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面积》

三年级数学教案《面积》

时间:2024-04-10 06:54:11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教案《面积》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面积》,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教案《面积》

三年级数学教案《面积》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1~5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认识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并知道它们实际的大小。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同一平面等活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成就感。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各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正方形纸片各一个,每两人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抽纸涂色比赛:教师为学生准备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纸放在信封中,当学生代表抽出纸片并髙高举起示意时,学生们的反应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纸片的一方感情激愤认为这样不公平,而抽到小纸片的一方则兴高采烈。

  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纸的面积的大小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面积,并对面积的大小有初步的感知,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计算课本的面积。

  师:刚才大家认为不公平,是因为面积的大小不一样。现在同学们看我们的数学课本,它们的大小应该一样吧?

  生:一样。

  师:现在我们用画方格的办法,看看课本的面积有多大。

  生:用方格衡量课本面积。

  师:说说你们画的课本有多少个方格?

  生1:12个。

  生2:14个。

  师:为什么画出的格数不一样呢?

  生:方格大小不一样。

  师:要是我们规定的方格大小一样,是不是大家画出的格数就一样了呢?

  生:那样就会一样。

  师:看来,为了计算面积的大小,需要我们统一面积单位。

  2、认识面积单位。

  认识1平方厘米。

  师:大家能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吗?

  生:能。(画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生:大家画的`这样大的正方形面积,就是一平方厘米。

  师:我想量一量这个文具盒盖的面积,大家帮老师想想该选用哪个面积单位呢?

  生:1平方厘米。

  师:请大家从你的桌上找出1平方厘米的纸片。

  师:谁知道多大的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记作1 cm2﹙板书:1平方厘米,记作1cm2﹚。

  师:你还能从哪里找到1平方厘米?

  学生汇报:大拇指的指甲盖、教室开关的按钮……

  认识1平方分米。

  师:1平方厘米的面积比较小,我们计算面积还需要比较大的单位。同学们再画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

  生:(画正方形)。

  师: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取出那张蓝色的正方形纸片。先用尺子量出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再用手摸摸这个面的大小。学生认真地用尺子量边长,然后用手触摸这个正方形的面。

  师:同学们刚才摸的这个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分米,记作1 dm2﹙板书:1平方分米,记作1 dm2﹚。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多媒体展示1平方分米的物体的面:粉笔盒的盖、连环画的封面、同学的手掌、练习本的一半、电表的玻璃盖……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中1平方分米的面积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1平方分米的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1平方分米的蓝色正方形放回学具袋中。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该有多大,再伸出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是多大。

  学生闭眼想后,和同桌一起伸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在白纸上剪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注意:请不要拿出袋里的蓝色正方形纸片去比,也不要用尺1子去量。(不到1分,学生就剪出了他们心中的1平方分米。)

  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再拿出那张蓝色正方形纸片与你剪么样?

  生:

  师:同学们,你们对自己剪出来的作品满意吗?

  生:……

  师:好,请大家还是按照上次的要求,再剪一次吧!

  学生都非常投人地开始思量怎样剪得更准确。他们剪得比上次更认真、更专注,花的时间比上次也要长。当老师再次让他们拿出学具袋里标准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时,尽管还是有点误差,可是他们那稚嫩的脸上已经充满了愉悦和自豪。

  师:下面请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四人一组用它量一量一张课桌的面有多大﹙分组测量)。

  师:哪一组来说说呢?你们又是怎样量的?

  学生分组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剪1平方分米的纸片,强化学生对1平方分米的记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认识平方米。

  师:你们的办法真好,很巧妙。下面请大家用这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来量一量我们这个教室的地面有多大。

  学生纷纷蹲下身。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学习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不一会儿学生就纷纷说:老师,我想要个大点的纸片来量,这个太小了。

  师:大点的纸片到底是多大呢?

  生:1平方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呢?

  生1:我从书上知道的。

  生2:是爸爸给我讲的。

  师:谁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呢?

