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

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09 10:19:3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15篇

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1

  “大海”又是孩子们熟悉并感兴趣的话题。碧蓝的海水、洁白的海浪、拂面的海风、色彩斑斓的鱼儿以及那自由翱翔的海鸥,多么唯美的画面,定能唤起孩子对美的无限遐想。本次活动,结合我园海韵的特色,首先通过游戏感受海浪的各种形态,接着利用各种材料体验线条画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大胆地诠释自己眼中的`海浪,进一步感受海洋博大、神秘、浩瀚的美,波涛汹涌的海浪。

  本次活动目标为以下两点:1.在游戏过程中,利用各种材料表现海浪的多种形态。2.通过活动,体验线条画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第一环节,通过通过观看视频感受海浪上下起伏、卷、从远到近、有快有慢等有趣的形态,并引导幼儿边说边用肢体动作表现海浪的形态。孩子们对视频中越来越凶猛的海浪非常感兴趣,还发出了很震惊的叫声。在描述海浪的形态时,他们情不自禁地就挥起自己的手手臂,跨出自己的腿,晃起自己的身体。

  第二环节,通过海浪舞,再次感受海浪的多种形态,同时激发幼儿兴趣。这一环节孩子们表现的特别兴奋,当我在表演海浪舞的时候,有的孩子早已忍不住拿起小椅子小面的丝带和我一起跳起了海浪舞。刚开始我试着想让他们忍一忍,认真地看完我的表演,可是他们的兴奋劲儿告诉我:“老师,我们已经忍不住了,太美了!” 或许真的是太美了,由于音乐和丝带的感染力,使得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表现力。于是我顺着孩子的意愿,一起在互动中跳完了这段时而优美时而澎湃海浪舞。

  第三环节,我只是简单介绍了作画的工具——修正液、锡箔纸、棉签、毛线和颜料。对于这些材料,孩子们早有作画的经验。根据我提出的作画要求,自主选择材料,并自由探索各种材料表现海浪的多种形态。在这一环节中,我发现修正液、棉签的表现方法较简单,而棉签和锡箔纸的较复杂一些,特别是锡箔纸,制作的步骤较多,时间较长。课后我反思,是否可以将用修正液、棉签、棉线三种作画工具的卡纸放大一些,使海浪表现的更为自由、浩瀚些,而不是局限性。

  第四环节,先请幼儿说说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片海,为什么?然后,通过给大海添鱼的形式让幼儿互相评价各自的作品。孩子们眼里的美并不是规规矩矩、整整齐齐的,而是在杂乱无章中最具特色的。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通过多种渠道去接触生活,丰富幼儿的经验,发展幼儿的思维,课前的经验丰富才能使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更为精彩。孩子的世界是神秘的,就像浩瀚的海洋深不可测。那么,在我们无法测量的同时何不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尝试呢!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通过更多的形式,为幼儿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2

  刘平是我们班的“小公主”,不仅仅长得干净漂亮,并且聪明懂事,深得教师们的喜爱,个性是有一头洋娃娃的头发,每当看到她的头发乱了我就给她梳梳,并给她扎好看的`小辫,她似乎也很清楚这是教师对他的偏爱,总是跟我形影不离。

  这天早上,我看到宁宁的头发乱蓬蓬的,梳也没梳,我叫过她来问:“你为什么不梳头发?”宁宁说:“教师我是故意不梳的,让你给我梳,你为什么每次只给刘平梳小辫,我也要,”一时刻我竟不知说什么好了。

  我恍然大悟,无意中我犯了一个错误,梳头事虽小,但在孩子们心中却造成了不平等的感觉这样对谁都不好。

  我想起,有好几次上课宁宁在扯自我的头发,我还批评他,他却无动于衷,如果这是我主动给她梳梳头发,就能满足孩子心理的需求,不至于给孩子造成心灵的阴影,我们的宗旨是让鲜花和小草都受到阳光的温暖,我们做到了吗?

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3

  以往在我们开展的美术游戏中,还存在着幼儿只是根据教师预设的内容和步骤进行反复操作,而非自发创造、表现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的高控制。怎么改进?我们认为从调整材料入手。于是,我们以美术游戏“趣味造型”为载体对游戏材料作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趣味造型”游戏的主要玩法是让孩子使用不同材料进行组合造型,创造出立体的事物形状,然后用白胶或玻璃胶将这些固定在底板上,接着拿一张锡纸,将哑光的一面朝上覆盖在立体物上,用手指轻轻地沿着凹凸的造型按压出其轮廓线,再用黑色炫彩棒轻轻地在上面涂色,这样整幅作品就完成了。

  确定游戏的内容和玩法后,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材料的投放,教师们普遍认为,游戏材料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同时要能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效果,最好是孩子自己可以搜集到的材料,这样更能激发孩子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如废旧的塑料小玩具,各类豆子、瓶盖、纽扣、扭扭棒等。于是,前期我们先投放了上述材料,教师们则分别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我们发现,孩子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较高,构思、造型都还不错,但似乎无法较好地凸显凹凸的立体效果。另外,孩子带来的小的塑料玩具由于其外形不规则,所以孩子要按照自己的想象固定在底板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孩子的创造。

