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24 10:41:50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案[汇总9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要点,结合习作插图展开想象,按照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

  2、能有条理地把心中设想的各种美好节日写通顺、写具体。

  教学重点:

  展开想象,按照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把心中设想的美好节日写通顺,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节日,春节、植树节、护士节、中秋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情感与愿望。你们的心里,是不是也蕴藏着许多美好的情感与愿望呢?

  2、假如让你按照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你会设立一个什么节日呢?

  二、指导看图,展开想象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想想每幅图的含义。你根据此图分别可以设立一个什么节?

  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登高节、爱鸟节、丰收节)

  3、根据自己设立的节日,进一步想象一下人们过节的情景吗?指名说。

  三、指导习作

  1、除了图上所画的节日以外,想想你心中还有哪些美好的节日?

  指名说说:(健康节、玩具节、体育节、成功节、休息节……)

  2、是什么事情让你想到要设立这个节日的?你和别人又是怎样度过这个美好节日的?能不能描述一下?

  3、小组内交流:要求:

  (1)按照一定顺序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以及如何过节的。

  (2)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说说心中的想象。

  4、指名回答,同学评议。

  四、学生写草稿

  1、提出要求:

  (1)展开想象,按照自己的心愿合理设立一个节日。

  (2)有条理地把心中设想的美好节日写通顺,写具体、生动。

  2、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帮助。

  五、点评、修改

  (1)指名读习作,提出优缺点及改进意见。

  (2)学生修改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1

  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

  设计美好节日

  如何过节的。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

  2、 学习由上至下、由外至内的描写方法。

  3、 背诵课文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

  难点: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什么地方?今天老师就带领全班同学去新疆旅游,去看看那里的天山之夏。(板书课题、幻灯片播放地图)

  2、字词检测 (不过旅游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先学好字词,明确旅游路线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欣赏那里的美景) 峭壁 飞泻 白莲 荡漾 俯视 矫健 新疆 戈壁滩 溅起 漏下 五彩斑斓 五彩缤纷

  3、文章结构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从那些字可以看出来?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

  2、 学习由上至下、由外至内的描写方法。

  3、 背诵课文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 难点: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什么地方?今天老师就带领全班同学去新疆旅游,去看看那里的天山之夏。(板书课题、幻灯片播放地图)

  2、字词检测 (不过旅游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先学好字词,明确旅游路线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欣赏那里的美景) 峭壁 飞泻 白莲 荡漾 俯视 矫健 新疆 戈壁滩 溅起 漏下 五彩斑斓 五彩缤纷

  3、文章结构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从那些字可以看出来?

  (移步换景: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再往里走)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完课文,天山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谈谈你的感受。(幽静、繁花似锦、五彩缤纷…)

  2、文章抓住了天山什么特点来写的?(“静”美)

  3、图片欣赏,了解新疆,了解天山(老师想请一个小导游来为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讲解,从图片让我们整体感受一下天山独特的韵味,谁愿意试一试?)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定有同学迫不及待想去了,那我们就出发吧。来到新疆,可正是七月,到处都是戈壁滩,炎暑逼人。那我们就一起骑马上天山避暑吧。

  (一)进入天山

  进入天山,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景物:雪峰、溪流

  特点:雪峰(高、大、白)

  溪流(急、清、活)(男女分别读雪峰和溪流的句子)

  写法: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小结:由上至下,写了天山的雪峰高、大、白的特点和溪流急、清、活的特点。突出了天山寂静的特点。

  (二)再往里走

  不要背着迷人的寂静的雪山溪流牵绊了我们的脚步,我们继续前进,再往里走,相信里面还有更加美的景色在等着我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写了原始森林什么特点?突出了天山的什么特点?(视觉)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密、绿、)(听觉)马蹄溅起的.水声;远处的几声鸟鸣(幽)

  小结:以动衬静,写了天山原始森林密、绿、幽的特点,突出了天山密林的幽静。

  (三)再往里走

  1、山脚像秋天似的凉爽,再往里走就到了春天了。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为什么到了这里就像是春天了?你喜欢这片花海吗?(齐读第四自然段)像….像….像….写出了野花多、高、艳的特点。谁能模仿这个句子写一段话?“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所以作者不禁要赞美“虽然这时天山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里的无边繁花呢”(改成陈述句:虽然这时天山并不是春天,但是没有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里的无边繁花。)反问句,加强语气,更能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小结:连用三个比喻构成一组排比句写出了野花高、艳、多的特点。

