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13 11:33:0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8篇(通用)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8篇(通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我们希望人生能够一帆风顺,但谁都不能保证这一切,现实可以残酷地粉碎我们的良愿,就像鲁滨孙离奇的人生意外。鲁滨孙他满可以无限悲伤,怨天尤人,一蹶不振,但他却无比坚强地鼓舞自己,以顽强的意志力和超凡的创造力,演绎了生存的神话。鲁滨孙的生存经历是我们学习的最好素材。基于此,概括与复述故事梗概、感受鲁滨孙近乎绝望中的求生欲望、探询鲁滨孙在逆境中心境不断坚强的过程、体味鲁滨孙独特的自我激励之法、感悟鲁滨孙战胜困难的可贵精神、学习应对灾难等,都不失为好的教学角度。

  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战胜困难,超越自我,这是本文的精髓。设计A着重于鲁滨孙战胜困难的心理过程的分析,学习其战胜困难的精神。设计B着重从生存需要的最低条件的角度出发,剖析鲁滨孙战胜困难的心态,教给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资料平台”中特别选编了三篇文章,第一篇中的人物面临死亡和良知的两难抉择,内容侧重于对生存困境时刻人的良知的拷问;第二篇中霍金面临的则是来自于自身的困境,实现“我”的心灵内部的伟大历险,是对自我的伟大超越,其意义同样等同于对心灵之外的自然的超越;第三篇人物的探险行动中弥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民族豪情,对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学生是一种很好的熏染,希望三篇文章能够从上述两种设计之外,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体系的构建起到填补作用。

  【教学设计A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鲁滨孙面临的主要困难。

  2、分析心理描写,体会鲁滨孙心态变化的过程,感受鲁滨孙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可贵精神。

  3、感受野外生存对人的能力的挑战。

  课前准备: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收集有关野外生存常识的资料。

  教学步骤:

  导入:请同学自己介绍《鲁滨孙漂流记》。

  我们现在安坐教室,条件舒适,心情轻松愉快。可是,假如我们像鲁滨孙一样,不幸流落到了荒无人烟的海岛,情形会怎样呢?

  一、整体阅读感知

  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划出你认为关键的词句,说一说鲁滨孙初到荒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请归纳出来。

  (明确:物质生存需要方面的困难和精神上生存的勇气。)

  二、片段品读体味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AB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面对诸多困难,鲁滨孙经过了深沉而复杂的思考。请以下列问题为导引,再确定需要重点品读(静心默读)有关片段,以理解下列问题:

  1、鲁滨孙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思考的侧重点是否一样?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侧重点不一样,分别侧重思考:要不要活下去;怎么活下去;怎样安心地活下去。分别涉及生存信念、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等问题,按他当时需求的急缓程度依次出现,体现了人类进化的几个主要阶段,从中可以看出人类前进发展的影子。)

  2、鲁滨孙能够活下去,他是怎么为自己找理由的?找了哪些理由?他的思考方法有什么特点?(明确:采用对比列举好处和坏处的方法来劝慰自己,看到生活的积极面,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与同伴的命运和最糟糕的情形作对比来找理由,理由略。思考的方法充满着理性和辨证的特点:能冷静地用理智同情感作斗争;能用“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来对比思考。)

  3、鲁滨孙为什么一定要计算时间、写日记、保存几本书本?你觉得有必要吗?(明确:有必要。这也是他充实自己的心灵,保持一个文明人的高级趣味,不至于沦落为低等的求生者的智慧之处。)

  4、你觉得鲁滨孙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明确:敢于直面困难,坚忍不拔,积极进取,勤勉务实,善于创造,热爱生命,战胜困难的经验)

  三、野外生存探究

  整体讨论: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AB

  2、假如你知道了鲁滨孙的处境,你还能为他提供哪些远距离的生存指导?运用上你课前所收集的资料。

  四、拷问自己

  假如你也像鲁滨孙一样身陷荒岛,你有这个能力和勇气,会像他一样活下去吗?问问自己,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里话。(课外完成)

  【教学设计B

  教学目标:

  1、体会鲁滨孙在危难处境中调整心态的方法,感受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领悟生活的心态比生活的条件重要、精神的生存比物质的生存重要的道理。

  教学步骤:

  导入:鲁滨孙从小就渴望冒险、流浪的生活。流落荒岛之后,鲁滨逊面对绝境,很快就克服了消极情绪,不畏惧,不颓丧,进行了一场征服大自然的斗争,更进行了一场征服自我的斗争。在荒岛上的28年间,他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尤其是心理上的煎熬。那么他是靠什么走过这28年的呢?

