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17 11:42:1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观潮》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潮》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潮》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观潮》教学反思1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文中写了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节课重点学习潮来时,通过观看视频、听课文录音、看课件听声音、观潮形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让学生一睹大潮的'风采。然后让小组讨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而小组讨论却没有发挥它应有的效果,小组讨论不积极。

  学完文章后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了潮的成因及钱塘江潮的成因,拓展了学生的知识。

  纵观整节课,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本该让学生多种形式朗读的环节没有完全展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重时间管理,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给学生搭设了的学习舞台,然而课堂上却只有部分学生按照老师的引导尽情地发挥、表演。在以后的课堂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一些学生不习惯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课堂,在以后的教学中应鼓励那部分不爱发言的学生,让他们有信心参与课堂。

  一节课结束了,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高度重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逐渐完善自己的课堂。当然了,仅靠自己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工作中还需多向前辈学习。

《观潮》教学反思2

  《观潮》是一篇写景课文,课文经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异常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我用三节课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性。

  学生的语文本事主要经过学生自我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不是教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异常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时效。整堂课中,我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资料提出什么问题,主要是经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我的主导作用主要体此刻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上,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我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主角,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我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努力读得精彩些。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的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有兴趣。再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教学中,我让学生领读,我来跟读,这种主角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跟读的被动做法。学生在简便愉快的气氛中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读中感悟,感悟中读。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我的见解,允许有不一样意见,并鼓励创新,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让学生在教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赏”这一环节,经过看录像,我让学生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此时再读文,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本事,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这还不够,我又及时抓住学生心态,让学生走入情境,也成为观潮人群的一员,抒发自我情感。这样,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本事。能够看到,经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经过自我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经过自由评,使学生的

  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仅读懂得了课文,并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三、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益处。我在这堂课的检测反馈中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由于不是课文资料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我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语,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我的水平填写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进取性异常高。学过的词理解了,再试着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我认为是设计的十分成功的。教学效果也很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觉得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还要多动脑筋,想办法,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为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四、恰当地使用远教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我听到了什么,到达“入境”的效果。之后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资料;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忙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能够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到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一节课中也还存在着不足,留下了一些遗憾:

  学生上课与教师配合还不是那么密切,发言还不够大胆进取,教师的热情还不够,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时时刻刻坚持教学的热情,不仅仅要用很多的时间来准备课,更要下工夫备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进取引导,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影响自我。如果教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教师将教得更简便,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本事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观潮》教学反思3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使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景。针对《观潮》教学,我进行了如下思考:

  1、要给学生足够的感悟体验的时间:

  学生根据三、四自然段中的词来背诵,会背诵的只有少数学生。我反复思索,如果让学生朗读体验时间更长一些,多一些背诵方法的引导,让学生背诵时间再能长一些,学生背诵这些描写精彩的句子就更容易一些,课堂效果会更好一些。比如说,先启发学生想一想:远处的声音、景象是怎样的?近些时又是怎样的?再近些又是怎样的?细读思考后,根据教师的启发去联想,在头脑中展现大潮到来时的画面,最后再根据打出的幻灯片作为依托,背诵课文可能就省时省力了。

  2、要灵活机智的驾驭课堂:

  我在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时,我范读课文,配上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一天下奇观的景象。读时,我却将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读成了浩浩荡荡地向我们飞奔而来明显的错误!怎么办?我读完后说:老师在读浪潮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时,故意读成了向我们飞奔而来,你们是否感受到了浪潮的气势磅礴?是否感受到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你的眼前浮现出的情景又怎样呢?学生竟在谈感受时说:我感受得更真切,好像钱塘江大潮就在飞奔而来。如此一来,因为我的过失得到及时地补救,竟然变被动为主动,倒真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

  这说明,教学需要反思,需要积累失败的经验。但教师必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去随机诱导、现场处理、及时调适,并在学生的课堂交流中去灵活点拨,有机渗透。