  同学们汇报自己对1平方米的表象认识。

  师: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记作1㎡﹙板书:1平方米,记作1㎡﹚,下面请大家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学生汇报。

  多媒体展示1平方米的物体的面:一扇窗户、大电视机的屏幕、黑板的一半……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1平方分米有它的局限性,1平方米是应需要而产生的。

  三、知识运用,解决问题

  修改小明的日记。

  今天是我的生日。晚上,妈妈到市场买了很多菜回来。其中有一条4厘米长的大鱼和一只30平方厘米高的鸡我特别喜欢。妈妈开始忙着为我们做饭。不一会儿,饭菜都做好了。这时爸爸也回来了。我就忙着把这些菜都端到1平方分米高的桌子上。开始吃饭了,我拿起20米长的筷子夹起鱼头,放到大约2平方米大的碗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饱了,我就开始做作业。作业做完了,时间也不早了。我来到了我那10平方分米大的卧室,躺到3平方厘米长的床上准备睡觉。

三年级数学教案《面积》2

  教学目标:

  认识较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认识较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教学难点:认识较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谈话:你们知道文登有那些漂亮的景区吗?(学生说说文登有哪些风景区)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们文登的风光。

  (课件播放)

  在学生欣赏后,设置疑问:你知道昆嵛山森林面积是多少吗?(学生猜测着)教师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问:到底谁猜地比较接近呢?

  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得到的答案是:森林面积多少公顷。

  谈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公顷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提出各种关于公顷的问题,如:什么是公顷?这里的面积单位为什么用公顷等等)

  引出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

  1、感受1公顷的大小

  师:测量较大的面积时用公顷作单位。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学生活动:在操场上用测绳测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走一走,观测1公顷的大小。

  2、说一说什么的面积是1公顷

  小组活动后,集体交流。

  活动二:

  1、认识平方千米

  师:公顷很大,那么测量比操场大的多的面积,用什么单位呢?你知道有公顷还大的单位吗?

  学生回答。引出平方千米。

  师: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右以写成1km平方。1平方千米=100公顷。

  2、学生根据公顷的大小猜想1平方千米的大小。

  小组活动交流。

  3、师进一步向学生介绍当地的土地面积、我国的国土面积等,感受平方千米是用来测量更大的土地面积的单位。

  活动三

  自主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总结自己的表现和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面积》3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97~98页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内容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完成练习二十六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与方法,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通过试验、操作、观察、思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发现、创新的能力。

  3、渗透真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

  三、教具:CAI课件、长方形纸

  四、教学设想:

  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引入,如果要测量一个长方形操场的面积,用面积单位去量,这种方法好不好?如果要求长方形游泳池的面积,我们能把面积单位摆到水面上去吗?从而引入面积计算的新方法: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然后,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可以摆下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其次,由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刚才动手操作的情况,你是怎样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的,并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最后通过练习与拓展,巩固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案《面积》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2页例4及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

  教具准备

  皮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思考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4。(把例题进行改编,让学生直接测量课桌的长、宽,计算出面积,再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1)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测量结果可以保留整厘米)求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2)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3)学生讨论由平方厘米换算成平方分米推理过程。(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数里面有多少个100平方厘米,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三、巩固反馈,掌握换算方法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请学生说一说推算过程。

  3、做练习三十的第7题,求平均每平方米收芹菜是多少千克?已知什么条件?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个条件在哪儿?

  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学生把测量后所列算式写在黑板上

三年级数学教案《面积》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的意义》。

  认知目标: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感受数学的价值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学习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装有各种平面图形的信封①号和②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有个问题老师想来想去都想不明白,你们想帮帮我吗?(想)问题是这样的:我到玻璃店为两个大小为12厘米×9厘米和18厘米×6厘米的长方形(多媒体演示)相框安装玻璃,店老板说每块玻璃都要付10元,你们觉得这样收费合理吗?(学生说)看来,各人意见都不同,先让我们学习有关面积(板书)的知识,再来解决问题吧!

  二、合作交流,动手探新。

  1.探索面积的含义

  A.大家都知道,像粉笔盒、电脑等物品都是物体,而物体都有它们的表面(师示范摸粉笔盒的面),现在请摸一摸你的课桌面和数学书封面,感觉怎么样?有什么发现呢?

  B.请看大屏幕,我发现了讲台的面比粉笔盒的'面大(师边讲边操作),现在请打开书本第70页,通过看图同位继续找发现。

  C.学生汇报:

  如:我发现黑板的面比电视机的屏幕大。

  我发现三角形比长方形小......(学生一边点击一边说,师板书)

  D.小结:

  刚才,通过大家的观察发现,我知道了像黑板、电视机、数学书等物体,它们的面称为物体的表面(板书),三角形、长方形等图形我们称为封闭图形(板书)。还知道它们的面是有大有小的,黑板面的大小,三角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吗?

  E.得出面积定义:

  ①学生讲

  ②师完成板书:或、的在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③在书本画出概念并找出重点字词。

  ④齐读。

  ⑤同桌互说面积的定义。

  F.举身边的面积:

  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成功认识了“面积”这个好朋友,表扬你自己(棒棒,我真棒)。刚才大家通过拍手表扬了自己,那么手掌表面的大小就是...(手掌的面积)。现在老师和你们玩一个“寻宝游戏”。看面积躲在我们身边的什么地方?(学生汇报:笔盒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比较面积的大小

  A.直接比较

  ①同学们真棒,已经知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那么,有信心比较出面积的大小吗?请拿出1号信封,四人小组讨论谁的面积大,并给自己比较的方法起个名字。

  ②学生汇报。

  A观察法

  B重叠法

  C?

