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30 10:00:2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统计》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统计》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统计》教学反思(集合15篇)

《统计》教学反思1

  我本次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例1及其相关内容。例1通过给定的某地区城乡人口的复式统计表,分别让学生完成该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2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并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合二为一,然后介绍这就是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聪聪提问:“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引起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一方面让学生从更高更宽的角度认识新的统计图和统计量,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建立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怎样根据新的统计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设计的4个问题中,最后一个问题“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是在前3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一.教学中的临时处理

  1. 因为没考虑到他们对已经学过的复式统计表读的不熟,所以,临时加了对学生读题的指导。

  2.看到他们画图时很困难,画出的图形不美观,不准确,我临时加进了一个内容:“如何把图画得美观,准确?”。

  二.教学的不足

  1.由于没有考虑到学生绘图的速度和水平在纸上和书上有一定区别,学生在纸上画的快些,在书上慢些,所以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中例1后面的练习及其和例一配套的做一做。

  2.对学生尝试合并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后的总结不是很到位,导致学生在总结经验完成书上的复式统计时,还有小部分学生做得不是很好。

  三.教法和学法

  我想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尝试学习:教师适当点播的教法学法。因此教学时,我首先为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首先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分别绘制2个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一说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

  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完成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得到提升。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一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让学生在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在统计知识和观念上加以提升:通过对这样的统计图的描述和数据分析,发现了很多信息,了解了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与意义。例1后面的“做一做”很遗憾没完成,它安排的是对四年级男生、女生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统计,可以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回答统计图后面的问题。第(4)小题可组织学生对本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分析和交流,发现本年级学生课外活动的特点,知道同学们的爱好和特长。教材呈现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设计及其策略

  1.把原教案设计中的“做一做”删去

  2.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做成作业单(一),便于学生完成。

  3.把教学中的尝试完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改为作业单(二)

  4尝试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后,教师做出详细总结: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时,首先注意看图标要求图什么颜色,然后,用铅笔和尺子根据统计表的内容准确地画好各项图标,最后按要求找出相应的颜色涂色。

《统计》教学反思2

  统计教学是数学课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这是因为统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密切相关。《折线统计图》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统计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对统计的进一步学习,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画折线统计图,并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得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画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和条形统计图的异同,并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呢?围绕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凸显以下几点:

  一、注重迁移和对比

  有效落实学习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迁移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在这节课中,我十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和迁移。比如,在导入阶段,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各部分名称,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把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通过这一手段的运用,学习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二、注重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表及里的,思维也是由浅如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了解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教学难点是能根据分析的需要,正确选择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效能,将书本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内容,为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本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看线段升降的几种不同情况变化看出统计图的变化情况,借助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将升降中的5种不同情况突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折线越陡,变化越大”,突出了教学难点,化解了教学重点,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为了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业,必须让学生运用真实的材料,从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奥运引入,再用孩子们熟悉的身高以及体温最后分析学习成绩的折线统计图,整节课采用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材料,让孩子们经历统计活动,体会数学的价值,并从中有机的渗透思想教育。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当然,课堂是动态的,教师事先预设并不能完全反映课堂的变化。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提高课堂掌控和应变能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统计》教学反思3

  邹显微老师曾对我说过,你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一代二”是我需要才产生的,统计意识一定要强烈,另外还要备学生,当课上发生一些突发状况的时候,正是考验一个老师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的好时机,老师需要再瞬间做出最合理的安排,还有二年级的学生是需要适当的夸奖和鼓励,老师要抓住这个特点,进行适当的教育机制设计。对此,教案我是修改了又修改。

  之前是自己对统计也没有深刻的认识,经过第一次的试教,我认真研读了教参,教案,看了教学实录,懂得了教授《统计》,必须要使学生建立“统计观念”,产生对统计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所以我着重在这几方面做了修改,

  如:

  1、在引导“一代二”的方法上,学生提出了多种方法,我都在课件上,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每种方法生成的过程,直观又形象,通过对比,学生意识到用“一代二”的方法是最合适,最好的,最后再延伸到到底“一代几”最合适,是得要看数据的大小的。

  2、第一次试教,因为自己都没有真正去渗透《统计》,所以虽然很多问题都有设想到,却只是过过场,使得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统计的意义,所以第二次,第三次的修改,我都告诉自己,每一个问题抛出,学生的回应,都必须是真正理解的,要充分让学生,想透,讲透,所以“一代一”和“一代二”表示的意思,我通过反复变着问:要涂几个?为什么?如果我要涂两个,表示多少?还有先是动画0——10,再到后来动画0——20,另外“一代一” 和“一代二”统计图的直观比较,等等这些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渗透“一代二”产生的意义。

  2、平时我上惯了高段的数学,接触的都是高段的数学,所以在最初备这堂课时,我对二年级的学生的特征并没有深入的去了解,而是想当然的以为,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好动,但是稍加管理,肯定还是会自觉,守纪律的,总之把她们想的特别“大人化”,所以在第一次试教的时候,学生的表现,就给我当头一棒,我自认为绘制统计图对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有点难度,但是只要我适当引导一下,就一定会,可是并不是这样的,学生知道什么是统计图,但是着手画,却这里出问题,那里出问题,忘记数标,图的乱七八糟,数字不看清,涂错位置,速度极慢,好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在第二次修改后,我设计了“一个和学生一起经历,重现画统计图”的环节——学生充分理解“一代二”后,她们说,我在电脑上动手画,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模范学习,回忆,这样在学生们绘制统计图的时候,很多问题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我讲的也没那么吃力,很多会出现的问题还是学生自己提出并解决的,这样省时我又省力,大部分学生也是真正掌握。

  但是即使再三修改,上课的.时候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的,对学生的备课还是不够,对教材的研究还是不够。。。不过不管怎样,出现的问题都是我值得去反思的,这堂课我上了三次,总结就是一次比一次上得有进步,却不会说上的好,因为每一次的授课,出现的问题,对我来说,都是一种经验,一种学习,这堂课,我还会再修改,再教,再反思。

  最后,我要感谢我们这组的成员,能把此次锻炼、学习的机会给我,虽然备课感觉有点辛苦,甚至备不出来的时候,有种崩溃的感觉,但是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谢谢!

《统计》教学反思4

  1、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看、想、问、做

  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因此,我紧密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利用班会课举行联谊会,问要买什么水果?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乐于关注。有了这样的情感,学生学起数学知识来,当然是事半功倍了。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如此以来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亲身体会调查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懂得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了数学问题。

  2、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张扬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想自己所想,问自己所问的,说自己想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会想、会问、会说。要学会肯定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帮助别人弥补不足之处。对别人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责,而是学会提问。形成一种老师、学生平等的在一起研究问题的氛围。教师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结果,还要抓好时机,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促进他们个性素质的不断优化。整节课学生不是静静的'听教师教,而是热闹的动起来。这是我呼唤学生 积极参与与合作交流的成功之处。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平等的气氛下思维开始了,头脑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效果渐佳了。

  3、评价形式多样化,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我注意到了对学生的评价,实现了方式多样化,既有语言上的激励,也有体态语的触摸。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评价方式我除了用以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另外我还进行了一个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尝试,我看到了学生在自我反思的矛盾斗争中增添了一份勇气,更增添了一份自信。

  不足之处:

  学生对统计知识掌握的不够到位,虽然本节课同学们一反课改以前的静而是勇敢的动起来。然而因为动使得本节未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只完成复习统计表这一块。另外,由于教师说的其他水果有很多种,教师例举的几个学生比较感兴趣,以至最后学生统计结果中选择其他的学生最多,最后还是没有决定好买什么水果合适。这是我在设计时没有想到的。从而可以看出,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有意识的,有计划的逐步培养。

