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26 17:05:0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统计》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统计》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统计》教学反思15篇

《统计》教学反思1

  《统计》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在绘制统计图时,学会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体验不同的统计方法,根据统计图提出并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该教学内容是在学生一年级学过分类和简单的统计方法,初步认识了统计表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

  在这堂课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1、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课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设计怎样的教学过程才算是让学生真正亲身经历了呢?我认为就是要让学生体验统计的方法,感受其中的复杂性,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其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想知道猴子吃的每种饼干各有几块,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然后小组间交流记录方法,再选出同学面向全班介绍自己的方法。后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学生自己在完成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了问题,“一格表示1个单位,格子不够涂,怎么办?”这时,我再就学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同学交流,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各人采用的方法,而且取长补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2、这堂课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时,既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也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最后,用画小旗的统计方式,对优胜组给予评价。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统计》教学反思2

  我在教学中先由学生已有的统计知识入手,回顾了学生以前学过统计知识,各种统计方法的特点,再出示信息窗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纵向比较,然后让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发现比较的不方便,在此基础上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从中得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另一特点:便于比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的发展趋势,从中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我采取了小组讨论、同位交流、自己的静思等多种教学形式,但在汇报交流时,形式仍然非常单一,一个学生在前面汇报,其他学生只能做忠实的听众。但是班里学生很多,不可能让每位同学都上前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怎样处理这种矛盾,是今后教学中应思考的问题。例如今天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适当的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小老师,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课堂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学生对于通过观察获得信息掌握得不错,只是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出现了以下问题:1、不认真看图例,全部画成了实线。2、数据没标。3、在找点时没发现没弄清单位长度的多少,在找点时发生了错误。4忘记写统计日期。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

  课后,多次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感触最深的是:要培养学生合作后正确交流的习惯,实现合作需要。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学会倾听他人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和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本课中,有个同学的统计方法用起来较麻烦易出错,但是她并没有在交流中吸取他人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取人之长为己用,

《统计》教学反思3

  “统计”在本册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是单式折线统计图,总复习《统计》教学反思。复习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这种统计图的特殊功能,在折线统计图中,既可以看出每个统计数据的绝对数值,也可以看出数据变化的整体趋势。除此之外,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地提出问题,也是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想自己所想,问自己所问的,说自己想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会想、会问、会说,教学反思《总复习《统计》教学反思》。要学会肯定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帮助别人弥补不足之处。对别人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责,而是学会提问。形成一种老师、学生平等的在一起研究问题的氛围。教师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结果,还要抓好时机,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促进他们个性素质的不断优化。整节课学生不是静静的听教师教,而是热闹的'“动”起来。这是我呼唤学生“积极参与”与“合作交流”的成功之处。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平等的气氛下思维开始了,头脑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效果渐佳了。

《统计》教学反思4

  教学片段反思

  1、 设计统计图。

  [教学片段]

  统计表下面有两个统计模板图,你选用哪一个?如何将统计结果在模板图里表示出来?不同的模板图所表示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从统计图里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反思:为了让学生能在尝试中,更好地绘制出统计图,学生必须先选用模板,思考:不同的模板里每个方格所表示的数据一样吗?再用涂色的方法设计出富有个性的统计图,相对于书上、纸上填图方式来说,省去了用笔填图的所花时间,既能达到理解统计图的效果,又能提高课堂效率,并且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更喜欢这种新型的方式,学生操作起来不感枯燥、厌烦,反而更有耐心的去完成他们的作品,他们拥有了成就感,兴趣盎然。

  2、 回答电脑问题。

  [教学片段]

  从统计图里,你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如何回答电脑上所提的问题?通过制作统计图,有什么收获?想说点什么?

  反思:根据学生自己制作出的统计图,回答电脑给同学们的问题,不仅对统计知识进行检测,同时对学生的计算机掌握水平也是一个测试。

  全课反思

  一、这是一种Learn from IT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信息技术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这种模式的教学基本上是在网络教室里完成,教师课前精心设计出教学资源,并发放到学生资源网,采用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用电脑来代替笔纸,信息处理能力增强,对学生的评价通过电脑即时反馈。

  二、这教学模式的运用给我教学工作带来的优势

  1、多媒体网络的交互性和生动丰富的'学习环境,实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因素的多边互动。

  2、信息技术的使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挖掘了他们的数学潜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整个学习过程都是有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增进了学生热爱数学、学以致用的感情,培养了数学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三、在本整合课中也认识到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电脑上制作统计图,虽有很多优势,但对学生统计图制作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

