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6 14:25:0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5篇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

  “我的发现”这项练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与反问句的不同,体会标点的作用。“日积月累”中的'“读读认认”

  要求认识的十个生字都和已学过的汉字有相同的声旁,其中六组字音完全相同。它们作为形声字,形旁有表义作用,声旁有表音作用。所以对于已有一定独立识字能力、会用换偏旁识字法识字的二年级学生来讲,认识这些生字不算困难。“我会连”

  所列词语学生都学过。“读读背背”中节气对于学生来讲很生疏,教学应重在激发学生了解节气等自然知识的兴趣,通过读使学生对节气有初步的认识就可以了,不要强求记住具体有哪些节气、各在什么时间等。“口语交际”安排说和写两项内容,说与写内容相同、要求相近,体现了说写结合的思想。本组“展示台”是引导学生展示学习、了解到的自然知识。教师要在本组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搜集、准备展示的内容。“宽带网”这个栏目列举了两种有趣的动植物,一个是食虫的植物“猪笼草”,一个是喜欢热水的鱼。通过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到动植物的多样性、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大自然的习惯。号召学生都来争做“小博士”,在读书或看电视时留心观察了解动植物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2

  本课时有余数除法,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改理念和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计算教育学的方法。

  一、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意义以往学习有余数除法,是通过一个简单演示、一道竖式讲解和一道题做一做,告诉学生余数和有余数除法;再通过一道竖式的试商告诉学生余数要比除数小,然后配以多道计算题加以练习。这样纯粹是算理算法的学习、强化计算训练,单调重复地计算使学生倍感枯燥无味,并由此生厌,而且信息量少,思维狭窄,未能把学习的内容与身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未能通过数学学习开发学生智力。

  本课的设计,使学生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里的“有余”现象,例如用花盆布置联欢会场、分食物、摆学具、包装面包、校运动会的很多情景等等。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生活中的余数问题需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在心理上驱动着强烈的求知欲,在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重点通过分食物和摆学具这两种生活情景,了解到平均分有两个结果:一是刚好分完;二是余下少许不能再平均分。

  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讨论、辨析,大家都参与了有余除法、余数等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们获得了成功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在情景体验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在操作比较中探究方法本课的教学通过学生几次自主操作,在比较认识中探索有余数除法,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独立地完成从表内除法到有余除法的学习,并且自己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在操作比较中,学生还注意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探究,自主发现问题,使他们逐渐养成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3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首先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再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自主练习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教学主要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正确地和迅速地进行整数运算,能够用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去解答算术应用题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计算问题。数学教学必须有助于学生智慧的发展,以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的实现,数学的学习应该做到使数和量成为儿童认识周围现实的工具。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4

  活动刚开始,我便出示有趣的胖猫图片,让孩子们认识故事的主人公莫格,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并以莫格的语气跟小朋友们问好,孩子们也很热情地跟莫格打招呼。接着我以莫格为何变得这么大为突破口,让孩子们积极猜测,将孩子们自然地带到故事中。我以分段欣赏故事,帮助孩子们理解莫格在逐步变大,体验故事的有趣性。在此环节,我重点让孩子们学说了“先……然后……再……”的句式。当我问到莫格变大你觉得是好事还是坏事的时候,孩子们的.回答很精彩,有说是好事的也有说是坏事的,真像是一场精彩的辩论赛。最后我总结了一下:莫格的变大,虽然给大家添了不少麻烦,可是也正因为它的变大才挡住了洪水,救了大家。紧接着孩子们完整欣赏了这个故事,让幼儿更好的感受故事,在理解这个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幼儿大胆想像莫格变大以后还会发生的事情,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有几个孩子天真地希望莫格变大后可以帮助他们摘云彩面包,他们的想法真是太可爱了,引来了一阵欢声笑语。

