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16 08:26:17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8篇[推荐]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8篇[推荐]

科学教案 篇1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小谜语,请同学们来猜一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动物植物都需要”

  师: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吗?(板书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从“空气在哪里”开始研究吧。学生有兴致的猜谜语。

  学生猜测交流。创设情景,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空气的探究兴趣,

  二、大胆猜想,实施探究

  实验导入:

  活动一:寻找空气

  1、借助各种媒介寻找空气

  师:空气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它在哪里?我们怎样找到它?

  2.、巡视。帮助学生实验。

  3、.交流反馈,总结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感知空气的真实存在。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带着实验单到前面交流你们的收获吧。

  3.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

  4、用多种方法寻找一种物体中的空气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塑料瓶中空气的存在。(实验材料二)

  5、对学生寻找空气的情况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活动二:空气有重量吗?

  1、师:刚才大家开动脑筋,想了许多办法,找到了我们的朋友——空气,那么它有重量吗?

  2、师: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测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一份研究方案吧!

  3、师:试着来执行你的设计方案,并在书上记录下你的研究结果。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或设计也可以写在这里。

  4、师:你愿意与大家交流一下刚才的实验设计和结论吗?

  学生交流。

  5、师:好极了,在自己设计的实验中,你观察到了空气有重量。

  活动三:能力拓展,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吗?

  1、教师提问“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吗?”

  2、教师实验,让学生观察,激起学生动手尝试的强烈欲望。

  3、鼓励学生课后实验,将实验兴趣的'激发延伸到学生课外之中。

  4、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哪个发现最满意?你觉得哪位同学的想法最有创意?。

  1、学生先自我猜想,然后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组内制定方案。

  2、.实验验证,探求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各小组按照讨论的实验方案,检查实验记录单,打开实验材料(一),开始有序实验。

  3、.各小组派代表带着实验单到前面交流。

  4、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塑料瓶中空气的存在。(实验材料二)

  5、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1、学生根据经验猜测。

  2、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予以整理。

  3、小组内实施探究。

  4、分小组展示交流。

  1、学生猜想。

  2、学生观察。

  3、课后动手实践。

  4、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与巧妙设计,从而寻找更多的研究方法,并动手进行操作,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

  这一活动按照“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启发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想办法解决问题,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材料,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来证明空气是否有重量。活动中指导学生把实验方案设计周密。并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进展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引导学生探究是无止境的,科学实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将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导课外。

  引领学生在谈话中总结本节课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进步,评价自己和同伴最得意之处,给学生提供一个回顾、分享、愉悦、鼓励的交流机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科学课上做什么?”展示了一幅卡通图,其中的卡通人物正分别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图中人物的活动感知科学课上要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有趣的探究活动,进而喜欢科学课,喜欢科学探究。

  “我们一起做一做。”展示了两个活动:观察叶子和小纸鱼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历一次观察、实验活动,初步感知观察、实验的方法,知道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

  拓展活动让学生从小故事中了解科学家的工作精神,树立榜样意识。将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后,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学习目标

  1、初步感知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

  2、善于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观察树叶活动、小纸鱼实验中发现问题。

  3、能通过观察树叶和小纸鱼实验的活动感知科学探究的乐趣,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4、通过观察、实验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

  展台、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吗?听到“科学”这个词,大家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想法。)

  教师: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请大家翻开教科书,看一看《科学》教科书上有什么内容。

  (学生学习翻阅教科书,互相交流。)

  二、探究活动

  (—)探究科学课上做什么。

  1、教师提问:科学课上,我们要做哪些事情呢?要如何来学习科学课呢?请大家先看一组图片。

  2、教师展示图片(课件展示教科书中的卡通图),提出问题:看一看图中的都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做什么?(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观察、实验、制作、养殖等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在以后的科学课上会经常用到这些方法。

  (二)亲历探究活动。

  1、观察植物的叶。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常用的方法。应该如何进行观察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看看同学们能发现什么。

  (1)教师指导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株植物。

  (2)教师提出观察要求:植物的叶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进行观察叶子的活动。

  (4)学生汇报与交流观察情况。

  (5)教师要求学生画出所观察的植物叶子。

  (6)教师讲解观察叶子的方法。

  2、再次观察植物的叶子。

  (1)教师提出问题与要求:植物的叶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先想一想要观察哪些部位,再认真观察,边观察边将叶子画出来。

  (2)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3)学生展示画的叶子,并与第一次画的相比较。

  (4)学生交流观察收获与体会。

  (5)师生共同总结: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注意观察时要细致。

  3、进行小纸鱼实验。

  (1)教师讲解:科学课上会做许多实验。我们要学习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找到问题的答案。我们先做一个小实验体验一下实验的过程。

  (2)教师演示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步骤,不展示实验结果。

  (3)学生模仿教师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4)学生汇报实验中的发现与体会。

  三、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通过亲历观察、实验活动,有什么收获?

