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10 12:48:0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10篇(精选)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10篇(精选)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这个故事。

  二、学会生字,理解新词意思,并能欣赏有关词句。

  三、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从中接受教育,养成良好道德行为。

  教学过程:

  课前交谈:关于“最弱小的”,了解学生对这方面的理解、认识。

  一、读通课文,感知故事

  检查预习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检查通读情况。

  2、小组交流各自预习的收获,读懂了些什么。

  3、小组推派代表在全班作初读收获的交流。

  此为阅读的第一层面:学生借助现有知识、能力基础自读课文,通过交流有所促进,其认知基本停留在字词的理解,故事内容的了解,人品的初知层面。

  二、细读品析,积累词句

  说说在这个故事的描述中,对哪些词句比较欣赏。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引导体会花的美:多,娇嫩,颜色鲜艳,香气浓。并指导朗读。

  老师读句子,学生闭眼想象,然后看插图,再带着感情朗读。

  2、“大雨如注”引导从课文中找个近义词,帮助理解。

  3、“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引导体会野蔷薇花在大雨中柔弱无援的样子,并指导朗读。

  此为阅读的第二层面:学生根据个体喜好稍作努力品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欣赏,诵读课文,说说自己的解读,积累好词佳句,体会林中旷地景色的美好,雨中蔷薇花

  评价:你编织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你从鸟儿那里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你学到了勇敢、顽强的技能……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三、精读感悟,体会思想感情

  1、板书课题,体会萨沙的美好品质。

  (1)教师参与欣赏句子。(板书:萨沙说)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说说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板书:我不是最弱小的)

  (2)猜猜看:老师为什么欣赏这个句子?

  A从这句话的意思看,萨沙人小志气高,不想当最弱小的,他能保护弱小者。

  B抓句子中的“现在”引导学习第7自然段萨沙用自己的行动保护了比他更弱小的野蔷薇。抓“朝着……掀起……盖在……”引导体会、朗读。

  萨沙的态度很坚决,毫不犹豫地掀起雨衣盖在正受风雨摧残的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上,他用自己所做的证明——我不是最弱小的。(板书:做)

  C我们能不能从萨沙所说的、做的来推想他是怎么想的呢?引导学生朗读第3、5自然段中萨沙的语言,从中体会萨沙根本没把自己看作是最弱小的。

  D萨沙所想的、做的、说的都证明了他不是最弱小的,所以他说——“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抓“该……不是……吧”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3)假如你是妈妈的话你会怎么说?

  师小结:细细读来,我们从这个句子中读出了一个要强、心地善良、懂得保护弱小者的好孩子。你们说,这是不是个值得欣赏的句子?当然欣赏也得有方法,抓住关键的词语联系前文细细欣赏,你的收获会更大。

  2、体会萨沙家人的美好品质,表达内心感受。

  (1)看图,听风雨声,说说图上情景。

  (2)(插图上叠映人物)请认真观察,滂沱大雨中,爸爸、妈妈、托利亚他们的表情动作各是怎样,再读读想想书上有关语句,你是否感受到了些什么?

  让学生分别说说爸爸妈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理解“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懂得这是每个公民应有的人道主义精神。

  猜想假如妈妈把雨衣披在了托利亚身上,她会怎么做?

  (3)此时此刻,你是否想对萨沙,对妈妈说些什么,或是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4)看来“我不是最弱小的”不仅仅是萨沙所说的做的,也是我们的心声,一起自信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四、作业

  1、把自己最想说的话或感受最深的事情写下来。

  2、摘抄自己欣赏的词和句,并试着运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小朋友听。

  板书:

  我不是最弱小的

  萨沙(说做想)每个人都要保护

  比自己弱小的人。

  妈妈

  爸爸

  托利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读课文,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猜图中的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通过解读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读中感悟,理解罗丹的创造在艺术上的突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体会罗丹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具有永恒的价值。

  重点难点:

  1.感悟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是本文的重点。可以通过让学生“猜图中的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作品与课文中对不同时期雕塑风格的描述联系起来,进而了解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雕塑风格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风格,理解罗丹的创造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2.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罗丹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的价值,可以抓住文中意蕴丰富的句子解读,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如课文题目《走路的人》,课文结尾“他就如同他的杰作《走路的人》一样,一直在走着,不停地走着。”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图片和以罗丹为代表的现代雕塑作品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猜雕塑作品的创作时期

  1.板书课题。

  2.出示课件看图片,猜图中雕塑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

  二、欣赏作品,介绍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1.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米开朗琪罗。出示课件

