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0 08:44:5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15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1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这堂课我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语言感受。

  而语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读”。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设计和引导下,针对性地多读是很重要的。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实物“葫芦”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文形象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听说能力。从而让学生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抓重点段,引导学生带着中心问题:“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质疑,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种葫芦人和邻居的不同态度,最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懂得植物的生长需要各环节的联系。

  抓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赛读、范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比较句子中的`不同语气,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

  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和技能。

  不足之处是:

  1、提问多了些,散了些,学生回答的面不够广,有些话老师带学生回答了,以后要在优化提问上下功夫。

  2、让学生用“自言自语”练习说话时,学生只注重说:我自言自语的说,老师并没有及时训练学生“他自言自语的说”,这样的话,就对课文中种葫芦的人的语气体会的不是特别的到位。

  3、对反问句变陈述句的句子指导的不够到位,以至于在老师说出的几个句子时,学生没能理解其意思,说的也不明白。

  在以后的教学中,虚心向他人请教,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多多聆听其他老师的课,以取长补短。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2

  《我要的是葫芦》写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因为没有治葫芦叶上的蚜虫,所以他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的内容短小,蕴涵的哲理浅显。在第二课时我主要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思路清晰,重点较突出

  本课教学主要抓住三个训练重点:(1)朗读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人物的对话进行朗读指导,体会种葫芦的人一心只要葫芦和邻居着急的心情。(2)句式的训练。通过朗读比较两组句子不同的语气并体会每组的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并通过练习巩固。(3)补白策略的训练。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如果你就是种葫芦的人,你会怎么做?请你用上上面的句子,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板书设计和教学内容不同步。

  2、学生做了讲学稿上的练习没有全班展示交流。

  3、上完课了没有小结

  4、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5、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3

  今天上午,我执教了镇级公开课《我要的是葫芦》。课后,反思甚多。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二年级的小孩,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对于新鲜事物刨根问底。抓住这一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乐趣,从情境中围绕“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本文。

  《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采取激趣的方式,让学生在识字、写字、理解、朗读、表演等各个教学环节里,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抓住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在做教学设计前,我翻阅了单元导读及语文书上的课后题等相关资料,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初步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让孩子欣赏葫芦丝音吹奏,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从而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引导孩子读好“葫芦”、“葫芦藤”这两个词语,揭示葫芦的重要作用,引出题目。

  二、初读课文,识写生字。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通过合作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自言自语”“盯着”的意思,同时范写“盯”,让孩子在田字格里进行练写。

  三、出示四幅图连环画。师生合作补充第一幅画面。首先让学生找一找应该在葫芦藤上画哪些东西,然后引导学生把句子读得美一些,用画葫芦叶的方式激励学生把“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读好。然后让学生用“多么()的()啊!”来夸一夸“葫芦藤”、“绿叶”、“小花”。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会复述第一段内容。

  四、看图:请学生先看第一幅图,再看第二幅图,看看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孩子读好第二幅图的“伤心、难过、绝望”的心情。

  五、朗读、感悟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语气。出示反问句“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感叹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意思。通过对比读体会出反问句和感叹句在表达人物情感方面的好处。

  六、揭示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蚜虫吸取葫芦藤汁液,导致叶子枯黄,从而无法输送给小葫芦营养,这是小葫芦落地的原因。事物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要多动脑筋,同时听取邻居劝告。通过这个故事,让小孩子说一说自己在学习中应该注意的事。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寓言故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整个授课环节中,我虽然以读为主,在读中让孩子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孩子走,没有真正让孩子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4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一种思想以读品文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找准一个切入点以题导文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顺机启发学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说话。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纷纷提出: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

  三、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我要的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抓住一条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明确了这么一条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分散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当学

  生学完第一自然段时,通过看图——学文——品文,引导得出: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从而为后文的学习打下铺垫。当学生学完3、4自然段时,我又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最后通过这种变化对比,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的突破也就势如破竹。

  四、创设一种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要的是葫芦》中种葫芦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可气,又可怜。可笑的是他的无知愚昧,可气的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可怜的是他那么喜爱葫芦,结果却一无所获。

  教完这节课,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揣摩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产生怦然心跳的感觉,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读起来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读得有滋有味。

