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1 09:47:4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编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汇编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阅读兴趣摆到重要位置,并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和享受。另外,基于“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理论的引领指导,本课阅读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其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设计特色]

  通过多次角色转换在研究性阅读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其深深入境、自然悟情。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1—4①,并能进行较好地角色朗读及表演。

  2、认识一个偏旁“登字头”,学会3个生字“苍、登、善”。

  3、能从小青蛙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体悟其心理。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启动情感,揭题入文。

  1、教师引入:“带来一个很好听的童话故事。”

  (揭题出示“青蛙看海”并范读)

  2、有兴趣来读读这个题吗?

  (1)指名读;(2)齐读。

  二、初步感知,质疑探究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若有疑问,听完提出。

  2、学生纷纷质疑。

  (部分简单的问题,如“善跑”、“苍鹰”等通过师生、生生间交流、探讨、补充非常快速地完成;对于一些重要的、与课文内涵联系紧密的,如“长期”、“凉气”等则慎重贴于黑板,启发学生在学课文时再作进一步的深思。)

  3、小结:小朋友现在是越来越会提问了!别急,呆会儿我们还可以一边学,一边提;一边提呢再一边自己来解决,好吗?(好!)其实我们从小啊就应该做一个善思考与爱发问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越来越聪明,才能有所创造!

  三、充分诵读,巧破疑难。

  (一)、导读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2、学生自由提新问题。

  3、众说纷纭,巧解“长期”。

  4、角色转换:你就是这只青蛙(点图述),你啊在这个湖边已经生活了很久很久了,你会怎么想?(指名说)

  5、多种促读手段指导读好第一段第一句(突出“呆得最久,最想看海”的感觉)

  6、看,就在此时(贴图)谁飞来了?(苍鹰大哥)

  对它说什么呢?(男女生分读)

  7、师述:有希望!

  (二)、导读第二自然段

  1、小青蛙抬头一看,看到了什么?(贴山图——指名说)

  2、角色转换:你就是这只蹲在湖边的青蛙(动作),看到这么高的.山,心里感觉?

  (对个别感觉可再具体地问下为什么,促使学生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感悟)

  3、书上的小青蛙呢?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2)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4、师引思:都说自己会害怕、担心,那书上的这只小青蛙是开心呢,难过呢,还是害怕?(众生发表意见)

  5、指导读好第二段:(1)指名读;(2)齐读。

  6、学生自由提新问题。

  7、巧解“吸了口凉气”:

  (1)指名2人上台试吸;

  (2)师范吸,问:有何不同?感觉?

  (3)师转换句序范演读§2:“青蛙吸了口凉气……”

  (4)齐演读——指名一生上台演。

  (三)、导读第三自然段及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1、角色转换:你是苍鹰,你怎么说?

  2、书上的苍鹰呢?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苍鹰的口气)

  (2)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导学生读好第三自然段。(指名——齐)

  3、师引思:苍鹰有无帮助青蛙(没有)猜青蛙心理?为什么?(指名说)

  4、师顺势解疑,引入(出示“青蛙很失望”)

  (1)指名读;(2)齐读。

  5、角色转换,引申思虑:你会失望、难过吗?

  6、总结:凡事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就像今天我们学课文,还不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来解决的;没解决的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想办法,好吗?

  四、角色朗读,自然转化。

  1、分工(青蛙、苍鹰):自愿加入。

  2、采访:准备用怎样的口气来读?

  3、正式分角色朗读。

  五、识写生字,探究入微

  1、出示所写生字:苍、登、善(读准字音)。

  2、指名口头扩词。

  3(1)认识新偏旁“登字头”,并自学其笔顺——师板写生书空

  (2)自学难字“善”的笔顺。

  4、书上田字格中描红,描好观察:怎样写才能写得漂亮?

  5、当小老师大堂交流。

  6、习字册上练习书写。

语文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热爱祖国河山,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

  在中国文化中的,从而歌颂黄河的`贡献。

  2、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

  【活动重点】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展示成果,加深对黄河的了解。

  2、通过调查、广告设计、提出建议等方式,培养学生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活动难点】

  根据主题搜集、整理和筛选资料。

  【活动内容】

  黄河之史——黄河之歌——黄河之忧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老师课前进行活动指导、学生课外时间搜集资料。

  活动一课时:“黄河之史、黄河之歌、黄河之忧”(课外搜集资料、课内陈词交流并展示成果,以每人办一份手抄报的形式交流资料,进行展示)

  写作、评讲:两课时

  【活动准备】

  1、师生:

  (2)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黄河污染的资料分组交流。

  八、课堂练习:

  请针对黄河断流和水污染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语,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

  示例1:心系黄河,: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既锻炼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收获颇多。愿综合性学习开展得越来越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感受、理解与体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悔、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3.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并品味对人物语气、动作、表情描写的妙处,学习侧面描写的作用。

  4.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理解与认识,并培养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几百年来,在我们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曾塑造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的脸像木炭一样黑,在他的额头上印有月亮牙,他一身正气,秉公断案,人称他是(包公)

  (学生交流有关包公的资料,一学生谈,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二、依题质疑,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后,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随机板书几个引领学生学习全文有价值的问题。

  为什么审驴? 怎样审驴? 结果怎么样?)