  在这个活动,我给予了孩子们足够的想想和创编故事的空间,抓住莫格变大的特征,鼓励幼儿进行合理的想象,以此让孩子意识到:任何人都能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某些方面帮助到大家,孩子们创编的内容很有趣,也能够把握住莫格体形的特征合理创编。活动开展得很顺利,大部分孩子能很自然地说出“先......然后.....”.的句式,但对于再这个字眼还是很陌生,在日常活动中还是要多加强。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5

  课堂上,我通过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算理与计算方法,反复向孩子们强调在乘的时候要记得“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上乘得得数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计算要求,但是在练习中部分学生仍然出现了下面的情况:

  1.漏进位。在计算时孩子们常会出现贪快不进位的情况,一旦漏掉进位,在下一个数位的计算上就容易遗忘出错。

  2.忘记了要“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在计算乘加混合式题的口算时,加法也“依次加多位数的每一位数”了。

  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必须严格按照计算顺序一步一步去乘,碰到有进位时,要先对准前一位下面进几,千万不要漏掉把进位的数与乘积相加。为了减少计算上的错误,需要多练习乘加混合式题的口算(如:68+7等),这类口算的熟练可以大大提高一位数乘多位数的正确率。在教学中还要通过各种形式适时地多补充些相关练习,以强化学生计算技能,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以上这些如果只是讲给是不行的,我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加深对算式算理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上我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和习惯解决问题。个别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是外热而内冷。我想今后的教学要注意课堂上让所有的学生都活跃起来。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6

  解决问题(一)

  教学反思《解决问题》这一内容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学生在理解上都比较容易。

  解决问题(二)

  教学反思在教学例2时,我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资源,“学生购买面包”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还剩多少个面包”这个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小括号,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解决问题(三)

  教学反思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吸引学生看图搜集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上通过提问“你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你又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列式计算时可以先分步列式在列综合算式,利用现实情境加强分步与综合之间的联系,同时强调不同算法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这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有效的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梨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 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平均分的认识(二)》教学反思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及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在交流中,欣赏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 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时,把除法的概念的教学放到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体现了 《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学反思

  教师复习旧知,为新知识做铺垫,然后设计了认识除法的教学活动,组织“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的学习活动,以及让学生反复动手操作,多次经历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从而领悟除法的意义,大部份学生已经能很好的掌握本章的内容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的活动中,从具体问题向抽象算理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呈现出算法的多样化。最后通过比较让学生悟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最简便,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理解,沟通了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教学反思

  用游戏,活动,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不 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使学生也产生成就感,获得愉悦的体验。《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教师在复习和准备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然后在新授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沟通乘除法间的联系,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体现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地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反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生在这氛围中质疑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数学的问题。让生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提出用除法计算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通过教师的整理及设计的摘平果游戏,调动起了学生极大的积极性,让生在乐学的氛围中,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

  《图形与变换》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在亲身初中中进行自主探索。课堂教学中,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找角、画角、折角、剪角、评角、应用角、创造角等,使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不是停留在机械的理解和记忆之上,而是经历了一个亲身体验和不断反思的认识过程,在“做数学”的活动中,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锐角”和“钝角”的特征。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要改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模式为“探索——发现”的学习模式。因此,在学习中很多知识我都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去感悟。如让学生给角进行分类这个环节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个意图,先让学生动手分类,再经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地思考分类的理由,学生自己不知不觉地就找到了要找的答案,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到后来的亲自动手实践量一量的活动中更进一步的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验证,同学们都积极地去参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平移》教学反思

  这节课动感内容的教学,而且概念较难辨析,所以比较特殊,所以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注意了 以下几个问题: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丰富想像,感知和认识物体的平移,。活动化教学,通过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建立模型,理解平移的概念。讨论式教学,让生在讨论、争论、思考中从正、反角度对比地认识平移。加强双基教学,在讨论过程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旋转》教学反思

  教师让学生感受生活的旋转,让生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通过展示旋转的物体,通过观察它们旋转的方向,感知物体旋转的方向有两种。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有的同学不会正确的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乱算一气,毫无根据可言。针对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多出一些题,让学生一点一点学会分析,从而正确选择方法。对于个别后进生一定要紧抓辅导,争取让每个孩子都不掉队。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都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则。