  3、根据学生的需要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我在四⑷班上了第一节,感觉到课堂的沉闷,学生感悟的肤浅。我思考: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第二课时重点突破,感悟钱塘江潮的壮观。但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如此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易激发了,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能真切地感悟这一壮观景象,如何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有所获。看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

  于是,我便将文章的三、四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在四⑶班便这样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事实证实,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最大收获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4、超越教学设计,体现以生为本:

  我在现场直播给画面配解说词这一环节时,先让个别学生上台当小主持人讲解,练习给画面配解说词,当时由于离下课的时间还有五分钟,我便临时调整课堂思路:让同桌互相讲解画面,配解说词当小主持人。如此一来却出现课堂的精彩镜头。学生既大面积地参与了语言实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让同学们再次感受了钱塘江潮的天下奇观。

  为什么不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语言实践呢?其实,重视全体学生的不同发展,这才是阅读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以生为本。

  我们只要善于反思,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学习的规律,就能让学生确确实实的学有所获,我们就能拨开迷雾,超越自我,我们的课堂也就能走向成功。

《观潮》教学反思4

  《观潮》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以读为主,以读为本。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抓重点段,领悟钱塘江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做文章,通过抓住课文重点句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从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领悟钱塘江大潮的“奇”。

  二、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壮观的景象。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以学生跟读的方式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同时在朗读的时候,出示课文中描写江潮句子和相关的画面,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统领全文,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指导朗读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句子比较、背文方法的指导、成语积累的训练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学设计安排的容量是否过多,因时间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就临时作了一些调整或缩简。以后在设计和教学中还需注意到这些因素。

  另外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还不够积极主动。除了客观的原因外,就是我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没有更好的起到鼓励的作用,以此激发学习兴趣。以后要多学习一些有效的评价方式,调动课堂教学氛围。

《观潮》教学反思5

  这周学习了《观潮》一文,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因课文描述的`景象学生很难见到,教学时,我有意安排了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如: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在学生自读、感知全文之后,我又引导学生重点读读这一部分。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鼓励学生并引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的群的惊奇。教师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同时还通过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观潮》教学反思6

  本课教学成功之处:

  1、在第1课时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刚从三年级升到四年级,这是学生进入四年级的第1课,所以我安排了字词教学,这样有利于向学生逐步渗入课文,消除对语文学习的恐惧感,从而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在第2课时的教学中,由学生画出有关句子,交流感受,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3、通过看到的、听到的,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从而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有限,朗读时间不多,未能很好地在读中领悟钱塘江的雄奇壮观。

  改进方法:

  1、将生字词的'认读作为检查学生预习的内容,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2、理解课题,比较"观潮"中的"观"和"天下奇观"中的"观"后,直接进入课文学习:"观"了哪些景象,为什么是"奇观”。组织阅读讨论,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些。

《观潮》教学反思7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农历十八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于景,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为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学、自悟、自会。当然这自主的精神并不是让他们在课上放任自流、毫无目的行动,而是在教师正确的引导启动下形成的。

  一、内容分析中,借助多媒体启发

  钱塘江大潮学生没有亲身见过,完全有必要先对它有个大体的感性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之前,让学生查找、交流资料加深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从而激发出求知全文的冲动。接着老师让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录像,并让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从而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个鲜明的印象,就使他们自觉地从文章中去寻求答案。

  用现代教育手段辅助教学,为课文提供信息,成为理解内容与激发情感的工具。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子加以理解,并指导朗读,同时配以图片和录象,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又能促进记忆。

