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美术教案

美术教案

时间:2023-09-09 09:46:01 教案 我要投稿

美术教案汇编(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术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术教案汇编(5篇)

美术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2、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3、尝试将观察对象基本部分归纳为图形的方法,大胆表现它们各不相同的特征。

  4、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师:小朋友,你知道有哪些恐龙?知道哪些恐龙的知识呢?

  二、观察了解体型高大的恐龙特征,并启发想象洗澡方法。

  1、出示恐龙震龙的课件,观察提问:

  这种恐龙叫什么名字?

  它喜欢吃什么?它长得怎么样?它长得这么高大,如果请你给它洗澡你会用什么方法?

  2、经验拓展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恐龙?你知道有关它的`哪些知识?它长得怎么样?你会用什么方法给它洗澡?

  三、示范点拨,拓展思维。

  1、教师画出一只高大的恐龙启发思维:你们看,这只恐龙叫霸王龙,你会用什么办法给霸王龙洗澡呢?

  2、教师根据幼儿的思路画下来,引导观察,渗透技能:这张恐龙洗澡的作品有趣吗?有趣在哪里?

  3、教师总结:对了,我们作画的时候恐龙画得大一点,然后把自己想到的洗澡方法大胆地画出来,画面内容很丰富,又让人看得很清楚,用上漂亮的颜色或者各种线条,这幅画就很美。

  四、幼儿奇思妙想,深化卫生习惯养成教育。

  1、创想绘画要求:现在请你们也来给恐龙洗澡,并大胆地把洗澡的方法画下来,要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洗澡方法,看谁想出来的洗澡方法最独特。

  2、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拨、启发幼儿思维。

  五、分享经验、深化卫生习惯养成教育。

  1、幼儿展示作品,大胆地、用连贯的语言讲述给恐龙洗澡的方法。

  2、教师激励评价,渗透讲卫生习惯教育: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那么多奇妙的洗澡办法。你们平时爱洗澡吗?洗澡对我们有什么好处?除了爱洗澡,还要养成哪些讲卫生的好习惯呢?

  教师总结:对了,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到经常洗澡,还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常换衣服,常剪指甲等,做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活动反思】

  在解决难点构图的问题上,我在黑板上先画了一只大恐龙,起到了示范点拨,拓展思维的作用。之后让幼儿在我的问题启发下,想出了各种给恐龙洗澡的方法,这样每个孩子选不同的地方进行表现,就轻松地解决了以恐龙为中心进行多主体构图的问题。在作画中教师引导幼儿将画面要丰富起来,用上漂亮的颜色或各种线条,使幼儿主动创想绘画,培养了孩子的表现力和想象能力。这一环节引发了课堂的另一个高潮。

  在幼儿作画过程中,由于我们是第一次画恐龙。虽然他们对恐龙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恐龙的构图上,部分幼儿还是不敢下手。可是,后来也在我的引导下画出来了。可是恐龙的种类并不是很多,这一点让我深思:上好一节美术课,教师首先对幼儿的作画水平或基础要做一定的了解、铺垫。这样,才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小百科:洗澡,能清除汗垢油污、消除疲劳、舒筋活血、改善睡眠、提高皮肤新陈代谢功能和抗病力。

美术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 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

  2.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色彩特性。

  掌握原色与间色的色彩关系,学会用原色调间色

  教具准备

  课件、幻灯片、三色轮、色彩方块、色圈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放课件

  a.在电脑上展示的的色彩世界中,我们经常看到的颜色有哪些?

  (老师播放录像,学生观察。)

  b.看了录像,知道日常生活申色彩确实很多。

  提问刚看到的颜色有哪些?

  (红、黄、蓝、橙、绿、紫……,学生回答

  2.板书课题:

  画画离不开色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的色彩知识《三原色与三间色》。

  三,讲授新课

  (一)认识三原色与三间色。

  1·认识三原色:

  问:在这么多颜色当中,什么样的颜色称为原色?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成的颜色叫原色。(贴出定义)。

  b.观看电脑课件。

  师:哪几种颜色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成?下面大家来看一组画面。

  学生回答,红、黄、蓝。

  得出定义: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的颜色是原色,红、黄、蓝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那么,红、黄、蓝就是原色。因为是三种颜色,所以我们称它们为三原色。

  三间色:

  a.观看幻灯,让学生观察三原色相加能否变化出别的.颜色。

  出示三色轮,分析三原色相加变化哪三种颜色。

  问:色圈红色和黄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

  色圈黄色和蓝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

  色圈蓝色和红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

  (让学生细致观察后回答。)

  师小结:用色块表示。

  红+黄=橙

  黄+蓝=绿

  蓝+红=紫

  师演示:为了证实三原色相加是否产生了橙、绿、紫,准备三个水杯,先从红、黄两杯色水中各倒一部分渗合,大家看看渗合后变成什么色?(师边说边做)。

  生:橙色。

  让学生上台继续进行黄、蓝相加,蓝、红相加,分别变为绿和紫的色水实验。

  师小结:通过色水实验,我们进一步证实了这三个公式是正确的。说明了三原色相加会产生新的颜色橙、绿、紫。 (师生互动)

