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14 12:01:0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华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精华9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

  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枣核》。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二. 内容分析

  (一)本文按照记叙文的文体去学习,首先我们将六要素找到,其次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

  1.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 本文中具体的要素分别是

  时间: 访美时

  地点: 旧时同窗的家中

  人物:“我”和旧时同窗

  事件: 美籍华人索要枣核寄思乡之情。

  (二)思考:边读边思考,全文贯穿的一条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1. 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是枣核

  2. 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 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2—4) 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第三部分(5—10) 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11) 揭示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置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结构小结:综上所述,结构上课文中有如下清晰的线索。

  (三)思考:理清全文的结构后,我们来考虑两个问题:

  1. 文章如何将四部分串联起来的,或者说如何将“枣核”这一个词语变成了线索?

  请同学们再利用2分钟的时间默读一下课文,找出带有“枣核”二字的句子。

  明确:A. “……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B. “……从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

  C. “……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

  D. “近来,我老是想总部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同学们想一想,全文只要这四句话是不是就可以说清事件了呢?答案是肯定的。可是如何使得文章中心更突出呢?这就需要从每一个事件上去丰富去串联。

  2. 情感如此深刻,思想如此强烈,作者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① 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② 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明确: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③ 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明确: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

  三. 总结课文

  1. 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访友中揭开友人珍爱生枣核的.疑团的过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2. 记叙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

  3. 文章的结构:

  明确:巧设悬念。开篇索要枣核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后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在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为解乡愁。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

  明确:情聚线索。枣核既是一条叙事线索,又是一条感情线索。

  4. 语言风格:

  明确:本文语言简洁质朴而又富于抒情色彩。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1. 注音或填字

  嫣红( ) 山坳( ) 小径( ) 匀称( ) 萧乾( )( )

  殷切( ) 蹊跷( )( ) 玛瑙( )( ) 篱笆( )( )

  tà ( )访 睡lián( ) 圣diàn( ) fàn( )舟

  布dōu( ) qián( )入 安dù n( ) pī( )头

  心jìng( ) qián( )艇 蜻tíng( ) qiā( )指一算

  tǐng( )身而出 tǐng( )而走险 感慨( )深

  风( )残年 故弄( )( )

  2. 试比较下列的哪一项内容,把思乡的痴情表现的最为深沉和强烈?( )

  A. (把几颗枣核)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璃还贵重。

  B.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

  C. 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D. 时常在月夜同老伴儿并肩坐在长凳上,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3. 下面所概述的中心意思.哪一项最恰当?( )

  A. 反映了海外游子思乡之情的深切感人。

  B. 说明“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C. 通过枣核的故事,反映了海外游子并不满足于优裕的生活,而更想念的是伟大的祖国。

  D. 说明了年纪越大,越思念家乡,思念北京。

  4. 判断正误.

  (1)本文的作者是萧乾,线索是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 ) ,

  (2)文章最后一段:“改了国籍.……”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

  (3)“故弄玄虚”的意思是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玄虚”是迷惑人的意思。

  (4)本文感人的主要原因是叙事朴实。( )

  5. 简答:

  (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这里“劈头就问”表达了美籍华人的什么心情?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6. 根据课文内容填词:

  (1)在下面词语的前面和后面各填一个能恰当组合的词。

  例;依恋故土,十分依恋

  A. 感情 , 感情

  B. 感慨 , 感慨

  C. 精致 , 情致

  【试题答案】

  1. 注音或填字: 略

  2. D

  3. B

  4. (1)×(2)√(3)×(4)√

  5. 简答:

  (1)表达了美籍华人急于向友人倾诉思乡之情的急切心情。

  (2)“一……就”表强调,强调了美籍华人思乡的强烈心情。

  6. 根据课文内容填词:略

语文教案 篇2

  一、开卷有益

  1、自读《鹰》,画出不认识的字,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互读,纠正读音。

  3、指名读。

  4、通过读文,你都知道了哪些关于鹰的'知识?试着概括段意。

  5、你还知道哪些鸟类的知识?

  6、有感情地朗读,互评。

  二、金钥匙

  1、 读一读丁丁、冬冬的话。

  2、 当你在朗读中读错时,你是否能立即纠正呢?

