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06 09:59:0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1

  摘 要: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新课改实践中求真务实,超越自我的批判精神从来都是教师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反思我们相对落后地区(其实差距很大)历史学科的教学,仍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反思一:重视史学理论的学习运用

  新课程突出文明史观的地位,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新史观也得到重视,但唯物史观的传统(正统)地位动摇了吗?传统史观与新史观的结合对很多年青教师来讲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离开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彻底抛弃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那我们的史学标准又是什么?难道神学史观、宿命论史观、英雄是史观、实用主义史观不会抬头?我们坚守的意识形态阵地能放弃吗?如果专家能为教师编写一本史观理论方面的导向性书籍,教师认真地学习研究后,也许能够处理好唯物史观和新史观的关系。当然,我们需要和而不同的开放意识,关注现实的现代意识、放眼世界的全球意识、辨证思维的历史意识、多元创新的发展意识、前车之鉴的成长意识和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但史学的灵魂(唯物史观)是不能模糊不清的,它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反思二:整体把握课程资源,取舍有度

  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系统学习和指导,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粗浅,淡化其核心指导地位,往往抓住教材不放,并辅之以教辅资料,结果教学呆板,思路狭窄,拓展有限,没有深度。但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尤为关键,大到一个模块,小到一节课、一个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处理好新旧教材的关系,要特别重视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新教材中没有涉及的旧教材内容教师必须坚决放弃。(2)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必须吃透每节课的重、难点,拓展有度。(3)不能死扣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历史高考命题的核心资源,但高考命题也会重视其他各类命题资源(历史类资源、历史题材类文学艺术影视作品资源、非历史类资源),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教师应正确理解高考题与教科书之间对立统一关系。要善于运用教师自身的人力课程资源、学校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校本课程、互联网等课程资源。(4)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重视教师用书的引导作用,在教师自身经验和教学实际(学生基础)的有效结合中进行多种设计选择。

  反思三: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

  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引领着教学方法的`新潮流。作为教师首先要积极响应,至少掌握一两种新模式,关键还是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角色关系,必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创新的课堂核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个性创新。要客观辨证地审视传统教学法,讲授法至今仍然是非常好的最见教师功底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年青教师首先要运用好这一方法(多看百家讲坛,肯定受益匪浅),我们不应一说改革就六神无主,或者飘飘欲仙,必须脚踏实地,做到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随便拿一个课件,照“件”宣读一节课,这样肯定不行,在课件资源十分丰富的条件下,必须注意两点:(1)学生的实际水平(地区差距);(2)取舍有度,切忌滥用课件,华而不实。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创新,形成自己特色且符合实际的教学法,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反思四: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养成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崇高人生理想。要落实这些培养目标,首先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在教学中要走出知识文化的狭隘圈子,站在文明的高度,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道德(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合理部分)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纠正多元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和短视意识,不能看着学生成为道德成长中的“白眼狼”。要引导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中快乐成长。要关注现实,在自我意识膨胀和性格脆弱的独生子女教育时代,培养坚强意志和合作精神尤为重要(事实上被忽视了),这是我们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培养学生对国家的忠诚是历史课程不变的真理,也是历史教师永恒的追求。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2

  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教学理念和观点的体现、课程标准的落实、新编教科书的运用等,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质量展示出来。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是我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宝贵的想法,以便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共勉。

  一、实行新课程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新课程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推倒重来”的感觉,在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关系时,存在一种“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思维倾向,应该引起重视。

  我认为应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两个辨证关系:

  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但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

  二是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二、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

  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三、倡导教学形式多样化,但不能丢弃教学重点。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而对教学内容重点的把握,一堂课的时间有限,需要选定重点的内容,组织重点的活动,而重点活动是应该围绕着重点内容来设计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教学,而是舍本求末,追逐形式,或是就一些枝节性的问题组织讨论;或是对重点的内容轻描淡写,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的内容上。

  教学没有重点,就不能带动全面,就没有突破,也就难以给人以深刻印象。而选错了重点,也就选错了方向。确定一堂课的重点内容、重点问题、重点活动,是教师在备课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认真地考虑分析。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但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现在学的方面,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进行。因而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任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这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误区。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远不成熟,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五、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等同于教学现代化。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但是,有些教师却使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有些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是学生就象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还有的教师以多媒体的运用代替“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出现“电脑打开,学生闹开,教师跑开”的不良现象。有的教师以多媒体手段排斥其他教学手段,无限推崇软件教学而忽视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如何与课堂讲授紧密配合,使师生的活动与技术的支持成为一种同步的过程,而不是分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录象多长时间效果更好,要不要对影视材料进行剪辑?运用网络上的材料和影视文学作品于历史教学中,是否要有必要的区分和交待?这是我们教学中使用选择多媒体时要把握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使用多媒体只能是舍本逐末。此外,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每位历史教师要牢记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切不可喧宾夺主。教学中,要根据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并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数量或质量,而忽视了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我们来说任重道远。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3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改倡导全人教学,强调课程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下面简单回顾一下我所做的一些英语教学工作。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创设各种情景,孤立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3.孤立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英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其它发展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生有困难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辅。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

