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23 11:18:10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实用(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科学教案实用(7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吹泡泡”是幼儿童年中最好玩、最难忘的游戏,幼儿都很喜欢它的乐趣和体验。“吹泡泡”也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所以我通过吹泡泡的形式让孩子们观察了解泡泡的五彩缤纷,利用泡泡引发了孩子们更多的遐想,给予幼儿更多去想去说的空间。因此设计科学活动《吹泡泡》,主要培养幼儿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为幼儿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吹泡泡,知道哪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

  2.发现有洞的材料容易吹泡泡,体验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3.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目的的进行验证,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活动重点:

  知道用不同的材料和哪些材料可以吹出大小不同的泡泡,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目的的进行验证的'能力。

  四、活动难点:

  通过动手实验操作,知道有洞的物体可以吹出泡泡。

  五、活动准备

  记录表、笔、泡泡器、肥皂水、玩具、铁丝、吸管、毛巾等

  六、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刚才老师在洗玩具,洗着洗着发现了一个好玩的游戏,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游戏吗?

  2.教师操作

  3.出示材料,介绍材料、记录表,幼儿猜测

  ★幼儿猜测,“有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说一说?”

  ★你们的想法可多,我们赶紧把它记录下来(集体记录)

  (二)幼儿操作

  1.介绍四组材料,鼓励幼儿每种材料都试一试

  2.幼儿表述操作结果,共同记录

  哪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呢?

  3.幼儿再次操作

  ★为什么这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那个就不可以呢?我们再去试一试,是之前仔细的看看它们有什么一样地方

  ★师幼共同总结:原来它们都有洞洞,所以可以吹出泡泡

  (三)结束部分

  今天我们玩了吹泡泡的游戏,大家开心吗?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思考:

  1、每一个环节材料投放是否适宜,要发展孩子哪方面的经验,材料的量是否合适?

  2、你觉得教师投放的材料巧在哪里?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获得有关容积守恒的经验。

  2、乐意与同伴一起探究,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大小、形状不同的透明瓶子若干,大小相同的杯子每组2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桌上的两个形状不同的瓶子,里面的水是一样多吗?说说哪个多,哪个少?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说自己的想法?

  2、过度小结:那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到底是哪个多,或者一样多。

  二、实验

  1、师:(介绍材料)我桌上有二个杯子,谁来说说看是怎样的杯子?(哦,是两个一样大小的杯子,还有刻度,请你们来试试做下实验,看看到底是哪个多,或者一样多。

  2、幼儿操作

  3、师: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讨论:实验方法以及孩子的发现。(将瓶中的水分别倒入相同的杯子中,得出结论一样多)

  2、再次验证:把杯子里的水倒进瓶中,感知不同的瓶子,装的水是不是一样多?

  3、为什么相同的水放在不同形状的瓶子中,看起来不一样?

  4、小结:原来只有用二个相同的有刻度的物品才能证明二瓶水是否一样多。瓶子的`高矮、粗细不影响水的多少。

  三、验证试验

  1. 水一会儿变多,一会儿变少,到底是不是盛水的瓶子在搞怪呢?

  2、介绍材料:一组有大小不同的瓶子、一个有刻度的杯子。

  师:这些是我们小朋友收集来的瓶子,我发现这个水瓶身上有些数字,你们看见了吗?这是什么意思呢?(哦,让我清楚地知道这个瓶子里装了多少水。)

  3、要求:那现在请小朋友把水装到有标记的这个水位,然后再把水分别倒入大小不一的瓶子后,你发现了什么?(一样多的水装在不一样的杯子里,看上去有多有少,很有趣。)

  4、幼儿记录(水位不一样)

  5、小结:①水位的高低与瓶子的粗细有关。

  ②一样多的水装在不一样的杯子里,看上去有多有少,实际上水杯里的水没变,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水的容量不受容器外观变化而变化。

  四、延伸活动

  1、师:诶,我这里还有两个瓶子,里面装的水哪个多,哪个少,又或者一样多呢?

  2、师:这里面装的水看上去一样多,但是瓶子大小不一样,所以不能很准确地知道,所以我们也要经过实验才能知道,或者看刻度线也能知道。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老消防车的新工作》是中班主题——我在马路边中的一个活动,这个活动引发了孩子对消防车的兴趣。他们开始收集、交流自己对消防车、消防知识的了解,为此,我们带着孩子们参观了消防队,并请消防员介绍他们感兴趣的装备。孩子们对消防车上的秘密知道得不少,感受到叔叔的勇敢,但是回来后,他们在照片上和活动录像上又发现新的问题,并且他们没有见过消防员灭火的真实场景,对叔叔自身的防护、他们的本领了解不够。我还注意到,在主题目标中提到:了解交通设施及其与人们的关系。我认为在此活动上可以迁移这个目标,让孩子发现体验消防工具和消防员之间的关系。

