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04 09:45:3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实用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实用5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

  1、同学们平时你们都去哪儿玩?

  2、指名2~3位学生反馈,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去这些地方的理由?

  3、是呀,好玩的地方有很多,黄山不乏是个好去处。黄山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特别是黄山的奇石,更是令人赞不绝口,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我们跟着导游一起去领略一下黄山的美景吧!

  二、感知

  1、媒体出示配音朗读课件。

  (学生初步领略黄山的奇观。)

  刚才我们跟导游走了一趟黄山,你们感觉美不美。

  (生:美。)

  想不想细细欣赏,让我们来读书吧!

  2、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很喜欢、很奇特的`石头,读给别人分享。

  3、反馈:

  指名学生读认为最喜欢的段落,并及时校正字音,了解字义。

  (尤其、奇形怪状等。)

  三、品文

  我们一起欣赏了这些奇特的石头,同学们能不能把看到的听到的说出来呢?

  1、讨论:

  选择你最喜欢的石头,说说这块石头奇在哪里?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

  指名交流,随机教学相应的段落,并适时打出四大奇石的图片和字幕。

  (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

  3、渗透学习提示:

  ⑴ 作者写奇石是一块一块写的,还是怎样安排的?

  ⑵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何为并列关系的句子。

  ⑶ 两块奇石之间用哪个句子连接起来?

  ⑷ 两块奇石调换写作顺序,行不行,读课文第2段后说一说。

  ⑸ 反馈:

  仙人指路也很有趣的连接句应去掉,变成猴子观海也很有趣!

  ⑹ 扩展:

  谁能根据这些奇石的特点,说说还可以换上哪些连接词?

  4、迁移:

  选择你喜欢的连接词,说说仙桃石和金鸡叫天都这两块奇石。

  5、积累:

  我们细细欣赏了这些奇石,能不能把它们记下来,随机打出奇石图片,让学生试背自己喜欢的奇石段。

  四、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导游一路欣赏了黄山的奇景,特别是几块奇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我们欣赏到此,下次我们还要再细细欣赏黄山的奇石。

语文教案 篇2

  课题: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生字。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作业:熟读课文

  小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作业: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读8个字 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修建半边井的人关爱他人的品质,懂得要关心周围的人。

  教学重、难点:

  体会修建半边井的人关爱他人的品质,懂得要关心周围的人。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

  查阅的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材料,幻灯片。

  学生准备

  课本、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读生字。

  二、学习生字生词

  学习多音字放假 寒假 请假 假如 假设 提出不懂的词语,其他同学通过字典帮助解释。钦佩:敬重佩服。钦:敬重。 难怪:怪不得。表示明白了某种情况的原因,就 不觉得奇怪了。 乖巧:讨人喜欢。

  学生和老师一起读认读字,写多音字,并给多音字组词。 通过字典帮助解释。 让学生认读 认读字。扩展知识,学习词语。

  三、熟读课文

  1、我给大家介绍半边井的知识,从哪里来的'?

  2、我们看看爷爷是怎么说的。

  3、原来半边井是因为有一半井口露在墙内,所 以叫半边井。为什么要把一半井口露在墙外呢?

  4、那是不是只有我家有半边井啊?你从哪里看 出来的?

  5、这些人家挖半边井,让穷人从井里免费挑水, 你觉得这样好不好?这样的做法体现了什么? 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文章最后说,鹿港是个有人情味的地方。谁知道鹿港为什么是个有人情味的地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了解鹿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游客在巷子里 走来走去? 为什么会盯着围墙下瞧个不停? 是爷爷说的过去鹿港有些人家比较穷困,没有能力雇工人挖井。为了让他们也有井水喝,有些人家就把自己家的井 挖在围墙下,井口一半在墙内,一 半露在墙外。这样一来,那些没有井的人家,也能来挑水喝了。 因为有些人家没钱挖井,没水喝, 所以把井口露在墙外面,让他们也喝到水。 不是。“有些人家就把自己家的井挖在围墙下,”肯定不止一家有半边井。 好。体现了人与人的互相帮助, 互相关爱。 从很久之前,鹿港的人就互相帮 助,互相关爱。现在还在延续这种 关爱。 指名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通过连环问题,引 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

  四、作业

  1、复习1-7 课生字,听写。

  2、熟读所学课文,并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

  3、复习巩固所学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 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

  3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生活引入,激发兴趣

  我们的城市是一方民间艺术颇为繁荣的热土,有让我们十分自豪的(嘉兴的民间艺术)。

  放眼华夏,我们更会惊奇中国艺术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式多样。瑰丽多姿的中国艺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请同学说说这些艺术形式的名称。

  这是扇来徐徐清风,让生活诗意无比的折扇;

  这是历经水与火的考验,荡漾着浓郁生活气息和独特艺术风格的陶器;

  这是将智慧与灵气凝聚,将愿望与生活浓缩,美仑美奂巧妙绝伦的剪纸。

  今天我们不说折扇、陶器,也不说剪纸,单来说“屏”。(2分钟)

