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谈语言》教案

《谈语言》教案

时间:2024-03-16 08:30:2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语言》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谈语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谈语言》教案

《谈语言》教案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的内容。

  2、了解语言学家所谈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

  3、体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几到位的论证。

  能力目标:

  1、通过知道学生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领会本文所谈的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几到位的论证。

  难点: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1、教法设计:学生反复默读,勾画圈点,教师评点比较阅读,师生互动。

  2、学法指导: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用具】有用语不规范的报刊若干。用语不规范的例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教师朗读不规范的报刊的例子,让学生讨论,导入课题。

  二、检查预习:

  时髦(máo)、拙(zhuō)、圩堤(wéi)、娓(wěi)、斟酌(zhēnzhuó)以讹传讹(é)、费解:不好懂。

  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七月流火:指夏历七月火星(恒星名,即心宿)黄昏时在天空的位置由六月的正南方开始变为偏西向下。流:指向下移动。

  不假思考:不经过思考。假:凭借,通过。

  头头是道:这里形容说话很有条理。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斟酌:考虑事情或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下去,结果越传越错。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三、作者简介:

  王力先生是广西博白县歧山村人,早年家境贫寒,十四岁的时候,仅读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二十六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二十七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从此开始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从那时起直到1986年去世的五十多年间,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里还是在人妖颠倒的“十年的浩劫”中,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怎样险恶,先生的学术研究从未停止过。1954年,王力教授从广州中山大学奉调北京大学。他先后写作了《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史》、《同源字典》、《诗词格律》、《诗律余论》、《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等大量著作和论文。五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自己也成为我国20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当之无愧的一代学术大师。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

  四、分析课文:

  1、提示:文章共12个自然段,阐述的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的中心论点。课文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问:课文脉络清晰,可分为几个部分,请拟出课文的提纲。

  明确: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

  (1)(第1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2)(第2~5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①第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②第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③第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3)(第6~12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①第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②第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③第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④第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⑤第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1、段落分析。

  第一部分:在这一段中,作者没有直接提出论点或是分论点,而先是从语言的功能方面来谈语言的工具性。然后说到了本文针对的对象:爱好写作的人。进而运用了类比的方法告诉我们: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作者选取的'类比的对象更进一步说明了语言的工具性:斧锯是木匠的工具,颜料是画家的工具,武器是战士的工具,同样,语言是写作的工具。

  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作者也没有直接提出分论点,而是先提出“许多人”写文章华而不实,弄巧成拙。两个“从……到”是对“许多人”的进一步举证,由这样做的人范围之广来说明问题的普遍性。最后一句“文章脱离了口语,就不可能准确、鲜明、生动”,通过指出“文章脱离口语”的不好结果来批评反面现象,提出分论点:书面语言不能脱离口语。第3、4两个自然段通过两个反面的例子证明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第5段通过对朱自清早年作品做作的不好和晚年作品朴实的好相对比,论证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第三部分:作者在第6、7自然段由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谈到自己的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进而强调书面语是应该规范化的。第8、9两个段落举了两个例证,证明某些用语的不规范。两个事例一个是违背事理,一个是望文生义,但共同的结果是造成语言的混乱。第10自然段谈了“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作者的论述准确又全面。第11自然段提出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最后一段提出“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了标准也会发展”,这说明作者议论的科学性和发展的观点。

  3、重点语句分析

  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分析:这是第二部分的核心句。从结构上说,这只是一个单句。问题在于“不懂得”的宾语是由一个复句充当的。而且这个复句结构又是一个多重复句,总体上是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本身又是一个并列复句。作者用这样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是表达的需要。它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正是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作者不能把这个分论点写上去,如果写上去,必然会前言不搭后语。这里作者是在批评反面现象,所以说“脱离了口语”。为了表意更加充分和句式更加流畅,作者又换了个角度说“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对这种反面现象最好的批评,莫过于指出其结果:“不可能……”,于是就形成了这个多重复句。而这个复句所阐明的道理与上文所批评的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之间的关系是:那些人不懂这个道理。于是作者把这个复句结构作“不懂得”的宾语,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五、文章主旨: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作者谈了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谈话中阐述了“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也可以说成:书面语应该是经过加工的口语)的观点。

  六、写作特色

  1、大雅似俗的风格。

  因为本文是一个谈话记录,表面上看信马由缰,想到哪说到哪,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个语言学家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