  【由学生引起矛盾,通过观察法和重叠法都比较不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生:老师你有什么好办法?

  B.间接比较

  ①师:这样吧,老师有个建议,既然不能直接比较,我们借助一些工具帮帮忙吧。请拿出2号信封,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摆一摆,看能否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教师巡堂指导。)

  ②学生汇报,得出数方格法。

  ③小结。

  第×组的同学可以比较出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是因为他们采用了统一的标准,所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板书)

  3.质疑问难:

  ①同学们,其实刚才比较的这组图形的面积刚好是我要配的玻璃的大小,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要付同样多的钱吗?

  ②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提。

  师提:面积定义中,物体的表面与封闭物体之间为什么用“或”不用“和”连接呢?

  【“或”是可以是物体,也可以是封闭图形,“和”是两种情况都有才行。】

  三、精心设练,乐中用新。

  1.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①猜一猜,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多媒体)

  ②验证:出示格子(每个□的大小一样),学生数格子的数目,得出结果。

  2.比较海南省、广东省、江西省、四川省的版图

  问:哪个省的面积大,哪个省的面积小?

  3.小小设计师

  请在方格纸里设计出2个面积都等于7个小方格的图案,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4.下面的长方形被分成甲、乙两部分,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的?

  A.甲和乙的面积一样。

  B.甲的面积比乙的面积小。

  C.甲的周长比乙的周长短。

  D.甲和乙的周长相等。

  四、评价体验,情感激新。

  1、请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请说说老师或小伙伴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

  板书设计:

  面积的意义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黑板和电视

  讲台和粉笔盒

  或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角形和长方形

  圆形和正方形

三年级数学教案《面积》6

  教学目标:

  1、知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当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思考以及师生间的交流,探究“长方形周长相等时,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3、通过分类、观察、验证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长方形周长相等时,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难点:发现长方形周长一定,当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

  教学准备:火柴棒若干。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背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和面积,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

  (媒体出示图形1)

  师:大家看,这个长方形是由几根火柴棒围成的?(出示一根火柴棒)

  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就把这根火柴棒看作1厘米,同学们手中的火柴棒我们也把它看作1厘米。

  师: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10cm)面积呢?(6c㎡)

  你是怎么想的?(出示网格图)(6c㎡)

  2、(出示图形2)

  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10cm2)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网格图)

  3、师:刚才这些图形都是用火柴棒围成的,那么你们想不想也用它来围一围图形呢?下面请大家两人合作,用12根火柴棒来围出各种封闭图形,围出一种就在表1上记录好有关的数据。看看你能围出几种不同形状的`封闭图形。

  (表1)

  周长面积

  学生操作,全班交流(在黑板上拼图形)(分左右,长方形和正方形放在左边,其余放在右边),请学生说说所拼图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1、师:大家看,这些图形都是用12根火柴棒围成的,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能发现什么秘密吗?

  小结:

  发现1:周长相等,面积有大有小。

  2、师:我们再来看左边,在这些长方形和正方形中,用同样数量的火柴棒围成的图形,面积是否有大小?它们的大小规律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出示课题:(谁围出的面积最大)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14根火柴棒来围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围一个就在表2上记录它的相关数据。看看你能围几个。(两人合作)

  (表2)

  长宽周长面积

  全班交流(请学生上来围),说说面积是多少。

  师:请大家再来观察一下表中数据,你发现什么规律吗?

  同样的周长,面积为什么会逐渐增大呢?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宽逐次增加1,长逐次减少1)

  发现2:周长相等时,长、宽数据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请学生再观察黑板上的图,图形越窄,面积越小。

  三、操作验证

  师:用14根小棒围出的图形有这样的特点,那么再多些小棒围出的图形是不是也有这些特点呢?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图形呢?

  请学生用16根小棒操作验证,在表3上做好记录。

  (表3)

  长宽周长面积

  (学生交流)

  发现3:周长相等时,长、宽相等,正方形面积最大。

  四、实践应用

  1、用24米的木栅栏围出一个花坛,要使花坛面积最大,怎么围?面积是多少?(围成什么图形?为什么?)

  2、用24米的木栅栏利用两面墙围出一个花坛,要使花坛面积最大,怎么围?面积是多少?(利用两面墙是什么意思?)

