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0 15:32:2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比一比》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一比》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一比》教学反思(15篇)

《比一比》教学反思1

  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的知识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我先复习1—5各数,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再让学生将摆放凌乱的圆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谁多谁少,再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怎样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猴子是孩子们喜欢的动物,新课导入用小猴子吃桃子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桃子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和“-”,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以及“=”,如何让刚进入校门的孩子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这一节课内小朋友要认识三个符号朋友“<”。“>”和“=",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让学生自己说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开口朝那边?尖尖呢?,“>"开口朝左边,“<"开口朝右边,引导学生用形象易懂的语言记忆这三种符号,两边数字一样大填“=”,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等。最后做一个小游戏,看谁举牌子最快,我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的牌子,我说符号名称,学生说符号开口方向,最后安排练习,以加深对符号的印象,能更牢固的掌握并运用关系符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比一比》教学反思2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时候,经常把这一事物或现象和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行对照,寻找异同,从而认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教材把学生带进熟悉的活动场景,里面有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主要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1.突出比较的方法。

  学生在幼儿期间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比两个物体的长短、轻重等实际问题。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的结果,比较的过程往往是模糊的。本单元教学的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比的方法。如,比两根跳绳哪根长,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比两个小朋友谁长得高,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靠着背。又如,比柿子和石榴哪个重,可以把它们分别放在支架的两端,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作出判断。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并体会方法的合理性。在比两根绳的长短时,可以先说说自己打算怎样比,再看看教材图中是怎样比出哪根绳长的,还要想想在小朋友跳绳的时候能比出哪根长吗;在比两人身高的时候,要观察研究图中是怎样比出哪个小朋友长得高的,体会都站在滑梯上不容易看出谁高。要看懂图中是怎样比出柿子和石榴哪个重的,思考如果没有支架只凭观察行吗?想想做做第1题,要让学生思考比两枝、三枝铅笔长短的方法,在操作中应用并内化比较方法。

  2.鼓励学生寻找比的对象。

  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之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励学生寻找对象进行比较。如: 石榴树和柿子树的高矮,桌子和凳子的高矮,两条石子路的长短两根跳绳除了比长短,还能比轻重;两个小朋友除了比高矮,也能比轻重。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多次经历比的过程,应用比的方法,感受这些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3.适当提升思维的要求。

  想想做做里安排了一些略微变式或稍复杂的比较问题,既要应用例题里教学的方法,还要通过推理作出判断。学生从中既能获得更多的体验,还能受到其他内容的教育。第2题左边一题,仅看图中两人的脚和头,身高似乎一样。如果伤员也站在地面上,他一定比女孩高,这就是简单的推理。另外,学生还能受到爱心教育。右边一题,小熊比小鹿矮、比小兔高,小熊的下面既不能画?,也不能画○。学生可以体会高与矮是相对的。第3题比路的远近是比长短的变式,通过直路近、弯路远,渗透两点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思想。第4题右边一题中,支架平衡表示1个红萝卜和3根胡萝卜同样重,得出1个红萝卜比1根胡萝卜重的结论,也进行了简单的推理。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判断与推理,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别人无法替代。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发主动思考;组织交流,体会思考过程,帮助学生逐渐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4.选择适宜学生的表达方式。

  比较物体的长短、轻重,让学生在方框里画?或○,这是用符号表示比的结果。这种方式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比较是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物体之间进行的,结论是相对的。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出现一些比长比重这些完整的语言,有利于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理解比的方法。不过,要在学生用符号表示结果后,教师有意识地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并且只要求学生听懂。也允许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这样表达,而不作为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另外,甲比乙长还可以说成乙比甲短,这是一个现象的两个方面。从前者能得出后者,又是一次推理。教学时适当进行这样的思维活动是有好处的,也是学生能够实现的。

《比一比》教学反思3

  一、情境的成功运用。

  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拍球游戏引入,并在比赛中引出怎样判断那组获胜这一问题,一起学生的思考。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学习中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对前两种比赛的方法分别用个人成绩和几个人的总成绩进行胜负的比较。由于老师的同情失败队伍,加入第二次拍球比总数时失败一方的队伍,造成输赢之势易也的争论局面,引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在争论中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拍球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二、概念的建构认知。

  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三、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

《比一比》教学反思4

  本节课教学比较物体的多少、长短、高矮、轻重,让学生初步感受比较的数学方法。课堂上利用了实物投影,呈现果树、小兔子、木头、石凳,以及小兔子搬砖、铅笔、学生等景物和场面,提出了比较谁比谁多、哪个人高、哪个长等问题,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反思如下:

  (一)联系实际生活,探索比的方法,巩固比的技能。

  当学生学会了比长短、高矮后,联系生活经验,说说、比比身边的事物,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合作交流。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交流成果中,学生不断地体尝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的发现,感到我们小组棒,看到全班的发现,又会意识到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又能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了实践活动。

  让同桌两个学生比较自己的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排队。另一种是观察花蜜那,作出判断,画面中有些物体的长短、轻重关系不是十分明显,需要经过简单的推理才能做出判断。

  (三)选孩子喜欢的活动,给孩子质疑的空间。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以活动方式激发学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

《比一比》教学反思5

  “教学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放、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材为我们提供了相对宽松、自主的教学环境,增强了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自主权。

  一、教材分析

  《比一比》是人教实验版教材识字二的第一课。共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图画,再现农家小院的景象,为第二部分词语、第三部分韵文提供直观形象的画面。第三部分韵文由四小节组成,主要通过对农家小院里具体事物的比较,展现农家生活的一个侧面。韵文押韵上口,节奏感强,很适合儿童朗读。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看图说话的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正确掌握多少、大小两对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运用范围,并能学会正确使用。

  3、正确流利、通顺地朗读课文。

  4、学会新笔画竖钩,在正确的姿势下书写“小”字。

  三、教学思路

  1、根据目标教学,是我在设计本课时所遵循的重要思路。

  2、依据一年级学生课堂上注意时间短、富有好奇心的特点,我在开课初始,就充分表扬和鼓励学生,用“智慧帽”的形式鼓励学生在新课上比一比谁做得最端正、谁上课回答问题声音最响亮、比一比谁的字写得最漂亮,一方面切合课题指出了本课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随后,以学生向往的“郊游”导入新授,将枯燥的生字教学赋予生活的活力,带领学生来到乐乐家的小院做客,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并注意说话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依靠图片把认字和识字有效结合,将练习说话和识字认字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识字认字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整堂课以:拼读、开火车读、不带拼音读、反声读、穿插游戏贴图,给小动物和水果找“拼音屋子”“你说我来猜”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教学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及时调整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绪。

  3、本节课的另一教学目标是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新课程提倡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促进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所以在量词的教学上,我主要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启发点,引导学生理解量词“堆、颗、群”的用法并学会运用。

  4、对课文的阅读时,我采取了自由读、男女赛读、老师参与读、拍手读的方式,使学生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课文目的。

  5、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看范字、描红,感知感悟,学生会主动观察,细心书写。在交流体会时自己的想法得到肯定后会有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又会变成一种动力,从而激发他们今后主动、自觉地观察字形、练习写字;将教师的示范指导放在学生试写感悟之后,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生自己书写中,再次以“智慧帽”激励,让他们能够不自觉的在安静、竞争的形式下完成生字的书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结课时,鼓励学生和父母在家游戏“比一比”,促进量词使用的.生活化。

  此次教学,我重在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上采用寓学于乐的学习方式,适时倡议,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有望达到叶老曾说的“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境地。但是,课后,纵观课堂程序,仍旧发现许多需要自己去努力和改进的地方。

  改进

  1、量词“堆”的讲述上没有区分运用的范围,导致学生出现了“一群西瓜”的错误。另外,在学完《比一比》中的量词后,还可以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量词,试举例说明(如:一斤黄瓜、一枝铅笔……)。了解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点;体会汉语言在使用上的多样性等等。教学上,不仅仅在于完成给定的教学目标,还要兼顾知识的拓展与外延,从而做到语文学习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2、课文的朗读只达到了流利、通顺,但却缺乏一定的韵律,指导朗读不够充分。只是为了读而读,而非为了欣赏而读。

  3、课堂教学的语言还需多加锤炼。

《比一比》教学反思6

  《比一比》主要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其教学重点难点是: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能正确掌握比长短、比高矮、比轻重相应的不同比较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正确运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一些直接经验,建立起长、短、高、矮、轻、重的概念;学会正确的比较方法,进而形成学生的比较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1、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以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如:在学生探索比的方法时安排了比长短的游戏,让学生同桌比比,比手指,比铅笔。这使学生感到新奇,好像在玩。参与活动的兴趣也提高了,并认真地比出长短来,从而总结出正确的比长短的的方法来。再如:在学会比高矮后,又安排了排队游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全力投入比一比的各项活动中,并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联系生活,主动探索