  从而可以看出,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有意识的,有计划的逐步培养。

《统计》教学反思5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该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折线统计图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统计图奠定基础。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成功之处:

  1、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德育渗透潜移默化。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改变了教材的预设,播放了“上海世博会宣传片”和“某地年汛情报道”两个视频,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与生活”的课标理念。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情境,我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及抗洪抢险取得胜利,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操,让他们体会到祖国的强大。

  2、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

  在“议一议”这个环节,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各部分的名称,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让学生在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既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又巩固了所学的新知。本节课,通过电脑媒体提供大量的能主动探索的、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能体验感悟的素材,使学生在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脑思考的主动性的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中,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发展了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的能力。

  3、注重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使他们能可持续发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读“某地年8月1日至8月6日水位变化统计图”时,先让学生认真读图,交流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学生一般都能获得一些直接信息,能看出图上各点所显示的数据及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这是表面的信息。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从这些数据组成的折线统计图中,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思考根据这些数据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信息。如:水位是在变化着的,水位从几日到几日是上升的?水位从几日开始下降?这些信息是需要学生根据数据观察、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的,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统计》教学反思6

  我教学的内容是p35-36《运动会上的小统计》第二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第一是能根据条形统计图说出统计的内容和数量,会比较数量的多少,特别是在两张不同单位长度的统计图中进行比较。第二是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我教学的第二课时是在前一节新授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上一节课的延续和提高、拓展,对我来说公开教学课挑战练习课有很大的压力,但是在学校整体教研氛围的影响下,我们觉得基于单元教学的整体思考和实践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对我的考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目标的.确立与实现,引导与实践,谈谈自己的感受:

  1、创设学习情境,围绕学生熟悉的主题展开学习。

  本节课一开始就从北京2008奥运会的奖牌数开展导入,同时复习了前一节课所学到的单位长度的确定等等。紧接着,在观察了两张不同单位的统计图后,我请同学来说一说哪个国家的成绩好,这个环节引发冲突,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统计图中不能单看直条的长短来比较数据的多少,而应根据单位长度的多少来判定。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比较、分析数据、整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又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比较的方法。

  2、在练习设计上由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从竖着的直条变成横向的直条,学生觉得很有新鲜感,学习兴趣也很高涨,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能掌握制图的关键,就是要交换横轴和纵轴的统计数量和统计项目。而在最后的环节,我是请学生课前收集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让大家一起欣赏,从而感受到统计图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体会生活中数学思想的重要性。

  但是,在这节课的实践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的,比如对学生已有掌握的知识把握的还不够,出现预设和生成的之间存在差异,这也对我今后的教学敲响了警钟,要在备教材的同时更要做到备学生。

  整节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还是能充分利用知识的规律性,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以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真正实现了现实化、活动化、自主化、小组合作化,使学生学得有益、有效,作为教师的我也成为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整个过程,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极高,在不断地探索中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我也在练习课的尝试磨练中跨出了一小步!

《统计》教学反思7

  本节课,我采用实验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自主想办法,亲自动手操作,带着解决问题的兴趣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生成的理解;同时,在课堂上,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肯定,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采用师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充分肯定学生,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探讨他们的想法,激励他们继续自主推进知识的深入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体会收获时,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相互补充知识的遗漏,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全面,能力得到更进一步提高。

  课堂上,我选取了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主动的拓展思路,解决问题。就在学生不断的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同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问题,学生也能有意识的用统计知识来解决问题,并更充分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在本节课中,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出统计图的绘制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生成,轻松获得知识,并提升将知识运用到今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更紧密的联系起来,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加学生今后学数学、用数学的强烈愿望。

《统计》教学反思8

  今天,我与学生共同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这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已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而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与其大同小异。所以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小组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通过学生的预测、观察,发现了解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以及与条形统计图的异同。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方面:

  一、精选素材,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因此,我在设计的时候特别注重统计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备课中我发现教材中的例1是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图,考虑到与我们学生的实际不相符,于是我尝试进行了改变,用中国代表团历届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来代替例1,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民族自豪感。所以我在创设情景这一环节中,利用奥运会的相关知识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加强联系,了解不同统计图特点

  统计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我在教学中加强统计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一是在有效迁移中引入。我首先出示了中国代表团历届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统计表,让学生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并从中获取一定的信息,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接着直接出示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明确课题)以条形统计图为基础引出折线统计图,加强了两种统计图之间的联系;二是在充分比较中发现。引导学生对两种不同的统计图进行充分的比较,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比较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三、关注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是思维的艺术和体操。”一堂缺少思维的数学课,即使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配合得再默契,也算不上一堂好课。因此,我重新选择了学习材料,力求让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收获,能积极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首先,老师出示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小组交流作图方法,而不是由教师直接教给学生作图方法,这样的设计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动手实践、阐述理由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他们活跃的思维,凸显了个性。其次,在给出两个身高统计表后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时,学生联系实际,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判断,并在这样的对比中,更深地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最后,在想象某位学生的身高统计图的折线发展趋势时,学生想到了成年后身高折线的变化趋势,培养了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数学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大课堂的数学教学观。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旧代新,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但在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如: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学生在制图的过程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后面的概括也变得较为仓促。个别学生出现了制图不完整、忘记标明数据等情况,这都是被忽略的。课中我还安排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的欣赏,由于时间不足,也没有展示出来。同时,教师语言启发性不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统计》教学反思9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扇形统计图,你想了解有关扇形统计图的哪些知识呢?

  生1:我想知道什么是扇形统计图?

  生2:扇形统计图的作用是什么?

  生3: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师:那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请同学们拿出题卡,计算一下。

  生:我是用总量乘百分数,得到的。

  师:你能根据百分比的大小找到相应的扇形吗?

  生1:根据百分之二十六,我知道应该是圆的四分之一多一点。

  生2:根据百分之三十三点三,我知道扇形大约是圆的三分之五。

  师: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一个扇形统计图呈现在我们面前,大家可别小看它,在她身上有许多奥秘等着你去他就发现呢?小组合作交流:

  (1)图中的整个圆表示什么?

  (2)图中的圆分成几个扇形?每个扇形分别表示什么?

  (3)扇形的大小反映了什么?

  汇报交流各自想法。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我们要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节课,我注重给学生创设积极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初步感知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在落实知识目标的同时,能力目标也得到提升。做到了不仅“知其”,更“知其所以然”。在统计教学中,学生已经学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有一些基本认识。但学生没学扇形,却要学习扇形统计图,这就要老师居高临下,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是基于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圆的知识。但是,学生对于扇形的知识尚属于空白,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从扇形的感性认识入手组织教学。首先,我带领学生复习我们已学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让他们回忆统计图的作用和优点。接着,我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自学教材。在学生自学时,出示学习提

  在学生自学后,交流学习效果。在讲到扇形统计图是把什么图形分成若干份和用什么线来分的时候,趁机介绍扇形的知识,让学生感知扇形是圆的一部分。对于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分组交流讨论,凭着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想法来探索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我在这里面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不再是绝对的主体的作用。在教学中,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统计》教学反思10

  借用北师大版教材的“三个读懂”来做今天的教学反思。

  一、“读懂教材”

