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08 08:04:12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索中,让学生经历8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2.在应用过程中,寻找8的乘法口诀的规律,能熟练用8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

  3.在合作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良好的合作态度。

  教学准备:挂图、小正方体、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画面:小朋友搭积木的情景。)看,小朋友搭的各种形状的积木,多漂亮!这个小朋友搭了个长方体,每层搭7块,2层一共几块?4层呢?6层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谁能把7的乘法口诀背给大家听?

  今天,咱们一起学习8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评析:小朋友搭积木的情景,既复习了7的乘法口诀,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8的乘法口诀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操作感知。

  请小朋友们也来摆一摆,用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几块呢?(学生操作后汇报)

  2.思考计算。

  如果摆1个大正方体需要8个小正方体,摆2个这样的大正方体要用几个小正方体?摆3个呢?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可以用连加法计算)

  3.填表找规律。

  大正方体的个数

  小正方体的个数

  (1)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小组内说说,再全班交流)

  (2)能把表中求小正方体的个数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板书:1×8=8

  2×8=16

  ……

  8×8=64

  3.尝试编口诀。

  你能看着这些算式,编出8的乘法口诀吗?(同桌试着说说,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说,教师在乘法算式后空一段板书:一八得八,二八十六,……八八六十四。学生齐读乘法口诀。

  5.寻找记忆乘法口诀的规律。

  (1)师生对答8的乘法口诀,提问:怎样很快地记住8的乘法口诀?他们有规律吗?你有什么窍门?(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同桌再互相背一背。)

  (2).你感觉哪句口诀难记?谁有办法帮助他?(让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寻找方法。如:怎样记住7个8是几?可以想:6个8是48,用48+8=56,或者用8个8是64,再减8得56等。)

  (3)结合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口答:7个8比6个8多(),比8个8少()。

  [评析: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8的乘法口诀,在独立思考、交流汇报中,寻找口诀规律,深化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巩固应用

  1.卡片口算“想想做做”第1题。

  做第一组题。提问:计算3×8用什么口诀?再加一个8就是几个8?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不知道4×8等于几,只要记住三八二十四,再加一个8就是32。)继续完成第二、三组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一八得八,这句口诀只能计算1×8吗?还可以计算什么?你发现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几条乘法算式?(完整板书设计如下:)

  1×8=88×1=8一八得八

  ………………

  8×8=64八八六十四

  师生、同桌进行对口令练习。分别说出口诀和乘法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讲。

  4.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分别出示两幅画面)秋天,金黄的向日葵成熟了,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到种植园收向日葵。看,他们干得多欢!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独立完成后说说想法。)

  [评析:看图提出数学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和问题意识,在交流和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三、总结延伸。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说感受,并一起回忆8的乘法口诀)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8的乘法口诀?

  师:你们知道一只螃蟹几条腿,2只螃蟹呢?你能编一首儿歌吗?如:一只螃蟹8条腿,2只螃蟹16条腿,3只螃蟹24条腿,……8只螃蟹64条腿。(学生做拍手游戏)

  [评析:在儿歌中结束全课,使课堂更有情趣,把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应用到生活中,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评:本课根据乘法口诀的生成规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思考,进一步体会乘法含义。通过让学生找表中的规律、找记忆口诀的规律,让学生交流想法、师生对口令、师生游戏、生生游戏等多种活动,从多层面上记忆、应用8的乘法口诀,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空间,激发了学生主体学习的热情,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整节课,情境设计注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习活动注重丰富有趣,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良好学习情感和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欣赏〕

  片段一(序幕部分)

  师:〔出示一个圆柱体(用一个圆柱体外壳套住一个圆锥体)〕这是一个圆柱体,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生:(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现在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体遮住(边说边演示),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这个圆柱体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这个圆柱体将变成怎样的一个物体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

  生1:下面大大的,上面尖尖的。

  生2:下面是圆形,上面是一个顶点。

  生3:下面是圆形的,上面是尖尖的,旁边是一个曲面,从上到下慢慢变大。

  师:你们能在本子上把这个物体的形状试着画下来?(叫一生到黑板上画)

  生:(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锥体)

  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体变成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

  (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体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体)

  生(惊奇):哇!(然后一起鼓掌)

  师:像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吗?