  二、自读自悟中,重视思维的'启迪

  首先,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实现了将探究学习引入常规教学的初衷。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如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特别在引导学习“潮来时”这一段落的教学中,有明确的“主体”和训练“意识”,让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理解。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为学生展示一个完整而清晰地有效阅读过程,突出学习方法和效果的反思,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课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和互动性看似不足,但实质上“设问提示”与自主研读资料寻求解答的教学环节中,集中地体现出了激疑、设疑、知困并解疑解惑的能动探究性。高质量的设问,是研读解困的动因,但问题意识往往是学生最缺乏的,“设问提示”环节,正是基于刺激学生“知困”的需要而设置的,它有利于刺激学生的问题意识,使阅读由浏览情节的“读过”,上升到带着问题研读相关资料的“读懂”,再到研读中注重设疑解困、生发属于自己的见解的“读透”,实现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

  三、朗读教学中,侧重情感的启动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在第2、3两个自然段教学中,教师注重情境的创设,课堂上立时呈现出钱塘江大潮壮美的氛围。这里面,教师侧重对学生情感的启动。

  启发学生在理解精彩语句的过程中,不断突出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的美。这是在朗读教学中情感启动前的理解。接着便开始朗读教学,先让学生体会老师所范读的语句,这是学生情感启动前的酝酿。随后让学生去体会某生所朗读的语句的情感,因为情感的启动不是一激而就的,有个情感变化、逐渐深入形成的过程。在基本理解如何表现自己的情感的基础上,放手让他们有感情地小声试读。朗读的启动过程,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一层一层并非机械地进行,穿插着老师的讲解、范读,学生的有情感地跟读。老师把情感这根弦绷得紧紧的,不让他走样,无论是肯定表扬或批评指正,都是为了对情感的理解与启动。但唯一遗憾的是在教学中体现得不够透彻。

  由这个课例生发了一个进行课外阅读扩展的总体设想,即设计层级化分明的自主探究阅读课案。指导学生自己设疑,分组查询资料,寻求答案,制作成简单的网页,课堂上进行交流借鉴,在互相启发中改进方案,完善思路,深化认识,最后由教师汇总整理所有有价值的问题、资源、精彩文章或解答,突出师生间交流的互动性和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主探究性。

《观潮》教学反思8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发展多种能力。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果学生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在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跟随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去观潮,激发每一位学生参与的兴趣,然后图文并茂,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文中优美词语,重点句子学生在“激情、互动、思辩、表达”中得到理解,如:学生读“潮来时”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然后再来用心朗读课文,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读出来,这样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章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二、以课文为本,教会学生写作方法。

  教材作者的观察顺序及从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学生理解课文后相当明了。因此,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写作方法,继承传统的“引用贯通”的'教学方法,并用动作演义“人生鼎沸”的场面。再结合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知道如何描述场面,这一环节在整节课堂上看上去是“重复”的导教,但间接的让学生加深了记忆,落实积累到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调查学生学习情况延伸到课堂外继续学习知识的求知欲望。

  阅读课外书籍,积累课外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必要途径。但对学生提出强硬的要求他们盲目的去读背,我想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课后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然后照应课前设计,大力表扬课堂上表现不错的“小记者”,并鼓励他们进一步为亲朋好友当好“小导游”作准备,给学生自信舞台,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去。 总之,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达到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教学中我会从这些不足之处进一步摸索求进,找到与孩子们共创造的愉快课堂。

《观潮》教学反思9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组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语言生动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也是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然后采用读和想相结合的教学法,引导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去站在作者的角度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整个学习过程按照学生自读、小组合作探究、班上展示学习收获,最后指导学生练习迁移进行。

  一、理清课文的顺序。对于游览类写景的文章,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弄清作者写作的顺序,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作者的一些写作方法。因此,在教学时,我提示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雷雨〉的描写顺序,这样学生读书后很快就能够说出作者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来写大潮的壮情景的。接着再来进行读书感悟。

  二、以读促想。 语文教学大多是通过读,尤其是对于描写优美景物的文章,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去自己理解体会。例如:学习潮来时,我让学生自由读书后,说说作者写潮来时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这样学生就能够说出是先写声音后写的形状。接下来就是要引导学生怎么把把潮水的声势浩大读出来。在教学时,我按以下几点进行;