  另外,在日益重视的消防安全宣传“四进”活动中,越来越关注对提高孩子对消防安全的意识,以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培养他们的抗御能力,让孩子健康成长。所以,我们就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在比较、讨论、共享中进一步激发对消防装备和消防员的秘密的兴趣。

  2.愿意将自己的想法积极的表达出来。

  活动准备

  录像、照片、联系好的消防叔叔和他的装备一套、工具若干、幼儿的服装一套、录音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

  ① 回忆上次在消防队里看到什么?引出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询问

  (说明:1、 语言上和第三者的互动对幼儿更是一种挑战。2、由于消防车内部非常复杂,让幼儿寻找无疑存在一定障碍,如表述不清,时间上拖沓,专业性东西多。与他们生活范围联系不强。3、问题不是凭空想象的,只有对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才会产生问题。他们提出的问题既有个性的也有共性的,这种认知冲突可以在交流分享中整合提升他们的经验。)

  ② 并提出消防车上有那么多用具可以帮忙,那消防员叔叔自己还需要带些东西吗?

  2.感知讨论:

  ① 询问除了车上这些东西自己还要带东西吗?

  原来叔叔需要一些可以帮助他救人并且保护自己的东西,猜猜看哪些工具是叔叔需要的?要这个做什么用?

  (说明1、 选择5样东西比较适和幼儿,易于观察、比较。2、体现一种经验的连续性有效性。从提问到讨论,后一个活动成为前一个活动的递进。)

  ②消防服。(警铃想起)什么声音?这个铃声是在告诉叔叔什么呢?

  今天我们来做小小消防员和叔叔比赛穿衣服好吗?。

  (说明:1.具体形象的比赛让幼儿真实感受到消防叔叔的速度,自然产生一种敬佩。2.焦点集中,活动紧凑,孩子的兴趣更高。)

  ③想想为什么叔叔穿得这么快?

  我穿上消防服提问:我可以像叔叔一样救火出警了吗?我要带上什么?

  这些东西我都带好了可以去吗?你们上次看到叔叔训练些什么?

  (说明:1..对孩子发现答案的再现和肯定,消防服为何穿得那么快。2.对所学知识和经验的回忆可以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新受的东西让孩子反复体验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3.体验观摩

  ① 看叔叔在做什么?

  ② :原来他们还要天天练本领,这样在救火时既能飞快地赶到着火的地方,又能救助别人,保护自己。你们想做消防员吗?

  (说明:1.对先前若干问题的'回应。2.速度一个比一个快,感受消防叔叔的不寻常、不容易,激发孩子热爱叔叔的情感。)

  活动反思

  1.注重孩子的经验和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整个活动内容的交流讨论都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组合为新的经验。在学习活动《消防叔叔了不起》之前,我们参观了消防队里的部分装备,孩子们对消防车和消防叔叔的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这次活动,他们知道消防员叔叔除了车上有救助别人的东西还要有自我防护的物品等。

  2.整个活动能注意多方面的整合,尤其是情感上的关爱、愉快体验;数概念的组合:数数叔叔一共要几样防护品、左边的大大、中间的小黑、右边的小小;常识性的如水带的扁与粗的变化、工具的不同等。

  3.师生关系融和,互动自然,语言上比较幽默。整个活动孩子的注意集中,主动性很高。他们敢于提问,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4.学习活动中,层次清楚,环节紧扣,从孩子们的反应看出他们对消防工具、穿衣比赛,观看录像的兴趣是极高的,说明这几个点抓得好,目标达成。

  活动不足

  随机问题的处理和把握上不够灵活。比如,活动中消防斧的安全性问题、叔叔需要的五样工具都是绑在皮带上的等我都可以提一提,纬度和触点再伸长些。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蚕豆和豌豆植株的不同点。

  2.能用语言和记录表达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初步了解两种植物的相同点。

  3.积极与同伴交流,感受观察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孩子收获的蚕豆和豌豆植株蚕豆生长PPT幼儿记录单(幼儿园PPT课件制作)

  【活动过程】

  1.观察蚕豆,感知蚕豆的特征。

  师:蚕豆是什么样的?我们仔细看一看,还可以摸一摸,和好朋友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观察比较蚕豆和豌豆,感知它们的不同。

  (1)幼儿自主观察比较蚕豆和豌豆的不同点。

  师:蚕豆和豌豆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仔细的'看一看,比一比。

  (2)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3)幼儿有序的观察并记录。

  (4)师生交流并共同小结。

  3.打开蚕豆荚和豌豆荚,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特征。

  4.观看PPT,了解感受蚕豆和豌豆的生长过程。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设计背景

  因为我们是大班的小朋友,所以对很多问题他们都喜欢去考虑去研究。通过这个游又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同时教育幼儿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过滤能使水变干净。

  2.培养儿童的探究精神,激励幼儿相处更多的过滤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让水变干净,在实验过程中要慢,讲解要细。

  活动准备

  1.泥沙水

  2.玻璃杯

  3.纱布。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脏水,思考使脏水变干净的方法。

  教师出示脏水并提问:脏水是什么颜色?里面有什么东西呢?用什么办法能使水变干净?

