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教案

时间:2024-01-02 08:08:00 教案 我要投稿

观沧海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沧海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教案1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4、有情感的背诵诗文。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会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1、作者及作品: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代表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2、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三、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碣石()澹澹()

  竦峙()丰茂()

  3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诗歌内容。

  4、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感知理解

  1、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临、澹澹、行、其

  萧瑟、若、何、洪波

  2、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③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④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讨论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作者看: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

  听:萧瑟秋风

  想;日月之行星汉灿烂宏伟志向

  ③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惊人的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品读赏析:

  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提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六、小结:

  这首乐府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七、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观沧海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

(2)学习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能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谐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品读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到盛唐时期的李、杜,无一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遗产中的瑰宝。今天我们一起走入古代诗歌,感受古诗精练的语言、和谐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1、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四首诗歌。

  2、结合注释,轻声朗读。

  (1)读准字音

  碣石(jié)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枯藤(téng)昏鸦(yā)

  (2)指导朗读,注意诗句停顿。

  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的节奏断句。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七言诗,基本可采用“二二二一”或“二二三”的方法断句。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断句时要注意句意。

  (3)品味诗意,学生自由朗读。

  三、研读《观沧海》

  (一)关于体裁及写作背景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二)简介作者

  学生活动:说说你心目中的曹操。

  师: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三)合作探究

  听课文范读,思考:

  1、本诗的感情基调:慷慨激昂,开阔豪迈。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字词解释

  临:到达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内吹树木的声音。若:好像

  星汉:银河至:极点以:介词,用

  (2)翻译诗句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3、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开篇点题,交代观海的方位及观察对象。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河澹澹”至“洪波涌起”)本层实写,描写海水和山岛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的威严和辽阔。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本层虚写,点明主旨。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幻灯出示:

  1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写)

  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虚写)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4、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5、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朗读

  3-8句,这六句描绘的画面,动静结合,请简要赏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了大海的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生机勃勃。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7、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思想内容上:点明主旨,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修辞,生动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气吞山河、包孕万物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写了他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抱负。

  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像夸张的写法。

  (四)总结

  诗歌主旨: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诗,作者以饱满的激情,描绘了大海宏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发了他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抱负。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观沧海教案3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2、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曹操图片,播放《三国演义》音乐,明确诗人及写作背景。

  1、了解诗人: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曹操在中国的影视剧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现,但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颇有作为的一代名家。

  2、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二、感知课文。

  1.解题: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写了哪些景?

  明确:“观”。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齐读、背诵。

观沧海教案4

  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诗,作者及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诗歌。

  3、准确理解诗句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重点)

  4、深刻体会诗歌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大声朗读一分钟

  每日课前大声朗读一分钟。《龟虽寿》

  今天,仍学一首同出《步出夏门行》的乐府诗《观沧海》。(PPT)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没有严格的韵律。

  二、新课

  1、听老师范读,(PPT)重点字音写在书上,再请同学大声读诗歌。

  2、自读诗歌,思考:

  1)全诗由哪一个字展开来写?(板书)(PPT)

  2)写了哪些景物?找出关键字(板书)

  3)哪几句是写看到的?(动景与静景)哪几句是写想到的?(若)(板书)

  (诗歌的PPT)请同学按照注解介绍作者(板书)

  3、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PPT)(七步诗)

  4、创作背景:曹操在取得官渡之战大胜,七年后,北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至此,统一了北方。凯旋而归时登上秦皇、汉武到过的碣石山,放眼大海,曹操信心满怀,只待挥师南下,扫平孙、刘,便可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了。此诗便作于此时。

  5、师生合作,疏通文意。学习写法。

  观沧海PK登泰山:(PPT)

  秦始皇:嬴政

  汉武帝:刘邦

  魏武帝:曹操

  伟大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节选(PPT)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法国文豪雨果说过:(PPT)

  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到诗歌(PPT)

  6、从诗中所写之景看,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胸怀?体现诗人怎样的胸怀?(写法:借景抒情)

