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愚公移山的教案

愚公移山的教案

时间:2023-11-26 07:07:2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愚公移山的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愚公移山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愚公移山的教案

愚公移山的教案1

  教学内容:

  《愚公移山》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本文对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无疑起到了较好的榜样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寓意。

  2、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3、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一、复习导入,精读课文ppt

  1、诵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1)课文写了哪些人?(有愚公、智叟、愚公妻、荷担者、遗男。)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

  (3)移山有什么困难?

  (4)结果怎样?

  二、讨论交流、升华提高(小组活动,全班交流)

  1、朗读第二。三段。(小组讨论)

  (1)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有什么不同 ?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献:提出,不反对,君:是尊称,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为愚公着想,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有顾虑(关切,担心)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讥笑,残年:极端鄙视年纪大,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冷言嘲讽(嘲笑,讥讽)

  2、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可以看出他们有什么样的形象?

  (1)、愚公的形象: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2)、智叟的形象:目光短浅,畏难而止 自作聪明

  3、愚公真“愚”?智叟真“智”吗?

  三、品读课文,文本升华

  1.提问: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请找出文中的几组对比并试分析其中一组的。作用

  3、读到这里,你觉得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学生辩论,培养个性

  1、在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要不要学习愚公精神?

  五、归纳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与同桌讨论:你认为你认为愚公是搬家好还是移山好? 写篇300字的练笔。

愚公移山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顺畅翻译课文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阻,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尤其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

  二、示标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达成这样的目标:

  1、顺畅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句式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简介《列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四、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并请轻声跟读课文。

  五、翻译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共48个注释)翻译课文女生译1、2段,男生负责译3、4段,先自行试译,也可相互讨论,等会儿,各请一名代表当众翻译。

  老师友情提示以下字词的解释:

  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

  投诸渤海之尾毕力平险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以残年余力

  山不加增汉之阴

  六、总结通假字、重点虚词、特殊句式

  1、通假字

  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2、重点虚词的用法

  “之”的用法

  ⑴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

  ⑵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

  ⑶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⑷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⑴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

  “他”:惧其不已也

  ⑵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3、特殊句式

  ⑴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⑵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⑶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七、合作学习,研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看课文,思考这些问题,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答案: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困难:(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面对巨大困难,却敢前去挑战,同学们要学习这种勇气请大家齐读这三句话: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八、分析人物形象

  过渡语:愚公移山“任务”——艰巨,需移走两座高峻的大山;愚公移山人力单薄,只有一行五人;愚公移山“过程”——艰辛,凿石运土,全靠体力,需寒来暑往,长期努力也许年老力衰的愚公是有点自不量力了,难怪智叟要笑而止之,当然愚公机智的驳斥是令智叟哑口无言。

  请同学来模拟人物对话其他同学思考: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答案:

  1、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愚公移山,看到了自己后代子孙们的无穷力量,他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平”,非常理直气壮;而智叟只看到眼前愚公个人的势单力薄,显然看问题片面、死板

  那么,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你该如何评价呢?

  答案:愚公: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

  智叟: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自以为是

  3、看来愚公非愚蠢之人,可有很多人说愚公就是一愚蠢之人,你的看法呢?我们男生和女生分成两派来,对两个观点“愚公不愚”、“愚公实愚”分别想想理由,锻炼一下嘴上功夫,来个小小的辩论吧

  师总结: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4、想像一下,如果没有神的帮助,移山的结果会怎样?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九、归纳寓意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你能说出这个“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寓意: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

  十、总结写作特色

  你从这篇寓言故事里学到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v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v2、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v3、情节曲折

  愚公移山,虽得家人赞同,但其妻却说出了很多困难,还好,家人想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可那智叟却前来阻止,并嘲讽愚公的无能,机智的愚公对他进行了严厉的驳斥,愚公移山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最后得到了神的帮助,至此,愚公移山有了个圆满的结局,文章可谓情节波澜起伏,曲节多姿。

  十一、《愚公移山》歌曲欣赏,下课

愚公移山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

  3、领悟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章,熟悉了故事情节。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课文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众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遇到的困难以及移山的意义(再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愚公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移山有何意义?

  可用原文回答:“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也可用自己语言回答:道路畅通,出入方便。如答“造福子孙”则更佳。

  3、众人对愚公移山持何态度?

  1)、愚公妻:献疑,合乎情理的疑问。真实地指出丈夫移山所面临的困难,对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君:尊敬。(疑)

  2)、智叟:反对(强烈)和嘲笑。汝:轻视,轻贱的称呼。(笑和止)

  3)、愚公的'子孙:纷纷赞同、坚决支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妻子的“疑”,使移山得以顺利开始。)

  4)“遗男”: 乐于相助、积极参加。

  4、教师小结:愚公的妻子、子孙及“遗男”的态度说明愚公的举动得到众人的支持,移山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好事。

  5、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

  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⑴ 山体庞大;⑵ 工具简陋;⑶ 劳力不足 ;⑷ 路途遥远。(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6、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

  因为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大山必能移走。

  7、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结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8、学生概括愚公移山精神

  敢于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9、如果你是愚公,你如何解决大山阻塞的难题?

  可开凿隧道,可开辟一条山路、可搬家

  10、在今天,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困难,除了需要愚公精神外,还需要什么?