  初读教材,我认为这一节课有三个教学价值。另外,起初我觉得教材里的条形统计图不必让学童画出来。当时我想,一节课四十分钟,画条形统计图就要用到十分钟,多耽误时间,这节课是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在作业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并不会画折线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设计统计图的纵轴和横轴是一个旧知识,但是教材以条形统计图引入,兼具复习的作用,同时又引导孩子注意到这两种统计图制横轴和纵轴的方法是一样的。教材这样设计真是独具匠心。即便不画,书中有一个问题,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如果这个问题追问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也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比如,看横轴,我们知道了年份;看纵轴,我们知道了人数。把这个过程说一说,就加深了孩子对横轴和纵轴的理解。因为制图时制横轴和纵轴实在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读图它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让学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这是一个重点。孩子怎么能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呢?我觉得有两个策略。一个策略就是比较。横轴,一样;纵轴,一样;每一年份的具体数量,条形统计图是用竖条,折线统计图使用点;接下来还有一个比较很关键———条形统计图的每一个数量是单独的,而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平平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平平的,这就是变化,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现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平缓,变化不明显;折现平平的,就是没有变化。关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觉得学生必须要经历这种比较的过程,才会使他们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很清晰的认识。这个比较的过程还有一个价值和意义就是———让孩子在例二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了解每一步绘制过程的必要性。比如,点是必须绘制清楚的,因为它表示的是具体的数量;绘制过点之后还要把点连起来,这样才能用折表现出变化。第二个策略就是让孩子到折线统计图中找到在条形统计图中获得的信息。这个策略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看折线统计图。比如在条形统计图中,1998年是占了3个格子的竖条。表示3万人;在折线统计图中,1998年是在第三个格子点一个点。还有一点,我觉得二者的区别在绘制方法上,观察背景,条形统计图的背景是空白的,而折线统计图通常用坐标格作为背景。通过查找资料,我发现人们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时候通常都会利用坐标作为背景描点连线。也有不使用坐标的,但很少。

  看,简简单单的两幅图,通过阅读教材,能够解读出这么多的教学价值呢。

  我觉得我的课堂就是缺乏这样的细致的学的过程。孩子必须塌下腰来学,课堂才有真实的感觉。我感觉自己这节课上的假就在这里,双方都很客气,蜻蜓点水,礼仪性的对知识做了一些简单的交流,没有对学习的知识做很深入的思考,这真要不得。拿过教材之后,我只是看到了完整的两幅图,但是,怎样才能深入浅出的用好教材,真是需要我细思量细琢磨细设计。上过这节课再读教材,在这两副主题图的使用上,我梳理出了这样几个教学价值————

  1复习条形统计图制图的方法,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制图的方法做铺垫。

  2运用比较的策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运用在折线统计图中找到条形统计图中呈现的信息的策略,学会读折线统计图。

  再者,为什么例一和例二要分开教学呢?我认为一体下来比较合适。因为例一孩子们只是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还没有进行数据分析,也没有尝试完成折线统计图的一部分也没有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些合理的数据分析。把例一和例二分开了,就是把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怎样运用分隔开了。

  二、读懂学生

  在今天的课堂上,有一个很细微的声音,用很没自信的声音在说:“比如,男孩和女孩,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这番话没头没尾,放着书中的例子不用却另起炉灶。后来我才明白过来,其实我是错过了一个很聪明的孩子的很聪明的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据一位专家介绍,曾有老师上完课问过这个问题,他觉得条形和折线的许多功能都是相同的,有什么必要还学其他的呢?这就是离散量和连续量的'刻画了。条形统计图一般都是刻画离散量,比如几年或几个月的数据对比。而折线统计图则更多的是刻画连续量,比如,一个人一天的体温等。孩子真是很有数学学习的天赋,他朦朦胧胧的感觉到了这两种统计图的区别。孩子第一种举例说的男孩和女孩,可不就是两种离散量吗?孩子举例想说明的女孩连续七天做的花,可不就是一组连续量吗?“离散量”、“连续量”,不必让学童了解这些专业术语。但是也许可以举两个例子,比如,班级里面七个小朋友的跳绳考试成绩;一个星期的温度的变化。让孩子考虑一下选择哪种统计方式比较合适。

