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因数与倍数教案

因数与倍数教案

时间:2024-01-13 06:56:25 教案 我要投稿

因数与倍数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因数与倍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因数与倍数教案

因数与倍数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2、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能正确确定某个非零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体味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能正确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教学难点:

  能正确有序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互依存的关系,如:丁爸是丁丁的爸爸,丁丁是丁爸的儿子。丁哥是丁丁的哥哥,丁丁是丁哥的弟弟??。其实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请看大屏幕,认识这些数吗?(课件出示:0,1,2,3,4,5)

  生:自然数。

  (课件去“0”)

  师:去0后这又是些什么数?(非零自然数中。)这节课我们就在非零自然数中来研究数与数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板书:因数和倍数

  (研究范围:非零自然数中)

  二、探究新知

  (一)找一个数的因数

  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36人列队操练,每排人数要一样多,可以怎样排列?同学们可以先同桌讨论,作好记录,再汇报。(引导生说:可以站几排,每排站几个。)

  根据这些信息我们能列出哪些乘法算是呢?

  板书:1×36=362×18=363×12=364×9=366×6=361

  师:在4×9=36这个算式中,4和9叫什么?(因数)36是?(积),这是我们以前学的乘法各部分名称。其实,在整数乘法中,因数和积之间还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说4是36的因数,36是4的倍数。,同样,在这个算式中,我们还可以说9是36的?(因数),36是9的?(倍数)。

  2、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3×12=36他们之间的关系。(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一说)

  3、下面请同桌像刚才一样互相说一说另外三个算式中(1×36=36 2×18=36 6×6=36)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开始。(师巡视,指导差生)然后指名说一说

  4、你能根据左边的乘法算式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吗?(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

  我们现在就以36÷4=9为例,你能从这个除法算式中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说好后再让学生逐个说出除法算式中的关系)

  5、刚才同学们都说4是36的因数,那能单独说4是因数吗?(生发表意见)

  到底可以不可以这样说,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4×9=362×2=4),请你说说4是倍数还是因数?(课件着重强调数字“4”)

  引导学生说:第一个式子中,4是36的因数,第二个式子中4是2的倍数。(课件出示结果)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你明白了什么?(引导生知道: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6、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这个式子,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课件出示:4×5=20xx÷3=53+6=96-4=20.3×2=0.6)

  生回答后,引导生知道:通过后三个算式使生进一步理解,倍数和因数都是建立在乘法或除法的基础之上的,他们的研究范围在非零自然数中。

  7、你能根据上面所写的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说出36的所有因数吗?

  师;那么你知道怎样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呢?(同桌商讨后,指名回答,课件出示。)

  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时,可以先写出用这个数作积的所有乘法算式,或者写出用这个数作被除数的所有除法算式,再写出它的所有因数。注意,最好按照顺序从小到大来写,这样不容易遗漏。

  8、师:现在,我们来练习一下。同学们分组有序的找出15、16、24、25的所有因数吗?打开练习本,快速的写出来,开始。(师巡视指导困难学生)

  写完后生汇报,并说出你是怎样找出它们的因数的,课件出示

  9、引导归纳概括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充分掌握了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观察刚才我们找的这些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出示合作学习要求和目的)下面请小组合作,仔细观察、比较我们找出的这些数的因数,你从这几个例子中发现了什么?请把你的发现和小组的成员说一说,注意:当一个同学在说的时候,其他成员一定要认真听,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开始。

  引导学生发现:一个非0自然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二)找一个数的倍数

  1、师: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现在我们来找一个数的倍数,好不好?

  (课件出示例2)

  生写,师巡视。

  2、指明汇报后,并说出你是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的?

  3、师:同学们,看来一个数的倍数真的是找不完啊,谁能说一说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

  归纳(出示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找一个数的倍数从它本身开始,用非零自然数1,2,3···去乘,就可以得到。

  那请大家观察这些数的倍数,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两个先互相说一说,开始吧。

  生发言。

  4、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课件出示)

  三、回归课本

  师;同学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探索了因数和倍数的特点,并且能正确求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其实,这些这些知识就在课本125、126页,打开书本,看一看书上的老师是如何说的,并把需要填写的部分填写以下。

  四、学以致用(课件出示)

  刚才我们在数学王国里学习了这么多有趣的数学知识,现在一起来挑战几道题,看看你们是否真正的掌握了,好不好?