  3、 有的同学在读书时,往往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当他非常专心,眼到、口到、心到时,又可以及时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的。所以,我们读书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养成认真的好习惯。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为象形归类识字。12个字按器官、动物、天体与现象、植物分类。每个字都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利于学生理解字义,记忆字形,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热爱汉字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有了一定识字基础,教师要注意发挥这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护他们识字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学写十、木、禾3个字。认识3种笔画:竖、撇、捺和一个偏旁角子头。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

  教学重点:

  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课前准备:

  12种实物的图片;生字字形演变卡;竖、撇、捺笔画卡片。

  教学流程:

  一、图字结合,突出象形字的特点

  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生说师贴上生字卡片)

  2、图字结合;字和图有什么联系?

  二、认读生字

  1、哪些生字你已经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2、认读生字:

  (1)领读:学生已经认识的字可让学生领读,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可由教师领读。

  (2)自由练读,小组读,指名读,加拼音读,去拼音读。

  (3)竞赛读。看谁认得快记得多;你已经认识了多少(尖子学生可以自己介绍识记的`方法)

  三、巩固认读

  (1)书上48页我会连。

  (2)找一找,下面哪些字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今天学习的?

  shù mù yuè liàng ěr duō xiǎo niǎo

  树 木月 亮 耳 朵 小 鸟

  yī zhī xiǎo yáng zāi chī cǎo

  一 只 小 羊 在 吃 草。

  lóng zi lǐ miàn yǒu jǐu zhī tù

  笼 子里 面 有 九 只 兔.

  wǒ mén jiā yǒu sān kǒu rén

  我 们 家 有 三 口 人。

  (3)生活识字:谁的名字中有今天学习的生字?

  四、指导书写

  十;是上节课学习的,可让学生复习认读。

  木、禾是本节课学习的。

  1、认读:选自己喜欢的字说说是怎样记住的?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教笔画名称及笔顺:竖、撇、捺

  3、学生练习书写:任意选择写几个。哪个字写得满意可以向同学和老师展示。

  五、实践作业:

  回到家里收集一下今天学习的生字。(商标、电视、广告、网络)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读准“树干、埋没、重重”等带有多音字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正确复述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3、通过学习,体会科学家推测的严密合理,语言的生动准确。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正确复述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2、通过学习,体会科学家推测的严密合理,语言的生动准确。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1、(出示树脂图片)知道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吗?这种从树枝上渗透出的黏性液体,我们称为(板书:树脂)古代松树脂在地壳变化后,被长期掩埋在泥沙里,一万年后就形成松脂化石,也叫作琥珀。(板书:琥珀)

  2、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与琥珀有关。不过文中介绍的可不是一般的琥珀,而是一块奇异的琥珀。(补全课题)谁来读课题?谁能读好课题?

  二、感受奇异,大胆推测

  1、文中有一段这块琥珀近距离的'描写,就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这块琥珀究竟奇异在哪?(板书:苍蝇、蜘蛛)

  2、琥珀的种类很多,有蜜珀、花珀、血珀等。其中包裹昆虫的琥珀称为虫珀,也叫灵珀。灵珀是琥珀中最珍贵的,像这种包裹两个完好昆虫的更是绝无仅有,珍贵之极。那这两个小家伙是如何跑进琥珀里的呢?德国科学家柏吉尔就是根据这块琥珀推测了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板书:推测)谁能说说推测是什么意思?(推测就是根据已知的事物进行想象。)

  3、就请同学们也来根据这已知的事物想象一下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同桌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想象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

  预设生: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一天,一只苍蝇在树林里飞累了,停在一棵松树上。一只蜘蛛看见了,想把苍蝇当作美餐,于是它慢慢爬过去。正当蜘蛛扑过去的时候,一滴松脂落下来,把两个小东西一齐包在了里头。

  注: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4、 对于他的推测有什么不同意见?

  根据你们的推测,我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发生在蜘蛛、苍蝇间的一件事。那么你们的推测与作者有何不同呢?就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文中哪几节写了这个故事。

  三、学习1-8节,正确复述故事

  1、文中有些词在读时要注意,一起借助拼音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媒体出示:飒飒、掸掸、拂拭、黏稠

  2、这些词在读时要注意什么呢?(要注意读准多音字)

  媒体出示:树干、重重包裹、当作

  3、刚才同学们轻声地读了课文,谁能说说文中哪几小节写了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

  4、就请学号是1——8号的同学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对照刚才你们推测的故事,在不同之处作上记号,等会儿进行交流,比一比谁听得最仔细,找的不同之处最多。

  5、你们推测的和作者推测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交流不同之处)

  6、你觉得这些地方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写呢?