  2、平实易懂的语言。

  因为是谈话,所以本文的语言与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句子结构也比较简单。文中所举的例证都是报刊上的报道或是著名散文家的例证,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也都很有说服力,平实易懂。

  七、布置作业:

  用下列词语造句

  1、约定俗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头头是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适得其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劳永逸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语言》教案2

  一、课程目标:

  1、学习作者将中心论点自然地化于文中的论证方法和平易近人的谈话方式。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3、学会规范的使用语言。

  二、教学策略:讨论法、默读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把握本文的论点以及展开论点的方式。

  难点:使学生从自身做起,规范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

  教学活动

  四、研讨重点句子

  1、师:请大家看这句话:“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请划出这句话的主谓宾;

  2、抽学生回答,明确答案。

  3、师:从结构上说,这只是一个单句,“不懂得”的宾语又是由—个多重复句充当的,复句的第一层是什么关系呢?

  4、师:前一个分句本身又是—个并列复句:作者在此要表达前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浯”,但又不能直说,因此就批评反面现象“脱离了口语”;为了表意更加充分和饱满,也为了句式更加流畅,作者又换个角度说“脱离了人民大众白勺语言”:又进而指出其结果“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于是形成了一个多重复句:于是作者就把这个复句结构作“不懂得”的宾语,最终形成了这个结构复杂的单句(见板书没汁3)

  五、完成课后习题:

  1、指导完成课后习题一。

  2、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作文,对之进行修改。

  3、请学生阐述自己修改的内容,对之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2段:讲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3、4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5段:举朱自清的例子说明作品还是朴素自然的好。

  第三部分(第67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6、7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8、9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10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11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12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1)“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把这话作为论点的困难在于:

  第一,所指不明,究竟这里的规范化和大众化指什么?

  第二,文章谈的是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而“大众化”在此所指不确;

  第三,“考虑”一词,不符合这句话成为论点的标准。

  (2)“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直接表达论点的句子应该较为简约,这句话也不符合标准。

  (3)“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这样说逻辑不通,只有“口语书面化”,没有“书面语口语化”的说法,“书面语规范化”,也行不通,因为书面语已经是经过规范化的语言了。

  (4)“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这样说会使人误认为文章形式本身的规范化。

  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a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b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课后体会】“最好水平”,作者说在书面语中不能用,在口冲勉强可用,因为本文是在谈论书面语,其实用在口语中也是很蹩脚的,不可取,教学可顺便点到口语也要规范。

《谈语言》教案3

  一、课程目标:

  1、学习作者将中心论点自然地化于文中的论证方法和平易近人的谈话方式。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3、学会规范的使用语言。

  二、教学策略:讨论法、默读法。

  三、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把握本文的论点以及展开论点的方式。

  难点使学生从自身做起,规范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

  教学活动

  一、导入

  师:我们生活中每天要说很多话,可能是太平常了,大家反而不会注意其中的规范和修饰。我们平时常用的口语大多有它相对应的书面语,大家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生:父亲——爸爸

  师: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书上的语言和我们平时说的口语究竟有什么关系?

  生:书面语更规范。书面语是经过加工的口语。

  师:今天我们就在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带领下,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二、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1、适当介绍作者情况和作品背景:

  2、师:这是一篇相当于学术讲座的谈话文,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和大意。

  3、抽多名学生发言;

  4、师小结:见板书设汁㈠

  三、组织学生讨论,归纳中心论点

  1、师:本文的论点未直接提出,而是自然地蕴含在谈话之中,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以提高其分析课文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3、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加以点拨,对学生有可能提出的'说法逐一进行辩驳。(见板书设计2)

  由每组的负责人发言,说出讨论出的中心论点。

  (1)“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

  (2)“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号虑大众化:”

  (3)“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

  (4)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

  4、纠正学生习惯于在文章中找原句作为论点的做法,使学生明确以下内容:作

  者淡沦的足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可以归纳为“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它又可分为两个分论点,第一个是“书面语不能脱离u语”,第二个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这是由本文的形式决定的,因为谈话必须乎易,而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而且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不能生硬。同时,谈话是个逐步展开的过程,往往先把最主要的观点说出来,然后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

  【课后体会】本文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在初步接触议论文之后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要借用课文,的例子,启发学生,使其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规范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如文中“七月流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弄巧可能成拙,但此例的直接意义却在于读书不能望文生,,教学中可借此例引导学生认真读书。