  “屏”有什么好说的呢?假如是你,你会说说“屏”的什么?(屏的作用,屏的种类等) 那么英雄是否所见略同呢?下面就请大家跟随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走进“屏”的世界,去感受中国屏风的无穷魅力。

  (二)整体感知,把握结构

  1.快速阅读(800字文章90秒速读)、把握内容

  这是一篇散文,也可以当成一篇说明文来读。我们不妨先当做说明文来读。说明文主要给人以知识,阅读说明文我们要培养快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这种能力特别需要着力培养。下面我们用快速阅读的方式来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①什么是“屏”(找出课文中的语句)

  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

  屏者,障也。

  补充了解“屏”的意思:

  屏——大门外或大门内对着大门起遮挡作用的墙。

  屏——屏风: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

  屏——形状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如孔雀开屏,荧光屏,屏幕。

  屏——遮挡,像屏风一样起着遮蔽作用的东西;如“屏障”。

  ②排序梳理要点,把握课文内容、结构、顺序。

  生活中诵诗研究觉屏有味( ); 总说:引出对象,点出特点

  功能上实用装饰结合并重( ); 作用

  分类里材料装饰雅俗有别( ); 分说:种类 逻辑顺序

  设置时风格位置得体才是( ); 设置

  结尾处畅想期望超越前人( )。 总结:强调作用,点明用途

  (三)精读课文(800字文章60秒细读)、赏析美点

  这篇文章,它的语言太美了,用词用语非常的雅致,词汇很丰富。

  本环节的主要内容:

  (1)选一组词儿读一读;(积累词语) (5分钟)

  示例:微妙:深奥玄妙,很难捉摸。擅长:在某方面有专长。称道:赞许,夸奖。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韶光:美好的春光,喻指美好的青春年华。造型:塑造人或物体的形象。得体:恰当,恰如其分。休憩:休息。

  这个“休憩”和“休息”一比,那种很雅致的色彩就出来了,它就比“休息”漂亮。你看“造型”这个词,我们常说这个学校的大门模样很好看,就不如说“造型很别致”。再比如我们可以说有的同学“擅长”做什么。所以说,书面语用在口语的表达上就能显示这个人的文化修养较高。再读。

  (2)选几个句子说一说;(理解诗词) (5分钟)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明确: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的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明确:

  《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这里引得实在有味了——引用之前有一句话很关键,“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屏者,障也”,障什么?障视线!NO!障风!NO!看一下引用的原文,你就会品出引用之妙——“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封建礼教阻碍了杜丽娘对美好事物包好青春、爱情的追求和向往。韵味无穷。

  《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③“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明确:

  “愁多转觉心闲。纸窗竹户屋三间,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真是引得妙!闲来无事,摆一张小椅,优哉游哉,摇啊摇,视线转到屏风处,这里有天光云影,有风云人物,有世间稀奇怪事,天下间凡所应有都可以无所不有地呈现在那小小的`一方屏风上,这是多么惬意的生活啊!

  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④补充: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3)选几个美段品一品。(体悟情感) (10分钟)

  体会对屏的感情要抓角度,可以抓时间角度,分别从“小时候,研究时,现在生活中”三个角度找出相关句子,认真品味句子中的关键词,体会其间的情感表达。

  ①小时候:“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心生向往之情”。

  销魂——为什么销魂?向往什么?

  明确:对一个小孩来说,诗中描绘的情景不能不让人“销魂”(形容人极度兴奋、欢乐或极度悲伤、苦恼时情绪难以控制的状态):“银烛、秋光、画屏”多么美妙的景象,还有“轻罗小扇扑流萤”这种让儿童着迷的事情,更诱人的还有“卧看牵牛织女星”的神话传说相伴,这不销魂都不能。

  向往有屏相伴,向往见到更多的屏,向往长大后能够研究屏。

  ②研究时:“神秘作用”,“实在微妙”。

  神秘、微妙——功能多多;阻隔人际;遮挡隐私。

  直接称赞: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

  侧面烘托: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③现在生活中: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缺少诗意的屏风制作和审美素质的下降,深感遗憾。期盼改变现实,超越前人。

  ④穿插介绍陈从周: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昆曲。著有《说园》、《苏州园林》。

  ⑤总结:

  小时候:喜爱、向往; 研究后:痴迷、赞赏; 生活中:遗憾、期盼。

  课文小结: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四)铺排拓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大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如:尺牍、茶具、漆盒、根雕、木雕、竹雕、瓷雕、篆刻、石绘、匾、佛像、塑像、国画、盆景、刺绣、剪纸、景泰蓝等。

  (五)精彩总结

  网上有句流行语: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而今天我们品的不是物,是文化!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三、板书: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四、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五、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精选)08-11

语文教案(经典)09-11

【精选】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精选)08-27

[经典]语文教案09-02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