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13 09:09:51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范例7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语文教案范例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夏夜多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5课。课文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在危险时刻,睡莲姑姑弯下腰把它救了上来,热心的小蜻蜓牺牲休息时间,在萤火虫的带领下,把小蚂蚁送回了家。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夏夜美丽的荷塘夜色,更被小动物们相互关爱的美好品质深深打动。这篇文章文辞优美感人,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浓浓的温情,是人文内涵极其丰富的佳作。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对夏夜有了一定的了解,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文中有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小朋友来讲难度不大。但应通过多种手段协助同学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同学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莲、哭”等13个生字。会写“她、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边读边体会夏夜的美。受到保护昆虫的教育。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边读边体会夏夜的美,体会助人为乐的精神美。

  【教学准备】

  夏夜的PPT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夏天的夜晚图,谁愿意说一说你的感受。

  2.板书课题,这么美的夏夜,我们应怎样读出美感呢?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词句可以想办法解决。

  2.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是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

  3.交流

  (1)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认读。

  (2)多形式认读。

  (3)交流识字方法:

  歌谣识字:

  ①目争睁,月要腰。爪巴爬,日寸时。两字合一字,好记好认识。

  ②感谢要有心,诚心才感人。感谢有言行,“谢谢”最好听。

  (歌谣识字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两字合一字的规律,体现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功能。)

  猜谜识字:

  ①根:很字两人离,木棍左边立。

  ②非:一排小朋友,个个背着手。一排变两排,看看没有手。

  偏旁归类,熟字带生字:

  ①莲:草字头,是植物。小草绿,荷花红。最美丽,是睡莲。莲叶绿,莲花红。

  ②激:洒水泼水三点水,石落水池激起水。水池水多石头大,激起一片水花花。

  ③趴:足字旁,在左边,一撇一捺右边站。跑要足,跳要足。蹲着趴着都要足。

  ④急、感:心字底,下面站,不慌不急心不乱。学朗读,要动情,读出感情才好听。三、指导书写

  1.观察要书写的六个汉字,同桌读一读,找找关键笔画。

  2.学生观察,提醒同学写好字要注意什么?

  3.教师示范,学生临写。

  “非”:独体字。

  “送、过”二字带走之,可联系第九课“连、远”二字的写法

  “她、他”重点指导“也”字的写法:①横折钩的横要往右上斜,但不能写得太长;②竖要写得高一些;③竖弯钩要拖长,出钩前,先回锋。

  4.展示评价。

  四、拓展作业

  1.连一连,说一说。

  青青的小路 青青的`()

  绿绿的草坪 绿绿的()

  弯弯的假山 弯弯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2.听写词语。

  3.指名朗读课文。

  过渡:夏夜,静悄悄的。忽然传来了呜呜的哭声,是怎么回事呀?请大家快速把1—5自然段读一读。

  二、细读课文,读后感悟

  1.理解1—5自然段

  (1)看图读文。

  睡莲和小蚂蚁在说什么?同桌练读他们的对话。

  (2)指名读对话。

  (3)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什么啦?

  (4)这时候,小蚂蚁什么心情?

  (5)两个人演一演。

  (6)分角色朗读课文。

  (7)教师做导演,女生读睡莲的话,男生读蚂蚁的话。

  2.理解6—16自然段

  (1)师: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里上不了岸了。它在睡莲的帮助下,爬上了睡莲的叶子。睡莲姑姑挽留它。(出示句子:今晚就在这儿住下吧!你瞧,夏夜多美呀!)生齐读。

  (2)是呀,夏夜真是太美了!这么美的夏夜,小蚂蚁住下来了吗?请同学们快速阅读6---16自然段。

  (3)小蚂蚁回到家了吗?

  (4)他是怎样回到家的呢?哪些动物来帮它的忙了?自己读课文8—12自然段。

  (3)他们说了些什么?大家练一练,喜欢谁就读谁的话。(学生练读)

  (4)四人分角色练习表演。

  (5)指名表演。(两组竞赛,师生评议。)

  (6)分角色朗读。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题目是夏夜多美,读了这个故事,你们说夏夜美吗?美在哪里?

  2.总结: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篇童话故事,从中我们知道,得到他人的帮助要有礼貌地表示感谢。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如何表现?对,要伸出友爱之手。大家相互帮助,生活才更加美好,世界才更加美丽,你们说是吗?

