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合集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知识迁移推导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下面各题.
13×30 23×10 24×4 21×40
120×6 40×7 8×60 500×8
2.笔算并板演.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二、探究新知.演示课件“笔算乘法(一)”
1.出示例2:212×34=
(1)引导学生观察例2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应该怎样计算.
(3)板书:
①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积是多少,表示什么?
使学生明确:848个一表示212×4的积.
②引导学生观察第二个积是多少,表示什么?
使学生明确:636个十或6360个一,表示212×30的积.
③从两步计算中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④7208表示什么?
使学生明确:7208表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2.出示“做一做”(投影出示).启发学生分组合作.
(1)
963表示什么? 321乘10的积写在什么地方?
(2)
264表示什么?132乘30的积写在什么地方?
(3)独立填写.
订正并说明计算过程.
三、.继续演示课件“笔算乘法(一)”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①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②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③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第十册数学P72—74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建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及求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判断、推理、分析能力。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3、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学会欣赏他人。
教学过程
一、再现原有知识结构
1、用短除法求30与45的最大公约数
独立完成,一人板演,集体订正。
师提问:怎样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评析: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课堂引入环节,实实在在,利于学生再现原有知识结构,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做好了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
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研究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2、明确意义
师:你认为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生1:两个数公有的最小的倍数。
师:说的很好,你很会扩写。(生笑)
生2: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生3:公倍数可以是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也可以是三个或四个数公有的倍数。我认为应改成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师:太好了,谁能再说一遍。
生说完师出示,齐读。
(评析:有了最大公约数的认知基础,学生很容易通过迁移实现对最小公倍数这一概念的自主建构。因此教师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补充完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探讨求法
出示:求4与5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认为可以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生1:用短除法。(师板书:短除法)
师:oh,你会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练习题
一、填空。
(1) 写出下面各题的最简整数比。
①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比是(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是( )。
②小圆的半径是4厘米,大圆的半径是6厘米。小圆直径和大圆直径的比是( ),小圆周长和大圆周长的比是( ),小圆面积和大圆面积的比是( )。
(2)把圆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把它剪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 )。
(3)圆的周长是37.68分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4)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面积就扩大()。
(5)一个圆的周长、直径和半径相加的和是9.28厘米,这个圆的直径是()厘米;面积是()。
(6)在一个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纸板里剪出一个最大的圆,剩下的面积是( )。
(7)要在底面半径是10厘米的圆柱形水桶外面打上一个铁丝箍,接头部分是6厘米,需用铁丝( )厘米。
(8)用圆规画一个圆,如果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6厘米,画出的这个圆的周长是( )厘米。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7、用一根长12.56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二、判断题。正确的画“√”,错的打“×”,并订正。
(1)在一个圆里,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 )
(2)小圆半径是大圆半径的12 ,那么小圆周长也是大圆周长的12 。( )
(3)小圆半径是大圆半径的12 ,那么小圆面积也是大圆面积的12 。( )
(4)半圆的周长就是这个圆周长的一半。( )
(5)求圆的周长,用字母表示就是C=πd或C=2πr。( )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8%)
(1)画圆时,固定的一点叫()。
① 顶点② 圆心 ③ 字母O
(2)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叫做半径。
① 直线② 射线 ③ 线段
(3)周长相等的图形中,面积最大的是()。
① 圆 ②正方形③长方形
(4)圆周率表示()
① 圆的周长②圆的面积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5)半径为r的圆面积等于()。
① πr2 ② 2πr2 ③πd
(6)圆的直径长度决定圆的()。
① 位置② 大小 ③ 形状
(7)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面积就扩大()。
① 3倍 ② 6倍 ③ 9倍
(8)已知圆的周长是106.76分米,圆的半径是()。
① 17分米②8.5分米 ③ 34分米
四、应用题。
(1)一个大厅里挂有一只大钟,它的分针长40厘米。这根分针的针尖1天转动多少厘米?
(2)一个大厅里挂有一只大钟,它的时针长35厘米。这根时针的针尖1天转动多少厘米?