  覃冲

  20xx.11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5

  今天,我们学习了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这个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开花后结小葫芦了,可是叶子上也有蚜虫了。而这个人一心一意只想着要“葫芦”,不听邻居的劝告,不去治蚜虫,最终导致小葫芦变黄且都落了。

  课堂学习时,我们学生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早读也读了这篇课文。直接揭题后,相机学习“葫芦”,且“芦”单独时是二声,在词语“葫芦”中,“芦”读轻声。而后,理解课题:

  “我”指谁?“葫芦”又指什么?“从前的那个人”即种葫芦的人。“葫芦”是果实。

  这篇课文,我们采用了变序阅读,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找,“那个人”喜不喜欢小葫芦?(喜欢,从‘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为什么喜欢小葫芦?学生都能说出“小葫芦很可爱”。我再次追问:哪些词句说明了小葫芦的可爱。学生会从第一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句话中,找出“细长的葫芦藤长满绿叶雪白的小花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来说明小葫芦的可爱。

  接下来,让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那个人要成葫芦了没有?为什么?

  学生知道,那个人没有要成葫芦,因为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其实,这个答案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即第四自然段。

  再次,追问学生,“小葫芦为什么一个一个都落了呢?”师生一同探究,学生得知因为葫芦的叶子上爬了蚜虫。学生张馨冉还说:“因为葫芦叶子能给小葫芦提供水分与养分,葫芦叶子没有了,那么小葫芦没吃的没喝的,就会营养不良,就会变黄、落地的。在此期间,相机指导朗读,一是对话,二是比较体会其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不同的语气。同时,进行了拓展练习。如: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总结拓展环节,使学生明白:植物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个系统工程,前一个环节出错,那么后一个环节直接受到严重的影响。从而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另外,还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假如你是文中的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罗仪琳说:“我想我应该听邻居的话,给叶子喷洒一些农药,那样,我就能得到小葫芦了。”

  胡宇轩说:“我想我应该接受邻居的建议,先治蚜虫。”

  高雅宁说:“我想是我错了,我要是听了邻居的话去治蚜虫,就好了。”

  李雅欣说:“我想邻居劝我治蚜虫时,就得赶快去治。我想捉一些七星瓢虫,让它们来消灭蚜虫。”

  陈佩霓说:“我想,今后,我应该多听听他人的意见或建议,多向他人学习,我不懂的更应该多问问,多学习(求教)了。”

  课堂上,我们还练习写了生字词。

  叶子与小葫芦,使我们探秘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让我们知道了不能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即知道了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6

  聋校语文教学目的是力图通过音、字、词、句、文等内容的学习,培养聋生听(专指有残余听力的聋生)、看(看话)、读、写、理解与表达语言的能力。而聋童由于听力缺陷以及语言能力的未适时开发,导致其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有相当的难度,同时制约了他对周边人、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影响了自身个性的健康、常态发展。在近几年的聋校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尝试把普通学校新课改中所提倡的营造宽松愉悦的环境,让孩子在参与、活动和体验中,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理念融合在我和孩子们的语文课堂中,让聋哑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语言,在活动中陶冶性情,在参与中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

  下面,我以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七册第17课《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为例,谈谈我在聋校课改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种了一颗葫芦,只想着葫芦快快长大,却不懂得要勤于管理,最后葫芦都脱落了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故事内容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聋生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以此理解和把握故事所折射出的深刻的寓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逐字逐句的讲,学生逐字逐句的啃,字句的意思容易明白,故事的内容也不难掌握。但是,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学得

  被动,孩子们缺乏主动学习的愿望,文章理解得支离破碎,不能够走进人物内心,更难以理解文章寓意。在这篇课文的处理中,我采用“把教室变成剧场,让大家成为导演和演员,师生共同讲、读、导、演”的教与学的方法来突破。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师:“上一节课,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的生字词语,也自己尝试着阅读了课文,现在谁能够把课文正确、流利的读出来?

  (课的开始,首先给孩子们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以一个主动参与的态度投入课堂。)”

  生:轮流开火车读。

  (读完之后,师生共同指正、评价、肯定。把评价的权利也交给孩子,让他在给别人指出错误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知识点的强化。)

  师:同学们读的真不错。在读的时候,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生:年轻人种葫芦;葫芦很好玩,我喜欢;葫芦最后都落了…… (请孩子们自由表达,各抒己见,老师则同其他同学一起,及时肯定和欣赏每一位同学的见解。)

  师:你们都读得很用心,想的也非常好。那谁能告诉我,那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最后都落了?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年轻人的庭院吧!

