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01 08:11:5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6篇(热)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6篇(热)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

  1、 朗读感悟法。

  2、 问题法。

  3、 演绎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昨天就已经学习了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诵读、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②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

  ③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

  ④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2、请一位学生单独朗读。

  ①那么谁愿意来给我们大家朗读一下呢?

  ②表扬一下。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3、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

  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 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 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三、简介创作背景,作者生平

  1、大家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明确: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与1929年出版)、《望舒草》等。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成名作《雨巷》被叶圣陶先生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者也由于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中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暗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霞。《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四、内容理解。意象和象征。

  1、《雨巷》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原来诗人有着这样的情感和经历。因而,他会在诗歌里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下面我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其他的同学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

  ①雨巷 ②丁香般的姑娘 ③我 ④油纸伞 ⑤颓圮的篱墙 ⑥太息一般的眼光

  明确:诗歌的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是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因此,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三个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而其余几个形象则属于诗歌的细节。

  2、在描写姑娘这一意象时,诗人为什么把她比喻为丁香般的姑娘,而不用其他的花作比喻?

  明确:丁香类似于百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美丽、高洁)。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看图片)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词,

  3、同学们了解在古诗词中丁香的象征含义吗?请同学们看到课后习题第四题。

  明确: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王景)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首《雨巷》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相符合。

  4、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每个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限制,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参考:

  ①: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②: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③: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④: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⑥: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⑦: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⑧: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⑨: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⑩: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⑾: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⑿:整首诗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5、总结: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刚才同学们的理解合乎情理而又富有创意,同学们对诗歌的主题有多种理解,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因此,有同学将这首诗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我认为这样认识更 为准确、合理。

  五、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明确:①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

  ②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2、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明确: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六、布置作业。

  结合诗歌,写一段文字。你可以假设自己是诗人,也可以假设自己是那位丁香一般的姑娘,也可以假设自己是雨巷中的一块青砖。总之体裁不限,大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七、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理解内容,明白高斯的算法。

  3、通过学习本课,懂得要用科学的头脑解决问题,从小养成遇事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高斯的算法,思考他为什么算得这么快。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搜集的有关高斯的资料。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高斯有关,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题,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出声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生字,汇报交流

  1、分小组带问题自学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2、请学生逐段读课文,师生正音。

  四、学习生字新词

  德国惊讶按照鼓励继续努力次序

  五、巩固练习

  读一读,写一写

  六、作业设计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然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聪明的小高斯》,板书课题。

  二、指名读文,简述大意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呢?老师指名逐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思考。

  三、细读对话,指导朗读

  1、文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的几次对话?学生默读课文。

  2、品读第一次对话。

  (1)通过读第一次对话,你知道了什么?

  (2)老师是怎么说的?小高斯又是怎么回答的?

  (3)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

  3、听到这样的回答,老师有什么反应?

  4、找出老师和高斯的第二次对话。

  (1)指名读第二次对话。

  (2)通过读第二次对话,你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

  (4)学生练读。

  四、深化拓展

  为什么小高斯长大后成了的科学家?

  五、作业设计搜集科学家的故事。

  几分钟

  聪明的小高斯 8岁 老师连连夸奖

  计算准确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憎恨帝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三次出现,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会本课生字;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同教学重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教学准备:

  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自学生字。给课文划分段落,并讲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简介时代背景: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叫郑振铎。文章写于1927年,距离现在已经69年了。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反而互相勾结,大肆屠杀革命者,我们的祖国处于苦难之中,处于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这时的郑振铎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就在他离开祖国的时候,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别了,我爱的中国》。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学课文,要求:

  1、出声地读课文,自学生字,然后再出声读一遍课文。

  2、想一想,刚才老师从题目中提出的问题,自己是否能通过读书解决。

  三、细读课文,分出段落。

  1、思考:这篇课文,作者主要写了哪三部分内容?