  一、整体阅读感知

  快速默读全文,完成:

  1、用一话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荒岛余生》教学设计AB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3、本文在描写鲁滨孙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

  二、重点精读体验

  精读关于鲁滨孙心理描写的部分,思考探究:

  1、从文章的首尾来看,鲁滨孙的心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如果他的心态不发生这样的变化,你觉得鲁滨孙能在荒岛上生存下去吗?(明确:即使他吃住不愁,最终也会因为精神的空虚和寂寥而死)

  4、如果换了其他任何一个人,也许就没有了鲁滨孙这样的生存神话了。那么,你认为:鲁滨孙能够活下去,最重要的是靠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一句什么样的结论?(明确:靠的是心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说明积极的心态是维系生命的首要支柱,生活的心态比生活的条件重要,精神的生存比物质的生存重要。)

  三、拓展应用

  1、当下,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可自杀等轻生的事件仍然屡见报端。假如鲁滨孙知道了这些,他会作何感想?你能走进鲁滨孙的内心世界,揣摩出他的真实想法吗?试试看,组内谈一谈,请使用第一人称。

  2、有的同学感慨现在早出晚归,学习负担繁重,生活枯燥,爸妈唠叨,知心朋友缺少,不太满意目前的状况。你对你目前的学习和生活满意吗?想一想,谈一谈,和鲁滨孙比一比,和同学坦诚交流交流。

  3、用一句精练的话说出自己学习本文的感受。

  四、作业布置

  找一些面对困难、激励人奋进的格言,做成贺卡送给你的朋友或者自己。

  【资料平台】

  1、(丹麦)哈夫·B·卡威《浮冰上的两者》。

  2、《斯蒂芬·霍金——划时代的英雄》。

  3、郭正刚《漂流长江第一人》。

语文教案 篇2

  一.复习

  1.提出问题、感悟文意

  g)找出自已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同桌(小组)讨论。

  2男女互动学习。先由一位男同学代表男生把自已不懂或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再由一位女同学来帮他解决问题;女同学把问题解答完了再反问那一位男同学是否明白了,这位男同学或其他女同学可用书本里的语言、或用自已从收本上知道答案证明自已说的是对的。教师从旁相机点拔,形成一种人人参与、大家互动、气氛高涨的学习氛围。

  如:(1)男:我不明白为什么小兔子听见湖中传来“咕咚”一声便吓得撒腿就跑?它为什么不回头看看是什么?

  女:因为小兔子的胆子很小。

  男:我还是不明白。

  其他女同学可补充。

  (2)女:为什么猴子、小鹿、松鼠也跟着他们跑了起来。

  通过男女同学互相提问、互相解答的学习形式,老师从旁相机指导,使学生明白,小兔、猴子、小鹿、松鼠它们没有弄清楚事情情的真相,轻易相信别人:而猴子能对事情问个明白、弄清楚真相,不随便相信别人。

  二、品读句子、读书明理

  a)课件出示,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狮子的对话,让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一组句子练习读好。

  b)通过请某某听我读、我能读好、我想听某某读、师生、男女、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读出小兔子害怕的语气,狐狸、猴子第一次说话也是害怕的语气,猴子奇怪、认真的语气。

  c)思想感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要盲目相信别人。

  三、小组合作、演演故事

  1、让学生自由找伙伴组合表演。

  2、同步练习:

  bǎ xià mian de yīn jié bǔ chōng wán zhěng

  一把下面的音节补充完整。

  kàn pīn yīn xiě hàn zì

  二看拼音写汉字。

  jìn chū xiǎo māo mí lù huān lè qí zhōng( )( )( )( )( )

  bǎ xià mian de zì jiā shang bù tóng de bù shǒu zǔ chéng xīn zì,zhài fēn bié zǔ cí.

