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5 10:50: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热】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察物体》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热】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

  上完今天这堂课后我才知道我们的合作学习是多么地重要,这两天学习的.内容是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主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在前一堂课我以为比较简单,于是我就自己带了教具,把它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自己就在位置上观察讲桌上的物体的形状,结果到课后作业时我发现效果不好,到了第二堂课,我觉得拼搭并观察物体是挺难的一个内容,于是我在课前就让学生准备了学具,在课上我让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们自己拼搭物体,并让他们观察讨论,学生们都很乐意去做,枯燥乏味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

  当时我也深入到各小组去察看情况,发现学生们都非常投入,最后反馈时,发现学生们也都明白了,效果真的不错。

  不过我知道我们课上的合作交流,不能盲目运用,我们得运用到关键地地方,比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学生做起来比较麻烦的题目等等。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2

  这一课学生在“拼摆”和“观察”中探讨从正面、侧面、上头看到的是什么图形。要让学生能经过想象,从实物中抽象出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体会多种摆法,但不要求学生个个都要摆出不一样的摆法。

  教学时经过小游戏因如要学的资料进行新授教学。新课教学时,先让学生收集信息,了解信息窗中的活动场景,给学生创设观察的氛围。紧之后根据所给信息提出响应的问题“他们分别从不一样的面看到了什么形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借助学具动手摆一摆,从不一样的位置去观察、去发现。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分别从正面、侧面、上头去观察物体,并将观察到的形状互相交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教学思维模式与学习习惯。在此环节中,对于学具的使用教师交代得不清楚。学生在观察时的方法指导还不够确切和详细,并且由于学具太小,不利于学生观察,观察的实效性降低。

  在观察了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后之后又让学生观察“再加一个正方体,从不一样的方向看会是什么形状呢?”本环节让学生与同伴充分说明自我的想法,并倾听他人的看法,从而进一步与亲身实践结合起来,跟上步伐,作验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前面是对所给的物体进行观察,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如果从正面看,还是这个形状,再增加一个正方体能够怎样摆呢?”这一问题,使学生的.逆向思维得到训练。在问题的交代过程中,我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比较肤浅地指导学生拼摆的过程。这个环节经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聚集每个组员的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拼摆的过程中体验同一个形状拜访物体的多样化。

  教完这堂课,我觉得,虽然这节课的操作性很强,可是由于学具太小,四人小组观察的时候学生观察得不明显,最好小组中有一套大的正方体,这样便于操作和观察,使学生的观察具有实效性。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3

  《观察物体》这节课的知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接触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通过观察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或生活场景,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观察物体》教学反思。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感受物体和空间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充分的操作和观察,可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物体的表象,使学生对物体的`空间印象更加深刻,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反思《《观察物体》教学反思》。这节课对于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概念介绍,学生很容易接受,教学的关键是教孩子学会观察,选择好合适的视角,正确地看。例如,看一个物体,怎样看只能看到一个面?眼神要平视,充分地感受看到的结果。例如,从哪个角度能看到一个物体的三个面?随意变换观察的角度,能看到四个面吗?最多能看到几个面?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观察物体,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手摆一摆,通过不断地尝试、修正,获得对一定形状物体结构上的认识。然后是看一看,观察摆好的物体上面、侧面、正面各是什么样子,并描述出来,例如:有几个小正方形?横摆还是竖摆?等等。最后是画一画,画立体图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4

  《观察物体》是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的学习内容。这是本套教材安排的第一次观察物体的教学,主要是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特征明显而且结构比较简单的物体,引导学生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进行观察,初步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而且也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观察物体以及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其他内容提供帮助。这节课要让学生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在实物与相应视图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看学校照片,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事物出发,初步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视图可能是不一样的,从而引出课题。接着,通过给学生拍照,有效突破判断从左、右两个方位看到的视图这一难点。再通过安排学生分组活动,让学生从前后左右观察毛绒玩具,积累活动经验,初步建立表象。最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判断例题中给小猴拍照的位置,学生由于之前的.观察活动,由易到难地学会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并能表达自己判断的理由。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效,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判断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但在安排学习小组的观察活动时,秩序还有些乱,教师指向不够明确,可以先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形状,明确语言的规范性,从而让学生知道在活动过程中怎样正确表达。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5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上努力体现“三性”

