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9 16:18:5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精】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

  一、热爱教师工作,思想进步,团结同志,每天早来晚走,无私奉献,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和工作,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请病、事假,脚踏实地地执行学校的各项要求。

  二、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本年度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参加县里教师业务能力考试,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业务学习计划,本学期我严格按照学习计划,有序有效地进行了学习,我觉得自己的业务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我又认真学习了几本教育教学丛书,我觉得自己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平时我阅读了《蔡林深与洋思教育》等书,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并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很好的应用。

  三、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在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一面自觉学习先进教育思想方法、优秀教学方法等,一面继续进行继续探索数学知识之间的数学思想的运用和数学问题的思路方法、分析规律等;作完初中数学各章的知识树和初中数学的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趣味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在现实课堂中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依靠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本事、确定推理本事、概括本事的发展帮忙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头就本人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后的收获浅谈一下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经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推理本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1、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所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到达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我就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用小石头来引入课题,小石头是学生们平常爱玩的小玩具。我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小游戏都能够跟数学有关。

  2、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并且能够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就设计了教师去旅游时看到猴子,编了一个小猴子给妈妈分饼吃的故事。故事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然后用问题引出了课题。学生兴趣倍增。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3、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资料,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本事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5、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例如,在教学体积时,我利用学生学过的课文《乌鸦喝水》,并动手拿一个瓶子根据课文故事情节,做一个实验给学生看,让学生以看到的现象发现规律。

  6、创设实践情境: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本事。

  一个生动趣味、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能够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本事。

  四、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总之,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认为学生要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分的方法并不难。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合作交流等活动完成这节课的学习。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没有追求表面上的花哨、热闹,而是以学生的思维训练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不断的猜测、验证、交流、总结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比较2/5和1/4大小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

  2、你们知道它们的大小吗?你准备怎么比?你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各小组确定一种方法,开展讨论研究,等一下分组汇报。

  3、分组讨论学习。

  4、请大家上台演示交流各自的方法。

  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哪个分数比较大,继而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结果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们居然找到了多种方法比较这两个分数。(化小数的方法进行比较、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进行比较、化成同分子分数再进行比较画两个相同的.圆,分别用阴影表示着两个分数,再观察比较大小)。

  接着我对学生采用的各种有效策略给予肯定,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轨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概念时,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让学生在自学、交流中自己去发现通分的两个基本条件,理解通分的意义。还比如:在总结通分的一般方法时,我让学生尝试通分后,再回忆通分时先想什么,在做什么?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只需略加整理,就轻松地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了。整堂课中,学生一直处于轻松而又紧张的思维活动中,我没有指令性的要求,没有权威性的评价,我认为,这样的课,才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也有一些比较遗憾的地方,我总体感觉讲课效果不好,我备课不够充分,教学环节不是很严密。孩子们不能迅速找到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和前面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有关。在小组合作上不到位,没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没有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今后要提前培训小组长,让她们充分预习,在小组交流时给组员指导,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后我要不断学习,敬请领导老师们指导我的教学,我会不断探索,以期打造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

  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以课堂教学生活化为基础的。新课标喜爱倡导小学数学的生活化,针对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提出来的,但并不是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数学实践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数学将教学的生活化,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更高。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数学教学源自于实际的生活,生活生产的进步又为数学教学的发展提供需。数学与实际的生活紧密的相连、不可分割。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数学的知识,人们的日常消费、银行的利息结算、物业费的交付与管理等等都需要人们应用数学知识。因此,新课标下数学的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教学要有效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学习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数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1、学生学习状况的要求。数学学习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学生对数学学习却没有丝毫的兴趣,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会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做不到学以致用。这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弊端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课堂中主要是听,机械的进行记忆,学习空间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缺乏探索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必须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2、新的教学教材的要求。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小学数学的生活化已经得到了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教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但是在实际的编写过程中,还有许多的问题,生活化的现实内容联系的不够紧密,生活化的题目缺乏创新性,生活化与时代的要求相脱节。因此,需要不断地对教材进行创新,充分的充实的教学内容。