  五、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又发现了数学海洋里的新知识,真让老师感到开心,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大家继续带着这些热情和精神去探索、去发现。

  六、作业:书本127页练习二十1、2、3题(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非零自然数中)

  1×36=36 36÷1=36 36÷36=1

  2×18=36 36÷2=18 36÷18=2

  3×12=36 36÷3=12 36÷12=3

  4×9=36 36÷4=9 36÷9=4

  6×6=36 36÷6=6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因数与倍数教案2

  [教学内容]

  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教师适当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试一试:

  本题是让学生应用上述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的结果是:翻动10次,杯口朝上;翻动19次,杯口朝下。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以“硬币”为题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

  活动2: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先研究“偶数+偶数”的规律,在经历“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后,再引导学生用这样的研究方式探索“奇数+奇数”“奇数+偶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最后让学生应用结论判断计算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还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减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例子:结论:

  12 + 34 = 48偶数+偶数=偶数

  11 + 37 =48奇数+奇数=偶数

  12 + 11 =23奇数+偶数=奇数

因数与倍数教案3

  教学内容:

  《因数与倍数认识》第5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互为关系的辨析(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你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你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存在这些关系的双方互相的关系表示为例,辨析互为关系)

  2、小结互为关系,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因数与倍数

  1、回顾学过学过的几类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2、揭示因数与倍数的研究范围,(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3、整除算式的辨别(给下面算式分类,并描述算式的特征)(出示课本P5例1)

  4、学生自我分类,小组讨论分类结果,完善分类。

  5、辨析整除的意义,自学了解因数、倍数的意义,组内交流自学成果,议一议,辨明因数与倍数。

  6、全班交流,选择分类后的算式,说说什么是因数和倍数?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7、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P5下面的“做一做”(独立说、组内互相说、全班交流说) (2)判断:课本P7 T5(1)

  (二)因数和倍数的求法

  1、自学课本P6例2和例3,初步了解因数与倍数的求法。

  2、组内讨论因数与倍数的求法,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个数、一个数的最小的因数和最大的因数、一个数最小的倍数和最大的倍数。 3、全班交流上面组内交流的知识点,适时辅导,各自完善。 4、当堂训练

  (1)完成练习二T1(独立练习、组内交流完善、选择性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二T5(独立判断、组内交流完善、全班交流)

  三、总结与分享

  与老师和同学分享你的收获与感悟。

因数与倍数教案4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教课标数学)四下第70-71的例题以和72页“想想做做”的1-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协助同学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同学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考虑能力。

  3、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同学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到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每桌准各12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每人准备一张自身学号的卡片。

  设计理念:通过竟猜、操作、比一比谁写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同学持续的学习兴趣;同学通过独立考虑、合作文流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同学掌握数学考虑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智力竞猜 引入新课

  1、让同学进行“智力竞猜”——春暖花香的季节,公园里许多人在划船,一条船上有两个父亲两个儿子,但总共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局部同学能猜出三个人分别是孙子、爸爸、和爷爷)

  2、孙子、爸爸、爷爷的名字分别是韩韩,韩有才、韩广发。请同学以韩有才为中心介绍—下三个人的关系。同学可能会说出“韩有才.是爸爸”,“韩有才是儿子”的语句,这时引导同学说出“谁是谁的爸爸”“谁是准的儿子”。

  3、上述“父子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表述时一定要完整。并向同学说明自然数中某两个数之间也有这种类似的依存关系——倍数和因数。

  设计说明:“智力竞猜”走同学喜欢的形式,因为每个同学都有争强好胜之心,“竞猜”有两个作用,一是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二是以此引出“相互依存”的关系,为理解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作铺垫。

  二、操作发现 理解概念

  1、师:“‘智慧从手指问流出’,通过操作我们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桌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考虑一下其中蕴涵着哪些不同的乘除法算式。”

  2、请同学汇报不同的摆法,以和相应的乘除法算式。(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分开写)再向同学说明:假如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和另一个图形一样,我们就认为这两个图形是一样的,让同学特重复的图形和算式去掉。(板书三十乘法算式,和几十相应的除法算式)

  设计说明;让同学写出蕴涵的乘除法算式符合同学的知识基础,同学有的可能用乘法表示,也有的可能用除法表示;让同学将旋转后相同的去掉,这是一次简化,很多同学并不知道,需要指导,这样可以使同学认识到事物的实质。

  3、让同学一起看乘法算式4×3=12,向同学指出: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

  4、先请一个同学站起来说一说.然后同桌的同学再互相说一说。

  5、让同学仿照说出6×2=12和12×1=12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6、同学相互出一道乘法算式,并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同学可能会出现0×( )=0的情况,借此向同学说明我们研究因敷和倍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设计说明:倍数和因数是全新的概念,需要教师的“传授、讲解”,需要同学的适当“记忆”——重复、仿照。当然,要使同学真正理解还必需举一反三,通过互相举例可以逐步完善同学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同时使同学明确倍数和因数的研究范围。

  7、以4×3=12与12÷3=4为例,向同学说明后面的除法算式是由前面的乘法算式得到的,根据这个除法算式可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说好后再让同学试一试其他几个除法算式中的关系。

  8、练习: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5×4=20 35÷7=5 3+4=7

  (1)同学回答后引发同学考虑:能不能说20是倍数,4是因数。使同学进一步理解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需说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因数也同样如此。

  (2)通过3+4=7使同学进一步理解倍数和因数都是建立在乘法或除法的基础之上的。

  设计说明:乘法和除法是一种互逆的关系,在学习中应该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三道练习可以巩固刚刚获得的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将融会贯通落到实处。