  教师小结:脏水里面有沉淀物,这些沉淀物是可以清出的`。清除有一个好方法就是过滤。

  2.指导幼儿进行水的过滤操作。

  教师分发器材和材料,知道幼儿先将纱布蒙在杯子上做过滤网,再把脏水慢慢倒在纱布上;边到边仔细观察纱布上有什么东西,过滤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3.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师小结:纱布上的泥沙,纱布挡住水里的泥沙,漏下水,杯子就变干净了。

  4.引导幼儿讨论:水有什么用处?怎样保护水资源?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让幼儿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力,同时也知道了怎样保护水资源,怎样节约用水。主要不足:实验过程中应该再利用其他材料做过滤,让幼儿知道其实过滤的方法不止一种。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利用幼儿园玩水池为幼儿提供玩水的机会,感知水的特点,巩固对水的认识。

  2、引导幼儿用各种资料投放水中玩耍,感知不同物体的“沉”与“浮”现象。

  3、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可以吸水的

  2、塑料制品,木制品,纸制品,泡沫制品,小石块等。

  3、大水盆若干。

  活动过程

  一、感觉游戏

  1、鼓励幼儿到水盆里玩水

  2、尝试

  —试试用双手捧水;

  —体会把手掌平放在水中与手指插入水中的不同感觉;

  3、发现

  —能看见水中的小手,是因为水透明、无色,捧着的水一会儿没有了,是因为水会流动等等;

  —把手掌平放水中用的力比手指插入水中用的力更大。

  二、听觉游戏

  1、请幼儿将塑料制品一一投入水中。

  2、试一试

  (1)听一听、比一比不同资料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

  (2)听一听、比一比不同资料从高处、低处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

  (3)得出结论:从高处将资料投入水中比低处将资料投入水中声音大,

  重的资料投入水中比轻的资料投入水中声音大。

  三、观察、比较、归纳游戏

  1、观察不同资料投入水中的沉浮现象

  比较资料的轻、重、厚、薄

  2、感知资料的轻、重、厚、薄和“沉”、“浮”的关系

  归纳那类资料会沉于水中,那类资料会浮于水中。

  四、触觉游戏

  1、用手触摸、感知那些资料吸水,那些资料不吸水。

  2、哪些资料遇水会烂,那些资料遇水完好如初。

 五、收拾整理资料。

  请幼儿把水中的所有资料收集在塑料袋里,使水中无杂物。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一一维护水资源。

  活动延伸

  请幼儿把今日玩水“水中的发现”告诉爸爸妈妈。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新的发现。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沙子和石头的特征,知道沙子和石头是多种多样的。

  2、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沙、石的用途以及它们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课件:有用的石头。

  2、课-照片:岩石。

  3、幼儿用水彩笔。

  4、幼儿搜集的小石头。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图片欣赏:漂亮的'岩石

  教师提出疑问:漂亮的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呢?

  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展开

  1、教师讲解岩石的形成

  岩石是经过风吹日晒,又经过雨水、空气等外力的作用,沉积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教师:你们出去旅游的时候看见过岩石吗?想一想在哪里见过岩石?

  (提示:海边,山林等)

  2、实验。

  出示:一团捏在一起的湿沙

  你们看这是什么?现在,我们用吹风机吹一吹,看看有什么变化?

  小结:小球上的沙,由于湿度的变化和挤压,可变成岩石。

  老师再告诉小朋友呀,岩石经过风吹、日晒或水浪的冲击可变成大石头呢。

  3、了解岩石的沙化特征

  课件演示:岩石和沙子

  教师:看看照片上是什么?,你们知道沙子是怎样形成的吗?

  小结:岩石被风化成为小块后,还必须经水流的不断冲涮,才能形成沙子,粗沙进一步又可变成细沙。所以,可以说沙是石头变的,石头也是由沙变的。

  4、引导幼儿在探索中认识石头。

  (1)让幼儿自己玩自己的石头(每人一块,颜色、大小、形状不一),

  (2)启发提问:

  石头是什么样的?(硬硬的)

  摸上去有什么感觉?(粗糙、光滑)

  你手里的石头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引导幼儿说出:石头是多种多样的,颜色有……,形状有……)

  5、讨论:石头有什么用?

  课件演示:《有用的石头》

  铺路、铺地、筑防洪堤、做假山、石桥和石凳、石栏杆

  结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石头。

  三、结束

  鼓励幼儿在小石头上作画。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回家后继续收集不同的石头,了解不同石头的作用,然后讲给大家听。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12-29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11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11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12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14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1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04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31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9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