  2、讨论明确。板书:离岸告别沿途所见心中所想

  3、提问:在记叙这些内容当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三次,是哪一句话?请把这句话画下来。(画后明确这句话是:“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小结:“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共出现了三次,那么,每一次它表达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让我们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四、深入理解,体会重点。

  1、思考:“我”想不想离开祖国呢?“我”在文中一句话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请默读课文,找出来。明确:我不忍离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

  2、结合课文说说“大时代”是指怎样的时代?“我”应做的工作又是什么?

  3、讲读第一段。①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在离岸告别的时候,“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从哪一句描写中最能看出?②明确:“我”产生了依依惜别之情,从描写“我”流泪一句话中最能看出。③思考讨论:把“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一句改成“我流泪了”,好不好?为什么?(打幻灯,将这两句话写在幻灯片上,供学生比较、讨论。)板书:润湿滴模糊依依惜别④此时,千言万语说不出,都倾吐在了“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中。可见,通过这句话作者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对祖国的依依惜别之情。

  4、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第二、三段,重点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在第二、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体会重点。

  导言:上节课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我们知道,当船离岸的时刻,郑振铎——这个热血的爱国志士对祖国产生了深深的惜别之情。现在,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我”的感情又有什么变化呢?

  1、讲读第二段。

  ①默读第二段,思考: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我”先看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我”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让学生讨论,并从中体会对帝国主义的憎恨与对祖国河山一草一木的无限留恋之情。板书:一草一木无限留恋

  ③此时,文中又一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想想这句话在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④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四自然段。同学们,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分别的时刻,“我”是多么不忍离去啊!此时,船离祖国渐渐地远了,“我”思绪万千,“我”感到自己的离去是不负责任的,自己是一个罪人。同学们,你认为“我”是不是不负责任?是不是罪人?为什么?(联系第六自然段,理解上述问题:首先抓装终将”、“暂别”等词语,以及离国的目的去体会“我”不是罪人。其次,要讲清“更好的战斗的武器”不是指飞机大炮,而是指革命斗争的理论与经验。)既然“我”不是不负责任的,不是罪人,“我”为什么还这样说呢?

  教师小结:这是一种内疚的心情,是对祖国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深深热爱之情的表现。

  ⑤一想到离国的目的,“我”的感情还只是停留于对祖国的惜别之情上吗?请听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从中感到“我”对祖国怀有怎样的感情呢?(教师范读,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中体会情感。

  ⑥讨论,从希望和誓言中体会作者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盼望建立新中国的感情,以及为了祖国而献身的战斗豪情。板书:希望誓言战斗豪情

  ⑦此时,文中再一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⑧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七——九三个自然段。

  二、整体回归,总结中心。

  1、这篇课文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每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强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板书:热爱祖国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篇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课题:《北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在阅读中感到北京的美丽,培养学生对美的向往。

  2.在媒体的帮助下,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布局美。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学重点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布局,热爱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整齐美。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就学习过:“我是中国人,我爱五星红旗。”你们热爱我们的祖国吗?你们知道我国的首都是哪儿?谁去过北京?你们愿意把你了解到的北京介绍给我们吗?(教师相机表扬学生,肯定他们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激发爱国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

  2、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北京去转一转、看一看,你们高兴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丢字、加字。

  2、(相机鼓励学生读的积极性)指名读课文,注意思考,课文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3、反馈对课文的了解情况。

  三、分析课文:

  通过课文的介绍,北京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第一自然段:点明本文介绍的主要内容。

  第二自然段:

  1.了解广场的建筑物的特点,布局整齐。

  2.小组讨论,画出广场布局示意图。

  3.课件演示天安门广场。指导朗读。

  第三自然段:

  1、了解路和桥的特点。

  2、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感受北京大都市的繁华。

  3、通过读表示出对北京的热爱。

  第四自然段:

  1、了解北京的名胜古迹。

  2、你还知道北京的哪些名胜古迹?(扩展知识)

  第五自然段:

  1、了解北京的著名景观

  2、结尾课件,让学生了解这些景观。

  3.读指导,“到处……到处”要重读。

  4.、你还想要了解哪些有关北京的知识呢?

