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班教案模板汇编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班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模仿小动物叫的活动中获得快乐。
2.培养幼儿大胆地用自然音说话。
3.让幼儿对小动物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动物的叫声
2.图片:小鸡的一家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1.教师:太阳慢慢地升起来了,天亮了,小动物们都起床了,它们伸伸懒腰,睁开了眼睛,
今天的天气真好!于是,它们一个个都出来了。你听,谁来了?
2.播放声音:小鸡叫声
二、模仿动物叫声
1.引导幼儿观察、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动作。
教师:叽叽叽……哦!原来是鸡宝宝们出来了。
一大早,它们一定是出来找吃的了!它们跟着谁出来了呢?
(孩子们积极地猜测着:是它们的爸爸妈妈)
2.出示图片:小鸡母鸡公鸡
鸡妈妈领着宝宝们到草丛中捉虫子吃呢!
它们是怎样捉虫子的呢?
(幼儿有的用两只小手食指对起来放在嘴前,有的用一个食指表示,还有的翘起小嘴巴来表示小尖嘴一啄一啄地……)
3.出示小鸭
一只小鸭子走了过来了
(引导幼儿模仿一下小鸭子是怎样走路的)
小朋友,你知道小鸭子是怎样叫的吗?它的嘴巴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出来,个体与集体分别表演)
4.教师:小鸭子对小鸡说:“咱们一起玩吧!”,于是他们就高兴地边玩边唱起歌来,叽叽叽、嘎嘎嘎。
三、拓展思维
课件演示
1.教师:你猜还有谁会来?分别引出小狗、小猫、小羊和小青蛙和小牛,并引导幼儿猜想它们的'叫声及动作。
(每出来一种小动物师都可和孩子们一起用xxx唱出来,引导幼儿用自然音说话、演唱。)
2.教师:你还知道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样叫的?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
(播放动物叫声:大象,狮子,小猫,小狗等)
四、引导幼儿一同来表演小动物
1.教师:小朋友们,我们也扮演成可爱的小动物来玩吧!看!有这么多的小动物,你想变成谁呢?
2.幼儿分组游戏
教师:请小鸡宝宝们(小鸭子们、小狗们……)出来,叫一叫,走一走,看谁表演得最好?
(引导幼儿学小动物们走到草地上并大胆表演。)
五、快乐游戏体验
游戏玩法:老师让小朋友变什么,小朋友就模仿什么。
老师示范:
变变变,变变变,变长鼻子大象幼儿马上变成大象,模仿大象走路。
分别变成各种动物,反复游戏。
自然结束。
小班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应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并学习使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小班后期,幼儿已基本掌握几种简单图形的配对方法,在一些建构游戏中,有的幼儿还会用两种相同形状大小的大型塑料积木进行简单的组合转换,以满足他们组建大型城堡的需要。针对目前幼儿对几种简单图形的转换感知较低的情况,我设计了本次活动,以游戏“去小松鼠家玩”为主线,创设情景、提供材料以及提出问题,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自由探索几种图形的转换关系,感知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关于’形’现象。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正方形、三角形和半圆形等三种图形的转换关系;
2.能在引导下使用两个相同大小的正方形、三角形以及半圆形等图形进行拼凑转换;
3.乐于参加数学游戏,能大胆地进行探索。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感知正方形、三角形和半圆形等三种图形的转换关系;
难点:能在引导下使用两个相同大小的正方形、三角形以及半圆形等图形进行拼凑转换;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圆形等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2、物质准备:
(1)彩色大房子、KT板制小桥(中间裁出若干正方形、圆形以及长方形);
(2)小松鼠头饰1个、修桥材料板(从小桥上裁出的形状两两分成正方形、等腰直角三角形以及半圆形若干);
(3)KT板制相框、几何图形(同上裁出正方形、等腰直角三角形以及半圆形若干)、糖果若干以及音乐《去郊游》。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观看视频——小松鼠寄来的信)
教师:(出示图片“一封信”)小朋友,你们看!今天我们收到了小松鼠寄来的一封信。我们一起打开来看看吧!