  7、体会诗人的胸怀,再来读诗。感情基调:气势雄浑,慷慨激昂。

  8、小结:《观沧海》写了xx大海的宽阔汹涌xxxx,表现了诗人xxxx宽广xx的胸怀,抒发了诗人的xx雄心壮志、宏伟抱负xxxx。(志链接PPT)(板书)

  (此诗气势雄浑,慷慨激昂,充分流露出诗人大海一般的宽容,长天一般的高远。即景生情,借景抒情,把眼前的大海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借大海吞吐宇宙万物之气势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流露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三、背一背,请大家把这一首诗写成现代文,或者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读给大家听。

  老师学写一首:(PPT)

  有感鹤湖

  初到鹤湖,感触颇多。

  一感学校,高雅清新,身在其中,催人奋进。

  二感老师,敬业有加,朝至晚归,无怨无悔。

  再感同学,知书达礼,志存高远,力争上游。

  幸甚至哉,教之乐之。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一首诗;

  2、小册。

观沧海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三国中有这么一个人物,一些后人评价他的关键词是乱世奸雄、杀恩人、生性多疑凶残。你们想到了谁?(曹操)其实,我认为曹操还有另一面,展示预习时收集到的曹操资料。全面的展现真实的曹操。

  1.学生展示收集到曹操的资料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2.写作背景

  东汉末年,割据势力逐鹿中原之时,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打败了袁绍,袁绍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多次入塞为害。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

  今天,就让我们在《观沧海》中,在他观赏到苍茫的大海中品味不一样的曹操。

  二、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

  四言句XX/XX如“东临/石,以观/沧海”

  3.指名学生朗读,自评再学生互评

  4.教师师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

  5.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节奏

  三、二读,读出理解

  1.联系诗歌写作背景,结合注释理解诗歌

  2.播放视频,感受意境

  3.指名学生朗读,互评

  4.全班齐读,读出理解

  四、三读,读懂作者内心世界

  1.哪一个字统领全诗?

  明确:观。

  2.小组合作:站在碣石山上,曹操眼中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致?请结合背景,试着揣摩曹操当时的心境。

  提示:抓住景物特点、诗句关键词回答

  明确: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生机无限,内心如波涛一般汹涌,曹操内心不服老,仍有自己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博大的胸襟,昂扬的斗志,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3.写法总结:借景抒情

  4.朗读诗歌,读出大海的`壮观,作者的开阔胸襟以及远大抱负。

  五、课堂总结

  《观沧海》借大海的壮观景象,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六、作业布置

  1.将《观沧海》改写成现代散文诗,写出曹操的开阔胸襟与远大抱负

  2.拓展探究:收集、品读曹操的其他诗歌,了解“奸雄”形象外不一样的曹操,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观沧海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4、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5、小结: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6、拓展与延伸

  (1)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7、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观沧海教案7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诵读并背诵。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

  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课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3课时

  预习要求:熟读四首诗歌,阅读课文注释。借助参考书,查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里面不懂的字词。尝试归纳两首诗歌的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着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3、解读题目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朗读感知诗意

  (一)听录音,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正音: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zhì)萧瑟(sè)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理解字词。

  沧,青绿色。临,到,登临。碣石,(见课文注释)。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见课文注释)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行,运行。若,好像。

  其,代词,指大海。星汉,(见课文注释)。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幸,(见课文注释)。至,(见课文注释)。以,连词,来。

  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

  (二)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

  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水的和山岛。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直抒豪情。

  明确:

  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

  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这一层全是写实景。是作衬托用。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静动相配,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第三层(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主旨:(日月之行-若出其里)表达作者的昂扬奋发的精神,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

  2、赏析诗歌。

  A、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B、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三、课堂小结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这首诗写登山望海的景象,气势雄浑,表达了作者壮阔的胸襟和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四、作业:熟读并背诵默写。预习下首诗歌

观沧海教案8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让学生感受诗中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在审美中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诗歌,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景物描写中如何蕴涵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理想。

  教学方法:

  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教学设施: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视频、音乐、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歌,了解瑰宝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明星。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是屈原,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学过的《静夜思》是一首绝句,《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荷叶母亲》《金色花》是散文诗,《秋天》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板书题目)