  3、用24米的木栅栏利用一面墙围出一个花坛,要使花坛面积最大,怎么围?面积是多少?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六、检测目标练习:

  (1)一根长24厘米的铜丝,可以围成多少种不同的长方形?求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2)一个长方形客厅宽5米,长8米,现在铺边长是5分米地砖,至少需要买地砖多少块?

  七、板书设计:

  谁围成的面积最大

  周长相等,面积有大有小。

  周长相等时,长、宽数据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周长相等时,长、宽相等,正方形面积最大。

  八、教学效果反馈:

三年级数学教案《面积》7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材说明

  二、教学内容

  1.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平方厘米

  面积含义→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分米

  平方米

  长方形面积计算

  正方形面积计算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土地面积的常用单位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变化。

  ⑴义务教材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六年制第七册的第五单元。除没有安排“实际测量”的内容外,这一单元知识的安排在结构上与义务教材大体相同,但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面积单位的教学,教材首先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两个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由于它们的形状不同,用重叠的方法也很难比较出大小。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通过亲身体验与讨论交流,学生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接着教材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选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进而自然地引出面积单位的教学。

  ⑵对“面积”的描述与义务教材稍有变化,更加严密。

  义务教材: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课标教材: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编排特点

  1.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较充分地展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如,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启始概念,教材从比较封面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较到间接比较,以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比较活动,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2.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形成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也就是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这对学生巩固面积的概念,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以及进一步形成关于面积的估测能力,都有重要意义。教材除了介绍每个面积单位时,说明它的含义之外,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手比划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进一步,再让学生经历各种估计面积的实践活动,来巩固表象。

  3.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加强记忆的有效措施。以面积单位为例,教材所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是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面积单位概念。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人们平时对面积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测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如“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估计课本封面的面积,在小组中交流估计的方法”。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长、宽(或边长)计算出面积。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此外,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以及在部分习题中,都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在完成练习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

  四、具体编排

  1.面积和面积单位。

  从整体上看,其顺序是:认识面积→引进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

  ⑴主题图。

  这是一幅教室场景图,图中提供了许多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信息。如:墙上的黑板和电视机屏幕,它们的大小可以通过观察加以区别;教室内,同学们都在进行操作活动,有的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课本与练习本封面的大小,有的在长方形上摆圆片或三角形片,有的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大拇指上与指甲比大小,有的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课桌面的面积。另有两个同学正在布置墙报。这样,在实际生活背景下呈现有关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加以理解。

  ⑵面积的概念。

  ①从比较物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引入面积的概念。

  看一看,黑板和屏幕,哪个大?

  比一比,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哪个大?

  猜一猜,两个长方形,哪个大?

  在此基础上,引入关于面积概念的描述。

  ②从中还自然地引出两种直接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一般来说,当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大小差异明显时,可以观察比较;当大小相差不大难以观察得出结论,而物体又便于叠合时,则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

  此外,还有间接比较的方法,即用某种统一的图形作为标准,在被比较的平面部分内进行拼摆,数一数,各有几个这样的图形。课本第71页上的两个长方形就可以借助间接比较的方法,来比较大小。这一安排,为引入面积单位作了铺垫。

  ③教学时,可以在学生认识了“面积”的概念后,再让学生使用“面积”,说一说上面三项比较的结果。还可以再让学生看看周围的物体,举例比一比,某两个面面积的大小。如比较黑板面与课桌面、课桌面与椅子面的大小。

  ⑶面积单位。

  ①教材创设了一个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首先,这两个长方形靠观察和重叠的方法都难以比较出大小。造成认知冲突,诱导学生用别的方法试一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

  接着,在这过程中引发质疑: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不同行不行?大小不同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最后,进一步再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对此,学生一般会从便于拼摆、测量的角度,选择正方形。这当然是合理的,也符合现实规定。但教师应当明白,将面积单位定义为何种形状、尺寸的图形,纯属人为规定。根据需要,选用其他形状,比如正三角形,也是可以的。

  ②介绍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规定,并通过多种活动:“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试一试,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几个同学?”让学生感知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除了教材安排的活动外,也可以设计一些类似的其他感知活动。如用纸折出1平方分米大小的一块;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内试一试能摆下多少本练习簿等等。

  ⑷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对比。

  ①教材通过例1,引导学生将1厘米与1平方厘米、1分米与1平方分米进行对比,以促进相关概念的精确分化。其中1厘米与1平方厘米课本已经画出图形,让学生看图比较,1分米与1平方分米则要求学生自己画出图形,再进行比较。至于1米与1平方米的对比,安排在“做一做”中的第1题,指导学生“伸开双臂,比划1米有多长。小组同学合作,伸开双臂表示1平方米。”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两种单位的区别。