  2、对整合课的流程和模式的操作上还有待挖掘。

《统计》教学反思5

  从现代课程理念来看,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评价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自始至终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他们学习的情绪是不是达到了兴奋点,是不是获得了主动发展。基于这样的观点,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我试着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方面做了一点尝试。

  1、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从内容到方法要更贴近儿童,尽可能顺应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要不断地触发他们的兴趣点,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课一开始,我就通过事先设计好的一个事例,让学生能从生活中的事例,感知东西要分门别类的放好了,这样才不会出错,其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正所谓“未登殿堂,先入佳境”。再用计算机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这幅画面既富有现实生活的气息,又充满了童话的色彩,一下子就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仔细观察,操场上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参加了哪两项活动?”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接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帮小动物们“发运动服”、“订午餐”等一连串的问题,产生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的.意识。

  2、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掌握简单的分类统计方法上,而是着眼于让学生感受统计问题的产生,体验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学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这种需要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内在动力。

《统计》教学反思6

  落实新课程理念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懈追求,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距离,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也会相依相伴。反思我的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我最成功的`是: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使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复习、新授课、练习巩固我都把学生的学习重点放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上,让孩子们以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语言投入其中,充分发挥了同学们在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我本节课,本人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引导的:一是认真观察统计图。二是仔细分析统计图。三是正确判断统计图。在这节课上,我只是引导、点拨、评价和反馈,同学们在课堂上个性化的理解与发表彰显了同学们无穷的学习潜力。

  静下心来思考,在整节课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课件图像不太清楚,有的同学看不清,没法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氛围不浓。我想只要把本节课课件制作更精致一些,清楚一些,教学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统计》教学反思7

  围绕教学目标,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教学内容生活化。

  2.教学过程活动化。

  3. 师生关系民主化。

  做得比较成功的如下:

  1.通过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统计过程。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活动的开展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熟悉的事情、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因此,设计了统计老熊的花店各种花的销售情况,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充分地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的重要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中要求要尽量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于是,我让学生观看动画亲自去记录各种颜色的花的盆数,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然后根据图中的'数据做出决定。望着学生活跃的热衷。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学会了与人交流沟通,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培养了统计意识。

  2.在实践中创造。

  实践活动是学生创造的基石。我通过让学生第一次观看动画,学生没能记下数据?产生了如何记录这一节课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展开思维的大门去寻找答案。结果是学生就记录的方法就有“正”字法、打钩法、画三角法、画圆圈法等几种。学生在这一个实践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潜力,激发了自己的创造思维,使自己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

  反思统计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本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应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2.随着开放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用多种策略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也不断增加。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抓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把它作为一种课堂资源,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这节课在汇报老熊花店的统计结果时,有个别学生出现了统计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当时课上我一带而过,没有进行原因的分析,可课后我想,统计数据不准确是统计中常见的错误,当时我不应急于下结论,应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错误?原因出在哪里?应该怎么办?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学生就可能认识到原先自己发生的错误,并且经过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个人的经历与体验以及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而形成对知识正确的理解,这对统计意识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统计》教学反思8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扇形统计图,你想了解有关扇形统计图的哪些知识呢?

  生1:我想知道什么是扇形统计图?

  生2:扇形统计图的作用是什么?

  生3: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师:那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请同学们拿出题卡,计算一下。

  生:我是用总量乘百分数,得到的。

  师:你能根据百分比的大小找到相应的扇形吗?

  生1:根据百分之二十六,我知道应该是圆的四分之一多一点。

  生2:根据百分之三十三点三,我知道扇形大约是圆的三分之五。

  师: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一个扇形统计图呈现在我们面前,大家可别小看它,在她身上有许多奥秘等着你去他就发现呢?小组合作交流:

  (1)图中的整个圆表示什么?

  (2)图中的圆分成几个扇形?每个扇形分别表示什么?

  (3)扇形的大小反映了什么?

  汇报交流各自想法。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我们要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节课,我注重给学生创设积极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初步感知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在落实知识目标的同时,能力目标也得到提升。做到了不仅“知其”,更“知其所以然”。在统计教学中,学生已经学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有一些基本认识。但学生没学扇形,却要学习扇形统计图,这就要老师居高临下,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是基于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圆的知识。但是,学生对于扇形的知识尚属于空白,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从扇形的感性认识入手组织教学。首先,我带领学生复习我们已学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让他们回忆统计图的作用和优点。接着,我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自学教材。在学生自学时,出示学习提