  师:通过刚才的讲解、实验。我们发现这三种色里面,不管哪种色,都是由两种原色相加产生的。根据这点,我们也给间色下定义。用两种原色调合成的颜色叫间色

  老师示范三原色调配三间色,,

  四、课堂练习

  1·用圆、方、三角形等几何图形,自己设计不同的组合图形,形成新图形,分别进行填色练习。

  2·作业 要求:

  自己设计图形填色。

  调色时注意水份的掌握。

  平涂着色。3·学生作业 ,教师巡视指导4·讲评作业 。

美术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大胆地用蜡染的方法表现蜗牛赛跑的情景。

  2、体验美术活动和成功的乐趣。

  3、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4、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5、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每人一张白纸、绿色预料、白色油画棒、范例。

  活动过程:

  1、直接引出课题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画,看看,画的是什么?

  2、出示范例(课前用油画棒画好画面)

  呀!怎么看不清楚,想想用什么办法可以看得清楚些?对,用蜡染的方法。

  3、操作演示并讲解

  画笔在预料中蘸些,然后在旁边刮一刮。在纸上从上到下慢慢得一层一层涂下来。

  4、幼儿作业

  动手画蜗牛赛跑时的各种情景。

  5、巡回指导

  提醒幼儿要大胆用力,涂色时预料不要太湿。

  6、分享作品

  将幼儿的作品放在桌上,供幼儿互相观看和交流。

美术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人物脸部画法,表现出自己和好朋友的明显特征。

  2、通过画画玩玩,在游戏中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3、在活动中增进与朋友间的亲密情感。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音响,磁带《找朋友》、《圆圈舞》;好朋友的范例图片;幼儿作画材料:蜡笔、8开纸张、颜料、纸团、印章等。

  活动过程:

  1、预热阶段

  1)听音乐做“找朋友”的游戏,音乐停给好朋友拍照。

  2)议议说说:好朋友长得什么样子。

  2、图形刺激

  1)出示不同的好朋友的照片、图片供幼儿欣赏。

  2)教师示范人物脸部的具体画法:

  眼睛的特点、头发的长短、嘴巴的大小、鼻子的长短等。

  3、创作表现

  幼儿自选作画材料大胆作画,表现出自己和好朋友的明显特征。

  4、诊断作品

  展示幼儿的绘画作品,和好朋友一起跳个圆圈舞。

美术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欣赏国画《葫芦天牛》,了解葫芦的基本形状,感受中国画独特的韵味。

  2、继续尝试简单的构图方式,表现出疏密、浓淡的变化。

  3、保持良好的绘画常规。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认识过葫芦。

  2、课件:各种葫芦连着藤蔓的照片和国画作品,葫芦图片。

  3、国画工具材料。

  三、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课件,师幼一起欣赏各种葫芦的照片和国画作品。

  (1)师:图上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的?照片上除了有葫芦,还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藤是什么样子的?有几个葫芦?是怎么构图的?

  (2)教师小结:葫芦是长在藤上面的,藤上有叶子,叶子像手掌一样。藤是相互缠绕的,有的粗,有的细。葫芦和叶子的布局有疏有密,有高有低。

  2、师幼共同讨论葫芦的创作方法。

  (1)师:今天我们要画葫芦。你知道先画什么?藤怎么画?叶子又怎么画?葫芦呢?用什么毛笔比较合适?

  (2)教师小结:可先画叶子,再画葫芦。用提斗侧锋三五笔画出一片叶子;用提斗按着转两笔画一个圆(上面的圆小,下面的圆大),上下两圆累加即成一个葫芦;用小号笔浓墨、中锋勾叶脉,画藤。

  3、幼儿创作,教师巡视,鼓励幼儿先想好构图方法再动手绘画。

  创作重点:先画叶子,注意叶子的大小、浓淡、重叠变化;再画葫芦,有大小、高低、颜色深浅变化;最后再点蒂,勾叶脉,画藤。

  4、展示幼儿作品,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你喜欢哪幅葫芦图?为什么?你是先勾叶脉还是先画叶子的?

  5、欣赏、评价应侧重于葫芦的造型和整幅画的构图。

  四、评析。

  丝瓜、葫芦是“藤蔓植物”主题活动的代表。这两个活动着重让幼儿了解藤蔓植物的长势和疏密的构图方法。教师可引导幼儿迁移此经验,继续尝试绘画葡萄、黄瓜、紫藤这些植物,为下一节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五、参考资料。

  葫芦天牛

  以工笔画虫,粗笔写花草,一般称之为“工虫花卉”。作品中普通的天牛和葫芦在白石老人的笔下显得那么生动、可爱,富有生活气息,饱含着老人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

  大班幼儿在欣赏这幅作品时,可由葫声引入,再结合天牛充分发挥想象。欣赏重点是葫芦的造型,特别是那个被挡住了一半的葫芦;枯笔画的叶子可作为幼儿学画的参照。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美术的教案11-08

美术教案[精选]07-21

(精选)美术教案07-22

美术教案【经典】08-06

【经典】美术教案08-07

美术教案07-20

美术教案[经典]08-28

(经典)美术教案07-28

[精选]美术教案07-27

美术教案(精选)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