  3、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性。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逻辑推理,忽略知识外延与背景的介绍。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是“一张黑板一支笔,一张嘴巴讲到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根植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两大法宝就是填鸭式教学与题海战术。学生没有时间与空间进行自己的思考,失去对数学教学的兴趣,对数学教学越来越方案,甚至逐渐的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若想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不要过分追求生活的原型。小学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的结合,是当前教育比较重视的问题。因此,有的教师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全部的教学内容都要与实际的生活联系,否则就不是成功的教学。有的教师实施教学的生活化,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且实施新的教学方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生活化需要与学习内容相联系,而不是强硬的、没有限制的生活化,将本来没有必要的生活化给披上生活化的外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日常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设计创新的教学情境而费尽心思,有的可能会有科学依据,有的就是生编硬造,会很容易误导学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要有数学知识都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原型的错误思想。有的教师认为,生活是服务于数学的,但是实际上,数学的发展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生活化,教师没有必要没借口么节课都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际能力,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2、数学与生活联系比较形式化。在实际的教学中,有许多的教师看似进行了生活化,但是实际上只是将知识与生活简单的加在一起,对于数学教学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没有多大的价值。如教师咋讲解“一定能摸到红球”,教师常做的做法就是让学生摸球,感受摸到不同颜色的球的可能性。这种就是较浅层次的生活化。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交接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实践中来,运用自己已有的实际生活经验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感受到数学的实际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再例如,学习“哪种方式更合算”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一个超市为了更好地吸引客户,设立了一个转盘,可以自由的转动。顾客消费满200元,可以有一次转动的机会,当停在红色、蓝色、黄色不同的区域,可以获得不同的购物券,其他区域没有购物券。如果顾客没有兴趣进行转动,可以直接获得20元的购物券。教师要让学生死来,如何进行设计,对顾客来说比较合算。这种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积极认真的思考,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地思考与探索,提高数学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过程、方法、态度、价值观等,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如我在教学《认识方向》后,我就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时的态度和价值观仔细回味,在回味中对其本节课的成败及其原因反复进行思考和剖析:就本节课的内容讲,很贴近生活实际,但是我在教学时就忽略了这一点,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课堂中。如果要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起来,是一件很用的事,但就是由于本人教学方法的不当,使得自己的教学出现了不足。通过反思,我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并及时改进自己的不足,逐步形成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学生们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有了一定“方位”知识,对方位的判断应该有了一定的能力。但由于我本节课教学的不足,这些知识,在学生那里只能是书本知识,没有生活的经验,如果要求学生随时随地能判断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学生还无从着手。在课堂学到的“方位”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的层面上。其实这一部分知识比较贴近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乐于探究,如果我在教学时,把学生带到操场上,站在不同的位置,以某一物体作参照物,教给他们判断方位的方法,并让学生小组反复体验、实践,学生就会对“方位知识”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就会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数学真正走进生活。

  同时,在反思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的传授,也就是说,课堂反思,不仅仅是老师的事,也应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反思哪些知识自己掌握得好,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学生从不回头去想这类问题,总是义无反顾的勇往直前,正是因为没有回头思考,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而没有能够得到比知识结论更为重要的东西——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后应该如何改进学习方法,积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养成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作为老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是让学生积累自己知识的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反思,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举例验证,把书本知识转换成生活能力,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让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又知道先从什么地方着手去解答题目和解决问题,从而寻求掌握知识规律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从中掌握和领悟学习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之,教师教中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使先前的经验不断地得到审视、得到修正、得到强化、得到否定等,这样才能不断提炼经验,改进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中反思,可以让自己知识方面的缺陷得到弥补,可以有效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断总结学习经验,提高自我、发展自我。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6

  (一)摆正教和学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学也一样。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矛盾,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的一系列矛盾中,首当其冲的是教和学的矛盾。教和学这对矛盾处理得如何,往往以学生学得是否积极、是否主动为重要标志。