  由此可见,我们前期投放的材料不够完善,于是我们针对观察到的孩子的游戏行为对材料作了具体的分析。大家一致认为无法凸显立体效果关键在于提供的材料大都体积较小。像瓶盖、吸管等更适用于添加细节,而要凸显整体效果还需投放体积稍大的材料,如大的塑料积木、纸板等。豆子类材料过于细小,孩子操作不便,也无法较好地凸显立体效果。扭扭棒虽然能任意造型,但因为过软且单薄,立体效果不明显,而且用锡纸按压操作时有一定的难度。而孩子自带的小的塑料玩具由于形状不规则或凹凸面过多,导致孩子在操作时会有一定难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另外,我们还认识到,美术游戏中孩子操作材料的过程是既动手又动脑的过程,是不断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因此,投放的材料应该是低结构的`,使游戏过程和结果的开放度更高,有利于发挥孩子的创造力。由此有的教师提出可以投放报纸,让孩子通过团、揉、捏、卷等方式进行造型,以凸显立体感;有的教师提出可以提供不同形状的纸板,让孩子通过剪、撕、折等进行造型。最后我们将游戏材料作如下调整:取消豆子类、孩子自带的小的塑料玩具和扭扭棒等材料,增加报纸、不同形状的纸板、大塑料积木(半圆形、方形)等。

  接下来,大家又分头进一步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有一位教师观察到:某幼儿进入游戏区域,立刻拿起报纸团捏成两座假山,然后固定在底板上,又拿起一块不规则的纸板把它剪成长方形,固定在两座“假山”之间,他边操作边对旁边的小朋友说:“我在两座山峰间架了一座大桥。”

  通过再次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我们发现孩子在选择材料上目的性增强了,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在造型过程中也能关注到局部和细节。我们还发现孩子大多喜欢使用圆形、方形等材料来造型,另外,由于提供的纸板过于单薄,锡纸按压出的立体感不明显。于是,我们再次调整了材料:增加了常见几何图形的数量,增加了纸板的厚度,再增加不同大小的泡沫半球、粗细不一的吸管、中小型纸盒等。

  孩子对材料的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因为操作水平的提高而变化。因此,我们会针对孩子的兴趣、实际操作水平不断调整材料。丰富多样的低结构材料,能让孩子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保持探索和创造的热情。

  通过对美术游戏“趣味造型”材料的研究,我们充分认识到,只有从孩子的学习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投放低结构、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并适时调整,才能真正推动材料与孩子互动,给孩子充分选择、探索的机会以及自主创造和表达的空间。

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4

  琪琪在我班是个比较特别的孩子。她性格非常内向,从小班到中班,我很少听到她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与别人交流。

  一次,我发现她妈妈每次送她来幼儿园时,总是替她说一些她想说的话,比如盛豆浆时小盛点,早点儿来接,等等。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好机会。因为这几句话正是琪琪最想说最需要说的话。应该鼓励琪琪勇敢地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从而增强她的自信心,让她迈粗“自己说”这关键的一步。于是,我与琪琪的妈妈商量说:“以后您还是让她自己说吧。”他妈妈说:“好。”我又对琪琪说:“琪琪,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就自己告诉我,老师特别愿意听你说话。”琪琪点点头。

  第二天,琪琪妈妈很早就送琪琪来到幼儿园。这一次,妈妈示意:“你自己跟老师说:”琪琪慢慢走过来,捻着额衣服袖子小声对我说:“我中午不脱衬衣。”我点点头说:“好,琪琪说的话我记住了。琪琪能自己说,怎勇敢。”以后,我对琪琪自己提出的要求、愿望都非常注意倾听。并尽量满足她。一天早上,她对我说:“老师,我想当小旗手。”能够勇敢提出愿望并在全园面前展示自己,对于琪琪这样的小朋友是多么不容易呀!我非常高兴地满足了她的要求。这对她是个极大的鼓励。

  一次上语言课,我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发现琪琪先把手举起来又把手慢慢地缩了回去。我想:他一定是想回答。于是,我就叫了她。结果,他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虽然说的话很短,但声音很清楚。我和全班小朋友一起为琪琪鼓起掌来。琪琪脸上露出了腼腆的微笑。慢慢地,我发现那个总是孤独地坐在图书角一个人看书的'琪琪,变成了经常在语言角讲故事的琪琪。她与小伙伴们一起高兴地讲着故事,不时还发出格格的笑声。琪琪逐渐树立了独自表达的自信。同时我还注意多给她创造一些机会,让她与小朋友交流。如让她在小组游戏中介绍自己玩的内容,与小朋友一起玩玩具、看书等。从这件事上我体会到,一次表扬鼓励并不能使琪琪克服心理障碍,要想让琪琪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自己,老师就应为她创造各种机会,多鼓励她,使她敢于和乐于表达自己的意愿。

  评析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当孩子不敢开口说话时,教师应善于让他们感受语言交流对自己的意义。

  面对琪琪这样一个“特别”的孩子,丁老师选择了“特别”的教育方式:

  1. 选择琪琪最有需要又最感到安全时,鼓励她说出最容易,最需要说的话

  为使琪琪敢于开口说话丁老师与家长密切配合,在来园时鼓励她在家长的陪同下,向老师提出自己的请求与需要。这一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机,使琪琪少了一份压力和紧张,多了一份安全与成功,为琪琪开口说话提供了可能。

