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18 08:12:3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一、自主练习

  ⒈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 ) 槽枥( )( )

  粟( ) 外见( )

  食马( ) 祗( )

  ⒉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 )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⒊填空。

  ①韩愈,字 , 代著名 家,他的著作收在《 》里。

  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 , 。

  二、阅读延伸

  (一)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⒋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⑤不以千里称也

  ⒌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⒍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通 含义: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 含义:

  通 含义:

  ③其真无马邪

  通 含义:

  ⒎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

  ⒏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 )

  ③食不饱,力不足。( )( )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 )

  ⒐归纳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⒑第二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⒒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二、教材说明

  本课讲了一件发生在美术课上的事。李丽和林园园是同桌同学,李丽要画树叶时找不到绿铅笔,她向林园园借,林园园找出各种理由不愿意把自己心爱的绿铅笔借给她,后来李丽只好用蓝铅笔画出一片片蓝树叶。林园园看到后,感到很难为情,不由得脸红了。

  课文内容真实、生动,贴近儿童生活,有着较强的生活气息。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懂得要有助人为乐的好品德。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磁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重点指导以下生字。

  趴:不要读成bā。

  吐:多音字,在本课读tǔ,不读tù。

  借、吐、趴、削、由几个字,可借助熟字错、土、八、消、田识记字形。注意提示眉的外边不是尸字头。吞要和蚕区分字形。

  2、写字教学。

  等、断、盒三个字不容易写好,要重点指导。

  等:第九笔横要长。

  断:先写,再写,最后写。

  盒:上面的合要写扁一些,整个字体不能太长。

  (三)词句教学

  词语教学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切忌让学生死背词语解释。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想象词语的意思,不必要求学生清楚地说出某个词的意思,如连忙一词,可采用让学生换词的方法理解,连忙就是马上、立刻、急忙、赶快的意思。理解吞吞吐吐一词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体会,知道林园园不愿意把笔借给李丽。

  二至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要抓住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时,林园园说的四句话和说话时的态度、动作来理解。

  课文第五自然段,理解林园园看见李丽画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是本文的难点。可以指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课文结尾以蓝、红作对比,说明林园园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做法不对。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林园园不借绿铅笔给同学,只是有些舍不得,并不是存心不帮助别人,并且她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相信她以后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四)朗读指导

  本文内容比较简单,学生理解起来没有多大困难。教学时老师应注意留足时间让学生多读,通过朗读去体会林园园不愿借笔而多次找借口,后来看到李丽画的蓝树叶时又不免有些内疚的心情以及李丽急于借到笔的诚恳态度。进行朗读指导时,可借助书上的彩图和老师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让学生去体会林园园和李丽的不同心情,然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可组织学生同桌分角色读,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全班分角色读时,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的角色。

  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反映人物的思想,读好对话是这篇课文朗读指导的重点。如李丽说的三句话分别要用请求、商量、诚恳的语气来读;林园园的四句话分别读出矛盾、担心、吝啬、不乐意的语气。教师要指导学生扣住人物说话前的提示语,练习朗读,例如:李丽说话时是小声地、连忙说;林园园是吞吞吐吐、皱着眉头说。反过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指导读。例如:林园园说还要画小草?就不能只读出问话的语气,还应读出不高兴的语气。在教学中,教师不要简单强调学生用什么语气读,而应让学生在反复读中去充分感受、体会。

  (五)练习提示

  第一题,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可在学习课文,了解内容的基础上练习。

  第四题,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会怎样做。要启发学生说真话。即使有不当的想法或做法也没关系,教师可以给予引导。

  (六)扩展活动

  收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小故事,开一个夸夸XX的主题会。

  (七)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引题激趣。

  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提问:你们见过的树叶有什么颜色?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题,请学生找疑点质疑:树叶为什么是蓝色的呢?唤起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充分去读。其目的: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抓住人物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勾出李丽和林园园说的话,并思考:

①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②是怎样说的

③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通过抓对话,使学生了解李丽和林园园的想法,并在朗读中感受体会。

  2、在学生抓住每一处对话,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后,再进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人物思想,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有表情地读对话。

  3、紧扣课文最后一段,以林园园的脸为什么会红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认识到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找借口推却是不对的。我们从小就应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

  五、指导朗读

  1、放课文朗读录音磁带。

  2、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3、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

  ①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②完成课后练习。

  对于课后第四题,教师可适当创设情景,再让学生回答。如:在街上遇见了一个走失的小弟弟,你该怎样做?如果你的同桌忘带橡皮了,你该怎样做?尽量使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发挥学生的想象,续编结尾。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从题目中你看出了什么?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者字音。

  2、观察图中的人物。

  3、同桌交流记字方法。

  4、全班汇报。

  三、指导书写。

  四、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 看图比较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二、 学生观察得出。

  三、 学生讨论。

  四、 分角色朗读对话。

  说说你喜欢谁 ?为什么?