  2、走出这片原始森林,穿过着花的海洋,我们到了这奇丽的千里牧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千里牧场的?突出了它什么特点?(由外至内,辽阔、风平浪静)小结:由外至内,写了这像织锦一样的花海和这无边的牧场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骑着马我们轻轻的走,静静的感受天山的“静”美,静静的徜徉在这美妙的人间天堂,这就是天山之夏。思考这句话的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天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课堂小结

  谈谈这次天山之旅你有什么收获?

  1、看到了天山的美景

  2、学习了写作方法描写顺序(由上至下、由外至内等)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问等)

  3、积累了很多优美的词句。

  五、拓展训练

  练笔:选择一处你熟悉的地方,试着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完成一篇小习作。推荐:文章节选碧野的《七月的天山》,课后有时间请同学读一读整篇文章。

  板书设计

  天山之夏

  进入天山

  雪峰(高、大、白)

  溪流(急、清、活)

  人间天堂

  移步换景

  再往里走

  原始森林(密、绿、幽)

  “静”美 再往里走

  野花 (高、艳、多)

  牧场(辽阔、风平浪静)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说明

  这个语文园地有七项内容,分别是巩固汉语拼音、认识反义词、复习要求认识的 字、看图连词、读句说句、认读姓氏和背诵古诗。

  二、教学建议

  第一项“我会写”,要求找一找声母、韵母,分别抄写下来。一列长长的车上混合出现了23个拼音字母,谁是韵母,谁是声母,分辨前让学生先背背声母表、韵母表;分辨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按顺序找,边找边给其中一类画上记号,如韵母下画“—”,没画的就是声母;然后再分别抄写。抄完后应要求学生自己检查,读一读抄写的韵母、声母,数一数抄写的字母总数是不是23个。练习的方法可由老师指导,也可让学生出主意:怎样找不会错、漏?只要适用都应采纳,以鼓励学生遇事善于思考。

  第二项“我会连”,是认识反义词的练习。题中有四对词,有一对已连上,教师要启发学生想想为什么把“出、入”连起来,并告诉学生这样意思相反的两个词称一对反义词。再让学生找出这样的词连起来,然后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连的,也可指名板演。在学生自练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

  第三项“我会读”,题中将学过的24个字分类排列给学生读,既巩固生字又渗透了思维训练。可采用同桌之间互读、开火车轮读等方式,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师要重视抽检与个别辅导。

  第四项“我会连”,是把认字学词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图上的事物学生都熟悉,可让学生自己先读一读,试着连一连,然后同座互相检查一下。教师可着重辅导一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第五项“读读说说”,是让学生了解基本句型,说完整的句子。两个例句都是说“谁做什么”,一个填空要求把句子补充完整。可先让学生读句子,在读中建立句的概念,再口头填空。说句子时,如果学生说出的是完整的句子,但不是例句的形式,教师不必否定,可引导:你能说说沙沙做什么吗?

  第六项“我会认”是一项有趣的认字活动,体现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己认字的教改思想。

  题中的30个姓氏多为课本上没学过而生活中见过的,比如同学、老师和亲友的`名字中有,学生一定已经认识了一部分。让他们把自己认识的姓读给同学、老师听,再涂上颜色,既好玩又能产生成就感。练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要求,然后放手让学生自认自涂,把涂色的姓读给同桌的同学听。如果互读后学生又认识了几个还可以继续涂,全班交流后又认识了几个也可以涂。很可能到最后全都认识了,看着一朵朵认字花开在书上,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也不排除可能涂了许多字,但并不认识或当时认识,一会儿又忘了。教师不必批评,可鼓励学生想办法把这些字记住。

  第七项“读读背背”,内容是一首古诗《咏鹅》,作者骆宾王。全诗描绘了鹅在水中浮游时的欢快情景,表达了作者喜爱鹅的心情。诗意,学生借助图画能大致读懂,教师不必讲解,重点应指导朗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朗读可从以下三方面指导。