  三、探索方法 发现特征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联系板书的乘除法算式观察考虑12的因数有哪些,井想方法找出15的所有因数。

  (2)同学独立考虑,明白根据一个乘法(除法)算式可以找出15的两个因数,在同学充沛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有条理的“一对一对”说出15的因数。

  (3)用“一对一对”的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可能有的同学根据乘法算式找的,也有的同学是根据除法算式找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4)引导同学观察12、15、36的因数,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都是1,最大的都是它自身。

  设计说明:先布置同学“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使同学利用操作得到的算式进行,观察,这样比较自然,而且为于找一个数的因数指明了方向。同学交流时突出了方法的多样性,既可以根据乘法算式想,也可以根据除法算式想,交流后引导同学“一对一对”的找是必要的,它可以培养同学的有序考虑。最后引导同学观察。使同学自主发现、归纳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某些特征。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让同学找3的倍数,比一比谁找得多。

  (2)同学汇报后,引导同学有序考虑,并得出3的倍数可以用3乘连续的自然数1、2、3……,3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写3的倍数时要借助省略号表示结果。

  (3)找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引导同学观察3、2、5的倍数情况,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自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说明:让同学比一比谁找的倍数多,可以使同学发生认知抵触,认识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在同学汇报后同样需要引导同学的有序考虑,需要引导同学自主发现、归纳一个数倍数的特征。

  四、巩固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并且探索了求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想不想检查一下自身掌握得如何?

  1、“想想做做”的第l题。同学表述后强调哪个是哪个的倍数(或因数)。

  2、“想想做做”的第2题。同学填好后引导同学说一说:表中的“应付元数”其实都是什么?表格中为什么用省略号?

  3、“想想做做”的第3题。同学填好后引导同学说一说:表格中所有数都是什么?这个表格中为什么没有省略号?

  4、游戏——“找朋友”。让同学拿出各自的学号卡片,找出自身学号数的所有因数,使同学发现每个学号数的因数都在全班的学号数以内;再让同学找一找自身学号数的倍数,井说一说能不能在全班学号数内部找到一个,还有其他的吗?

  设计说明:第l题是基础练习.可以巩固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2、3两题联系实际,使同学感悟到其中蕴藏着求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以和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第4题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激发同学持续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综合应用求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再次认识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五、自我梳理 探索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向你的同伴介绍一下。

  2、生活中许多现象与我们学习的“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有关,课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探索一下“1小时等于60分”的好处。通过探索使同学明白由于60的因数是两位数中最多的,可以方便计算。

  设计说明:“向同伴介绍自身的收获”可以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梳理,同时通过探索“1小时等于60分”的好处“,可以巩固倍数和因数的相关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拓展同学的知识面,使同学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因数与倍数教案5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主要教学内容和重难点。

  主要教学内容:

  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五年级下册的重点难点:

  1.图形的变换。重点掌握一般几何图形的对称轴,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2.因数与倍数。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概念较多,需要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不能死记硬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并学会灵活运用。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如质数、合数等概念,很难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

  3.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这一部分难度最大,因为是刚刚开始形成理性的空间观念。建议:(1)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平时生活的实体观念物体。如长方体的顶点,棱,面,表面积,体积,容积。如火柴盒。(2)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做纸盒。

  4.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是学生从直观数学到抽象数学的转变,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我会要求熟记常用的分数与小数互化。如24X0.875。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5.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相对简单一些。本单元是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能否熟练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评价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计算能力,拥有良好的数感的一项重要尺度。

  6.统计。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7.数学广角。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3.三年级下册青岛版数学第二十三页导学稿如何解决估算方法

  估算,拼音 ɡū suàn,意思是大致推算,近义词:预算。

  1.四舍五 入:0,1,2,3,4,均不进位,5,6,7,8,9,进位。

  2. 进一法:进一法是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后,在保留部分的最后一个数字上加1。

  这样得到的近似值为过剩近似值(即比准确值大)。例如,一条麻袋能装小麦200斤,现有880斤小麦,需要几条麻袋才能装完?用880除以200,商为4,余数为80,即使用4条麻袋不可能装完,因此必须采用进一法用5条麻袋才能装完。

  3.去尾法:去尾法是去掉数字的小数部分,取其整数部分的常用的数学取值方法,其取的值为近似值(即比准确值小),这种方法常常被用在生活之中。

  4.数量单位估计法:用实际生活中的物体去感知数量单位,实际体验数据的大小多少。

  5.小学数学因数与倍数怎么进行导入呢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我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讨论交流,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因数与倍数教案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7~48页整理与练习“回顾与整理”和“练习与应用”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因数和倍数,能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进一步认识质数和合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偶数和奇数;加深理解质因数,能正确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能整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内容,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应用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一步掌握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思维的初步经验,提高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加深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回顾、整理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乐于思考的品质和与同伴互相交流、倾听等合作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进步,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整理、应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

  教学难点:

  应用概念正确判断、推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最近的数学课,我们学习了哪方面的内容?回忆一下,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揭题:我们已经学完了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内容,今天开始主要整理与练习这一单元内容。(板书课题)通过整理与练习,我们要进一多认识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判断偶数和奇数、质数和合数,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分解质因数,提高对数的特征的认识,加深对数的认识。

  (二)回顾与整理

  1、回顾讨论。

  出示讨论题:

  (1)你是怎样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举例说明你的认识。

  (2)2、5、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3)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各能分成哪几类?举例说说什么是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

  (4)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结合讨论适当记录自己的认识或例子。

  2、交流整理。

  围绕讨论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结合交流板书主要内容。

  (1)提问:能说说什么是因数和倍数吗?可以用例子说明。(结合交流板书一两个乘法或除法算式)

  引导:在整数乘法算式里,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你能根据这里的算式说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再集体说一说)

  你能找出6的因数吗?(板书因数)6的倍数呢?(板书倍数)

  能说说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吗?

  说明: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到中间两个因数之间没有因数为止;一个数的'倍数可以用依次乘1、2、3……这样的方法找,注意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写一个数的倍数要注意用省略号。

  (2)提问:2、5、3的倍数各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各可以分成哪几类?

  你能举出偶数和奇数、质数和合数的一些例子吗?(学生举出各类数的例子)

  说明: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偶数和奇数两类,是2的倍数的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是奇数;按因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1和质数、合数三类,只有两个因数的是质数,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是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什么是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6有哪些质因数?怎样把6分解质因数?(板书式子,并说明其中的质因数)

  (3)提问: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说明: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叫最大公因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叫最小公倍数。

  结合交流内容,逐步板书成:

  质数质因数

  合数分解质因数

  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互相依存)

  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2、5、3的倍数的特征

  偶数

  奇数

  (4)引导:请同学们现在观察我们整理的这一单元学过的内容,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桌互相说说知识是怎样发展的。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倾听。

  交流:哪位同学能看黑板上整理的内容,说说我们怎样逐步认识这些知识的,知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三)练习与应用

  1、做“练习与应用”第1题。

  指名学生交流,说说每组里因数和倍数关系。

  提问:3和7有没有因数和倍数关系?为什么没有?

  2、做“练习与应用”第2题。

  (1)让学生独立写出前四个数的所有因数,指名两人板演。

  交流:你是怎样找它们的因数的?(检查板演题)

  (2)口答后三个数的因数。

  引导:能说出后面每个数的全部因数吗?(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提问: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说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3、分别说出下面各数的倍数。

  581217

  分别指名学生说出各数的倍数,教师板书。

  提问:为什么要写省略号?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说明: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4、做“练习与应用”第3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填数。

  交流:题里各是怎样填的?(呈现结果)填数时怎样想的?

  提问:哪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你是怎样想的?

  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

  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和3的倍数?说说你的判断方法。

  (2)这里哪些数是偶数?奇数呢?

  你是怎样判断偶数和奇数的?

  5、做“练习与应用”第4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己选出两张卡片,按各题的要求分别组成两位数,把能组成的数记录下来。

  交流:同时是5和3的倍数的数有哪些?(板书:30)如果是三位数呢?

  (板书:180810)

  组成的两位数中最大的偶数是多少?(板书:80)最小的奇数呢?(板书:13)

  6、做“练习与应用”第5题。

  让学生把质数圈出来,在合数下面画线。

  交流: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板书成两类)质数和合数是按什么分的?

  说明:质数只有2个因数,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

  7、做“练习与应用’’第6题。

  让学生选出质数和偶数。

  交流、呈现结果。

  提问:观察表里选出的质数和偶数,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吗?请举出一个具体例子。

  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吗?你能举例子说明吗?

  指出:如果要说明一个结论是错误的,只要举一个反例。比如,要判断质数都是奇数的说法是错的,只要举出质数2是偶数这个例子。这里质数2是偶数就是一个反例。要判断合数都是偶数是错的,也只要举一个反例,比如合数9就是奇数。

  8、下面的说法正确吗?

  (1)大于0的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2)大于0的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3)奇数都是质数,偶数都是合数。

  (4)自然数中最小的偶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5)一个数本身既是它的因数,又是它的倍数。

  9、做“练习与应用”第7题。

  (1)让学生填空,指名板演。交流并确认结果。

  提问:这里填写的质数都叫积的什么数?为什么称它是积的质因数?

  说明:这里把合数写成这种质数相乘的形式,叫什么?