  《求一个数十另一个数的几倍(一)》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语言表述中,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在脑海里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形成清晰的认识。

  《求一个数十另一个数的几倍(二)》教学反思

  利用复习题为本节课做好铺垫,让学生再次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接着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各组人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在亲身体验探索中明白道理,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仍采用游乐园主题图的一部分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小括号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的目的,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把课堂还给学生,他们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回顾本课的教学,意图是要努力创设、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和谐热烈的气氛中能自然的、投入的探索学习。整节课,运用生动的多媒体手段呈现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数数方法,以学生感兴趣的数数接龙游戏贯穿课堂始终,在生活中感受数。

  《千以内数的读、写法》教学反思

  我注意数学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让学生收集生活的数据为数学问题,贴近生活学数学,完全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位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本课在学生已有的“百以内数大小的比较” 和“千以内数的认识”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首先,由作比较引入,让学生回顾旧知,再导入新课。而后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当中,能敢知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四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反思

  以学生收集的现实生活中的数据为数学问题,贴近生活学数学。教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然后教师完全放手,让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教学反思

  教师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类推出“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位数不同的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近似数》教学反思

  综合教学内容,联系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最后设计了数学小实践活动,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第三课时》教学反思

  如《万以内加法与减法》的例3,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减法。因为被减数只有三位数,所以笔算原理与例2相同。在这里,教材安排了用多种方法计算,即竖式和口算,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他们继续去探究、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第四课时》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初步培养估算意识,了解估算的基本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联系实际应用中,通过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百、整千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这节课相对比较简单,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说算法,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书本中的第二种方法来计算,因为它简单。我也认为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简单,因此既然学生大都选择第二种,对于第一种就一带而过了,在练习时几乎就没提到这种方法了。在后来的口算作业中,像630+90= 这样的算式学生出现了612、6120这样的答案,究其原因是学生直接算3+9=12,百位是6,在12前面添个6就成了612了,有些学生甚至是觉得还有个位0每算,再在612后面添个0,就有了6120这个答案了。书本中的两种方法现在仔细想来应该算是一种方法,第二种是第一种的简化,省略了1+2后面隐含的意义,那么学生在初次学习计算方法时还是完整的说法对学生更有利。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类似于上面的错误就是因为省略了3+9后面隐含的意义,其实它是表示3个十加9个十,如果一开始就说完整,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至少会减少。

  《千克、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课堂上由我动手操作天平,称量物体,让生通过掂一掂1克及1千克物体有多重。

  《千克、克的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学生在课前就已经与克和千克先打了交道,这样就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1千克的质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如有的学生就汇报说2包食用碘盐重1千克、6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一条鱼约重1千克、一瓶大可乐约重1千克??学生找到的1千克的物品还真不少。而在动手实践环节中,因题型新颖,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统 计》教学反思

  本课处处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时,创设了统计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和统计各种动物参加跑步的的成绩两个情境,使学生通过动画与实际组织经历了收集、整理的过程。本节课在设计各环节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认识到了学习统计的必要性:为给小兔子们当裁判而统计、为了解各种车的数量结构而统计、统计同学们喜欢的动画片可以给电视台的节目编导出谋划策、统计同学们的学习成绩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做出指导。每个情境决不是“信手拈来”,而是处处体现了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找规律》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动静结合、既节省教学时间,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生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对突破重、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课堂开始用了三题情境图,分别引导孩子从颜色、形状、数量、去观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这样思维的训练,有层次性、递进性。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7

  今天的研修学习到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所谓的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郭教授的“生本教育”让我领悟到了教育的本质,更让我看到了构建高效课堂的的方向。

  我在几年前教过一年二年级的语文,《语文课程标准》 对二年级的孩子已经规定了写话的要求,所以我在一周会布置两三次日记。到了二年级孩子们已经能够写完整的句子,但是不能很好的把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写出来。我正苦于找不到好的办法时我们学到了《数星星的孩子》,陪孩子们数完星星,我想到了今天的日记是:摘下一颗星星,用三两句话写出摘星星的经过。

