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美术教案集合十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术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美术教案 篇1
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创造潜能,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
这一节《会滚动的玩具》美术课最成功的一点,是这位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始终注意激发、调动学生各自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一开始,老师就紧紧围绕着“滚“字来启发学生。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物理学的原理不了解。因此,老师通过用可乐瓶、纸杯、盘子当场滚动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圆形的物体能够滚动,但是如果失去平衡,就难以滚动起来的道理,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的欲望。
接着,老师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带来的材料,开动脑筋,设计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滚动玩具。由于,学生的材料是由学生自己选择所带来的,而不是老师统一发给的材料,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尽情地释放生命中的创造能量,拓宽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当学生完成了各自的作品后,老师又要求一些同学来谈谈自己玩具的特点,并展示一下,以此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对于学生中那些有独创性和富有个性的作品,哪怕是只有一丁点儿的智慧火花,老师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精心地保护,给他们以成功的鼓励。因此,从整个班级学生所创作的作品来看,每个学生的作品都互不相同,真正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最后,老师又拿出一个他自己做的玩具,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并要求学生们留着课后去探索、研究。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并通过美术可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也正是本次国家课改所提倡的。
14、以下是针对《牵牛花》一课拟定的两套不同的教学目标,请试用新课标理念分析两者的异同。 教学目标一:
1、初步认识牵牛花的生长规律,能运用线条或色彩画出其基本特征。
2、通过课件了解牵牛花的相关知识,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并通过发现、讨论来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不同形态,学会描绘观察到的事物。
3、对牵牛花的生长过程产生兴趣,能积极参与表现活动。
教学目标二:
1、初步了解牵牛花的生长规律,并运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2、在观察、触摸中进行感官体验,认识、感悟牵牛花的生命形态之美。
3、对牵牛花的生长过程产生兴趣,能大胆表现出自己的感受。
答:不同点:两套教学目标各自的侧重点不同,第一套教学目标强调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客观物象的表现(3分),第二套教学目标侧重于学生对植物生长的感官体验的`培养,重引导学生进行主观感受的表现(3分)。
相同点:1、两套教学目标的拟定都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特征(3分),具有可测性(1分)。2、两套教学目标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2分),同时又注重了学科间的综合性(2分)。
五、分析判断题
1、某教师将《手袋设计》这一课设置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去商场柜台调查:1、手袋的造型、色彩、材料如何为功能服务;2、选择一两款自己喜好的手袋,分析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比较好。
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第一课时的调查结果为自己设计、制作一款个性化的手袋。
步骤:1、汇报交流:在上节课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学生汇报调查情况并对自己喜欢的手袋作了分析,还说明了在什么情况下使用;2、谈思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结合自己性格爱好 、生活实际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及制作材料的选择;3、选材制作:根据自己的设计构想制作个性化手袋。4、组织分组或集体展示、点评。
美术教案 篇2
课时:
一课时
目标:
包(江苏版教案)
1、培养学生默画、记忆画包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包(江苏版教案)
3、鼓励学生大胆作画包,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重点: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包(江苏版教案)
难点:鼓励学生大胆作画,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准备:教师:实物、欣赏作品数件——苏教版教案
学生:准备好各种绘画工具江苏版教案
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语言导入
1、我们生活中的包,越来越新奇美观了。
2、回忆一下到商店观赏的`各种各样的包,说说它们的外形、色彩、质地和图案。
三、欣赏、讨论
1、你最喜欢书本上哪一幅作品?
2、根据特征、外形、用途来讲明自己的观点。
四、学生作业
1、画出你看见过的包或你最喜欢的包。
2、表现的角度、方法、材料别具一格。
五 、巡回指导
1、小组间交流作品,指导一部分学生作业。
2、指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来表现。
3、指导学生调整画面的整体性。
4、鼓励学生画出精彩作品。
六、小结
1、 展评学生作品,自己说明创作意图。
2、 评价自己或他人绘画作品。
美术教案 篇3
课题:天然的斑纹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施教时间:9月21日——9月28日
教学目标:
1.能够用一、两句话说出不同肌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2.能够用拓印、拓印添画、绘画等方式表现1-2种不同的肌理。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理解肌理的含义,能否说出不同肌理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2.能否总结出作业过程中的一些好的方法与同学共享。
教学准备:
教师:表现不同肌理的课件,一只布袋子、具有不同肌理效果的实物。
学生:提前搜集具有不同肌理效果的实物。水粉色、毛笔、调色盘等。纸。
第一节:
活动一:
请学生将手伸到教师带来的布袋子中随便摸一件东西,并凭触觉说说它表面的花纹是怎样的,请大家猜猜这是什么,然后拿出来看猜得对不对。
说说自己凭什么这样猜的,你平时注意到物品的这些细节了没有?