  (一)主体性

  张扬、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理应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习──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如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并配以轻柔愉悦的音乐,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活动中,继而让学生独立沉浸在丰富的学习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观察的方向,再画一画,画好后又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座位,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所画的物体,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启迪,体会到在实际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二)探究性

  本节课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条件,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带东西到课堂上来,有玩具汽车、飞机、水壶、钟、塑料椅子、绒毛玩具等物品,再从中选取信息探究新知;另一方面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如应用拓展的练习“摆正方体”,看着组合图形的三视图把图形摆出来,这样的操作活动对于需要教师点拨指导的学生来说,既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通过他们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践性

  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这节课中,大量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上课伊始的猜冰箱,课中观察玩具、用品,给熊猫照相等,都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联系生活,开阔视野,同时延伸学习,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某一个面,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其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本课的所有教学环节都注重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知识载体,意在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是对简单物体正面、侧面、上面形状的观察,因此本节课选择了大量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观察,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但同时,生活中有些柱形体的几个面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些物体的观察又如何与本课的学习目标有机结合,它们的尺度该如何把握,都是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本节课课末的拓展练习中已涉及观察三视图后摆出组合图形,这个要求有一定的难度,但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却是极其有效的。课堂上四人小组通过讨论思考,都能摆出正确的结果,可见一年级学生已能基本达到此要求,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图形的认识”又该如何编排?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这也有待教师进一步思考。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6

  《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一样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本事,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经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在上课之前我反复的研究教材和已有的多媒体课件,总觉得有些欠缺,之后我发现不管如何直观都没有具体的实物直观。于是我跳出了课件和课堂的局限,决定把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排列座位,整节课堂以活动为主,以实物观察和动手实践为主。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分四个不一样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并把自我观察到的形状讲给大家听,这样就产生了分歧,让无法理解的进行换位观察,经过实物观察,学生自我发现了从不一样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积累了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的经验。

  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经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把数学课商城活动课,学生感到新奇趣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质疑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站在不一样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一样的。然后经过小组合作交流,站在不一样角度观察物体,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站在不一样的位置看物体的形状不一样。发挥的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过观察想象站在物体不一样位置的人看的的物体形状,然后进行观察图形的确定。经过本课教学,再一次给了学生与伙伴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思维的本事和空间想象本事。

  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最终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增强学生空间观念。活动一:让学生能正确辨认出物体的正面、侧面、后面。活动二:经过观察小猴子不一样面,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侧面、上头、下头及后面的认识。活动三:经过让学生运用学具小组活动,体验不一样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活动四:经过照片进行确定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站到相应的位置去。活动五:进一步进行活动,经过照片和站好的位置进行确定是谁看到的。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7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的物体,初步把立体图形与其视图联系起来。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把握不好容易造成学生观察的疲惫,空间观念得不到发展。因此这节课对我而言,重在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从而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教完本课后,感触较大,反思如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以观察活动为基础,在多次体验中建立影像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空间的想像能力。

  三、以生活经验为依托,由易到难,逐步拓展,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四、利用肢体语言,突破教学难点

  五、寓德育内容于教学之中,丰富数学课堂

  以上五个方面是在教学这节课中的成功之处,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一、观察对象的具体化造成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不够

  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观察物体时,都安排了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如:水杯和小猴,通过具体的观察,判断出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不同结果,学生完成的.情况尚可。但是在练习中,学生面对抽象的图片观察,出现的错误较多。原因有二:1.学生不会读题。2.空间想像能力较差。在教学这节课时,应该安排一道类似的题目,根据学生观察的情况提出注意点,可能会更加完整一些。