  生:像。

  师:这个物体叫圆锥体。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圆锥体的有关知识。(师边说边板书:圆锥的认识)

  片段二(终曲部分)

  在学完圆锥体的特征后,临近下课前7分钟,教师模仿《幸运52》设计一个抢答游戏环节。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巳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抢答游戏,游戏规则是:在老师描述的过程中,你们就可以进行抢答,看看是我们学习过的哪种立体图形?不一定要等老师题目全部叙述完,看哪组同学回答的又对又快。

  师:请从我的描述中回答,这是什么形状?这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三个面,其中一个面是曲面,沿着它的高将它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生:圆柱体。(在老师还没说完学生就马上回答出)

  师:这也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生1:长方体。(生没等教师说完抢着举手说)

  生2:也有可能是正方体。

  师:为什么也有可能是正方体呢?

  生:正方体也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师:那么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呢?请接着听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正方体。(抢着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师:这还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两个面,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生:圆锥体。

  师:这还是一种立体图形,它有十二条棱,八个顶点,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也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生:长方体。(生几乎抢着举手说)

  师:这是一种立体图形,沿着它的高切开,可以得到两个完全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切面。有时也可能是两个完全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生:圆锥体。(等学生说完,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圆锥体萝卜演示给学生看)

  (每道题出后,下面的学生都抢着举手回答,高潮迭起)

  〔反思〕

  一、序幕扣人心弦。

  一个好的开头,往往蕴育着成功。一堂课好的序幕如同吸铁石,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为后面成功进行教学奠定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良好基础。

  课始,教师用一块布遮住圆柱体,让学生想像,当圆柱体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小到圆心时,这个圆柱体将变成一个怎样的物体?在学生说出或画出这个物体的形状时,无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独辟蹊径,巧妙地将学生喜闻乐见的魔术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在惊讶中不知不觉步入这节课所学习的圆锥体,主动参与到研究圆锥体特征的状态之中。教者这一别出心裁的设计,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与内在的动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终曲高潮迭起。

  只有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因此,一堂课精彩的终曲如同压轴戏,可以把课堂气氛再度推向高潮,让学生保持继续探索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并在其情感的驱使下进行新的认知活动。

  课尾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学习效率比较低的时候。在此时,教师巧妙的将练习内容蕴含于抢答游戏中,使原先枯燥、单调的练习过程转化成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游戏内容,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通过这个抢答游戏,不仅复习过去所学的知识,也将本节课的内容得以升华,特别是最后一道抢答,极大的考验了学生的想像力;通过这个抢答游戏,也将学生的参与热情推到极点,学生的知识被激活,思维被激发,情感被激励,取得课虽终,趣未尽、思不止的效果。这样的课堂又何愁不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这两个片段,教者能在趣字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在教学的趣味上做些文章,使我们的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这样,才会是课伊始、趣已生,课结束、趣犹存。从而做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是上学期学习的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逆解题,也可以用两中方法解决,即可以用连除的方法,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生活中一些问题可以用连除或是先乘再除的方法来解决。

  2、能通过题中的图或文字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题中找全信息,找到合适的解答方法;说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掌握用连除或是先乘再除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光盘或者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发作业本,这件事天天做,大家熟悉吗?

  为了使计算的方便,我们假设现在我们每组都是正好有10个同学。

  (老师拿一叠本子,做要发的样子),这里应该有多少本?

  仔细听老师准备这么发:我先发给4个组长,再请4个组长发给每个同学。

  大家想一想,要求每人发到几本本子,你可以怎么列式?

