造。)

  2、我们从搭石中,读出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出示小诗)读: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一行人走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如诗如画的风景,

  一个人摆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一心为他人的风景,

  两个人走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助人为乐的风景。

  家乡的风光美,

  家乡的人心灵更美!

  五、回归生活,说风景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这样的一道道风景,你发现了吗?请用“ ,构成了 的一道 的风景”的句式写话。

  学生说。(学校里拾纸屑,关门窗,摆放文具,走出教室时摆放凳子,上下楼梯协调有序,路队整齐;校外公共汽车上,主动给老人、残疾人让座;家里父母孝敬老人,父母谦让。)

  同学们,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才最美?抽几名学生作答。(高尚的品德,替他人着想,善良的心地)

  所以,我们不光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更应该用我们的双手去营造生活中更多的美!下课!

  板书:

  搭 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跳水》教案12-10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精选】07-27

(精选)语文教案08-01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