  除了苦干,还要巧干、依靠科学技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会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们也像愚公一样,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当然,也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充分发挥想象,描写愚公等挖土运石的情景。

  板书设计:

  愚公妻:献疑。

  智叟:反对、嘲笑。

  愚公精神:挑战困难,坚持不懈。

愚公移山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寓意。

  2、学会背诵。

  3、积累语言。

  【课型】

  阅读讨论课。

  【重点】

  写作技巧与人物艺术形象。

  【教学线索】

  抓住“平险”引发。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时】

  一个课时。

  【教程】

  一、导入

  由祖国语言的丰富性,讲到成语,由成语谈及“愚公移山”。

  显示:愚公移山

  二、“一读”课文,寻找“引子”──叙事线索

  显示:

  1、文中哪个词语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

  “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讨论故事情节

  显示:

  2、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

  “险”在家对面──“面山而居”。这是故事的背景。

  3、为什么要“平险”?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这是故事的开端。

  4、“平险”是如何进行的?

  “谋”、“许”、“率”、“叩”、“垦”、“运”、“助”等行为。这是故事的发展。

  5、“平险”的反对者有哪些理由?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故事的高潮。

  6、结局是什么?

  “神惧”、“帝感”而“无陇断”。这是故事的结局。

  四、“三读”课文,小议人物对话

  显示:

  7、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人物对话。

  8、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与波澜,能否找出来?

  愚公妻与愚公的对话──目的为解决问题。

  智叟与愚公的对话──目的在于阻止行动。

  五、“四读”课文,点击细节

  显示:

  9、“遗男”行为在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有二:

  ⑴说明愚公之举深得人心;

  ⑵反衬智叟实为愚笨和无理。

  六、“五读”课文,分析人物

  显示:

  10、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⑴正面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抱负)。

  ⑵鲜明对比──智叟实愚,愚公实智(愚公深明可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⑶侧雨烘托──山高、路远,神惧、帝感(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愚公形象即为:有远大抱负,有正确认识,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七、“六读”课文,明白寓意并学会背诵

  显示:

  11、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12、用“首字连缀法”背诵“河曲智叟……”一段。

  按“河曲──甚──以──其──北山──汝──曾──虽我──子、孙──子、子──子──而──何──河……”反复训练。

  八、结束语

  希望同学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认真领会愚公精神,并运用于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二、正课

  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⑴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

  讨论:

  板书:

  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

  ⑵齐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

  愚公移豫南汉阴

  ⑶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

  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

  ⑷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

  (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讨论归纳:

  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⑸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

  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

  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通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远喻近,还可以小喻大。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讨论,小结: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

  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

  5、那你认为,愚公和智叟到底谁愚?

  讨论归纳、板书:愚公不愚,智叟非智。

  6、根据板书背诵课文。

  7、听歌曲《愚公移山》,感受愚公形象,口头描绘出来。

  三、课堂练习

  如以此为材料创作歌词,你会抓住哪一主题?请构思好后写下来。

愚公移山的教案5

  教学目的:

  一、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设想:

  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

  二、学生自读。教师板书要特别注意的词语(见“教学目的一”),学生边读边在这些词语下加着重号。教师行间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布置作业: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愚公移山的教案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掌握愚公精神。

  (二)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寓意及愚公精神。

  三、教学难点: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答法;讲解法

  六、教学设计与内容

  第一课时

  一、课程导入(3分钟)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呢?(生:听过。)那我请位同学为我们复述一下这个故事。(生:这个故事讲得是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他小时候不喜欢读书。有一天,乘老师不在屋里,便悄悄的溜出门去玩。他来到山下的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杵。李白就觉得很纳闷,就上前问她:“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呢。”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可能磨成细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再联想到自己,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变转身回到书屋努力学习。从此,他在心里牢牢的记住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图强,用功学习。)讲得非常好。那你们知道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生: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没错,这则故事告诉的正是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我想大家应该也做得到。好,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这则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认真体会一下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文学常识(2分钟)

  从文中注解①我们看到这则寓言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很多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愚公移山》就是古代

  寓言中的名篇,它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

  三、字词(4分钟)

  下面大家先自由朗读一篇课文结合文章注释将不懂得读的字注上音,如果注解中没有,就先划出来,等一下我们一起解决。

  大家都读完了吗?(生:读完了。)那你们有哪些不会读的字词呢?(生: )(在这篇课文中以下字词的读音应提醒学生注意):

  万仞(rèn) 惩(chěng) 塞(sè) 迂(yū) 荷(hè)担者 箕畚(jīběn)

  穷匮(kuì) 亡(wú)以应 厝(cuò) 孀(shuāng)妻 龀(chèn) 叟(sǒu)

  (结合注释解释:塞:多音字,阻塞。 荷:多音字,扛。 亡:通假字,通“无”。 )

  四、朗读课文(2分钟)

  接下来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篇课文,看看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故事?

  五、疏通文意(8分钟)

  大家读得非常好,大家读完了这篇文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疏通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家结合文章注释看下文中有哪些字词句是大家有疑问的,现在大家跟同桌互相讨论,试着翻译一下整篇课文。()

  大家都看完了吗?有没有哪些字词句在你们讨论中没能得到共识或不能让你给理解的呢?(可能会有疑问,根据学生提出一一解答。)

  因为这篇文章的。字词比较容易理解,我就不多说了,就请4位同学为我们翻译一下这篇课文吧。(本文为自读课文,全文大意由学生自己疏通,教师只从旁指点即可。)

  【生1: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生2:北山有一个愚公,年纪将近有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

  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就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簸箕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生3:河曲的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生4:山神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根据学生的翻译,对于翻译不到位的地方稍作解释。)(在翻译其间结合课后练习二分别点出一词多义字“方” 、“且” 、“曾” 、“固” 、“亡”等。)

  六、总结(1分钟)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这篇文章,较完整的知道了整篇课文所叙述出的寓言故事。在下节课上我们将深入了解整篇寓言故事以及它所叙述的道理。对于愚公与智叟这两位主人公也将作出详细的解说,所以请同学们课后认真思考下这篇寓言通过愚公与智叟这两位主人公向我们诠释了怎样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