  如:一万年前和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 大松树和松树 一个夏天和一个夏天的晌午 一大滴松脂和一滴松脂

  师:看来作者用词很准确,写得也很生动。

  7、那么还有哪些内容是你们没想到,作者却写到的呢?就请同学们再来轻声读读课文找一找,找到后,也请作上记号。(交流没有推测到的内容)

  8、你觉得这些内容是不是一定要写?

  如:松脂继续滴 太阳火辣辣 远处有海等

  师:可见作者推测得合情合理而且十分严密,使得这个科学小故事引人入胜,让我们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这也是科普文章的一个特点。

  9、就请同学们根据板书提示,再来说说这个故事,尽量做到推测严密合理,用词准确,语言生动。小声准备。

  课后小结

  四、小结复习

  1、齐读全文

  2、按下列词语的先后顺序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看见 想象 推测 知道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象

  2、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赏析

  3、体味诗歌的情感,表情朗读全诗

  二、教法:朗诵赏析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生活中有两个词,说出来就让我们每一个人激动不已,一个是母亲,人们常说,子不嫌母丑,对母亲我们有报答不完的恩情;一个是祖国,无论她是富有还是贫穷,她都是我们生长的一片乐土,我们有责任使她繁荣富强。在祖国贫困的时候,在一些人迷惘的时候,有些人去国外“享受”生活了,但更多的人却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决心以自己的双手,创建美好的祖国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着诗人舒婷,去感受那激越的爱国情怀。请看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二、板书课题: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三、 简单介绍作者:

  舒婷,生于1952年福建泉州。原名龚偑瑜。中国当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致橡树》、《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神女峰》等。《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来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唱出了一曲心灵世界的歌。

  四、 学生自读全诗

  1、找出诗中所用的意象

  2、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把握朗诵的的节奏、语速及语调的变化。

  诗人的感情的变化是通过诗的语言显现出来的,因此,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抓具体的语言,要做到三点:因文生义、因义探情、因情定调。

  五、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朗诵第一节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明确:

  所用的意象有: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明确:第一节作者回溯了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的历史心情深沉而悲痛,读的时候要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表达这一沉痛的情感。特别是最后的“――祖国呵”,要低沉,用降调。

  生全体读。

  在第一节中,作者极力写出了祖国的贫穷与悲哀,这是当时的.现实的写照。那么,作者是不是因此而消沉了呢?在诗中有没有反映出积极的东西呢?

  明确:作者看到了祖国的贫穷与悲哀,但作者并没有消沉。诗人顾城说过:“黑夜给了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求光明。”是的,在这首诗里,舒婷在贫困中也看到了祖国的不屈,看到了在灰暗的色调下压抑不住的活力和希望。祖国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前进,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显得是那样的艰难: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在历史有隧洞里蜗行摸索,都是祖国不屈于现实的写照。这是祖国的希望所在,是我们建设美好的祖国的力量的泉源。朗诵的时候要低沉而不压抑,把作者的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

  六、 在分析的基础上,学生齐读第一节。

  七、 按照上面的方法分析第二节。

  明确:所用的意象:花朵

  前两句是对第一节的总结,是承上启下的句子。本节是一个过渡,是一个内容上由写祖国的贫困到写的希望的一个过渡,也是诗人感情由深沉、悲痛转向高昂、激越的一个过渡。

  在第一节暗示希望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揭示了希望的存在:是飞天袖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引导学生分析“未落到地面”的含义。

  学生齐读第二节。注意:语调渐高,显示出看到希望后的激动。最后的“――祖国呵”用平调读。

  八、按以上方法分析三、四节,要求学生分读、合读。要感情充沛。

  3、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

  4、乳房

  这两节感情高昂、激越,要特别注意读时给以充分的展现,在语速上要由慢而渐快。

  九、全诗感情的变化也体现在用词的变化上,在写祖国的贫困悲哀时,作者用了色彩比较暗的词语,以后逐渐明朗、亮丽。提示深重注意并找出这些词。

  十、分析诗中的“我”的形象

  十一给学生3分钟时间,自读全诗,仔细体味诗的内涵,为下一步朗诵和背诵打基础。

  十二、找学生朗诵全诗。

  十三、总结:上下几千年,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独立完整,为了民族的繁荣富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2200多年前,一位老人披发行吟于江畔,他想以自己孱弱的肩膀,扛起岌岌可危的楚国的江山,当听到郢都被占时,他绝望了,毅然纵身投入江中,以身殉国。安史之乱时,也是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他担忧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吟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还有那“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诗人陆游,“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国破已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吉鸿昌……斯人已逝,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诗人舒婷,和她一起去感受那激情澎湃的爱国情怀。