  2.课件欣赏米开朗琪罗代表作品。

  3.介绍现代雕塑的代表人物——罗丹。出示课件

  4.出示课件欣赏罗丹的代表作品。

  三、初读课文,了解不同时期的'雕塑风格

  1.自由读课文,比较两个不同时期雕塑的不同风格。

  2.交流讨论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出示课件

  3.通过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强烈对比,理解罗丹在艺术上的突破。

  4.联系课文中对不同时期雕塑风格的描述,再来判断自己猜的作品时期是否正确。

  四、细细品读,欣赏罗丹作品的奇特

  1.出示相关课件1900年,第5届世界博览会在法国巴黎举行。在这次世博会上,罗丹展出了150件作品。

  2.出示相关课件一尊奇特的雕塑作品。

  3.小女孩儿看到了一尊怎样的雕塑作品?

  4.品读句子,体会雕塑的奇特。

  5.抓住“看了很久”“惶惑不解”两个词,体会小女孩儿看到这尊雕塑后的反应。

  6.面对小女孩儿的询问,罗丹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句子

  7.品读句子,谈体会。

  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忽略头、手等次要部分,正是为了突出人物专心走路的姿态。)

  8.这座雕塑就是罗丹创作的《走路的人》。出示课件

  五、读中感悟,理解罗丹对艺术发展的贡献

  1.这尊雕塑的出现,说明了一种什么样的艺术风格的诞生?

  由罗丹创造的、全新的艺术风格。

  2.由小女孩儿的反应,想象大众对这种艺术风格的看法。

  3.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大众对这种新的艺术风格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和接受?

  4.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受传统的雕塑风格的影响)

  5.这种新的艺术风格的诞生的意义。

  教师相机指导。(是罗丹在艺术上的突破,是对大众审美情趣的一种超越,正是艺术生命力之所在。影响到后来整个雕塑艺术的发展。)

  六、解读重点语句 ,深入理解课文

  1.出示课件他就如同他的杰作《走路的人》一样,一直在走着,不停地走着。

  2.说一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有双重意蕴,“一直在走着,不停地走着。”既是指作品《走路的人》的艺术主题,又是指罗丹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更新、更高的艺术境界,在艺术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停下过探索的脚步。

  3.出示课件假如在1900年第五届巴黎世博会上,你是一名记者,请你来采访一下罗丹先生。

  4.模拟采访。同桌两人情景对话。

  5.20xx年,第41届世博会将首次在中国举行。作为参观者,你希望在世博会上看到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或科技作品?出示课件

  七、理解文题,升华对主题的理解

  1.思考:课文为什么以 “走路的人”为题?课件出示

  2.归纳学生发言。

  “走”不仅是雕塑所表现的动作,也是罗丹要借雕塑来表达的一种观念和主张。

  凡是立志于探索创新的人,都可以叫“走路的人”。

  3.我们都是“走路的人”!课件

  4.谈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收获。

语文教案 篇4

  一、忆一忆:

  1、在《红楼梦》里,大观园成立了一个诗社,诗社是谁倡议成立的?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成立的?诗社的名字叫什么?他们第一次诗赛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举行的?诗赛的题目是什么?谁取得了第一名?

  2、大观园成立的这个诗社有几名成员,分别是谁?

  参考答案:

  1、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37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衡芜讽和螃蟹咏(38回)

  2、海棠社成员名单:

  稻香老农(李纨)、蕉下客(探春)、潇湘妃子(黛玉)、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菱洲(迎春)、藕榭(惜春) [7人]

  二、说一说:

  1、黛玉给香菱讲了哪些诗词知识?

  2、香菱原来懂得哪些诗词理论?香菱听了黛玉的讲解后,又悟得了哪一点?

  3、听了香菱的感悟后,黛玉又给她进一步讲解了哪些知识?

  4、黛玉认为学诗应该从哪里做起?

  三、品一品:“香、黛论诗”

  1、黛玉认为读诗之人怎样做才能长进?

  “讲究讨论,方能长进。”(黛玉名言)

  2、香菱认为好诗的好处在哪里?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名言)

  3、香菱是怎样鉴赏品味这些诗句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四、议一议:

  1、齐读香菱做的第一首诗。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2、女生齐读香菱做的第二首诗。大家认为怎么样,为什么?