  评价可以使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反思及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价或采用测验及非测验形式,平时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回答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改进的成绩,及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某方面进行及时的评价,如有口头评价、等级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等方法,充分发觉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测验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侧重于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减少客观题,增加主管题。通过评价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新课程改革不是纸上谈兵,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学习,积极进去,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在改革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愿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4

  在现阶段下,各大学校为了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地探讨教材改革,大多地方已经普及了新课程下的教材,寻求教学方式和教材相结合,更好的促进高中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

  1现阶段高中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

  1.1教材中内容需适度进行调整

  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对于教材以及辅助材料的选择可以有多种方式,为了提高高中英语的教学水平,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来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可以将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也可以进行相应的删减,这样可以有效的进行讲解,不会出现为了讲教材而讲教材的情况。因为这样的话,教师教学就会容易出现分不清主次,学生学习来也是重点难点不好区分,对于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的完成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书籍选择,可以区分精读读物和泛读读物,精读是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词汇和语法的知识。泛读主要是以阅读为主,让学生提高英语的语感,为后期英语能力的提高起到有效的帮助作用。

  1.2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需开展适合能力水平的听说活动

  一些教材内容涉及的听说读写的难度大多超出学生现有的掌握水平,一般都是听力语速快,单词生僻或者话题冷门等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这些难易理解的可以进行指导和点拨,过度难得材料就要果断舍弃,不要为了练习而练习,要以学会为目的进行目标训练才是首选,机械的反复训练反而会让学生厌倦,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所以,开展英语方面的听说读写相关的训练,要结合学生实际,选取适合学生的话题,即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让学生提供一些题材,这样就可以刺激学生的兴趣。1.3需更加注重词汇的讲解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学生对于一些英语词汇的要求是能够使用,根据学生的实际,对于所有的词汇,不可能全部都做到掌握,而且一些材料的词汇量很多,而不都是重点词语,所以,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只需要掌握利用率高的词汇即可,其他的词汇可以在提高语言素养方面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基本词汇和生僻词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有重点的学习,对于一些新词可以在听说读的过程中去接触,这样可以扩大其词汇量的掌握。

  2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教材的优势特点

  2.1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口语技能

  对于以往教材来说,新教材内容更加充实,在好多地方都是以提高高中学生的口语能力而设计的,所以,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特点,来重点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培养,不断的加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那么,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就是要让学生多练习,从而不断的提高英语口语的能力和英语的综合素质能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才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2.2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才发展产生了新教材。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英语口语、写作以及交流等各个方面。教材的改革,对英语教师的能力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高能力的教师才能更好的利用新教材,将里面的内容更好的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能力的快速发展,以适应社会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3新课改背景下改革英语教学的方式

  3.1丰富教学内容

  语言学习的最重要的就是兴趣,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推动学生学习英语,对英语不再排斥。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课堂氛围,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特点,注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练习交流对话,来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断的提高其思考能力。

  3.2新课改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方式转变

  以往传统教学均是教师占有主导地位,为了适应新课改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教师备课的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将重点知识内容进行归纳,这样学生就可以有重点的学习。另外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了让学生更加灵活的学习英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课堂氛围轻松、愉快,这种开放性的课堂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打造高效学习的课堂。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需求,来设计课程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从而高效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

  3.3充分发挥微课教学方式的作用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教学方式也在随着不断的改变,微课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它主要是利用丰富的材料资源,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便利。其中,阅读在英语学习中占有很大比例,微课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以及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

  4结语

  综上,对于高中阶段学生的英语教学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以学习英语为兴趣,以达到能够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要求,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这样学生能够在日后英语应用中,就可以得心应手。所以,在英语这门学科的学习中,教学内容和教材相结合,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综合素养,旨在培养成为社会综合型人才而努力。

  作者:于艳丽 单位: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许秀玲,新课程改革下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策略[J].学周刊,20xx(23):142-146.

  [2]李红霞.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xx(04):121-122.

  [3]冯玉娟.分析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05):52-53.

  [4]王蔷.MichaelHarris.SeniorHighEnglish[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7]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xx,25(12):9-13.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5

  新课程改革正以崭新教育观点、教育视觉及其巨大的震撼力冲击着当前的国民教育,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教育为了能够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也在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茶的改革.一个好的教学方式,应该像美国学者梅里尔·哈明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有价值、有尊严;流淌着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自主性—学生们能正常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的主动学习;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支持;察觉—学生是机灵又富裕创建的,他们知道身边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感受周围的人群的思想与情感。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启示下,我结合自身教学方式以及专家的教育指导,感受深刻。

  一、课程改革对语文课程教学方式的新要求

  语文教学应该以新型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其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宗旨在于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相应的,也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这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是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

  授业、解惑”的地位相对力的,虽然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式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或常规的角色。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老师还是“催化剂”,他得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

  当前课程改革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现代教育技术成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明确指出在教学进程中应该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来“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说明教育技术应用不仅仅是传述手段的运用,而且涉及技术应用背后更为关键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更新,也要求教师重新认识、改变某些传统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控制方式。

  二、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应该与时俱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小学语文教育思想:调整小学语文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机制,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开放型语文教育教学新模式,并建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过去单纯笔试和一卷定优劣的语文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已不能全面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改变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习成长