  (同学们通过自己阅读课文,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大致情节。老师再把关键性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孩子们的兴趣进入下一个环节。)

  接下来,老师随手在教室的地板上画了一幅图:一个古代的小庭院,一个葫芦架,挂满了可爱的小葫芦。老师则摇身变成了一个手拿香扇、悠闲懒散的古代书生。

  生:全都哈哈哈地乐了,马上把教室变成了古代的小庭院,把自己变成故事中的人物,而且跃跃欲试。

  (这幅图不是画在纸上,也不是画在黑板上的,而是画在教室的地板上,这样营造出的就是一幅立体的场景:一个小院落,一架可爱的小葫芦,一个悠闲的古代年轻人。聋哑孩子由于听觉能力的丧失,促成了视觉捕捉和感受能力的敏锐,还有手及其他肢体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所以说,他们对于“表演”这种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来表达内心和思想的方式尤为擅长,尤为喜爱。一幅画营造出了一个小剧场,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的欲望立刻凸现出来。)

  师:指地上的图,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是谁种的?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最后一定都长成大葫芦了吧?噢,没有,那发生了什么事?还是让我们到故事中寻找答案吧!师生共同读黑板上的大字课文。

  生:孩子们都站在“葫芦架”边,和老师一起读课文,有的同学已经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始摇头晃脑的模仿年轻人的神态和动作。

  (这个环节开始后,课桌、讲桌已经拖到一边,教室已经变成了“庭院”,孩子们则成为了故事中的“年轻人”。)

  师:葫芦开始的时候长得怎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都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而且不自觉地读起来。

  师:嫩绿的枝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看着真叫人喜欢。怎么来表现这种喜欢的感情呢?

  生:孩子们脸上、眼睛里都做出有些夸张的喜爱的神情,有的同学干脆边说边表演:一天看好多次,喜欢的不得了。

  师:这位同学表演的真好,让我们大家都带着这种喜爱的感情来“表演读”这一段,好吗?

  (讲读课文的环节开始了,我们的“剧本表演”也正式拉开了序幕,孩子们并没有感觉到是在刻意的学习,他们表现的欲望才刚刚开始。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老师一定要善于控制课堂的节奏,要能牵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收放自如,要在表演中体会,在“玩”中“学”。)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最后并没有长成大葫芦,为什么?我们继续来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

  生:发现虫子了!

  师:发现虫子怎么办?

  生:用手捉掉虫子;是害虫,应该消灭它;妈妈都是撒上药,杀死虫子的;抓一只螳螂放上,捉虫子……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可是为什么要杀灭害虫呢?因为植物要通过根和叶子来吸收水分、阳光和其他营养才能生长,就像同学们要天天吃饭、喝水、呼吸新鲜空气才能健康成长一样。植物上生了虫子,虫子就会慢慢地吃掉植物的叶子,啃坏它的根和茎,它就没法吸收营养了,当然也就结不出果实了,甚至还会干枯掉。

  (因为我班的聋生大多来自农村,对于爸爸妈妈消灭庄稼害虫的事情见得挺多,但对其中的道理并不明白。老师不限制孩子的思维,先让他们自由发挥,再给他们深入浅出的讲明道理。孩子们通过小伙伴和老师的讲述,对这件事情了解的越多,就越能反衬出课文中年轻人的无知,从而理解文章的寓意所在。在这个环节里面,老师已经把孩子们的角色定位拉回来,是课堂中一个相对静态的独立思考和接受新知的时段。当然,也为理解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把握文章的深刻寓意作了厚实的铺垫。)

  师:同学们都知道了植物上生了虫子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可是有一个人却不知道,他是谁?

  生:又都乐呵呵的,笑指课文中的年轻人。

  师:好吧,我们看看这个年轻人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请看课文接下来的两段。

  生:孩子们又都做回了“年轻人”的角色,一边读课文,一边摇头晃脑的表演。

  (“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盯着葫芦自言自语地说”、“当邻居劝他赶快治蚜虫时,他感到奇怪,还反问道:什么,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等词句把年轻人既无知懒惰、又不听劝告的满不在乎的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老师和同学反复通读这两段,并请每一位同学都来读一读,演一演。然后,互相评价,共同讨论:如何来表现这个年轻人的心态,怎么表演最恰如其分,谁哪里有问题,谁表演得最好。在这里,学习的过程由词句到表演,再由表演

  到词句;每个人的角色从“演”到“导”,再从“导”到“演”,实质上已经完成了共同讨论、主动探究的过程。)

  师:正因为年轻人的无知,最后出现了怎样的后果?同学们从这里想到了什么?