放课件,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中一些平常不太被注意的细节,让学生不光会用眼睛,还要尝试用触觉去感知这些细节的美丽,积累一些视觉和触觉的经验。
活动二:
教师可以将自己带来的和学生收集到的材料都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他们的肌理,摸一摸,说说他们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比如说:“树皮给我们的感觉是粗糙的,丝绸的感觉是滑滑的,金属摸上去又硬又凉……”还可以有一些对比,譬如:棉布比丝绸粗糙,但又比树皮细腻,皮毛的感觉比皮革温暖,青的树叶比枯树叶要滋润、细腻……
活动三:
布置练习作业:各组同学交换自己带来的各种物品,感受一下肌理,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2-3个用彩色笔或油画棒画一下。
学生绘画,教师指导。
布置学生下节课带拓印工具。
札记:去年做了一个关于有趣的`叶子的幻灯片,里面有好多叶脉的纹理的图片,今天正好放给孩子们看,让他们感受自然界的花纹。效果很好,所以说教学资料的积累非常有用。
第二节
活动一:
教师为学生表演一个魔术:在一张白纸上用油画棒用力涂色,白纸上除下了一些有肌理的画面。请学生猜猜为什么会这样?
揭示谜底:白纸的下面垫着一张树叶。
再换一种方法:在树叶上涂上厚厚的水粉颜料,将一张吸水性很强的纸覆盖在上面,轻轻的压,小心解开,白纸上就出现了纹理。
这两种方法都是拓印。
活动二:
启发学生自己想象,还有什么办法制作肌理?
自己组尝试着做一下。并交流一下制作的效果。
拓印的方法并不难,但要取得好的效果却也是不容易的,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去尝试,并在作业过程中组织几次讨论,谈谈成功、失败的原因,谈谈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这样会使学生更快的掌握拓印的方法。
作业要求:用拓印、拓印添画和绘画相结合的方法制作一幅作业,可以合作。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用什么方法,表现什么样的肌理。
作业展示,经验交流。
收拾与整理。
札记:孩子们寻找花纹的热情太高了,把纸蒙在电视机音箱上、门边上……结果班主任一进班就高呼:“怎么到处都五颜六色的!”大家又好一通忙乎才把所有的地方都打扫干净。上第二个班时,我先要求学生:“拓印时把纸的四周空出来!千万别弄得到处都是!”
美术教案 篇4
一、学科:美术
二、年级:三年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树叶贴画的方法。能选择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树叶,贴出自己喜爱的动物。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用树叶拼贴动物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学会创作生活、美化生活。
四、教学重点:
学习粘贴画的方法与步骤,学会利用现有材料,进行想象与创作。
五、教学难点:
在树叶贴画制作中,培养学生画面的设计及创新能力。
六、教学准备:
1.同桌讨论制作“叶画”的设想,并准备材料工具(秋叶、双面胶、水彩笔等)。 学具:
(1)搜集并压平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树叶数十张。
(2)16开色卡纸作底板、剪刀、胶水(双面胶)。
七、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激发兴趣:
1、导语:秋天是一首诗,五彩缤纷,秋天是一幅画,多姿多彩。同学们在前一个阶段的学习活动中认识并了解了秋天,领略了秋天的美妙和神奇,让我们再次欣赏秋天之美。
(播放课件,关于秋天的图片)
2、师:这些图片中都有什么呀?(树和树叶)是呀!大树妈妈抖抖手臂,刷刷!树叶宝宝纷纷落下来,有的像蝴蝶,有的像蜻蜓,有的像小精灵,他们非常漂亮,小朋友们知道吗?这些漂亮的树叶还会变魔术呢!你们想知道他们变成什么吗? (出示树叶粘贴画作品,课件中播放)
师:你们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生:??)观察的真仔细!老师看见这些这么美丽的图片也忍不住动手做了几张。大家请看!(出示教师制作的树叶粘贴画) 拿出范图,出示课题:
师选择其中一张范图《两条鱼》
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两条鱼。
然后教师将一条金鱼拆成几片树叶,引导学生发现金鱼是由不同几片树叶拼成的。
师:像这样由几片树叶拼成的图画叫做《树叶粘贴画》
板贴课题:树叶粘贴画
(二)第二环节,新授方法:
1、讲授新课:揭示讲解树叶粘贴画的方法:
过渡:那么怎么样来有序粘贴我们手中的树叶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a、看------树叶
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的树叶,要求学生“看树叶联想动物”想想这些树叶可以作为动物的哪些部位,如:熊猫的头、公鸡的`尾巴孔雀的羽毛、老鼠的头、长颈鹿的脖子等,这时教师引入第二步;
