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时间:2023-12-24 08:10:4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余华和先锋文学

  二、能力目标:初步养成从语言和手法作用鉴赏新潮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懂得走上社会的艰难,并坚信前面的路越走越宽。

  【教学重点】

  一、把握小说的主旨,明确“旅店”的象征意义。

  二、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中悖于常情而又合乎常理的荒诞意味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如果我有一盏阿拉丁神灯,可以在你十八岁时满足你的一个愿望,你希望得到什么?……大家的要求五花八门,我相信当我们眺望成长时一定认为它们就是自己成长中最重要的东西,那么同样走过十八岁的作家余华在回顾成长时他是怎么看的,是否会和我们有些相似呢?来看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

  【知识链接】

  一.先锋小说:先锋小说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具有先锋精神的小说创作,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它主要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直到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历史上的大事,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把它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入90年代,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米》、《妻妾成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预示先锋作家减弱了形式实验和文本游戏,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不少论者认为这是先锋作家为迎合大众而走向通俗化,这一转向标志着先锋文学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

  二.简介作者: 余华,1960年出生,浙江海盐人。曾就职于海盐县文化馆和嘉兴市文联,现定居北京从事职业写作。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写下了《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鲜血梅花》等几十个短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篇小说集《我胆小如鼠》,随笔集《灵魂饭》等多部。其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英、法、德、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挪威、日、韩等文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入选韩国《中央日报》评选的100部必读书。曾荣获意大利文学基金会颁发的1998年度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以及澳大利亚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颁发的20xx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为近年十分活跃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三.《许三观卖血记》故事梗概:故事发生于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那时主人公许三观还是一个青年,他被周围生活不断地压迫,为了生活,不得不拼命地工作,但是依然无法保证生活,他只能用卖血来维持,每当无奈时,就会想到用卖血来解决。随着岁月的流逝,许三观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他为了给儿子治病,坚持15天卖一次血,以还清欠债,最后导致大病不起。

  小说围绕着卖血的经历,展开许三观生活中的琐琐事事,体现出一个男人所应当承担的某些责任,或许这也正是一种人生的无奈。小说饱含辛酸的经历,但也不乏幽默之处,比如每次卖血前喝足八碗水,这样身上的血就会多起来了,诸如此类的奇怪想法非常多。

  作者个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节尤其精彩,许三观想吃猪肝,身边又没钱,他决定为自己卖一次血,但是到了医院,医生说他的血只能卖给油漆匠漆家具,在这时他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尽头,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他坐着,哭了。

  小说的具体情节非常生活化,就像讲述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没有太多的写作技巧,也没有华丽的词汇,不过,在这个迷茫的时代,我们不必刻意去追求一些什么,只要存在着感觉,就已经足够了!

  【走进课文】

  一. 概括情节内容

  要求: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概括小说的情节。

  明确:十八岁的“我”初次出门远行,面对广阔、陌生的环境,涉世不深的“我”不会考虑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我”总会被眼前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把它们想象成一些“我”有限记忆中已经熟悉的过往,出门对“我”而言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虽然“我”在黄昏来临时找旅店并不顺利,但在经过一番周折后“我”搭上了一辆卡车,“我”甚至沾沾自喜于用一支烟就换取了免费搭车的小聪明,而且,“我”感觉与司机“更亲近了”,出门对“我”而言,仍然是快乐的。

  可后来变了,汽车抛锚了,一些人抢走了车上的苹果,他们甚至打伤了阻拦的“我”,而苹果的真正主人——司机却在一旁漠不关心。最后,司机竟然拿走我的行李,骄傲地离去,“我”成了惟一的受害者,孤零零地站在抛锚的汽车前……

  遍体鳞伤的“我”躺在遍体鳞伤的汽车里,感到“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这让“我”明白,“我”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窝”。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我”想起了出门前父亲对我的叮嘱:“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二。划分情节层次

  要求:按照小说的情节内容,给本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小说情节按照故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这话不错,走过去看”):写“我”出门远行,在路上心情愉快,有些兴奋,但在黄昏找旅店时却不顺心。

  第二部分(从“公路高低起伏”至“那就驰过去看吧”):写“我”搭上了一辆卡车,经过一番周折,“我”感觉与司机“更亲近了”,对找旅店也不很在意了。

  第三部分(从“可是这汽车抛锚了”至“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写汽车遭抢劫时一系列“不合情理”的事情,“我”遍体鳞伤时感受到“旅店”其实就在自己心窝里。

  第四部分(从“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至结束):这是一段倒叙,写“我”出门前与父亲的一段对话,照应开头。

  三.再读课文,挖掘小说主题

  1.这次出门的整体感受是什么?说说具体体现。

  学生自由发言。

  2.我在远行中一直想找个旅店,最终找到没有?旅店有什么象征意义?