  2、学生相互评价:哪个环节自己做得比较好?哪个小组整体表现比较好?

  四、拓展探究

  教师布置作业:让爸爸妈妈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收集喜欢的科学家头像并粘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分享。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找一找、说一说、玩一玩中,感知光的直射、反射的传播特征。

  2.寻找方法逃脱“密室”,体验与同伴合作“逃脱”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幼儿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用镜子玩过光的反射。

  2.物质准备:光线较暗的“密室”;PPT课件;手电筒5个,镭射手电筒1个;玻璃镜子(固定于架子上)6面;小镜子镜子16面;投影墙;兔子图画一幅;兔子玩偶一个。

  活动过程:

  一、倾听规则,进入密室。

  1.密室外引导,了解游戏的要求。

  2.倾听“密室主人”的叙述,熟悉周围环境。

  3、讨论:要怎样才能逃出去呢?

  强调活动室的规则:听清密室主人的每一句话;开动聪明的大脑;请光来帮忙。(提醒幼儿活动中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避免光的直射。)

  二、数字解密,寻找密码。

  1. 出示密码锁,引导幼儿寻找密码。

  第一次探索:幼儿观察周围,寻找密码。

  第二次探索:请手电光帮忙,观察5个数字及“投影墙”,尝试获得新密码。(数字板上预留了数字小孔)

  2. 讨论得到密码的方法。

  师:你们是如何得到密码的?

  小结:光从有空隙的地方直直地射到投影板上,形成了光斑。这些光斑组成

  了数字。

  3. 输入密码,打开密码锁。

  三、收集光线,点亮屏幕。

  1.出示电池。引导幼儿将聚光灯的灯光收集到屏幕上的电池里,完成充电,点亮屏幕。

  讨论:光直直地射下来,怎么才能改变光的方向,让它射到屏幕上去呢?

  2.幼儿个别示范。

  小结:将镜面对准光源,找到反射出去的光斑,再调整镜子的方向,使光斑

  保持在电池格里,给电池充电。

  3.集体操作。

  幼儿操作手中的镜子,将光斑射到屏幕上,完成“密室主人”的要求,给电池充足够的电。

  4.完成收集,点亮屏幕。

  小结:利用镜子,将其调整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就可以改变光原本的方向。

  四、传递光线,找到钥匙

  1.最后一关:寻找钥匙。

  引导幼儿合作,利用镜子传递镭射光的方法找到隐藏钥匙的地方。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改变固定在架子上的镜子的角度,完成多次光线的传递,直至光线传递至6号镜子(墙壁上)。

  2.讨论:光线射到哪里了?有什么秘密呢?

  利用兔子图画的线索找到兔子手里的钥匙。

  五、逃出密室,结束活动。

  带领幼儿“逃出密室”,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幼儿再探索的热情。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一共分为2大环节。导入环节确定了整个活动的基调和氛围,让幼儿感知“密室逃脱”的基本规则,为后续的活动环节和解谜做好铺垫。同时烘托活动的神秘气氛为幼儿制造紧张感,激发幼儿积极逃出“密室”的情绪。

  第二环节环节是游戏,有三个关卡等待孩子们去挑战。第一关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幼儿的前期经验:光线是直线传播的。并通过失败――尝试――成功的过程,激发幼儿的成功感和自信心,为后续活动的进行做好情绪上的铺垫。第二关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充分体验和感受光线改变方向的过程。通过提供镜子,让幼儿尝试改变光的方向,以提升幼儿关于光的反射的经验。第三关是活动的高潮部分,通过改变固定架子上的6张镜子的位置、角度来传递光线,完成解谜。经由“密室主人和教师的语言引导,提醒幼儿注意游戏规则,要通过合作才能完成任务。最后通过找到的兔子图画,找到钥匙,最终完成逃离密室的任务。

  活动符合大班下学期幼儿年龄特点,主要让幼儿感受光的2大特性:直射和反射,而活动中出现的时钟、规则要求等也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探究品质、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及用途;

  能力目标:尝试用“印”的方式记录指纹,通过观察比较各种指纹,并能说出不同;

  情感目标: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 材料准备:指纹画、指纹类型PPT、白纸及印泥若干、放大镜(人手一个)、抹布。

