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10 11:14:25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篇1

  课程内容:

  1、认识水中的沉浮现象;

  2、了解周围生活中水污染的现状,初步了解一些水净化方法;

  3、了解傣族的泼水节;

  4、了解并欣赏大禹治水的故事;

  5、创作水贴画;

  6、知道如何节约水,爱护水资源。

  课程的结构:

  第一层次:幼儿的微观世界、宏观世界。

  第二层次:我身体里的水、日常生活的水、水的资源、水的分布、水的

  特征。

  3、特色:水是幼儿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具有的'非结构化的性质可以鼓励这个年龄的幼儿进行富有想象力和自信心的探究,可以促进幼儿思维活跃,也因为水常见,能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放松。该课程以幼儿为中心,提供给幼儿另一种体验世界的方法。

  活动目标

  1、儿童与周围世界中水的关系。

  2、延伸范围:水是什么、水的作用、特点、历史文化中的水、艺术中的水、节

  约保护水资源。

  课程理念:

  1、历史生态观:历史现象与文化、科学息息相关,相互依存,人们需要关注生存环境,强调环境,强调人类在消耗和保护地球资源中所扮演的角色。人类影响他们的环境,反过来环境也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类。因此我们设计了关于保护水资源和防止水污染的活动,培养幼儿一定的历史责任感。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大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与具体形象思想已有充分发展,数理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因此让幼儿主动去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不是教师塞给他们的,因此我们在课程中通过幼儿感官去认识水的特征。

  3、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活动中起着鹰架作用,主要是教师给幼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发挥自身能力的情境,提供给他们材料,并和幼儿以平等身份一同去探讨。如水中的沉浮现象,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和幼儿一起或让幼儿去探索,当幼儿有探索困难的时候,教师才指导一下。

  4、我们的理念:我们相信幼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相信幼儿有能力通过探索,自我表达和社会性互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生成课程和项目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时是计划好的,有时是偶发的,但都源于幼儿的观点、活动和好奇心。

  课程目标:

  活动范例:沉浮小实验

  目标:

  1、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可以沉入水中,哪些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可以悬于水中;(知识的学习)

  2、通过观察去比较证实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学习方法的学习)

  3、乐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完成小实验。(社会性的培养)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发现物体的特征》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起始课。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是物质存在的具体形式。小学生需要从发现物体的特征开始认识各种材料,再从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这个过程是符合他们的认知需要和年龄特点的。在这一课,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描述特征来探究常见的物体,利用感官观察8种常见的物体,初步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来观察、描述并记录物体的基本特征。

  教科书共3页,分为3个部分。

  l.聚焦

  这部分内容有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后一个问题既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又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观察自己周围的物体并描述它们。这些问题,即可以帮助教师在探究活动开始前调查学生对物体的原有认识,又可以为学生接下来认识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2.探索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一个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对8种常见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教科书首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用自己想到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这样可以了解他们已经知道的描述性词汇。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儿童的语言使之发展成为科学词汇。

  接着,教科书提示了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方法——选择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进行观察、比较。教科书中的4幅图分别提示了4种比较和观察的方法:通过看,比较颜色或形状;通过闻,比较气味;通过看和摸,比较是否透明或光滑;通过掂,比较轻重等等。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能较为全面地从各个方面描述物体,并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加以规范和提炼,最后在记录表中呈现科学词汇。必要时,教师要对一些比较难懂的词汇进行解释。另外,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3.研讨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讨论问题。第一个问题,主要提示学生回顾自己是如何观察物体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利用感官来观察物体,即看、闻、摸、掂等,也可能会强调是通过对不同物体进行比较来观察的。此时,教师可以进步询问学生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物体的特征的。第二个问题,主要提示学生反思描述物体特征的角度,从这些角度可以更好地描述物体,比如可以从颜色、形状、轻重、是否粗糙、是否透明等方面进行描述。学生提到的描述物体的角度可能不同于教科书中所提示的,但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可以将其汇总在班级记录表中。另外,这张班级记录表将贯穿整个单元,随着探究的深入,不断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科学词汇。在描述物体的特征时,要引导学生使用轻、重、粗糙、光滑等科学词汇。