  假如我们把教学过程理解成“给予“的过程,采用灌输的方法,这不仅使学生学得被动,就是对教师来说,也不能称之为发挥了主导的作用。

  教学也是一种传递,是精神产品的传递。它与物质产品的传递是不同的。物质产品的传递具有给予的性质,即你给我就得,不给就不得,多给就多得,少给就少得。作为传递精神产品的教学,却不一定是教师一讲学生就懂,教师不讲学生就不懂,教师少讲学生少懂,教师多讲学生就多懂。所以,教学并不是给予。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教学呢?我认为教学应当是在教师指引下学生的获取。

  是给予还是获取,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教学思想,也必然导致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教学“体积”这个概念,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体积概念及体积的求法,还要注意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显然“预备齐”背诵和发展空间观念毫无联系。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教这个概念时,是从观察实验开始的。一上课,我就把两只一模一样的玻璃杯放在讲台桌上。然后分别往两只杯子里倒水。正当学生感到莫名其妙的时候,我说:“谁能告诉我哪只杯子里的水多,哪只杯子里的水少?”学生更认真地观察了,但他们看不出差别,只好犹犹豫豫地说:“两只杯子里的水好像一样多。”我立即肯定他们观察得细致,并说:“我倒的水就是同样多。”

  然后,我拿出一个东西放在一只杯子里,问学生们看到了什么。他们说:“看到老师把一个东西放进了这只杯子里。”我又问:“好好看一看,你们还发现什么?”学生认真观察后说:“您把东西放进杯子后,这只杯子的水平面就升高了。”我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马上回答:“您放进去的东西是要占地方的,就把水挤上来了。”

  我又拿出一个东西,把它放进另一只杯子里。问学生:“这回你们又看到什么了呢?”学生说:“看到您把一个东西放进了另一只杯子里,这只杯子的水平面也升高了,而且比第一只的水平面升得还高。”我问他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他们果断地回答:“肯定后放进去的东西个儿大。”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对物体要占据空间,所占据的空间还有大小的差别等,已有了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明确什么叫体积,我确实感到学生的空间观念,又一次得到了发展。这比起简单叙述什么叫体积和背诵几遍定义就好得多了。

  要摆正教和学的关系,首先就要改变“给予”的思想,需要确立的是引导学生“获取”的思想。

  1.引导学生获取,就要培养学生的获取意识。

  不少老师对我讲,说我上课的时候,学生总是精神集中,思维活跃,兴趣盎然。说实在话,我最害怕的就是学生在上课时死气沉沉,沉默寡言,无动于衷。我把课堂气氛,看作是课堂教学的温度计。活跃是获取意识强烈的表现,而呆板又往往是被动参与的标志。因此,在长年的教学中,我形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不论哪堂课,我都要反复研究如何开场,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出一个最佳的教学时机,点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循环小数,是学习小数除法这一单元临近结束时引进的一个概念。教学时,我先出了三道题让学生来计算。学生一看都是除法题,自然也就感到非常简单。第一题是,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学生计算起来当然没有问题;第二题,虽然不能整除,但是可以除尽,学生刚刚学过,也感到容易;第三题却一反常态,无论怎样计算,也得不出一个精确的商。

  水平高的学生,首先遇到了这个问题。他们中有的人问我:“第三题是不是出错了?”我也就装作很认真的样子,看看教案,再看看黑板,很客气地对他说:“我没有出错,请看看是不是你抄错了?”他们只好又投入到计算之中。

  中等水平的学生,也被第三题难住了。他们问我:“第三题得计算到哪辈子?”我指着计算速度慢的学生说:“你看他多么认真,遇到问题别着急。”

  水平最低的学生,面对第三题也计算不下去了,他们说:“这道题我不会。”

  好了,最佳的教学时机出现了。学了多年的除法,居然还有处理不了的问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去解决?这种想学、要学的心理,也就是获取的意识。他们有了需要,也就有了兴趣,有了动力。这是上好任何一节课都不可缺少的。