  二、评说作者

  1、我了解的曹操。学生展示搜集的材料可以是故事(配画)、名言诗句、历史材料、古今对他的评价戏剧图片等。(分组做卡片用投影介绍)

  官渡之战、孟德献刀、捉放曹、望梅止渴、煮酒论英雄、华荣道、割须弃袍、梦中杀人

  学生可能会说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戏文中也丑化为白脸奸臣。

  《三国演义》中周瑜评价曹操:“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爱惜人才:收张辽,放赵云、关羽

  诗人,志向远大: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历史上的曹操!(幻灯片展示)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政治上抑制豪强,唯才是举,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军事上具有雄才大略,精读兵法,先后被封汉相,魏王。“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征乌桓,逐渐统一了北方。后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鲁迅说他是“改造文章的鼻祖”。曹操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东汉末年著名的人物评论家许劭评价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史书《三国志》评价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播放图片《曹操煮酒论英雄》,及曹操对“英雄”的看法。然后齐读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从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壮志。

  三、解题:

  观,看。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

  具有雄才大略,胸怀宽广的大英雄曹操面对沧海看到怎样景,产生怎样的情呢?

  (板书景情)

  四、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指导朗读课文。

  学习诗歌重在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四言句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应读出怎样的语气语调?“诗言志”,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介绍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3、此时你就是曹操,你刚打败了袁绍的残余部落,打败了乌桓,在回来的途中你经过了碣石山,面对波澜壮阔的渤海,你想些什么?

  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身为主帅的你,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抚今追昔,一定会触景生情,要做一番更大的事业。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的语气,要雄浑有力,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4、看录像学名家朗读,再激发学生朗读热情,自由读,再找同学读,齐读。注意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

  五、自主、合作、探究,共同研讨下列问题,1、学生根据预习资料、小字注释,老师点拨重点词,自主完成疏通文意。

  注意以下几个词词义:临,以,何,澹澹,竦峙,百草,萧瑟,至,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明确要求,即展开想象要把诗意扩展开来,可以打乱原文顺序。举例子示范: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以说成是“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比赛,看哪组说得最好。

  3、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1)、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看到的沧海有何特点?诗中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学生可能会答:波澜壮阔,气势磅礴;对大海的喜爱和赞美。

  (2)、问:诗中只表达“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从写景的观察点角度是定点观察。

  (3)、问:主要写了哪些景色?哪些写现实?哪些是想象?(板书实景虚景)显示了大海什么特点?

  理解: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天宇中日月灿烂的银河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这是多么壮丽山河图画啊!展示大海苍茫动荡,生机勃发,宽阔博大(板书)特点。

  (4)问:作者在观沧海,为什么要写山岛、草木?

  写山岛草木与汹涌的波澜静动相称,避免了只写大海的单调,更能衬托出大海的威严与生机。表达作者乐观豪迈奋发向上的气概。

  (5)、问:为什么说虚写的句子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有句名言:世上最宽阔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还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宽阔的是什么?——人的胸怀。用在这时候是不是最准确?曹操不仅看到了大海,还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辰出没于此。那么,我们用一个什么词来准确概括诗人的心胸?——博大!所以说这首诗不仅抒发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与赞美,更是借景抒情,借助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修辞方法来以大海自比,通过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慨,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统一中国气势和胸怀。所以说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六、背读诗歌,小结课文

  1、看图片听古筝配乐背诵诗歌

  2、小结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全诗有直接抒情的诗句吗?没有,而是借景抒情情寓于景中。(板书借抒),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奋发向上(板书)、统一中国、建功立业(板书)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毛泽东同志评其诗:“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七、拓展延伸(大屏幕展示)

  朗读: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思考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下片的“魏武”指的是谁?“遗篇”指的是什么?

  3.词的上下片在表现手法上与课文有什么相同之处?

  4.词中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怀?