  郭教授认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使教师变得更加高级、潜在和有力量,通过学生的力量来显示教师的力量。没有教师,学生自发的自学难以取得优质和高效。教师要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的学习;从设计教学转到设计学习。教师更大的作用在于“帮学”。教师的“帮学”,很大程度体现在“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和规划上。所以说,没有“前置性学习”,就不是生本课堂。

  第二天的早上我就准备了一节日记指导课。首先,我让孩子们交流前一天晚上的摘星星的经历。课堂上,孩子们有的情绪非常低落,有的兴高采烈,交流的非常充分。我每到一个小组,孩子们就拉着我不放,有的说,爸爸搬了梯子在楼顶上我还是够不到;有的说我没够到星星就手工做了一颗星星还涂上了颜色;有的说,我没够到星星,但是上网查到星星离我们很远很远,知道了很多知识

  看到孩子们充满感情的的交流,我知道了孩子们为了摘星星颇费了一番周折,肯定有许多话说也有了各种情感。我对孩子们说,现在就把昨天的经历,认识和想法写下来,结果都写得非常精彩。

  最后我对孩子们说,以后写日记,就把一天最想说的话说出来,最想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写出你在生活中最有感受的东西就可以了。后来孩子们再写日记就有话写,写出精彩的'语言了。

  郭教授的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使教师变得更加高级、潜在和有力量,通过学生的力量来显示教师的力量。没有教师,学生自发的自学难以取得优质和高效。教师要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的学习;从设计教学转到设计学习。教师更大的作用在于“帮学”。教师的“帮学”,很大程度体现在“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和规划上。所以说,没有“前置性学习”,就不是生本课堂。

  当读到这些的时候,进一步印证了我对“升本课堂”高效课堂的解读,孩子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孩子们自主的学习,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8

  《曹冲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我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曹冲称象》为学习材料,创设了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情境。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几处内容进行对比。

  (1)官员们和曹冲的对比

  (2)曹操前后态度的对比

  (3)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抓装直摇头”的“直”字来强调曹操对这些办法是不满意的。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用称象课件演示称象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注意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再最后”,描述称象的过程,为复述课文作准备,也为练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某件事情的口语练习做了准备。在总结板书时指出曹冲不是神童,他的办法是想出来的。表现在他认真听别人的议论,从中受到启发。在拓展练习时,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就问:如果是你,你

  会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一下子孩子们沉默了,知道陈尚阳说出用人来代替石头进行称象之后,教室里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岩石书》教学反思

  《岩石书》这篇课文,通过小朋友川川和磊磊跟勘探队员的对话,讲述有关岩石书的故事。

  课文是以对话的形式来写的,于是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上。但课文中对话的提示语有的在前,如:磊磊说“这书上有图画吗?”有的提示语在中间,如:“太好了,太好了1川川和磊磊一齐跳起来,拍着手说,“我长大了,也来读这本大书1有的提示语在后,如:“这书上写着什么呢?”川川和磊磊一起问。有些对话没有提示语,如2、3、4、5自然段的对话。所以,在分角色朗读之前,要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读懂那句话是哪个角色说的,特别对没有提示语的对话,要引导学生通过说话的内容来确定是谁说的话。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试读。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读、师生分角色读、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赛读等形式进行朗读训练。我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当角色朗读的机会,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

  通过朗读,使学生懂得了为什么叫“岩石书”,岩石书上“写”着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读了这本“书”有什么作用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科学,爱地质科学的兴趣。