  【学情分析】

  学生们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他们对这些物体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比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对于可以从哪些方面全面地描述物体,如何科学地运用词汇,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判断物体是轻还是重,用什么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伊始,学生会产生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

  经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但是在描述物体特征的时候,很大一部分学生会将物体特征和用途混淆起来。比如描述铅笔盒,学生较多描述有装文具的长方形盒子,装文具是用途,长方形才是形状特征。所以在这节课中,首要让学生分辨特征的描述不能混入用途;其次,学生在描述物体特征时,往往只关注一两个点,在其他同学描述完以后才能去寻找未被发现的特征,所以本课还需要针对一个物体,让学生从多维度描述特征,并记录下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1.小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

  2.全班:《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3.个人:“轻重”两字打印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5分钟)

  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

  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探索1:单个物体观察(预设10分钟)

  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

  过渡:老师今天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出示幻灯)

  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激趣: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

  3.说明要求: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讨论:万一几个人要观察同一种物体,那该怎么办?(引导: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5.组织交流: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板书揭题:发现物体的特征)

  三、探索2:两个物体比较观察(预设18分钟)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

  看一看: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

  闻一闻:气味

  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

  掂一掂:轻重

  [说明: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概括就可以了。活动手册最后一面没有“轻重”,老师可以提前做好打印,分发给学生

  2.活动手册指导说明

  翻开活动手册第1面,要求学生先写上日期,再说明“水”和“空气”这两列以后再补充,然后指导贴图,并提示可以更改物体的名称,把“木块”改成自己观察的其他物体。

  3.强调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比较观察。

  扶:抽2个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演示,并指导粘贴或书写记录。

  4.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

  四、研讨(预设7分钟)

  1.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填到全班记录表上,有争议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2.机动:你有什么收获?还想研究什么?

  【板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较厚、较薄,有颜色、无色

  闻:有气味、无味

  摸:粗糙、光滑

  掂:较重、较轻

科学教案 篇3

  引言:

  鞋,就是小朋友们现在脚下穿的东西,但是小朋友们知道吗?鞋子有很多秘密呢!通过本次大班教案让幼儿认识鞋的组成,认识鞋子最幸苦的地方。从小培养幼儿对生活中不同事物的观察与研究。

  活动目标:

  在体验活动中感知鞋底的摩擦力及其作用,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鞋底的秘密,通过设计鞋底,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律动“问候舞”及优美欢快的背景音乐,每个幼儿事先穿一双丝袜,布置“鞋子展览会”(各种大小、材料、形状、颜色、花纹的鞋子若干);摆放马蹄形座位,事先制作好的彩泥鞋底人手一个,辅助材料若干(牙签、小棒、吸管、锥子、木板、彩泥、豆子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比较鞋底,发现鞋底的秘密。

  1、教师带领幼儿在活动室门口:“多功能厅里正在举办‘鞋子展览会’,你们想去参观吗?”“请你看看、摸摸、比比,再和小朋友讨论一下,找找鞋底有什么秘密。”

  2、幼儿观察鞋底,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鼓励幼儿观察不同的鞋底,引导发现鞋底是各种各样的。(材料、颜色、大小、形状、花纹等)

  3、提问:“你发现鞋底的秘密了吗?”“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小朋友?”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教师。

  4、了解各种鞋底的作用。

  提问:“叔叔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作各种各样的鞋底,这些鞋底有什么作用?”

  请幼儿讨论、商量,教室巡回指导。

  请幼儿讲述。(保护、美观、方便、干净、防滑等作用)

  二、感知鞋底的摩擦力及其作用。

  1、引导幼儿感受丝袜很滑。

  1)教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鞋底的秘密,还有小朋友说到了鞋底有花纹,那你知道花纹有什么作用吗?”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教师不作结论。

  2)教师:“要是鞋底没有花纹会怎样呢?让我们把鞋子脱掉,只穿丝袜跳段舞蹈好吗?”教师与幼儿跟着音乐跳舞。

  教师:“穿着丝袜跳舞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教师与幼儿第二次跟着音乐跳舞。

  3)幼儿回到椅子上,教师提问:“只穿丝袜跳舞的感觉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讲述。

  2、感知鞋底的秘密。

  1)教师:“让我们穿上鞋子也来跳段舞蹈,试试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请幼儿穿上两只鞋子跳舞。

  2)提问:“为什么穿上两只鞋子跳舞,两只脚都不那么滑了呢?”