  1大雨,幽燕,白浪,渔船,汪洋。“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2魏武指的曹操,遗篇指的《观沧海》。化“我”为“他”,“魏武挥鞭”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借以暗示诗人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

  3两词上阙都是写景,下阙都是议论;两词都采用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4作者从波澜壮阔的白戴河入手,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景致,引用前人荡气回肠的不朽事迹,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景中含情,情中有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白描手法,描述北戴河恶劣的天,借而抒发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及叱吒风云的豪情,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展示共产党人领导人民主宰江山的自豪之情。当年魏武帝曹操统一中国的愿望今已实现,只是主宰江山的并非哪个帝王而是人民。

  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及其他表现壮志的诗句。

  3、预习后三首,运用学习《观沧海》的方法试分析。

  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实景:生机勃发-------乐观豪迈奋发向上

  (借)景:{}抒情

  虚景:宽阔博大-------胸襟开阔建功立业

观沧海教案9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

  1、目标

  2、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观沧海教案10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句XX/XX/X或者(XX/X/XX)

  七言句XX/XX/XX/X或者(XX/XX/X/XX)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学习成果。

  参考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研读课文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七、拓展阅读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

观沧海教案11

  一、导入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描写大海著名诗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创者毛泽东主席来到秦皇岛后,想起这首诗,挥笔写下了“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的名句。那么这首诗究竟有什么力量,可以让人千古不忘呢?我们来看这首诗。

  二、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背诵诗歌。

  2、结合借景抒情诗歌的一般思路,理清观沧海的写作思路。

  3、通过鉴赏诗歌中意象和意境,联系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四、再读诗歌,读懂诗意

  结合注释,生动地描绘诗意。

  1、东:向东;临:来到;以:来。

  2、何:多么;

  澹澹(dàn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

  3、洪波:巨大的波浪。

  4、日月:太阳和月亮;其中:大海之中。

  5、若:如同,好像是;其里:大海里面。

  6、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真是幸运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小组活动:

  组员一人一句,快速交流诗意。

  做好总结,并派代表总结全诗大意。

  译文:眺望苍茫的大海

  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边。

  山上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水中涌起巨大的波浪。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大海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五、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借景抒情类诗歌一般写作思路:

  1、所至

  -----

  2、所观

  -----

  3、所想

  -----

  4、所感

  -----

  请根据上面的思路,找到《观沧海》里面作者的所至、所观、所想、所感。

  六、细读诗歌,再现景情

  1、本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2、诗人登山观海,都看到了哪些景,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特点的?

  小组活动:

  ①按照诗句的顺序,用“景物+特点”的形式概括,并批注具体写景手法。

  ②组内交流归纳,统一结果做好记录。

  如第二句:

  海水和山岛:澎湃巍峨,气势磅礴。(动静结合)

  3、作者由眼前之景,还想象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作用提示:手法+内容+特点+情感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

  运用想象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想象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都包蕴在沧海中,表现了沧海胸襟宽阔和包罗万象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怀,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4、作者登山观海后发出幸甚至哉的感叹,这句感叹中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提示:结合所观之景以及写作背景加以分析。)

  写作背景:

  1、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人民正处在战乱的水深火热之中。

  2、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登上碣石,观看沧海壮丽景色。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便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3、诗人当时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的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结束纷争和战乱,一统天下。

  情感:

  ①表达对祖国壮丽河山的喜爱与赞美。

  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③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④表达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七、主题:

  本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沧海的宏伟景象,表达对祖国壮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乐观进取的精神。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表达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八、读广诗歌,拓展延伸

  苦寒行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仿照本节课鉴赏诗歌的方法,思考《苦寒行》中写了哪些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人描写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发出悲号的画面。又以羊肠小路、恐怖战栗的熊吼虎叫、罕无人迹的漫漫大雪等物象感叹行军的艰难。渲染了凄哀险恶的气氛,整个诗歌弥漫着悲凉之气。

  表达了诗人对长期征战的将士的同情,对战争结束,实现统一的强烈渴望以及自己必将排除万难、取得征讨胜利的决心。

【观沧海教案】相关文章:

观沧海教案06-10

《观沧海》教案12-17

观沧海教案教学设计(精选3篇)03-31

七年级《观沧海》教案12-08

观沧海教学反思10-21

《观沧海》教学反思10-22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06-09

《观沧海》教学反思12篇12-16

观沧海教学反思12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