  师朗诵全诗。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小鹿的玫瑰花》是新课程(人教版)实验教材中,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又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其主要内容是:在美好的春天里,小鹿种上的一丛玫瑰,它为了种好玫瑰不怕吃苦,精心管理“他常常去松土、浇水。”可当玫瑰开花的时候,小鹿却跌伤了脚不能走动而没有看到玫瑰花,鹿弟弟替哥哥惋惜。当又听到黄莺和微风对玫瑰花的赞美后,鹿弟弟又高兴的说:“哥哥的玫瑰花没有白栽”。课文从“白栽”到“没有白栽”这两句话中引发学生对课文深刻含意的思考。

  这篇童话故事从表层看文章的思路是:“由憧憬到失望;由惋惜到高兴。”在故事的巧合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情味,进而启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故事的深层却蕴含着“美化环境及其为他人创造幸福的过程中自己也体验到了幸福和快乐”的深远意义。促使学生懂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积累“我会读”中的词语,有积累词语的兴趣和习惯。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教学准备】

  1、实物玫瑰花。

  2、课件。

  3、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揭示课题

  1、实物导入:

  同学们,看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礼物?

  (出示实物玫瑰花)

  多美的花呀!看老师写:

  红笔板书“玫瑰”二字。

  指导“玫瑰”的读音:“瑰”在词首或单独读时读一声,在“玫瑰”一词中读轻声。

  2、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玫瑰花有关的童话故事──小鹿的玫瑰花。

  (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整体感知

  1、初读要求: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问问课文下面的小鱼。

  2、识记生字:

  ⑴ 带拼音:齐读。

  ⑵ 去拼音:自读,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⑶ 字卡检查识字效果。

  3、词语:

  重点指导“花骨朵儿”“一瘸一拐”的读音。

  4、接读课文:

  读通顺读流利,边听边想: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反馈,出示课件补充句子,了解大意:小鹿种了______,玫瑰花开的时候,小鹿生病了,可是,许多动物看到了美丽的玫瑰,小鹿弟弟对小鹿说:“_____________”

  三、品读感悟

  1、 第1、2自然段:

  ⑴ 迷人的春天到了,小鹿在门前的花坛里栽了一丛玫瑰,这丛玫瑰给小鹿带来了什么?小声朗读课文,学生体会小鹿的高兴心情。

  ⑵ 一份汗水一分收获,让我们用高兴的心情来祝贺小鹿吧。

  2、第3自然段:

  ⑴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花骨朵儿渐渐地长大了(教师配乐读),提问:听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你心里在想些什么?

  ⑵ 重点指导以下三句话,体会小鹿焦急失望的心情。他只能静静的`躺在床上养病。

  (焦急,无奈)

  一天,一周,一个月……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他一瘸一拐的来到门外。

  (焦急盼望)

  呀!门前的玫瑰已经长得很高了,可是浓密的绿叶中,一朵花也看不到了。

  (惊奇失望)

  3、第4~8自然段:

  结合上下文对比朗读,感悟鹿弟弟说的两句话,说说鹿弟弟这样说的原因。

  ⑴ 出示两个句子:

  ① 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② 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⑵ 学生各自练读这两句话,想一想,明白了什么:

  注意指导“惋惜”这个词:是呀,小鹿辛辛苦苦栽的玫瑰,却没有看到。真是可惜!哪位小朋友也能学学小鹿弟弟,你什么情况下会“惋惜”?用“惋惜”这个词说一句话。

  学生会说到给黄莺、微风带来的快乐,说到微风时,指导写“微”字:

  ① 观察分析字形。

  ② 需要注意些什么。

  ⑶ 范写。

  ⑷ 学生写,注意指导反馈。

  适时引导学生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载,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四、分角色为动画配音

  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内心世界,分角色为动画配音。

  五、总结

  同学们,小鹿亲手种的玫瑰,不仅给自己带来了快乐,友谊,更重要的是给周围的朋友带来了花香,带来了幸福,为别人带来幸福才是自己最大的快乐。让我们像小鹿一样,用双手为身边的每一个人送去幸福和快乐吧!相信你从中得到的幸福和快乐会更多。

  六、布置作业

  1、森林里的其他小动物会对小鹿说些什么?