  2.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后,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做提纲笔记,理清文章的脉络,引导学生将故事的经过加一个小标题。

  板书: 换驴 ------- 审驴 -------- 得驴

  三、自学释疑

  1.疑问一:为什么审驴?

  (引导学生略读这一部分。)

  (1)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词句:

  (毛色发亮;这头驴是唯一的财产,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

  (毛色难看;惊慌失措)

  (2)对比读,感受两头驴相差太大,理解王五当时的心情。

  (3)引导朗读,读出王五对驴的喜爱,驴被换后的惊慌失措及又气又急。

  2.疑问二:怎样审驴?

  (引导学生精读这一部分。)

  (1)指名学生读3~9自然段。

  (2)做批注。提出要求:勾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自己感受较深的词句,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

  (3)集体交流,汇报自学所得。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抓住包公的表现:

  ①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已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2 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说明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

  当学生交流到这时,顺势指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品质。

  ③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理解闻所未闻这一词义,并体会包公断案的神奇,同时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④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狠狠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成竹在胸。学生注意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4)小结包公审驴这一部分。学生说一说包公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影响,怎样评价他。

  3.疑问三:得驴

  引导学生粗读这一部分,并小结能成功找到驴的原因。

  4.总结全文

  (1)想一想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2)表演课本剧。

  四、作业布置

  搜集包公审案的故事,开个智谋故事会。

  附板书:

  包公审驴

  为什么审 怎样审 结果怎样

  (起因) (经过) (结果)

  换驴 ----------------- 审驴 -------------- 得驴

  教学反思:

  本设计主要体现激发学生质疑想读,引领学生自主释疑要读,指导学生会读这一特色。

  1.激发学生质疑,以课题为切入点,让学生产生疑问,有想读的欲望。

  2.放手自学,引领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指导精读重点部分,学生获得阅读感受与体验,实现个性化阅读,深入读的愿望被调动。

  3.指导学生会读。首先是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突出重点内容,教师做画龙点睛的指导,学生在自学与老师指导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其次,精读与粗读相结合,通过抓住主要问题,结合课文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法得当,阅读方法进一步得到巩固。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育目标:

  1、 情感:感受亲情,理解一个人的责任感以及生命传承的意义。

  2、 语言:词语和语句。

  3、 写作:仿写

  二、重点、难点:

  1、 重点:在阅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运用文中的词语仿写。

  2、 难点:理解生命传承的意义。

  三、教时安排: 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和你的家人一起散过步吗?到哪里去散步?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到田野上,跟随着作者莫怀戚一家一起去散步。打开书本。

  (二)、散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提示:

  带着问题去朗读: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

  散步中的分歧是什么?

  1、 散读:

  2、 回答:春天、 南方的田野、 母亲、我、妻子、儿子。

  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三)、研读课文:

  提问:

1、为什么“母亲本不愿意出来”?后来为什么同意去散步?

  2、发生分歧时一家人是如何表现的?

  3、“我”和母亲分别作出什么决定?为什么?

  学生活动:

  1、读:默读课文。

  2、划:划出有关语句。

  3、议:四人小组交流。

  4、读:有感情地朗读划出的语句。

  班级交流:

(1)、为什么“母亲本不愿意出来”?后来为什么同意去散步?

  明确:“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因该多走走。”

  (2)、发生分歧时一家人是怎么表现的?

  明确:“我的母亲老了,……严重关头时那样。”

  (3)、最后“我”和母亲分别作出什么决定?为什么?

  明确:“我”走大路。因为“我伴同他……已短。”

  小结:作者一家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并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可以体现了一家人融融的亲情,包括了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祖孙之情、夫妻之情。

  (四)、过渡:作者一家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并得到完满的处理,体现了一家人之间融融的亲情。最能体现这种情感的'是哪一个画面呢?

  1、 单读第8节。提示:找体现了一家人之间融融的亲情的词语。

  2、 关键词:“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稳稳地”、“仔细”、“整个世界”。

  3、 朗读指导:传情达意。关键词、句读重音。

  4、 美读。

  5、 理解末句的含义:理解一个人的责任感以及生命传承的意义

  (五)、默读课文,找关键词,体现融融的亲情。

  母亲:信服、习惯听从、摸摸。

  我:责任重大、伴同、

  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

  稳稳地、走得仔细、整个世界

  妻子:总是听我。

  儿子:习惯听从 (板书)

  (六)、拓展:

  (1、)散步是一个平常的家庭场景,一个成功的作家小事也能写出大意境来。选材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关键在于你开掘的角度,对生活的感受,赋予文章的情感,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场景呢?