(播放视频)小松鼠: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松鼠!我今天在家做了一些糖果,想邀请你们过来我家尝一尝!我的家就在桥的对面,欢迎你们来我家玩!
(播放音乐,幼儿跟随教师轻松愉快地走过前面一段无障碍小路,然后在设置好的小桥前停下来。)
2.(提出问题,一起想办法)
教师:小朋友们看,前面这座桥有些木板没了。可是我们要去小松鼠家,得走过这座桥才能到达,我们该怎么办呢?
(幼儿自由发言提出办法,大家讨论选择最可行的修桥方案。)
二、探索尝试,在游戏中学习
1.(幼儿自主尝试,教师适当指导)
教师:现在我们需要把这条桥修好才能行走。这里有一些木板材料,小朋友一起来试试修好这座桥吧!
(小朋友们上前自由探索进行修桥,教师适当提示幼儿修桥时注意角对角边对边地对整齐,并给予适当引导。)
2.(针对探索作适当提问和总结,以加深幼儿认识)
教师:这位小朋友把缺的一块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木板补好了,可是我们原有的木板材料中好像没有这个形状的呀?请你跟我们说说,你是怎么做到的?(引导并鼓励幼儿尝试用完整的语言来总结)
(小结)原来, . 两个一样大的半圆形组合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圆形;
. 两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组合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 两个一样大的`三角形组合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三、个别操作,加深理解
1.(修好桥后大家一起再次前进前往小松鼠的家,找到小松鼠后互相礼貌打招呼。)
集体:亲爱的小松鼠,我们来你家找你玩了!
小松鼠:(拉拉手,抱一抱)小朋友们,你们来找我玩,我真高兴!我今天除了做了一些糖果,还准备做一个漂亮的相框送给你们呢!可是我的相框还没有完全做好...小朋友们,我可以请你们帮帮我吗?
2.(每人找到一份材料进行操作)
教师:小朋友们,如果你在的过程中需要帮忙可以请问旁边的小朋友,或者你可以举手请老师。现在,我们到后面的桌子上找一份材料就可以开始做相框了!
(幼儿进行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四、结束活动
完成后小松鼠和幼儿互相表示感谢,分享美味的糖果,大家听着音乐一起开心地去玩游戏。
【活动反思】
区别于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本次活动我以幼儿的实践操作以及自由探索为主,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灌输者,而更多的是为幼儿创设情景、提供材料和适当引导。活动中幼儿可以自主思考、自主操作尝试、发现问题,从而获得实践经验与提升。整节活动课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大大地调动了其积极性。活动开始对于“收到了一封信”,幼儿对此充满了好奇,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在修桥部分幼儿一起合作,初步感知到几种图形的转换关系,其后又帮小松鼠做相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幼儿的认识。总体来说,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需要提到的一点是,由于不同的三角形(等腰、等腰直角、直角三角形等不同类型)可以拼凑转换出不同形状,而本次活动目标设定为“初步感知”,为此选用了较为简单的、可以拼凑出正方形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而‘不同的三角形的组合变化’也是一个有趣的探索,我觉得可以在第二课时,尝试提供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材料给幼儿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感知。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用浆糊粘贴,保持画面整洁。
2、乐于参加美术活动,有爱护帮助小树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红、黄、绿等颜色的树叶
2、与幼儿人数相等的画纸(每张上画有一棵光秃秃的`树,供小朋友贴树叶)
3小篮子(装碎卡纸用)
4浆糊小碟子
5毛巾若干(擦手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出示第一张幻灯片:“猜猜,这是什么声音?”
2、教师出示第二张幻灯片:原来是风婆婆来了。
3、继续依次出示幻灯片,教师边以故事形式讲述:风婆婆喜欢旅行,还喜欢帮助别人呢。有一天,风婆婆经过一个树林,忽然,听到一阵哭的声音,谁在哭呀?(出示一棵没有树叶的小树,原来是小树在哭。)并设计提问:
1)小树为什么哭呀?
2)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小树呢?
4、一起看看风婆婆是怎样帮助小树的?
5、师:你愿不愿意也帮助小树穿上漂亮的花衣?