  学生可能会说:40÷4=10(本),10÷10=1(本)

  4times;10=10(人),40÷40=1(人)

  先交流第一种解答方法:指名说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指出:发本子有2次平均分的过程,先是老师把40本平均分成4份,再由组长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了10个学生,所以对应的我们就可以列出2个连续除的算式。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合起来写,写成:40÷4÷10=1(本)

  学生读一读该算式,联想:我们前面学习过有关连除的计算,回忆一下,你可以想起这类算式还可以怎么变化?

  交流第二种解法:指名说说这乘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注意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人”而不是“本”?指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正确确定单位名称,写错了,也就说明你对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还不能理解。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有的时候这类题还可以用先乘再除的方法来解决。但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算,你要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书上的例题,请学生看题后说说看到的'信息。

  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找信息的时候,要从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两个方面找。

  文字信息:224本书。图片: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

  注意观察2个书架有什么特点,要让学生发现:两个书架非常的相似,都有4层,每层放的书都差不多。

  指出:放得这么整齐,才能说成是“平均分”,才能问“平均每个书架上每层放多少本?”

  现在请你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算法,注意要让学生说清楚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可能的方法:224÷2=112(本),112÷4=28(本)

  2times;4=8(本),224÷8=28(本)

  如果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请该学生说一说,但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学生如果能清楚地说,那就可以认可;如果说得非常的勉强,大多数同学都不为接受,那没有必要刻意地去找出更多的方法。

  2、练习

  (1)(p.11第1题)让同学分别从题中找到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然后再交流各自不同的解答方法。

  (2)(p.11第2题)方法基本同上,但要注意一点,学生可能读完题后,能感觉这是一道连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加上题中出示信息的顺序,估计会有学生列式为:150÷3=50,50÷2=25(天)

  如果真有,要问学生第一个算式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根本没学生能说个明白,那就要让学生选择更有把握的解法。

  三、思考题:

  商的十位可能是几?被除数的百位可能是几?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布置作业:

  p.12第3~7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能根据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新知。

  3、体会学习速度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请了三个小伙伴,小牛,小象和小羊,他们时常为谁跑得快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绩来:

  PPT:小牛:4分钟跑280米

  小象:4分钟跑240米

  小熊:3分钟跑240米

  师: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读题一遍

  师:那么哪个数据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哪个数据是路程?

  生:时间是4分钟,路程是280米。

  时间是4分钟,路程是240米。

  时间是3分钟,路程是240米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1、全班交流:

  师:、如果他们两个人一组进行赛跑,例如小牛和小象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小牛和小象比赛,小牛快,因为都是4分钟内,小牛跑得路程比小象跑的远

  师:也就是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路程,路程越远,跑得越快。

  师:那要是小象和小羊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小象和小熊比赛,小熊跑的快,因为小象和小熊跑相同的路程,小熊用的时间短,所以跑得快。

  师:所以在路程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时间时间越短速度越,跑得越快。

  (引导学生思考:相同时间比路程远近,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来确定快慢。)

  2) 比较小牛和小熊

  师:比较小牛和小熊时,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怎样比它们的快慢呢?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比较单位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

  方法一:在相同时间内(1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240÷3=8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70<80 小熊快

  师:谁能解释一下70米和80米表示什么?

  生:表示每分钟行70米和80米。

  师:像这样表示每分行70米,每分行80米称为速度,我们可以通过线段图上表示,更清楚地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出示线段图

  师小结:观察线段图比较速度,其实就是比较相同时间内的路程,也就是一分钟的路程。这一分钟就是我们所说的单位时间。

  方法二:在相同时间内(3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70╳3=210(米)210<240 小熊快

  方法三:在相同时间内(4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40÷3=8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80╳4=320(米)280<320 小熊快

  师:仔细观察这三种解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这几种方法比较的都是相同时间里的路程。

  生2: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一分钟跑的路程;第二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三分钟跑的路程;第三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四分钟跑的路程。

  师:因为这样的相同时间是很多的,所以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每分钟小牛和小熊行的路程叫它们各自的速度。

  师:他们的`速度和什么有关?