b、想------动物
教师拿出一组树叶,要求学生看看、想想能摆出什么动物,学生可能会回答,可以拼一只孔雀,教师引导:刚才的树叶可以拼做羽毛,尖叶子可做身子,在剪一片细长的叶子做脖子。
教师提示,当我们决定拼孔雀后,还想一想,拼一只怎样的姿态,在干什么呢?导入下一步:
c、摆------姿态
根据尾巴的样子可以想象出,这是一只正在开屏的孔雀。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树叶不仅可以拼孔雀、金鱼,还可以拼其它小动物。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形态的动物,(树叶粘贴画),使学生拼、看、想,三者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d、贴------平整
指导学生贴画,稍微不合适的地方,用小剪刀帮忙修剪一下。
贴——这是粘贴画的最后一步。
师:让我们拿出准备好的东西一起来变一个魔术吧!可以拼动物也可以拼其他好看的图案。
这时播放轻音乐,学生开始贴画,教师巡回辅导。
(三)第三环节,学生活动,展示评价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树叶以及其他用具,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1)指导学生的粘贴方法,保持画面整洁干净。
(2)提醒学生团结协作,不要争抢树叶。
(3)帮助能力差的学生确定主题,完成任务。
(4)启发能力强的学生补充内容,使画面更加精彩。
(5)在右下角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制作日期。
(6)最后我们能干的孩子还可以在树叶粘贴画的旁边配上几句诗或写上几句美美的话。
2、展示作品:
(1)学生完成作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个别学生对作品讲解,说说作品的内容,其他学生指出它的优点与不足。
(2)教师启发学生给以分类点评,对有创新的作品进行鼓励。
(3)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鼓励。
(4)对画面整洁的学生进行鼓励。
(5)学生在评价作品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3、活动评价:
(1)教师对学生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教师对回答问题积极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
5、板书设计
1、看----------树叶
2、想----------动物
3、摆----------姿态
4、贴----------平整
美术教案 篇5
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美术学科越来越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审美艺术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因而美术欣赏也相应地要求欣赏者的个性化创造,在生动的直觉形象中体验、感悟、共鸣,进而把握人生哲理、历史真理和宇宙奥秘。
雕塑是美术艺术内容之一,在生活中接触的也比较多,也是很重要是一门艺术。对艺术是了解不能局限在某一个范围内、时间段里,而是要向各个层面、各个时间去了解。这样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本课采用的是欣赏式教学,通过对图片的讲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让学生自己去发觉身边美的事物,去感知它的内涵。借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展示自己当时的情感。
本课课内讲解为一课时,结合学校研究性课程的学习,采用书本与现实生活、身边的事物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方案
《雕塑艺术》教案
课型:欣赏课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及其特点,提高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雕塑及其艺术特点
难点:雕塑艺术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兵马俑的书籍和图片
教学过程:
导引:
1、两位同学上讲台摆一个他们自己认为很酷的姿势,在让下面的同学讨论一下两位同学的姿势如何?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
2、问一下同学们平时见过哪些雕塑?给他们留下怎么样的印象?能看出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一、导入新课:先出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作品的图片各一张。问美术分为哪几类?再问一下同学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由此引出雕塑念。