  3、在看看香菱做的第三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吟月》之三阅读题

  1、这首诗的`真正作者应是曹雪芹,他名(),字( ),号( ),又号( )、( )。

  2、据说《红楼梦》“批阅十载,_____”,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颔联用了什么手法?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4、《红楼梦》里当时在场看到这首诗的人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你认为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新巧: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有关。用词典雅含蓄。对仗工整。

  有意趣:立意新颖别致,言浅意深,精妙。 情景交融。诗意曲折,连绵深远,紧扣咏月诗题。

  最大的特点:切合自己的身世,借月咏怀,流露了自己的真实感情(才华虽难埋没,但一生孤苦、幽怨、寂寞、可悲可叹!)。

  五、思一思: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这个片段?

  引导:

  1、回顾红楼里香菱的故事。

  2、香菱判词:

  根并荷花一径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3、脂砚斋精辟的分析: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划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明确:曹雪芹写香菱学诗的目的↓↓

  在《红楼梦》所描绘的诸位女子当中,香菱位居《金陵十二钗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

  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

  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她的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红楼梦》的有关章节,浅析黛玉性格的复杂性。

  2、香菱与宝钗是姑嫂关系,同住一室,香菱为什么不跟宝钗学诗?

  3、写一篇读后感:香菱学诗的启示。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

  ★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通过具体的事情,真诚地夸奖别人。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题。

  教师结合本堂课上两位学生的实际由衷地进行夸奖,让被夸奖的同学谈谈感受。

  学生交流自己受到的最难忘的一次夸奖以及当时的感受。

  二、讨论明法。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例子讨论:应该如何夸奖别人。

  三、分组交流。

  可按教室自然组分成四组。先想想小组里每个同学的长处,再用具体的事情来夸一夸组里的同学。注意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夸奖同学,每一个同学也都要被夸奖到。④全班交流。

  四、填写“成长卡”。

  成长卡上分四栏:“教师说”“家长说”“同学说”“自己说”。同学间交换填后两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发现ABB式词语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感受重叠的表达效果。积累ABB式词语和成语。

  ★读背《三字经》节选,大致了解意思。

  ★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①出示“我的发现”中的列出的词语。引导学生认真读读,再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②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③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都是ABB式。这种形容词的重叠式,一般表示程度加深或带有某种感情色彩。

  ④指导朗读,通过读体会这样重叠的表达效果。⑤拓展积累。

  二、读读背背

  ①请学生捧起书,借助拼音,反复练习,把韵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指名试读。

  ③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指导。

  ④怎样理解这几个句子的意思?

  ⑤自由朗读,熟读成诵。同座互相检查背诵。

  三、课外扩展

  有条件的,再找《三字经》读一读,以后背给大家听。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积累成语。猜字谜,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记记

  ①自读“读读记记”中的词语,读准带拼音的字的字音。

  ②同座互相检查是否能读正确。大致说说词语的意思。

  ③分类记忆这些词语。

  二、趣味语文(猜字谜)

  ①仔细看看谜面,你能猜出谜底是什么字吗?(是“口”字)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③请同学们在搜集的字谜中,选一个让大家猜猜。

  ④试着编一个字谜。独立编、合作编均可。

  ⑤交流,并评选星级字谜。

  根据所编字谜的准确和巧妙,评选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字谜。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学会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将课题和课文内容对照学习,知道教授是一个治学严谨,行事洒脱,而对小事又十分“健忘”的人。

  4、根据课文内容准确理解教授眼里的中国,使学生也能崇拜和尊敬我们的祖国。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

  2、领悟教授“健忘”背后的真正内涵。

  教学难点:

  写作技巧的指导。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24《健忘的教授》,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指导“健”的写法,理解“健忘”。文中哪位健忘?

  教授记忆力不好?

  板书:伊里奇

  1984年一位中国小伙子杨晖来到原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大学文学系读研究生时,伊里奇教授给他留下了深刻印

  象,杨晖将他眼中的教授写成文章发表在《海外文摘》上。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节选于这篇文章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谈谈对伊里奇教授的初步印象,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1、出示词语:权威 崇拜 裤兜儿 涉及 某版本 婴儿车 妻子 ( 指名读 )

  2、课文介绍伊里奇教授是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恰当运用上面的词语,将课文内容浓缩成一两句话。

  3、学生回答。学生自由练说,指名回答。

  4、教师小结:一个在学术方面有着惊人成就,同时,他对一些事又特别“健忘”的伊里奇教授到底是不是健忘的人呢?