  ②教学时,除了强调两种单位的区别,也应提醒学生注意它们的联系。如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等。区分了两种单位的含义、图形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加以区别,即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时候使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使用面积单位。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⑴例2。(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思路是:实验→猜想→验证→概括。

  ①第(1)小题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画方格或摆面积单位,采用计数或计算的方法得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从中形成猜想:“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

  ②第(2)小题采用列表的形式,引导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并填表。然后,启发学生在一系列验证的基础上,概括出结论,即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③“做一做”画出了两个长方形,要求学生先量长和宽,再计算面积。学生通过测量会发现第二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这就很容易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⑵例3。(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应用。)

  例3是一道实际问题,直接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能解决。

  配合例3的做一做,是求课本封面的面积。可以让学生先独立估计封面的面积,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样估计的。最后通过测量和计算,看谁估计的比较准确。

  ⑶关于练习十九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练习十九共安排了11道题,以源于现实生活实际问题为主。前4题为基本练习,后7题有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面积的对比练习,以及稍有变化的变式练习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究练习。

  第10题让学生利用方格纸画出面积相等的不同长方形,算出它们的周长,填入表中。旨在启发学生看表发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宽越接近,周长越短,当长、宽相等时,周长最短。这一结论对小学生来说,只能是一个猜想。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以后运用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就能加以证明。

  第11题比较灵活。可以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动手剪一剪,再计算,也可以看图计算。三种不同剪法,剩下部分的面积相等,周长不等。按课本的插图,第一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两种情况的周长都比原正方形长。可以启发学生看图思考,后两种情况,剩下部分的周长比原正方形增加了哪几段?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公顷、平方千米。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⑴例4。

  ①教材采用由旧引新的方式,提出学习课题,即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②例4引导学生讨论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采用1:1的比例画出了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在正方形内用虚线画出了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③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依次类推。

  ⑵公顷、平方千米。

  ①首先,让学生感受体育场的广阔面积。以此感性认识为基础,说明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

  ②然后,介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具体规定。考虑到学生尚末学习100×100、1000×1000等计算,所以平方千米、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不要求学生推算。

  ③为了帮助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教材还采用“你知道吗?”的形式告诉学生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140个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⑶关于练习二十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练习二十共安排了9道题。其中前两题是配合新学内容的练习,第3题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巩固练习。从第4题开始是本单元的内容和相关知识的综合练习,或综合运用练习。

  第4题为常用长度单位和常用面积单位的混合练习。

  第5~7题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练习。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分析思考,做出解答。

  第9题应提醒学生先想象,再解答。对于空间观念发展比较差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用长方形学具拼一拼,再做解答。

  第87页的“你知道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感兴趣的同学,教师也可以指导他们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加以筛选,面向全班作简单介绍。

  五、教学建议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机械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通俗地说,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就面积单位的学习来说,可以从三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知道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管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扬长避短。有些内容,如有条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当然好。但也有些内容,如认识面积单位,与其使用多媒体,不如使用常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学习,而且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在本单元中,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等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三年级数学教案《面积》8

  教学内容:P52

  教学目标:

  1、会利用面积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谁来说一说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生:

  长方形面积= 长╳宽 也可以用字母公式来表示:S长=a×b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S正=a×a

  二、基本应用

  画出下列图形并计算面积。

  长方形:

  长为4厘米,宽为2厘米。

  长为8厘米,宽为1厘米。

  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

  边长为2厘米。

  边长为5厘米。

  (生在方格纸上画)

  生:4×2=8cm2

  长方形的面积为8 cm2 ……

  师生校对,强调单位名称。

  三、综合应用

  1、长方形的四条边总长为12㎝,它的面积可能是多少?

  生:尝试。

  师:长方形有几条长和几条宽?长与宽分别是多少?

  生:12÷2=6厘米,长是(xx)厘米、宽是(xx )厘米。

  师:12÷2=长+宽

  生:a=5厘米、b=1厘米。

  a=4厘米、b=2厘米。

  a=3厘米、b=3厘米。那就是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

  师:计算出三种图形的'面积。

  解:S长=a×b

  =5×1

  =5(c㎡)

  答:长方形面积为5平方厘米。

  解:S长=a×b

  =4×2

  =8(平方厘米)

  答:长方形面积为8平方厘米。

  解:S正=a×a

  =3×3

  =9(平方厘米)

  答:正方形面积为9平方厘米。

  师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

  2、想一想:

  (1)8平方厘米可以表示长是_____厘米,宽是_____厘米的长方形面积;

  面积是25平方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__________。

  (2)用4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新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_____厘米,面积是_____平方厘米;如果把它摆成一排,这是是个__________形,它的长是_____厘米,宽是_____厘米,面积是_____平方厘米。

  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当它的长和宽都增加2厘米后,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四、总结。

  五、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六、检测练习

  (一)判断

  1 10米比5平方米大

  2 正方形边长越长,面积越大

  3 一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2厘米,面积为20平方厘米

  (二)应用

  1 一个长方形工地,长15米,比宽多8米,这块工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用3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面积十多少?