  2. 选择多种方式,让琪琪感受语言表达的意义

  丁老师注意倾听琪琪的每一次表达,每一个请求,并用自己的语言、神态、行为,多方面地满足琪琪的情感需要、生活需要,使琪琪在感受老师关爱与尊重的同时,体会表达对自己的意义,感受与人交流的快乐,逐渐消除了障碍,由不敢书逐渐走向了敢说。

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5

  当儿童的理论与现实有些不符时,教师应该介入吗?我们幼儿园组织了一次教研活动,引发大家讨论。

  介入与否,视儿童的经验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等情况而定

  龙华: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不能一概而论。受其原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幼儿会形成独有的"天真幼稚论"和"朴素理论",如月亮是跟着人走的,下雨是因为云出汗……面对这种大胆的思维、想象和表达,老师首先要做的并非介入,而是认可、尊重。接着,可以通过追问,进一步了解儿童的理论,在之后的日子里寻找设置"认知冲突"的机会。

  但是,当幼儿主动提出需要老师帮助解决问题时,老师应介入,帮助幼儿建构正确认知。

  刘静:我们应该判断,儿童的想法是否在其最近发展区,从而决定是否介入。如果儿童的理论在最近发展区附近,就可以介入;如果没有,就可以不用介入。针对本次活动的情况,老师可以再通过与幼儿交流,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在不在"米粉和面粉"的区别上。根据幼儿的兴趣,确定需不需要介入。

  不应该介入,因为要尊重儿童的理论和兴趣

  马丽娜:我觉得,晓宇老师已经开展了很丰满的活动引导幼儿。这样的情况下,幼儿依旧"固执"地维持原有认知,那就没有必要介入了,保持幼儿一颗童心,不也挺好的吗?

  周静:我认为,这个问题中的"介入"不太合适。发现儿童的理论和所谓的正确认知不符,就立马介入,似乎不太尊重幼儿的自我发展。其实,我们可以和幼儿共同学习,抓住这一个教育契机,顺其自然地生成活动。正如,今天的案例中提到的大米粉和面粉的问题。当孩子说是面粉时,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认为那是面粉,一起去发现面粉是怎么来的,而不是去纠结哪些孩子知道了那是大米粉。

  应该介入,因为儿童的理论是教师支持其发展的契机

  饶雨西:当个别幼儿的认知与现实不符时,教师并不要急于介入,而应该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但当大部分孩子都认为大米磨出来的是面粉,基于幼儿的共同问题,此时教师应该介入,帮助孩子建构正确的认知。

  徐露:我认为应该介入,但不是直接告知。我能想到的是,先丰富幼儿的对面粉、大米粉的认知经验,以及推论的知识技能,并储备分辨能力。

  付国庆:当我们发现了儿童的理论,是否介入其实取决于教师的教育价值观。老师对此事进行价值判断后做出的决定,没有对与错之分。

  对于大米磨出来的是大米粉不是面粉的正确认知,知道与否对孩子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但作为教育者,当我们发现了儿童的'理论时,我们不能只是听听就完了,我们可以思考有什么教育契机可以挖掘以促进儿童的发展。我们常说发现儿童的理论是支持儿童发展的黄金线索。因为我们可能知道儿童对什么感兴趣,以及儿童对于某个问题的已有经验是什么,知道了儿童的已有经验就有利于把握儿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抛开案例中晓宇老师的目标不说,当晓宇老师发现孩子们认为大米粉和面粉是同一一种东西,于是就做实验让孩子们比较。其实,孩子体验实验的过程,也是孩子学习的过程。至少孩子们知道不能判断两个相似的东西是什么时,可以采用实验的方法。实验中,观察、记录、比较、分析、反思、总结等过程都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儿童来说是有意义的。因此,虽然活动没有最终达成老师的目标,但实验的过程对儿童的发展也是有意义的。

  曾晓宇:我也同意。当儿童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后,可以生成后续的活动。但在生成活动里,不是一定要让儿童获得正确答案,而是利用追寻真理的过程让儿童获得发展。比如,实验过程中,儿童的观察、新体验都是在过程中获得的,最终儿童也不一定获得了正确答案。但是,儿童在过程中获得了发展,至少知道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如果介入,应以丰富儿童的经验为主

  樊静雨:老师要根据儿童的认识特点,鼓励和肯定幼儿的奇思妙想,给幼儿提供可操作的环境,适当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并围绕一些幼儿感兴趣的、值得探究的内容设计成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理解的活动,帮助幼儿逐步获得对概念的认知和理解。

  刘静:第一,对话幼儿。教师通过提问"大米磨出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来收集了解幼儿的认知、经验储备情况。第二,开展小组活动或集体活动。如果全班幼儿感兴趣可开展为集体活动,若个别幼儿感兴趣,可小组进行。第三,拓宽方法。(1)开展亲子活动"面粉,从哪里来""米粉,从哪里来",让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一起寻找答案,逐步使孩子学会学习的方法--从小善于发现问题,而且会从有关的渠道获取信息,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从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开展认识面粉厂、米粉厂活动,可实地参观,也可观看视频。(3)了解、品尝面粉和米粉做出来的不同食物。

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6

  本活动是一节语言活动,目标是学习儿歌,体验新年带来的欢乐气氛;感受量词并尝试正确使用。作为一节语言活动,培养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力,应是首要的。