  生:葫芦都落了,年轻人很失望;年轻人懒,不爱劳动;他很笨,不明白道理;他还不听劝告;我们不要这样做……

  (孩子们通过发自内心的“演”和“导”的体验,很轻松地就掌握了文章的主题,体会到了文章所表达出的寓意。)

  一堂课就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表演中结束了,孩子们没有中规中矩的坐在硬板凳上,嚼着与他们相隔千里万里的语言文字,而是放松自己的手脚和身体,飞扬着他们想象的翅膀,和老师一同来到古代的庭院,现代的大都市,草原的蒙古包、乡村的田野,还有好玩的动物园,有趣的童话小屋??在我的语文课堂中,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们活泼的 身影,愉快地笑脸,雀跃的精神。我想,这就是我们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快快乐乐学习、健健康康成长的一个起点吧。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7

  《我要的是葫芦》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生动有趣,简短精悍,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就能读通课文,也很容易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发现这个人得不到葫芦是因为他不治虫。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课文紧紧围绕“葫芦”不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喜爱葫芦?

  2、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涵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突出了文章的重点。那个人爱葫芦表现在:

  1、“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

  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那个人的神态,想像他的心理活动,揣摩他的语言,体会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再通过表情朗读表现出来。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最后却没有得到葫芦,一是因为他不懂“叶——虫——葫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个道理;二是因为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除了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还应该深化下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不懂这个道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1、他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2、当邻居劝他时,他感到很奇怪:“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里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通过讨论,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8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篇寓言故事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种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和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教学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将教学设计付诸课堂实践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本课教学中我把握了同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内容设计实施教学。同时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就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插图分别学习第一、四两段,感受葫芦开始长得很可爱及后来葫芦都落了,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到了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2、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还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为了使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我就引导学生看图激趣揭题质疑中引导学生利用葫芦图及形声字的特点自主发现学会认“葫、芦、藤”,再在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读词中学习另三个生字,并随机示范指导学生学写“哇、挂”。这样识字既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抓住重难点,还拓宽了识字途径,培养了识字能力。但忽略了“盯”这个重要的生字,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思想。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深入学习。

  3、本节课上我还特别重视阅读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先读题质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习用词、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先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再读课文中描写小葫芦的样子的句子,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了喜爱之情,然后朗读时孩子们就很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又如在品读第二、三自然段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教师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和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同时我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进行分角色朗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9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而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两幅插图的不同为切入口,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读全文,然后分别学习一、四两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现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另外“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组织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二、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增量,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学中采用角色换位,“你要是种葫芦的人,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10

  由叶校长指导的“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制定核心目标”的实验课第一轮磨课结束了,从刚开始分析别的老师的案例,到在叶校长的指导下,自己分析教材尝试制定一个单元的核心目标,再到自己备课上课,这一轮的尝试走下来,虽也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但也有了些许的收获。现将这一轮的学习反思总结如下。

  实验课题的关键词是“怎样制定核心目标,怎样落实核心目标”,众所周知,我们所上的每一节课都是有教学目标的。在此之前的语文课堂,我们注重朗读,注重文本内容,注重让学生体会你从课本中感受到了什么,唯独忽略了语文学科最重要的是语言训练。当经过一次次的培训,磨课,我们渐渐明白,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味,语文课不是思品课,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语言训练点,我们的课堂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一节课下来,教给了学生无数个知识点,但每个知识点都是蜻蜓点水,学生掌握得不甚牢固。在我们迷茫的时候,叶校长告诉我们一节语文课有许多个知识点,但却只有一个核心的训练点,只要核心目标定好,一节课都应该为它服务。这个时候,我们豁然开朗,原来语文课也并不是那么的复杂,当每一节课都定好了核心目标,课堂反而变得简单化了。