  1、借助拼音

  把每个字读正确、读清楚。

  2、速度稍慢,注意停顿。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边读边想象画面上鹅的样子。

  三、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

  1、要求:(1)、大声读课文;(2)、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将课文读正确。

  2、反馈:(1)、你会读吗?(2)、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3)、识字游戏:a、向字宝宝挑战; b、抽牌读 c、开火车读 (4)、读词语(生自己读、指名读、同桌互读)

  三、学习课文1、4两段。

  1、读了词语,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人种的葫芦,怎么样?出示挂图,看看图,你想说点什么?

  2、课文哪一段写了这一内容?

  3、学习第一段

  (1)、学生读。用横线划一划描写葫芦长得好的句子。

  a、反馈

  b、读词组:雪白的'小花 细长的葫芦藤 可爱的小葫芦

  说词组

  c、说葫芦的生长过程

  (2)、哪一句话看出这个人很喜欢自己种的葫芦?

  4、学习第四段

  (1)、这么好的葫芦,最后长大了吗?哪一段讲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2)、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了,你着急吗?读出着急的语气。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你伤心吗?读出伤心的语气。

  5、指导书写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article/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四)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sjbwz/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1958到1963年,是斯霞老师教学硕果累累的五年。这五年里,她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六年制改为五年制的试点任务,获得了省教育厅和中央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并且积累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套实践经验。1963年6月,学制改革胜利完成之时,斯老师应江苏省广播师范学校的邀请,进行了《小英雄雨来》的广播教学。播出后,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反响强烈,好评如潮。40年前《小英雄雨来》的广播教学实况已经成了历史,我们无缘学习、欣赏,所幸有《广播教学稿选》(小学版)上刊登的《小英雄雨来》教案。我们又发现,1982年1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教学生涯》中也有《小英雄雨来》教案。对比之下,我们惊喜地发现,两者是不同时期的教案。前者用三课时教,而后者只安排了两课时;前者较为简略,后者增设了好些个问题,还多次组织学生讨论;课文的重难点没变,但处理方法有所变化,作业布置也有所不同,后者似乎更切合语文实际──显然,用两个课时完成这么一篇较长课文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节奏就更紧凑。这两个教案成了斯老师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见证。我们这里读的是1982年出版的教案。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今天,全国各地都在乘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发所带来的语文教育改革的春风而思索、实验之时,再来回顾《小英雄雨来》的教学,仍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不禁深深叹服于斯霞老师对语文学科本质的独到把握,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恰当培养。

  《小英雄雨来》一课教学中,随处可见斯老师运用语言本身的特点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如,对芦花村(故事发生地点)景色描写段落的品味:“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通过引导学生先读句子的主要成分,再逐句把附加成分放进去读,最后连起来读,并进行前后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芦花村景色的优美。要知道,小小的芦花村只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一小部分,和芦花村同样美,甚至更美的大片河山正遭受着日寇的蹂躏。教学中突出芦花村的美旨在引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自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碰撞。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必然会熊熊燃烧起来。烈火必然射向蹂躏我美好河山的侵略者。《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蕴涵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篇篇课文中,不仅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知识,还渗透了生动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

  张志公先生阐明:“由于思想和语言有着不解的因缘……在进行语文教育时就离不开语言材料所含的思想内容。”斯老师在教学中,板书突出雨来在夜校里学习的内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再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感情。把雨来对美丽的家乡的爱和对自己祖国的爱直接连接了起来,为揭示雨来的英雄行为做铺垫。板书和有感情朗读强化了学生的感知,无疑也熏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在重点段(鬼子把雨来捆绑起来,对他哄骗、利诱、威胁、毒打,雨来坚强不屈),斯老师先是安排学生默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课文中哪些词语把鬼子的丑态勾画出来了?一边讨论,一边在黑板上作了“鬼子雨来”的对比板书,把敌人的丑恶嘴脸和雨来在敌人面前的坚强不屈清晰地揭示了出来。学生通过课文本身的词语句段看到了敌人的凶残,领悟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坚强不屈。板书又强化了学生的认识。