(3)小明骑的自行车车轮直径是70厘米,每分钟转100周,从家到学校有1300米,小明大约要骑几分钟?(得数保留整数)
(4)一个农民新开挖一个圆形水池,水池的周长是50.24米,求水池占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一张长方形纸片,长60厘米,宽40厘米。用这张纸剪下一个尽可能大的圆。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6)一个环形铁片,内圆半径是8厘米,外圆半径是10厘米,这个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
(7)公园里有一个圆形花坛,周长50.24米,在它的周围有一条宽1米的小路,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8)学校操场(如左图,单位:米),操场的周长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测试题 (上)
一、填空
1、( )决定圆的大小,( )决定圆的位置。
2、圆是( )图形,它有( )条对称轴,( )是圆的对称轴,
3、( )是圆中最长的线段。
4、一个圆周长扩大4倍,半径扩大( )倍,直径扩大()倍,面积扩大()倍。
5、大圆的半径等于小圆的直径,那么大圆的面积是小圆面积的( )倍。
6、圆的周长公式是( )或( ),圆的面积公式是( ),半圆形的.周长公式( ),圆周长的一半公式是( )
7、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圆。( )的面积最大,()的面积最小。
8、π,3.14,3.1414,0.314,31.4,从小到大排列是()。
9、圆的周长总是直径()倍,是半径的( )倍。
10、画出一个圆的周长是18.84厘米,那么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 )。
11、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用字母表示是()。
12、一个半圆,半径是r,它的周长是( )。
二、判断
1、直径是半径的2倍。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半径。
3、半径是2厘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
4、将一个圆通过切拼,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面积和周长没有变化。
5、如果圆的直径是d,它的面积是 πd2 。
6、圆周率就是3.14
7、半圆形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8、直径是圆的对称轴。
9、一个圆的面积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它们的周长也相等
10、半圆形的面积就是圆面积的一半
三、应用
1、 一个圆形水池,直径是20米,在水池周围围一圈栅栏,再在水池外围修一条宽4米的环形小路。
(1)、栅栏的长度是多少?
(2)、这条小路的面积是多少?
2、 一根12.96 米的绳子,绕树10圈还长0.4米,树干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
3、一辆自行车轮胎外直径是80厘米,如果平均每分钟转动200圈,它要通过一座长1500米的桥,大约需要多少分钟?(得数保留整数)
4、一张长方形纸片,长4厘米,宽2厘米,要用它剪一个最大的半圆,这个半圆面积是多少,周长是多少,剩下的纸片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5、 一个圆的周长是6280米,半径增加1厘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米?
6、 一只挂钟的时针长8厘米,针尖一昼夜走过的路程是多少厘米?
7、 一只挂钟的分针长8厘米,针尖一昼夜走过的路程是多少厘米?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8、 一只挂钟的分针长8厘米,经过15分钟分针走过的路程是多少?扫过的面积是多少?
9、 一只挂钟的分针长8厘米,从2时到5时,分针尖端走过的路程是多少?
10一个半圆的周长是10.28厘米,这个半圆的半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11、 一台压路机前轮直径是10分米,长是15分米,这台压路机的前轮滚动一圈,压过的路长是多少?压过路面的面积是多少米?
12、一座圆形游泳池,刘星沿着游泳池走了一圈,一共是628步,他每步的长约是0.6米。这个游泳池占地面积是多少?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求商的近似数与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按照要求写出表中小数的近似数。(PPT课件出示题目。)
2.求出下面各题中积的近似值。(PPT课件出示题目。)
(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83×0.9;
(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07×0.56。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会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数了。在小数除法中,常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虽然除得尽,但是商的小数位数比较多,实际应用中并不需要这么多位的小数,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通过复习求积的近似数,为后面将求积的近似数和求商的近似数进行对比做好准备,也利于引出课题。在引出课题的同时,让学生知道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教学教材第32页例6。
(1)出示例6题目信息。(PPT课件演示。)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自主列式计算,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给予适当指导。)
(3)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还除不尽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价钱时,通常只精确到“分”,这里的计量单位是“元”,那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①学生回答后,修改自己的计算过程,得到19.4÷12≈1.62(元)。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两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三位小数,再将第三位小数“四舍五入”。
(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精确到“角”,又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一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二位小数,再将第二位小数“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①通过上面的两次计算,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数?