  2.引导学生获取,还要创造有利于获取的具体条件。

  学生有了求知的欲望,尽管十分重要,但毕竟是仅仅有了学习的动力,还不等于发现了规律,获取了真理。要引导学生获取,还必须创造有利于学生获取的具体条件。

  我所说的条件,主要是指有利于学生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为理性阶段。不论是从现象到本质,也不论是从个别到一般,认识上的升华总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为学生创造出这些条件,就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任务。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方面,我考虑到要排除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干扰;另一方面,我还考虑到其特征要易于学生发现。

  首先,我要求学生随便说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

  学生说:“9就能被3整除。”

  我说:“对极了。谁能再说一个大点的,也能被3整除的数。”

  学生又说:“27能被3整除。”

  我先肯定他回答的正确,然后又要求:“谁能再说一个大点的,譬如说个三位数。”

  学生回答的速度慢下来了,他们需要思考。过了一会儿,他们说:“123也能被3整除。”

  我说:“好极了,123这个三位数确实能被3整除。”

  同时我还把这个数板书在黑板上。

  接着我又说:“不过我有点不满意,就这么个数似乎想的时间太长了。”

  学生有点委屈,因为这不是运用口诀,可以脱口而出的。

  不过我故意不去理会他们的情绪,而是指着黑板上的“123”说:“看着你们说的.这个数,我一口气可以说出好几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

  学生的表情是惊奇的。

  我说:“132,213,231,312,321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

  学生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我,我把这些数板书出来,让他们计算一下。

  他们一计算,立刻惊喜了,并大声问我:“这是怎么回事呀?”

  我说:“这太简单了。我说516能被3整除。”同时把这个数板书出来,接着说:“看着这个数,你们也能一口气说出好几个数来。”

  因为这是照猫画虎,学生自然会说:“561,156,165,651,615。”

  我把这些数也板书出来,并问学生:“你们说的这些数,也都能被3整除,你们信吗?”

  学生摇摇头,表示自己没有这种把握。

  我又让他们计算一下,证明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他们兴奋极了。

  过了一会儿,我问他们:“这是为什么?”他们沉思着。

  我指着黑板上的两组数,让他们观察一下,各有什么特点。

  他们发现,每一组里的数,都是由三个同样的数字组成的,不管怎样变化,这三个数字始终不变。

  我又问:“组成这些数的数字不变,仅仅是数字在排列上有变化。那你们还能进一步发现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想了一下,他们真的发现了这些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不会变。

  我又引导他们去计算一下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

  计算的结果一组是6,另一组是12。有的学生高兴得一下子站起来了,他们已经发现其中的奥妙了。

  我又回到他们原来说过的27,有的学生不等发问,就说:“72也能被3整除。”

  我问他们:“这是为什么?”

  他们说:“7加2,2加7,全是9。”

  结论得出来了,他们沉浸在靠自己取得成功的欢乐之中。

  (二)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毛主席早就指出,要实行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我认为是启发,还是注入,关键就在于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所谓过程,也就是操作的过程,观察的过程,比较的过程,分析的过程,综合的过程等。所谓结果,主要是指抽象、概括出的结论。

  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结果”以“过程”为基础,其次是“过程”以“结果”为目的。它们之间应当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认识上的自然升华。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倾向。在作业的批改中也反映出这种倾向,注重的也是结果,对于思路、策略往往重视不足。

  我曾做过一次调查,让一年级的学生计算4+3这道题,他们几乎都做对了。我又把他们找来,一个一个地询问,由他们说出是怎样想,才得出7的。

  分析学生的回答,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最好的是概念水平。他们以数的组成为基础,说:“4和3可以组成7。所以4加3等于7。”

  其次是表象水平。他们以吃苹果吃糖等为例,进行思考。譬如说:“上午我吃了4块糖,下午我吃了3块糖,一天就吃了7块。”

  再有是半直观水平。他们伸出一只手的手指头,然后就说出5、6、7,这样数出结果。

  最后一种是全直观水平。两只手都伸出来,一只手伸出4个手指头,另一只手伸出3个手指头,从头数到尾,总算也得出了7。

  这项调查,生动地说明,质量的含义应当是,采用最佳策略,获得正确结果。显然,忽视过程,忽视策略,决不是正确的态度。

  为了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在教学求最大公约数时,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步,先把一个数分解质因数,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分解质因数的式子,说出这个数中除去1以外的全部约数。