  (2)把30、42分别分解质因数。

  学生完成,交流板书,检查订正。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主要复习的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因数与倍数教案7

  【教学内容】

  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1-52页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本节内容位于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第三个课时,这部分内容在掌握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将为以后学习3的倍数打下基础,同时它也是学习分解质因数、通分和约分的重要基础知识。因此,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至关重要。

  【学情分析】

  从学生年龄特点看,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还比较弱。而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讲授这节课时,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思考。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5和2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知道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否是2或5的倍数。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论,并尝试用语言描述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重点】

  归纳、概括2和5的倍数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探索2和5的倍数特征,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教学准备】

  课件、数位表纸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说出1到30以内2所有的倍数(点名让学生回答)。

  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

  二、探索新知

  (一).2的倍数的特征。

  1.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0以内的数)

  师:同学们,2的这些有倍数有哪些特征?(用红颜色把个位上的数字强调出来,方便学生更清楚观察出来)

  生:这些数的个位上是0、2、4、6、8。

  师:那同学们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生:这是数都是偶数。

  师:不是2的倍数的数是什么数?

  生:不是2的倍数的数是奇数。

  2.师总结:(板书)

  2的倍数特征l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l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3.课件出示数字卡片;

  例一: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2的所有倍数,用黑笔圈出来

  师:不用计算,谁能快速说出来?并且向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方法(点名让学生回答)

  生:(说出具体数字)我是根据2的倍数特征的得出来的。

  (二)5的倍数的特征:

  1.师:同学们学完2的倍数特征,我们再来一起探讨一下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写出50以内5所有的倍数。

  师(点名让学生分享自己写出的数)

  生:5、10、15、20、25、30、35、40、45、50

  师:这些数字有哪些规律?(把个位上的数字用红颜色表示出来,方便学生观察)

  生:这些数的末尾不是0就是5。

  2.教师总结:(板书)

  5的倍数特征个位数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课件出示数字表

  例二,在同一张数字表上(2的倍数已经在例一的时候圈出),圈出5的倍数

  师:提出要求,不计算,快速准确的圈出来,并且分享方法。

  生:根据5的倍数特征,快速准确的圈出来。

  4.师:同学们,在这张数字表上有哪些数比较特殊?为什么它们同时拥有两个圈?

  生:因为它们既是2的倍数,同时又是5的倍数。

  (三)2和5共同的倍数特征:

  师:这些数有哪些特征?生:这些数的末尾是0.师总结:板书2和5共同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

  三、巩固练习,学习课堂检测。

  1.圈出2的倍数。

  3246938035772.圈出5的倍数9099651305212853.说出2和5共同的倍数。

  243567909915607510613052128

  四、进入游戏环节,此阶段共分两个游戏:

  第一个游戏:

  请四位同学上台,每人拿一个数位,每人说出一个不大于9的自然数,让其他同学判断是不是2的倍数,或者是不是5的倍数。(此游戏主要是加深学生对于判断是否是2和5的倍数时,个位的重要意义。)

  第二个游戏:

  找三名同学,一名同学出题,一个同学答题,最后一名同学来判断答题人答题是否正确,出题人考察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

  【作业布置】

  课本“练一练”3、4题。

  【板书设计】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1.2的倍数特征:

  1)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2.5的倍数特征:个位数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教学反思】

  通过整节课的观察和实际,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但是语言组织能力较弱,不能完全和准确的表达出来。对游戏环节的设计,深受学生的喜欢,调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以后教学中要多增加此类环节。

因数与倍数教案8

  教学内容

  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和因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初步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数的所有倍数。

  2、学生经历探索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能对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作出合理的解释。在教师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地归纳与类比,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究倍数和因数

  教学难点

  倍数和因数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结合“水果店”情境图,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1、谈话引入。

  2、出示水果店情境图。

  (1)学生活动:找一找。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我能找到几个?全班进行交流。

  (2)教师提示:还有要补充的吗?(目的是让学生找出图中隐含的数字,比如0,1/2等。

  (3)学生活动:分一分。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学生单独活动,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全班再进行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结果。教师要适当地进行引导,为下面教学自然数和整数做准备。

  (4)根据学生的分类情况,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揭示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什么样的.数是整数?并让学生举出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和巩固。

(二)利用整数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1、解决: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钱?

  5×4=20(元)

  2、利用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1)说明含义。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需进一步使学生明确,20是4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4是20的因数,5也是20的因数)关于倍数和因数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要让学生多说一说,并通过一定的例证进一步说明。

  (2)举例说明。举出一个乘法算式,说出其中的因数和倍数关系。

  (3)练习:说一说。第3页“说一说”先自己试说,同桌之间交流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3、说明研究倍数和因数的范围。教师根据课堂生成,相机给出“只在自然数(零除外)的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这个规定。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第3页:找一找。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后,先自己找出7的倍数,小组内交流自己找的方法。全班交流时让学生在比较后得出用乘法算式的方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比较方便快捷。同时使学生领悟到:这个数是7的倍数,那么7同时也是这个数的因数。通过试一试:你还能找出7的其它倍数吗?使学生体会到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

  2、同桌练习:你写我说。在学生弄懂题目意思后,再开展活动。活动后让中后生进行全班交流。

  3、比一比:看谁找的快。

  (1)自己找,比比谁找的快。要求作出各自的符号。

  (2)组织交流,比比谁的方法好,比比谁找的对。

  (3)归纳。说说哪几个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为学习公倍数作准备。

  4、独立练习。写出100以内全部6的倍数。交流时,体会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进一步明确方法。

  5、讨论:根据除法算式如何说倍数和因数。例如:15÷3=5。

(四)全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

  倍数与因数

  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

  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元?