  课堂瞬息万变,有时候囿于我们的本体知识的匮乏,真是很难在瞬间读懂孩子的想法,读出这些想法里的精彩和智慧啊!但是我们可以关注,多问一问自己孩子们为什么会这么说。

  三、读懂课堂

  今天的课堂,刘义恺一个人和全班小朋友“单挑”,当孩子们都在异口同声的认为折线统计图优于条形统计图时,当孩子们都在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时,刘益恺坚持认为,条形统计图也可以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呀。这里有一个思辩和交锋。很可惜,当时我没有让孩子们不仅辩,而且把各自的理由说一说。这表现出我应对课堂偶发事件还缺乏教育机智。如果把各自的理由展开说一说,比如说,折线统计图怎么表示变化的?折线统计图的各个具体的数量连在一起了,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线。向上折的时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时候,就表示下降;平平的时候,就是没发生变化;看,上升下降平平的,这就是变化呀,也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靠它的折线。还有呢,当折线比较陡的时候,变化就大;折线比较平缓,变化不明显;折线平平的,就是没有变化。那,条形统计图能不能表现变化?看,柱子的高矮,我们直观可见,这不就可以很直观的表现出变化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不是谁取代谁,以及谁比谁在某一方面有优势的问题。是的,确实不是取代的问题。教参上为了说明折线统计图引入的必要性,说折线统计图能表现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但是,数量的变化,因为条形统计图很直观,所以一样看得出来呀,从中我感觉,我的数学课还上得太假,当一个问题一个交锋真的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时候,我们肯不肯舍不舍得会不会让孩子去交锋?假如真的这样一交锋,孩子们对两种统计图的认识就更加深了,其实这是加深了知识之间横向的联系啊。这个课堂偶发事件使我掌握了一个策略—今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一是不能放任,二是要立刻把思辩双方组织起来交锋。不要让孩子们只是坚持论点,更要紧的是拿出论据来。

《统计》教学反思11

  在这堂课中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做得还好的:如整堂课中我使用了笑脸来作为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或是维持纪律的一种有效的手段,特别针对一年级的小朋友。在这堂课上她为我上课帮了一个很大的忙。

  去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一群陌生的小朋友,本以为调动起课堂气愤会很难,更何况要学生40分钟都跟着你的思路走,可就是因为笑脸的帮忙我做到。了。时刻关注学生整堂的一言一行。我所设计的情境都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活动,富有童真童趣。40分钟下来学生并没感觉到累,而是在快乐的学习。在学生的全体参与活动中学到了。

  做的不够的有很多,如:这虽然是一堂新课程的课,但也不能忘了最根本的理论。在这堂课上我对什么叫统计,什么是统计图、统计表,我没有做到很好的指点,于是有老师问到:他们真的能区别这是统计图、统计表了吗?是啊!这些关键的数学概念性的东西还是需要老师点到的'!

  在如何引导提数学问题方面,一直都是我的弱点,怎样很好的去引导呢?今天听了金竹小学的翁老师引导让我受益非浅!如:学生知道了喜欢吃苹果的比喜欢吃香蕉的多5个人! 老师把5人遮住,问:这个5人不知道的时候,怎样问呢?我想还好需要多让学生去说,尽量的提。老师在做一些总结。多说、多想对学生都是有帮助的。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去研究的!

《统计》教学反思12

  “统计”在本册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是单式折线统计图,总复习《统计》教学反思。复习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这种统计图的特殊功能,在折线统计图中,既可以看出每个统计数据的绝对数值,也可以看出数据变化的整体趋势。除此之外,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地提出问题,也是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想自己所想,问自己所问的,说自己想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会想、会问、会说,教学反思《总复习《统计》教学反思》。 要学会肯定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帮助别人弥补不足之处。对别人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责,而是学会提问。形成一种老师、学生平等的在一起研究问题的氛围。教师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结果,还要抓好时机,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促进他们个性素质的不断优化。整节课学生不是静静的听教师教,而是热闹的“动”起来。这是我呼唤学生“积极参与”与“合作交流”的成功之处。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平等的气氛下思维开始了,头脑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效果渐佳了。