  例如,12=223。

  学生能够说出12的约数除去1以外,还有2、3、4、6、12。

  第二步,再把另一个数分解质因数,然后仍然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分解质因数的式子,说出这个数中除去1以外的全部约数。

  例如,18=233。

  学生能够说出18的约数除去1以外,还有2、3、6、9、18。

  第三步,把两个式子中公有的质因数2圈起来。

  然后问学生:“12有质因数2,18也有质因数2,这说明什么?”

  学生指出:“这说明12和18都有公约数2。”

  我再把12和18公有的质因数3圈起来。

  然后问学生:“12还有质因数3,18也还有质因数3,这又能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这说明12和18还有公约数3和公约数6。”

  我又问:“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几?”

  学生回答是6。

  我又引导他们观察,这个6是怎么得到的,结果学生发现,它是全部公有质因数的积。

  (三)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人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两次转化的,毛主席把它称之为两次飞跃。第一次,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第二次,是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转化。一些数学教师对于认识上的第一次转化,是比较重视的,但对于第二次转化的重视程度有时显得不够。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转化,主要是通过练习。老师们天天布置作业,怎么还能说重视不够呢?实现第二次转化主要靠练习,但练习不一定就能实现第二次转化。这要看我们练什么,怎么练。假如模仿性太强,假如大有“请你照我这样做”的味道,就是练的再多,也不一定有多么大的意义。

  我认为,为了促成认识上第二次转化的练习,应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不超纲,不超教材,即运用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完全可以解决。第二是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学生独立思考。

  例如,有一次我把一个土豆带进了课堂,请学生计算一下它的体积。

  起初,学生们都愣住了,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老师没教过求这样物体的计算公式,有的说就是有公式也不成,因为这个土豆的形状太不规则了。

  我承认没有什么直接的办法,但仍坚持由学生开动脑筋。

  过了一会儿,有个学生发言了。他说:“您把这个土豆让我带回家,我把它蒸一下,它就变软了。这样我就可以拍一拍,挤一挤,使它成为长方体。这样就能计算了。”

  我指出他的想法很有意义,这是改变物体形状而不改变物体的体积。

  又过了一会儿,有个学生又站起来了。他说:“您给我一个天平,我先来称一称这个土豆的重量。然后我在土豆上切下1立方厘米这么一小块,也去称一称它的重量。我想这个土豆的重量是这一小块重量的多少倍,这个土豆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的多少倍。”

  我说:“你是根据同一种物质,它的体积与重量成正比例来解决问题的。我相信,以后学习比和比例时,你会更出色。”

  第三个学生又发言了:“您给我一个容器,譬如是个圆柱体形状的。我先量一下它的底面直径,这样我就能算出它的底面积。然后就往里面倒水,再量一量水的深度,就能算出水的体积。把土豆放进水中,再量一量现在水的深度,又能算出一个体积来。两次体积的差,就是土豆的体积。”

  这节课上得特别活跃,不少基础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得到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还有一次,我问学生:“你们都有尺子吗?”学生一边举起手中的尺子,一边说:“这不是尺子吗?”

  我又问:“你们知道尺子有什么用吗?”

  学生说:“尺子可以度量物体的长短。”

  我立即拿出一张纸,把它交给了一个学生,请他量一量这张纸有多长。他很快就量好了。

  我又对他说:“请你再量一量这张纸有多宽。”他又很快量好了。

  我还对他说:“请你再量一量这张纸有多厚。”

  他两只眼瞪着我,说:“这么薄的纸怎么量呀?”

  我说:“尺子的功能是可以度量物体的长短,但当它们太短太短的时候,我们就无法知道长度了。你们说对吗?”

