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08 09:04:30 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选】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古诗的内容,能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掌握诗的读法,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5个生字,通过了解每个生字的意思和用法。

  4.转述练习,能清楚、准确地转述开家长会的通知内容。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1.进一步掌握古诗的读法,理解诗句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2.通过朗读和理解古诗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练习准确清楚地转述内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初读课文,使学生对古诗内容先有一些感性认识。

  1.课前在黑板上抄写好古诗。学生自己把古诗读一遍,边读边思考,试着理解每行的内容,要读准字音。

  2.请个别同学在班上读,老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语气。

  (1)古诗有几行?每行几个字?告诉学生这种格律的诗叫五言诗。

  (2)指导五言诗的读法,一般是二、三读法,读完前两个字要稍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音,声音也要拉长些。注意逗号、句号的停顿。根据古诗的内容,最后一行要读得轻一些。

  (3)练读,看谁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然后全班齐读。

  二、理解古诗的内容

  1.理解题目的意思:所见的意思就是:所看到的。诗中所描写的这一情景是谁看到的呢?(作者)作者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2.学习古诗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

  (1)齐读古诗,想:古诗中写的是谁?(牧童)童指儿童,小孩。牧指放牧牲畜的。诗中所说的牧童,是放牛的孩子。

  (2)读第一句,说说这个放牛的孩子在干什么?(骑在牛背上唱歌。)

  (3)。振是振荡的意思。林樾指枝叶稠密的树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振林樾的意思。(牧童的歌声非常响亮,振荡着整个树林。)

  (4)再读第一句,回答下列的几个问题:(用投影仪显示出问题)①什么地点?②人物是谁?③他在干什么?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默背第一句,想象第一句中所描述的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然后让同学们背第一句,说说自己的想象。

  (5)学习第二句。

  齐读第二句,:欲、捕各是什么意思?(欲:想。捕:捉。)鸣蝉是什么意思?(正在叫着的知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放牛的孩子想干什么?(听到了知了的叫声,他想捉知了。)他是怎么做的呢?再读第二句,想:忽然是什么意思?(一下子、立刻)闭口立是什么意思?(闭着嘴站在那里。)看图:他跳下牛背,站在那里干什么?(他在寻找树上的知了。)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大家观察一下他的外貌和神态,然后同桌的同学一块说说。(他穿着古代人穿的衣服,发髻高盘,光着脚丫。右手握着放牛鞭,左手的食指不自觉地摸着腮,眼睛看着树上,专心致志地在寻找着蝉的踪迹。)

  听一个同学读第二句,想象这个孩子听到蝉的叫声后那一连串的动作。(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向树上望去。)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四个动作词语:停、跳、站、望。

  说说这首古诗是写的什么季节的景色?(夏天)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夏天?(樾,蝉)为什么?(樾:树阴,夏天树木的枝叶茂盛,才会有树阴。蝉:夏天才有的一种昆虫。)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3.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先读古诗后解释。)

  说说振、欲、捕三个字的意思,然后做课后作业 1。

  背诵古诗。个人背、齐背。

  读生字卡片。

  作业 :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检查背诵古诗。请两个同学站起来,一个背诗,一个说古诗的意思。

  二、读本课的生字卡片,练习口头组词。有些同学常用古诗中和生字相邻的字组词,老师要告诉学生古诗中相邻的字很多都不是一个词,不能随便用。

  三、指导书写

  1.这五个字中哪几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的字有几个?(三个:振、鸣、蝉)

  2.说这这三个字怎么记。振:右边是晨字的下半部。鸣:口字旁写在田格的左上格里,鸟的第一笔写在竖虚线上,最后一笔要写大些。蝉:为什么是虫字旁?(蝉属昆虫类。)蝉是益虫还是害虫?(害虫,它吸食树木的汁液。)抄字头。

  3.欲: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左右各占一半。)谷的第四笔写成点,右边的欠第三笔起笔在前两笔的相接处。抄字头。