  5×4=20(元)

因数与倍数教案9

  设计说明

  1.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网。

  一位学者曾说过:“今后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当今社会,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节课在设计上,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将这部分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全面的结构图,既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

  2.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在复习过程中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及2、5、3倍数的特征。然后在小组内合作整理相关知识,把这部分内容梳理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最后通过练习巩固这部分的知识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习题卡

  教学过程

  ⊙回顾整理,建构知识网络

  1.同学们回忆一下,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最基本的概念有什么?

  2.小组合作,整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班内交流。

  3.把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因数与倍数

  4.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有关因数与倍数的'知识,试着举例说明。(板书重点知识)

  设计意图:在小组合作中梳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数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118页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1)根据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可以看出56,204,630,22,78这五个数符合条件,它们都是2的倍数。

  (2)根据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可以看出195,630,65这三个数符合条件,它们都是5的倍数。

  (3)根据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可以看出87,195,204,630,57,78这六个数符合条件,它们是3的倍数。

  (4)根据质数的特征:“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可以看出79,31,83这三个数是质数。

  (5)根据合数的特征:“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因数”,可以看出除了79,31,83这三个质数,其他的数都是合数。

  (6)根据奇数的特征:79,87,195,31,57,65,83这七个数是奇数

因数与倍数教案10

  刘浩中心小学许夏敏

  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巩固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的方法,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并能根据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掌握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巩固解方程的方法,进一步掌握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教学实施:一、疏通概念

  1、同学们,本学期的内容已经全部学完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所有的知识进行与复习。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数的世界”,在十个单元中哪些是与数打交道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方程

  公倍数与公因数

  认识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加减法

  2、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方程,公倍数与公因数(出示课题)

  3、讨论与思考:本学期学习了方程的哪些知识?

  什么是公倍数与公因数?

  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

  二、专项练习

  1、方程的复习

  ⑴与练习第1题,在方程下面打√,集体汇报时说出为什么不是方程?

  等式

  方程

  X+2.5<828-12=165a分别叫什么?你觉得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关系?你能用一副图来表示吗?

  ⑵与复习第2题

  提问:根据什么来解方程?指名4人板演,校对时说说是怎么想的?

  出示练一练,找出括号中方程的解

  ①3x=1.5(x=0.5x=2)

  ②x-210=30(x=240x=180)

  ③x÷5=120(x=24x=600)

  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米11.7平方米?米

  2.7米

  6.9米3.9米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列方程的'?

  教师,用方程计算可以使很多问题变的简单,容易解决。

  ⑷与复习第4题学生读题后独立用方程解决。

  2、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复习

  对公倍数和公因数你有那些了解?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呢?

  出示练习①写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94和82和3

  ②写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18和2415和602和3

  请做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三、全课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作业

  与复习第3题、第5题、第6题。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复习课,主要复习方程、公倍数和公因数两个单元的内容。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对知识的回顾与还不是很系统。特别是对潜能生而言,教师的提问不能及时沟起他们对知识概念的回忆,因此跟基础较好的同学相比就形成了鲜明的落差。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正确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是关键,也是学生理解中的难点。大部分学生在列方程时,因为没能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而把方程列错,或者方程列到了,却不能把方程抽象成数量关系式。诸如这些现象,主要是学生的抽象能力还不够完善,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够仔细,深入,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在公倍数和公因数一单元中,问题不大,主要是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对较大的两个数,如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出错率较大。因此课后还应多补充一些相应的练习。

因数与倍数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回忆和整理,进一步明确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加深认识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倍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学生在应用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能说明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归纳概括和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倍数和因数等相关概念,以及应用概念判断、推理。

  教学难点:

  理解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回顾知识。

  提问:上节课,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和小数的有关知识。

  在整数知识里,我们还学习了因数和倍数,谁能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各有什么特点?

  结合学生交流,板书。

  2.揭示课题。

  引入:这节课,我们复习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

  通过复习,能进一步了解关于因数和倍数的知识,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应用这些知识。

  二、基本练习

  1.知识梳理。

  提高:回想一下,在学习因数和倍数时,我们还学习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学生回顾,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回顾。

  提问:2、5、3的倍数各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像?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什么叫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整理。

  2.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做练习与实践第11题。

  出示题目,学生直接口答。

  提问: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判断是3和5的倍数呢?

  追问:这里哪些是偶数,哪些是奇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做练习与实践第12题。

  学生先独立写出质数和合数,再指名口答。

  追问:最小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呢?