  3 在一张长9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剩余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七、 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面积》9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几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红色长方形、黄色长方形、蓝色长方形各一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学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儿童画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装饰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再给它配上一块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适呢?还能用长短来表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我们身边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请你们找一找并摸一摸它们的。面,你发现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观察铅笔盒盖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课件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表面的大小。

  3、我们如果把黑板画在纸上是什么图形?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在哪里?

  4、(课件演示)观察这几个图形,它们的面又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封闭图形才有面的大小。

  5、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

  6、感知面积的含义。

  刚才我们比较了什么?所比较大小的部分有一个名字叫面积。

  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完善面积的含义)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面积的`定义。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两遍定义。

  7、下面这四个图形中谁的面积?

  (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每人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谁能不借助学具很快比较出哪张彩纸的面积,哪张彩纸的面积最小。(学生活动)说说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汇报。

  3、那么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红色和蓝色)

  意见不统一,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张彩纸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你们的学具,动手试试。(四人小组活动)

  4、小组汇报,交流反馈比较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学生看书,说说书上还介绍了哪些方法?

  6、你认为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三)解决问题。

  1、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练习十八第1题)

  2、判断方格纸中哪个图形的面积?

  3、判断下面哪个图案的面积大?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儿童画配一块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长短来表述,要用什么来表述?

  四、图案设计大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三年级数学教案《面积》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2、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师: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师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每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研究一下.

  (师边说边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课件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谁来说说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学具,开动脑筋,四人一小组动手操作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操作结果。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0个,所以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100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面画有100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的正方形。)

  生2:我们是用直尺去量

  师:还有想法吗?

  生3:我是直接把1分米换算成10厘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总结并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学生齐读。

  2、知识迁移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仿照刚才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小组在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师巡视,生汇报。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平方分米)

  (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学生读。

  师:现在,谁来告诉我每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师在黑板上贴字条) 去掉“相邻”行吗?为什么?平方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吗?它们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回答师板书: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师领读生跟读(正读反读这三个关系式)

  3、根据进率,进行换算

  师:应用这些关系,你能推算出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平方分米就是2个100平方厘米,也就是200平方厘米)

  1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呢?

  反过来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呢?你又是怎么想的?2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举几个例子吗?(生举例)

  三、深化新知,巩固练习

  (一)、火眼金睛(下列说法对吗?)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

  每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

  我们学校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合500平方分米( )

  1平方米=1000平方厘米( )

  (二)、神机妙算(你能很快说出答案吗?)

  6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1000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6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8平方米=( )平方厘米

  (三)、大显身手

  一个正方形桌面的周长是360厘米,边长是多少厘米?这个正方形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四、回顾整理、总结生成

  1、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内容,并把例题补充完整。

  2、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生畅所欲言。)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解决。

  五、布置作业

  1、83页做一做

  2、练习二十第四题

  六、拓展延伸

  (智力闯关)

  小红家用边长5分米的方砖铺地,客厅正好用了96块方砖,小红家客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三年级数学教案《面积》11

  新知识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怕,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所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

  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老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形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安安排:

  面积和面积单位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1课时

三年级数学教案《面积》12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教学,虽然说内容不难,但对于逻辑思维不是很强的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不能只关注“记住公式”,“会算面积”,这样学生即使学会了也只是机械模仿,对其思维锻炼的含义不大,所以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测量、猜想、验证、想象等过程。这样能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表象后进行的。书本中例题是让学生用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再将数据填入到表格中,从而推测出长方形面积就是含有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个数。接着是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总体设计理念侧重于通过猜想、验证、概括过程,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含面积单位个数的多少”这一面积含义的数学本质。而不是关注“记住公式”,“会算面积”,只会“记住公式”,“会算面积”无法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当然也无法体会到数学探究的乐趣。 在教学设计编排上,采用准备题后出示正方形,让学生猜想面积是多少,再让学生自己验证,通过多个正方形面积概括出面积计算的含义和过程。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面积推导采用的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最后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进行巩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和计算方法,并会正确应用。