  在本课教学中,斯老师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知道,随课文分散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斯老师几十年教学生涯中的一大成果。她曾在谈识字教学的文章中写道:“总之,学生识字的基础是在不断变化的,他们的知识在一天天充实,他们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同样教识字,低年级和高年级有区别……我们要注意学生识字基础的变化,有的放矢地改变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在这里我们看到斯老师正是这样做的。

  《小英雄雨来》是学生小学快毕业时的课文,学生正具有相当的识字能力。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教学,斯老师明确提出“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在方法上,通过“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做,有明显的年段特点,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教育观。

  斯老师在讲读教学中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课堂上,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教学中,斯老师精心设计问题,让提问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学生在讨论、答问中进行了种种语言实践活动。教给了学生方法,发展了学生能力。

  斯老师很重视默读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对默读特别指出不同年段的要求,高年级是“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并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显而易见,“默读”包括略读、浏览等,主要用来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是学生个体阅读行为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训练、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斯老师在《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教学中始终重视培养学生默读能力,以精当的提问帮助学生通过默读领悟课文内容,从第一段到最后一段的教学,贯穿始终。

  当代教学理论中有一个很吸引人的口号,就是“为迁移而教”。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这两种说法有所不相同,但其主旨是一致的。斯老师引导学生扶着教材这张凳迈开了语言训练的步子,本课教学注重以读促写的结合。仅以几个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找出文章的重点段”“分析围绕中心写一、二、三、五、六段的作用”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文章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激发学生思考今后自己的习作需要注意些什么:“句子优美”“词语丰富”“笔法生动”“文章题材的取舍和安排”等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体验必定深刻。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复习重点

  1、掌握本单元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正确运用。

  2、辨析同音词,正确应用。

  3、背诵《船长》一文的有关段落。

  4、说话练习:学习采访。

  5、作文:学会感恩。

  复习过程:

  一、字词:

  (一)、强调:廉、庸、簸、薄的写法。

  (二)、注意多音字:

  着想、背着、呼号、给予、尽管。

  (三)、辨析同音词:

  先找学生说说辨析的方法,再进行强化训练。

  1、休养、修养

  (1)他经常读书,很有()。

  (2)他在家()了一个月,便康复了。

  2、截至、截止

  (1)作文竞赛()到本周五。

  (2)()八月底,本刊物已收到稿件几百篇。

  3、反映、反应

  (1)这篇文章()了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

  (2)听了教师的提示,他没有任何()。

  4、顷刻间是指再写四个这样的词

  5、聚精会神形容再写四个这样的词

  6、负荆请罪出自《史记》、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

  二、课文重点。

  廉颇是的人。

  蔺相如是的人。

  有关知错就改的.名言有(两句)

  负荆请罪意思是

  形容知错就改的成语还有

  学了这一课让我明白了

  2、船长哈尔威是个的人。

  他的做人之道是

  学了这一课我领悟到

  本文的作者是他被称为,他的代表作有。

  3、《爱之链》课题的意思是乔依是()的人,学了本文,我懂得了。你联想到有关的名言有。

  4、默写〈〈船长〉〉有关段落。

  5、根据〈〈我不期望回报〉〉仿写诗名。

  如果你是,我乐意是;

  如果你是,我乐意是。仿写。

  三、口语交际:

  学习采访:刘老师让同学们采访小作家张桐,请你列一下采访提纲。

  四、作文:

  题目:感恩的心

  重点指导如何写细致。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观察,勤于钻研。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主动探究。

  学习生字新词,练习有感情朗读。

  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好奇心”是多么重要,进而懂得要善于观察、勤于钻研的道理,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具准备

  一个苹果、录音机、生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我松开手,会怎么样呢?