  的主动性,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能读书、自思自悟代替教师的全程指导、一味讲问、指令教授;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教学行为,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让每一个教育对象的个性都健康发展、自身潜能充分发挥。

  三、面对新课程的新变化语文教师如何应对

  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1、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在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2、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新课程综合型教师,要求教师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3、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角色。需要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知识传授者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4、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总之,新课程带来了新教育。

  四、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理论下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

  语文教学就像线一样把学习理论、学习方法与其他课程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强调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整体协调,有机融合,并使各个要素发挥出最大效益。其操作过程如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教师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制定出教学目标,设计

  出教学任务,将任务呈现给学生后,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分析,确定要学习的新内容。学习完新内容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疑难解答。另外,通过同学的结对交流、学习讨论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寻求帮助。在此过程中,学生还要不断反思,最后,对任务作出评价和反思。

  五、教师对语文课改的思考

  1、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语文教学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为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

  2、立足学生主动、全面发展。语文课程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科学教育应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主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此外,立足学生发展还意味着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科学教育也应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格。

  3、体现课程综合化。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课程综合化不是各分科课程的简单组合,更不能不顾教育实际为综合而综合,课程综合化的强度和范围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验,课程综合化在我国需要一个合理的发展过程。

  可以预见,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将有利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

  “以德育人是根本”的素质教育思想。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教育创新的今天,小学语文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其教学应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6

  新教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知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新教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反思,应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的条件下形成的,教师没有自我实践和反思的意识。知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已有的即成的东西,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没有创新,没有发展,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系统学习,积极的对自身的教育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来指导教学实践。

  地理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学习方面的培养,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培养现在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程中有大量的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的效果与预期效果有较大反差,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践应用中产生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实践应用中产生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发展并逐步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3.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重难点的处理、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视为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时的监控,然后在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

  我们知道,新课标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学生在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积累经验,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探究性、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4.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重要认证的反思自己的言行,如是否从权威的教转向师生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是否有优良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情感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例如,在“全球变暖”一节的教学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我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并不可怕,因为原始大气中充斥着二氧化碳,可是照样诞生力生命,并演化出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这个观点与教材内容正好相反,我当时不假思索地就对他的这种观点进行了否定。但是在课后反思中,我深感这样做会扼杀学生积极搜靠的兴趣,大胆创新的勇气。于是,在第二节课上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了自我批评,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肯定各种有道理的观点,允许各种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中闪耀、碰撞,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

  5.总结

  众所周知,过去为例巩固“双基”,我们的教学往往追求对学生内容的“标准化”理解和“课本式”“教参式”表达,强调解决问题的常规思维、逻辑思维、唯一答案,对学生的'质疑、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压制、回避甚至简单否定的做法。这种大量进行的反复式的“操练”,让学生学会的只是“复制”知识。而新课标强调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并能给于及时、适当的匡正。

  地理是一门理论性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是来源于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作业练习,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我们的地理作业必须式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是要教给学生“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要侧重与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

  多一点教学反思,就多一些科学研究。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让我们携起手来,更新观念,用于创新,共同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以崇尚科学的精神,积极投身于地理教学改革的大潮中趣,为培养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7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同学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我校去年起在全校开展“先学后教”、小组合作学习的生命课堂改革。教师是课堂改革的实施者,课堂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作为班主任和科任课老师的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在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既尝到了这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甜头,也有不少的困惑。

  首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分组时尽量采取男女搭配,优、中、差搭配,学科平衡搭配四人就近组合的原则,这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才能起到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效果;另外在日常管理中也采取小组捆绑,从学习、纪律、卫生、就寝等方面对小组内用操行评定分整体评价,每学月对操行分高的小组和学习中进步最大的全体组员进行奖励;在学习中,尤其在课堂讨论中,小组全员参与,尽量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多给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同学面前有敢于开口讲话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益高起来。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学生通过导学案,明确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先学。教师再在课堂上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通过“学生的学”,再确定“教师的教”。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利用推测,查阅资料等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生命课堂的主人。

  另外,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实践证明,小组竞赛比个人之间的竞争更能激发全体学生产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更能保持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教学活动中学生有自主权和选择权,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交往双方是平等的合作式的,彼此尊重对方,相互信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增强其主体意识。

  但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备课是关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更深层次地去理解和认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精髓。尤其是在“先学”与“后教”环节中的练习设计得不够理想和充分。此外,还要探讨学习“兵教兵”在“先学”、“后教”和“当堂训练”环节中的应用,让每位有能力的兵能主动教,另一个兵能主动地去学。我相信只要坚定信念,不断探索,总会开出绚丽之花。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8

  我从事初中思品课教学工作接近十年。回顾教学经历,有苦也有乐。现结合自我工作实际进行反思,回味成功与不足。

  一、依据教材,传授知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依据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用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主动提问,有重点的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疑难,到达教学相长的效果。我做到:1、深刻把握教材,依据课本设计问题;2、密切联系实际,认真分析解决。教师既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又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的潜力;3、教师注意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原因,探求解决途径和办法,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