  《自己试一试》教学反思《自己试一试》是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文章讲的是一个科学家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盛满水的鱼缸里放进一颗石子儿,鱼缸里的.水马上漫出来了,如果放进去一条小金鱼,水就不会漫出来,为什么?其他同学对这个答案深信不疑,回答的答案闹出了笑话,范文之教学反思:自己试一试教学反思。一个叫伊伦娜的孩子觉得科学家的话不对,在妈妈的提醒下自己做了试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明白了科学家的用意。文章旨在让孩子们通过读课文明白: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凡事要动脑动手,亲自试一试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这篇课文,我在教学时采用理解重点句子来突破中心的方法,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篇文章中出现了两个很重要的反问句。第一句是妈妈的话:“你既然想不明白,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我采用重复读,联系上下文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读,并出示句子“我们不该好好学习吗?”让学生理解这类句子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孩子们很顺利地理解了妈妈的话的意思:想不明白的问题要自己去试一试。第二句是科学家最后说的一句话:孩子,为什么你会认为科学家的话全都是正确的呢?由于有了上一句理解的基础,这句话很快就被孩子们解决了:科学家的话不全都是正确的。孩子们把这两句

  话都写在练习本上,这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为了更深一层地理解,我鼓励孩子们把这两句话的意思多读几遍,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说说有什么感悟?课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孩子们都津津有味地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

  这节课重点难点部分用的时间并不多,但孩子们理解课文的深度相当可观。语文课堂的知识点太多,我们不可能一一都能详细地讲给孩子。在实用的课堂上,我们更提倡抓住一两个方面讲细、讲深,让孩子们在在学习中有所悟,思想有所洗涤,能力有所提高。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9

  《玲玲的画》,正是因为有了一个墨渍,玲玲才获得了思维飞跃的契机,最后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这是一堂由新桥小学陈忠钰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的课文,也是一堂属于学生的语文课,这既是一个打破定向思维的教学流程,也是一例教师与学生均获得成功的大胆尝试。

  一次并不陌生的“初遇”

  “聪明的小眼睛看过来,我姓陈,小朋友叫我什么呢?”孩子们齐声回答:“陈老师!”“能不能甜甜的叫一声呀?”“陈—老—师!”正式开课前,素未谋面的师生们营造了和谐的气氛。“平时是怎么表扬自己的?”“嘿嘿,我真棒!”小朋友齐声回答。“再加上一声‘ye’!”“嘿嘿,我真棒‘ye’!”哈哈,顿时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一个贯穿始终的提问

  “孩子们,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把课文的主角玲玲叫得特别响亮。“读了‘玲玲的画’这个题目,你们心里有什么疑问呢?”

  教师用一个问题作为了这节语文课的开场白。他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和联想。一大堆充满想象的解释,正式启动了这堂课学生们的大脑。

  在每个环节,教师都有意将这个提问贯穿着,要么做预备铺垫,要么设置理解思路迂回揭示谜底,要么让学生自主研究,找到问题的答案。本来稍显零乱的教学内容,因为这一个问题而得到了意识上的统一,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老师讲课思路也非常清晰。

  一批核心关键的部件

  教师提出了关于课文的理解的问题,却没有盲目求快解决。这节语文课,教师依然从分自然段、识字等基本环节入手,但在划分段落和识字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和创新。

  没有用教师的权威,去确定到底有多少个自然段,而是将权力“下放”给学生,由他们来商量确定,最后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答案。学生的探究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在识字环节,同桌之间进行互动,调动了孩子朗读的兴趣,超越了一般教学模式下的效果,用“开火车”的方式来提高认知难度,以及将刚学会的书面语(如“端详”),及时运用于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中(“咱们看看玲玲的这幅画,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请你仔细端详端详”)。这些施教的小细节,及时巩固了初学的生字。探究用形状相似的字来记忆的方法,既达到掌握生字的效果,还辨析了易错的字类,可谓一举两得。对“趴”等动词的强调,直接为理解课文做了充分准备。

  一次无法删减的模仿

  除了对动词的探究,对重点词汇的解读外,教师还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情景,模仿“玲玲”的语气,读出人物的思想活动和感情来。而最值得称道的是,其他学生又成为模仿者的评判人,到底是不是读出了课文中人物焦急、疑惑、茅塞顿开和高兴的语气,不由老师说了算,而是认真倾听的其他学生。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之间也形成了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评价,事实上是走向了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教师将探究、评判的权力和标准交给学生,却掌握着理解的节奏和思路,提高了课堂效率,将全班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如何理解课文这一基本教学要求上。