雕塑:可雕性、可塑性的材料,通过雕、塑、铸、焊等手段制作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二、雕塑的分类:
1)、按材料:石雕、木雕、竹雕、泥雕、金属雕、冰雕、石膏像等
2)、按空间形制(形态):圆雕、浮雕、透雕
圆雕:不附着背景的完全立体的可从四面观赏的一种雕塑。如《思想者》、《菊花仙子》
浮雕: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厚度,根据凸起的高度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
透雕: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有重视一面艺术效果的单面雕,也有双面雕。如室内的屏风
3)、按功用和所放的位置: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性雕塑、室内雕塑等
三、雕塑艺术的特点:
1、雕塑的形体:
雕塑作为三维空
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受,首先来自它的形体。形体美是雕塑的形式美的灵魂。雕塑的形体,不仅要比例匀称、结构严谨,更要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例如,
a、罗丹的《思想者》。罗丹是法国近代最著名的雕塑家,被称为“近代雕塑之父”。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雕塑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最初一位雕刻家。这尊雕塑是罗丹为《地狱之门》中央的门楣而作的。雕塑的人物形态是弯腰屈膝,右手托着下颚,嘴咬着自己的粗手,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眉弓突起,双眼深陷隐于暗影之中,咬肌凸起,全身肌肉紧张。强化了他的苦闷、深思。
B、摩尔的《斜卧像》。这是1957——1958年为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创作的雕像。这是一件抽象化的雕塑,描绘的是一位斜卧翘首远望的 女性。像这种表现性的雕像,强调主观精神,审美理想。这样的雕塑应从内在的意境去观看,不能单看外表。
C、雕塑具有体量感,它直接影响着观赏效果与主题的表达。例如,河南洛阳《卢舍那大佛》的体积之大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数量之多,都是构成迫人气势和宏大气魄的重要因素,也是作品内容的重要方面和表达主题的重要因素。
2、雕塑作品的`象征性和寓意性
雕塑形象单纯,难于作复杂的描绘所以作者利用其形体变化,体量和外轮廓造成雕塑的节奏韵律感,赋予象征性和寓意性。如法国马约尔的《地中海》。他以丰满的女人体象征美丽富饶的地中海。马约尔是一位善于刻画女性美的艺术家,他从一个形象和姿态中显露出内心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
3、注重作品的材质和内容的关系
材质美和材质与内容的统一,便是雕塑艺术的重要特点。《鳖》是一件因材施艺,构思奇巧,造型成功的小石雕。作者琢磨得精细逼真,同时在印体石上留有粗糙的砸痕来保持石材原有的特点。这是利用材质肌理对比和加工留痕,增强表现力和审美情趣。
霍去病墓的各种动物雕刻多是利用石材的原形稍加雕凿,既使其具有生命,又保持了石质的美感。
4、雕塑作品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性
雕塑作品大多是为某一特定环境制作的,使作品作用与环境,并使环境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景观。爱得华的《美人鱼》,是置于丹麦哥本哈根海滨公园中的巨石上。她倚坐在水边礁石上,是礁石、海水、天光、倒影都成为作品内涵不可缺少的部分。
美国的《红色立方体》是纽约海上保险公司大厦前的雕塑。在林立的高楼大厦间,斜立的几何体和几何形楼群,形成了正与斜的对立统一关系,暗示了保险公司。强烈的红色使它成为公共环境中的点睛之作。
美术教案 篇6
1:游戏目标
1、认识红、橙、黄、绿四种颜色,学习使用彩色笔在一定的空间内涂色。
2、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探索学习顺着一个方向细心地使用不同颜色的蜡笔涂色。
3、乐意使用各种不同的颜色涂色。
2:游戏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2、一盒彩色笔或蜡笔。
3、教导幼儿观察平时生活中汽车的颜色。
3:游戏过程
1、迁移使用蜡笔的经验。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说说:书上有什么?汽车是什么颜色的?我们怎样做才能使这辆汽车变得比较漂亮呢?教师:“小朋友想的方法都可以使汽车变漂亮。我也有一个方法,就是用不同颜色的蜡笔给汽车穿上漂亮的衣服。”
2、谈话:我喜欢的汽车。
教师:呀,小汽车想穿漂亮的衣服了,谁来帮帮它呢?
教师分别出示红、橙、黄、绿四种颜色的彩笔,模仿彩色笔的口吻,说:我来,我来,我来了—我想给小汽车穿上红衣服。小朋友,请你们说说,你想给汽车穿上什么颜色衣服呢?
