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蚕姑娘》教学反思

《蚕姑娘》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05 09:55:5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蚕姑娘》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蚕姑娘》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蚕姑娘》教学反思

《蚕姑娘》教学反思1

  蚕姑娘本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蚕孵化的过程,在设计上我首先创设昆虫观察小组的情景,让学生以观察员的身份观察蚕,并通过卡通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变化过程,学生理解上没出现问题。当然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譬如在课文最后两段的处理上我过于慌乱,对于主题的升华迁移的有些牵强,过渡句没有设计好。在板书的处理上没有及时的'书写,在深化学生产生观察研究昆虫兴趣这没有及时的引申造成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而且在理解文本中也出现字词不扎实的现象。在填表格这一环节中我应该让学生练习背诵。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自身情感渲染的基本功,在教学设计上更加精细。

《蚕姑娘》教学反思2

  本文是介绍有关蚕的知识的文章。文章借助童话这种儿童感兴趣的体裁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从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都见过蚕,对于蚕并不陌生。在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自己来介绍看见过的或亲自养过的蚕,我有意地称呼其为“蚕宝宝”,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也和他们一样亲昵地关注过蚕的成长过程,这下,师生共同学习的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起来。老师又发问:“你为什么把蚕叫‘蚕姑娘’或‘蚕宝宝’?”让学生区别“蚕”和“蚕姑娘”,激发出他们对蚕的喜爱之情。

  本文没有高潮迭起的段落,没有优美高雅的词汇,文章段落结构十分相似,和以前需要背诵的课文相比篇幅也较长。上课前,我也担心自己引导不好,会让学生感觉文章冗长而枯燥。为此,教学时,我从结果(蚕共睡了四回)导出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找出蚕蜕变过程的.“吃、睡、脱、醒、变”的几个动作,借助板书,学生就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蚕“从蚕卵到蚕,经过四眠到蛹,最后再变成蛾飞出来”这一生长的过程,甚至在课堂背诵时,也有大部分学生通过看板书示意就能背下,很容易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蚕姑娘》教学反思3

  教学片段:

  师:(板书“蚕”),领读。小朋友们见过蚕吗?请见过蚕的小朋友说说蚕的样子。(大部分学生都说见过,并有不少小朋友还亲自养过。)

  生:蚕刚从蚕卵里出来的时候是黑黑的。

  生:蚕喜欢吃桑叶。

  生:蚕慢慢长大,会变颜色,先是变成黄色,然后变成白色。

  生:刚从蚕卵里出来的蚕很瘦,吃了桑叶以后,会变得胖胖的。

  生:蚕会吐丝结茧,过一段时间后从茧子中飞出蚕蛾,然后再产卵。

  师:小朋友们对蚕的认识可真多!老师还没教,你们都已经知道了。(板书:“姑娘”,领读课题)你们知道“蚕”和“蚕姑娘”有什么区别吗?

  生:“蚕姑娘”比“蚕”多了“姑娘”二字。

  师:那课文的题目为什么要用“蚕姑娘”,而不用“蚕”呢?

  生:姑娘是长的比较漂亮,而蚕在吃了桑叶后变得又白又胖,也很漂亮。所以称它为“蚕姑娘”。

  师:小朋友们的想法真不错!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文章中是怎样来写“蚕姑娘”的?

  师:学完了课文,你们觉得课文的题目用“蚕”好,还是用“蚕姑娘”好?

  生:用“蚕姑娘”好。

  师:为什么?

  生:这篇课文是把蚕当成人来写的,所以要用“蚕姑娘”。

  生:蚕儿会吐丝结茧,丝能织成漂亮的丝绸,并用来做美丽的衣裳,穿在身上特别漂亮。人们都喜欢蚕。所以称它为“蚕姑娘”。

  生:我一看到“蚕姑娘”这一课题,我就会想起那又白又胖的蚕儿,真是惹人爱。

  师:老师也和大家一样,非常喜爱蚕,这蚕儿真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姑娘。

  反思:

  本文是介绍有关蚕的知识的文章,借助童话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体裁来表现。针对我们的实际情况,学生们都生活在江南的农村,对于蚕并不陌生。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自己来介绍看见过的.或亲自养过的蚕,这样,课堂伊始,就把学生带入了蚕的世界。学生眼前就出现了各个生长过程的蚕宝宝。当然,学习的兴趣也就更浓了。教师在开始就让学生区别“蚕”和“蚕姑娘”,学生们对蚕的喜爱之情就被激发出来了。到学完课文后,教师再让学生来感受两者的好坏,使学生对“蚕姑娘”的感情进一步深化,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蚕“从蚕卵到蚕,经过四眠到蛹,最后再变成蛾飞出来”这一生长的过程,很容易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蚕姑娘》教学反思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学生因他们特有的生活经验和精神视角,对文本进行着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重新解读,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体验、思考,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但是在充分张扬学生阅读个性的同时,对文本的意义要有大致的统一。不能把多元解读理解为学生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它还需要有个尺度.

  学生对蚕姑娘的情感只停留在对它短暂生命的深深惋惜,是不对的,曲解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意思。我赶紧抛出一个问题:蚕姑娘的生命只有两个多月,太短暂了,蚕姑娘她后悔吗?一下子把学生的.情感扭转了过来,在交流中,流淌着对蚕姑娘深深的敬意,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扎跟在学生的心里。

  所以我觉得当学生的价值趋向有所偏离时,还需要老师作必要正确的引导,让个性与共性达到和谐统一。

《蚕姑娘》教学反思5

  本课是一篇知识性的童话,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的整个生长过程,以及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变化。课文第2-5自然段写了蚕4次蚕眠脱皮的现象,用“吃、睡、脱(换)、醒、变”几个动词揭示了蚕的生长规律,并从蚕的身体大小、肥瘦、颜色、光亮的变化介绍了蚕眠每个阶段的特征,即第二生长过程“蚕”。第6自然段写蚕吐丝作茧的经过,即第三生长过程“茧”。第7自然段写茧里的蚕变蛹后,又变成了蛾的过程,即第四生长过程“蛾”。

  我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后,就立即让学生分组活动谈论交流,课堂上出现一片表面上热闹的现象,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冷静分析的空间与时间,这样做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如果说,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小组合作学习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宜的“温度”,那么,独立思考则是不可缺少的“水分”。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每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都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圈点勾画,读读想想,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形成“统一”意见后,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让学习的主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自愿地主动学习,自觉地主动发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中变“学答”为“学问”。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问。或许他们很难很快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一开始让学生提问题,他们可能会摸不着头脑,或浅薄可笑,或不着边际、离题万里。但只要我们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实践让学生“会问”的新的教学策略,经过反复训练,学生是可以达到我们所理想的要求的。

  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最高表现。对学生而言,它意味着独立思考、求新求异、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等。创造性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可抵估的,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用主体教育的理论武装自己,开放教学思想,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创造力才能得到保护和培养。

《蚕姑娘》教学反思6

  师:蚕姑娘一声也不响地化做了蛾姑娘,飞走了,留下了漂亮的茧子。知道茧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生:可以做成漂亮的真丝围巾,我妈妈一直带的。

  生:还可以做成夏天穿的真丝衣服。

  生:还可以做成裙子,我夏天一直穿的.,很轻很舒服。

  师:对呀,这些东西都是蚕姑娘给我们带来的。蚕姑娘变成了蛾姑娘,飞呀飞呀,过了些日子,生下一些蚕卵,便死亡了。

  生:啊?

  师:老师知道,你们肯定想对蚕姑娘说些什么?

  生1:我想对蚕姑娘说,你太可怜了,生命太短了。

  师:是呀,在我们眼里,蚕姑娘的生命只有两个多月,太短暂了,蚕姑娘她后悔吗?