  1、教师指导读。主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2、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象感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教学时,我告诉学生,这个时候你把自己当做作者,走进作者的心去回味当时的情景,这样学生朗读时就会忘了自己是在学课文,而是在回忆曾经看到过的钱塘江大潮,他们朗读时才会放开嗓子大胆的读。

  三、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学了《观潮》后,为了让学生能够把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留在脑海,在学生已经诵读成背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作者笔下的大潮改写成导游词,让他们一导游的身份去进行表演,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对课文的记忆,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同时也积累了优美的词语。

  总之,对于写景类的文章,在教学时,采用读和想象结合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学的轻松自如。

《观潮》教学反思10

  《观潮》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二、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雄奇壮美的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抓住文章重点,整体感知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钱塘江潮雄伟壮观景象的?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交流后师明确。由于导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通过读、思、议,明白了“仅如银线”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四、赏析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第一段时,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海潮的雄伟壮观,然后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观潮》教学反思11

  开学之后,班主任的事特别多。四年级的孩子对我们这所学校来说还是“新生”。发书,卫生大扫除,选举班干部……不知道多少班级工作要在这几天开展起来。而学校没有安排“开学第一课”的时间。因此,不少的事情只能在我的语文课上去完成。

  今天终于带着孩子们学完了《观潮》。学完后居然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学习这篇课文的经历还堪称“曲折”。

  记得第一节语文课,孩子们初读课文结束,正打算检查孩子们的字词掌握情况。结果广播通知我班的清洁区打扫得不够彻底,还需要清扫。于是,部分孩子被抽调到操场上进行卫生打扫。于是,那一节课最后演变成了自习课。

  第二堂课还比较顺利,完成了教学计划。在检查字词的时候,我发现了班上的两个特别学生,拼音不会读,开口即错。在后来上课的过程中,我重点关注这两个孩子。我发现这两个孩子根本不会听讲,他们一副茫然无措的样子。尽管我时时走到他们身边,时时提醒他们注意听讲,但是他们如故。我估计他们的问题在于他们对语文课没有任何的兴趣,而且自控能力特别差。这样的.孩子该如何引导呢?的确是个大问题!

  在上课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还有了一些新发现。

  第一,四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比较随意。回答问题的时候根本不思考,一部分孩子是人云亦云,另一部分孩子是随口打哇哇,想到什么说什么。

  第二,孩子们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的时候姿势不正确,弯腰屈背,眼睛离书本非常近。特别难受的是,老师刚刚把他们的背扶直,等我转过身,他们又恢复原样了。上课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朗读的时候,孩子们一般都不会放声朗读,而且,不少的孩子盯着书不张口。更让人觉得郁闷的是部分部分孩子在老师让他们读课文中的某个段落或者某个句子的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读什么内容。那就更谈不上默读了,默读的时候我估计孩子们一个个都会呆若木鸡,根本不会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圈点。

  第三,孩子们的字迹特别潦草。昨天晚自习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完成作业,写下课题后我走到每个孩子身边去检查。那整体状况真的不敢恭维。孩子们没有注意笔顺规则,写的字歪歪扭扭的,连基本的横平竖直的规则也没有遵守。因此,我取消了完成作业的计划,成了一节写字指导课。不少孩子们在我的指导下字变得工整了,但是书写的速度特别慢,而且少数的孩子大概沉疴太久,我的指导无济于事。

  教给孩子们学习方法,这应该是最近教学的第一要事。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可爱活泼的样子,我信心满满。

《观潮》教学反思12

  《观潮》教学反思说到这节课记忆中曾经教过不下三遍了。前两次已经没有多少印象了,第三次记得教的时候,我自己教得津津有味,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怎么好。介于之前的经验教训,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结合课文语言环境自主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明确课文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通过朗读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等能想象潮来时的壮观情景。