《谈语言》教案4

  一、教学设想

  1、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阅读和写作议论文。

  2、教学方法:本课定位为“自读课”,采用让学生“边自读边说”的形式,引领学生“走入”文本、“走出”文本,形成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进一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了解语言学家所谈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

  3、体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及其使用的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让学生找课文中的语句,培养和提高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和概括文意的能力。

  2、领会本文所谈的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三、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体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及其使用的论证方法。

  2、难点: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投影一则小故事:一天夜里,一位书呆子在睡觉时被蝎子蜇了,便大喊:“贤妻,速燃银烛,尔夫为毒虫所袭!”连说几遍,他的妻子还是听不明白。他接着说:“身如琵琶,尾似钢锥,叫声贤妻,打着个亮子,看是个什么东西。”他的妻子还是听不明白,书呆子实在忍不住了,一急之下,顺口吼道:“老婆,快点灯,我让蝎子给咬了!”这回他的妻子才有反应。然后提问:为什

  么书呆子的老婆起初听不懂他的话,后来却又听懂了呢?

  明确答案:起初他用的是文绉绉的书面语,迂腐可笑,令人费解;后来用口语,直截了当,自然容易理解。引入课题并板书。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激活课堂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因为这是一篇议论文,相对记叙文、小说、童话来说,显得枯燥些。

  (二)复习议论文知识

  议论文——又称论说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论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论据:提出论点的理由或根据(两种: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法(事实论证法)、道理论证法(引用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

  关于论点题的答题规律总结:

  1、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2、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判断句或祈使句)。

  3、分论点是围绕中心论点提出的,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一篇议论文的几个分论点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材料。

  4、找论点的方法:一看标题,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看论据(看论据用来证明什么观点),六看分论点(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分析并归纳)

  5、注意语言提示,文中有提示文章论点的词语,提示词语一般是“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等。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因为此课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初步学习议论文的基础上,这节课进一步来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掌握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三)了解作者生平

  王力,语言学家。广西博白人。192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931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教授。

  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汉语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语言协会名誉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长期从事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汉语音韵学、语法学、词义学、诗律学、汉语史有精深研究。他在语言学方面的专著有40多种,论文近200篇,共约1000万字,内容涉及语言学各个领域,且多有开创性。他建立了自己的汉语语法体系。他主张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建立新的汉语语义学。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普通话的审音、正音及汉字简化工作中,卓有成绩。主编《古代汉语》(四册),著有《中国音韵学》、《汉语史稿》、《王力文集》等。

  (四)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志记者采访时的谈话录。因此它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表面上看似信马由缰,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脉络非常清晰。

  (五)检查预习,读准生字词弄巧成拙(zhuō),圩堤(wéi),以讹传讹(é),娓娓动听(wěi),斟酌(zhēnzhuó)

  (六)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一)。

  同时投影自读时的任务:

  1、找出文中列举语言使用不当的句子。

  明确答案:

  (1)有一篇描写了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

  (2)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3)报道上运用“最好的水平”这一说法。

  (4)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

  2、讨论:左右两组各出了什么毛病?请结合文章的话来回答。

  明确答案:(1)有一篇描写了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他冒着刺骨的寒风,

  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

  (2)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书面语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想要华丽、文雅,结果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3)报道上运用“最好的水平”这一说法。

  (4)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

  ——使用了口语,但是没有经过认真的推敲加工,因而不准确、不规范。

  同时投影思考的任务:1、语言通常分为口头语和书面语,本文主要谈论的是什么话题?2、你能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原句吗?

  明确答案:

  1、如何处理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书面语言的使用问题。)

  2、——第二自然段中“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一句。

  ——第六自然段中“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一句。

  投影问题:1、根据刚才的分析请同学们思考:王力先生针对书面语的使用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明确答案:分论点一“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分论点二“书面语应当是规范化的”

  投影提问:2、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的概括,你认为哪一项更准确(C)

  A.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

  B.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

  C.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

  D.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

  投影问题:3、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答案:举例论证(3、4、5、7、8、9自然段)

  对比论证(用朱自清早年和晚年的作品作对比,说明口语化、大众化的好处。)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通过自读、讨论、提问等多种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语言学家所谈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尤其是针对课文难点,本环节做了精心的设计。因为本文是一篇谈话录,有一种特殊的风格——表面上看似信马由缰,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而且本文的中心论点没有直接提出来,而是化为两个分论点,而两个分论点也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这就增加了学生寻找论点的难度。