  生2:她不后悔,因为她为我们带来了丝绸。

  生3:我也觉得蚕姑娘不后悔,因为她带给我们美丽,她自己觉得很高兴。

  生4:蚕姑娘像春雨一样,做了好事不张扬,所以尽管生命短,但她已经为我们做好事了,她很高兴。

《蚕姑娘》教学反思7

  解的情况下,备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首先找出放大的三幅图片,让同学们先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再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读后再提问,要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来回答,也可以根据自己家养的`蚕,自己看到过的样子来回答: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蚕姑娘出来以后怎么样?提示注意:蚕吃桑叶的几天当中,它是在动着的;而从睡到醒当中的时间里,它是不吃也不动的,这叫做蚕眠。蚕眠共有四次,每次郡要脱去一层皮。第一次蚕眠脱去的是黑皮换上了黄色的皮,所以说“变成了黄姑娘”。

  我们要知道蚕在生长中开始阶段的情况,再读第第3、4、5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的情况“又黄又瘦”换成了“又白又嫩”和“又白又胖”;“变成白姑娘”换成了“从此一天天发胖”和“从此一天天发亮”;“脱下黄衣裳”换成了“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发亮这反映了蚕姑娘不断地长大了。再读第6自然段,为什么要写明“睡了四回”?这个自然段里把茧子比作什么?(新房)为什么说“茧子真漂亮”?这段里为什么不写“醒了,醒了”,要写“成了,成了”?“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这句要怎样读?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吐丝结茧前后的情况。茧子里面的“蚕姑娘”称做什么?自答:茧子里的“蚕”称做蚕蛹。为什么写它“一声也不响”,不写“一动也不动”?茧子开了窗”是什么意思?自答:蚕蛹长出翅膀,成为蚕蛾,蚕蛾咬破茧壁飞出来就是开天窗的意思。前面把茧子比作“新房”,这里把蛾咬破茧壁比作“开了窗”,比得合适而有趣。

  请看第一、二两幅图。(学生看图)“变了,变了,变成蛾姑娘。”这句要怎么读?(要读出惊异好奇的语气来)请再读一下。(学生读)再看看第三幅图,想一想:两个蚕蛾在干什么?(蚕蛾在产卵)提示:蚕蛾产卵后死去,第二年春天,蚕卵又能

《蚕姑娘》教学反思8

  《蚕姑娘》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文中生动形象的插图体现了蚕不同时期的变化过程。在教学中,我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图文结合,了解了不同时期的蚕的样子。对本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孩子们虽然身处农村,但他们对蚕知之甚少,仅有的知识也是在课前搜集资料获得的。这篇课文通过插图及文字介绍了蚕的一生。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蚕仍是十分的陌生,尤其是蚕床、蚕山、蚕茧。因此,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先通过搜集资料去了解,为学习课文时降低难度。

  在新课伊始,我向学生展示了蝉的蜕变过程。学生在欣赏时,不时发出惊叹声。抓住这个契机我问他们:“蝉的蜕变过程有谁亲眼看过,能说一说吗?”这时学生的兴趣来了,纷纷把蝉的变化说了出来。蝉的变化是他们能观察到的,在不同的时间段,它的样子也不一样。这时我再引入到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很快的接受蚕也会变化,不同的.时间他们也会有不同的样子。降低了学生感官认知的难度。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得知识。本篇课文第二自然段2——5小节有着几乎一样的结构,我选取了第二小节作为重点讲解,教给学生解读的方法,其他的小节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也能有模有样的提炼出重点信息,介绍蝉在不同时期的样子。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学生自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学”的乐趣。在了解每次蚕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体会“醒了,醒了”的兴奋,领悟到生命成长的快乐,感受到生命的音符,对生命充满不尽的敬意。

《蚕姑娘》教学反思9

  看过很多课例,对就课题质疑这一环节心存疑虑,一直认为,孩子问出的问题大多是无效的,又何必花时间在这上面纠缠不休呢。但朋友的建议和纵容,又让我对自己的思考产生怀疑:不试过怎么知道?没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学生又怎能从课题找出有价值的东西来?

  于是,在学《蚕姑娘》的`课堂上,便出现了这样一幕:

  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蚕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知道桑叶是什么样的?

  又请了几个,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我有些蔫了,心想果然没意义。这时,钟玉花举了手。

  她说:我想知道,蚕就是蚕虫,为什么叫蚕姑娘呢?

  我眼前一亮。

  师:你很会思考,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在后面画个?。

  生:我还有个问题,为什么后面叫蛾姑娘呢?