  在活动中我先请幼儿回忆新年到来时我们会做的事情,并对幼儿做出了肯定而又积极的回答,让幼儿在想想说说的过程中体验新年的欢乐气氛。我根据幼儿拜年的回答引出儿歌的主人公布娃娃,并用布娃娃的口吻向幼儿打招呼拜年,引起幼儿的兴趣的同时引出儿歌。

  儿歌《新年好》凭借其富有情趣、朗朗上口等特点深受幼儿的喜爱。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对儿歌做了一定的调整,删减和更改了部分歌词。我伴着一定得肢体语言向幼儿展示了整首儿歌。但是念儿歌的过程中,我过于得在乎幼儿对儿歌的理解力,并且看轻了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总担心幼儿无法很好的理解儿歌,因此在念儿歌的时候赋予过分的肢体语言,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使得幼儿没有很好的体会儿歌。幼儿能熟练地念诵儿歌是许多教师在开展语言活动时所希望达到的一个主要的教学目的,也是儿歌教学的一个比较显性的结果,更是很多教师作为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诚如王老师所说的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其中的隐性结果——一个主动学习的意识。因为语言活动学会儿歌,理解一个故事等等都并不是活动最终的目的,而应是作为一个媒介、一个过渡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学习语言的一个积极的情感态度,引导幼儿一个自主去学习的意识。从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等。作为一个新教师,显然我对于这些的理解做的还不够到位,要更加的努力。

  在活动的第二环节学习儿歌中,我通过逐句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儿歌,《新年好》这首儿歌具有一定的情节性,非常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儿歌主要讲述的是新年送礼以及送礼者和收礼者之间的回应的一个过程。因此在引导幼儿学念儿歌的过程中,我提问的主要线路就是幼儿的已有经验。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植入新的知识点,帮助幼儿新旧经验融合,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发展相关能力。本周的主题活动为《新年快乐》,在活动之前,幼儿已有着丰富的与新年相关的经验。在提问的过程中我选中重点的字眼提问,引起幼儿的共鸣的同时引导幼儿回忆刚刚所听到的内容,在适当时用动作语言去提示幼儿,选用儿歌中的字句回应幼儿,加深印象的同时再一次的念儿歌。并在幼儿回答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回应情况,适当的请幼儿集体念个别歌词。在这个环节中我重视儿歌中的每一句,显得没有主次,没有重点。

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7

  折纸活动进行了一段时间,最近小朋友好像对折纸更加感兴趣了。但是如果他们一直局限于一些原来的折纸内容,不求进步,可能他们的折纸兴趣会慢慢消退。所以我在想一直要要让他们有新的内容学会。所以,我一般是对孩子的折纸内容一个个地进行过关,学会一项,再进行下一项,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学下去。

  本来以为小朋友告诉我说自己会了,应该就真的已经会了,但是从今天的表现来看,可能孩子的所谓会了还是有含有水分的。所以我应该更加细致地确认他会了,才算通过。

  所以,今天中午接下来,我让浩浩又一次折了,发现不会的地方也及时帮他教会了。

  我庆幸自己细心的问了浩浩的.妈妈,如果不问的话,想当然地认为浩浩会了,会使他产生随便应付的心理,而且对他后面再学习也没有好处。

  所以以后,对于孩子的表现,我还是要多观察,再观察。要以实事求是的方法来下定义,要做到眼见为实,才能对孩子更负责,对自己更负责,对教育更负责,也才能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更有促进作用。

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8

  一、前言

  幼儿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学的执行者,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改善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学反思是当今学者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大量研究表明教学反思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是我们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幼儿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概念及特性

  何谓教学反思能力?吴卫东、骆伯魏认为“教师反思能力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以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幼儿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探究性。探究就是教师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幼儿教师教学反思活动是一种探究问题的活动,教师反思的过程也是探究的过程。幼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不是简单的对教学过程的回顾,而是一种对教学问题的探究,幼儿教师通过对教学问题的探究和反思,能提高幼儿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丰富幼儿教师的教学经验。因此可以说幼儿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具有探究的特性。

  (二)批判性。批判性是指富于洞察力、辨别力、判断力,还有敏锐智慧的回顾性反思,是一种对事物的怀疑。幼儿教师教学反思也就是幼儿教师对自己教学的批判,幼儿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首先要具有怀疑精神,也就是具有批判的观念,因此幼儿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具有批判性。

  (三)创造性。幼儿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具有创造特性,幼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就是要突破传统惯例,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改善自己的教学能力。幼儿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也就是幼儿教师创造性思维的提升过程,幼儿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因此幼儿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具有创造性。

  三、幼儿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培养策略

  “教师反思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进行培养与训练”,同样,幼儿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幼儿教师要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研究教学案例。“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参考文献的描述。”研究教学案例就是教师通过分析教学活动中发生的典型事件,并试图找出教学规律的活动。典型教学案例往往是优秀教师所提供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教学活动,这些活动符合教学规律,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幼儿教师通过研究这些优秀教学案例,结合教育理论和原有的教学经验,并对这些案例进行一定的反思,幼儿教师一定能够对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启发自己的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二)写教学反思日记。写教学反思日记就是教学活动后,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回忆,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过自己的分析,结合教师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把它记录下来的行动。教学反思日记既可以记录教师对疑惑的反思,也可以记录成功经验的感想,反思日记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几句感想,写教学反思日记的目的就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升,并最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幼儿教师通过写教学反思日记,能够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通过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提高了自己的反思能力。