因数与倍数教案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例1、例2和试一试、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第35页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判断两个自然数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按顺序找出10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因数,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点。

  2.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特点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能有条理地展开思考,培养观察、比较,以及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思考、探索等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究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因数和倍数。

  教学难点:

  求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认识意义

  1.操作交流。

  引导:你能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请同桌两人合作拼一拼,看看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想想有几种拼法,用算式把你的.拼法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用算式表示,教师巡视。

  交流:你有哪些拼法?请你说一说,并交流你表示的算式。

  结合学生交流,呈现不同拼法,分别板书出积是12的三道乘法算式(包括可以板书除法算式)。

  2.认识意义。

  (1)说明:我们先看43=12。根据43-12,我们就可以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反过来,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2)启发:现在让你看另外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吗?同桌互相说说看。

  (3) 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整数乘法算式里,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O的自然数。

因数与倍数教案13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7、18页。

  学习目标:

  1.我能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并利用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我知道什么是奇数和偶数。

  学习重点:

  了解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和偶数的含义。

  学习难点:

  能正确地求出符合要求的数。

  学前准备:

  收集电影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检查独学部分第1、2题完成情况。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一)2、5的.倍数的特征

  1.小组合作。

  仔细回顾独学题2,再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收获。

  2.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3.小组合作交流,验证规律。

  讨论:是不是所有2的倍数个位上都是0、2、4、6、8?所有5的倍数个位上都是5或0呢?

  我们的想法:

  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4.试试身手。

  (1)独立完成第18页“做一做”。

  (2)集体交流。我又发现了 :

  (二)奇数和偶数

  1.自主阅读教材。根据自学内容,我知道:

  根据是否是2的倍数,可把自然数分为 和 两类。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 。

  2.组内交流,并讨论:0是不是2的倍数?为什么?

  3.汇报总结。

  4.我能说出身边的奇数和偶数。

  5.做一做(第17页)。

因数与倍数教案14

  教材分析

  “底和高”是在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以此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也为后续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本课时内容以直角以及垂直为知识基础,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为认知背景,教材利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做成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作为认知情境,展开自主活动,让学生主动积累高的表象,并形成高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本课时认识的高主要指图形内的高,而对于图形外的高不作要求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把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做成一长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等相关活动,找到高这条特殊线段,体验高的基本特征;

  2、能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教学重点:

  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在画一个图形高的过程中对高的概念的运用。

  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卡片、剪刀、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家的餐桌是什么形状的?还见过什么形状的餐桌?

  学生: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2、教师:说得很好!老师就特别喜欢方形的餐桌,而且老师有个习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去做。老师家里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可是太大了,搬到课堂上比较麻烦,但老师带来了与它形状一样的图形(出示平行四边形),老师也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老师想用这块木板做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锯呢?同学们帮帮老师,行吗?那我们就动手做一做。

  板书课题:动手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学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操,营造宽松、自由的空间,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中去寻求正确的答案,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不同的制作方法,在小组中展示、交流、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4、教师:同学们好聪明!想出了很多种方法做出了尽可能大的长方形,老师会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谢谢你们帮了老师的忙!

  (二)认识“高”。

  1、出示平行四边形。

  (1)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剪的过程中你是怎样想的?谁来说说你的理由。(贴平行四边形)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对边之间的线段、垂直等关键词)

  (3)教师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高剪的,那怎样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4)教师收集各小组的.信息、意见,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概念。

  教师:同学们同意这样的小结吗?

  学生:同意。

  2、出示三角形

  (1)教师:这是什么图形?请同学们对比平行四边形,看了这个三角形你想说点什么?请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2)各小组汇报,教师收集信息,出示三角形的高的概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尝试练习。

  ①教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画三角形的高?

  ②学生试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同学们画的时候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我用直尺画很难画垂直……

  ③师生交流得出:画各种图形的高最好用三角板画,画出的高更精确。

  ④师生共议用三角板画图形的高的最佳方法。

  3、出示梯形

  (1)教师:看到这个图形,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梯形有几组平行的对边,它的高是怎样得到的。)

  (2)师生共同小结梯形的高的概念。

  4、教师:从三种图形的高的概念中你发现了什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它们的高都是垂直线段。)

  (三)练习巩固

  1、课本21页试一试第1题。

  学生依次找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并在图中标出来,完成后集体订正。

  2、课本21页练一练第1、2题

  让学生任选一个图形画出相对边的高。完成后要求小组内互评,说说对方所画图形的高的意见。(通过练习使学生体会到边和高的对应关系)

  3、课本21页练一练第3题

  动手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内测量三个同高但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高,说说他们的发现。(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将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提出的吗?

  (五)作业

  课本22页练一练第4题

因数与倍数教案15

  教学内容:倍数与因数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重难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教材情境图,从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算式。

  9×4=36(人) 5×7=35(人)

  说说在算式中每个数字的名称及所表达的意义。

  2、认一认。

  以9×4=36这个乘法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即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

  这里出现了两个新的概念:倍数和因数,今天我们就来学校倍数和因数。(板书课题:倍数和因数)

  二、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1、师:根据5×7=35,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又是哪个数的因数吗?

  在利用乘法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如18÷2=9,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说明: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

  2、根据算式说一说。

  出示25×3=75,20×5=100.