  3)教师:鞋底有花纹,鞋底的花纹会增加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起到防滑作用。

  三、设计防滑鞋底。

  1、提出要求:“让我们用灵巧的手指和各种辅助材料来设计一个防滑鞋底,比比谁的设计最与众不同?”

  2、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设计和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活动。

  1)请先设计好的幼儿给客人老师或是小朋友欣赏,并讲述自己设计的理由。

  2)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设计,并讲述。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了解减小摩擦的鞋底。

  教师出示溜冰鞋,引导幼儿观察,提问:“这是什么鞋子?”“溜冰鞋的鞋底有什么秘密?”“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知道有什么鞋底是故意减小摩擦力,使它更滑?”,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讲述。

  2)请幼儿回家继续思考、寻找答案。

  鞋子的一家

  活动目的:

  让幼儿园知道鞋子是工人叔叔制成的,教育幼儿要爱护鞋子,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知道鞋子的种类及穿着季节,教幼儿认识正反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创造性思维。

  活动准备:

  事前给幼儿穿不同品种的鞋(皮鞋、布鞋、旅游鞋……);准备若干拖鞋、雨鞋、凉鞋、棉鞋;四副图画:冬景、夏景、春景、室内景;黑板一块,上面挂若干双挂错了的鞋子;录音。

  活动过程:

  1、老师说:"多漂亮的地毯呀,我们拖了鞋子上去踩踩吧。"大家席地而坐。

  2、“这里有些什么?”(许多鞋子)“教师的鞋子怎样?”(教师的`鞋子大,小朋友的鞋子小。)“老师能不能穿小朋友的鞋?”请一个小朋友穿老师的鞋试试,“合不合适?”(大人穿大鞋,小孩穿小鞋,要穿合适的鞋。)

  3、“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样的鞋子?”逐一出示各种鞋:布鞋、皮鞋、水鞋、凉鞋等。让幼儿知道鞋子的种类,摸摸质地,知道穿着的季节。

  4、“请小朋友看图片,这是什么季节?”出示冬景图,“冬天我们穿什么鞋?”依次出示夏景、春景、室内景,请幼儿说出适合该图景穿的鞋子。

  5、“请小朋友找出你认为合适的鞋子摆在这几幅图画前,看谁找的对又快。”让幼儿自行分类,老师检查,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提问个别幼儿为何这样摆。

  6、出示黑板上挂的若干鞋子,“小朋友看这有许多鞋子,你们看看摆得对不对?”

  1)不是一双的(岔色)摆在一起,让幼儿纠正,使幼儿知道一双鞋应该是一模一样的。

  2)一双鞋摆反了,让幼儿摆正,知道鞋子要穿正,不能穿反。

  7、看看刚才小朋友摆得那些鞋子,摆得对不对(是否摆反)?去纠正。

  8、“请小朋友穿上鞋子走走。”老师故意穿反,或请两个小朋友故意岔开穿,并在小朋友面前走,让幼儿发现问题和指正。

  9、“我们穿着鞋子可以做什么?”

  10、我们的鞋子真好看,是工人叔叔阿姨制作出来的,我们要爱惜鞋子。

  活动结束

  “我们来跳一个鞋子舞吧。”

科学教案 篇4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课时安排:

  1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这个单元我们研究微小世界。(板书:微小世界)

  2、提问:什么是微小世界?(细菌,细胞,病毒等)。

  3.提问:微小世界是什么样的呢,人类是怎么观察到的?需要借助一些观察工具是吗?用什么呢?