  学生不同意我的说法,但一时又没有什么理由来说服我。热烈的小组讨论便开始了。

  终于有个学生发言了:“用尺子量一张纸的厚度实在是太难了,要是量一叠纸就好办了。”

  我立即让他停下来,指着另一个学生问:“刚才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你听明白了吗?”这个学生点点头,对我说:“我听明白了。假如我们去量100张纸的厚度,然后再把小数点向左移两位,那一张纸的厚度不就得到了吗。”

  我又叫起第三个人:“他们俩说的有道理吗?”这个学生对我说:“有道理。他们是根据归一的方法来说的。”

  我又和大家一起研究为什么说这是归一的思路。学生发言是很踊跃的。

  上完这节课,学生对于“归一”的理解大大加深了,再也不是停留在只能根据例题,解答几道有关拖拉机耕地的题目这样的水平了。

  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的关系还有许多,就是在不断地摆正这些关系中,教学才得以发展的。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7

  一学期来,本人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为了下一学年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好,下面是本人的本学期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及其运算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前提,又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数学概念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以及它们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学生在运算中发生错误,解题能力差,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掌握得差。只有组织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 创设求知情境,导人新课

  从教育心理学中知道,“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兴趣”是内在的动机,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离开了这种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动进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说不上积极思维,这样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数学知识

  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化到主动地去猎取知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为教学新概念创造良好的气氛。

  二、 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语言来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铅笔盒和一块黑板擦,问学生谁大?紧接着,又让学生观察两个棱长分别是2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块,问学生哪个大?通过这样比较,学生初步获得了物体有大小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概 念的本质属性.拿出一个梭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空纸盒,先将梭长是2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学生便清楚地看到这方木块只占据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间,然后把一个梭长为4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正好占满纸盒的整个空间,学生又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空间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就能较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这一概念。

  三、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课堂练习是教学上的反馈活动,是学生对教师输 出信息的反映信号。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

  且通过练习可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并及时评讲、纠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及教学规律,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进行教学,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蓬勃开展。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数学教学更精彩。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发现,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还存在着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这个问题亟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误区一:合作流于形式

  实例

  一位教师教学“克和千克”,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请四人小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教师话音刚落,小组里忙活起来。组员们开始为称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我想称文具盒”“我想称钢笔”“我想称校牌”的叫喊声此起彼伏。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后,一些人开始称物体的重量,另一些人却讲闲话,摆弄天平等,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无序杂乱的状况下延续)

  反思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养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误区二:手段成为束缚 实例

  这是一节公开课。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突然,教师操作出现了错误,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抛出求救的目光,专职电脑老师赶紧跑上去,摆弄着鼠标。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是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

  反思

  现在的课,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成了一堂低品位的课。在时尚、热闹的背后,教师、学生跟着电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走,实际上和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走有何区别?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电脑,而自己则退到了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千万不能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要增进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误区三:评价滥用失真 实例

  这是一节观摩课。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反思

  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额头上甚至能贴上几颗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看到教师翘起大拇指。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评价以鼓励为主,体现了数学课堂予以学生主体的人文眷注。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真棒”“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笔者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难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导致学生形成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表露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住“小结点拨”的契机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误区四:教学开放过度

  实例

  这是一节公开课。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

  我们正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只要我们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精髓,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成长,我们必将会很快走出与新课改理念“貌合神离”的尴尬境地。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9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教学中并不少见,其中有些课甚至还被评为好课。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笔者以为,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进行重新认识,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一堂小学数学好课的评价标准。

  一、“一个都不少”——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二、“在活动中学数学”——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引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维果茨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注重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业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少专家指出,数学教学不能“掐头去尾烧中段”,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自《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一方面,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应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着眼全面发展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引自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在数学课上,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学生们除了认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还包含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

  根据教师平时的需要,提供一下教师反思框架:

  (1)发现问题。

  教师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特定问题,并从学校环境、课程、学生、教师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的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忆、他人的参与性观察、角色扮演、轶事记录、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象档案资料等等。

  教研组、平行班老师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在合作中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所在。

  (2)分析问题。

  教师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特别是关于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教师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情感和技术方法等,以形成对问题的表征,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

  这里,教师可以利用自我提问来帮助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相互观察和分析)来进行。