  班级交流

  (2、)写作训练:(任选一题)

  情景1:晚饭后,一家人看电视,爷爷奶奶要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要看新闻节目,你要看动画片,遥控器在你手中,你怎么办?

  请运用“信服”、“习惯听从”、“伴同”“责任重大”、“摸摸”、“总是听我”写一个片断,体现亲人之间朴素而真挚的爱。

  情景2:半夜里,我忽然发高烧,爸爸妈妈送我去医院。请运用“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稳稳地”、“走得仔细”、“整个世界”,写一个片断,体现融融的亲情。

  1、 课堂写作:

  2、 班级交流:

  (七)、作业布置:

  背诵第6节、第8节

语文教案 篇5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词卡:寓言)

  1.学习“寓言”

  (出示词卡:寓言)

  正音。

  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

  (多媒体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学习“则”

  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出示词卡:)

  正音。

  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出示词卡:揠苗助长)

  正音。

  2.范背。

  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

  1.解题。

  2.质疑。

  ⑴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

  ⑵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

  ⑶交流板书:原因 做法 结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

  ⑵交流板书: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默读,圈词。

  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⑷交流。

  ※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

  ※神态:“焦急”

  (出示词卡:焦急)正音、理解。

  ※语言:“自言自语地说……”

  (出示词卡:自言自语)理解、积累。

  (出示词卡:自( )自( )语)

  ※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比较理解:两句话意思相同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

  ⑸小结,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终于”这个词儿说明什么?

  ⑵指名读。

  思考:他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交流板书:拔高

  弄得他──(出示词卡:筋疲力尽)

  ⑶学习“筋疲力尽”

  正音:“筋”读准什么音?

  理解:“筋”这里指身体。“疲”什么意思?“力”呢?

  “尽”这儿有四种解释,选哪一种?

  (映示投影片:“尽”四种解释)

  ⑷比较理解。

  第2自然段如果这样写可以吗?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尽。)

  与书上的相比,哪句更好?为什么?

  (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指导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⑴男同学读。

  他有没有为自己花费的力气后悔呢?

  ⑵交流,学词。

  ※白费

  (出示词卡:白费)理解

  ※一大截

  (出示词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

  (多媒体演示:“截”的笔面顺)

  ⑶练习朗读。

  (出示词卡:喘气)

  4.学习第4自然段。

  帮助的结果呢?

  交流板书: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个人原来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书:→ →

  他错在中哪里呢?

  板书:错

  交流板书:急于求成 事与愿违

  2.揭示寓意。

  小朋友,从这个人的错误中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书:↓

  交流板书:按事物规律办事

  3.深化寓意。

  (映示投影片:判断下列想法、做法是否违背事物的规律)

  六.背诵。

  1.读读课文,看看板书,轻声背背。

  2.引背。

  七.巩固字词,布置作业。

  1.认读词卡。

  2.抄写生字。

  附板书:

  揠 苗 助 长

  原 因 做 法 结 果

  巴 望 ──── 拔 高 ──── 枯 死

  (板画) (板画) (板画)

  │ /

  │ /

  错 /

  │ /

  │ /

  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道理:

  按事物规律办事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的课文,从朱自清先生生机勃勃的《春》,到老舍先生充满温情的《济南的冬天》,又从峻青先生优美、凉爽、惬意的《海滨仲夏夜》来到素素有着别样感悟的《夏天也是好天气》,一年四季走过了三个季节。今天,我们又要在这深冬之时走进刘增山先生的《秋魂》。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了。下面我出示几幅画面,请大家说说这些画面分别与文章的哪一部分或哪些句子有关。

  (用多媒体逐一展示画面,学生讨论明确)

  二、欣赏完了这些美丽的画面,就请大家小组交流一下:

  ⑴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所欣赏的段落或句子。)

  ⑵秋魂到底指什么?(提示方法:齐读文章的题记。)

  (小组讨论完毕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并用多媒体投影:秋魂——成熟的头脑)

  三、明白了什么是秋魂,大家一定感觉到了本文与《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的写法不同。下面请两位同学分别读"春花图"、"秋实",大家思考一下在写法上有何异同?为什么不同?

  (先小组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春花图"精雕细刻,动静结合,色味结合,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赞颂春天的美丽,语言活泼;"秋实"则粗线条勾勒,托物言志,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语言深沉。)

  四、现在再请大家谈谈由"秋魂"触发的.新的感悟,然后质疑。

  五、小结

  秋是美的使者,秋是丰收的季节,但在我们欣赏他的同时,更应当学习其谦逊、豁达、宽容和无私奉献的美德。

  六、作业:

  仿照《秋魂》写一段自己最有感悟的景物。(提示结构:引出景物-描述景物-托物寓意)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精选】语文教案08-03

(经典)语文教案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精选)语文教案08-01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