  二、师生交流较片面,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在我的课堂中,与学生的交流,往往出现一种现象:得到所谓的正确答案后,不再给其他学生机会去表达。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部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其实,不管学生说的是否重复,都应该让他们多锻炼说话的能力。特别是学习困难生,要多给机会让他们说,重视他们的课堂表现。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8

  这是本套教材安排的第一次观察物体的教学,主要是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特征明显而且结构比较简单的物体,引导学生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进行观察,初步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而且也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观察物体以及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其他内容提供帮助。这节课要让学生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在实物与相应视图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由学生比较熟悉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导入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接着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小猴四个面的不同照片,和教室前、后面以及校门内外的照片,让学生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节课,我准确把握了教学要求,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将自然、社会(课前让学生熟悉合作学习的方式,渗透前、后、左、右等方位词及位置的概念,为今天的学习作准备。)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

  这节课是第一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学生感到新奇,觉得好奇,也带了点兴奋,如在课前能让学生熟悉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渗透前、后、左、右等方位词及位置的概念,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能为今天的学习作铺垫。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9

  《观察物体》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几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形状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如何创造符合学生实际的观察环境?如何把握学生观察物体的层次?又如何设计观察操作活动呢?鉴于自己这三点思考,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为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活动情境

  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出示课件情境图:两个小朋友在摆4块小正方形积木。摆好后提出要求:再添上一个,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应怎样摆?同学们跃跃欲试,争着来摆,一下子引起了同学们表现欲。实践表明,学生对创设的情境很感兴趣,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小组合作学习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采取了4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方式,给每个小组准备5-6块积木,然后让学生分几个层次进行观察:①从前面观察形状不变;②从上面观察形状不变;③从侧面观察形状不变。始终围绕“让学生自主参与,深刻体验”这一宗旨,将学生单独学习和小组合作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新知探索的全过程。

  三.拓展应用新知

  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现实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我大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活动中,如一会儿站在房子的前面看、一会儿站在房子的侧面看、一会儿站在天桥往下看,。还设计游戏进行眼力大比拼等等,既延伸了数学知识,也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悟出了“数学确实就在我的身边”这样的道理。

  四.优化教学媒体

  我注重采取多种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在选择教具方面,我利用了自制课件和实物投影相结合,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具选择上,我选择了学生幼儿园玩过的小正方形积木为小组学习的工具,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搭图形,并进行观察,还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演示来进行眼力大比拼,巩固新知。我惊喜的发现:正是这些媒体有机的结合和恰当的选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创新的火花也时时迸发。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0

  《观察物体》是小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一年级时学过的“从正面、侧面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使学生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并能具体说出哪个位置能看到哪个面,能正确辨认长方体的上面、侧面、正面,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作以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须有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创设一些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故事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人思索的问题情境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进而引发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特别重视情境的创设。课一开始,通过猜班集体中的小钢琴家的情境,使学生生活情境和数学知识潜移默化的.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出了福娃这个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玩具,一下吸引了学生。继而通过福娃这条主线,很好的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串连起来,形成了很美好的故事情境,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祝福箱”这个情境的创设,更是激发起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在美好的祝福中,学到了知识。在练习时,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通过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猜测物体,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这节课中,学生被很多的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着,因此学习兴趣一直很浓厚。

  二、注重体验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体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在观察福娃这个环节,我事先准备了四个同学观察福娃的录像和四个方向看到的情景让学生判断,然后让亲自从四个方向进行观察,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后,进一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像是不一样的。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同时对自己的感悟加以验证。在体验中学生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三、猜想验证,促进知识形成。