  生:时间和路程。

  2、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师:速度怎么算,你会求速度吗?咱们试一试

  呈现两个问题,请学生口答。

  出示题目

  1、“神七”飞船在太空5秒飞行了约40千米,“神七”飞船的速度约是( )

  2、小青骑自行车,2小时骑了16千米,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

  学生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列式:40÷5=8(千米),16÷2=8(千米)

  师(看着黑板表示疑惑):“神七”飞船的速度和骑自行车的速度都是8千米,看来他们的速度一样喽?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生:是不一样的,“神七”飞船的速度是每秒8千米,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时8千米。

  师:但黑板上写的都是8千米,这样写能区分清楚吗?有什么办法区分开呢?

  生:写上时间。

  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分别写成8千米/秒,8千米/时。

  师:1小时、1分钟这些都是单位时间。那么单位时间还包括1秒、1年、1月等等。所以速度应该是单位时间内所行使的路程。

  师:读作8千米每秒,表示什么?

  生:表示神七每秒飞行8千米。

  师:速度单位与原来的一些单位不同,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两部分复合而成的。请同学们将刚才走路速度单位也改一下。

  师:其实速度不仅在我们课堂中有,在咱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咱们一起到生活中感受一下速度好吗?

  3、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刘翔110米栏的速度约为8千米/秒

  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

  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千米/秒

  师:谁能说说这些速度表示什么?

  生答

  师:刘翔的速度大约是8千米/秒,有多快?

  师:从讲台到教室后面大约是8米多,我们一眨眼,刘翔就从这跑到教室后面了。快不快?

  生呼应

  师:在雷雨天,我们经常能看到电闪雷鸣的场景,你知道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为什么咱们总是先看到闪电那?

  生答

  师小结: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快于声音传播的速度,同学们能用刚才的知识解释了自然现象,真是太厉害了。

  (拓展学生对速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等,在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叫速度。通过实例给学生充分探索空间理解速度的意义,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结合情境,帮助学生较为准确的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观察上述几个速度,你对速度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能说说速度表示什么吗?

  教师先请学生间说一说,在组织交流。

  生:平均时间内行的路程,如每秒多少米,每分多少米,每时多少米。

  师:速度就是每秒、每分、每时等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

  师:速度怎么计算?

  生:路程÷时间=速度(教师板书)

  (二)、探索分享,寻找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师:既然我们知道求速度的公式了,谁能求出小象的速度?

  生 按照前面对速度的理解求出小象的速度 240÷4=60(米/分)

  师:也就是速度=路程÷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参观数学学校,提出分7个桃,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

  老师动画演示分的结果,学生说答案并写出算式。

  7/3=2(盘)1(个)

  2.提出分17个苹果的问题,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

  老师动画演示分的结果,学生说答案并写出算式。

  17/3=5(盘)2(个)

  3.80个梨,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具体操作过程太烦琐,产生探索计算方法的需求。

  老师动画演示分的过程,分到6盘时,问学生分完了没有,从而使学生感知到用分的方法计算有余数除法很麻烦。

  4.板书课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二、以旧促新、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⑴回到例题:有7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 )盘,还剩( )个?

  ⑵提问:怎样列算式?

  ⑶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⑷交流反馈下面的问题:

  ① 怎么想到商是2?

  ② 竖式里的6、1怎么得来的?

  ③ 出示学生的错误写法,让学生改正。

  ④ 为什么不商1呢?如果商1,还剩几个?行吗?

  ⑸小结:今后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计算。在计算时关键要看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这样的除数。

  2.教学试一试。

  数学学校布置教室:老师有18个气球,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⑴怎样列式?

  ⑵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做完之后,互相交流。

  ⑶展示学生的竖式,相互评价,并交流如何试商。

  你是怎么想到商是5的?

  3.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⑴比较例题和试一试中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先找到每题中的商和余数,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把余数和除数进行比较,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你的发现吗?