  2、假如小鹿种的是别的花,查查资料,替黄莺和微风写几句台词。

  3、找你的伙伴一起演一演吧!

语文教案 篇7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体裁:

  【七绝】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注释]

  (1)擎:举,向上托。(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语文教案 篇8

  课题:遐想春天

  执教:刘改兰

  设计课时:1课时实施课时:1课时

  授课年级:四年级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各种事物的能力和大胆合理的想象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的探讨,培养学生互动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通过对春天美景的感受,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审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围绕一个中心,写出对春天的所见所闻。

  教学产出:

  1、仔细观察,把握住景物描写的中心;

  2、抓住重点,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

  3、恰当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景物的描写形象生动;

  4、把你喜欢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运用到习作中。

  教学材料:

  PPT课件、朱自清《春》的.视屏、儿歌《春天在哪里》的视屏、小红花。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名称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欢欣声音秀1、合上眼睛,深吸进去一口气,1、媒体导入,激发兴趣。

  慢慢地呼出来,静静地、仔细地听。

  春景图秀2、欣赏万物复苏春景图;2、播放收集到的春天图片。

  3、快乐感知,各抒己见。

  精彩题目秀4、以所见所闻为内容,设计题目。3、组织、引导。

  快乐小导游5、读、说。4、播放PPT课件,组织、范读。

  小游戏6、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想象春天美。5、组织、巡视。

  美文欣赏7、欣赏美文。6、播放PPT课件,并欣赏

  朱自清的《春》。

  8、明确习作要求。7、出示习作要求.

  小练笔9、以组为单位讨论并合作写一个8、组织、巡视、引导。

  有关春天的小片段。

  成果展示10、汇报交流。

  11、歌唱。9、感情升华,播放儿歌

  《春天在哪里》。

语文教案 篇9

  该讲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想起曾在博客上看过别人整理的黄厚江老师讲这首诗歌的实录,索性就模仿名师的课堂。

  第一环节:基础知识,强调生字词的书写。

  找三位基础好的同学到黑板上各默写6句,都没有默写全对,其中一位还不会背,看来还要加强背诵。顺势着重强调了饮、散、着、薄、掣的读音及裘、衾、幕的书写。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

  1、这首诗是围绕哪两个字写的?

  学生们找出:雪、送

  2、同学们能否找出哪些句子是雪中有送,送中有雪?

  学生找出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基础好的同学能较完整的说出原因,基础不好的同学心里知道,但语言表达不完整,或者不会表达。

  3、有人说王维的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歌也是,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联,说说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共9联,分配任务每组一联。小组中基础好的同学站起来脱离资料能够描述出来,基础不好的拿着教参念。与同事讨论:描述画面与诗句翻译不同。描述画面要加入自己的想象,使语言更生动形象。但在这一环节上,我没有对孩子们加以引导,因为我不会引导。

  第三环节:名句探究与赏析(这一环节感觉不该这样说,但不知道说什么)

  1、这首诗共18句,有人说,保留两联4句就够了。大家来试试。

  学生们找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有同学说其他句子的,我却没有问原因。

  2、这四句诗是全诗的诗眼,顺势把黑板上其他的诗句划去。

  带着同学们赏析这四句诗。(如何赏析名句?)

  3、如果把这四句诗转换成两幅画,画中应该画什么?

  学生们说画上:树、云、天空、雪、风、山、营帐、红旗、辕门、马车、酒席、将军

  4、如果给这保留的四句作成的两幅画取名字,该怎么取?

  学生们说雪景图,送别图,这样说也对。我提示看诗题,学生们立马说出: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

  5、那其他的14句不写,好不好?或者其他14句有什么作用?

  学生们回答说衬托、反衬,我为了急于说出自己的答案,而没有问他们哪些句子是衬托、反衬,衬托出来什么?反衬出什么?

  最后一个环节:诗歌朗读

  没有给予学生有效的朗读指导

  虽然自己驾驭的不好,或者说还难以驾驭,但总体感觉学生的参与度高,因为设置的问题学生愿意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而且也能思考出结果。这就是名师的课堂。

  有位名师说:提问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好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扭转被动课堂的局面。我觉得这里的提问艺术指老师的提问用语及设置的问题都要着眼于学情,学生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一节课如何设计,如何安排自己的课堂活动,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全在于老师。努力学习,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