鼓励幼儿模仿彩色笔的口吻,大胆说说自己的意愿。
3、幼儿操作活动。
(1)教师提出涂色要求:
要顺着一个方向涂色。涂色过程中要经常更换自己手中的蜡笔,让自己的颜色更加漂亮。注意尽量不要涂到外面。
(2)幼儿进行绘画活动。教师观察幼儿是否顺着一个方向涂色,提醒大家细心地给汽车涂色。
4、音乐游戏:开汽车。
大家一个跟着一个排成一队长汽车,听着音乐边歌唱边向教室外开去。活动开始的环节改为了欣赏车展览,从而引起幼儿兴趣,使之在身临其境中产生追求美与表现美的欲望和热情,积极主动的去观察、去创造。
4:游戏反思
按物体轮廓涂色是小班绘画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幼儿在以后的活动中所必需要掌握的.技能,是一种表现技法。对发展小班幼儿的小肌肉群、各种动作的和谐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本次活动是要求幼儿在汽车的轮廓内能顺着一个方向涂色,正确使用油画棒,并在此过程中能分辨几种基本的颜色。
本次活动我分三部进行:
第一,采用情境激励法,即教师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美妙的汽车展的情境,引起幼儿兴趣,使之在身临其境中产生追求美与表现美的欲望和热情,积极主动的去观察、去创造。
第二,采用讲解演示法,通过教师、个别幼儿的讲解演示,让幼儿学会涂色。
第三,首尾响应,以汽车展的形式进行作品讲解。情境导入:“今天,我们小三班要开一个汽车展览会,你们想开吗?”这样的问话一定能让幼儿感到亲切、有趣,兴致勃勃地参与涂色活动。
作法:
首先请个别幼儿在其他幼儿面前尝试涂色活动,在他涂色的过程中进行鼓励、帮助,并作简单的点评,让幼儿更理解涂色的每一个细节。
但是时间不允许,会影响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其他孩子也会耐不住性子,所以待他涂完一小块面积后,就可以由教师来完成了。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要求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来回反复地涂,尽量不要留空隙,不要涂到轮廓线外,能使用不同颜色涂色。
在幼儿涂色过程中,教师边看边指导幼儿正确的坐姿等。完成涂色活动后,教师可请幼儿相互欣赏作品。
作品分析:
教师可选择涂的较好的作品开始讲解,引导幼儿从色彩上、均匀度上自由评说,当然,除了对幼儿作品进行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外,教师还要对幼儿进行个别幼儿的纵向比较,让他们知道色彩丰富、涂色均匀的作品才好,让每个幼儿都得到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从活动中获得成功、快乐的体验。
美术教案 篇7
教学课题:有趣的石头画
教学内容:石头绘画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 认识石绘这门艺术,熟悉石绘的艺术特色。
3.能在石头上完成一幅作品。
教学重点:石头的选材。
教学难点:石头上绘画。
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展示
展示老师绘制的石绘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展开课题学习。
二、第二环节:石材的选择
1、规则与不规则石材。
2、初次绘制最好选择规则石材。
3、石材表面最好粗糙一点,以便能够挂住颜色。
三、第三环节:画材的选择
1、水粉
2、丙烯
3、铅笔
4、勾线笔,尖头、平头尼龙笔。
四、 第四环节:学生讨论
学生谈谈自己对石绘艺术的认识。
五、第五环节:绘制过程讲解
1、给石头先涂一种单色作为底色。
2、在纸上绘制自己构思的图案。
3、上色。
六、作业展评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2、全班同学互相评一评。
3、教师点评。
七、总结
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不起眼的物品,都可以用做美术作品的原材。只要大家有发现美创造美的眼睛。
美术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知道家人的重要性和我对家人的重要性。
2、了解自己身体的重要性以及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什么作用。
3、培养孩子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一张大纸, 蜡笔, 彩色铅笔, 照片, 各种形状的纽扣, 强力胶
活动过程
[导入]
1、通过唱“我爱爸爸妈妈”这首歌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
- 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我爱爸爸妈妈,
当我来到这个世界,
就有一个可爱的家。
墙上贴满图画,
摇篮插满鲜花,
爸爸叫我好宝贝,
妈妈叫我乖娃娃。
噢!多少春秋,
噢!多少冬夏,
我会笑会哭会走会爬,
才学会叫爸爸妈妈!
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我爱爸爸妈妈,
当我背上小书包,
跳跳蹦蹦离开了家。
清晨送我上学,
傍晚接我回家,
爸爸教我勤学习,
妈妈教我爱国家。
噢!多少叮咛,
噢!多少牵挂,
我天天向上成材长大,
要感谢你爸爸妈妈。
[展开]
1、谈谈你的家人
- 你管在家里和你一起生活的人叫什么?
- 朋友们家里都有谁?
- 为了家人你能做些什么?
- 和家人在一起你有什么愉快的回忆?
2、谈谈你自己
- 朋友们长得像谁?
- 朋友们最喜欢的是什么?
- 你什么时候最快乐?什么时候最伤心?
- 长大后你想干什么?
3、画一画自己的样子
- 你觉得自己长什么样子?
- 如果让你画出自己的样子,你想怎么画?