  2.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使用过染料涂色或发现过指纹。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欣赏指纹画,激发幼儿对指纹的探索兴趣。小朋友们,你们都画过画吗?那平时你们是用什么来画画的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很特别的画,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出示指纹画ppt)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画和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1.引导幼儿对指纹开展猜想。

  猜一猜,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你自己的每一根手指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了解指纹的三种不同的类型。

  (1)教师讲解示范如何清楚地印出指纹。

  (2)分发材料,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引导幼儿观察指纹并进行交流,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每个人的指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科学家把指纹分成了三大类。第一种叫箕形纹,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像簸箕一样;第二种叫弓形纹,中心像一把弯弯的弓;第三种叫斗形纹,中心像水中小小的漩涡。是不是很神奇呢?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并看看每种指纹类型各有几个。

  我们认识了三种不同的指纹类型,那现在请小朋友再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手指纹,看看你的每个手指纹是哪种类型。(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分别表示。)数一数你有几个箕形纹,几个弓形纹,几个斗形纹。

  三、了解指纹的作用。

  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指纹有什么用处呢?

  1.指纹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2.指纹是由凹凸的皮肤所形成的纹路,所以增加手指的摩擦力,这样拿东西就不容易滑掉。

  3.指纹还是汗腺的出口,因此可以调节温度。

  4.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且一般来说终身不变,指纹会随年龄增长变大,但形状不变。

  活动反思:

  最能吸引他们的还是一些比较直观的东西,抽象思维不是很发达,学生活动以直接兴趣为主。在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已经对自己的指纹有了一定的了解,如知道手上有指纹,指纹是不一样的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并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

  所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设计还是成功的。在学习中我能力求让每一个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当然这个探究过程不是体现在教学的结构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自身的探究过程的完整,没有在表面上做文章,没有刻意地指挥学生去重复探究过程。

  “玩指纹、印指纹”这一环节是这堂课的重点,也充分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内,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所能用到的东西进行探究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半左右的时间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每一次实践的步骤、要求都让学生知道得清清楚楚。通过自主实践,不仅学会了拓印指纹的方法,同时进一步端正了实践的态度,做到认真、细致。有的学生拓印的指纹不清晰,经过指导,经过重复实践,效果就变好了。当然,取指纹并不是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知指纹,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是活动的目的。

  同时我认为本节课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有几个学生认为,自己的指纹是一样的,当时我就可以利用投影,把他们印出来的指纹放大,然后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比较、去得出结论。还有3个学生说自己的指纹和同学的“好像一样”,我也应该利用投影放大指纹,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比较、去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对“自己的指纹、和同学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这个结论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纵观整堂课,我将大部分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去看,去“玩”,去“探究”,尝试选择相适应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解决。在以后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重点会由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提升到制订一个研究的方案,自主探究等。教师的角色由课堂的主导者真正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在学生的积极探究中培养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和游戏,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摩擦后能吸小物体的现象。

  2、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

  活动准备:

  塑料棍、彩笔、塑料梳子、果奶瓶子、气球、火车挂图、毛绒玩具、鸡毛等;皱纹纸剪得小纸片、小蝴蝶等。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激发兴趣、引入活动

  教师变魔术:用“魔棒”( 塑料棍)靠近纸蝴蝶,幼儿观察到纸蝴蝶没动;用“魔棒”擦擦某幼儿的头发,靠近纸蝴蝶,幼儿发现纸蝴蝶被“魔棒”吸起来了。用手去掉“魔棒”上的纸蝴蝶再擦擦衣服,“魔棒”又能吸起纸蝴蝶了。

  提问:魔棒怎样才能吸起纸蝴蝶?

  (二)玩玩说说-----感知摩擦的神奇

  1、幼儿自选材料操作,相互交流,感知摩擦的神奇

  指导语:我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好玩的,请你们去把它们摩一摩、擦一擦,看看会怎么样?

  提问: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2、吸气球游戏,运用经验解决问题

  教师手掌上吸着一个气球,让幼儿观察。

  提问:你们谁能把气球吸在身上或头上?

  幼儿动手操作,相互交流。

  (三)运“水果”(气球)游戏

  1、将“水果”宝宝装到火车上

  启发幼儿想办法把“水果”宝宝吸在墙上画的火车上。

  2、幼儿开火车,给灾区的`小朋友送“水果”。幼儿随开火车音乐走出活动室。活动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本活动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选材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教师通过变魔术,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吸引幼儿投入活动,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活动,发现摩擦的神奇。活动气氛宽松热烈,幼幼互动,共享成功的快乐。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雷电的形成和危害。

  2、懂得防止雷击的基本知识,并知道雷雨天要待在家里,不做危险的事。

  活动准备:

  课件《响雷时我不出去》;音乐《打雷声》。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教师提问,引导幼儿谈话。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听到过打雷看见过闪电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请你们学一学。

  二、教师和幼儿一起看PPT,让幼儿初步理解雷电的产生和危害。

  围绕刚才观看的`视频进行提问: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吗?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雷电有什么危险?

