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30 09:05:43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实用【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实用【8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动物身体的奇妙、有趣。

  2、能运用身体各部位创造图形,并能对应身体图形做动作。

  3、在游戏情境中感知活动的乐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活动准备:1、身体各部位图形卡片2、动物图形卡片3、布偶4、录音

  活动过程:

  一、律动《郊游》——导入活动

  师:美丽的.秋天来了,老师要到影子王国探险去,你们想去吗?那咱们就出发吧!

  二、进城啰!——热身活动

  1、认识身体各部位图形。(手、头、脚……)

  2、根据图形与对应的身体部位做动作。

  三、动物的身体真有趣

  1、壁虎借尾巴,了解壁虎断尾是自卫以及它能再生的功能。

  2、丢失的影子,根据轮廓辨认动物并巩固其身体特征。

  四、我们的身体很有趣

  游戏:迷惑大狐狸

  延伸活动:小动物战胜大狐狸(观看vcd)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马铃薯的食用方法,喜欢吃马铃薯。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1、图片:食用马铃薯的图片 , 生长的马铃薯,发芽的马铃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教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土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铃薯"。今天我们来认识马铃薯。

  二、认识马铃薯及其生长过程

  1、出示图片:马铃薯教师:这是什么?它还有一个名字呢,知道叫什么吗?

  2、出示发芽的'马铃薯图片。

  请小朋友看看这个马铃薯有什么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看看马铃薯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

  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会结出新的马铃薯吗?

  3、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

  (1)让幼儿讨论:发了芽的马铃薯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教师:马铃薯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马铃薯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你知道芽朝哪里长吗?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幼儿讨论后知道,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3)教师:什么时候长出叶子了,看到露出地面长出嫩嫩的叶子,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马铃薯了。

  (4)教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幼儿自由讨论。)

  (5)教师:马铃薯宝宝要长出来了,知道宝宝长在哪里吗?原来是长在根的最前端。宝宝在地下长,地上面开出漂亮的花了!

  (6)提问: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马铃薯从土里挖出来?

  (7)出示图片,观察地里成熟后的马铃薯。教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马铃薯了。

  4、教师小结马铃薯生长的过程:

  把发芽的马铃薯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马铃薯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马铃薯就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吃了。

  三、马铃薯的食用

  1、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马铃薯都可以吃?长芽的,已经变绿了的可以吃吗?

  教师:长芽的,已经变绿的马铃薯有毒素是不可以可以吃的。

  2、提问:马铃薯可以怎么吃呢?幼儿讨论

  3、出示马铃薯制成的食物图片教师和幼儿一起归纳做法:可以炸,炒,煮,烤。切成块,丝,整个,土豆泥等。

  教师:想不想吃马铃薯啊?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美味的马铃薯食品吧!

  教学反思

  新《纲要》中一再强调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如果在幼儿期能够通过科学教育激发何培养起幼儿的认识兴趣何探究欲望,也就是使幼儿具有了终身学习何发展的动力机制,这将使之终身受益。对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而且,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问题无时无刻的在发生。因此,幼儿核心教育更多地应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生成。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清楚肌肤的特征与作用,能借助触觉及已有经验辨别触碰对象。

  2、明白保卫肌肤的关键性。

  教学预备:

  1、纸盒每一组统一,里面装布娃娃、树皮、羽毛、棉絮、泡泡塑料、小木板、金属制品、棉织物等方便触碰了解的物件。纸盒一侧抠一小孔,可以让一只手深入。

  2、用于蒙眼的眼罩四个。

  3、画画用的纸、笔一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开始

  1、幼儿教师:带孩子做律动《由头至脚》。

  问:刚刚我们律动中做到了我们身体的那一些器官?(提问孩子)

  2、幼儿教师:小孩们,除这一些器官,我们身体上另外还有那一些器官?

  3、我们身体上有一样神秘奇妙的物品,请你们猜猜它是啥?(让孩子自由回答)幼儿教师一步步导出答案——肌肤。

  4、孩子听小故事《神秘奇妙的“紧身衣”》。

  (二)基本

  探讨肌肤的作用。

  1、幼儿教师:孩子们,刚刚小故事中讲的是啥?(孩子探讨),幼儿教师启发孩子说一说肌肤的作用(它有触觉,能明白冷、热、软、硬与痛痒;它能调节身体温度,排泄没用的东西)

  2、启发孩子想想怎么样保卫自个儿肌肤。

  肌肤对我们十分关键,我们应当怎么样保卫它?幼儿教师启发,孩子得出论断。(预防灼伤、灼伤、划伤等等)