  (三)教师间评课。教师间的评课就是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对课堂教学进行记录和评价并做出反馈的活动方式。传统的幼儿教师听课只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记录,很少会有评论,即便是有个别评论,这些评论也很难反馈到授课教师那里,传统的听课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活动,而相对于普通的听课,幼儿教师间评课是既有教师的听课,同时教师对教学活动做出评价,并把这些评价反馈给幼儿教师,授课教师能够通过别人对教学的评价,进行积极的反思,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9

  “爱磨牙的老虎”讲的是一节音乐活动,其实我给小朋友们上这节课的原因,主要就是为了让小朋友么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妙。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感受音乐为重,通过手、耳、眼、想象等多种感官的参与,用不同方式、尝试多种形式,达到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并拓展学生对民族打击乐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紧紧吸引在音乐作品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想象力,去感受作品呢?

  首先,我先让学生认识打击乐器,并了解其音色特点。在导入部分,我突出性的出示了鼓的图片,并通过聆听,将老虎的形象与鼓建立起关联。这样学生既认识了乐器,又了解了其音色,还知道了乐器可以描述某种事物的形象;接着,有明确介绍了钹、锣、木鱼、响板、鼓这五种打击乐,并示范了其打击方法、聆听了他们的音色,为后面的环节做好了铺垫。

  其次,在课堂上,第一次全曲欣赏,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和能力,对乐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分段欣赏旨在细化知识点,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二次的全曲欣赏,是一次直观的.感受体验,让学生真正了解到音乐背后的音乐人,在打击乐操作水平上是一次提高的过程。

  再次,在编创活动中,立足本节课的内容,从模仿、尝试到创编,构思自己的打击乐作品,步步深入,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高。音乐表现力、创造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很多环节,通过儿童化的语言、游戏的形式,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鼓励学生去想象、去创造,并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尝试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去体验、表现,学生的反应比较积极,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比较全面,创造精神得到了肯定。

  总的来说呢,经过这节课的进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认识到了很多不足,之后经过不断地努力,也提高了不少,当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从我自身的角度上来说,对欣赏课的环节设计、难易程度的把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更加的脚踏实地,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

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10

  在幼儿园,我们每个月都会进行一系列的主题活动。由于现在是秋天了,所以我之前给小朋友们进行的是“我爱秋天”这个主题活动。在《我爱秋天》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根据主题实施的内容、目标,带领幼儿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的各种感官,通过让幼儿看看、摸摸、听听、尝尝、做做等探索活动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秋天。我们先从幼儿的经验入手,让幼儿去寻找秋天,把自己找到的秋天用照片的形式拍下来,孩子们都有很大的发现,然后就和幼儿谈话,让幼儿说一说秋天的变化,孩子们自己说着对秋天的认识:“秋天很多花开都蔫了、秋天树叶掉下来了,有的变红了有的变黄了、秋天的果子成熟啦!秋天的小草黄了,玉米熟了,南瓜黄了、辣椒红了、花生该刨了,该拔萝卜白菜了……”

  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找秋天的活动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秋天已有了认识。在这基础上,我们又组织幼儿去公园秋游,观察路上的行人穿的衣服越来越多了;风吹在人的脸上感觉凉飕飕的;小草变黄了,有的树叶从树上掉落下来了,有的树上的叶子没有变黄,还是翠绿的。通过具体、直观的观察,让幼儿观察树叶的不同(颜色、形状、大小)孩子们第一次看见这么多不一样的树叶可兴奋了。有的说“树叶像扇子”、有的说“树叶像小手”、 有的说“树叶像扫把”、 有的说“树叶像小船”,我们收集了好多树叶,让幼儿玩树叶找家的游戏,帮助幼儿练习分类,和他们玩树叶印画,除了用树叶印画之外,我们还请小朋友和家长一起用树叶进行了拼贴画。家长们的想象可丰富了,他们用树叶拼出“金鱼、小花、大树、风景画、小鸟”等等。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水果干果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形态各异,营养丰富,小朋友都很喜欢。再认识水果干果的基础上,我们还请孩子们带了一些水果干果来幼儿园。然后幼儿通过看看、摸摸、尝尝、讲讲、动手做一做等方法鼓励和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总之,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是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从形状、颜色,让孩子对它们有初步的`了解,从而满足和升华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整个主题活动以寻找、观察、收集、交流、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调动孩子的所有感官,使整个主题活动在孩子们的、看看、做做、玩玩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对周围世界探索是通过对物体的看、听、摸、闻、尝等感知、操作活动来进行,它与幼儿的“玩儿”往往是同一过程。在此主题中,孩子们通过做做、玩玩、剥剥、尝之初尝等活动中体验秋季带来的快乐和喜悦。我们让幼儿自己去发现、了解秋天,而不是教师单一的教授。因此,幼儿表现得非常感兴趣,也愿意去学习。在主题中我们还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为幼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的观察兴趣虽然浓厚,但是对于观察的方法和顺序较为杂乱、无序,而且在表达自己的发现的时候语言和词汇较为缺乏,这些都将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注意加强培养的地方。