  3、积累课文语言,会背诵3-4自然段。在教学实施中,预测想象画面一定是难点,就把此学习作为重点突破。在弄清楚课文写潮的顺序后,重视朗读。第一遍读感知内容写了观潮的人们的激动,和大潮来临时的壮观场面。第二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提前布置好的观看视频感知,来想象第三、四自然段的情景。学生颇感兴趣,七嘴八舌地和身边的小伙伴交流着,课堂稍显混乱,但看得出来学生们都是在交流,并没有说废话。想象第四自然段是个难点,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听老师朗读,展开画面想象,果然能说的`少了许多。这时间播放钱塘江大潮来临的视频就很必要了。学生们一下子被视频中播放的浩浩荡荡的潮水和山崩地裂般的潮声吸引,再回到课文,想象产生了更多的感性认知,加上之前他们在家里获得的认知,就比较容易想象出来了。但是结果不够理想。我就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阅读经验,旅行见闻,引导想象水墙,两丈多高是多高,千万匹战马跑起来什么样,山崩地裂的声音有多大,大地都颤动是什么情景。这样,降低了难度,也让想象有了方向。果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回头再来读读第3-4自然段,找找感觉的学生读起书来也比前几遍好多了。想起来暑假里对于感悟如何想象画面的认识,今天在课堂上得以小小的实践,蛮有成功感的。

《观潮》教学反思13

  在本学期的公开课时,我讲了《观潮》一课。《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因此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

  一、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在读的片段里我让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这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二、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

  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我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学生在通过听力训练时明白了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难点也得到突破。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句子比较、背文方法的指导、成语积累的训练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学设计安排的容量是否过多,因时间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就临时作了一些调整或缩简,以后在设计和教学中还需注意到这些因素,毕竟设计时可能总想到要尽善尽美,但实施起来还是会有很多的变数。

  另外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玉有瑕疵,人无完人。通过了这次教学,有满意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但它们都将是我的收获,我的所得。

《观潮》教学反思14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一课《观潮》。

  因为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体制内的课文,第一次感受体制内语文课的上法,所以我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熟读课文、通关生字。我也提前进行了准备,精心制作的PPT,教案从草案到二案,再到最后的定稿。怎么样用简单的语言去让孩子理解我说的话,我在心里反复进行了练习。通过课堂上的反馈,孩子的预习作业完成的不错,但是也有几位学生做的不够好。教师有的语言还是让学生不太懂,对老师每一个环节布置的任务有的孩子不能领会。但是也有几位同学表现突出。

  今天这节课,我其实是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的:孩子们能朗读吗?他们喜欢这种类型的课堂吗?他们能感悟出其中的感情吗?······一系列的疑问,所以我准备第一次上课用三课时的时间去讲授。但是结局出乎我的意料,我们用了两课时的时间讲解完了所有内容,最后另外用了几分钟的时间观看了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课后我很兴奋,孩子们也很兴奋,大概是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亦或是他们真的需要这样的课堂。下面,我就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一下反思。

  一、PPT呈现“钱塘江大潮”图片,学生回答“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这是导入环节,想用图片让孩子对课文先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但是大部分同学站起来回答的时候,都说的是“我觉得这个浪潮像······”但是乔治璋、赵元浩、苏诗雅、乔韵芝这几个孩子说的特别好,“我看到了大潮像水墙,我觉得十分壮观”等类似的答案。这一环节是老师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还是学生的理解出现了问题,我到现在还不是很明白,也许我们还需要多磨合。

  二、生字的学习

  PPT出示本课的生字,孩子预习的'不错,所以生字很快就过关了。只是第一次这样学习,对读词语的方式不熟悉、有的孩子感到害羞,因此花费了比较长的时间。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会越来越棒。

  三、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这个环节,我特别的开心,一是因为孩子们能很快的知道“什么是自由朗读”,并都积极开始朗读,其中李文婷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边读头边随着节奏摆动,表情也很丰富。我及时的表扬了他,后来她一节课都很积极。二是因为孩子在用词语回答问题的时候,都能抓住主旨,没人“跑偏”。他们说“钱塘江大潮壮观”、“气势雄伟”、“来势汹涌”、“奇特”······当我说能不能用文中一个最能概括的词语来回答时,几位学生很快地就说出了“天下奇观”,我顺势问道“这里的奇怎么解释?”李柄睿脱口而出“少有的”,其他孩子补充到“罕见的”、“奇特的”,我真为他们骄傲,第一次学习现代文,就有这样的理解力。

  四、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哪些段落是写钱塘江大潮的全过程的?