二、示范和讲解。
1、师:那我用什么给小树做衣服呢?(老师出示红色、绿色还有黄色的树叶)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这么多漂亮的树叶,要一张一张地贴上去,小树就穿上花衣服了。先拿起一片树叶,用一个小手指蘸一点浆糊,均匀地涂在叶子上,再轻轻地贴在树上,小手压一压。好看吗?小朋友看一看,这叶子是长在那里的
3、请个别幼儿来贴。
4、引导幼儿手脏了要用毛巾擦手。
三、幼儿操作活动:
1、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强调操作要求:叶子上涂浆糊的时要涂均匀。贴的时候要轻轻的不要忘记用手压一压,手脏了用毛巾擦手。
2、幼儿操作:指导幼儿用各种颜色的树叶贴在指定的地方。
四、评价作品。
1、展示作品
2、谈话:小树穿上了漂亮的花衣,开心极了。谢谢小朋友帮助它们,你们帮助了小树,你们感觉怎么样呢?
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 学会念儿歌,培养幼儿对诗歌的兴趣。
2、 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学习词汇:拿、唱、抬等词,注意漱,咕噜,等词的发音。
3、 知道漱口可以保护牙齿,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幼儿喝水的小花茶杯,数目和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过程:
1、 教师表演儿歌内容,激发幼儿学诗歌的'兴趣。
⑴教师手拿小花茶杯,做漱口的动作,引起幼儿的注意。
⑵教师:“刚才你们看到老师在干什么?”(幼儿:“漱口”注意发准 shu的音)
⑶教师边做动作边示范朗读儿歌。
手拿花花杯,喝口清清水,
抬起头,闭着嘴,咕噜咕噜吐出水。
2、 提出儿歌的名称,提问儿歌的内容。
⑴教师:“刚才老师在漱口,还念了一首儿歌,儿歌的名字叫漱口。”
⑵ 提问儿歌的名称,练习发“漱”的音。
⑶幼儿再次观看并注意听,教师边做动作边念儿歌。
⑷提问:
a、“教师手里拿着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手拿花茶杯,学习词:拿)
、“喝口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喝口清清水,学习词:喝,注意“清”的发音)
c、“然后头怎样,嘴怎样?”(引导幼儿说出抬着头,闭着嘴,学习词:抬、闭,注意“嘴”的发音。)
d、“水吐出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引导幼儿说出咕噜咕噜吐出水,学习词:咕噜,并发准音)
(三)集体学念儿歌:
1、 全体幼儿和教师一起念儿歌1-2遍。
2、 幼儿每人一只小花茶杯(不放水),边做动作边念儿歌1-2遍。
(四)结束:
教师和幼儿一起小结,让幼儿知道要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延伸: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饭后漱口,并对儿歌及时进行巩固。
附:
小牙刷,手里拿,
左刷刷,右刷刷,
刷刷刷,刷刷刷,
满嘴小牙白花花。
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发现几种常见动物皮毛花纹的不同。
2、在找找皮毛的过程中,产生亲近动物、喜欢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森林背景图、动物轮廓图片和相匹配的动物皮毛(花纹卡片)
活动过程:
一、 说一说(意图:激发幼儿对动物花花衣的兴趣)
1、出示背景图:
t: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要和小朋友们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看看你都找到谁了?
小结:你们都能根据小动物们的样子找出他们是谁。
二、找一找(意图:加深幼儿对动物皮毛的印象)
t:动物宝宝说,你们能认出我了真好,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今天少了什么东西呢?
t:对啊,他们说我们少了漂亮的花花衣,我们的花花衣在哪里呢?你看到几号花花衣,是谁的?
t:xx的花花衣是什么样子的?给它穿上看看是不是xx?(找的同时把花花衣插进动物卡片并验证)
t:这件花花衣穿对了吗?xx的花花衣应该是怎么样的?(调整花花衣)
小结:原来相同颜色的花花衣,花纹也有不同。你们帮好多小动物找到了花花衣,真开心!