  五、 想象:

  当他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六、 分角色朗读课文。

  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什么?

  七、 板书设计。

  14、我要的是葫芦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我要的是葫芦。 }葫芦落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节奏韵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象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化石吟》是一首现代抒情诗,诗歌节奏鲜明,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抒发赞 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2,联想想象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化石所展现出的一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3,讨论点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恐龙、始祖鸟、鱼等),并解说(化石的概念及其作用),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悟

  1、听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并掌握以下字词:奇幻、裹藏、葱茏、卓越、骸骨、潜行、躯壳、档案、猛犸、悄然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集体朗读。(2)老师点评,师范朗读。学生再读。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并划分层次。明确:主要内容是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景象。 层次划分:1、2节(总领);3--6节(主体);7节(总结) (板书)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还运用排比、设问、比喻等。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5个“你”字,其中4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再读课文,思考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描绘一下画面。 明确:诗歌的第6节就是都是一组画面。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挑战思维极限,科学地猜想人类可能会进化成什么。 明确:学生自由发挥,言之合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抒情诗,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奇异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 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更多地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一词两遍,并注音。

  2、课后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500字以上。

  【本教案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所以我在教读本文时,一方面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诗歌内容,并细心体会诗歌的鲜明节奏,和谐声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目光从诗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学和古生物考古学,以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积极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学。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问题和探索问题,这就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语文教案 篇5

  1、课型:作文课

  2、教学目标:

  1、认识秋天

  2、描绘秋天

  3、感悟秋天

  (说明: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目的是让学生在秋天里,感受自然界给予人的色彩、味道、神韵,充分体现出新课标所规定的作文课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捕捉事物特征的要求。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节课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3、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建构新的作文教学。学习策略有:搜集、积累、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拓展强化与感悟思索。

  4、课前准备:

  学生:

  1、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从感官上认识秋天。

  2、搜集有关秋天的词语。

  3、搜集古人和今人描写秋天的精彩文章或诗篇。

  教师:

  1、搜集有关秋天的画面,制作成多媒体辅助教学。

  2、搜集古人和今人描写秋天的精彩文章或诗篇。

  5、课时:1课时

  6、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学习

  教师: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我们北方四季分明,不同的季节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享受和乐趣。

  提出问题: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

  请同学讲述自己的喜好,并说明其原因,与大家交流。

  从而导入现在正是收获的秋季,这节课,我们就上一节《走进秋天》作文课,同时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认识秋天、描绘秋天、感受秋天。

  (说明: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为课堂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写作氛围,在教学的开始就提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二、资源共享认识秋天

  1、首先让学生找出标志着秋天的事物。(如:落叶、枫叶、秋霜、寒蝉、芦苇花、成熟的果实、中秋的月亮、菊花等等。)

  2、然后让学生积累代表秋天的词语。(如:天高云淡、秋高气爽、落叶枯黄、层林尽染、寒蝉凄切、秋风萧瑟等等。)

  3、最后教师补充,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和词语,实现师生课前搜集到资料在课堂上共享。

  (说明: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并养成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从而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三、探究合作描绘秋天

  1、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描绘出最令自己感动的秋天的场景,或绚丽、或多彩、或厚重、或肃杀、或冷寂,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对抗与撞击,在其描述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秋天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想象,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2、让学生搜集一些古人和今人描写秋天的片段,对这些优秀的文章进行朗诵,进而达到欣赏的目的。

  3、在引导学生欣赏佳作的同时,进行写作指导。

  片段1:峻青《秋色赋》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你瞧,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树,红得多么好看。简直象一片火似的,红得耀眼,古今多少诗人画家都称道枫叶的颜色,然而,比起柿树来,那枫叶却不知要逊色多少呢。

  方法:

  1)、要抓住秋天的特点:通过比较来表现。

  2)、视觉:颜色(大小、形状、图案)

  3)、修辞:比喻、对比。

  片段2: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秋雨打着他们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已经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林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藓掩住它身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

  方法

  1)、融入情感:喜、怒、哀、乐。

  2)、要有层次:整体——局部、远——近等。

  3)、要善于联想和想象。

  4)、修辞:拟人。

  4、学生看画面描绘秋天。分两步:

  1)可以用“秋”字来描绘。

  2)不着“秋”字,尽显秋意。

  (通过以上二个环节,从而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描绘秋天。)

  四、心灵涌动感悟秋天

  1、先用一首古诗和一首现代诗切入,让学生从别人的感悟中有所延伸,学会用心灵来感受自然。

  《落叶》

  隋(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说明:由落叶对故林的留恋,联想到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秋水》

  沈天鸿

  我总是说:秋水在远方

  总是忘了

  这句话就是秋水

  我说这句话时正是夏季

  这句话一出口

  秋水就已淹没了

  我的.脚背

  站在秋水里我总是说:

  秋水在远方

  日子,就是这么过去

  (由秋水的流逝联想到时间的匆匆而过,联想到时间的可贵。)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自己对秋天的深入思索。

  如: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团圆之乐和未团圆之苦。

  由秋天的天空联想到人应该有广博的胸襟。

  由落叶归根联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

  (这是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显现,强调学生的个体独立思考,通过对秋天的深入思索,激起学生内心的狂澜,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与人交流,并善于从他人身上学到知识。从而达到感悟秋天的目的。)

  五、作业:

  把认识秋天、描绘秋天、感悟秋天三个部分连缀成文,写成一篇散文。

  六、结语:

  教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秋天的美丽,描绘了秋天的色彩,感悟到了秋天的深远,单单一个秋天,就让我们如此动容,那么,春天、夏天、冬天又何尝不是呢?这些季节所带给我们的思索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最后,希望我的学生勤于耕耘、勤于收获,每年都有一个成熟的秋天。无数个这样的秋天累加起来,就构成了我们充实的人生。

  (这样设计是为了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永远带着思索去生活,并鼓励学生为收获的人生而努力。从而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和情感培养。)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刺激学生早已麻木的感官,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自然界,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学会亲近自然并善待自然,并从中有所感悟;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借鉴,吸收前人的写作精华,达到传承与发展的统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带领学生亲自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学生只能在林立的楼群中寻找秋意,只能通过画面来认识秋天。

  总之,这节作文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力求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并力求做到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正确导向。

语文教案 篇6

  【说理念】

  本设计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上,以读代讲,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

  【说教材】

  《父亲的菜园》这是一篇第七册选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执着、坚毅的品质,体现出作者对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说目标】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记事写人这一类文章的感悟,进一步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从父亲坚忍不拔的品质中受到教育,培养热爱土地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的读文。知道要想获取成功必须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努力奋斗的道理。

  方法与过程:积极主动阅读;从朗读父亲的言行入手体会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从课文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学习父亲不怕艰辛和困难、坚持不懈的好品质。

  课文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因此,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执着、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是是教学重点。体会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对我们这相对平坦地区的学生来说是教学上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本课选择的基本教法是“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自主阅读、读中体会是本课我要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学法。

  【说流程】

  一、亲情导入,质疑课题

  1.同学们都见过菜地,院子里的小块平地可以开垦成菜地,田里的菜地又大又平,分成一畦一畦的。你觉得在山坡种地会有问题吗?

  2.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民,为家人开出了一块菜园,但子女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四季的蔬菜,而是一种人生精神。

  3.(板书课题: 父亲的菜园)读一读,大胆推测一下,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到底谁的推测正确呢?让我们快速读课文。 [设计意图]

  用亲切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有水到渠成之妙。推测课题,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由课题这个文眼作为这节课的教学切入点。

  二、考一考

  出示生字,指导读准确。开火车读字。

  [设计意图]

  巩固积累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三、品读课文

  重点研读:

  (1)“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2)“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

  (3)“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坚忍不拔)

  (4)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5)“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6)拾粪肥田。“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为了肥土、对土地的热爱)

  (7)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8)直到现在……一片诱人的翠绿。

  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可归纳说:

  ①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作为菜园的基地。 ②当暴雨冲走泥土后,父亲一筐筐挑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块新菜园。

  ③为了育肥土地,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豌豆翻进土里,精心侍候,使土地变得肥沃,让全家人拥有了一个四季常青的菜园。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问题来阅读思考和感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把学生相对分散的思维集中起来,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情感。

  四、拓展练习(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

  1、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从“父亲”的身上得到了什么?

  2、欣赏《劳动最光荣》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付出辛苦,遇到困难、挫折不气馁,永远保持自信,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教案(经典)09-11

语文教案[经典]10-06

(精选)语文教案08-01

【精选】语文教案08-03

【经典】语文教案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语文教案【经典】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