  四、布置作业

  1.画出你眼中的夏夜,并写几句话。

  2.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一下我们身边的夏夜美景吗?看谁描述得最美。(选做)

  板书设计

  15 夏夜多美

  睡莲

  小蜻蜓 帮助 小蚂蚁

  萤火虫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这是千古名篇,无论从语言上,还是结构上,文采上,都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除课本要求的背诵以外,其他部分也要熟能成诵。

  2、学习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论证语言的特色。

  3、了解本文常见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4、体会本文巧妙的巧思,缜密的结构,精当的铺垫。

  【指点迷津】

  重点:

  1、了解作者贾谊。

  2、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

  3、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分上、中、下三篇,本文选自《新书》,是上篇,内容是总论天下的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是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指陈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危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上篇的中心思想是在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施行仁政。

  本文共5个自然段,分五个部分。(大意略)

  4、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本文作者作了几项对比: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秦朝的实力大于原秦国十数倍自不待言;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的实力则小到“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

  陈涉〈九国〈秦国〈秦朝最后交锋的却是最弱小的陈涉与最强大的秦朝,而结果却是秦王朝的灭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行文至此已水到渠成,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独具特色,从语言的运用看,文章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浑然揉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琅琅上口。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6、本文翻译时应注意的事项。

  本文多用铺陈渲染手法,极具气势,但给翻译带来了困难。比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中的“席卷”、“包举”、“囊括”三个动词均有“并吞”之意,“天下”、“宇内”、“四海”均指“天下”。很难分别为这两组近义词找出几种不同的说法来翻译它们。解决的办法就是凝缩,如上句可译为:“(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全国的雄心”。“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则可译成“宰割、吞并各诸侯国的土地。”余类推。

  7、正确理解本文中的繁笔写法。

  按照常规,议论文中应以议为主,叙为次;叙为简笔并为议服务。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延伸

  一、识记字音

  僇()榛莽()施施而行()惴栗()()斫()衽席()岈然洼然()颢气()蹙()茅茷()引觞满酌()()

  二、知人论世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三、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805)八月,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柳宗元因为参加其中,九月,被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当时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的还有: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这就是有名的“八司马”事件。在政治理想破灭后,三十三岁的柳宗元开始致力于文学词章的转变。“永州八记”就是他被贬永州之后的作品。作者深处穷荒之地,闲暇之余,纵情山水。同时又从美好的自然山水中“发现和认识了自身的美好情操与价值,坚定了人生信念和社会批判意识”。《新唐书·柳宗元传》有记载:“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本文写于元和四年(809),借景抒情,流露出了作者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同年还写作了“永州八记”中的《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四、整体感知

  全文的思路结构:

  第一段:永州泛游

  第二段:写作者对西山的发现以及引导出自己精神上的新境界

语文教案 篇4

  授课日期:年月日总课时:

  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含义。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

  ①理解寓言含义。

  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第一课时《白兔和月亮》

  教学内容

  ①介绍寓言。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读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出示课题。

  介绍寓言

  二、诵读感知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2、整体感知,学生谈感受

  感知内容: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2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三、语言品味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四、合作探究

  1、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2、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3、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寓言的讽刺意义。

  4、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五、互动释疑

  六、自我反思

  1、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2、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3、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七、作业布置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落难的王子》。

  第二课时《落难的王子》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2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②与《白兔与月亮》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读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二、诵读感知

  1、朗读、默读课文,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

  2、整体感知

  ①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

  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③“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三、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

  ①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2

  ②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③“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2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④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⑤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研讨二)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四、互动释疑,讨论交流

  五、比较阅读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六、体验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②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③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七、教师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2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八、作业布置

  ①积累警句

  ②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优秀

  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你知道这个人吗?师板书:肖复兴 简介肖复兴,(出示课件)学生读简介后谈谈读懂了什么?(他是《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当代著名作家。)

  2、肖复兴在一次文学座谈会上谈到这样一句话,出示: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学生质疑, 自由读,读准并理解“堪称、楷模”,师筛选问题:一位指谁?从哪里看出叶老先生是一位人品和作品都是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3、肖复兴为什么会发出这次的感慨呢?他写了一篇回忆录,题目就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读书时间5分钟)

  2、检查生字新词。 (读准字音,说说难写的字)

  3、课文中哪些句子你觉得比较难读,通过你的努力,读好了,读给大家听。(随机理解词语的意思)

  4、通过刚才的读课文,肖复兴回忆了哪两件事?( 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三、学习课文

  1、学习修改作文这件事,自由读1到5自然段。划出让肖复兴感动的句子,并做做批注。

  2、交流(随机出示,课件链接)

  ①句子: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研读 “我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抓“密密麻麻”(体会叶老先生修改的多)

  看看叶圣陶修改的作文稿,师:这时你又感觉到了什么?