  三、再读课文,围绕“健忘”还是“不健忘”在文中寻求疑问的答案。

  1、默读课文,捕捉最能说明你的看法的词句勾画下来。教师巡视。

  2、生答,师引导理解。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健忘:权威 惊人的才能 惊人的记忆 亲切。

  健 忘:学生 儿子 车子。

  4、引导小结。

  教授是个健忘的人吗?谈谈你的看法。(生活中健忘,学术中专注)

  用“健忘的教授”为课题,文中大笔墨写教授的健忘,实际的意图是什么?生答。

  四、总结全文。

  其实很多有名的科学家、艺术家也都是这样。你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科学家、艺术家的故事吗?他们那种专注于事业,专注于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深深钦佩和学习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也是一样,没有专注精神,做什么事都不可能获得成功。让我们记住这位专注于学问,忘记了生活琐事的教授----伊里奇。用一个成语概括他的这种工作态度。教师推荐: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 全神贯注、心无旁若、目不转睛 、一心一意、 一丝不苟、心无二用

  五、习作指导。

  1、课文中,作者惟妙惟肖地为我们描写了一位“健忘”的教授,作者抓住教授身上最有意思的特点-----健忘,进行了许多细节描写,从中我们可以借鉴些什么呢?

  2、同桌互说,点名回答。师根据回答板书:抓住特点 写1、2件事

  3、小结:仔细回想一下,我们身边也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比如有的是“急性子”,有的是“大嗓门”,有的“慢吞吞”……我们可以抓住他们的主要性格特点,围绕这个特点着重写一两件事,人物形象就会鲜明丰满、跃然纸上了。

  六、作业。

  1、收集科学家有关全神贯注的故事,举办故事会,进一步了解伊里奇教授这个人。

  2、从身边选一个人物,抓住其主要性格特点写一个片段。

  板书设计:

  24、健忘的教授

  不健忘:权威 惊人的才能

  惊人的记忆力 专注学问

  伊里奇

  健 忘: 学生 儿子 车子 忘记琐事

  抓住特点写1、2件事

语文教案 篇7

  【指导思想】

  1、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广博的感情,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从而陶冶自身的情操。

  2、培养搜集、组织资料,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

  1、开展一次以搜集“爱心故事”为目的的定向性阅读活动。

  2、整理所搜集的资料,每人写一篇爱心故事。

  3、每人至少一则故事,四人一组,课前交流,每组选一则最能打动人的。

  【推荐资料】

  1、歌曲:郭峰《让世界充溢爱》、韦唯《爱的奉献》、周华健或臧天朔《朋友》。

  2、书籍:《爱的教育》《泰戈尔诗选》。

  【教学时间】

  5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郭峰的《让世界充溢爱》为音乐背景讲述故事),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子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暴风雨冲卷上岸的小鱼;。当太阳升起后,水会被蒸发,鱼儿只有死路一条。一个小男孩正一条条的将小鱼捡起来,扔进大海。他一边做一边对旁边惊异的男子说:“这条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是的,靠一个小朋友的力量,不可能改变海滩上所有小鱼的命运,但是,他挽救了自身身边的小鱼的生命。小男孩的爱心令人肃然起敬。爱是一种广博的感情,她就像一股涓涓的.细流,流淌在人们的心间,你只有用心去体会才干在内心深处引起震撼。

  二、方法指导(投影显示)

  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1、要以口语为主,语气要亲切,可根据故事内容,恰当运用停顿、轻重音、语速、语调的变化来表达感情,感染听众,以求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2、可借助表情、手势、姿态、动作等形体语言表情达意,增强表达的生动性;

  3、要根据现场反应,随时调整自身所讲述的内容和方式。

  三、讲爱心故事

  要求:

  1、主题“爱心”,故事必需是真实的,要有连贯性,富于吸引力,能感染人;

  2、内容要集中鲜明,所讲故事要能给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3、灵活运用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四、谈爱的感受

  人生命运存在着难以预测的因素,生活中会有意想不到的倒霉降临,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需要他人同情、理解和关怀的事。当你面临困难、忧伤的时候,你是否接受过他人的爱心和协助?请你谈谈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感受。

  五、小结

  1、热爱他人从热爱家长做起,家长是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最直接依赖者,我们要体谅家长的辛苦,关心家长的健康,分担家长的忧愁。关心的范围逐步扩大,从关心家长到关心他人、社会、自然。(生活中你做得怎么样?)