  在学生自学后,交流学习效果。在讲到扇形统计图是把什么图形分成若干份和用什么线来分的时候,趁机介绍扇形的`知识,让学生感知扇形是圆的一部分。对于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分组交流讨论,凭着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想法来探索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我在这里面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不再是绝对的主体的作用。在教学中,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统计》教学反思9

  《统计》是数学课程改革下的一个新内容,它重视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我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活选择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

  通过设计“小象过生日”的情景,以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将学生带入美好的情境,引起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主动提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亲自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方法的过程。

  二、引导学生多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节课我设计统计“小象的朋友”、“联欢会买水果”、“同学们爱喝的牛奶”三个活动,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统计过程,获得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体验。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用“贴星星”的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水果,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有意义的数学

  课程标准对数学内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本节课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选择的事例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有趣活动,学生乐于参与。在统计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统计的用处确实很大。

  本节课我还制订了一个评价方案奖励红旗,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各小组的参与情况,进行奖励。一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竞争、协作的氛围;二是当本节课结束时作为评价各小组的一个依据;并又暗含着又一个生活中的统计。红旗变成了统计的对象,使学生感受到统计这一知识无处不在,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总之,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对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使教材成为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材”。

  通过《统计》一课的教学,虽然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对统计表、统计图的认识也达到了欲期的目的。但是在处理细节上还不够成熟,在学习统计表和统计图之后,应加强对比,突出统计图的作用,指导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从而体会统计的意义。

  《统计》教学反思三

  本单元的教学从总体来讲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为了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设计中,从以下几点来体现:

  1、创设情境,从学生熟知的投篮比赛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的意义。体育比赛中的统计得分用到的就是统计知识,学生对于此已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小动物投篮比赛的场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使学生对统计的目的非常明确,为下一个环节的调查统计指明了方向。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探索统计的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分析统计的结果。在教学中,我先和学生一起用小方格来表示红花的盆数,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这种表示方法,为下一个环节正式的统计图的出现奠定基础。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时我要学生用写“正”字的方法来统计数据,对学生来讲是个比较生疏的方法,要指导练习。我给学生推荐了用写“正”字的方法,就让他们来统计,结果发现有的`学生无所适从,所以在这里我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今后要注意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才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准备更充分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需要更深入的把握教材,以便使课堂时间安排更合理更有效更深入。也许每节课不能面面俱到,但我们教师应该争取。

《统计》教学反思10

  在教学中,我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设计了

  1、故事引入;

  2、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统计;

  3、重点讲解用“正”字放就行统计;

  4、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

  5、巩固练习;

  6、小结”六个环节。《统计》初步知识内容不算很难,但有时比较繁琐,很多都要同学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需多合作,而在应到学生看图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在例2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讨论:你想用那种方法来记录?在这些方法中,拿一种最方便?你最喜欢用那种方法?让同学们回答了以后,再引导学生看统计图和统计表,并与例1的统计图比较,说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最后再进行小结,在让学生做练习时,很多同学都能交好地完成。

  在活动中能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但是,在这节课中,我没有很好地体现小组活动。在进行小组合作时有点像走过场一样,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统计》教学反思11

  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的统计的方法远远超过课本上出现的统计方法,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参加数学活动,感受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其实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学会”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索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以前,我也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但那些思考,是老师给定的具有一定方向性的问题中进行思考,禁锢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此次的教改我充分重视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实践。这样的教与学的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统计》教学反思12

  青岛版一年级教材第九单元第一课时为统计类知识配备的情景图是“我换牙了”。虽然学生正值换牙期,选材贴近学生的自身实际,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掉了几个牙,而且情境图中只体现了换2颗牙、3颗牙、4颗牙的小朋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太相符,所以我在教学前我先让学生搞清楚自己换了几颗牙,如果自己不明确,要回家问家长。在充分了解学生换牙情况下,设计并绘制了比课本更为详细的表格,把换五颗牙、六颗牙、不换牙的、以及换6颗以上的都考虑进去。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各抒己见的平台。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强化了学习统计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过程的激励性评价,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化地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生轻松、愉快地经历统计过程的`同时,不断地引导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广阔天空。感觉不足之处是:

  1、在实施教学中的教学技巧,有待提高,如何更好的把握好合作探究环节,如何做好练习还应再继续努力。只要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才能更好的驾驭好课堂!

  2、本课中的预设确实不够到位,在绘制竖式条形统计图的时候,部分学生问是从上还是从下开始统计。对于这个问题是教学前没有预设到的,所以,我便直接告诉学生从下面往上统计。今后备课还要细心,要预设更多的问题!