  第一轮的实验课,我选择了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来分析磨课。《我要的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这则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词句的训练。纵观文本内容,有好几个语言训练的知识点。第一自然段有一个教学生把句子写具体的很好的范例,第二三自然段出现了不少的感叹句、反问句与陈述句。再仔细查看课后练习题与园地,课后练习是出现了两组句字的朗读。我在第一次解读文本的时候就以为这两组句子的出现是要学生掌握感叹句与陈述句的转换,以及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所以第一次备课时我的教学目标制定为进一步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尝试把反问句、感叹句转换成陈述句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第一次磨课的效果不甚理想,学生对于句式的转换掌握得不是很好,课后,叶校长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课的问题所在:核心目标制定得过高。感叹句与陈述句的转换或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点应该是让学生先认识,但我却直接提升到了运用,难怪学生学起来有困难。

  在叶校长的指导下,我修正了这一课的核心目标:认识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第二次磨课,要求降低了,并围绕这个目标设计了充分有效的练习,学生学习的效果还不错。

  通过这一轮的实验磨课,我认识到要准确制定好核心目标除了对该文本要深入解读,对于知识点的承前启后也该明白清楚,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地积累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像串珍珠一样把它串起来,随时都能明白这个知识点出现在哪里该有怎样的训练要求。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教学反思2

  这学期在校教研活动中,执教了《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反思如下:

  1、内容教学宜简单

  我认为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环节不可省,但是不宜花时过多,于是我巧妙地借助课文的插图激起学生读文欲望,让他们一一找到相对应的课文内容,在读通、读正确中让学生自己读懂了寓言故事的大概。在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短语卡片,这样,葫芦的生长过程自然呈现,清晰明了。

  2、字词教学要注重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共6个。教学中,我重点是学习“葫、芦、藤”等字。因为生活在城镇的孩子远离田园生活,他们没有看到过葫芦,也不知道植物的藤是什么样儿的。因此,这里的教学环节是这样设计的:由图识葫芦,观察字形特点,带出词串教学:葫芦藤、葫芦叶、葫芦花、小葫芦,而后顺接到了读准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的教学,让学生在读中知道了“葫芦”的特点,从字到词再到句的教学呈现年段教学特色,还起到了积累语言的作用;“藤”字的教学,我还让学生从听字音到观字形再到“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藤”,让生字的教学进行有效的音形义三结合,在润物无声中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把语言训练点和能力培养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3、写字教学需到位

  写字教学于第一学学段的学生来说不但不能省去,而且还需用时颇多。我在指导学生书写并不机械单一,而是教给学生观察字形的方法中感受汉字的结构美,发现汉字的造字规律,利用熟字记生字、区别形近字,既有能力培养点的训练,又有方法习得点的训练。若能抽点时间让学生在书写中进行互评,可能效果会更佳。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教学反思3

  本堂课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课文之初的情感基调定得准。我主要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两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以前我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感悟,教师不讲授,才是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弄得自己在课堂上不敢多讲,有时该讲的地方也不讲,学生感悟不到的地方得不到教师的点拨,学习效果很差。一节课下来,学生疲乏,教师劳累。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现在我才明白,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11

  在《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的设计中,我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比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你自读第一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用线划出来,并美美地多读几遍。学生们都认真地读着,并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这句话中的许多个很美的词语。从“细长的葫芦藤”我们可以知道葫芦是又细又长的,从“长满”可以看出绿叶长得很多很密,由“雪白”会想到像雪一样白。孩子们有话说,他们自己能读得懂。在课上时,我处理“雪白”时有点疏忽,应该可以再引导一下,像“雪白”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火红”就是像火一样红,也可以再问问孩子们能不能再想几个这样的词语。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白白错失了这样的教学点。

  而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但这所谓的“读”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择的最佳途径。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自言自语”“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男女生合作读、教师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又产生了好多问题。在引导两个重点句子的时候,我居然一紧张就把两个句子进行比较着读的环节给忘了,这真是上课的大忌啊。我想这个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我更大胆地教学,更仔细地准备,冷静而大方地处理。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12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而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两幅插图的不同为切入口,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读全文,然后分别学习一、四两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透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透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用心主动地发现、建构好处,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现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用心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主角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资料,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潜力。另外“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而培养这种潜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组织学生透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资料,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二、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资料,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增量,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观察潜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潜力。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资料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学中采用主角换位,“你要是种葫芦的人,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潜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13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主要是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今天我用两节课的时间把这一课讲完。两节课下来,我对自己的教学很满意。主要亮点有:

  一、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长”“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并告诉孩子们在今后的写话中要努力去运用这些积累的词语。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

  学生在初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后,我问他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说: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我朗读最后一段,导出“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既然喜欢葫芦,葫芦却落了,那个人在做什么?”通过师生质疑,引出关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三、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让学生画出种葫芦人的想、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得出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人的无知与不听劝告,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然后抓住重点词来理解,指导朗读,如“自言自语”说话就要小声,想象自己就在跟自己说,“快治一治”读出邻居劝告时很着急,“奇怪”读出种葫的人无知又不听劝告的.语气等。孩子们在理解了意思后,读的有声有色,尤其是表情,很丰富,语调也很到位。

  四、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景,让孩子们想象说话。如:“当看到葫芦都落了时,如果你是种葫芦人的朋友,你会说些什么?”以及最后续编故事:“第二年春天他如果又种了葫芦,当再次生了蚜虫时他会怎么做?”通过这样的大胆想象,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也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培养。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生字的认识,只要靠小组内死记,多读的方法,还不能做到让孩子们轻松认字的目标,还需要多加磨练,多多汲取其他老师好的做法。教与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希望经过努力,学生能在我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进入语文这个灵动而充满激情的世界!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14

  今天我上了《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开始上课时,我先用简笔画的方式复习了第一课时的内容,画出来葫芦藤,绿叶,葫芦花,小葫芦。学生被这样的图画吸引了,并且根据简笔画说出来上节课积累的词语:一颗葫芦,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这样的形式比起直接出示上节课学过的词语让学生再读一遍的`效果强很多。

  接下来学习第二自然段,“蚜”“盯”都是形声字,学生能够很快用这种方法记住这两个字,“赛”用换一换的方法理解了它的意思。“自言自语”的意思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老师模拟场景,自言自语说话的样子让学生理解,这就是“自言自语”。学生通过对“盯”字的理解知道这个人眼里只有葫芦,所以觉得“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让多名同学站起来读这句话,齐读,男女比赛读,指导读好感叹句,并换成陈述句再比较读。此时完成了课后练习的第二题的一部分。

  第三自然段先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学习生字“邻”——注意:避让,高低。再指导读最后三句话,感情一句比一句强烈,最后几个字一字一字读,“葫芦”重读。同桌扮演分角色读,老师读旁白,再读,学生很感兴趣,并能够读好反问句和陈述句。再把反问句和陈述句单列出来比较读,联系生活实际说反问句感受不同的语气。

  最后一自然段的学习联系课文插图,再联系黑板上的简笔画,画蚜虫,叶子被吃光,用黄色粉笔让葫芦变黄色,用黑板擦一个一个擦掉葫芦,学生看着我一个个擦掉的葫芦,有难过有后悔,接着老师趁机提问:种葫芦的人想要的是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学生就能理解到叶子,葫芦互相联系的道理。

  这一课学习了生字,积累了短语,学会了读句子不同的语气,理解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语文阅读训练要素在教参的单元分析和课后习题里面体现,备课时要找准出发点,低年级重视老师的示范朗读,这是最基本的策略。教师要少讲概念,学生不懂,要对比,要读,要感受。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组织语言,随文识字,看图理解,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15

  《14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讲一个种葫芦的人十分喜爱小葫芦,但葫芦叶上生虫了,他认为叶子上的虫子和他要的葫芦没有关系。结果小葫芦掉光了。这则寓言说明,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正确全面地看问题。

  一、抓关键词,注重积累

  这篇课文比较短,但是好词好句还是挺多的。如“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细长”“长满””、“绿”“几朵”“雪白”“挂”等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二、以读品文,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己能读书的目的。在教学中,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三、依托文本,启发想象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进入人物的内心,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创设了几个情景:在教学“那个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的情景时,心里会想什么?”这一环节时,我给学生设计用“那个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 )地说:“( )”这样的句式来说。最后,设计了一个语言拓展训练:“第二年春天,那个年轻人又种了一棵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续编故事,学生依托文本,发挥想象,都能有话说,语言表达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锻炼。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0-23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0-28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8-31

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09-01

《我要的是葫芦》语文教学反思11-13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篇12-09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8-30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8-31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