  三、把下面的字加上不同的`部首,组成新字,再分别组词。

  小结: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要盲目相信别人。

  板书:

  24、咕咚

  湖响声

  兔子喊咕咚来了

  动物喊跑

  狮子要看

  结果木瓜掉下的声音

  后记:

  1.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诵读中识字、感悟和思考。

  2.这节课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都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能随便听信,不要盲目相信别人。

  3.通过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找答案、思想感悟。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要盲目相信别人。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百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诗人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3、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思念家乡)

  3、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

  (月亮)

  月亮象征着团员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多读。)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古诗三首·泊船瓜洲课文朗读。)

  4、指名答:

  (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我们解读后再来体会一下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2、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齐读。)

  3、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

  (指名答。)

  4、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5、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6、指数名说。

  7、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8、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9、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10、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12、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

  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

  (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3、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4、指名答:

  (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5、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

  (分男女生赛读。)

  16、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7、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古诗三首·泊船瓜洲古诗文解读。)

  18、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9、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

  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

  引导从课题的船停泊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

  (教师播放作者简介王安石)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指名答:

  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背诵课文,我们下堂课时检查大家背诵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理解背诵了。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背一背。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答。)

  2、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3、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

  (指名答。)

  三、再读课文,品悟情感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

  (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

  (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课堂背诵,加深理解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指名答。)

  3、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五、生字学习,布置作业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学习运用四种不同的提示语形式,写一段对话。

  【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提示语出现的不同位置,进行学习,在语文百花园中发现、总结规律:提示语在前说后是冒号;提示语在中说后是逗号;提示语在后说后是句号。在习作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语文书、课件

  人物的语言是表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它是反映人物的性格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写好人物的对话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注意语言描写要注意出现的形式,不要呆板划一。

  【教学过程】

  一、阅读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第一朵杏花》,完成下面的表格。

  提示语在前 没有提示语 提示语

  在中间 提示语在后

  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什么事情啊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设计意图:世界上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学生熟悉的课本中来找到我们本节课教学的内容。因为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教师要通过这个例子掌握这个交际工具,同时吸收精神营养。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让由学生学会变会学。]

  二、认识 说的提示语,发现特点。

  1.说的提示语:交代这话是谁说的`,还告诉我们是怎么说的。

  2. 提示语在前,冒号;在后,句号;在中,逗号。

  还有的没有提示语,只有两个人说话可以省略提示语,读者不会混淆。

  如果提示语都是在前,你读起来有什么感觉?枯燥单调。

  因此在写提示语的时候要有变化,告诉大家一句话: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

  3.小结:要写好提示语要注意分段。

  三、巩固练习:请将下面的句子用其他三种不同的语言描写形式来表达。

  例:老师严肃地说:公园里的花不能折!

  (1)公园里的花不能折!老师严肃地说。

  (2)公园里的花不能折!老师严肃地说,折了它,是要挨批评的。

  (3)老师,我到公园那边去折一枝花。

  公园里的花不能折!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习,不仅要关心结果,更关注理解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参与学习,更引导学生探索了学习方法。所以,仅仅发动学生参与过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他们研究,探究、掌握。因为感觉到的知识,不一定理解它;但理解了的知识,才会更深刻地领悟它。]

  四、灵活使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使描写更加生动活泼。

  对比练习:

  下面是某一学生的语言描写。

  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拳头大的窟窿。

  班主任来了,说谁踢坏的?

  捣乱鬼董小天说:没看见。

  旁边的张小勇还帮董小天说话。

  高芳芳说:是董小天踢的。

  董小天不承认。

  老师说:别吵了,还有谁看见的?

  没看见。李星说。

  (这段描写显得单调乏味。如果加上符合他们性格的个性化语言,就会好象真的听见他们的声音。同时添上,说话时他们相应的表情和动作,就会加强对话的表达效果。)

  下面就在这两方面下了功夫,效果大不相同。

  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

  班主任来了,瞪着眼:谁踢坏的?

  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冷笑着:鬼知道,有没有人叫我看好?

  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鬼脸:哈,开了窗,好通风。

  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

  是董小天,他来时,一阵风正好把门关了,他就抬起脚,用力一踢。

  那个捣乱鬼脚一跺:我说你这个小丫头,别白天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

  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要狡辩。

  老师说:别吵了,还有谁看见的?