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11

  《纲要》指出:“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该是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感兴趣的事物。”音乐游戏《热闹的池塘》节奏欢快、活泼,歌词诙谐、有趣,一共有四个乐句。里面主要涉及到青蛙和螃蟹两个可爱的动物形象。

  本音乐活动是一个以游戏为辅助的幼儿歌唱活动。因此,我就把目标定位在: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歌曲;大胆创编不同的泡泡造型;能初步学会边唱边玩游戏,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活动导入,让幼儿观察音乐图书,池塘里有什么小动物,学学小动物的叫声,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第二部分是熟悉歌曲的的歌词和旋律,用不同的动作表现自己想像中的泡泡形象。首先是倾听歌曲。让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帮助幼儿记住歌词,当幼儿说出一句教师就用画来表现。当幼儿没有全部听清时,教师清唱一遍来帮助幼儿记忆。接着让幼儿随音乐读歌词、拍节奏,演唱等形式开展,幼儿都能积极投入活动中。第三部分是让幼儿大胆创编螃蟹泡泡的动作,由于画面上有各种形态的泡泡,所以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能发挥想象摆出各种泡泡造型,特别是我假如吹泡泡的动作和口令,幼儿能马上摆出不同的造型泡泡。第四部分是边演唱边做游戏。是在完整唱歌的过程中,并加入游戏环节,将歌曲活泼、有趣的特点更好的表现。由于没有视频观察,所以我在活动中进行了讲解,对于重点的要求没有讲解清楚,加上室内的活动场地狭小,不能便于追跑。又是一个活动中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幼儿不能全部掌握。因此,对于这个以“贴人”游戏开展的音乐游戏活动,不能有效的开展。在游戏中也发现了问题,次音乐游戏的旋律比较快,幼儿刚接触本游戏,有的幼儿跑的比较慢,反应不灵活,有的还不能流利的演唱起来,难于顾及唱、动作又游戏的,可以作为两次活动进行。

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12

  在《长大了》活动中,当活动进行到仿编儿歌资料时出现了让我觉得比较棘手的问题,幼儿在仿编儿歌时总是转可是弯来,总是围绕自我说,思维受到了限制,而联想不到自我的东西也会变长变短。我想了想可能是我的引导上出了偏差吧,因为刚开始我只是口头上简单地解释和引导了一下,似乎有点高估了幼儿的`抽象思维潜力,之后我便用食物和动作进行引导,这时才有一部分孩子反应过来。

  从那里能够很清楚地明白:启发孩子的思维务必借助具体事物来进行,采用直观教具,帮忙幼儿积累丰富的表象。同时要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幼儿透过视觉触觉等来认识事物,描述事物。

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13

  《小猪的婚礼》是一个美术的教学活动,讲述的是主人公波哥和卷毛妞要举办婚礼,邀请了很多的猪来参加婚礼,但是猪身上都很脏,而且没有衣服穿,所以再去参加波哥和卷毛妞的婚礼之前,小猪们进行了准备工作:洗澡,还有画衣服。每只猪都根据自己的特色,用颜料画了自己喜欢的衣服,然后去参加婚礼。

  这次我利用了视频动画为小朋友播放了这个故事,然后从故事中,小朋友们首先学到了,在去参加婚礼之前我们需要装扮自己,隆重出席,表现出自己对婚礼的重视和对婚礼主人的尊重。然后在了解到小猪们的衣服是怎么制作的',让小朋友们自己为里面的主人公波哥和卷毛妞设计一套婚纱礼服。

  本次活动我为小朋友提供了纸和蜡笔,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设计婚纱礼服,大班的小朋友们都有着自己的审美观,所以设计出来的服装都是各不相同,美轮美奂的。

  但是本次活动的不足在于:我没有准备好充分的材料,所以小朋友在设计服装时只能使用蜡笔,在设计的服装上就出现了单一的现象。没有立体感的体现,所以下次我应该准备很多的材料来供小朋友们选择。

  本次活动与《指南》的联结:1.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2.艺术活动中能与他人相互配合,也能独立表现。3.艺术欣赏时常常用表情、动作、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4.愿意和别人分享、交流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和美感体验。

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14

  《玉米丰收啦》是本次“一课三演”教研活动中我班开展的一次棉签水墨活动,在年级组的集体讨论和吴老师、陆老师的精心指导之下,本次教学活动总体而言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下面就是我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的反思。

  之所以选择以玉米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一方面,玉米作为秋天最为常见的一种粮食,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对于这个话题,每个幼儿都有话可说,也有话能说。另一方面,玉米本身具有比较鲜明的外形特征,这使得我班能够结合本班小专题棉签水墨画的研究方向,充分挖掘玉米的特色元素,探索运用水墨的艺术表现方式对其进行呈现。

  我为本次美术活动预设了两个目标:一是尝试用棉签水墨画的方法点画上小下大、排列整齐的玉米粒,并能用不同的线条添画玉米皮上的脉络和玉米须。二是对棉签水墨画感兴趣,初步感受水墨画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其中,以用棉签点画上小下大玉的米粒是本次活动中的重点,将玉米粒排列整齐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在突破重难点时,我主要通过引导幼儿在有目的的观察的基础上,将平时专题活动开展时幼儿已经掌握的绘画水墨画的经验迁移到本次教学中来,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发现和尝试点画大小不同的圆点的方法和技巧。