  猜想,已经成为学生当今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在数学学习中,猜想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猜想是一种探索性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在探索中,这些规律和思维方法的实践与领悟,必然会对学生智能的开发和数学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给学生创造了猜想的过程。首先,在新授课的教学中,设计了猜想环节。当学生明确了长方体的祝福箱有六个面之后,让学生猜想,你站在一个位置上不动,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得到哪些祝福。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做出逼近结论方向的猜想。其次,在练习设计中,设计了猜想过程。教师分步出示了房子、路灯从上面、侧面、正面的观察效果图,让学生猜想,可能是什么?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因此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在这样的猜想中,发散了学生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本节课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地方:

  1、在观察讲台的时候,为了便于所有的同学都能看到某位同学的观察结果,我采用了用数码相机拍照的形式,但是忽略了应站在学生位置以学生的高度进行拍摄,今后应注意。

  2、在一位同学在桌子一个角的位置观察讲台时,让学生说出:这三个面的名字。这里忽略了学生是站在桌角的位置,所以,使得学生无从说起。

  3、通过课后测查我发现,学生们能够正确区分欢欢的不同方向看到图片的时候,在区分前后两张图片时,100%的同学判断正确,但是在区分左右两张图片时,判断正确的同学占75.7%,也就是说,还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同学在区分左右的时候还有困难,在重新备课时,要在这个地方进行调整。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法,更加深入领会编者意图,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1

  在教学“观察物体(一)”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物体的“正面”、“上面”“侧面”以后,我让小组自由讨论课本的实践题“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为了便于观察,我特地允许他们可以自由走动,寻找答案。看着他们在讲台边快乐地转来转去,我沾沾自喜“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3个面”的正确答案马上就可水到渠成了。谁知在反馈时有的学生告诉我“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3个面”,而有的学生告诉我“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5个面”,全班学生就这样分成了两派,相持不下。我严肃地重复着第二种回答“最多能看到5个面吗?”这一反问,认为能看到5个面的那些学生顿时一愣,继而默然地垂下了头,虽然有个别同学暗地里不服气地自言自语“没错嘛,就是5个面”,然而更多的则是沉默,不作声,课堂上因为老师严肃的一问全然没有了刚才相持,争论的气氛,我顿觉师威的负面力量,于是我及时调整了心态,微笑着绕着讲台转了一圈,自言自语地说:“看来5个面也蛮有可能的嘛,谁愿意当小老师上来说说到底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于是气氛 又活跃了起来, 两派学生争着上来讲解示范,就在他们讲解示范的争论中,突然有一个学生发现新大陆似的嚷起来:“我知道了,我知道为什么有的是3个面,有的是5个面,3个面是算一次的',5个面是算合起来的”,另一个学生也恍然大悟“噢,原来他们算的是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而我们算的是合起来最多能看到几个面,难怪会不一样啦.”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学生激动地喊起来“老师,老师,我也发现了,书本上这个问题提得不好,它没有讲清楚是算一次还是算合起来的。”众生附和,我被这一连串的知道、发现愣住了,再仔细地读了读课本上的那句话“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的确,问题中没强调一次,那就既可以理解为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也可以理解为合起来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当时我一激动,也不管学生的观点是对是错,至少这些学生认真思考,敢于批判书本权威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于是我及时表扬了这些学生。.这时一个学生若有所悟地大声自言自语“原来,书本也会有错啊,以后我可一定要认真思考。”

  教育教人求真,学习要先学做真人。21世纪的教育,呼唤思考型的人才,因而教师的职责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成为孩子们学习的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鼓励挑战权威而不是拿出现有真理的人。至少,我庆幸自己当时没有以师威压人,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硬生生的塞到学生脑中,而是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观察,发表独特见解,从而激发了他们科学批判权威的勇气,并从中认识到思考的重要性。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2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这一课中,通过一张简笔画图,从不同方向观察,观察的结果是不同的。再提供了两张同一教室的照片,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哪一张是在教室前面拍的,哪一张是在教室后面拍的,学校门口里拍和外拍图,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自己熟悉的环境的特征判断观察者的位置,从中体会观察者的不同,所看到的场景是不同的。