  3、不看也明白。

  A、幼儿教师:肌肤有一样厉害的本事,他碰到一样物品,不需要双眼帮忙,便可“猜”出是啥。

  B、幼儿教师带领孩子发现:每一组派1名孩子来摸纸盒内的物件,并讲出物件名字或类别,幼儿教师拿出该物件验证猜想是不是准确。

  C、孩子动手操作:每一组一只纸盒,轮换蒙眼触碰盒中物件,说一说名字或类别,拿出盒中物件,用其接触其余身体部位上的肌肤,说一说有何感觉。

  4、好象长了双眼。

  幼儿教师:肌肤非常神秘奇妙,貌似长了双眼一样,我们来瞅瞅哪个的肌肤更神秘奇妙。

  孩子两两结伴,孩子甲在孩子乙背部用手指画简易的图案(或者写字、写数字),乙在纸上记录甲所画的.图案,接着,2人对换。

  5、孩子出示自个儿的记录。

  接连开展几次,瞅瞅哪个的感觉更准,能把画在背部的简易图案准确的记录下来。

  扩展:

  在生活中启发孩子:怎么样来保卫我们的肌肤?幼儿教师开展总结评论。

  (三)结束:

  听Music,走出教学室,叫我们的肌肤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

  2、幼儿能够把观察到的东西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

  重点及难点:

  幼儿能够观察到事物的.变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活动准备:

  纸、笔人手一份。

  活动流程:

  导入、寻找老师自身的变化→找教室里的变化→找教室外的变化→画渐变图。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我还是小毛头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给我取了名字,叫我“小囡囡”,后来,我慢慢长大了,瞧,现在我变成了一个大姑娘了,你们说我还会变吗?会变成什么样?

  1、寻找老师的变化

  2、寻找自身的变化

  (二)、找教室里的变化

  幼儿去教室四周围找,找到后逐一讲述。

  (三)、教师外的变化

  幼儿结伴商量后再讲述。

  (四)、画渐变图

  幼儿画好以后互相交流。

  (五)、结束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员查询自己想要的资料,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信息传递的发展历程,制作资料卡片。

  2.能够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带给人们的方便与快捷;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了解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历程,认识科学技术在人类的信息传递中所起到的作用,知道现代的信息传递工具及方式。

  教学重难点:

  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技术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上一节课,我们信息了第一节《生活中处处有信息》,并且一开始就指出了“信息就在我们身边”,那有一个问题:我们是如何感知“信息就在我们身边”的呢?

  学生回答

  归纳:我们感知信息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我们“如何”感知,就是信息“如何”被获取。

  二.猜想假设:

  小组内进行

  三、制定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四、实施探究:

  1、信息的获取

  人们通常用眼、耳、手、鼻、舌等感觉器官来捕获信息。但我们天生的感觉器官获取我们想知道的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或是有障碍的。例如,我们仅凭肉眼想去看到细菌,这样往往就是力所不能及了。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信息采集技术代替或延伸了任的感觉器官。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细菌,可以使用显微镜。再例如,人老了,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开始退化,出现了耳聋、眼花等感知障碍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助听器、老花镜等科技产品帮助感知、获取信息。

  2、信息的传递

  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发挥效益。例如,一种知识技能怎样才能从一个掌握者的手里传播出去呢?就是通过语言、肢体示范等等交流活动。例如:一个人搬砖头盖房子快还是多各人一起盖房子快?(学生回答:多人快)如果只有一个人掌握了盖房子的技术怎么办?(学生回答:传授技艺)那技术的传授过程就是信息的传递过程了!信息的交流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3、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

  肢体动作——>语言、行为——>文字书信——>烽火狼烟、击鼓飞鸿、飞马传书——>电报、电话、电视、广播——>移动通信:卫星、网络

  信息传递的速度:慢——>快

  4、过渡:

  选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得到的信息量大、速度快,那么,是不是我们所接受到的信息对我们来说都是必须的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所接触到的,往往都是原始信息,而原始信息往往需要经过加工处理,才能成为对我们有用的信息。

  五、展示交流

  信息的处理

  举例:气象站每天都要记录一天的风向、风力、云层、雨情等等,那记录下来的这些数据都是“已发生”的,那么,这些历史数据的意义在哪里呢?人们经过分析和整理这些数据,就对天气的变化规律有了一定的掌握,通过一定的分析,就能推测出未来的天气变化,就有了我们对我们生活有帮助的“天气预报”。要做出一次准确的预报,所需要的已往的`数据量是非常大的。那么人么对那些原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就是对信息的一种处理。对于像例子里这样大量的数据,也就是信息的处理,如果是采用人力,那么付出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这时候,人们就可以借助计算机这种有着高速度、高精确度、大容量存贮和逻辑判断能力的信息处理工具了。