- 画一画自己的样子吧。
①把纸铺开。
② 让孩子在纸上躺好。
③ 老师把躺在纸上的孩子用笔描出来。
④ 描完之后在上面画上你的脸。
⑤ 画出手和脚。
⑥ 说一说我画的是自己的什么表情?
4、用孩子们拿来的照片制作出相框
-如果要制作相框需要什么材料呢?
-用什么样的方法制作呢?
-一起来制作相框吧。
① 准备一张面貌清晰的照片
② 在照片的中央处开始粘贴
③ 用纽扣把相框装饰出来
[结尾]
1、让孩子们把自己做的作品介绍给朋友们
2、总结活动
[出示图片]
美术教案 篇9
设计理念: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显性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线条这种绘画语言,通过仔细观察,认识不同动势的线条,
能在
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线条的观察,了解艺术家的表现风格和情感,能用线条表现自己身边的景物
2、 隐性目标:通过了解中国古代作品,了解中国灿烂的绘画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观察不同画家用线条表现的作品,初步体会画家不同的情感,认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通过对画面的分析,认识线条的表现力,学习对画家作品的分析和评述。
教学难点:
学生能将本课的认识,初步运用到绘画作品中。
教学材料:
铅笔、彩色笔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活动:
教师准备几件物品(铁丝、木棍、树枝、树皮、网兜等),请同学用线条表现出来。
二、 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作品
欣赏我国古代画家从生活中寻找到并运用到绘画中的线条,讨论:
1、 画中运用了哪些线条?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些画面多是以曲线为主,通过线条的表现体会到当时的情景。
2、 通过线条的表现你感受到些什么?
合作学习,同学间取长补短: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对线条这种造型语言有进一步的'认识与提升。线条不但可以塑造生动的形象,而且还可以传达画家的思想。
三、 尝试练习
任选美术作品的一个局部进行临摹。通过临摹尝试线条表现力。
四、谈学习感受,请同学说说画线条的感受。互相说说自己对画中线条的不同感受。进一步了解、体会,使学生对用线造型产生浓厚的兴趣。
美术教案 篇10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影子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欣赏黑白摄影、欧洲剪影和剪影作品,在比较鉴赏中,了解不同色彩、形态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找影子游戏”、“做影子造型”、“画影子形状”等活动,发现生活中光与影子的关系,了解影子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引发创作兴趣。
2、学生通过欣赏黑白摄影、欧洲剪影和剪影作品,在比较鉴赏中,了解不同色彩、形态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3、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剪纸制作。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安排和启发学生自己收集关于光和影的生活现象以及艺术表现作品等方面的资料。
2、彩色纸、剪刀及其其他手工创作的工具。
三、教学过程:
1、用幻灯投影机导入新课。手的动作、剪纸、形体动作、身体的动作进行投影,让学生发挥想象。
2、、欣赏黑白摄影作品,对作品中光与影的艺术处理形式和形象,谈自己的感觉。
3、引导学生针对对作品中黑白对比的强烈反差视觉效果发表看法。
4、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创编故事剧,可用剪影的形式制作剧中的角色形象。
5、演一演:学生之间以跟随某一个同学的背(身)后做影子模仿表演的方式,展开表演活动,以肢体的形态造型为主要表现内容,并配合音乐作品进行伴奏。
6、游戏活动
A、边唱歌边做相应的动作,引发学生对影子的兴趣,体验快乐。玩法:全体学生站成圆圈面向圆心,一、二报数结对子,一数在前二数在后,二数学一数的动作,反复进行,然后交换。
B、游戏开始时,选择一首熟悉的歌曲边唱边做动作。
7、猜影子:
A、获得新经验:能够设计多种动作构成有趣的影子,并根据自己的想像猜出影子的`造型,共享想像创造的乐趣。
玩法:3——4个学生一组,猜拳决定出一人为猜影子者,其他学生背队阳光或灯光。面对墙壁做各种动作,当设计者出口令后,猜影子者猜出墙壁各种影子的造型,并与其中一个做动作的学生交换角色。替换也由猜拳决定,反复进行。
四、教学建议
1、采取自评和相互的方法,对自己及同学的剪纸(影)作品进行,并在班里展示这些作品。
2、对欣赏过的马帝斯剪纸作品进行图表式的调查,归纳同学们的意见,引导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美术教案07-20
美术教案[经典]08-28
美术教案(经典)09-06
美术教案[精选]07-21
【经典】美术教案08-07
(精选)美术教案08-17
【精选】美术教案08-17
美术教案【经典】08-06
美术教案12-31
美术教案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