  我,没看见。李星使劲地咽了一口水,神情恍惚。

  这段话,就把几个不同人的思想境界以及性格特点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

  捣乱鬼无事生非,惟恐天下不乱。

  高芳芳对不良行为敢于斗争,不留情面,说出话来尖锐泼辣;

  李星性格软弱,胆小怕事。

  [设计意图:这样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学生容易接受。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在练习写片段的过程中走个来回也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

  五、听一段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录音,练习写片断。

  女: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睛啊?

  男: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

  女:哎,你挤着我了,你!

  男:来劲了,是吗!

  老者:算了,算了,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

  写作文说到底是考你的想象力的,比如说刚才录音中三个人的对话,你要展开想象,三个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说这些话的?想象要有根据。接着往下想:表情怎么样?动作怎么样?特别是那个老者,他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用什么表达。当两位年轻人听了老者的劝后结果怎么样?

  再放录音。想象一下,他们三个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说这段话的,他们三个人说话的表情动作语气,甚至于包括他们的穿戴,再想象他们听了那位老者的劝告后会怎么样?

  [设计意图:写作教学应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从观察生活到写作实践,从纪实写生到想象加工,扩大写作范围,开拓写作题材,从而丰富写作内容。]

  六、学生练写,然后交流。

  【板书设计】

  人物语言的描写形式

  提示语在前说后是冒号

  提示语在中说后是逗号

  提示语在后说后是句号

  没有提示语对话要分行写

语文教案 篇5

  一、 复习巩固。

  出示生字:采取方式:自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

  二、 激趣导入:

  同学们,王宁同学今天可高兴了,他当上了班里的劳动委员。可他的劳动委员来的与别人真不一样。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选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提出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展示读书成果

  师:上节课我们认认真真地读了《我选我》这篇课文。我知道很多同学读的都不错。老师没有领读,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把课文读下来了,高兴吗?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谁想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进步?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出示: 担任劳动委员的 转到别的学校上学去了,林老师让大家一名劳动委员,大家都在思考选谁当,只有 站起来说。 (交流,齐读)

  四、细读课文。

  1、齐读第1自然段:

  师:看看这一段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在读这一段时,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如:

  “他转到/别的学校/上学了。”

  2、讲读第2自然段:

  师:小朋友,这一段有四句话,是哪四句话呢?

  (指四名学生各读一句。)

  ⑴班里没有了劳动委员怎么办?

  指导学生理解“补选”示缺少了补上去的意思。

  (课件出示重点句,老师先范读,学生模仿。)

  句一:

  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1)大家在想什么?带着你的想法读这句话,读出疑问的语气。(2)“静悄悄”表示什么意思?(从“静悄悄”、“想”看出大家都在认真思考选谁当劳动委员。)

  ⑷正在大家认真思考时,发生了什么事?

  句二:(出示课件) 突然,王宁站起来说:“我选我” 理解“突然”。

  3、出示第三段,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

  ⑴为什么大家听到王宁说:“我选我”时愣住了呢?(出示课件) 句三:大家都愣住了。

  ⑴为什么大家听到王宁说:“我选我”时愣住了呢?

  什么叫“愣住”了?请小朋友们做一做愣住了的样子,好不好?

  ⑵当林老师问王宁为什么选自己时,王宁时怎样回答的'?(出示课件)

  ①读王宁说的第一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王宁和李小青时好朋友。)

  ②读王宁说的第二句话,你又知道了什么?(李小青爱劳动、爱集体,当劳动委员很负责。)联系实际想一想,李小青可能做了哪些爱劳动、爱集体的事?

  (扫地、擦黑板、关门窗……)

  ③读第三句话,联系上句想想什么叫“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王宁说“像他一样”是什么意思?

  ⑶把王宁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老师小结:

  王宁的话告诉我们,李小青和他是好朋友。李小青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王宁决心像他学习,所以选自己当劳动委员。说明王宁又为大家服务的好思想。

  4、齐读最后一段:

  ⑴师:“刚”是什么意思?

  ⑵“一片掌声”是说同学们都鼓掌了,掌声很响,很热烈。王宁的话刚说完,为什么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呢?