三、分一分(意图:引导幼儿给动物皮毛分类)
t:动物们都找到了花花衣,现在要找朋友了,看看它们的花花衣,找找哪几个是好朋友。
小结:奶牛和长颈鹿衣服的花纹很像,都是斑点的,他们可以做朋友,住在斑点家。斑马和老虎的衣服是条纹的住在条纹家。
小班教案 篇6
一、 活动内容的生成
在幼儿园的一些家园合作活动中,我们有时为了丰富区角,而需要家长为班级收集一些废旧品,每每这时幼儿总是很自豪的跟同伴说:“今天我给老师带了ⅹⅹ。” 过后,我们让孩子们把这些废旧品都整理好放在固定的玩具柜里。在过后的几天我们奇怪的发现,超市中的一些瓶罐都被孩子们拿了出来当乐器,(特别是较大的铁瓶罐)他们有的把较硬的瓶罐当小鼓敲;有的拿着瓶盖当;还有的找来一跟木棍及一个瓶盖当锣敲,还有的甚至懂得往瓶内投入东西,细听所发出的声音而且有的孩子甚至将它组成架子鼓。这个在成人心中不起眼的空瓶罐却成为了孩子的宝贝,但从中我有发现到,并不是每个瓶罐都受孩子们的欢迎。因为瓶罐质量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它发出声音的不同,捕捉到这个兴趣点后,我们开始有目的的观察孩子的反应,并给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声响,努力让孩子去倾听、辨认。当孩子遇到难以跨越的障碍或困难时,教师的帮助性介入可以大大促进其发展。《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与现象作为科学的探索的对象。根据以上的情况便生成了“有趣的声音”这个活动。
二、 教材的分析
1、操作性:通过操作让幼儿了解声音是产生于物体的振动。并在操作中初步的感知,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好听的声音。
2、艺术性:本活动将多种响声渗透于艺术作品,使原来单调而枯燥的声音变得既有趣又好听,作品有教强的艺术性,是适合幼儿学习的好教材。
3、可接受性:借助幼儿的操作,让幼儿自己感受什么样的声音是受大家欢迎的,为什么?并间接的培养幼儿要轻声说话的习惯。
三、 教学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
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利用自然材料,引导幼儿进行操作并对声音感兴趣,能关注周围环境的声音。,能关注周围环境的声音。
2、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观察,进一步培养幼儿大胆尝试,探索的能力。
3、感受和体验各种声音的不同,学习倾听和区分有明显差异的声音,提高听觉的'灵敏性。
教育目标正是通过每一个具体活动落实到幼儿身上的,具体活动目标的积累便构成了近期教育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乃至教育总目标。新纲要中明确的指出: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以上制定的具体活动目标是为教育总目标服务的,注重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的学习,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其中目标的制定也贯彻了新纲要的精神:目标注重全面性。(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
四、 活动准备
首先,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 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
1、活动前,在活动室内摆放敲打的物体,(如:铁管、鼓、锣等)。教师到活动室或户外录下各种不同的声音,如:动物的声音、水的声音、乐器的声音、风铃声等不同的的声音。
2、固体:把豆类、沙、米等物品放入瓶罐,并对其进行分组让幼儿倾听它们的不同之处
3、活动室内,为幼儿准备一些液体(水)和大小不同的石块,让幼儿
4、准备一些气球,可以是事先吹好的,也可以由幼儿自己吹的。
四、说重、难点
重点: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难点:想方设法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利用敲、打、摇法的技术不同,而使发出的声音不同。
如何突破重点?我充分利用打击乐器课,丰富有关声音的知识,然后再进行集体讨论、交流,积极有效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如何突破难点?我注重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运用表扬鼓励、榜样示范、个别指导等方式,注重操作性、感受性、体验性,引导幼儿人人动手,大胆尝试,让他们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五、 活动流程