  (七)联系生活实际

  请列举日常生活中使用语言错误的例子:

  ——例如:“大概十点钟左右”“大约八九岁左右”“凯旋归来”;“这次比赛非要拿第一”;“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通过学习,使我提高了思想觉悟”等口语中常犯逻辑或语法方面的错误。

  以上这些错误说明了: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书面语应当规范化。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联系生活实践,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使用语言的毛病出现在哪里,使学生从自身做起,规范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

  (八)合作探究

  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投影问题1、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明确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呢?

  明确答案:因为谈话必须平易,而直接说出观点比较庄重。而且在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不能生硬。同时,谈话通常是想到了最重要的内容,然后又想到了其他方面,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的。

  投影问题2、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明确答案:本文谈论书面语的使用问题。

  主张“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告诫人们应当重视使用语言的基

  本原则。

  投影问题3、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答案:⑴章法严谨,观点鲜明,脉络清楚;

  ⑵语言大雅似俗,风格朴素。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九)实践运用

  1、帮帮我!当前一些广告语滥用谐音不利于语言规范化,请恢复我的面目:

  骑乐无穷(摩托车广告)其乐无穷

  一明惊人(眼病治疗仪广告)一鸣惊人

  咳不容缓(止咳药广告)刻不容缓

  地酒天尝(白酒广告)地久天长

  2、中考题回放

  学校将开展“写规范字,用规范语”的综合实践活动。下面三个店铺名是你们班同学搜集的活动资料,请回答以下三个问题。(4分)

  大浪桃纱衣衣布舍爱不饰手

  (1)从上面挑选一个店铺名字,把正确的成语书写出来。(1分)

  (2)请从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角度分析此类店铺命名现象的危害。(2分)

  (3)如果让你为一个服装店(或书店、文具店)命名,请你设计一个符合语言规范、行业特点的店铺名字。(1分)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考试题型,有针对性地把学与考联系起来,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学与考脱节。

  (十)课内(外)作业

  阅读短文,按要求答题。(印发讲义)

  读书与思考

  ①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做垃圾处理。

  ③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思考,才能增长学问。

  ④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5.选文在论述读书时引用了名言警句。请你根据平时的积累,另写三条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由课内的学习转入课外的阅读,提高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时间紧张,学生无时间做。

  处理方法:1、留作课下作业。

  (十一)结束语

  学习这课,我们不仅要了解语言学家王力所谈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要自觉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课我们要进一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掌握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的兴趣和习惯,激发我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谈语言》教案5

  学习重点:

  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 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 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的兴趣和习惯。

  4.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建议

  1. 本文的论点未直接提出,可组织学生讨论,以提高分析课文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2.“七月流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弄巧可能成拙。但此例的直接意义却在于读书不能望文生义。教学中可借此例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最好水平”,作者说在书面语中不能用,在口语中勉强可用,因为本文是在谈论书面语。其实,用在口语中也是错误的,也不可取,口语也要规范。

  学习内容

  1. 大雅似俗的风格

  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因而,这篇课文实在是大雅似俗。

  2. 关于课文的论点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它有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第二个分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课文的论点并没有直接提出,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没有直接提出,而是隐含在或者说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这种情况在文章中比较少见,但在谈话中也并非绝无仅有。因为谈话必须平易,而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而且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不能生硬。同时,谈话常常是开始的时候想到了最重要的内容,然后又想到其他方面,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

  有人习惯于在文章中找原句作为论点,可能认为本文的论点是“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把这话作为论点的困难在于:第一,所指不明,究竟这里的规范化和大众化指什么?第二,文章谈论的是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大众化”指的其实是“不能脱离口语”,只是因为上下句都谈到了读者,才说成“大众化”。第三,作为论点,这里的“考虑”显然是多余的,因为上文说到“不能忘了”,这里才用“考虑”与之呼应。有人可能会认为论点是“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这种认识的困难还在于,直接表达论点的句子应当较为简约,比如说成