  过程与方法:渗透“猜想——验证——发现——概括”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来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探究和尝试成功的乐趣。

  学情分析:

  总体情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对于孩子来说十分简单,如果是单纯让孩子学会计算方法,那么只要花很少的时间就能做到,但这样的话,学生知识接受知识的一个容器,缺乏过程的支撑, 个别化对象分析: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借助方格纸是很容易数出面积单位的个数,也就是面积的,但是后20%的学生很难推导出计算公式,这就需要教师给与学生更多的关注时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和计算方法,并会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渗透“猜想——验证——发现——概括”的学习方法。理解“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的多少”这一面积含义。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谈话

  教学准备:

  课件、磁贴、方格纸、练习纸

  教学环节:

  一、准备题

  1.出示一个正方形

  2.问:它的面积指的是?(学生说一说)那么你觉得它的面积有多大呢?

  3.出示“边长是1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m2”

  4.问:那么面积是1dm2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呢?

  5.问:边长是1cm的正方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

  6.出示 1cm2的正方形和稍大的正方形,猜一猜,估一估,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生:用小正方形放一放,可以放4个,所以它的面积是4cm2.

  小结:原来面积大小可以用“面积单位”来测量,能放几个“面积单位”就表示面积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回忆面积单位的定义,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通过小问题,让学生感受面积就需要面积单位来度量。

  二、尝试问题

  1.出示1cm2的正方形和稍大的正方形(5×5),问你知道它的面积吗?猜一猜。

  2.请同学们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材料试一试,放一放,看看是不是和猜想的一样。材料:提供格子图(透明的),1cm2的正方形若干个(不到25个)和胶水,尺子。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估一估,猜测面积是多少,再利用提供的材料来验证。其中难度较低的是格子图,准备的小正方形个数不到25个,需要学生动脑筋,引出后面的其他几种方法。

  三、反馈

  指名不同方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验证的。(失误投影)

  预设:

  方法一:格子图法,每格是1cm2,一共是25格,所以是25cm2。

  方法二:贴小正方形,贴了横和竖,判断出是25格,所以是25cm2. 板书:5×5=25cm2

  方法三:贴小正方形,贴了横,又因为是正方形,判断出是25格,所以是25cm2。

  方法四:量一量,追问:为什么可以用尺子量(这条边几厘米就表示可以放几个正方形)

  【设计意图】四种方法进行反馈,特别是第二、三种,让学生感受到边长是什么,为后面引出公式做准备。

  四、概括提炼

  1.出示边长7cm的正方形,问:看到7cm你想到了什么? 生:一行能放7个1cm2的小正方形,一列也能放7个1cm2的小正方形。 师:也就是一行能放7个,能放7行,对吧,那么一共能放几个呢?面积是多少呢?板书7×7=49cm2.

  2.那如果小一点呢?出示边长3cm的正方形,你能在脑袋中摆一摆吗? 一行能放3个,能放3行,一共可以放9个,那么面积就是9cm2. 板书3×3=9cm2.

  3.观察板书,你发现了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么算呢? 板书:边长×边长=面积

  4.问:第一个边长表示什么呢?第二个又表示什么呢?面积表示什么呢? 预设:第一个边长表示每行摆几个,第二个边长表示可以摆几行,面积表示一共摆了几个。

  5.出示边长4cm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4×4=16cm2.

  【设计意图】通过3题让学生说一说,并列出算式,特别强调的是第一个边长表示什么含义,第二个又表示什么呢?面积表示什么呢?最后设计了一题简单的巩固练习,强化记忆。

  五、再次探究

  1.我们发现,边长是4cm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那么给你16个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除了能够评出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2.反馈:出示面积是16平方米的长方形 1×16 2×8 交流:每行摆8个,摆了2行;每行摆16个,摆了1行。 问:那长方形面积该怎么计算呢?长×宽=面积(板书)长表示什么?宽表示什么?

  3.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有什么想法(突出“几个几”的乘法模型)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学生应该能想到长方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样的,同样要强调长表示什么?宽表示什么?

  六、巩固练习

  1.基本训练:口答(课本79页“练习十九第2题”),书面(课本78页“做一做”)

  2.拓展练习一 3.拓展练习二 一个花坛长10米,宽5米。 问:

  (1)这个花坛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四周围上一圈篱笆,篱笆需要多少长?

  【设计意图】第一题的第一小题是基础练习题,第二小题是生活情境的问题。拓展练习为需要学生动脑的题目。

三年级数学教案《面积》1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49?5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理解“什么是面积”,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面积”,会用比较好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自主探索发现“什么是面积”,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合作、讨论、交流、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找出更优的比较方法,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

  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难点: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硬币、小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期中考试刚刚过去,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我们班的某某进步很大,老师现在向他表示祝贺。(与某某击掌)

  师:大家观察一下,老师和某某击掌时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的手大。

  师:这“手大”,指的是手的什么大呢?