  (3)确立假设。

  明确问题以后,教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或通过请教专家、同事,或通过阅读专业书籍、网上搜索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性方案。这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是自我定向式的,它所产生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教师形成新的、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4)验证假设。

  考虑了每种行动的效果后,教师就开始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经验,当这种行动过程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

  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二、加强直观,创设情境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有”,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暂关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教师认真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讨论之后,教师边评价小结边开机,画面上出现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

  一、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中由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做好了铺垫,尤其是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数乗整数的算理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了一个“购买风筝”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数乗整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解决实际问题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在师生的交流学习中,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

  总之,这节课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思考交流的学习中,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课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担心几点:

  1、学生能不能理解例题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

  2、学生能不能发现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

  3、下午上新课,效果会不会不如早晨?学生会不会有意见?例题出示,提出问题,列式、估算,都没问题。

  提出用竖式计算后,学生埋头计算,自己巡视了一圈,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计算,便轻声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数进行计算;个别学生面对1008,虽然把小数点点在了两个0之间,却不知道为什么点在这。告诉我看估算结果的;多数学生知道,因为两个因数都乘10,积就乘100,要使原来的积不变,需要将现在的积除以100。

  几个学生一说整个计算过程,其他学生恍然“哦!原来使这样啊!”于是一通都通。“试一试”自然没问题。

  计算法则耶使学生自己总结的。因为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很注意让学生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所以在这里只要在“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中添上“一共”就行了。

  最后黑板上只有五个字“算、看、数、点、化”。提醒学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检查验算。

  今天的例2依旧利用下午第二节课上的,例题出示,说说有关数学信息,提出第一个问题后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讲解就说出了在“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来补足”的注意点。后面的“试一试”自然一帆风顺。

  从两天的作业看,学生出错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错,不进位、看错数,7x7=46等。所以对这部分自己的`评判是“过!”下周一上例3。

  课后没事,写“教学反思”,感受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和移动小数点位数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基础上教学的。虽然最初担心学生不理解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

  但是,由于自己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非常注意让学生通过计算整理计算法则,发现注意点(能化简的要化简,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用估算的方法检查验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学中自己才轻轻松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这两个例题的顺利教学,提醒自己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每单元的知识教学,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讲解到位,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双基的训练,每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过。不要炒夹生饭,这样才能让自己后期的教学顺利进行。

  2、学生的学情不一样,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础也不同,要尽量抓住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多关注后进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多给他们说话、板演的机会。

  3、课前注意钻研教材,注意要教学的内容与前期教学内容及后期教学内容的联系,对学生学习情况要清楚地了解,对学生可能出现疑问的地方进行预设,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随机应变。”求积的近似值教学反思注重“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

  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然而,“创设情境”是教师个人的任务还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是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积的近似值”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师备课时一个人精心设计好,避免问题由教师提出来,避免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

  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本课教学从讨论“买菜时应该考虑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真实想法。

  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看法的基础上提供相关信息,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情境的创设者。本课还创设了“填写发票”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刚才大家解决的问题,提出“你能帮卖方填写一张发票吗?”,使学生产生“填写发票”的需要。

  然后指导学生亲自尝试填写发票的过程,在填写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填写发票的方法,从而获得了“必要的数学”。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3

  通过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针对应用题的特殊性,我觉得在平时的应用题教学中,应重点加强审题习惯、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和检验习惯的培养。

  1、教会学生读题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读题习惯

  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就要理解这个问题。找准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解答。

  (1)培养认真读题的习惯

  读题可以默读,也可以朗读。读题时要认真仔细地把题读一两遍,边读边想。通过读题,对该题的具体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题的具体内容是一件什么事件,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把题意复述出来。

  (2)培养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

  这一步主要是弄清题目基本结构,找出关键句、词并弄清他们所表示的意义;找出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题目求的问题是什么;找出已知条件和间接条件、条件与所求问题间的数量关系;并用直观图示表示出来。例如:五年级有学生214人,比六年级的学生少34人,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把题中的关键句五年级比六年级学生少34人反过来读,就是六年级的人数比五年级人数多34人。读题时养成这种习惯,有利于弄清两种量谁多谁少,较好理解题意、解题时避免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错误。