  闭:书写顺序是先外后内,部首是门字框、门的笔顺是:

  四、听写。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听写,其它同学在听写本上听写

  作业 :1.写生字。2.默写古诗,并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第三节

  一、导语 :

  今天,我们上一节说话训练课,内容是练习转述。根据同学们的理解说说什么叫转述。(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板书:转述。今天让同学们练习的内容是:转述通知。

  二、请同学们看126页:

  读一读。先自己小声读,再请一个同学读,边读边想:要求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把时间、地点、内容说清楚。

  2.转述要准确。

  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练习转述

  1.默读通知内容,把通知中表示时间、地点、内容的部分画下来(3月18日下午2时,在学校礼堂召开家长会)通知的后半部分是希望和要求。

  2.如果你接到这个通知,回家后怎样和爸爸妈妈说呢?老师提示:要把通知上的话,变成自己的话,次序也可以打乱,但内容要说全,说清楚,不能转达错了。

  先自己说一遍,然后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练习转述,要互相检查是否达到了题目的要求。

  例:我们学校定在3月18日下午两点召开家长会,地点在学校礼堂。一定要准时参加,别迟到,万一有事不能去,要事先和老师说一声。

  3.最后让几个同学在班上练说,大家评议。

  四、巩固练习

  1.老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好通知,让学生练习转述。通知内容是:为使学校门口不再发生堵塞现象,从明天开始请学生家长在离学校门口 50米外的地方接自己的孩子。希望同学们做好家长的工作。

  2.先让同学们把通知的内容读明白,想一想怎样转述,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转述要准确,把内容说清楚。

  3.请几个同学在班上转述,大家评议。

  4.老师小结: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听到很多事情,当你用自己的话向别人学说另一个人的话时,希望同学们一定要把内容转述清楚,说准确,既不要罗嗦,也不要漏掉内容,要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转述能力。

语文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形成初步的序列概念的基础上学会按序排列一星期七天并能正确认识一星期的名称。

  2、使幼儿在了解周日历基本构造的基础上,乐意独立地制作周日历。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及阅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具:一星期日历一份;一星期的名称字卡一份。

  学具:水彩笔、操作材料纸若干;一周日名称字卡若干份。

  活动过程

  一、以“红红的生日”导入课题。

  让幼儿知道一星期有几天,教幼儿识别每一页是一星期的第几天,并认识封面、内容、页码、封底。

  二、教师出示小女孩——红红的图片和一份一星期日历。

  师:在这份日历中,有一天上面画有红色蜡烛,这一天就是红红的生日,请小朋友找一找哪天是红红的生日?

  1、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日历上的封面、内容、页码、封底,并说出每一页各是一星期的第几天?为什么?红红的生日是一星期的第几天?一星期有几天?

  2、小结:一星期日历有封面、内容、页码、封底组成的,一星期有七天,这里的七天就是一星期。

  3、认读一星期的`名称。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一星期的第一天叫星期几?第二天……

  师分别出示星期一至星期日的字卡,带领幼儿认读。

  幼儿集体、个别认读。

  三、引导幼儿按序排列一星期名称。

  师:红红的一星期的日历排的很乱,请小朋友按第一天到第七天的顺序将它一天一天的排排好,好吗?

  1、请幼儿上来按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的顺序排列一星期名称。

  2、启发幼儿说出星期六又叫周末。

  师:这七天的颜色有什么不同?它代表什么意思?

  师:红红的生日是星期几?前面一天是星期几?后面一天是星期几?今天是星期几?昨天呢?我们班上上绘画、珠心算、英语特色班的小朋友是星期几?