  六、拓展创新:

  畅想未来的信息传递方式。

  七、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历程,认识科学技术在人类的信息传递中所起到的作用,知道现代的信息传递工具及方式。

科学教案 篇6

  一、设计思路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兴趣热点,孩子们参观了幼儿园旁边的菜场,通过与营业员的接触了解蛋的种类和名称;通过家园之窗及与家长的沟通,发动家长老师孩子共同收集实物图片等,扩大了对蛋的认识。可以说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浓厚兴趣,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动,让他们看看摸摸尝尝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喜欢的。为了进一步拓展蛋的主题我特预设了这节探索活动,旨在让本班的孩子通过各种感官来探索了解蛋的形状结构。进一步积累有关蛋的知识经验。小班的孩子正是培养情感的初始阶段,通过在这次活动让孩子在吃蛋的时候互相谦让,共同分享,这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在探索的过程中激发了孩子强烈的'探究愿望,为孩子的后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探索了解蛋的形状、结构,积累有关蛋的知识经验。

  2、初步培养幼儿比较、判断能力。

  3、初步培养幼儿与同伴分享的意识。

  三、活动准备

  1、让幼儿自己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蛋,将蛋藏在教室四周的"树林"里。

  2、一只不透明的大布袋内装鸭蛋、鸡蛋、鹅蛋、鹌鹑蛋等。

  3、人手一只塑料碗,每桌中央放一空碗、擦手巾。

  4、将幼儿家长、教师收集的有关蛋的图片布置在活动室墙上。

  四、活动流程:

  玩一玩→试一试→尝一尝→延伸

  (一)玩一玩

  1、看看摸摸猜口袋教师:你们猜猜看口袋里装了什么?(启发幼儿运用视觉、触觉来猜)2、教师逐一出示口袋中的蛋宝宝,让幼儿数数有几只并说出蛋的名

  3、找找蛋宝宝让幼儿自由到"树林"边找蛋宝宝,互相看看比比。

  教师:你找的是什么蛋?什么蛋宝宝大?什么蛋宝宝小?

  (二)试一试

  1、引发吃蛋的愿望教师:你喜欢吃蛋吗?要吃到蛋先要做什么?(提醒幼儿将剥掉的蛋壳放入碗中)

  2、幼儿自由探索,尝试区分了解生蛋和熟蛋。

  教师:你们的蛋都可以吃吗?为什么?生的蛋里面是什么样的?熟的蛋里面又是什么样的?

  3、幼儿讨论交流

  4、归纳小结

  (三)尝一尝

  1、让幼儿尝尝熟蛋。

  2、启发幼儿将熟蛋与别人分享。

  (四)延伸

  教师品尝咸蛋并与几名幼儿分享,提示幼儿:为什么你们吃的蛋有的淡有的,那是怎么一回事呀?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其他蛋的愿望。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保鲜袋抓空气,感受空气是会动的、无所不在的。

  2、用空气袋自制玩具,体验自制玩具进行游戏的快乐。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保鲜袋、夹子每人一份,彩色纸若干;

  2、小碗每组一只。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活动。

  1、师出示保鲜袋:这是什么?

  2、师:对,这是厨房里用的小口袋,平时是用来装食物的。不过今天它要来跟我们小朋友做游戏。可是小口袋说饿了,想吃的饱饱的再来玩游戏。

  二、尝试活动:装空气,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1、出示鼓的口袋:看,这只小口袋吃的饱饱的了,你们知道小口袋吃了什么才这样胖乎乎的`呢?(空气)

  2、幼儿自由猜想。

  3、教师小结:对了,因为小口袋吃了空气,所以才变得这样胖乎乎的。

  4、今天来了很多小口袋,请小朋友自己来想办法来让小口袋吃空气,让小口袋吃的饱饱的。

  三、幼儿第一次装空气,感受空气会动。

  1、师:想一想怎么样才能让小口袋吃的饱饱的?(幼儿尝试)

  2、操作后提问:你的小口袋吃到空气了吗?

  3、不成功的说说为什么?为什么气很快就逃走了呢?(手要很快抓住袋子的嘴巴)

  4、请成功的小朋友说说是怎么做的?

  5、你让小口袋吃饱了,你是怎么做的,用了什么好办法?

  6、请以幼儿示范,其他幼儿一起学着做。

  7、教师总结:把袋子的嘴巴张开,上下晃动;1、2、3抓住嘴巴,拧一拧,不要让气逃走哦!