  孩子们的朗读还是不错的,也在尽力有感情的朗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会越来越好。只是对于问题的理解不到位,站起来只能回答一个段落,后来经过提示,也找到了答案,就是文章的2-5自然段。我后来反思,可能问题问的有点难理解,以后要尽量将语言简单化。

  五、老师朗读2-5段,学生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这一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也是第二课时进行的讲解。课前对第一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复习,孩子们听的还是很认真的,尤其于曜恺,看似一节课没认真听,但是复习时,全部回答正确,还可以说是全部抢答正确。这个问题不难,孩子们都能回答,只是语言不够精确,后来我进行了补充,有部分孩子很认真的做笔记,但是也有个别孩子觉得太简单而骄傲。

  六、默读2-5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这是这节课最精彩的部分。开始孩子们不知道如何画句子,有的画了词语,有的画了半句话,后来经过提示都画出了完整的一句话。当我让分享时,孩子们积极的举手,并说明了原因。这个过程我很享受,因为课堂真的交回了他们手中,我只是听着,稍加评论,并指导朗读。在这个环节中,乔韵芝、赵元浩、闫佳岐、乔一轩等的回答让人十分振奋,有些害羞的同学也被带动起来了,但遗憾的是,还有一些孩子不愿意参与、不敢参与。后来,当我们再次读的时候,孩子们都很投入,感情饱满,杨镇赫还主动要求要自己读,闫佳岐和于曜恺还因为没让他俩朗读而有点小意见。

  七、再次朗读第4自然段,在这一段中作者用什么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来时的景象?

  这一段是重点段,里面包含了很多知识:写作的顺序、修辞等。修辞孩子们不陌生,很快就找到了,顺序有些难,但乔治璋同学表现让人惊奇,他虽然没说出顺序是什么,但是他说了两个重要的词语“再近些”、“越来越近”,一下子提醒了其他孩子,“由远及近”的顺序直接就出来了。

  八、轻声朗读第5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

  孩子们说的还是不错的,但有几个孩子不能投入,有些语言不够严肃。大部分孩子说的还是不错的。

  九、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十、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

  整节课,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孩子们很积极,基本都能跟随我的步伐。第一次接触现代文,他们的反映是非常棒的,大部分知识都是自己去总结,自己去感悟。我很享受这样的课堂,孩子们也很喜欢。课后,很多孩子还追着我问“老师,我表现怎么样?”哈哈,看来他们也很有成就感。

  我相信,再过一段时间,他们会更加优秀,在我的心里,他们永远是Number 1!

《观潮》教学反思15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观潮》是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谈一谈读了之后的感受。谈完感受后再鼓励并引导学生把这种感受带入自己的朗读中,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大潮的壮观。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我还组织学生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二、充分感悟。

  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出示课文中描写江潮的四字词语,然后让学生用这些词语复述潮来时的情景,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三、加强指导。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以学生跟读的方式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朗读训练,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感悟了情感,而且朗诵情况也比以往稍好一些。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朗诵水平、语文能力都可以得到较大提升。

【《观潮》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观潮教学反思05-06

观潮》教学反思08-16

《观潮》教学反思12-26

《观潮》教学反思07-02

【推荐】《观潮》教学反思02-11

《观潮》教学反思【精】03-02

【热】《观潮》教学反思03-17

《观潮》教学反思【荐】03-18

【热门】《观潮》教学反思03-19

语文《观潮》教学反思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