  三、围绕课件内容与幼儿展开讨论怎样防雷电。

  教师小结:

  (1)在室内怎么防雷。

  (2)在室外怎么防雷八、表演游戏:《下雨啦》。

  情景设计:播放音乐,兔妈妈和兔子们随着轻快的音乐采蘑菇,突然下雨了,打雷啦,兔妈妈和兔子们赶快躲雨,雨停了,兔妈妈表扬躲得好、躲得对的小兔。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观察和操作活动,发现圆形积木比方形、三角形积木滚得快的现象。

  2、培养对探索活动的兴趣,发展观察能力。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小筐、筐中有长方、圆、方、三角积木各一块。

  2、圆柱体铁罐、铅笔、电池、玩具轮子等能滚的物体若干。

  3、活动前搭好每人一组斜板。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操作和观察:

  1、小朋友你们喜欢滑滑梯吗?

  2、许多积木也想来滑滑梯,看看是哪些形状的积木?

  3、请小朋友把你箩筐里的积木拿出来一个一个放在那边的滑滑梯上请它们滑滑梯,看看这些积木是不是滑得一样快?等会儿讲给大家听好吗?

  二、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讨论并提出下一步操作要求:

  1、圆积木、方积木、三角积木滑滑梯是不是滑得一样快?

  2、这次举行个滑滑梯比赛,三块积木同时滑滑梯、看谁滑得最快、更会儿讲给大家听好吗?

  四、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讨论:

  1、刚才你的积木滑滑梯比赛时,谁滑得最快?

  2、老师也来玩滑滑梯比赛,请小朋友当裁判,看谁滑得最快。

  3、老师总结:圆积木比方积木、三角积木滚得快,也滑得快。所以,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的轮子多是圆圆的,这样就开得快了。

  六、延伸活动:

  1、老师这儿还有许多玩的`东西,请你们每人选一样能滚得快的东西。

  2、你选的是什么?你怎么知道它滚得快的?

  3、请小朋友把你选的东西拿到下面的大滑滑梯上去滑吧!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指纹的过程中萌发对周围现象的好奇和探究欲望。

  2、善于观察,发现指纹的秘密,并大胆表达和概括自己的观察结果。

  3、积极思考,能够根据日常经验,对指纹的作用大胆发表建议。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点】

  了解指纹的不同,以及指纹于每个人的意义。

  【活动难点】

  培养幼儿善于观察,乐于探索的精神。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知道指纹是什么。

  材料准备:指纹画若干、放大镜、印泥、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看指纹画,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看几幅画好吗?"(好)

  2、幼儿观看指纹画,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和我们平时画得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些画是用指纹印出来的)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外部特征。

  1、教师提问:"你有指纹吗?指纹在哪里?"(指纹在手指肚上)

  2、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

  (1)"你的指纹是什么样的?"(长长的、圆圆的)

  (2)"你的.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一样吗?(一样、不一样)"

  (3)"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三、引导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形状

  1、让幼儿用印泥将指纹印到纸上进行观察。并和同伴的指纹比较一下。(教师巡场指导幼儿观察发现指纹的形状、数量不同)

  2、让幼儿观察归纳指纹的形状。

  3、教师总结:我们的手指上那些有的像螺旋,有的像花纹的就是我们的指纹,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大,有的小,花纹也各不一样。它就像我们的名字一样代表着我们每一个人。

  四、了解和想象指纹的用途。

  1、"指纹有什么用呢?请小朋友们积极思考,想一想指纹有什么作用。"(可以用来关门,抓坏人…)

  2、教师小结:指纹能够帮助开门或者帮助警察破案,是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所以小朋友们在生活中要多观察我们的指纹还有哪些用途呢?

  【延伸活动】

  制作幼儿指纹身份证

  1、"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就像身份证,它只能代表自己,那大家一起来制作一个指纹身份证,好吗?(好)

  2、幼儿制作指纹身份证,教师巡场指导。 身份证上有:幼儿姓名、性别、班级名称及幼儿指纹。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科学教案【精选】07-25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科学教案(精选)07-28

【精选】科学教案08-12

[经典]科学教案08-16

(精选)科学教案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