  “口语的加工,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能不能认为文章的论点是“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这样也不行。因为“书面语口语化”的说法不通,所谓“化”是向某个方面某种性质转变的意思,但口语在前,书面语在后,怎么能把后来的转变为原有的呢?“书面语规范化”的说法也不通,因为并不是先有了一种不规范的书面语再使之规范,作者的意思是对口语进行加工,进行规范化。那么,说文章的论点是“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如何?那也不行。因为“文章规范化”会使人误认为是文章形式本身的规范化。这是不是说文章的论点只有一种表述形式呢?那倒不是,比如本文的论点就可以表述为“书面语应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其实,“经过加工的口语”,就是“口语的规范化”。

  3. 课文中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

  因为是谈话,所以本文的语言和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句子结构也比较简单。但既然是议论文,与记叙文相比,句子还是长一些,结构复杂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语多一些。这里只分析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该句是第二部分的核心句。从结构上说,这只是一个单句。问题在于,“不懂得”的宾语是由一个复句结构充当的。有的语言学家把这样的单句叫做超句,而且这个复句结构又是一个多重复句,总体上是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本身又是一个并列复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呢?答案只能是:表达思想的需要。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正是第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作者不能把这个分论点写上去,如果那样,必然会前言不搭后语。因为这里是在批评反面现象,所以说“脱离了口语”。为了表意更加充分,更加饱满,也为了句式更加流畅,作者又换个角度说“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对这种反面现象的最好批评,莫过于指出其结果:“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多重复句:“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而这个复句所阐明的道理与上文所批评的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那就是:那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于是作者就把这个复句结构作“不懂得”的宾语,形成了有人称之为超句的复杂的单句:“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关于结构

  课文可分成三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

  (一)(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二)(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1)(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2)(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3)(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三)(6--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1)(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2)(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3)(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4)(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5)(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谈语言》教案6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的内容。

  2、了解语言学家所谈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

  3、 体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几到位的论证。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指导学生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 领会本文所谈的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体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几到位的论证。

  难点: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学习方法 】

  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听故事找毛病: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不当找出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找一生简介作者

  3、 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积累词语。

  三、这是一篇相当于学术讲座的谈话文,请大家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和大意。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 找出文章列举的语言使用不当的例子

  2、 学生分成甲乙两大组,分别讨论两级例句各自出现了什么毛病,尽可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甲左乙右)

  3、甲组同学研读第2至第5段,乙组同学研读第6段至第12段,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王力先生针对书面语的使用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并板书在黑板上。

  4、 用凝练的语言概括这两句话的内容,选择最漂亮的一句板书在黑板上。

  五、 开展讲笑话,明语病的竞赛活动

  汉语言博大精深,我们却要热爱自己的语言,又要严肃地运用它,不要闹笑话。请你想想,在生活或学习中你有没有闹过笑话?看过的、听过的也可以(即兴创作的也可以)先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推荐同学发言,其他同学指出毛病所在。比一比:谁的笑话讲得最好?谁是找毛病的能手。

  六、当堂训练:

  分析下面句子:

  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七、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文章要注意用语要口语化、规范化。这个论点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来的。作者举了反面例子,如一些脱离口语弄巧成拙的例子,说明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又举了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的例子,证明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才受读者的欢迎。作者通过讲脱离口语的危害性及举正反两面的例子,说明了文章评议口语化的重要性。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提出文章评议要在口语化的.基础上加以规范化。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作者举了报刊中觉的两个语病,说明书面语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能以讹优传讹。作者还特别指出口语上升的书面语既要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阅读议论文必须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此外,还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

  一篇议论文,无论是立论、驳论或者立论驳论相结合,都有明确的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怎样从文章中找到中心论点呢?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些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道理论据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

  阅读议论文还要把握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用来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在驳论中,还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推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以上几种论证和批驳方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了解一些论证方法,可以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在把握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的同时,还要注意文章是怎么把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的,这就是要理解文章的结构。一般说来,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其他各种各样结构是从这两种结构中派生的。例如,以“横式”为主的,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分几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又如,“纵式”的变种“起承转合”式。开头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接着承接开头不,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就是“合”。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把握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阅读议论文,就要抓住这些关键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反复琢磨。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中的语言饱含感情,掷地有声。仔细体味这样的语言,作者的见解、主张就会深深的留在我们的脑中。

【《谈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谈语言》教学设计范文04-27

《谈礼貌》教案09-14

《谈生命》教案07-21

《古人谈读书》教案12-22

《古人谈读书》教案3篇【荐】12-22

大班语言的教案06-27

语言活动教案01-16

语言领域的教案10-27

语言小班教案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