  二、理解掌握,及时复习训练。

  教师将课本读薄,深刻把握课本,把课本放入教学的“大环境”——时代背景和“小环境”——教学背景中,把课本读厚,赋予课本以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获取知识和技能。课堂上,我做到了:1、深入浅出,引经据典,问题互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本;2、不失时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我的学习、生活实践,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内化教学资料,深刻领会课本,读懂课本;3、及时带给时光、空间,趁热打铁,让学生尽快记忆、理解,将课本纳入心中;4、展示必须数量、质量上乘的练习题,与新课标接轨,与中考衔接,限定时光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千差万别,学生参差不齐。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习“自主、互动”六步教学法,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武装自我,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跟上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以先进的理念引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教学要因教师的个性、潜力而异,不能搞“一刀切”,千课一律;

  第二、教学要因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异,不一样程度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既能使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又能使层次不一的学生不一样程度上得到发展,对每个学生进行自信教育、感恩教育;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中学思品课;鼓励每个差生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第三、教学要因教学的环境而异。不一样地方的教学环境都不一样,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手段,因地制宜,选取适宜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成绩,实现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注重过程管理,提高课堂效益,做到堂堂清。每堂课要扎实、高效。做到知识、潜力的全面提高;及时“温故”适时“知新”防止遗忘,做实做细复习工作,建立学习备忘录,全程监控,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第五、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突出人文关怀,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优势,提升学生思想品德、人格魅力,为学好其它学科打好思想基础,做好思想支持!

  总之,思品课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每位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9

  新课程突出文明史观的地位,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新史观也得到重视,但唯物史观的传统(正统)地位动摇了吗?传统史观与新史观的结合对很多年青教师来讲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离开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彻底抛弃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那我们的史学标准又是什么?难道神学史观、宿命论史观、英雄是史观、实用主义史观不会抬头?我们坚守的意识形态阵地能放弃吗?

  如果专家能为教师编写一本史观理论方面的导向性书籍,教师认真地学习研究后,也许能够处理好唯物史观和新史观的关系。当然,我们需要和而不同的开放意识,关注现实的现代意识、放眼世界的全球意识、辨证思维的历史意识、多元创新的`发展意识、前车之鉴的成长意识和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但史学的灵魂(唯物史观)是不能模糊不清的,它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10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的热情都很高涨,个个都气势昂扬,有信心把语文工作做好,但经过几年的探讨,我们教师对语文课改还属在不适应阶段,在这就谈谈我对语文新课改给我带来的一些困惑与相应的对策。

  一、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发觉里面的新事物。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会产生拖堂现象,那我们如何去完成教学计划,识字能力又怎么样培养?那就必须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让课堂的时间浪费掉,防止外界干扰,减少维持课堂纪律,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重要的事情,提高课堂效率,时间不可以随便浪费的。我们还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将最感兴趣文中的重点问题提出来讨论,而其它的问题可放在课后与学生单独交流,对于较为精彩的话语可展览在语文学习园地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培养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

  要培养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在课堂活动前,先明确分工,再合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在合作学习的内容中,要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发现,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中去。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合作学习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三、老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理念

  作为老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其次,就是学会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协调一致;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学生成绩,还要多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四、给学生营造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感”

  谈到语文教学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不仅仅地掌握知识和笼统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时多,收益少”。重视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基础知识,那不学语法知识,“语感”又怎么样培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就突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可以通过吟诵法,让学生利用读书的语气感悟,主要通过学生,老师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进行对比,而产生共鸣;也可以进行教学情境法,来让学生感悟,主要通过教学内容,精心布置情境,让学生们都能融洽到情景中;还可以利用传授的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思维里产生感悟。

  五、把教师的教学理念贯穿到行动中去

  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然而,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教师转为合作者,那么一堂课,教师如何去备课,如何去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去主动寻找问题。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由权威变成合作者,那么教师跟学生是平等关系,在学习中,备课中,可以去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根据学生的学习个性去发现问题,通过课堂的组织,并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产生兴趣与个性,这样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化,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找问题,可以同学提,老师提,再一起解决;还可以通过利用学生最感兴趣的字、词、句、画等入手,让学生产生兴趣,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六、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社会实践中

  新课改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要以教材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和社会,然而就在课堂中经常出现一句课堂口头语“你们读懂了什么”,从这句话中,我们就知道还是不能走出“教教材”,新课程的教材,使我们在课堂提问下,学生无语。我们是想让学生弄懂教材,并从教材中引发到现在生活中去,而往往教师们还是拘谨于教材,不敢突破。还由于学生在现在生活的阅历和社会接触较少,读课外图书也有限,也很难去领悟教材,甚至一些关键词、句难以表现出来。真正树立为学生而教,根据学情而教,使学生读有所感,思有所启,练有所得,学有所获,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场所。教学要沉下心来咀嚼教材,发现、选取典范语段、欣赏点评;要开掘出蕴涵于母语中优秀的民族文化;对课文的主体特点、语言特色应了然于胸,还要自己准备好课文的相关知识、背景资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能自己收集信息最好。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发挥信息调控的功能。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11

  新课改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引起了巨大反响,成绩显著。我市初中在新课程实验中已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高中新课程改革也即将在全省推行。说实话,在高中课改方面,我们都没有实践经验,但在对初中课改的不断研究、总结以及对其他省市高中课改的学习借鉴中,本人深深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相对与传统教学的巨大优势,但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本人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由传统历史教学向新课程转变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历史教学与新课改的关系上尤为突出。本人就此发表一些个人观点。