  在课文中,“旅店”本来是“我”一直要寻找的歇息的地方,但当“我”躺在汽车里感到一丝温暖,并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时,“旅店”就被赋予了象征意义,这时可以说现实中的旅店我并没有找到,但我心理上的旅店已经找到。它象征着“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这是一个人在成长路途中必需的动力。

  3.我出门远行的目的地是哪里?我出门的目的又是什么?有没有达到?

  我这次出门没有目的地。出门的目的主要是想去认识世界,锻炼自己。出门的目的应该是达到了。总结主题:小说选取的故事是一个十八岁男孩初次出门远行所经历的生活片段,写了成长中的挫折与收获。它告诉读者:人生是复杂而曲折的,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遭遇到种种的艰难和挫折。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灰心丧气,而应在心里保存一分希望和勇气,明白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这也是成长中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揣摩探究小说荒诞性与真实性相融合的风格。

  1、情节设置的荒诞性:

  ①“我”远行要到哪里?为了什么?“我”好像并不清楚。

  ② 好不容易搭上一辆破汽车却是反方向的。

  ③ 司机开车拉苹果却好像没有目的地。

  2、人物语言的荒诞性:

  ① 路上没有一个人知道前面有没有旅店,而且每个人的回答都惊人的完全相同。

  ② 汽车开得那么快,司机居然让“我”从驾驶室爬到后面去拿苹果吃。……

  3、人物行为的荒诞性:

  ①“ 我”真诚热情递烟想搭车却遭粗暴拒绝,当“我”豁出去对司机大吼时,他却出奇地友好并同意“我”搭车。

  ② 司机被抢劫却一点不着急,还在慢慢散步,并对着“我”哈哈大笑。

  ③“我”为维护司机的利益遍体鳞伤,他却抢了“我”远行赖以生存的背包。……

  4、真实性:

  ①“我”出门远行问路。

  ② 黄昏来临“我”想搭车寻找族店,包括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都合情合理。

  ③“我”递烟给司机想换取搭车。

  ④“我”很快与司机成了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

  ⑤ 车在关键时刻抛锚了,“我”迫切想要找到旅店的愿望。

  ⑥ 苹果事件中遭殴打,具有真实的质感。……

  5、幻觉的真实:

  ① 十八岁出门远行?

  ② 苹果事件。

  ③ “我”初次出门的心情。

  二.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要求:这篇小说的叙事语言很有新意,揣摩文中的精彩语言,试举几例,体会其中描写的新奇之处和蕴藏的内涵。(提示:可结合课后练习五进行)

  例1: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明确:把走路比作航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我”出门时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几分不安,也暗示着出门远行并不会一帆风顺。

  例2: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

  明确: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我”出门远行一天的奔波。“从早晨里穿过”,好像早晨是一片树林,“下午的尾声”则是把下午当成一首歌或一出戏,“黄昏的头发”则会出现一个人的形象。这样写显得欢快,充分抒发了“我”出门远行的兴奋心情。

  例3: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

  明确:这句话有两个地方显得新奇可笑。一是说司机“屁股上有晚霞”,把一俗一雅结合在一起,让人觉得好笑。二是说车头的盖子“像是翻起的嘴唇”,也很新鲜,会让人有一点担心,就是司机会被“嘴唇”吞进去。这种感受也充分表达了少年初次出门远行对外部世界的好奇。

  例4:那个时候太阳要落山了,晚霞则像蒸气似的在升腾。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明确:这句话的有趣之处在于说“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这样突出了“我”急于找到旅店的心理,这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旅店。

  例5: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我”被打倒在地的无奈,“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这也说明“我”心里不甘被打败,这是少年典型的不服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