  ⑵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如果余数大,就还可以再分。

  ⑶在一道除数算式中,如果除数是4,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4,除数可能是几?

  小结: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组织练习、实践应用

  走进数学学校: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先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每组做两题。

  学生做完之后,老师出示答案,学生核对,并说说是怎么想到商几?

  比较上下两行题目,发现有什么区别?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参观数学学校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2、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学校有位小朋友叫林林,50个果冻平均分给9个好朋友,每个小朋友分6个。够不够?为什么?还差几个?50个小朋友可以分几个?还剩几个?剩下的分给2个小弟弟,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学生口答

  播放阿凡提的故事

  25张牌,每次最多拿3张,最少拿1张。谁拿到最后一张为输。

  让学生回去思考这是为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收集整理、交流表达等过程,让学生

  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结合百分率的知识,运用调查、观察、讨论、分析数量关系等方式,学习利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策划理财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税后利息的计算。

  设计理念:本课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结合百分率的知识,通过策划理财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从小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 提问:你家中暂时用不到的钱怎么处理的?(课前布置同学们向自己的爸爸妈妈了解家中暂时用不到的.钱怎么处理的)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把积余下来的钱存到银行里吗?(明确:人们把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这叫做存款或者储蓄。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2. 关于储蓄方面地知识你还了解多少?(全班交流自己收集到信息)

  根据学生交流地情况摘其要点板书:

  利息 本金 利率

  多媒体出示告诉你: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除了还给本金外,另外付给的钱叫做利息。利息占本金的百分率叫做利率。按年计算的叫做年利率,按月计算的叫做月利率。

  出示利率表。(略,同书上第5页利率表)

  师:你从这张利率表上能获得哪些信息?说说年利率2.52%的含义。你认为利息与什么有关?怎样求利息?(学生讨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读题后明确,二年期的利率应该就是表格中对应的二年存期的利率,不是一年期的利率2。

  师:要求利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你会列式求利息吗?(试着做一做,集体订正)

  2.教学试一试

  (1)亮亮实际能拿到这么多利息吗?为什么?(请了解利息税的同学解释)

  教师再说明:这里求得的利息是税前利息,也叫应得利息。但是根据国家税法规定,从1999年11月开始,储蓄所得的利息应缴纳20%的利息税,由储蓄机构代扣。税前利息中扣掉利息税后余下的部分即是自己实际得到的利息,即税后利息,也叫实得利息。购买国家债券、教育储蓄不缴纳利息税。

  这里的20%是什么?

  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税后利息呢?可以先算什么?用计算器计算亮亮实得利息是多少元?(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2)小结:一般我们从银行取出来的都是税后利息,所以在多数计算中最后要将利息税减掉。

  (3)引申:如果问题问亮亮到期一共可取出多少元?这里的一共是什么意思,包含哪些内容。(明确可取出多少元:本金+税后利息)

  这个问题由你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应得利息怎样求?实得利息怎样求?(学生列式解答)

  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实得利息是应得利息的百分之几?(组织学生讨论)

  2.做练习二的第5题。

  提醒学生教育储蓄不需缴纳营业税。这里的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3.理财我能行

  谈话:你们对家中的存款情况了解多少?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当然该保密的就不要说了。(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后出示下面题目(同时出示利率表)

  (1)张明家有5000元计划存入银行三年,张明的妈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助算一算,是存定期三年合算?还是存定期一年,然后连本带息再转存合算呢?(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2)如果你有1000元,根据你家的实际情况,你打算怎样投资?请你设计一个理财方案。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有意识地养成勤俭节约,计划消费的习惯,并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发挥其价值。

  五、布置作业(两道实践题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银行去储蓄,从实践中认识储蓄)

  1.到银行存压岁钱;

  2.找一份存折或存单,看懂上面的每一栏,并从上面找到本金、利率、时间,能计算到期后这份存折(存单)一共可取出多少元?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9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8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