  8、幼儿跟着一起做。

  9、我们把口袋的嘴巴放开,会怎么样?

  10、一起放开口袋,放走空气。

  11、小结:原来空气是会动的。

  四、第二次装空气,感受空气是无所不在的。

  1、你刚才在哪里抓到空气的?(在自己的座位旁边抓到了空气)

  座位的哪里抓到空气了?那座位的这边有没有空气呢?

  娃娃家里有没有?钢琴这里有没有空气?图书角那里呢?

  2、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

  师:小口袋吃饱了以后带着它到老师这边来。

  3、提问:你的小口袋在哪里吃到了空气?

  小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在我们的四周围、教室里、外面都有空气。

  4、师示范,请幼儿用小卡子卡住袋口。

  5、小口袋休息。

  五、自制活动。

  1、出示装饰上彩条的空气袋,师:闭上眼睛,1、2、3,看看胖娃娃变的怎么样了?

  教师小结:变成了一个漂亮的风筝娃娃,怎么变得呢?

  2、打扮胖娃娃:长尾巴长在哪里?(长在袋子的嘴巴上还是身体下面?)拿起长飘带,脱去白衣服,轻轻按上去,按在身体的上面、下面中间都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彩带的颜色和数量:老师装了几根彩带啦?是什么颜色的呢?)脱下的白衣服放在小碗里。

  3、提醒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可以相互帮助,也可以勇敢的请客人老师帮忙。

  六、户外游戏活动。

  1、师:你可以和口袋宝宝怎么玩?(抛、拍、吹、跑等)

  2、幼儿自由玩。

  师:我们带着口袋宝宝出去玩吧!看谁的玩法多。

  【活动建议】

  1、抓空气对中班幼儿来说有点难度,要强调晃以后快速抓紧袋口。

  2、感受空气无所不在这一特点时要从幼儿的身边慢慢逐渐扩大到周围,让幼儿有比较直接的感受。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背景:

  最近这段时间,我们的晨间活动一直在幼儿园大门口的小树林里面玩游戏,发现很多孩子喜欢玩地上的泥土,有的小朋友把泥土挖在小碗里面,把它当作“饭”、“菜”;有的小朋友喜欢用小树枝划出一道道痕迹;有的小朋友堆出一个个“小山”……孩子们手上、身上玩得灰蒙蒙的,不亦乐乎!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而本次活动的探索对象:泥土,对孩子们来说是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的。在他们眼里,随处可见的泥土是那么的神奇又是那么地有吸引力。于是特生成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中探索和发现泥土的特征,感受泥土带给他们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发现干、湿泥土的各种特征,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知道泥土很宝贵,与人、动物、植物关系密切,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已带幼儿挖过泥,寻找过泥土里面有些什么。

  2.物质准备:小水桶5个装些水、雨鞋幼儿自己准备10双、一次性手套10副、各种塑料小铲子、模具等若干、放大镜6个、音响和轻音乐;事先寻找一块较为干净的泥地;植物、小动物家制作的ppt。

  活动过程:

  1.出示各种玩泥土的.工具,幼儿进行第一次探索。

  (1)师: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这个小树林里面玩泥土,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在玩泥土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讲述)

  (2)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工具,我们再来玩一玩泥土,看看你会有什么新发现呢?(播放轻音乐,幼儿自选工具进行第一次探索)

  (3)互相交流:你是怎么玩泥的,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摸、搓、捏、戳等方式来感知干泥的松、硬、粗糙、易碎等特性。)

  2.投放水,幼儿进行第二次探索。

  (1)师:往干的泥土里面加点水,你又会发现什么呢?(幼儿自由探索)

  (2)互相交流:水到哪里去了,这说明泥土是怎么样的?(泥土会吸水)你还发现了什么?少放一些水,泥土变成什么样子了?多放一些水泥土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小朋友再来玩玩看。

  (3)师小结:泥土中加了水以后会变得软软的、有黏性,会变形,有韧性。水少放一点就变成了烂泥、多放了就变成了泥水。

  3.出示PPT,感知泥土的作用。

  (1)师:刚才我们发现关于泥土的好多秘密,那你知道泥土有什么作用吗?

  (2)播放PPT,幼儿欣赏。

  (3)小结:泥土可以种花、种草、种庄稼,是小虫子的家。泥土很宝贵,没有它,植物就不能生长,人和动物就没有食物吃,有的动物也会没有家。我们要珍惜土壤、保护土壤。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3

(精选)科学教案08-07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科学教案(精选)07-28

(经典)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经典)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