  再次请幼儿一边看卡片一边说星期名称,巩固对一星期认识。

  (a)通过游戏“我问你答”巩固对一星期名称的认识。

  教师说第几天,请幼儿迅速回答星期几或教师说星期几,幼儿说它是一星期中的第几天。

  (b)幼儿操作活动:制作一星期日历。

  (c)活动评价:引导幼儿与老师一起谈谈这节课认识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d)朗读一星期日历名称给爸爸妈妈听。

  师:现在请小朋友拿着自己制作的一星期日历,大声的按顺序念给爸爸妈妈听,比比谁念得最好听。

  活动效果

  本次活动遵循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限定在支持者、合作者、引导着的层面,帮助幼儿构架自己的阅读经验,科学的设计了多种教学形式,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们慢慢观察、发现,始终让孩子们拥有阅读的主动权。

  在引导幼儿阅读过程中利用开放式的提问帮助幼儿进行更丰富的思考,引导幼儿关注阅读中的细节,并由此得出正确的阅读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提问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回忆、想象,所以开放式的提问是阅读活动的标志,也是尊重幼儿主体活动地位的体现。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提示:

  这首诗歌语言亲切,琅琅上口。应以读为主,从语言文字入手,在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一、整体读文初步感受山村小学的样子

  (山脚下一幢幢漂亮、整齐的瓦房,学校前面有一条弯弯的小河、学校四周树木郁郁葱葱,蓝天白云,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认真地读读课文,谁在告诉我们什么呢?找一找,画一画有关的词语、句子。用“——”画出谁,用波浪线画告诉我们什么?然后把相关的词句读一读。

  然后把相关的词句读一读。

  二、多元方法感悟美

  1、对比读感悟美。

  A、那漂亮的瓦房就是课堂。

  B、那最漂亮的瓦房就是我们的课堂。

  A、那平坦的土地,就是操场。

  B、那最平坦的土地,就是我们的操场。

  A、小河会告诉你,上课的铃声很清脆。

  B、小河会告诉你,上课的'铃声是多么清脆。

  A、林涛会告诉你,放学的歌声很悠扬。

  B、林涛会告诉你,放学的歌声是多么悠扬。

  通过对比读感受学校的美好,体会学生在优美的环境里学习是那样的高兴自豪。读中积累词语,训练语感。

  2、借助图画感受美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山村学校的样子、说说在学校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时的快乐心情。带着真实地感受有感情地朗读1、2、3小节。

  三、思考质疑描绘美

  学习最后一个小节:我们的学校,在祖国的地图上,找也找不到,画也画不上。引生质疑:自己读最后一个小节,联系上一个小节,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为什么学校那么小,却装得下祖国的历史、今天和未来的理想。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生活、收获、理想。教师小结:我们的学校虽小,但是在这里,我们这些小朋友同样快乐地学习,了解古今天下事,认识中外知名人,笑谈理想抒情怀,这个小小的山村学校,就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一句话,学校虽小,可是我们的理想却远大的很呢!

  四、回归整体诵读美

  朗读全文,假如你就是这个山区小学的一名小学生,你将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们的小学校呢?

  五、联系实际描绘美

  你们的学校什么样?可以仿照诗歌的样子,也向大家介绍介绍。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三打白骨精》一文节选自吴承恩的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部分人物。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七自然段)讲述了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文章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是一篇进行讲读教学的好范例。

  学情分析

  本课选自中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与其他三部名著相比,学生们对《西游记》所熟悉和了解的程度要远远高于另外几部,可以说没有一个学生没有在影视作品上看过,对故事中的情节和剧情的安排基本上已心中有数。因此教师不需要对文章的作者及人物做多的介绍,可以直接进入课文,按“三变------三识------三打------三责”的思路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会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通过对重点词句和具体情节的分析、比较,深刻理解、体会人物形象特点。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复述课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经过。

  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复述课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西游记》视频、音乐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在我国,文学的发展形式有许多种,如:唐诗、宋词、元曲,到了明清时代就演变成为小说,其代表就是“四大名著”,你知道是哪四部吗?都有哪些人物?

  引出:小说的三大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举个例子来说,欣赏视频《西游记》片断,你脑海中会出现谁?为什么?

  人物:师徒四人、白骨精

  《西游记》三要素:情节:三变----三识----三打----三责

  环境:山势险峻、峰岩重叠

  3、对于课文有关的内容,你有什么要问的问题吗?