  学生演示苹果落地的现象。

  揭示课题:普普通通的苹果落地现象,却引发了牛顿的思考,从而发现了世界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板书课题)

  简介牛顿:牛顿是英国人,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他在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光学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二、老师范读。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提出要求: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生初读课文,师巡视指导,注意导优辅差。

  检查初读情况:

  重点检查几个字的读音。牛顿、自言自语、抛开、反复、专心、研究。

  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注意纠正。

  小结: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觉得很奇怪。为了弄明白,他反复观察,专心研究,终于发现了苹果落地的秘密。

  指导书写“世、言”。学生练习书写。

  理解内容,深入体会。

  过渡导语,朗读课文。挑选喜欢的段落来读。读给同桌听,读得好的夸一夸,读得不好的帮助他。齐读。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看到苹果落地,牛顿想了什么?(用直线画出),做了什么?(用曲线画出)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汇报交流。

  理解“奇怪、自言自语”,说话造句。

  为什么以前没人注意的现象牛顿会去注意、去研究?(好奇心是发明的动力)

  比较句子,体会带点词的用法。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他观察、研究,发现了苹果落地的秘密。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他又反复地观察,专心地研究,终于发现了苹果落地的秘密。

  指导读出语气,突出重点词语。自己练读——生范读——指名读——齐读。

  总结拓展。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觉得要向牛顿学习什么?

  师:其实,牛顿小时候,除了数学,其他功课都不好,老师认为他是个差生,但是他勤奋好学、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四人小组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了什么奇怪的现象?有什么弄不明白的问题吗?

  交流汇报。

  师:小朋友们真

  是太棒了!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因为充满好奇、善于观察、爱动脑筋而产生的。我相信,不久以后,在座的很多小朋友也会成为伟大的发明家。在这里,洪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本好书——《发明发现的故事》,希望小朋友们能够多看好书、多观察、多思考,以后也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布置作业

  请小朋友们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把你的发现写下来,或者画下来,下节课进行展评、交流。

  教学后记

  本课的一个重点是引导学生像牛顿那样,对世界充满好奇、善于观察、爱动脑筋,课后设置的作业,让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画下来,有利于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认识14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爱护小动物。

  学重点:课文内容,理解认识14个生字。

  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理解认识14个生字。

  教具准备: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病了都要去找医生,那么树生病了怎么办?谁是它的医生呢?写课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啄木鸟”。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听课文录音。

  2. 生自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落?圈出生字。

  3. 学习生字。啄棵病体虫医治鹰气对鹊干敲术

  4. 我愿当小老师。

  5. 找出这些生字的“邻居”。

  6. 谁还能找出这些字的'朋友。

  7. 读课文,组内一人读一节。

  8. 推举读得最好的到前面读。

  三.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 齐读课文。

  2. 你最喜欢那一段。

  3. 学习第四自然段。课件出示

  4. 第四段。

  5. 指名读第四段。

  6. 讨论:啄木鸟是怎样给老树治病的?

  7. 那么猫头鹰和喜鹊为什么不能给老树治病呢?

  8. 指导学生读2、3自然段。重点指导朗读,使学生知道老树是树干生病了,猫头鹰能住老鼠,喜鹊只会啄树枝和树叶上的虫字。

  9. 齐读第一段,这一段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了?

  10. 学习最后一段。

  (1) 指名读

  (2) 说一说有几句话?都写了什么?

  10.再读课文,看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四. 课堂总结:鸟是消灭害虫的能手,是树的医生,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五. 作业:把今天学到的课文讲给小弟弟小妹妹听。

  六. 板书设计

  啄木鸟

  啄棵病体虫医治鹰气对鹊干敲术

  一棵苹果树生病了 结了许多大苹果

  啄木鸟敲找捉学

  第二课时啄木鸟

  教学目标:学习写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指名读课文。

  2. 读词语。

  啄木鸟一棵生病身体虫子医生治病猫头鹰叹气对不起

  喜鹊树干敲门手术

  二. 学习写字

  1.出示生字:棵病体虫气说起术

  2.起读生字。

  3.认识“言字旁”

  4.讨论这些字的结构、笔顺。

  5.师指导:“说、起、气”。

  说:师用红笔标出言字旁,学生练写。

  起:师先示范,学生描红。

  气:用红笔标出第四笔,然后请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描成红色?

  6.其余的字学生自己在田字格里练习写。

  7.评比:写得好的奖励小红花。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写了8个字,写时一定要注意“言字旁”和“气”字的最后一笔。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08-10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12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0-10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27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13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9-02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9-01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9-18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9-24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