谁的声音最好听――歌曲“园歌”――分组讨论,想办法――幼儿动手制作漂亮的塑料袋,并尝试让塑料袋飞起来――塑料袋的其他玩法
六、 活动过程
1、谁的声音最好听
1)、放事先录好的声音,让幼儿听并说一说录下了哪些声音,尝试模拟发出所听到的声音。
2)请全体幼儿闭上眼睛,让被老师摸到头的幼儿说一句话,然后大家猜一猜是谁在说话 。
3)对活动室摆设的各种物体进行敲一敲、打一打、听一听、并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发出声音。鼓励幼儿进行多种尝试,让物体发出声音。
教师组织幼儿说一说:“我在哪里听到或找到什么声音”“我喜欢什么声音,不喜欢听什么声音,”议一议为什么不喜欢听这些声音。
2、通过前面的感知比较,让幼儿自己选择一件物体
小班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冬天是幼儿易患感冒的季节,一旦感冒,咳嗽、打喷嚏现象则随之而来。在幼儿生活教育中,幼儿虽然都知道要天天带手帕、纸巾,但如何适时、恰当地使用手帕、纸巾,要真正落实在小班幼儿的行动上,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本教材借助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入手,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中小朋友感冒后,咳嗽、打喷嚏的不正确做法,从而引导幼儿进行生活迁移,帮助幼儿掌握礼貌、文明、卫生的做法,可谓水到渠成。本教材适合小班教学。
幼儿分析:
咳嗽、打喷嚏是一种生理现象。但由于幼儿缺乏一定的卫生常识和一些必要的教育,他们常常会表现出一些不卫生或不文明的作法;如面对别人会大声咳嗽或打喷,有了鼻涕和唾沫随手就乱擦乱抹等等。因此,初步了解喷嚏会传播病菌,传染疾病的道理,让幼儿了解掌握一些简单的自理技能,不仅能引起幼儿产生正确行为的愿望,而且也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习惯。
设计理念:
《新纲要》指出,应培养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让幼儿了解咳嗽、打喷嚏的卫生知识,掌握一些相关的自理技能,对幼儿进行有意识地教育和培养,对其习惯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展此教育活动,让幼儿直观地理解在咳嗽、打喷嚏时,该怎么做?为何要这样做?在活动中,通过让幼儿看一看、念一念、学一学、做一做,进而有效地使幼儿在“知、情、意、行”四方面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喷嚏会传播病菌,传染疾病。
2、学会咳嗽、打喷嚏时的一些卫生文明的做法。
3、进一步养成每天带手帕、纸巾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课件《咳嗽、打喷嚏》;
2、幼儿人手一份纸手帕。
活动流程:激发兴趣――观察讲述――实践操作――强化巩固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天气渐渐变冷了,很多小动物都感冒了。
1、提问:得了感冒哪儿会不舒服呢?
2、幼儿做打喷嚏动作。(自我点评:开门见山,引出主题。)
二、观察讲述,了解打喷嚏时出现的不礼貌、不卫生的行为及原因。
1、演示课件:看看小动物是怎样打喷嚏的。
2、提问:
(1)刚才,你看到谁在打喷嚏呀?
(2)黄狗是怎么打喷嚏的?吓跑了谁?
(3)大象是怎么打喷嚏的?吓跑了谁?
(4)河马是怎么打喷嚏的?吓跑了谁?
(5)它们打喷嚏的时候,其它小动物是怎么做的啊?
小结:哇!它们的喷嚏可真厉害,小动物们都吓跑了。
3、幼儿讨论:为什么动物们都怕它们的喷嚏呢?
4、教师小结:它们真不讲卫生,打喷嚏的'时候鼻涕、唾沫到处乱飞,细菌也跟着鼻涕和唾沫飞出来了,其它小动物也会传染上感冒的。(自我点评:从幼儿的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幼儿不学黄狗、大象和河马打喷嚏的错误做法,了解喷嚏中带有细菌,会到处传播。
三、实践操作,学会正确的咳嗽、打喷嚏的卫生做法。
1、提问:如果小朋友感冒了,打喷嚏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1)个别幼儿回答;
(2)演示课件:一位幼儿正确的做法。
(3)提问:这位小姐姐打喷嚏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呀?