  师:你也很会思考。

  我在标题下面写上“蛾姑娘”,也在后面画个?。

  师:为什么把蚕叫蚕姑娘,把蛾叫蛾姑娘呢?请大家读书,到书中寻找答案吧。

  学生读书。提问。请了好几个,都说“把蚕、蛾当作人来写了”,我对这样的答案并不满意。追问:为什么把它们当作人来写?教室里静了几分钟,这个时候,有个学生举手了:我知道,作者把它当作人来写,是因为他觉得蚕很可爱,像个小姑娘那么可爱。

  “你怎么知道的呢?”我紧追不舍。“我读了就知道了,还有我看画上也知道了。”

  我鼓起了掌。

  师:那蚕姑娘和蛾姑娘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一时答不出,便埋头读书。我知道,他们是企图在书中寻找让自己也满意的答案的。

  这时有学生站起来了:蛾姑娘就是蚕姑娘变的。

  我在黑板上写上“变”字。

  师:那蚕姑娘是怎样变成蛾姑娘的呢?总共变了几次?

  学生接着便沉浸在蚕的人生起伏里了。

  经过这一次的尝试,我知道自己原来一直在犯一个错误:就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我想,也许因为这个低估,不知错过了多少精彩!

《蚕姑娘》教学反思10

  《蚕姑娘》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科普性小文章,形象地介绍了蚕一生的四个变化:卵——蚕——蛹——蛾,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有几个小朋友家里正好养过蚕,说了不少关于蚕的知识,然后出示了四幅蚕在不同阶段的图片,再让学生用一段话说一说蚕的生长过程,在第一课时小朋友就对蚕的`生长有了深刻的了解。课文的难点是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及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第二到第五自然段正是向我们介绍每一阶段的特征。

  文章中的四个自然段是极其相似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采取了先教后放的方法,重点教学了第二自然段,总结了学法后,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孩子自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加大了课堂密度,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学的乐趣。学完整篇课文后,我出示了一个填空:从()里钻出来()的蚕姑娘,一共睡了()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第二次变得又();第三次变得又();第四次身体一天天()。它吐()结(),最后()开了窗,飞出了()姑娘。这样的填空,等于给孩子们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他们在轻松愉悦中理解了课文。反复的朗读也为背诵打好了基础,三堂课下来已经有不少小朋友能全文背诵了。

《蚕姑娘》教学反思11

  《蚕姑娘》这是一篇老课文,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易于学生阅读把握。特别是文章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和惟妙惟肖的插图,传达了有如孩子般的喜爱之情。如此充满情趣的课文,孩子们乐学、爱学。 在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自己来介绍看见过的或亲自养过的蚕,这样,课堂伊始,就把学生带入了蚕的世界。学生眼前就出现了各个生长过程的蚕宝宝。当然,学习的兴趣也就更浓了。在开始就让学生区别“蚕”和“蚕姑娘”,学生们对蚕的喜爱之情就被激发出来了。到学完课文后,我再让学生来感受两者的好坏,使学生对“蚕姑娘”的感情进一步深化,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蚕“从蚕卵到蚕,经过四眠到蛹,最后再变成蛾飞出来”这一生长的过程,很容易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课后练习要求全文背诵,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组织学生背诵的: 1.抓相同句式间的`微区别练习背诵。文章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开头都是“又……又……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x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x衣裳。醒了,醒了,变成x姑娘。(从此一天天发x)”这四段,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进行记忆。 2.展开联想进行记忆。后两个自然段,通过回忆蚕的成长过程进行记忆。

《蚕姑娘》教学反思12

  《蚕姑娘》一课是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介绍了蚕一生的生长过程。教学完毕,觉得课堂上有许多环节值得我反思。

  一、找规律,抓线索,巧背诵

  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反复钻研教材,上网多方查找资料。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我收集了许多直观的图片,一开始我通过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一节课打下了基础。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抓住课文的第二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有哪些变化?然后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把描写蚕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 - 睡 - 脱 - 醒 - 变”。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看着板书复述课文,没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由于这篇课文段式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这一段掌握了,后面各段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相机给予指导。这样一来,蚕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而且一课时

  下来,学生不看书就能根据板书大致把课文的`内容背诵下来了。看来,只要肯动脑筋,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些信任,多些机会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对就课题质疑这一环节心存疑虑,认为孩子问出的问题大多是无效的,又何必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呢。但在学《蚕姑娘》的课堂上出现的一幕却让我改变了看法:

  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蚕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知道桑叶是什么样的?