  2、欺侮弱者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弱点,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普遍存在着。例如大国欺侮小国、富人欺压穷人、健全人歧视残疾人、高年级欺负低年级等等。强者对于弱者的优越感和这优越感引发的霸道行为既是普遍的,又是丑恶的。(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3、从“人”的写法来分析,“人”字的结构是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相互扶持。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和”。生活在世界上的人都是互相关联的,因此环境优越的人不该漠视人类生活中存在着的苦难和倒霉,尤其不该漠视处于苦难和倒霉中的儿童。(当有困难的人需要协助甚至是需要捐款的时候,你持什么样的态度?)

  4、我们不能对他人的苦难持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或居高临下的怜悯姿态。我们应尊重被同情人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去爱他们。(请把目光转向街头墙角,看看那些捡破烂的、耍花招的……他们的外表怎样,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无妨与他们交谈,甚至有一些交往,让相互心灵沟通。)

  六、拓展

  1、让每个同学在纸片上写一句话(和爱有关的),表达自身上完这节课的感悟和体会。

  2、写作:

  ⑴ 命题:《这就是爱》或《这也是爱》

  ⑵ 话题:广博的爱。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其中表示数的4个生字。认识3种笔画。

  2、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规则。

  重点难点:

  1、认识4个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2、“八、九、十”的笔顺规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下列几种笔画的.名称。一、︳、

  2、出示卡片,认读“四、五、六”三个字,一边书空一边说出笔画名称。

  二、学习生字“七、八、九、十”。

  1、读准字音。

  师:有两个字请同学们注意读准:“十”是卷舌音,“九”的韵母是什么?

  生:“九”的韵母是iu,第三声。

  2、认识三种笔画。

  捺()竖弯钩()横折弯钩()

  3、指导书写。师边讲解书写要领,边范写。

  七:共两笔,第一笔“一”,第二笔“”,“一”要从左下格贴近横中线的地方起笔,稍稍往上斜。

  八:两笔写成。先撇后捺,捺要略高于撇,两笔之间留恰当的距离。

  九:两笔写成。先定撇,后写横折弯钩。

  十:两笔写成。先横后竖,“一”要高于横中线一点,:I“要写在竖中线上。

  1、生边书空边说笔画名称。

  2、在作业本上练习书写,每个字写五遍。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手段

  借助图片、投影、电脑等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观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海上日出》,随着作家巴金的描写,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分别观察图画1和图画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从课文中把描写太阳升起景象的部分找出来。

  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全班评议,正音。

  小黑板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注意“范”、“辨”、“扩”。

  三、讲读课文。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这天“我”早上起来看日出,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出示图1,指导观察:按从天空到太阳再到海面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

  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一刹那间的景象。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图画没有也不可能把过程表现出来。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全班边听边想象

  再看图,结合图来自由读课文,并理解词语“水天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默读第三自然段。

  太阳是怎样出来的.?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请具体描述太阳升起的全过程,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话。

  出示练习:按课文填空,想象一下句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并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

  A太阳像()似的,漫漫儿,()地,()向上升。

  B到了最后,它终于()云霄,完全(),颜色()。

  朗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两段描写的景色。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语文教案 篇10

  1、题目:课余生活

  2、要求:

  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写好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

  【作文思路点拨】

  1、思考:平时自己参加过什么活动?在课余,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在家里,都做过什么事?

  2、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想写的其他事:游戏娱乐活动(踢毽子、跳皮筋、扔沙包、“老鹰捉小鸡”、学溜冰……),个人爱好(读书,画画,学游泳、练书法、小饲养、小种植、练钢琴等),家务劳动(洗衣服、打扫卫生、学做菜等)……

  3、在写的过程中,只需集中写一项课余活动或一件课余发生的事,叙述时可以借鉴刚学过的或以前学过的课文做范例。在学习某项活动的过程中,肯定不是一帆风顺,小误会,小挫折,小误会都可以增添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4、写时注意事项:①要把想说的事情写清楚,把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写详细,把学东西的过程中心理变化;②要把话写通顺,自己多读几遍;③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一起分享习作的快乐。

  【提纲设计参考】

  一、题目:我跟妈妈学做菜

  提纲:

  1、学做菜的起因,菜名。为什么要学做这道菜?

  2、做菜的准备工作,简单描述。

  3、做菜的过程,曲折,详细。动作、心理描写。

  4、自己做菜的感受和收获。

  二、题目:读书真好

  1、我爱读书,拥有很多书。

  2、伙伴提问不知道,决心要读书。

  3、读的入迷,事例。

  4、获得智慧,体验了乐趣,更喜欢读书。

  【与阳光喔知识点联系】

  1、妈妈做菜的动作、神态。(作一)

  2、想学时渴望的心情,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心理,做菜成功心理活动等等。(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