  再齐读这句话。

  师:我一下子愣住了,当时我想不到的是什么?请读一、二自然段。

  预设:

  a. 我自认为不错,但还存在着很多毛病。

  b. 大名鼎鼎的作家竟然亲自修改一个初中生的作文,而且改得那么认真,那么细致。

  ②句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呢?(学习第四自然段)

  理解“春风拂面”是种怎样的感觉?

  生齐读

  ③第五自然段: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读这则短短的评语,你品味到了什么?(当学生品味不出时,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还读不出,教师点拨。)

  预设:

  a. 叶老先生对我的鼓励。

  b. 叶老先生的评语使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c. 叶老先生的评语告诉我们写好作文的两个方面:要写具体和写出真情实感。

  3、总结:同学们,虽然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但叶老先生的人品和作品还深深地留在了作者的脑海中,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生齐读:“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课文中另一件事“叶老先生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的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4、写字指导,重点指导“删”,生再找个自认为难写的写一写。(机动,有时间写写,没时间不写)。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难点: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土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2.导语。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这是其一;结果很多,树枝营养供应不足,李子一定很苦,这是其二。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

  我国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有两位这样的儿童。

  三、正课

  1.朗读《咏雪》。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撤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探究质疑: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讨论并归纳: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

  4.探究质疑:文中的“儿女”指子侄辈,指家庭中年轻一代。现在的“儿女”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子女,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5.探究质疑:文中的“拟”指什么,现在的“拟”又指什么?这是文言中什么现象?

  讨论并归纳:古义指相比,今义指打算、仿照。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6.探究质疑:“公大笑乐”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有不同的解释。(1)对子侄辈的答案都很满意(2)“笑”前喻,“乐”后喻。

  (3)为“柳絮”——喻而“笑乐”。

  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曰“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7.探究质疑: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8.探究质疑: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喻雪的名句?或者你给雪来一个恰当的比喻。 讨论并归纳:可自由发言。

  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像鹅毛漫天飞舞 像蒲公英子

  四、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第二课时

  一、预习

  4朗读《陈太丘与友期》3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韫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再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中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个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个朋友就发怒了,骂道:“真不是人啊!跟人家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个朋友感到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想讨好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的大门。

  3.探究质疑: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何以见得?讨论并归纳:

  (1)他认为客人“无礼”“无信”谴责他,维护了自己及父亲的尊严,说明他聪颖、机智,懂礼识义;

  (2)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4.探究质疑: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看法。(1)如探究质疑3、(2)。

  (2)认为客人已经认错了,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也算无礼。

  5.当堂朗诵这两篇文言文。

  四、小结

  本文主要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对话以责备客人“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结尾“入门不顾”的动作细节,再次强化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五、作业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

  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重庆人。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朗读表达中的语感。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手段:互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生最真挚的情莫过于亲情。亲情虽然没有爱情那样浪漫,瑰丽,却像小溪一样平淡中见隽永。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有一种水,能让人喝醉,这种水叫做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做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整天辛辛苦苦的工作,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他们年纪大了,孱弱的双肩已经不堪重负。

  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那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回答)是的,哪怕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莫怀戚一家祖孙三代人一起散步的浓浓亲情吧。

  二、走进课文,感受亲情。带着问题于都课文

  A、散步的人有:

  B:散步的地点是:

  C:散步的季节是: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E:结局

  齐读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④为什么说“我”的背上和她的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难点理解)

  3、品析课文,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赏析难点句子,文章重点段落,以及分析文章主旨句子。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感和情感。

  (1)扫除字词障碍

  (2)思考:

  ①课文中出现了那几个人物?

  ②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学生自主发言,辩论走大路还是小路)过渡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

  ③面对母亲和儿子的分歧,我做出了什么决定:“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决定?

  ④我已经决定走为什么我觉得责任重大?

  ⑤最后,全家是怎样走过那条小路的?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合作,最终挖掘文章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启发,尽可能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板书:使命感承前启后

  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希望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3)齐声朗读课文

  教师小结:

  2.结构分析

  母亲→走大路呈上

  散步我

  妻子分歧责任重大尊老爱幼

  儿子→走小路启下

  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探讨我出来散步的原因?

  ⑴为了母亲。“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⑵外面的空气很清新,景色很美。

  2、文中那些句子体现了一家人的浓浓深情?

  3、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合作探讨,仔细品味。

  4、质疑。

  5、中心探讨。

  四。走出课文,谈论亲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精选)语文教案08-01

语文教案【精选】07-27

【精选】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11-23

语文教案11-24

语文教案11-24

语文教案11-24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