  作为直接的授课者,本次教学活动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结构比较紧凑,流程也比较清晰。在两次操作的环节中,幼儿始终都能对探索和绘画保持较高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大部分幼儿都比较好地完成了玉米的点画和添画,加之水墨画本身所具有的古韵今风的意境,使得最终呈现出的作品效果也比较可观。当然,通过年级组的集体评课活动,我也发现了本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细节的关注度不够。比如我在引导幼儿观察时不够仔细,未提及玉米粒是从小到大逐步变化的,又如在绘画过程中部分幼儿握笔方式不正确,我也未进行及时的纠正。此外,本次活动的情境性不足,趣味性相对也比较弱。

  本学期,我们将棉签水墨画作为我班小专题研究的'内容。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但水墨画长期被儿童美术教育所忽略,许多人认为它陈旧僵化,需要长期的技能技法的练习,会束缚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水墨画自有其随机、变通、接近童趣的一面。新《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我认为,虽然不是每一次的绘画活动都必须让幼儿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但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大多数的美术活动中教师仍然需要对表现方法的教学给予关注。在不提倡范画和教师过多的言语指导的当下,只有深入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生活中选取他们感兴趣的题材,并将这些题材加以筛选,按幼儿的特点进行加工提炼,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实现情境化教学,才能更好地达成美术活动的目标。

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15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我在大班美术活动“秋天的树”中,努力落实这一精神,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体验、表现和创造。

  一、充分感受和体验“秋天的树”,积累认知和情感经验

  第一,充分感受和体验大自然中的秋天的树。

  秋天,我不仅带领幼儿观察园内的树,还带领幼儿到公园、山上、树林、郊外去观察不同地方的树。比如,引导幼儿观察:秋天的树有什么颜色?树叶、树枝、树干是怎样的?秋风中的树枝和树叶又是怎样的?太阳照在秋天的树上是怎样的?没有太阳时秋天的树又是怎样的?飘落在地面上的树叶是怎样的?单片树叶静静躺在地面上和成批的落叶堆积在一起时分别是怎样的?我还让幼儿展开想象:单片的树叶和堆积在一起的树叶的感受(心情)是怎样的?同时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来表现飞舞的树叶和静止的树叶,快速飘落的树叶和慢慢飘落的树叶,卷起来的树叶和平展的树叶……一系列的观察、想象、表现活动,使幼儿充分感受与欣赏了秋天的树的色彩、造型、动态,积累了关于秋天的树的经验和体验,感受到秋天的树的多姿多彩,以及生命生长、成熟的规律。

  第二,充分感受和体验艺术作品中的秋天的树。

  在关于秋天的绘本中,不同的画家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无论是画面的色调还是树的造型、构图。即使是同一本绘本,不同页面上树的造型和构图也是不同的。因此,我提供了《落叶的烦恼》《落叶跳舞》《风中的树叶》等一系列关于秋天的树的绘本,引导幼儿感受如何将现实中和想象中的秋天的树用绘画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幼儿通过欣赏不同绘本感受和体验到不同画家的表现方式是多元的,他们所表现的画面的色调、落叶的色彩、树的造型是丰富的,他们所描绘的发生在秋天的树和叶上的故事和情感是多样的,以此来丰富幼儿对于秋天的树的多方位的感受。我引导幼儿反复欣赏绘本中树的造型和构图,重点引导幼儿想象和描述对此的感受、体验和认识。比如,每一页画面上的树是怎样的?你看后有什么感受?能在两页画面上找到同样的树的造型或构图吗……幼儿在仔细观察绘本《落叶的烦恼》后,对其中树的造型是这样描述的:像字母v,细细粗粗的树枝像火苗一样往上窜,树枝就像很多细碎的骨头,整棵树长得像喷泉;这棵树的树枝有点像人的筋和人体中许多血管的分布,三根树枝并在一起像小鸡的爪子,像长得歪歪扭扭的竹子,左边有点像蜘蛛网,又像水草在游动;像八爪鱼,树叶就像火山的岩浆一样,像我去北京看到的那棵有三百年的树,树叶有红有黄像落日……幼儿对于画面的构图的表述是:这棵树从左到右,在画面上像一座桥;这棵树从这边的下面斜着向上,像一条龙一样窜上去;这棵树大大的树根放在画纸中间,像火山在喷发……幼儿通过欣赏绘本,感受到树的造型和构图是丰富多样的,这不仅为后面创作提供了范例,知道秋天的树是可以多元呈现的,而且帮助幼儿积累了经验,以便在后面的创作中迁移运用,主动尝试纵向、横向、斜向等构图方式。通过欣赏绘本,幼儿拓展了对于秋天的树的认识和经验,感受到秋天的多彩和美好,萌发了创作的激情,为后面的表现打下了基础。

  二、在教师适时的指导和关照下自主表现“秋天的树”

  《指南》指出,“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的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教师既要给予幼儿自主创作的空间,又要给予适时的指导。因此,我在本次活动开始时强调了独特性的要求:“今天请你们画一幅与众不同的秋天的树和叶的画。你可以画你看见过的树和叶,也可以画你想象中的树和叶,还可以画你在书上看到的树和叶。总之,你画的树和叶是非常独特的。”与此同时,教师全程围绕“独特性创作”适时地给予幼儿具体的指导,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在作画前,教师给予幼儿怎样创作的线索。

  教师在幼儿创作前要给予幼儿创作什么和怎样创作的线索,帮助幼儿明确当前的任务和怎么做的策略,使幼儿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创作。比如,我通过提问给予幼儿进行独特性创作的线索:先想一想,是竖着画还是横着画?是“顶天立地”还是只“顶天”或只“立地”,是顶两边还是顶一边?是画整棵树还是只画树的一个部分——树根、树的低端、树枝……再想一想,是以树为主、以树枝为主还是以树叶为主?