  一、教学理念:由传统理念转变为新理念,是实践新课改的前提

  新课程毕竟起步不久,许多老师对新课程了解的并不多,即便是在课改区,一些老师也只是被动地参与。我想,我们老师如果还是以传统的教学观念来参与新课改,将是很危险的。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习惯于从教师的角度去观察教学的实际问题,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评课也大多从教师的“教”这方面出发,应该说,“教”的如何确实是我们教师基本功的重要体现,但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我觉得应该完成以下理念的转变:第一,我们的教育教学绝不能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有选择地重点培养一部分学生,而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第二,我们的教育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培养,而要着眼于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第三,我们的.教育教学绝不能施行“标准化”教育,让所有的学生按同一标准达到同一目标,而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第四,我们的教育教学绝不能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而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是不能急功近利的,否则,我们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我们教师能在教学理念上由过去的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人为核心,那么,我们的新课改实施起来就会顺利的多。

  二、课堂教学:借鉴传统,开拓创新,是实践新课改的保障

  我们教师树立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后,应该有创新思维来组织我们的教学活动,毕竟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即使教师的理念再新,如果无法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无法真正使我们的学生受益,那么新课改就会犹如纸上谈兵,名存实亡。

  笔者在听取了我市一些新课程观摩课和在山东工作的一些朋友的反馈情况来看,有三类情况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第一类,表面热热闹闹,实则空洞无物。新课改的精髓,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在参与中思考,在思考中独立,在独立中创新。但是,学生的参与性决不能简单化、肤浅化甚至庸俗化。比如老师的讲解虽然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在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方面仍然有着其不可否认的优势,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它也一直被广泛应用。但在我们一些课改区,似乎只有老师讲的越少甚至不讲,才越能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有的学校甚至还硬性规定每一堂课只能讲十五分钟甚至更少。还有的完全将一切放给学生,不切实际地强调自主学习,甚至出现了任何内容的教学都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做陪衬的局面。课堂要有一定的表演,但得适度。有人主张,要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但是,牺牲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必然是肤浅的。对“新课标”下的教学改革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与尝试,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一旦做过了头,总让人担心又会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本来提倡百花齐放、张扬个性的“新课改”引到甚至是逼到了另外一条死胡同——从一种僵死的模式引入到另一种僵死的模式。这里需要申明的是,本人绝非新课改的顽固派,如果学生的表演恰到好处,又能真正让学生学到东西,我是举双手赞成的,比如我市公开课中出现的学生以战地记者采访方式表现二战历史和一些戏剧表演就很成功。

  第二类,你来我“做课”,你走我“上课”。山东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在他们区里,区教研员是经常到学校听课的,而教研员对课的指导一贯强调“少讲,甚至不讲,把时间留给学生”。因此,只要有教研员听课,老师们一节课一般只讲十几分钟,其余时间放给学生去发挥。但是,“如果没有人听课,我们还是按老办法来上课,否则的话,一堂课总是表演来表演去,花招不少,学生根本学不到东西怎么办?”其实,在我们身边,有人听课,就拼命“排练”,平时则又我行我素的老师并不在少数。向这种游走于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之间的做法,很无奈,也很悲哀。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12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已经席卷了整个教育战线,掀起的教育教学大浪可谓是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新课程改革的呼声与行动的产物——《课程标准》也与广大教育工作者见面了,自己学习、集体组织学习之余,一次又一次的接受了各类新理念、新方法的培训。我们为此而惊奇,心胸激荡之后接受了这一新的东西,想着能用它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效益,于是踌躇满志,激动地直接搬到实践中,苦苦地付出,“执着”地追求,梦想中能有一份丰厚的收获。可结果呢,风雨之后天空仍然没有出现七彩虹,受到挫折、经历失败之后,我便灰心丧气,选择打道回府,重操旧业——做学生的皇帝。无心思去问候原委,默默地做一个地道的黄牛。新教材、新理念是以教师渊博的学识、才智和育人艺术为基础的,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熟透新课标、教材、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做到综合、灵活应用。具体在教学中该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就让学生得死记硬背下,基础知识绝不能浅薄。做好上面这些基本工作,去进行新理念下的“参与式”等形式的教学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不能一味地纸上谈兵,教师白忙活,学生无益可受。

  新授课结束后,我时常会感到一种如释重负的快感,仿佛万事大吉、一切可以了。岂知在后来几次的整理与复习的教学中,让我知道并且懂得了它的重要性与作用,也使我为自己的忽视付出了代价。其实整理和复习说的是在系统整理已经学习了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复习。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弱项之一,只有会整理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才能说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掌握,整理知识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综合复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成实际生活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使我对整理与复习的功能及作用刮目相看,在自己的教学中对新授课更加认真对待,全面准备,详细彻底的掌握,然后再去上课,往往也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困扰我也使我为难的整理与复习,我不曾一次地为之而伤脑筋,其实我在摸索中前进,教学的失败中总是想汲取养份。