  介绍:通常我们都是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这样的观察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微小世界的有关知识,本单元我们就重点研究放大镜,显微镜,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放大镜》(板书课题:放大镜)

  二、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师出示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谁能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各种放大镜根据用途不同,所以结构也有所不同。顺便介绍修表用放大镜,鉴定珠宝用放大镜,台式放大镜。)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教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①目、镜、物三者,目、物不动,镜动。

  ②目、镜不动,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四、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五、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提供两种动物,供学生观察。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上一课涉及到的科学概念同为生物单元的二级概念。本课的观察对象是可选择的,蚂蚁、蜗牛都是比较常见、容易捕捉、易于饲养的小动物,选取它们为观察对象,可以将学生头脑中以往的经验充分调动出来,提高认知水平。课文中知道较多,呈现出“扶”的状态,让学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证据并做出解释,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从前两课到本课,都注重记录、描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懂得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收集证据,因为它们是得出结论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组织探究活动

  1、观察蜗牛。

  (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

  (2)提问:在观察时应该主义什么?

  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3)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4)研究蜗牛的食性。

  (5)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二、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1、谈话: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三、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还认识哪些动物?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四、总结

  补充讲解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科学教案 篇6

  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探索纸的秘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第一册《我们周围的材料》这一单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各种各样的纸、观察各种不同用途的纸、了解纸的发明及造纸材料、比较各种纸的不同,重点比较纸的吸水性能和承重性能、了解纸的消耗等。要完成这些内容并非一节课所能解决的。所以,在教学安排上我将《研究纸的吸水性》作为本课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透彻地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时间为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纸的吸水性,并能进行简单分类。

  2、设计实验研究,比较各种纸的吸水性能(重点和难点)。

  3、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制造了不同特点的纸,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教学设想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进行预测——制订方案——交流讨论其方案的科学性——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了解,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这一课将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其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问题的提出。

  对于问题的提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另一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其设置的情境进行假设,产生多种不同的意见,从而引起矛盾,自然而然地提出所探究的问题。既照应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又涉及到今后的认知规律,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

  2、问题的解决。

  是直接探究问题,还是从已经了解这些问题的人那里找到答案呢?对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毫无疑问应选择前者。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设计检测方案,并进行反复交流、讨论和相互质疑,通过实验研究,用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问题的延伸和拓展。

  本课研究纸的吸水性,重在探究的过程,而它的知识目标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让学生了解纸的发明,体会到人类的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从而萌发要设计一种新型纸张的美好愿望。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体现。

  教学准备

  滴管,水、水槽,小夹子,纸(餐巾纸、广告纸、牛皮纸、硬板纸、报纸),水杯,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每一小组都有一袋材料,拿出来看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学生发言,教师粘贴各种纸标。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纸能吸水”。

  (1)猜测:将这些纸都放进水里,会有什么现象?

  (2)学生预测。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认为纸能吸水,有的纸吸水又快又多,而有的纸吸水比较慢,比较少。(板书:快、多;慢、少。)

  (4)教师提出问题:在同一时间内,哪些纸吸水又快又多,哪些纸吸水又慢又少?

  (5)学生猜测,引起争论。

  2、探究纸的吸水性。

  (1)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各自的预测。

  (2)汇报研究方案,小组间相互质疑、补充,使其方案更科学化。

  (3)小组选择工具进行实验探究。

  (4)汇报实验结果。(你们小组是怎样做的?得到什么结论?)

  (5)比较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提出课题:研究纸的吸水性。)

  3、了解纸的发明,意识到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发明了各种不同的纸。

  (1)了解纸的发明。

  (2)思考:为什么有的纸容易吸水为什么有的纸不易吸水?

  (3)拓展: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需要设计一种新型纸。

  第二部分 课堂实录(节选)

  内容:分小组设计“研究纸的吸水性”的方案。

  师:刚才我看了一下,很多小组已经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案,现在请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来谈谈你们小组的方案,如有不完整的地方,小组成员或其他小组可以提出建议,进行补充。

  生1:我们第三小组的方案是:分别往每一种纸上滴水,看哪种纸上的水印“长”得最大。(这时很多同学相继举起手来。)

  生2:我同意他的意见,但我认为应该分别向每一种纸上只滴一滴水,再来比较哪种纸“长”得大。

  师:你为什么要求在每种纸上只滴一滴水呢?你需要用什么来滴一滴水?