  我通过让个别幼儿上来尝试.帮助全体幼儿弄清楚:怎么在纸上构图,怎样表现树的不同部分,怎样的造型是独特的,将幼儿想要表现但还未表现的或还未察觉的'内容呈现出来,使其具体化,并引导幼儿在后面的绘画中有意识地表现。比如,当幼儿在画面中央画出一个树墩状的图时,我便追问:“你想画树根部分还是想画一棵千年古树?这棵树是要长满整个画面,

  让树枝伸展开来,还是要让树叶都飘落在地上或让树叶满天飞……”。我借助情境性语言给予幼儿创造的线索,激发幼儿不断围绕线索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表现出自己对秋天的树的认识和情感。

  第二,在作画中,教师针对不同幼儿的需求给予适宜的指导。

  大部分幼儿由于有了充分的感知经验和第一环节有关创作线索的引导,都能够非常自信地进入自主创作状态,但也有一小部分幼儿需要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指导。比如,第一组的涵涵、泽泽和麦麦三个人特别拘谨。涵涵拿着笔看着我说:“怎么画呀?”我建议道:“画秋天的树和叶。刚才你们看了那么多树,都可以画。”她还是看着我。我又说:“你们还看了《落叶的烦恼》这本书,其中有许多大树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你们可以和它画得一样,也可以不一样。还有画你自己看到的大树和叶子的样子也可以。”一旁的泽泽听了我的话后,就按照屏幕上的那幅大树图画了起来。接着涵涵画了一个秃头树干。而麦麦则自言自语:“怎么画呢?看看别人是怎么画的吧。”他看到旁边的涵涵画了秃头树后,就说:“我知道了。”接着,也画了一棵秃头树。他似乎找到了自信。但一边的涵涵仍旧每画一步都要问怎么画。她画完秃头树干后问:“上面要不要画树枝呀?”我说:“你想画就可以画,不想画就可以不画。”她说:“我要画,怎么画呢?”我说:“你可以画很多树枝,也可以只画几根;可以画紧挨在一起的树枝,也可以画全部伸展的树枝;可以画笔直的树枝,也可以画弯弯的树枝,或者是有弯有直的树枝……”在这样的指导下,她画了许多伸展的树枝。由此可见,个别幼儿是需要教师不断引导,给予适时的帮助的。

  每个幼儿在作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的帮助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并给予相应的指导。比如,小亮非常胆怯,画了两根细细的、淡淡的弯弯曲曲的单线条树枝。旁边的小朋友说:“老师,你看他画的不是树枝,是细线。”这样一说,小亮更胆怯了,握着笔不知如何是好。我及时鼓励他,说他画的树枝很有创意,和所有人画的都不一样。接着,我建议他可以增加一些弯弯曲曲的树枝,并且可以将单线条画成双线条,他非常愉快地接受了,非常自信地在画面上画满了弯弯曲曲的双线条树枝,而且在所有线条的顶端都画上了一片小小的树叶。又如,小卡的画面上只有孤零零的一棵树,并且树上只有一片树叶,画面和树的色彩都是褐色。我便指导他在较空旷的画面上增加一些树叶,可以是自己见过的如手掌形、扇形、猫脸形、鱼形、七叶枫形等各种形状的树叶,颜色可以是一色的,也可以是双色渐变的,还可以是多色混合的……在这样个性化的指导下,每个幼儿的画面都非常具有独特性。

  第三,在评价时,教师要突出对幼儿画面独特性的解读。

  评价幼儿作品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在此环节,教师要根据《指南》的精神,“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教师切忌只评价某些幼儿的作品,切忌只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评价,而是要展示全体幼儿的画作,倾听和尊重全体幼儿的观点和感受。比如,我在展示全体幼儿的作品后,请全体幼儿寻找有没有两幅一模一样的画,由此引导幼儿发现每人的画都是不一样的,感受到每个人的独特性。又如,我还引导幼儿说说,你发现哪幅画最为独特?什么地方独特?你画的树是怎么生长的?从哪里开始长的?长成了什么样子……突出引导幼儿感受树的生命张力,帮助幼儿追求绘画的意境,引导幼儿发现他人作品中的创造力,体验每个人的作品都是独特的,从而更加自信地进行创作。

  正是由于我在幼儿感受、体验、表现、创作阶段聚焦于“独特性”的引导,所以,每个幼儿都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对秋天的树的认识、经验和美的感受,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与此同时,他们还感受到了创作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和主动性。

【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08-10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05-26

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反思11-18

小班幼儿教师教学反思03-07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15篇)01-02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15篇08-01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14篇03-10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31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集锦15篇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