  课后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已经席卷了整个教育战线,掀起的教育教学大浪可谓是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新课程改革的呼声与行动的产物——《课程标准》也与广大教育工作者见面了,自己学习、集体组织学习之余,一次又一次的接受了各类新理念、新方法的培训。我们为此而惊奇,心胸激荡之后接受了这一新的东西,想着能用它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效益,于是踌躇满志,激动地直接搬到实践中,苦苦地付出,“执着”地追求,梦想中能有一份丰厚的收获。可结果呢,风雨之后天空仍然没有出现七彩虹,受到挫折、经历失败之后,我便灰心丧气,选择打道回府,重操旧业——做学生的皇帝。无心思去问候原委,默默地做一个地道的黄牛。新教材、新理念是以教师渊博的学识、才智和育人艺术为基础的,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熟透新课标、教材、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做到综合、灵活应用。具体在教学中该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就让学生得死记硬背下,基础知识绝不能浅薄。做好上面这些基本工作,去进行新理念下的'“参与式”等形式的教学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不能一味地纸上谈兵,教师白忙活,学生无益可受。

  新授课结束后,我时常会感到一种如释重负的快感,仿佛万事大吉、一切可以了。岂知在后来几次的整理与复习的教学中,让我知道并且懂得了它的重要性与作用,也使我为自己的忽视付出了代价。其实整理和复习说的是在系统整理已经学习了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复习。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弱项之一,只有会整理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才能说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掌握,整理知识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综合复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成实际生活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使我对整理与复习的功能及作用刮目相看,在自己的教学中对新授课更加认真对待,全面准备,详细彻底的掌握,然后再去上课,往往也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困扰我也使我为难的整理与复习,我不曾一次地为之而伤脑筋,其实我在摸索中前进,教学的失败中总是想汲取养份。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13

  《基础教育(试行)》在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文言文阅读教学实及质量检测中又是怎样的现状?

  笔者从本校20xx年语文期中质量检测题来了解文言文试题有关信息:

  [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肌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

  1、作品[乙]表现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

  2、[甲][乙]描写的景物,相同的有______、______、______从两首作品中的“________”来看,它们表现的特定时间也相同。

  3、[乙]描绘的画面有声有色,表现“声”的句子是_______;作品[甲]虽未直接写声,但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也使读者仿佛听到了画外之音。

  4、[甲]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图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5、[乙]通过一系列景物的组接,空间上______巧妙暗示了远行者的情况。

  6、最能表现作品[甲][乙]主旨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

  7、[甲][乙]都运用了有形可感的景物,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可见两首作品都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

  8、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设计一种场景,然后用一句古诗词或自作一句诗来表现它。

  从试卷分析可看出,各小题的得分情况分别是83%、81%、85%、26%、65%、51%、21%。也就是说,客观性试题得分较理想,而主观性试题很多学生则“束之高阁、未动笔答题。

  当前,文言文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还是在练“背”功。教学环节基本上按照读、背、默“三字经”。在文言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这种理论的落后,思维的定式、教学的惯性、随意的行为已成了制约文言文教学改革的瓶颈。

  一、存在的问题

  1、轻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以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已经形成一种思维方式。教师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有的老师甚至在复习过程中把试卷上的题目先讲出来再让学生记下来,测验时准确无误地默到试卷上。问题是统一不变的问题,答案是统一不变的答案。学生在阅读中的任务就是按照老师预设的教学思路,寻找老师早已准备好的答案。学生主体思考的巨大潜能和自由空间被严重束缚,学生本来应有的独立思考、丰富想象、理性判断等都不存在了。比如上《论语十则》,教师陶醉于自己的朗读示范中,然后布置背诵默写任务,学生依葫芦画瓢,不敢越雷池半步。有位老师上《三峡》公开课,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整地板书的结构拼命忙着,师生尽量往标准答案方面靠拢。教师这样做,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这样做丧失了自己,丧失了课堂主人的地位。

  2、忽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有人追求的是短期目标,需要的是短期效应。考试成了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阅读教学中只重视阅读材料应试分析,完整的阅读材料被支解得支离破碎,无法获得整体的感受,无法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残不知,是一个有机整体,字、词、句子、段落、层次之间有联系,它们和更有着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我们许多教师在分析具体的时候,完全是按照考试题型讲解,其结果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在阅读中丢失宝贵的思想和灵魂,进而使失去活力和生命。

  3、追求标新立异的教学模式

  新课改以来,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为文言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活力和创新元素。但有人急于求成,建构所谓的“整套”、“全新”的教学模式。如有一种模式为“读写结合”,即不管是怎样的课文,怎样的课堂,都要结合阅读让学生写出来。有的老师一上公开课,就编演课本剧,真是“课课表演课课演”。还有的公开课,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感悟。但最后要学生模仿完成类似的作文,有的当堂完成,有的课后练笔,一堂阅读课变成了写作技巧的学习指导课,阅读成了写作的附属,阅读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试问:事先来作准备能当堂完成作文吗?这实际上是功利主义,急功近利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反映。