  生2:因为只有向每一种纸都滴相同多的水,才能正确比较出水迹的大小 。我想借助讲台上的那个“吸管”(滴管)来滴。

  师(拿起滴管):是这个吗?这叫滴管,用来滴少量水。

  师:其他同学,你们同意他们的这种方案吗?(大家表示同意。)

  师(指向第三小组):同学们都同意你们小组的方案,能演示给大家看一下吗?(第三小组演示:由一个同学依次向每一种纸滴一滴水。)

  师(激发矛盾):老师看到这位同学先在牛皮纸上滴了一滴水,然后又在其余四种纸上各滴一滴,同学们对他这种做法有什么意见?如果每隔十分钟往一种纸滴一滴水,这样做行吗?

  生:不行,应该同时往每一种纸都滴一滴水,因为不同时滴的话,那么先滴水的纸上,水迹肯定会大些,这样会影响实验效果。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想法吗?(学生表示赞同。)

  师:那么我们将这一小组的方案定为方案一:“滴”的方法。其他的小组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我们这一小组是将所有的纸都放在水里浸湿,然后分别将每一种纸上的水挤到一个瓶子里,再来比较哪一瓶里装的水多一些,就说明哪种纸吸水吸得又快又多了。

  生4:我对他的方法有一点补充,应该将所有的纸同时放入水里浸湿,然后还要同时取出来,再挤出水来比较。

  师:这位同学说的意思你们听明白了吗?大家对他们这种方案还有什么建议?(没有人回答。)

  师(举起一大一小两张纸放入水中):是不是这样同时放入水中再同时拿出来?

  生5:不对。在这个实验中所有的纸应是同等大小的,不然纸大一些吸的'水多一些,这个实验就准确了。

  师:你们小组接受他的建议吗?(学生点头。)那么我们将这种方法确定为第二种方案。(板书:方案二:挤。)其他小组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6:我们小组与第五组的方法有相似之处:也是将同样大小的纸分别放入五杯水中浸湿,并且同时放进去同时拿出来,再比较这五杯水降低了多少。

  生7:我认为不行。这五杯水要一样多才可以。

  生8:也不行。五杯不一样多,五个杯子也要一样大小。

  师:你们小组同意他们提出的想法吗?(学生同意。)那我们就将这种方案定为方案三。(板书:方案三:降。)

  又有同学举手。

  生:我们还有一种方法,是将这些纸全都同时插入水中,纸的大小也是相同的,然后同时取出,看哪种纸吸上来的水迹高,就说明它吸水又快又多。

  师:你能做给我们看一下吗?

  该生走上讲台,选择了夹子、木棍、水槽等工具,将五个夹子分别夹住一种纸,再将夹子串在一根棍子上,同时放入水中,同时拿出来进行比较。

  师: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怎样?

  生9:我觉得不行,他刚才拿棍子时,棍子是倾斜的,这样,有的纸插入水中多一些,有的纸插得少一些,结果就会不准确,我认为应该将棍子两头固定起来,各种纸插入水中同样多,结果才会准确。

  生10:我还要补充一点,夹子在夹各种纸时也要注意夹入部分同样多,保证露出纸的长度相等。

  生11:各个夹子之间还要分开一点,以免各种纸粘到一起,影响最终结果。

  师:同学们都很不错,想到了这么多方法,我们就将刚才这种方案叫做方案四,好吗?(板书:方案四:插。)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摇头。)

  师:好,根据同学们刚才的讨论,我们有了四种方法:滴、挤、降、插,每种方法都有一些要求,比如说,同学们已注意了纸的规格,要同时放进去同时拿出来。老师这儿准备了一些材料,现在请各组讨论一下,选择一种方案,想想看,你们都需要些什么工具,每组派一名同学来领取所需用具,进行实验。

  第三部分 教学后记

  新课程给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发挥余地,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取舍课程资源。