②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6)介绍求商的近似数的简便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时,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可以不用再继续除,只要把余数同除数作比较。
①如果余数小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小于5,直接舍去;(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角”的计算过程。)
②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等于或大于5,要在已求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分”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复习已唤起了学生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知识经验,这里通过买羽毛球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体会和总结求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同时也结合实例体会了商的近似数的实际意义。
2.对比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1)对比求“1.07×0.56”的积的.近似数与求“19.4÷12”的商的近似数,想一想,它们在求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2)思考: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3)引导学生交流、概括。(PPT课件演示。)
①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②不同点:求商的近似数时,只要计算到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而求积的近似数时,则要计算出整个积后再取近似数。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与复习题的对比,让学生明确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让学生形成了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巩固应用,内化方法
1.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集体订正,着重让学生明确每一小题除到第几位小数,然后怎么取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3题。
①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组织学生交流、比较取近似值的各种方法,看哪种方法既快捷又简便。明确从全局出发只列一个竖式,看最多保留三位小数,就先直接除到第四位小数,然后再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地进行保留,这样既简便又不易出错。
2.提高练习。
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
(2)求商的近似数时,精确到百分位,就必须除到万分位。( )
(3)求商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一样,必须先求出准确数。( )
3.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2题。
①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说一说要想知道“是上午铺路的速度快,还是下午铺路的速度快”,该怎么办?(要分别计算出上午和下午铺路的速度,并比较大小。)
②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保留不同小数位数的取值情况。
③组织学生交流各种不同保留小数位数的情况,体会只要能比较出速度的快慢,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少越简单,明确取近似值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精确度,灵活选择保留的位数。
(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4题。
①引导学生审题,并让学生明白当题目中没有明确保留小数位数的要求时,一般要保留两位小数。
②引导学生自觉、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将“1.9÷0.045”转化为“3.8÷0.09”),并完成第(1)问。
③完成第(2)问: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注意了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注重了让学生通过练习内化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同时对解决问题的技巧进行了适时点拨和指导,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及时巩固
1.课堂作业: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1题。
2.课外作业: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5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发现和应用乘法的计算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1.关注学生的发现。
在教学中,出示几组算式,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算式之间的联系,再进行计算;在计算之后,观察乘数和积的变化,从中总结出规律。通过这样的反复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关注学生的应用。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一些计算规律之后,及时地安排学生按照规律写算式,根据规律进行计算,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和巩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出示复习题,直接写得数。
200×6= 30×8= 400×5= 8×60=
13×4= 16×3=
指名口算,并说说算法。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设计意图: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在学习新知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算一算。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第一个问题中的三组算式。
师:请大家先观察一下每组中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再想想该怎样计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该怎样计算出结果。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师:计算出结果了吗,是怎样计算的?请说一说。
预设
根据乘法的意义计算出结果,重点理解下面四个算式的算法。
50×10就是50个10,是500,即50×10=500。
30×20就是30乘2个10,30×2=60,所以30乘2个10等于60个10,即60×10=600,所以30×20=600。
12×40就是12乘4个10,12×4=48,所以12乘4个10等于48个10,即48×10=480,所以12×40=480。
120×40就是12个10乘40,12×40=480,所以12个10乘40等于480个10,即480×10=4800,所以120×40=4800。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用课件出示每组算式的结果。
2.看一看。
(1)提出问题。
师: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中乘数和积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跟全班同学说一说吧。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描述:
①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10,积也乘10;
②两个数相乘,当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乘数不变时,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③两个数相乘,如果每个乘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那么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3.根据规律写算式。
(1)课件出示下列算式。
6×3= 15×4= 18×2=
提出要求:根据你的发现再写出几组算式。
学生仿照上面的算式自己想一想,写出几组算式。
(2)交流想法和体会。
组织学生说一说各自的想法和体会。
师:你们是怎样想出这些算式的?通过写这些算式你们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说一说)
4.根据规律计算。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的第四个问题,请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师:还记得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你们能利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根据16×3=48,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结果。
(2)引导学生交流,用已经发现的规律来说明计算的过程。
师:这些算式你们分别是根据什么规律算出结果的?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规律,而学习计算规律的目的在于指导计算,本环节就是给学生提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平台,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且十位计算有余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十位有余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西游记里的三个师兄弟遇到麻烦了,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吧。
二、探索新知
1、利用分橘子这个情境,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3、重点解决有48个橘子,平均分给3个师兄弟,每人分多少个? □ ○ □ = □ ( )
4、学生独立计算483。
5、小组交流。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6、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展示不同的算法。
(1) 10个 10个 10个 18个(10个 8个)
每个人可以分1篮还剩18个(1篮8个),一人可再分6个,共16个。
(2) 30 3 = 10 18 3 = 6 10 + 6 = 16
(3)竖式计算(再次对比加减乘竖式)
①竖式的书写格式不同
②计算顺序不同(从高位开始)
③数位对齐
7、讨论:为什么除法要从高位算起?
三、拓展应用
1、先估算再计算。
382
524
723
2、用竖式计算。
81 3
90 6
98 7
84 6
96 4
56 4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25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