  二、解决的途径

  1、学会阅读方法

  学会阅读,应是学会个性化的创造性的阅读,除此以外,掌握阅读的方法也很重要。①朗读。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②默读。默读比朗读的速度更快,也比朗读更利于思考。养成不出声、不指读的习惯,提高默读的速度,都是很有必要的。③诵读。诵读注重眼到、口到、心到。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④精读。精读是认真仔细的研读,通过精读,完全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见解。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对文本的判断和评价。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鉴赏、分析、概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⑤略读。与精读不同,略读只求概览大意。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提倡过一种:“囫囵吞枣”的读书方法,他称之为“渗透性学习”,与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读书不必一次把每句话都搞得很清楚,有的书多读几遍就读懂了。多读一些书,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⑥浏览。按照一般的理解,略读是指粗通文本大意,浏览意在提取信息,它一般采取扫描和跳读的方式。比较注重书名、作者、序、前言、目录、索引、大小标题、段落的起句结句、字体变化、参考文献、插图、图表等的提示性,注重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信息。

  2、学会与文本对话

  ①给学生充足时间与文本对话。

  从教育传播理论来说,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源”就是。时下许多阅读教学课,学生往往只读了一两遍课文就开始了师生、生生对话。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实际上,这时的学生连文本的字音尚未念准,句子尚未读通,更来不及思考,谈得上有什么领悟开始交流呢?记得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记。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的妙处,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才敢走进课堂。”教师潜心文本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呢?一要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博,并且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只有被文本感动了,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教学时才能以真情感动学生。二是要重视文本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表达方法。学生的语言发展有赖于对文本典范性语言的吸纳、积累、内化和运用,教师只有先于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有一番“切记体察”,师生对话时才能恰当引导,画龙点睛。三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在对话“倾听”中,表现出共建精神家园的思想个性,丰富、提升文本内涵。

  语文课堂作为学生读书的场所,教师要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潜心读书,结合其自身的经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为展开有效的对话奠定基础。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在目前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课堂上,常常见到学生还没有认真读完就被要求停止,学生与文本之间常被教师讲解、师生问题、小组合作所阻隔,以至于他们无法自主获得文本的意义。二是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间的阅读障碍上。任何文本的产生都有它独特的文化背景,容易导致学生解读时出现障碍。特别是那些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更是如此,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各种手段,采用各种形式,激活与调动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将文本内涵、生活经验乃至人生意义融为一体,产生独特而富有创造性的感悟。

  ②在教师引领导下与文本对话。

  文言文阅读教学重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自己阅读,让学生与文本亲切对话。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有人把三者的关系表达为三种境界:老师带着教材走近学生,老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老师引领学生走出教材。第一种境界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境界,它着眼于教师,教师教学好像是定量供应,只能这样不能那样。第二种境界是老师觉得已经注意让学生自己读了,已经注意教材为学生服务了,但关键的一点是老师还是不放心,把学生带进教材后给学生灌输的还是现成的答案。第三种境界就是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境界。老师是个引领人,应该让学生读、用心去读、去品,一旦进入真正的读书意境中,学生就会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既能进去,又能出来,完全成为阅读的主人。

  3、多一点思考,少一点“参考”。

  以现行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为例,教师在潜心阅读时,就要跳出教参中框死的圈圈。突破传统的束缚,提出新观点、新看法、新思路。多一点思考,少一点“参考”。如《呆若木鸡》传统的观点指修养到家的斗鸡看似木鸡,实则大智若愚。但这个词语在长期使用中衍生出了新的涵义,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焉”,主要得益于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意义得到进一步深化。

  4、随文学习基础知识。

  在初中7-9年级所选文言文课文中,虽然短而精,但由于古今音义,词语经过长期演变发生了变化,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以《曹刿论战》为例,要读准的生字有10个,要理解、识记的词语有37个,古今异义的词语有7组,一词多义的有6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句、介词后置句、省略句等,还有象“之”、“以”、“夫”、“也”等文言虚词。(限于篇幅,字、词、句,未一一列出),其它课文还有语法修辞等,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把以上基础知识罗列出来,更没有把知识分解为多少个知识点,而是渗透、分布在阅读教学之中,体现了随文学习的原则。

  首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基础知识,但不进行系统集中的基础知识教学。其次,了解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阅读和表达。比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是为了体会他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再次,古字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几乎篇篇都有。怎么学呢?首先是学在精彩处。文中练字练句精彩之处,往往都是语法修辞运用最妙之处。其次是学在疑难之处。文中有疑难之处,运用语文基础知识能够帮助理解思想内容、有关知识,学懂文言文,学好文言文。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14

  不只要有一定的智商水平,形成性评价是衡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状态及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形成性评价能促进一个学生的心理素质、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及社会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戈曼指出:一个人要想成就事业。更需要有较高的情商。临时以来,教学只重视开发智商,而忽视开发情商,致使学生心理障碍严重,耐挫能力低,一旦受挫则悲观丧气,严重阻碍着智力因素的发挥。通过形成性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激励学生向上,对学生进行兴趣、好奇感、情感、毅力、性格、注意力等诸方面心理素质的基础训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既能关注过程,又能关注结果。由此可见,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形成性评价就显得异常重要而且刻不容缓。

  1.形成性评价的实施

  1.1评价内容:形成性评价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参与程度、合作精神、作业完成情况、口头表达能力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策略、文化知识和发展潜能等多个方面。