  4.下面我们就学习这篇根据《西游记》有关内容改写而来的课文。

  二、自学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生字及新词,自己读一读。

  2.出示本课生字词新词,指名读,教师正音,指导学生描红,做到一看二练三对照,一遍更比一遍好。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又变成(),最后变成(),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次怒打白骨精,前()次都被白骨精逃脱,第()次终于被孙悟空一棒打死。

  2、学生读课文。

  四、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一)追溯“三变”,感受白骨精的性格

  1、找出白骨精三次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白骨精不胜欢喜,自言自语道:‘造化……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

  “山坡上闪出一个……哭着走来”

  “白骨精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找他的妻子和女儿。”

  2、再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贪婪、狡猾

  (二)追溯“三打”,感受孙悟空的性格

  1、请你找出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句子,然后读一读。

  “正在这时,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

  “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

  “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傅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傅,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

  2、齐读这三个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勇敢、坚定

  其实,不仅从课文中三变、三打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白骨精的狡猾,文中还有两处比较明显的地方也能看出来。在哪里?找出来

  3、学生交流:

  出示句子:

  “白骨精扔下……”

  “白骨精见棍棒落下,又用法术脱了身,丢了……”

  着重体会“扔、丢”两词,体会白骨精逃跑的非常快,还故意留下假象,欺骗唐僧,体现它的狡猾。

  过渡:孙悟空见妖精当头就打,这引起了唐僧的极大不满。请你找找描写唐僧的`句子,读一读,想想唐僧又有着怎样的性格呢?

  (三)追溯三次责怪,感受唐僧的性格特征

  “唐僧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这才相信那村姑是妖怪。”

  “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了下来,坐在地上,不由分说,一口气念了二十遍紧箍咒。”

  “你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你去吧!”

  善良、愚钝

  五、课文小结

  在今天的这一节课中,我们大家一齐探讨了白骨精的“三变”和孙悟空的“三识”、“三打”及唐僧对孙悟空的三次责备,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白骨精的贪婪、狡猾,孙悟空的坚定、勇敢,唐僧的善良、愚钝。在下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探讨在这看似普通的“三变”、“三打”中,还隐藏着哪些更深层次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8.三打白骨精

  孙悟空

  三打三责

  三变

  白骨精唐僧

  六、作业

  1.说故事(任选一题)

  把这个故事说给家里人听。

  说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给家里人听。

  2.小练笔:

  第三次怒打白骨精后,课文没有写唐僧的表现,请你展开想象,想一想,当唐僧看到白骨精原形毕露时,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请用一段话生动具体地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段。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

  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组词、抄写生字、看生字说偏旁结构、听写生字。

  课外: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22。咏华山(齐读)

  2. 学习生字“华”

  3. 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 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 范读课文

  1. 范读课文。

  2.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 学习生字词

  1. 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 开火车读生字。

  3. 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 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 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 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 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出示生字,认读。

  2. 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 讲读课文

  1. 学习第一段。

  (1) 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

  (2) 指名读。

  (3) 小结。齐读。

  2. 讲读第二、三段。

  (1) 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 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 怕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

  c. 指导朗读。

  (2) 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 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 齐读四、五句。

  b. 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 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 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

  (5) 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 指名读古诗。

  b. 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 指导朗读。

  (6) 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

  a. 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 指导朗读。

  (7) 这小孩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自由读第三段。

  这个孩子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

  (8)随老师齐读课文。

  三. 小结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四. 作业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听写生字。

  2. 看生字,说出偏旁、结构。

  二. 朗读训练

  1.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 同桌互读。

  三. 指导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古诗。

  2. 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 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4. 指名背诵。

  四. 练习

  1. 口头扩词。

  顶()()()齐()()()

  2. 写笔顺。

  与 华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跳水》教案12-10

语文教案(精选)08-11

语文教案(精选)08-27

语文教案【经典】08-14

[经典]语文教案09-02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