  师:25和3是75的什么?75是3的什么?也是25的什么?(抽生答)

  师:如果我们说25是因数,75是倍数对吗?为什么?

  一、谈话引入。

  师:老师有一项特殊的本领,就是你随便说一个数,我能马上判断出是不是2或5的倍数。

  学生说数,老师判断。

  师:你们想学这个本领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二、自主探究

  1、探究5的倍数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33页,这是一张百数表,请你按一定的顺序把5的倍数用红笔圈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师:观察百数表中和同学们圈出的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个位上要么是0,要么是5。

  2、解释与验证。

  师:那是不是所有5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0或5呢?你能举出一个个位上是0或5的多位数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举例验证。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验证,你们能说说5的倍数的特征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探究2的倍数的特征。

  师:我们在百数表中探究了5的倍数的特征,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找到2的倍数,探究一下2的倍数的特征吗?

  学生自主探究

  师: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说。

  指名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

  2的倍数都是双数,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等等

  师:我发现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2的倍数都是一位数或两位数。是不是所有2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0、2、4、6、8呢?你们能举一个多位数来验证码?

  学生举例验证

  总结:无论是几位数,只要个位上的数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师:那么判断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的哪一位就行了?

  生:个位

  师:2的倍数与十位上的数有关吗?

  生:没有

  4、认识奇数和偶数

  师:在自然数中,像2、4、6、8、10、12这样的数,是2的倍数,叫做偶数,也就是我们说的双数。而像1、3、5、7、9、11这样的数,不是2的倍数,叫做奇数,也就是我们说的单数。

  师:同学们观察奇数和偶数各有什么特征?

  小结:奇数的个位上是1、3、5、7、9;偶数的个位上是0、2、4、6、8。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3的倍数的特征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前面我们研究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用你的话说一说他们的特征吗?指名说

  2、请你举例说明。(请学生说,教师把学生的举例板书在黑板上。)

  3、说说同时是2和5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观察特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会猜想:个位上是3的数就是3的倍数

  二、探索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1、你们的猜想对吗?在书上的百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2、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完成,看谁找的快

  教师参与到讨论学习中。

  先独立思考,想出自己的想法,然后与四人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发现。

  3、建议学生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试看

  4、你发现的规律对三位数成立吗?找几个数来检验一下。

  在下面数中圈出3的倍数。

  53 87 36 65 60 128 453

  三、试一试。教材第36页第1题。

  请将编号是3的倍数的气球涂上颜色。自己独立完成,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36 17 54 71 45 48

  四、练一练

  1、准备卡片:3、0、4、5 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下面的条件。

  (1 )是3的倍数。

  (2 )同时是2和3的倍数。

  (3 )同时是3和5 的倍数。

  (4 )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独立完成,说说你的窍门和方法。边摆边想,再交流讨论思考的过程。

  (1)30、45、54 (2)30、54 (3)30、45 (4)30

  2、在书上第36页第4题。

  1)在百数表中找出9的倍数,观察9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

  2)这些数的排列有什么特征?

  3)如果这个百数表扩充到200,并找出99后面是9的倍数的数,它们将在表中的什么位置?做一做,检验你的答案。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找因数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难点: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请你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形拼一拼,看谁拼出的长方形种类多。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长方形, 教师巡视)

  1、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拼了几种长方形?

  (学生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2、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3、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4、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些呢?12共有几个因数?

  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指名说一说)

  师:根据刚才的操作交流,大家思考: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

  学生组内交流,小组汇报。

  三、引导学生得出“有序思考”的方法

  师: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寻找因数的方法。那么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要用“有序思考”的方法,即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地找,这样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了。

  师:请同学们按照这种方法找出18的全部因数,并与同桌交流。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介绍教材第37页的算式,引导学生观察,用除法来找一个数的因数。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找因数

  1×12=12 2×6=12 3×4=12

  12的因数有:1、2、3、4、6、12.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找质数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拼图游戏,你们愿意吗?

  二、自主探究

  (一)拼一拼,填一填。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谁拼的方法多,动作还快。

  2、师:下面我们用不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来拼长方形,学生边拼边汇报,教师填表。

  (二)找一找。

  课件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观察。

  1、观察上表,你有什么发现?组内交流

  2、为什么2、3、5、7、11只能拼一种长方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它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师:(指着合数说)为什么它们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呢?它们有什么相同

  点吗?(它们都有两个以上的因数)

  师:请你仔细观察因数的特点,并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小组讨论

  (三)认一认,填一填。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出示: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师:你现在能迅速判断出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了吗?

  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判断。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是1。

  师生小结:根据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为:质数、合数和1 。

  三、课堂小结: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找质数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是1。

【因数与倍数教案】相关文章:

《倍数和因数》教案03-18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03-10

《因数与倍数》小学教案优秀03-28

公倍数和公因数教案12-19

《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11-26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20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05-15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07-14

倍数和因数的教学反思03-06

《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15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