  又问了几个,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我心想果然是白费时间。这时,又有一个学生举了手。

  她说:我想知道,为什么把蚕叫蚕姑娘呢?

  我眼前一亮。

  师:你很会思考,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在后面画个?。 生:我还有个问题,为什么后面叫蛾姑娘呢?

  师:你也很会思考。

  我在标题下面写上“蛾姑娘”,也在后面画个?。

  师:为什么把蚕叫蚕姑娘,把蛾叫蛾姑娘呢?请大家读书,到书中寻找答案吧。

  学生读书,提问。大多都说“把蚕、蛾当作人来写了”,我追问:为什么把它们当作人来写?教室里静了几分钟,这个时候,有个学生

  举手了:我知道,作者把它当作人来写,是因为她觉得蚕很可爱,像个小姑娘。

  “你怎么知道的呢?”我紧追不舍。

  “我读了就知道了,还有我看画上也知道了。”

  我鼓起了掌。

  师:那蚕姑娘和蛾姑娘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一时答不出,便埋头读书。这也正是我想要的效果。 一会儿有学生站起来了:蛾姑娘就是蚕姑娘变的。

  我在黑板上写上“变”字。

  师:那蚕姑娘是怎样变成蛾姑娘的呢?总共变了几次? 学生接着便沉浸课文中了 ??

  经过这一次,我明白了给学生多一些信任,多一些机会,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更多精彩!

《蚕姑娘》教学反思13

  《蚕姑娘》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易于学生阅读把握。但学生没见过蚕,不太明白蚕的生长过程,这时语言的讲解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想如果教师在课堂是用专业化的词语对学生来讲解,学生听得是雾里云里。虽说这一篇童话,惟妙惟肖,从“姑娘”一词让学生明白本课把蚕当作人来写了。教学我并没有强调这一点。为让学生一下子能理解蚕的生长过程,我直奔主题,在课堂中尽量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只求学生能够了解蚕的生长知识,就行了。

  整课的教学应该说我的目标是达到了,通过让学生的读,教师的引讲,从第3、4、5这几个小节的对比读中让学生发现蚕的生长发展规律,抓住第二小节中一系列的`动词“吃、睡、一动也不动、脱、醒、变”,让学生从老师详细的板书中一目了然,并能根据板书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蚕第一次睡时的生长规律,同时也发现蚕四次睡的生长规律基本相同,由扶到放,然后让学生自主地阅读理解课文的第3、4、5小节,学生这时已能自主地对课文内容真正地理解了。

  在本课教学快结束时,我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复述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学生掌握较快,因为他们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在这样的基本上我引导学生去背诵,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本上背诵,很多学生得心应手地较快完成了背诵任务。(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蚕姑娘》教学反思14

  按进度,今天应该上《蚕姑娘》的第一课时了。说实在话,初读这篇文章,我并不太喜欢。可是多读几篇以后,随着对课文的理解的深入,慢慢的喜欢上的这篇课文。本文用拟人的方法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课文语言生动,段式回环往复,句末注意押韵,符合儿童的心理。