  1.2实施方式:

  1.2.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竞赛法为形成性评价提供了事实依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把学生的课堂纪律、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训练等多方面的情况用分值体现出来,并进行小组竞赛。课堂结束前,我把比赛成绩统计出来并登记在自制的表格中。比如说,课前三分钟铃声一响,我就观察各小组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对做到快、齐、静的小组分别奖励6分、4分、2分,较差的小组则得不到奖励分。上课期间给动静分明的小组加分鼓励,这样做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增强组织纪律性,同时也让学生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上好一堂高效率的英语课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在课前复习阶段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及运用情况过程中,也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利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好胜心理,促使学生及时复习,也使学生的注意力由下课时的放松状态很快地进入到紧张有序的课堂状态。此外,不管是传授新知识阶段还是操练阶段,我都采用自愿或抽查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较量,这样一方面给课堂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因为在操练过程中,为了本组的胜利,学生之间要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提高小组的整体水平,而这些在平常学生是较难做到的。

  1.2.2把各小组学生的课外作业完成情况及课外活动的参与态度也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生在课后及时复习作业能有效地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养成一种复习、作业、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习惯的养成正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策略的集中体现,这对学生将来学习、生活及事业的`成功也是个良好的开端。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部分,它能帮助学生运用英语知识进行交际,同时还是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及社交能力的广阔天地。因此,考查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也是评价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1.2.3竞赛成绩的统计。在每堂课结束前统计各组的总计得分,优胜组得一颗星,到期末即可按所得星的数目多少来衡量各组组员的平时成绩。

  1.2.4把课堂口语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把口语评价分散到每学英语课上进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情感,使他们敢于大胆开口说英语,而且也能带动英语其他各种技能更好地同步发展,为其中口语终结性测试取得较高性度创造了条件。同时,通过课堂口语评价,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改善教学过程,推动学生形成继续学习的动力。

  2.评价的方法

  2.1分散评价。指考评时间上的分散和内容上的分类。

  将期末一次性的测试分散到每节课上进行用经常性评价代替偶然性评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考查。有利于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为学生成长提供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

  2.2按级评价。将英语口语评价分为A,B,C三等。

  A等:要求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开口说英语,且语音语调准确,优美,语言流畅,语速适当,能灵活运用所学语言材料。

  B等:要求学生能大胆开口说英语,语音语调正确,语速适当,能灵活运用所学语言材料等。

  C等:要求学生能按教师的要求提问和回答简单内容,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语速适当。

  利用小组竞赛进行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形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同时,积极向上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得部分胆小、基础薄弱的学生受到鼓励和鞭策,使他们逐步形成争强好胜、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敢于迎接挑战、勇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对挫折和失败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的健康完美的心理素质,也使学生在兴趣、情感、性格、注意力等多方面的心理素质得到基本训练,这也正好体现了“促进学生发展,鼓励学生向上”的评价目标。

  总的来说,形成性评价使得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学生也乐于开口、动脑、动手,并通过视、听、说、唱、感等多种途径提高了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能自觉复习、认真作业、主动预习,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使今后的英语学习有了重要的保证。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15

  回顾新课改几年以来,我每年所教学生的情况不同,下面把个人的一点体会记录下来。

  一、认识新课改

  1.教学目标方面,更加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现在我们的教学不应像以前那样把知识满堂灌给学生,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学习与现实生活、科学技术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3.课程实施方面,彻底改变以前的“要我学”为新课改后的“我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体验,感受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学会合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二、认识新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新旧教材边教边比较,发现如下问题:

  认识新教材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教参和学生的课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涉及的相关内容必要时做一调整,从而使学生感觉所学内容浅显易懂,更贴近现实生活,不过这也并不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平台,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技能训练、阅读训练和课后练习的内容。通过教师制作的课件、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课后制作模型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丰富课程内容。同时,注重学生运用现已学到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丰富课程资源。

  三、在教学结构上狠下功夫

  1.做到时时关爱学生,使学生喜欢上生物课,在教学中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了解每个学生学习的状态,要及时观察他们的情绪,时时维护学生的尊严。

  2.积极提问,始终贯穿课堂。要想学生在课堂45钟内都完全跟着你的思路走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有些学生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还有的可能会睡觉。所以,课堂上适时地采用个别提问或互动的.教学方式,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集中起来,并且不时地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引发并督促他积极地动脑,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提问发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个别学生,不然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也就消退了,也会让学生感到老师上课时只是关注个别学生的。

  3.多举实例,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要使学生学会生物这门课,先是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生物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生物的应用,每个章节中都有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例子,要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课堂上我经常给学生讲到他们所熟悉的内容,让他们感到学了书上的知识就能解释周围的所见所闻,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就感。

  总之,要努力调整新课改课堂结构,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片天地。在课堂导入时,紧紧抓住一个“趣”字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抓住一个“情”字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体验;还要抓住一个“疑”字突破重难点;最后抓住一个“悟”字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物教师,更应该大力积极支持和推广新课改,把“新课改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具体应做到:认清新课改的真面目,充分掌握新教材的内涵与外延,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把“新课改”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探索领先、合作学习、师生是学习共同体”的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