  四、归纳课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北京有什么感受呢?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

  (组织课堂,布置同学预习课文,还可结合当时的情况导)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用心写两个字“母亲”我们把什么人称作母亲呢?

  生:把生我的妈妈称作母亲。

  (生:生我们养我们的人)

  师:那有时我们还把什么比作母亲呢?

  生:祖国 土地 大海 地球 老师等

  师:(鼓励性的语言)我们把土地、祖国也称作母亲,因为它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又是我们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一起的母亲。母亲给予我们最多的是什么呢?

  生:关心 照顾 呵护 和爱

  师:(同学们都是非常懂得感恩的人)那我们也应该回报母亲以“爱”不同时代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于祖国土地的热爱(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正是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将我们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克服了一切的困难。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听听他是怎么歌唱对祖国的热爱的。(这里要不要听朗读带或者是老师朗读一遍)

  二、进入课文

  (这里会不会冷场,怎么启发同学)

  师:诗歌,诗歌,诗是用来唱的,请同学们先以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这首诗。读完之后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谈你初读的感受。

  生:好象有一种很深沉的爱吧,因为最后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生:好象还有一种悲愤的感情吧“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生:好象读不太懂,为什么要说假如我是一只鸟,还有这些土地,河流什么指的是什么呢?

  生:好象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歌唱祖国的诗歌不一样。还有一点点悲伤在里面。

  师:同学们真是些老实、坦率的人,老师初次读这首诗时也有同感。因为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又极富跳跃性,往往让我们发生一种距离感。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联想和想象去补充。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一些情况。

  师: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任意践踏蹂躏中国的国土和人民,1938年连续侵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掠,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我们的祖国母亲遍体零伤,满目仓痍,我们的同胞、兄弟姐妹被任意的杀戮。中国人民没有退却而是奋起反抗,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解说伴着影片同时进行)爱国诗人艾青正是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着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跳动着时代最强音的慷慨激昂的诗。

  师:(这里有没有必要介绍一下作者呢?)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海澄,1932年由法国回国,因参与爱国运动被捕入狱,狱中创作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向太阳》 《黎明的通知》主旨:诅咒黑暗和丑陋,讴歌光明与进步,抒发爱国爱明之情。

  师:《我爱这土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一首广为传诵的诗歌,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请同学们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读这首诗歌,讨论讨论哪些词语或者句子打动了你,该怎么去读。(同学能不能到这个层次)(与上一次的读是不是在逐层深入,联系紧不紧密)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特别打动我“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感到非常的愤怒,还有一种抗争在里面。

  (鼓励同学“声音真洪亮,读得棒极了,为大家开了个好头,等等)

  师:能不能试着读读,表达强烈感情的地方我们要读成重音。

  生:这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应该要读得深沉一点,有个省略号声音要拖一点。

  师:体会的真不错,感情深沉我们可以把音调压低一点,语气舒缓一点,试试能不能用声音表示出来呢?

  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个“嘶哑”似乎有一种很执著的感情。

  师:(同学们的感情真的是非常细腻,读得把老师都感动了)再读几遍肯定会更好,我们来听听朗读带,注意听他的节奏、重音和感情是怎样掌握的。

  三、品位、感受诗歌(这里单独列出来好象有重复的感觉,不流畅)

  师:(同学假如在跟读或者是在标停顿和重音,和时的鼓励褒扬)通过反复的朗读,我们已经体会了诗人一局部的感情,比方说对祖国、土地的爱,对敌人的恨等等,诗人的感情又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物,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呢?(用什么方式同学是否明白)请同学们细读这首诗,动动脑,大胆的发现问题,并将你们发现的问题先在小组进行讨论,待会推选代表汇报小组学习的效果,还不是很明确的,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生:我们这小组主要是找到了作者对于祖国的爱主要是通过对土地、河流、风等的描写体现出来的,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应该是指侵掠者践踏的国土,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应该是说面对侵略者中国人民感到很愤怒,奋起反抗,但是这个温柔的黎明不知道指什么?