  一场不能止步的变革

  尽管教师在这节语文课的课堂组织和课前准备上下了很大工夫,但我觉得上好这堂语文课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这篇课文的起因是,画被弄脏,却又来不及画,结果则是获得了一等奖。如何将坏事变为了好事?其经过是,得到父亲的提示,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这个转变的过程十分重要,这个过程,学生应该自己去细细体会,最终得出,只要积极动脑思考,坏事也可以转化为好事。

  结合低年级书写任务较轻的实际,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多尝试书写,以培养学生独立写字的能力和信心。课文理解固然重要,但给孩子书写记忆生字的时间应更加充足,更应在课堂中得到突出。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0

  在一年级的时候,同学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通过实际丈量使同学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反思自身的教学,有以下可取之处与缺乏之处。

  胜利之处:

  1.确立难点,重组教材。教材中是认识分米在先,而我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先引入毫米的认识,我想毫米是同学现在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同学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2.借助多媒体的一些演示,使同学建立直观的表象。如毫米的认识,我让同学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学习。首先引导同学观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一厘米,然后找一找1毫米是从哪里到哪里,1毫米和1厘米是什么关系?再借助多媒体把1厘米长度放大,使同学能清晰地观察到:1厘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通过数一数得出1 cm =10 mm,形成毫米的概念。

  3通过用手比划长度单位的游戏,手脑并用,加深印象。同学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学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察,还需要用手比划。让同学仔细观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通过动手比划,加深同学对毫米的印象。

  缺乏之处有许多:

  1、虽然准备了较多实物,以为同学很熟悉,就出现了一下,没有让同学摸一摸感知它们的`长短。

  2、1厘米的“一半”(中间的长线表示)就是5毫米,引导同学发现,可以不用逐一小格的数。

  3、画线段时应该演示,提醒同学注意画上端点,标上长度,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4、班级人数多,操作活动多时,同学的注意力易分散,课堂的节奏、课堂的调控也是值得我考虑的问题,如上课指令应非常明确,让同学很明确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5、为人处世低调的我,不知不觉中会把把这种低调的情绪带入了课堂,给予他们的激情和鼓励太少了。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需要老师给予更多鼓励与肯定的话语。

  6、课件的取与舍,怎样少而精的用在点子上,课堂上如何不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而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的调整。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1

  大家对这篇课文都不会陌生,我就不介绍了。课堂上一位平时素有“朗读能手”的小朋友汪加琳出现地朗读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分小节朗读课文时加琳读第三自然段,第一次漏读了三个字,读错一处,经同学指正,再读又漏读,直至我亲自范读后,她才最终读正确了。

  小学生对于朗读往往有一种急切的心情,希望一拿到课文就立刻念得既流畅文富有感情,特别是平时善于感情朗读的小朋友。正是这种心理因素,往往使他们在自己朗读或刚开始朗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出现加字、去字或者读不通顺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种急切的心情,往往会令学生对课文囫囵吞枣似的理解,起不到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课文的目的。

  怎么改善这一现象呢?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首先要他们自己小声朗读一遍,熟悉课文的整体内容。并使学生明确,要朗读好一篇课文,最起码要读得准确,读得流畅。

  与此同时,也要提醒学生朗读要用接近于生活中自然谈话的语言,就是不要拿腔拿调,既不要唱读,这个问题一开始(从小学一年级)我没有特别强调,总觉得低年级可以夸张点,现在二年级了,我担心一旦形成定势就很难改变。朗读指导起步宜低。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2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结合我校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的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先是让学生大胆猜测两块花坛的面积哪一个大,然后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让学生去数方格得出两个花坛的面积是一样大,我在课前预设时没有把数方格作为重点,因为我认为这是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我没有把它作为重点,只是预设到数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不满一格的,以及数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时学生可能会出现困难,我再做适机指导。本节课我发现学生在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时,真的有些难度,我进行了指导。