  生:手的面积大。

  师:哦,是面积大,(板书:面积)那到底什么是面积呢?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击掌,比较手的大小这一环节的设计,来引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结合实例,理解含义

  师:大家先来看看老师的手,它的表面到底有多大?你能确切地说一下吗?

  (生先观察,然后独立回答)

  师:我认为你们说得都不太准确,我有一个好办法(投影展示手印)。这就是老师手表面的大小。谁还想看看自己的手的表面有多大?

  生:(李晓明)印手印。(实物投影展示)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只手的表面,你能发现什么?

  生:老师手的表面大,李晓明手的表面小。

  师:(自言自语)看来手的表面有大有小啊!同学们再看,老师手的表面与黑板表面比,谁大谁小?

  师: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物体,请你摸摸它们的表面,比比谁大谁小,摸完后互相说一说可以吗?

  (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摸得非常认真,一定比出它们的大小了吧?请坐好,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生: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去摸周围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滲透了面积大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学习“面积”建立了感性认识,同时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对!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你能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

  指名同学说一说。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请同学们任选一个物体的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它画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此项内容的设计让学生在认识物体表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把物体的一个表面画下来,这样就由“面”过渡到了“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

  师:看来大家都完成了,请坐好。这些是同学们的作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请你说说你用什么方法,选的是什么物体的哪个面。

  生汇报。

  师:我们看这几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几个图形有大有小。

  师: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它们都是封闭的图形。

  师:你们能完整地概括一下你的发现吗?

  生:它们都是封闭的图形,并且有大有小。

  师:对!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并且有大有小。(板书:封闭图形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学到这里,大家知道什么叫面积了吗?

  指名说一说。

  师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探究方法,比较大小

  师:我们已经明确了面积的含义,看!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投影展示)哪个面积大呢?

  生1:长方形纸片大。

  生2:正方形纸片大。

  生3:……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也是不统一的。能不能同桌合作,想办法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师:我们可以利用学具想想办法。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各组代表到前面演示、介绍比较的方法和结果)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学生回答,师板书:剪拼、摆图形、画格子……)

  设计意图: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方法,为学生搭建了展示个性的舞台,让他们在交流中彼此借鉴,取长补短。

  小结:这些方法都可以比出图形面积的大小,但要注意,在使用摆图形、画格子的方法时,所用图形和格子的大小一定要一致。

  四、课题小结: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作它们的面积。

三年级数学教案《面积》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米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用具:挂图、幻灯、小黑板、实物。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借具体实例,来学习面积。

  二、引导探索

  1、看图,比较一下每组图形的大小。

  2、介绍面积定义:物体的表面积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面积。

  3、你还能举例说明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

  4、比较下面图形的大小。

  5、小组讨论进行实际操作,如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

  6、汇报操作方法。

  三、拓展应用。

  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

  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3、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4、这两个图案哪个面积大?

三年级数学教案《面积》15

  教学内容: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格子来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

  2、对不同的图形会运用不同的办法数格子。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方格的多少表示面积。

  教 学难点: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计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练习纸,透明格子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引入:

  1. 猜一猜:哪个图形大?

  出示:

  2. 到底哪个大,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

  3. 媒体演示,并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

  4.小结:视觉会产生误差,比较图形的 大小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没有格子的可用透明方格纸放在图形上再进行比较。

  展开

  4. 讨论:

  1.不满一格时,怎么办?(凑整)

  2.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轴对称)

  出示课题:面积

  5. 探究面积的大小:

  (1)数一数:

  这3幅图形哪个面积最大?哪个最小?

  一边数一边想一想怎样数又快又好?

  (2)反馈:

  哪个面积最大?哪个最小?

  你是怎样数的?

  7.动手体验,测量实物:

  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用方格纸测量一些身边学习物品的面积吗?

  说一说刚才你测量的物体的大小。

  巩固练习:

  1.这些图形怎样才能知道他们的面积呢?

  (1)两人一组用方格纸比较。

  (2)反馈

  2.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数一数它的大小。

  (1)哪个面积最大?

  (2)有什么好方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面积》】相关文章:

《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11-24

小学数学教案:三角形面积02-18

五年级数学教案梯形面积的计算04-08

五年级数学教案:组合图形面积04-08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的面积04-08

五年级数学教案:面积是多少04-08

面积的教案11-19

《面积和面积单位》优秀教学设计12-23

精选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3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