  师:你们小组可真棒,刚刚你们提到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应该是指侵略者践踏的国土,这种通过对一种事物具体形象的描绘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一普遍意义的表示手法就是──

  生:象征手法。

  师:这些事物也就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饱含着诗人感情的事物。

  师:那么根据同学们的理解“土地象征着历经磨难的祖国”“河流和风象征着人民的悲愤以和百折不挠的反抗”经过人民的反抗,我们中国就必将迎来什么呢?

  生:胜利。所以这个温柔的黎明应该是指革命斗争的光明前景,敌后根据地的希望。

  生:我们这小组主要找到了这两句话“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们认为“嘶哑”应该也能表达对祖国的爱,但是我们有个疑问为什么不能用“圆润或者是嘹亮来形容他的喉咙呢?”

  师:这小组的同学真不错,会换一个词语来体会诗歌。同学们无妨假设自身是这只鸟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因为什么,都已经嘶哑了还要歌唱,我们看哪个同学回答的又快又全面。

  生:应该是当时的中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感到很悲愤,所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师:还有同学要补充吗?

  生:应该是他一直在歌唱,唱到喉咙都嘶哑了还在唱。

  师:嘶哑了还在不停的唱,标明了什么呢?

  生:对祖国执著而深沉的爱

  师:所以歌唱的不只仅是鸟,还是作者,是作者借鸟的形象来歌唱对祖国的爱。

  生:我们这小组还认为“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诗很能体现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死了之后羽毛都腐烂在土地里面,说明死了都要和祖国大地融为一体,充沛表达了对祖国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师:生前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死后魂归这片自身深爱的大地,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情呀。诗歌是不是就此结束了呢?

  生:没有,最后一个自然段,诗人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直接表达了对祖国的爱,但是这一段和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呢?

  师: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第一节是借鸟的形象抒发对祖国的爱,第二节直接抒发对祖国深沉的爱,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正是因为有了第一节的感情的抒发,才会有第二节直接的抒情,应该是一种升华。

  师: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这首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写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将鸟儿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诗意层层递进。贯穿始终的是对祖国深沉的爱。请同学们顺着这个思路,满怀深情的读读,我们等下请同学们结合关键词语齐背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

  1、常用意象的积累:

  师:诗人的感情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的描写体现出来,它们就成了诗歌中的意象,他往往象征着另一普遍的意义,就象本诗中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等,他们使诗歌形象生动,含蓄隽永,让人回味无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古诗文,哪些意象或者象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

  (同学一下说不出来老师可提示,其实在我们身边很多花草树木等就有它常用的象征意)

  生:荷花是纯真、清高的象征 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不错,讲过的东西记得很牢固,还有没有,

  生:明月象征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

  生:柳树象征离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见好就收,鼓励“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看来平时就很注意积累了)

  2、我也会:

  师:“诗缘情,言志”诗歌是表达感情抒发志向的很好的方式,同学们对于自身的祖国、故乡、自身的亲人朋友应该也有许多要表达的感情,我们就以“假如我是……”来写一首小诗,能用象征就最好了,一两句能够表达你的感情志向就可以了。

  (准备几个提示的句子,让一两个同学说说就可以了,注意对同学的点评)

  3、诗歌阅读欣赏:

  师:学习了这首诗歌,我们知道要阅读欣赏一首诗歌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生:时代背景、重点词句、意象象征等等。

  师:概括,课件展示,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课外多搜集一些诗歌进行阅读欣赏,提高文学修养。

  五、结束全文

  音乐(爱国歌曲)或者是齐背。

语文教案 篇6

  重点

  1.体味理解“散”的材料通过“线”(散文的“神”,即散文的主题)有机组合的方法,语文教案-我儿子一家。

  2.认真把握本文的线索。

  3.学习本文生动、风趣、口语化的语言。

  难点

  本文“人称错位”的写法和作用。

  教学过程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并概括回答:本文共写了几件事?(用几个字或一句话概括)

  2.讨论哪些是详写?为什么要详写?