  教学的重点设立为“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难点设立为“理解平等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按照提出动手实验-推导-概括的步骤,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以未知向已知转化,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亲历自主探索的过程,最后通过多次合作使学生发现规律意识到不用剪、拼、测只要用测量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长度来求它的.面积。在学生感受到有时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太麻烦时,那么寻找一种更简洁的方法便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你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一种图形,从而得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我把这个问题适时带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实验,在剪拼过程中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在交流演示中使自己的实验过程得到了印证,在语言描述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环节里我注重的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得到较多有关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使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了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能力推导,重要的是呈现学生探究的过程。在课前预设时,我的设想是让学生不管沿着平行四边形任意一条高来剪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在小组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剪、拼、测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可是在试教中,我发现有大部分学生只想一种剪法转化长方形求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且在第一次动手操作中就有学生发现了规律不用剪只需测量就可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使大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动手思考就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公式。如果在下一次的试教中,我想尝试着让学生多动手实践一下,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本节课我认为还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我驾驭课堂能力不强,在课的开始学生在看情境图时,学生回答得过细,还有重复的地方,我没有适时引导,如果引导学生说出几种代表性的图形就可以了。后面内容还是重点内容,没办法压缩,结果造成了时间上的前松后紧。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3

  《泉水》是一篇很美的课文,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我在教学本课时,强调自渎自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尽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积累,在读中体会到奉献的幸福感。学生在读和说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一、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洋溢着对泉水的赞美之情,是一篇学习语言、情感熏陶的好材料。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味课文的语言美,感受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自主学习、以学定教

  教学本课的时候,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先让学生在充分自渎课文、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以学定教,因势利导,采用师生合作、自主学习等方式,结局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重视积累,灵活运用

  本课所描绘的画面很美,课文的语言文字也而后内美。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积累课文中的优点语文,在次基础上还通过说话,……此处隐藏4936个字……呼吁我们,和学生一起,细细品味这些充满爱的诗文,用爱心引导学生感悟爱、奉献爱。自觉地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即使自己的能力不能够帮助他人完全解决问题,也要伸出热情的双手。《泉水》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这篇课文很美,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

  读课文时感觉很美,新课程对学生的通过学习掌握学习能力的`要求非常地重视,强调学生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要求课堂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实现“从课堂走向生活”,以小见大。要让学生体会泉水的奉献精神,那么先首先要在读上下功夫。我通过让学生跟随泉水一路旅行,所见所闻,进行段落指导。抓住了四句话,让学生体会泉水的“多,清,甜,美”四的特点。另外配合图片分角色朗读,让泉水与姑娘,杜鹃、果树……”谈话,引导学生进行想像,让他们深入角色体会热心帮助别人,自己也快乐。

  在教学语言的设计上,我采取轻松的、亲切的语气和学生交流,在问题的设计上也从童趣的角度切入。比如: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对山里的姐姐和泉水对话的想象上,我设置了各种情境来与学生进行对话训练。如果:“果树喝了香甜的泉水后会结出哪些什么样的水果?” “这面明亮的泉水还能照出什么”等问题,由此扩展到对“泉水还会经过哪里,帮助谁?”的想象说话时,采用了一个句式:泉水流到——,它看见——,泉水说:“——。”的说话训练,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同样可以表达的很好,森林,草原,沙漠都用上了。润物无声,孩子们感受到泉水的快乐,感受到奉献的美好。课上完了,泉水的清甜,泉水的美好给他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回忆。

  但总觉得个性化的朗读指导还没有做到位,个别学生回答问题声音还不够响亮。我还要不懈地努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快地提高。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4