《统计》教学反思13

  我教授的《统计》一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复习条形统计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在教学这节课时,我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分析中,使学生能看懂条形统计图,并能对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本节课精心设计,集体备课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现总结一下,为以后积累经验。

  1.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如:我校近年来学生近视眼人数的变化,同学们跳绳的情况等,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重视学生己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学生己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3.练习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本节知识结构的特征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精心设计了三道练习题,分别为:一是基本题,通过看视频,

  自己设计条形统计图。二是变式题,对比出示两个统计表,提问应选择条形统计图还是选择折线统计图。三是综合题,通过某市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解答问题,提出问题,进行预测。练习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教学节奏明快。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问题解决、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使能力得到发展。此外也照顾了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使情感得到了满足。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

  1.自己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数学素语表达不准确,练习中的每一环节拖拉,浪费时间,造成了前紧后松的局面。

  2.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自己本身的.语言匮乏,没有带动全体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对于有争执的问题,如第2、3题,应让学生争辩起来,这样才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应该是仅有的几名学生回答。

  3.多媒体操作水平不过关,反应的速度慢,特别是多媒体的操作,让自己心烦意乱,还应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思考。最后,我想说的是,感谢学校领导对青年教师的重视,给我们这样展示自己和向别人学习的平台,不厌其烦地对自己的辅导和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不会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尽快成长起来,做一个让领导放心、学生热爱、家长满意的小学教师。

《统计》教学反思14

  片段一:借助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统计意识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上星期,陈明在家里的阳台上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在他的精心照顾下,小鸟的病好了。可是,陈明却犯愁了,小鸟好了以后该怎么办呢?我们能不能帮他想一个好办法?

  (话音刚落,同学们便议论开来,都在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把小鸟留在家里比较安全,每天还可以给它喂好吃的。

  生2:可以把它送到动物园让那里叔叔帮照顾,还可以跟它的很多好朋友玩。

  生3:让小鸟飞回大自然,回到爸爸妈妈的身边。

  生4:可以把它送给喜欢养鸟的人。

  师:小朋友想了这么多的办法。陈明到底该听谁呢?

  生:老师,我给你出一个主意,看全班小朋友最喜欢哪一种,就选那一种告诉陈明。

  师:我们怎样才能把全班的意见提供给陈明来参考,让他选择他喜欢的方法去做呢?

  片段二: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统计的过程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校门外面的青海路和珠江路的十字路口来调查一下各种机动车的车流量,要求合作完成如下作业:

  (1)统计在10分钟内通过十字路口,各种机动车的辆数。

  (2)把统计到的结果制成统计表。

  (3)根据制成的统计表,说说你有统计后的感受。你想对交通警察提出哪些好的建议?

  (活动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学生实地调查统计,合作完成作业。

  回到教室展示作业,汇报总结。

  师:请各组汇报一下你们组实地调查统计的结果,展示一下你们的作业,同时自我评价一下,说说通过这次调查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们先绘制了一张简易的统计表,用划“正”的方法统计出各种机动车通过十字路口的辆数,我们认为统计的时候一定要先分工,在合作,不然就很难统计到正确的结果。

  生2: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路上的机动车非常多,说明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车多了,交通不安全了,我建议交通部门要在我们这个十字路口装上红绿灯,以保证我们的安全。

  生3:我建议交通部门在路口建一座立交桥,行人从桥上走,这样一定很安全。(笑声四起)

  生4:我们组认为统计要非常仔细,一不留神,车子开过了,统计不到正确的数据了。统计时不一定用划“正”字法,我们组用的是用各种符号来统计的,大家认为比较好。可以省去一些麻烦,而且很清楚。

  ……

  [解读片段一]:

  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学习的前提。如何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引导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必要去进行统计,这是非常重要的。上面的设计就是选择了当今社会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环保作为引子。课的伊始,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根据素材进行统计,而是创设“小鸟病好以后怎么办?”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学生思考、争辩的话题,以情促知,创设了情知互动的愉悦氛围。由于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激起了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从问题的提出到寻找解决策略。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有必要去统计,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环保意识和人文关怀。

  [解读片段二]:

  这一片段的一个亮点就是教师把传统封闭式的课堂延伸到了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让学生在“蓝天白云”下、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学习统计知识。在统计的过程中老师没有为学生提供现成的信息、思路,而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场景,提出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共同出主意、想办法,体验怎样去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不同的形式呈现数据,在这个过程中统计活动已成为学生解决问题一种需求,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种学习目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亲自经历了、体验了统计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获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经历了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也使学生在课外调查中享受到合作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

  [解读]

  一、研发了数学教学的广延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接受信息渠道的日益丰富,学生学习数学已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数学课内、课本内,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应扩大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前苏联科学家卡皮查认为:“数学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为此,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进生活,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组织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增大信息量是十分必要的。据此,教师要打破原有的“鸟笼式”的课堂教学旧制,把周围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案例一打破了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狭隘性和封闭性,建立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拉近了知识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感悟、学习、掌握知识。因此,作为教师要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室外,延伸到工厂、农村、社区、大自然环境中去,使课堂变得博大、丰富、生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二、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活动应当是社会性的。”作为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数学学科。就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虽然数学的内容上抽象的,然而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出适合学生接受的原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他们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的乐趣。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究问题的大舞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一方面,将数学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数学实践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即在数学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实践数学,真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在教学中,我们要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去探索数学知识,思维就能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能力得到发展。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三、凸现了数学教学的自主性

  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认识的能动性、情感支配的自我性、师生之间知识的差异性等等决定了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应该主动掌握新知识、形成自己的智力活动,能够评价自己和修正自己的初步认识,能够按照事物的变化规律把理性化的东西具体化。由此看来,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而教师的职责就是促使这种探究的顺利进行。著名数学家波利亚也曾说过:“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相信学生,承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反对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客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要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体能力。上面的案例中,教师创设了“到十字路口调查机动车的车流量”这一活动学生完全可以胜任,也是有趣的,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没有过多的讲授,只是在做“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工作”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唤醒每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个学生自主潜能,充分地、自由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四、蕴涵了数学教学的发展性

  “教学与发展”是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永恒主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的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片段一以“受伤恢复后的小鸟该如何处理”这一话题引入新课,在数学课上渗透环保意识,为学生将来踏上社会树立起环保意识从早奠基。片段二,通过对“十字路口机动车统计”这一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交通安全十分重要,面对当今交通中存在的问题,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这些可能对以后交通部门整改交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从中同学们也积累了一定的交通知识,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的课堂应尽量使知识极其理解和掌握从属服务于发展。

《统计》教学反思15

  首先,我试着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方面做了一点尝试。

  1、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标准》指出::学生应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对数据的统计过程要有所体验,要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选择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其次,让学生参与统计的全过程,在自己的'体验过程中了解一格还可以表示2个数量甚至更多,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掌握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猜测推理的能力。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接触过简易统计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一些简单的预测;学生要参加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在方格纸上画出条形统计图。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组织学生参与统计活动时,教师应该精心创设情境,鼓励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体验到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能看懂生活中常见的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重要的数学素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展开讨论,做出分析,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上,而是着眼于让学生感受统计问题的产生,体验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学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这种需要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内在动力。

  其次,我又试着在教学的安排上做了一点尝试。

  1、授课的大部分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共动。

  具体细节:在填统计表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报数我填写。我的想法是: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具体更直接的看到图表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下将知识内化。但也有让学生独自完成的学习活动,我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行,感到只有“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如: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师的语言不简练等等。真诚的希望各位教师、领导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沿着准确的教育方向,走进学生,走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