  提示:(1)妈妈坐月子;(2)熄灯前与熄灯后;(3)“学玩”;(4)爸爸的鼾声是详写。这些之所以详写,是因为最能突出表现主题。

  3.速读课文(两分钟)回答:

  (1)写的是哪一类的事?这些事有哪些共同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得起来?请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举例说明。

  提示:本文写的都是家庭生活琐事。这些事的共同特点是:充满情趣。反映了“我”的

  家庭生活和谐的情趣。(具体事例略。)

  (2) 由(1)可以看出,这篇散文的“散”的材料,是通过一个什么线索贯患起来的?(参见教材分析~文章思路)

  (3) 想一想,除了“情趣”这条主线之外,还有没有另外一条线索,这篇文章记述的事件是谁观察到的'?这是否有助于找到另外一条线索?

  提示:这篇文章的所有事件都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发生的,是“我”的亲闻亲见。所以“所闻所见”应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正是由于我的亲闻亲见,才使事件那样生动,真实可信。

  (4)“所闻所见”这条线索对于有机地组织材料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作者“剪辑”了十多个家庭生活“镜头”这些镜头都相对独立,作者在写作时有时,有时也没有着意安排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过渡。但我们读来并无割裂之感,而是很自然,很顺畅。这除了“情趣”主线的贯串作用外,“所闻所见”这条线索也起了重要作用。因为每件事都是通过“我”发生的,我是第一“证人”,所以真实可售,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我儿子一家》。无论讲哪一件事,都无需着意过渡。

  4.这篇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请学生结合课文举例,并稍加分析说明。

  提示:因为文章以一个五岁孩子的眼光和身份写的,所以口语化,天真、生动、活泼、新颖是其重要特点。这是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当然这个世界就是清新的,美好的,纯真无邪的,而又天真有趣的。(具体事例略)

  5.文章作者是舒婷,儿子却成了第一人称,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教学难点:人称错位) 如果把人称改一改,让作者(文中的妈妈)做第一人称,儿子做第二人称,效果会如何?试改文章第3段,把改前与改后的表达效果比较一下,看哪一个更好。(让学生改写第三段,然后进行比较)

  提示:这样安排便于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因为孩子的眼光和笔法与成年人存在很大不同,孩子有孩子的特点和优势,作者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特点和优势,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天真、风趣。

  6.归纳总结。

  ①文章线索 ②文章主题 ③文章语言特点 ④文章人称的妙换。

  提示:让学生归纳,不再赘述。

  手段

  阅读方法的训练与朗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可将下列13件事情用糖葫芦形状的图标串起来,如图示意。

  线索:情趣

  1. 妈妈坐月子:①妈妈好胃口 ②“胎”教 ③爸爸“嫌”我是男孩儿 ④起名字。

  2. 妈妈是灯泡厂的

  3. 背作家姓名能得大奖

  4. 爸爸的鼾声

  5. 家中来客

  6. 妈妈的“三怕”

  7. 脑袋与板车把手

  8. 熄灯前与熄灯后

  9. 妈妈“怕”爸爸

  10. 一个孩子和五个孩子

  11. 唐阿姨的猫死了

  12. “学玩”

  长大不讨老婆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公输》教案09-18

(经典)语文教案09-21

语文教案12-24

语文教案12-24

语文教案12-24

语文教案12-24

语文教案12-24

语文教案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