  一上课,在学生读好课题后,我简单的抽查了孩子们预习生字的情况,一切都很顺利。接着该分段读课文了。我打算在这个环节中达成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二是结合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读第一自然段,我出示了“暖洋洋”这个词。读准这个词后,我问:“你们什么时候有这样的感觉?”第一个孩子说:“春天出太阳的时候。上周我们还去放风筝,我觉得很舒服。”孩子们的理解是到位的。另一个孩子说:“我躺在妈妈的怀里也有这样的感觉。”呵,他把这个词理解得更到位。我抓住时机说:“难怪蚕姑娘想快点出来呀!谁再读这一段?”孩子们读得很投入,特别是“钻”字也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读二三四五自然段时,我抓两个词“蚕床”“变成”。“蚕床”这个词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是比较远的,在读完课文后,我让孩子们看图,找找哪里是“蚕床”,孩子们只要看到21页下面的图就能很快得出答案。但是并不能到此为止,我知道图上的东西也许很多孩子是没有见过的。我说:“你们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东西?”孩子们纷纷说开的,有的说看到外婆家用这个来晒粮食,我问:“为什么把它叫蚕床?”孩子们说,蚕姑娘在这里吃饭睡觉,当然应该叫蚕床了。第二个词语我结合课让孩子们理解。课文的二三四五自然段结构是比较相似的`,在孩子们读完了这几个自然段后,都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样的蚕姑娘变成了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也理解了“变成”这个词语。

  第六自然段中我也用结合图的办法弄清“盖新的房”,至于“一声不响”这个词,我想要留到第二课去解决了。

  反思:杨再隋老师说:“本色语文要克服杂的问题。由于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语文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因而另一种形式的“架空分析”有所抬头,即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高林生老师也提出了语文低段教学的四个必须,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要把理解词句和课文定位在适当的程度。我觉得我节课中把目标定位于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结合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目标比较单纯。对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的理解,我定位于结合生活实际和结合课文插图进行,应该是符合低年级孩子年龄特点和阅读教学要求的。

《蚕姑娘》教学反思15

  童话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老子》曾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教学中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有扶到放,教给方法,让孩子会学习。学会学习不仅是学到一种知识,更是学到一种学习的方法。

  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结构相同,内容相似。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这就是扶着学生走,这也是教和自学的桥梁。老师要给方法,指路子。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学自第三至五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刚钻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生:又黑又小

  师:蚕姑娘出来以后怎么样?

  生: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醒来以后,变成黄姑娘。

  师:你能把描写蚕姑娘的动作的字或词语,画出来吗?

  生画,然后说:吃、睡、脱、醒、变

  师:这是蚕每一次变化之前,都必须要做的事情这就是它的成长过程。请同学们一起把它读一边,感受蚕姑娘在慢慢地长大。

  生齐读

  师:那你能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背出来吗?给你两分钟时间准备。

  学生努力背诵,指名背。齐背

  师:老师真佩服你们,看到你们的记忆里这么棒,我也心痒痒了,想不想听老师背?

  生:想!

  师:那好,请你们听好了,老师哪里背得不对,可要指出来啊!老师背,第三自然段。学生当然指出背不对的地方,其实就是与第二自然段不同的地方。

  师:有的.小朋友的说得很对,我背得是第三自然段,其实课文中二三四五自然段,内容几乎是差不多的,结构也基本相同,那好就请你们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来学习下面几段。先读,再画出动词,接着再背诵,最后要完成老师写在小黑板上的填空。看谁完成的好和速度快?

  出示小黑板:从----里钻出来的又---又----的蚕姑娘,一共睡了------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又-----;第二次变得又-----又------;第三次变得又-----又-----;第四次身体一天天--------------。

  生:逐项完成任务

  完成之后,再来回顾这四个自然段的内容上有什么变化?并告知:蚕姑娘的第一次睡眠叫做头眠,第二次睡眠叫做二眠,第三次睡眠叫做三眠,而第四次睡眠叫做大眠,这些都是专用术语,只需一般了解就行。更要抓住蚕姑娘的每次变化之后的样子的词语: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蚕在四个不同时期的外形、颜色等变化,掌握四次蚕眠的有关情况,了解蚕的成长过程。最后再进行感情朗读指导,特别是醒了,醒了,成了,成了,变了,变了这些词语让学生自己去朗读体会,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朗读。

【《蚕姑娘》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蚕姑娘》教学反思15篇01-21

《蚕姑娘》教学反思(15篇)03-02

《蚕姑娘》教学反思(集锦15篇)03-04

《蚕姑娘》教学设计11-25

《蚕姑娘》说课稿01-03

弹琴姑娘教学反思01-27

《修鞋姑娘》教学反思10-26

柳树姑娘教学反思09-03

《柳树姑娘》教学反思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