  (3)分析综合确定解题思路

  分析综合确定解题思路,就是在上述两步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直接条件、间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条件,把间接条件转化成直接条件,提出解题方法,确定计算顺序。

  2、注重应用题检验习惯的培养

  在应用题教学中,检验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常用检验方法有以下几种:

  (1)联系实际检验法。如求得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龄是26岁,可判断计算结果是错误的。

  (2)估算比较检验法。如在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平均数必须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3)代入检验法。如列方程解应用题。

  (4)替换检验法。用另一种方法解题,然后比较结果进行检验。除此以外,还要对解题细节进行检验。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4

  我所教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继续推进主管教育部门“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设想结合起来,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带来不的困惑。

  一、新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教学思想,进入课堂教学 。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我曾和本校的教师共同学习和调研过,也参加各级组织的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培训学习,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对新课程的实施充满信心。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起来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上级部门“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撰写教案,以同学科教师讨论定搞,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用教材进行试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确定案例,并在每一课中展示。实践表明,这种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学科教师的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后,教学效果良好,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的`。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提倡自主性学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已有数据处理、数学结论的获得等环节,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五年级《方向与位置》研究的是如何利用方向来描述路线,我通过实际演示来使学生明白。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就是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三、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于创新评价。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的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本学期我在学生的作业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做法是日评、周评、月评一条龙,老师评、学生评、小组评一条龙,老师对一日作业做出评价,学生自查后对评价结果登记在作业情况扉页栏中,周五下午学生以小组评定等级,让学生每周都为自己树立一个新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又转化为每天的学习行为,使他们日复一日,周复一周,不断地吸取经验,经常进行弥补,月末进行争星活动,学生在一个月内品尝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或向他人学习,每一个月是一个新起点,学生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将学生的学习差距缩短,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看到学习的进步,又有了学习的动力,并树立起学习的目标,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四、认真抓好常规教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以常规教学为中心,规范教育教学工作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力求常规与创新教学相结合,促进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我在教法上经常和同行进行切磋,做好学情分析,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班里抓单元验收的段段清,并跟踪好差生进行调查。为了使新课程标准落实进一步落实,引导老师走进新课程,进入课堂,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及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体现,我主要以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统计与概率四个领域来命题,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优化笔试题目的设计,设计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试题,设计开发性试题,设计生活化的数学试题。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并对本班前后几名学生进行跟踪调研,细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学生的情况,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立足课堂,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教学工作中,苦乐相伴,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惑,通过与同行的共同讨论和学习,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后我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

  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之间开学的第一次月考已经结束了。

  面对这一张张优而不尖和“绊脚石”似的的分数令我不禁陷入沉思;看看一道道不该错的题目被打上大大的叉时,心底里感到无限地自责……数学成绩确实不能让自己满意。数学是开学以来主攻的科目,时间精力的投入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细节与知识的结合还有漏洞,在以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概念的模糊,都在这份数学试卷中暴露了。

  压轴题上不去,细节还扣分,这样高不成低不就的学习是必须要摒弃的。学习知识就要新旧结合,同时还要锻炼思维的严谨性,把知识点学透不能摸棱两个。

  只有把只是学透了,思维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散。还有一些完全是粗心造成的,使那本该属于我的分数离我而去。

  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只有地基打牢固了,高楼大厦才不会倾斜;只有走稳了,才会轻松地跑。

  学习任何知识,必须注重基本训练,要一步一个脚印,由易到难,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不要前面的内容没有学懂,就急着去学习后面的知识;更不能基本的习题没有做好,就一味去钻偏题、难题。这是十分有害的。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仍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保障。我的目标就是在所有考试中不丢让自己觉得遗憾的分。

  学习而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我相信对于学习中的问题,有了好的学习态度,在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总结一定会提升自己的学习质量。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16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5-14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29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范文11-07

有关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10-13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反思10-09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推荐】03-19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精】03-20

【热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