  四人小组每人都说说自己的想法。

  (1)王宁有做事有自信大胆,勇于表现自己。

  (2)王宁有一颗为别人服务的心。

  小结:这是一片热烈的的掌声,这是一片敬佩的掌声,这也是一

  片欣赏的掌声,让我们再读一读文章最后一句话句话,读出掌声里,同学们对王宁的赞扬、欣赏、敬佩之情吧!生读——

  五、创造性演读课文:

  1)、小组内表演:

  分别扮演老师、王宁。

  2)各组推选优秀“老师”“王宁”上台表演。

  六、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语文教案 篇6

  夸父逐日是一个神话故事。它讲得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事情。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尽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你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萧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色彩。

  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

  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已美好的追求。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本节课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理解部分字词:万籁俱寂挑衅众寡悬殊

  猝不及防抱头鼠窜震耳欲聋同仇敌忾夜以继日恼羞成怒如火如荼

  2、理清课文条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5卢沟桥烽火。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理解部分字词。

  2、理清课文条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1、导入:

  揭题质疑: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指名读"烽"(feng),注意读准后鼻音。

  学生提问:"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媒体导入:播放"九一八"事变故事片断,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

  自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出示词语:挑衅烽火妄图伪军咽喉凌晨歼灭狼狈震耳欲聋

  哭爹喊娘众寡悬殊

  硝烟呐喊慰劳序幕万籁俱寂全副武装恼羞成怒蓄谋已久

  严词拒绝同仇敌忾人仰马翻猝不及防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生死存亡夜以继日如火如荼

  指名读词语,重点读准:呐、妄

  2、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理解部分字词:万籁俱寂挑衅众寡悬殊猝不及防抱头鼠窜

  震耳欲聋同仇敌忾夜以继日恼羞成怒如火如荼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精讲精练

  本课的精讲点:

  (一)理清课文写作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什么?

  (2)讨论交流: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二)讲读第一部分

  1、自主学习第一段,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讨论质疑。

  ①"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教案《苏教国标版12册语文教案5卢沟桥烽火》。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出示卢沟桥地图等资源。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3)这一段写了什么?

  (4)齐读第一段,小结: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五、课堂练习

  1、本节课作业:《补充习题》一、二

  2、学生完成

  3、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

  七、下节课预习作业

  第二课时

  本节课目标:

  1、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的崇敬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1、导入: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你们明白了什么?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在书上写出自己的读书感受。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指名回答。

  2、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3、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四、精讲精练

  本课的精讲点:

  (一)学习第4、5节:

  1、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2、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3、"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

  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三)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的主要故事。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五、课堂练习

  1、本节课作业:《补充习题》三、四

  2、学生完成

  3、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七、下节课预习作业

  卢沟桥烽火

  敌军我军

  7月7日深全副武装喝问

  气势汹汹严词拒绝

  首先还击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默读课文,体会父亲说话的深刻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努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认识“逞、崎、岖、煌”四个生字,会写“斯、凝、煮、蝉、哲、燃、煌、智、慧”九个字,结合课文理解词语:慢条斯理、一五一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体会父亲持之以恒的精神,教会学生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自身体会,理解父亲说话的含义,激发学生做事情要有信心、恒心,尽力做事的`精神。

  一、谈话激趣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爬山吗?能谈谈自己爬山的感受吗?

  生:谈感受。

  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体会。今天我们来学习《爬山》这篇文章,看看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生字词能读准吗?

  生:试读——同桌互读——指生读(强调崎岖)

  师:老师发现,凝视的“凝”不好写,我们一块来写一写。

  生:写两个

  师:认识了生词,我们再来想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26年前一个夏日的清晨,一对父子爬山的经过。

  师:谁来补充一下,从爬山这件事作者学到了什么?

  生: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

  师:这里有个词“沉静”你怎么理解?

  生:沉着冷静不动摇。

  师:理解了这个词,再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

  生:“智慧”是什么意思?

  生:学到了什么智慧?

  师:我们把问题整理一下,“学到了什么智慧?”

  师:在爬山过程中,父亲的话或许对我们解决问题有所帮助,默读课文,请随笔画出父亲的话语。

  生:认真读,认真画。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老师都被同学们感染了。现在我们交流一下,谁来读读画出的句子?

  生:我找到的是在山顶的句子——爬到山顶固然令人高兴,但是爬山的过程更让人愉快。其实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经典】08-14

[经典]语文教案09-02

(精选)语文教案08-01

语文教案(精选)08-27

语文教案(经典)10-16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