  “平移与旋转”是小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的教学资料,这个资料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将数学知识与生动形象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一种很真实、自然的状态下感受、体验、理解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进而透过区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两类运动,描述见过的平移或旋转运动等学习活动。在教学这部分资料时,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1、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密切联系起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选取了开风扇、关门、擦黑板、移动粉笔盒、时针和分针的旋转等许多真实的生活事例,让学生从这些活生生的现象中感受平移和旋转,体会到原先数学是这么地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2、让学生观看书上的主题图,看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国旗沿着旗杆徐徐上升、直升机起飞时的'螺旋桨运动、小风车迎风旋转的画面,结合讲解,,对"平移和旋转"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明白"平移"的特点是:直直的,方向不变;旋转是围绕一个点做转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3、透过辨析平移和旋转现象,寻找自己身边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学生举出的例子如:汽车行驶是平移现象,而方向盘的转动却是旋转现象等等。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认识,体会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感受它们的普遍存在。

  4、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能够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大部分学生都是向前走几步表示平移,把手臂使劲地晃几圈表示旋转,还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手挽手向前走几步是平移,然后一个学生不动,学生围着他转了一圈是旋转。做这些动作时,学生很感兴趣,虽然教室里乱哄哄的,但是能够看出学生已经明白了平移和旋转本质的不同。

  这一堂课,我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予足够的时间,使他们在自主观察、思考、操作、讨论、交流、中探究知识。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5

  我借本校二年级学生向全镇二年级语文老师和课题组成员执教了《迷人的夏天》,这也是镇语文课题《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有效的策略研究》的一堂研讨课。

  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上完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回顾与反思。课堂上的师生的配合并不默契。主要表现在答非所问,如在回答学生找一找夏天有什么特点时,学生抓不住要点,该用词语来概括的,却读了整段文字,几位回答的学生都是这样,浪费了不少时间,后来在评课时,有老师认为师设计的这个问题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以省略这个问题,先学文,最后概括。也可在第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师强调要抓住词语来回答,让学生明确回答的方向。在学习生字时,师让学生说出“炎”、“趣”哪些地方容易写错,师本来的用意让生指出“炎”上面的“火”字后面一笔应为捺点,“趣”字的最后一笔也应为捺点,结果学生东说西说,抓不住要点,又浪费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师建议,师在指导写字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如师在指导写“炎”时,可让学生观察两个“火”字有何不同,这样可让学生又快又准地写对“炎”,评课老师还有一个重要的建议,既然是指导写字,不能只指导不动手,那只是虚把式,要真正地动起来,让学生当时就能写一两个,这些建议让我醍醐灌顶,写字教学就应该落在实处。反思整个课堂,师生配合不够默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师与学生缺少课前交流,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师生课前对文本的对话较少,因此为学本文少了一层铺垫,自然就上不好了。上课时,因为学生的答非所问浪费了不少课堂时间,我的内心有些着急,为了完成预设的课堂教学内容,我对重点朗读及感悟不敢花时间,造成每个环节教学都给人蜻蜓点水式,抓不住重点。突出表现在学段时,师只是借助课文泛泛而讲“有趣”、“悠闲”、“畅想”,而这些词语的理解完全可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而理解,让学生在悟中读,更能显出“语文味”,教师的朗读指导方法也较单一,这与我备课不精细有关,课堂教学语言不能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

  教学时,为了突出这次研讨课的意义,我有意识地设计多种形式的词语教学。结果弄巧成拙,正像有的评课老师说的那样,淡化了课文的整体把握,词语教学有些偏重。在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设计:为了让学生认识夏天的鲜花,我出示了几张精美的花的'图片,让学生在赏花的同时,说出看到的花儿的颜色,我还出示了形容花图片的词组。如师说出这样的建议很有道理,为了突出词语的丰富性,师不必出示表示颜色的词。

  以上评课老师所提的建议,我进行了认真梳理,觉得很有道理,很感谢他们用心的评课,虽然这堂课我没有上好,但在这堂课中我学到了很多,帮助了我成长,这才是我最大的收获。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7-05

二年级下册《泉水》教学反思05-02

二年级下册优秀教学反思12-15

小学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1-13

二年级下册泉水教学反思02-24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7-24

二年级下册《雷雨》教学反思07-25

二年级下册识字教学反思04-05

二年级下册《我想》教学反思01-11

二年级下册识字8教学反思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