《统计》教学反思13

  通过这节复习课的教学,课后我进行了及时的总结与反思,有以下三大方面:

  一、好的方面

  1、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在感兴趣且较熟悉的“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生活问题中,复习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到用统计图来整理数据、说明问题的优越性。从生活中选择数学元素,会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2、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

  课上我是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如果要知道每个项目的人数占全部人数的百分比”,来引出扇形统计图及其特点,也提出的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根据获取的信息你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很好的调动啦学生的兴趣,也足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复习中加深了理解。

  3、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

  课标中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注重让学生动手算一算每个项目占总数的百分比,动手制作完成扇形统计图,在亲身体验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知识点。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对比学生还会进一步理解每种统计图独特的作用。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我结合我们组所有教师的好的建议,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4、集体备课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作为一名新老师,我没有上过六年级的数学课,别说是复习的课啦,所以很多知识点的表述及其提问方式,都是有待磨练的',所以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我就把问题提出来让大家指点指点。比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就扇形统计图的绘制问题要不要在本节复习课教学进行了拓展探讨,最后达成了一定的意见: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练习中去探索。在实践中得出,这个交流的建议是正确的。同学们很敢兴趣,尽管是紧张的复习时间,他们仍旧把自己制作上行统计图的的想法与我交流,为中学进一步学习上行统计图打下基础。

  二、不足之处

  1、 从统计图获取的信息中所提出的有些问题难度大,将简单知识复杂化了,不适于差生的学习。

  2、教学方式单一,整个课堂一问一答式的教学占据了多半,没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讨论交流平台。课后我深深认识到讨论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问题展形讨论,学生会相互补充,产生各种灵感和火花。学生在讨论中可以不断完整自己的知识。

  3、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得不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导致学生所提出的错误问题没有加以教正。如:喜欢足球运动项目的人比喜欢踢毽子运动项目的人多篮球的百分之几?

  4、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平时教学中不太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因此在这节课中对表现出色的同学没能给予及时的激励评价。

  三、反思

  静下心来思考,在整节课中存在许多以上不足之处外,还有一个就是自己本身存在的一些不太注意的细节,如:如果教学中语言更精练,提问更有针对性,让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一些,大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练习设计更有坡度一些,我想本节课效果会更好。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亲和力与学生溶为一体,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教师提供的丰富的生活事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探索中,发现规律、自主构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并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统计》教学反思14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该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折线统计图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统计图奠定基础。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成功之处:

  1、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德育渗透潜移默化。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改变了教材的预设,播放了“上海世博会宣传片”和“某地年汛情报道”两个视频,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与生活”的课标理念。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情境,我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及抗洪抢险取得胜利,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操,让他们体会到祖国的强大。

  2、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

  在“议一议”这个环节,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各部分的名称,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让学生在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既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又巩固了所学的新知。本节课,通过电脑媒体提供大量的能主动探索的、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能体验感悟的素材,使学生在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脑思考的主动性的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中,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发展了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的能力。

  3、注重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使他们能可持续发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读“某地年8月1日至8月6日水位变化统计图”时,先让学生认真读图,交流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学生一般都能获得一些直接信息,能看出图上各点所显示的数据及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这是表面的信息。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从这些数据组成的折线统计图中,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思考根据这些数据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信息。如:水位是在变化着的,水位从几日到几日是上升的?水位从几日开始下降?这些信息是需要学生根据数据观察、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的,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统计》教学反思15

  平均数是数学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教材注重了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有趣的情境中引入问题,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前,我先让学生观看课本情景剧“篮球比赛”,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结合情境图让学生作为一个小教练的身份来说一说你认为该换谁上场?有的学生会直接比较两名运动员第一场的得分,谁高选谁,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体力等方面的因素,我的应对措施是:换谁上场,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我们就只从运动员得分的角度来考虑换谁上场的问题。这样,就拉回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就有可能计算7号和8号运动员的总分,通过比较总分来选择运动员上场,这时会有学生产生不同的意见,教师并不急于给予答案,而是让学生去思考比较总分的方法行不行,为什么?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上场次数不一样,比较总分不合理,从而引发学生认识到比较两名运动员的平均得分,这样比较合理。让学生在比较总分不行的情况下产生疑惑——怎么办——于是就产生一种新的办法,要比两名运动员的平均得分,让学生感受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怎样求两名运动员的平均得分”?让学生自己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求和再平均分,另一种是移多补少。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

  三、练习具有坡度,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又体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选取的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如:巩固练习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第二题是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达标检测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些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不足: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简练而且讲的多,有的地方语言不够严谨。平均数的意义理解上,有的同学理解不透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时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