(4)教师示范讲解,幼儿练习2─3遍。
2、教师小结。(自我点评:结合顺口溜的内容,幼儿学一学《咳嗽、打喷嚏卫生》的做法,在看看、念念、学学、做做中,幼儿轻松地掌握了礼貌、文明、卫生的做法。接着老师进行拓展教育,教育幼儿不但要在咳嗽、打喷嚏时,不能面对别人,应低头或转头用手帕或纸巾或手来掩住口鼻;而且若有鼻涕和唾沫溅在别人身上,应及时向别人道歉或拿出手帕、纸巾拭去;咳嗽有痰不能随地乱吐,坚持天天带手帕等等。如此教育可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幼儿易于接受。)
四、强化练习,巩固幼儿掌握咳嗽、打喷嚏时的正确做法。
小动物们还没学会这个本领了,我们一起去教教它们,让我们再来练一练吧!(自我点评:体验做小老师的喜悦之情。)
五、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经常提醒或暗示想咳嗽、打喷嚏的幼儿,要按文明卫生和做法来做。幼儿之间也逐步形成能相互提醒和督促。
小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团的技能来塑造汤圆。(重点)
2、通过情境化的泥塑环境让幼儿对泥工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各色面泥、盘子
活动过程:
一、魔术魔术变变变
教师出示面泥,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变魔术,一起来念口诀:魔术魔术变变变!”教师手藏身后,团出汤圆。激发幼儿一试身手的兴趣。
二、幼儿学习团汤圆
1、幼儿自主“变”汤圆。
老师会变出汤圆,你们想变魔术吗?我们一人拿一块彩色面泥,自己变变,看谁能变出汤圆。
2、教师教幼儿团汤圆
团汤圆是有秘诀的——
(1)、从面泥妈妈身上分出一个面泥娃娃
(2)、边唱歌谣边团:“手心转呀转,团团团汤圆,我团的'汤圆圆又圆,你团的汤圆圆不圆?”
(3)幼儿基本完成,大声回答:“圆!”由此体验团成汤圆带来的成功体验
三、幼儿练习团汤圆
1、教师边引导幼儿唱儿歌,边指导幼儿正确的团圆方法。
2、提醒幼儿团好一个汤圆就放到盘子里,比比谁团得多,团得圆
四、送汤圆去展览
幼儿将一盘盘汤圆送到邻居班,请他们参观,欣赏。最后将汤圆送到娃娃家。
小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在滴色和添画中,感知画面的变化。
2.愿意参加玩色活动,体验玩色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红、黄、蓝等水粉颜料放在洗净的眼药水瓶里,铅画纸、小毛巾、棉签、盆等。
2.电视机、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儿歌导入
1.带领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滑滑梯,滑滑梯,你先我后别着急,一个一个排好队,上去好像爬高山,"哧溜"一下滑下来。
2.指导语:我们刚才玩了什么?颜色宝宝也想来滑滑梯呢,瞧!这是什么颜色? (认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
二、观察体验
1.教师滴色示范。
①边念儿歌边示范滴色,当儿歌念到"上去好像爬高山"时,瓶子点在纸中央,提问:颜色宝宝站得高吗? (让幼儿了解颜色宝宝站得越高滑得越开心。)
②随机提醒:颜色宝宝滑下来坐在哪里(毛巾上)?那它肯定没有摔疼!
2.幼儿滴色体验。
请一位幼儿上来滴色,重点指导颜色宝宝站的位置。
三、尝试操作
1.滴色操作。
①提醒幼儿颜色宝宝喜欢站得高、滑得远。
②引导幼儿感知画面的变化并能大胆用语言表述:颜色宝宝玩的滑梯好像什么?
2.添画操作。
①出示棉签:棉签看到颜色宝宝玩的滑滑梯这么有趣,它也要来做游戏了。你们猜,它会在上面变什么呢? (引导幼儿大胆猜测并讲述。)
②请幼儿用棉签来变魔术。
四、交流分享
想象活动:你变出了什么?
【小班教案】相关文章:
春风小班教案 小班《春风》教案05-01
小班艺术领域教案 小班教案04-01
(经典)小班教案07-24
小班教案(经典)07-25
(经典)小班教案08-24
小班教案11-21
小班教案11-22
小班教案11-22
小班教案11-23
小班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