  二、提供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设计了多种观察物体的活动,如观察青蛙、小飞机玩具等,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课上分小组开展实际的观察活动,并交换位置,让学生从多方观察,感受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结果。通过自身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然后,小猴图:引导学生应用已经积累的观察经验,通过想像判断每一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把学生的认识水平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上升到“根据看到的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一层次,加深了学生对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通过小洗车图连一连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最后,通过小飞机图,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站在飞机的哪一面。

  三、归回生活,应用实践。

  “数学生活化”要求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应用于生活。通过猜一猜,观赏庐山美景图,让学生知道观察者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就不同,养成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的好习惯。

  这节课,学生从左面和右面观察掌握还不是很理想。

  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主动,不但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在浮想联翩之中。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3

  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

  1、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教师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质疑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通过本课教学,再一次给了学生与伙伴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思维的能力。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间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教师先出示实物纸箱,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从面认识物体的上面、正面和侧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抽象的实物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最后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增强学生空间观念。游戏一:让学生能认识自己身体上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游戏二:通过把玩、转动带来的毛绒玩具,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侧面、上面、下面及后面的认识。游戏三:通过观察,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游戏四、五:进一步巩固、扩展这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学会了知识,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4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孩子们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平移旋转等基本的空间图形的知识,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本单元只有三节,第一节看一看是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能够画出正面,侧面,上面所看到的图形。这节我让学生自带立方体遍观察遍指出看到的是哪几个面,孩子们很容易指出来,但是在练习时我发现个别孩子知道有几个面,但不清楚怎么画,几个面的摆放是横的还是竖的,于是我再次研究该知识点,我让孩子们将立体图形按上下几层,前后几排,左右几列的方式在观察,这样方便孩子们去观察和想象图形。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看一看的基础上进行搭一搭,这两节就从思维的想象到动手操作,再到空间思维的提升,重点是要让孩子们掌握搭的方法,即先从一个方向入手去搭,再不断的调整图形的摆放,使之满足其他视角观察到的图形。一些孩子发现从正面入手是最容易的,在搭一搭的.过程中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清晰。

  在学习本单元知识时我没有过多的讲解,更多是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动手摆,学生也很喜欢动手操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通过做中学孩子们对知识掌握的更牢靠。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5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课教学内容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适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情境的设置不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我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当第一张图片出示时,学生就猜出正确的答案。我接着出示第二张图片,提供给学生的信息学生都能猜出图片上的动物。在这些图片展示过程中,学生不仅强烈地感受到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且整个情境的创设精炼,用时少,效果好,导向明确。

  二、观察体验,让学生体验观察结果的不相同

  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本课的教学方式,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体验,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不断丰富表象,增强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时,我选择学生喜欢的小鸭子作为观察对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观察,并在组内交流,思考讨论:为什么同一只小鸭子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呢?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不难达成共识。为了深化体验,我又让学生进行换位观察,围绕茶壶一周,观察正面、后面、侧面等不同形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观察,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为了提升本课数学内容的思维层次,我适当地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继续观察汽车、大象等并提出数学问题:能看到什么?怎么看?有几种看法?这些问题实际上包含很多的知识都在学生的观察中渗透,在体验中感知,为学习空间思维打下了良好的辅垫。

  三、借助观察,让学生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

  如前所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好素材。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课教学安排两处让学生展开想象,一是让学生从正面、后面、侧面观察茶壶之后,我就让学生进行想象:从下面往上看,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样子?把你的想象画出来看一看,然后拿起茶壶实际观察一下,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二是在对简单形体的观察后,我出示一个实物的组合图形,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联想它是什么物体,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1、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2、教学评价不及时。在课堂上有一个男孩的勇于质疑行为,我没有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无疑是我这堂课的遗憾。如果能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个最好的榜样,可惜我错过,由此使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1-16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05-31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08-06

《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06-28

《观察物体一》教学反思08-16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推荐】02-26

【热门】《观察物体》教学反思04-03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15篇)08-17

观察物体三教学反思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