  在教学《探索纸的秘密》一课时,我们就经历了多次反复的实践。刚开始,教师给学生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提出问题,并确定研究的主题,结果学生热热闹闹地做起了研究。有的研究纸的光滑程度,有的比较纸的厚薄,有的研究纸的吸水性,有的研究纸的承重性,等等,在交流与汇报时,同学们还在忙着“研究”自己的主题,而不理会别人的发言。这样,他们的研究就只停留在自己界定的意义上,而没有丝毫的改变与提高。这种研究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也不是一种真正的研究。我们意识到:让三年级的学生搞研究,不能赶热闹,各搞各的,而是要让他们结合大家的智慧,通过共同探讨,不断完善和提高。于是,又经过几次尝试,将研究的主题由多个递减为三个,两个,一个。最后发现,选取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主题——研究纸的吸水性,让学生之间、各小组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质疑,共同努力,最终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而对于剩下的内容,则可以抱着“授之以渔”的心态放手让学生自己课下去研究。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进行处理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低估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按照教师所设计的方法做实验,这样,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使学生走进“坐吃山空”的误区。与其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机械学习,不如多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学习,哪怕有时有些尝试可能是错误的,但也能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补充使之完善。

  例如,学生在提出用“滴水”的方法来研究各种纸的吸水性时,就经历了同学们相互之间不断提出质疑,不断进行改进的过程,并通过实验演示,在教师再次激发矛盾后才确定其方案。刚开始,学生只说分别向每一种纸滴水,看哪一种纸上的水迹大,马上就有学生指出:应向每一种纸滴同样多的水。由此,引出“滴管”这个工具,研究方案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学生对此方案已没有异议,但这与比较科学的方案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教师正准备直接给学生一些提示,可一个念头打消了这种想法。与其直接暗示给学生,不如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只有让学生不断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达到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所以,我让学生来演示这个还不成熟的方案,果然,实验还没演示完,就有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原来,他们发现:用滴管向每一种纸滴水时,不能一个接一个地滴,应该同时滴,再来比较水迹的大小。至此,“滴水”方案已经很完善、很科学了。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逐渐成熟起来,他们已明白要做比较的实验必须在同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总之,讨论和质疑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学生正是在这种讨论和质疑中,思维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的。教师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创造的机会,营造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使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讨论和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忠实的听众,不随意发表意见,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一点暗示或点拨、引导,使学生的讨论“柳暗花明”。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

  2、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过程与方法

  做污水净化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充分认识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增加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做污水净化实验,理解污水净化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水污染的图片和资料。

  学生准备简易的过滤装置(可乐瓶和细沙制作)、生活污水一杯(生活污水可让孩子们选择既有泥沙,又含有油污或洗涤剂的)、自来水一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图片导入

  1、出示“水污染”组图,提问:看到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或问题?

  学生汇报(老师可在黑板上随汇报板书关键词,使后面的学习更有的放矢。)

  2、小结: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水污染的有关问题。

  二、观察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

  1、谈话:课前老师让各组同学准备生活污水和自来水各一杯。下面,我们就一起以小组为单位,用已经掌握的观察方法比较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并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2、示图介绍“沉淀”、“过滤”的方法,开展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用自己课前制作的简易过滤装置做净化污水的实验。

  3、提问:比较净化前后的水,有什么区别?经过沉淀和过滤,原来的.污水达到自来水的洁净程度了吗?

  学生汇报

  4、讲述: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三、污染源的讨论

  1、提问: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哪儿?

  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最后全班汇报,一起完成教材82页的网状图。

  学生汇报,完成网状图。

  2、小结:

  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的杀虫剂、肥料等,可能来自工业的废水、油污等,可能来自家庭的洗涤剂、人的排泄物,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由此可见,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水最终会流向河流、湖泊,我们的日常生活污水,最终会影响整个水环境。

  那么,如何让我们每天排出的那么多脏水不给水体“添麻烦”呢?建造污水处理厂就是最主要的措施。

  四、污水的处理

  1、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中的污水处理图。

  2、提问:污水处理一般要经过哪几道程序?在每一个环节当中,污水得到了怎样的处理?使用的是什么方法?

  学生思考、汇报

  3、归纳,小结:污水的处理是复杂的,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物理方法主要就是一种叫“格栅“的装置分离水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杂物有塑料袋、菜叶杂草等;生物方法是通过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生物方法是污水处理的核心。化学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一氯,通过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污水经过处理,一般可以无害地回归环境,还有一些污水经过处理后,还是不能作为饮用水,只能作其他用途。因此,我们要特别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饮用水是否洁净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注:如果有条件,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污水处理厂,由技术人员为学生介绍污水的处理过程,是最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