  当学生学会了比长短、高矮后,联系生活经验,说说、比比身边的'事物,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合作交流。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交流成果中,学生不断地体尝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的发现,感到我们小组棒,看到全班的发现,又会意识到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又能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生认识天平时的一个教学细节。学生通过教师介绍,大都能明白天平可以用来称物体的轻重,可究竟如何判断谁重谁轻,在学生的概念上还不是很清晰。教学中,我联系小朋友平时游戏的场景,依次引导: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如果老师和你一起玩,会怎样?结合学生的回答我进一步介绍:天平称东西时,就和跷跷板一样,重的会落下来,轻的会翘起来。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简单的物理知识,这种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立刻领悟到了如何判断天平左右托盘上的两样物体的轻重,教学效果显著。

《比一比》教学反思7

  活动目标

  1、感知和区分物体的长短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语表达比较的结果。

  2、能够通过直接比较与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在自主操作中探索比较长短的方法。

  3、在自己动手操作中体验比长短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感知和区分物体的长短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语表达比较的结果。

  活动难点:能够通过直接比较与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在自主操作中探索比较长短的方法。

  活动准备

  教具:Ppt 课件,扭扭棒若干,图谱,大树图片。学具:雪花片、吸管、图谱、彩色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森林比赛

  师:小朋友们,欢迎来到森林比赛的现场!我是这场比赛的主持人张老师。今天,张老师邀请你们来到森林,和我一起来当裁判员!

  (二)基本部分

  1、第一场比赛:直接比较长短

  师:欢迎来到第一场比赛:比尾巴。请小小裁判员迅速判断,谁的尾巴长。

  (1)出示兔子、小猫的尾巴

  师:谁的尾巴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继续出示猴子的`尾巴

  师:谁的尾巴长?那谁是这场比赛的冠军?谁的尾巴最长,谁的尾巴最短? 师小结:在长短差距很大的时候,我们用小眼睛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最长和

  最短。

  2、第二场比赛:探索直接比较长短的方法

  师:多亏了我们的小裁判员,第一场比赛这么快就分出了胜负!

  现在,欢迎来到第二场比赛:手工大赛。森林里的巧手妈妈们做了很多好看手工作品,请你们来看一看!

  (1) 扭扭棒比长短

  蜘蛛妈妈们编织了很多颜色鲜艳的扭扭棒,请你们来比一比,谁的更长? 教师拿出三根扭扭棒,遮住末端部分,请幼儿比长短。

  教师展示末端部分,师:请你们仔细观察,现在他们是一样长的吗?看来, 要比较长短,

  光是眼睛看到的结果,还不够准确。有什么办法来比较长短呢?我请小朋友们自己来试一试。并在图谱中,最长打√,最短打 X。

  (2)彩色吸管比长短

  师:我的小裁判员们。长颈鹿妈妈送来了彩虹吸管,请你们用刚刚的方法来比一比,哪一根最长?哪一根最短?并告诉我答案。

  (3)幼儿分享结果与比较方法。

  3、第三场比赛:自然测量比长短

  师:恭喜小裁判员们,我们顺利到达了第三场比赛!这次可不容易,森林的小动物们,想知道我们哪一组的小裁判员最厉害。这是我们小小裁判员之间的比赛! 小动物们给我们出了 4 个问题,让我们来看一看。

  (1)浅棕色和深棕色的木头,他们想要比一比,谁更长?

  师:现在可麻烦了,我们要怎么测量呢?仔细思考,我们身边有什么可以利用的测量工具?

  师:我想到了!可以用我们常常玩到的雪花片来测量! 展示结果:哪个用到的雪花片更多?并在图谱上画√

  (2)幼儿自主操作

  教师讲解规则,鼓励幼儿进行小组操作。

  ①蓝色的鱼和橙色色的鱼,谁更长?

  ②黄色的毛毛虫和绿色的毛毛虫,谁更长?

  ③绿色的叶子和红色的叶子,谁更长?

  (3)教师验证结果

  小结:我们发现,在无法使用末端对齐的方法比长短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

  (三)教师总结,结束活动

  师:感谢我的小裁判员们,因为有你们,森林比赛圆满结束啦!小动物们希望你们能够把今天学到的本领用在生活当中,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比一比?怎么样比呢?嘘,把这个问题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探索一下!

  (四)活动延伸:家园联系

  师:把学到的比长短的方法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

  活动总结

  1、情景化教学:情景贯穿始终。以森林比赛的情景贯穿了活动始终,引导幼儿扮演小小裁判员进行游戏操作,比较能够吸引幼儿兴趣。

  2、目标达成度较高:通过本次活动开展,幼儿对于长短概念掌握程度高,能够通过眼睛直接比较、末端对齐比较、用雪花片进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长短,并用完整清晰的语言说出比较的结果。

  3、环节设置层次分明,遵从了从易到难的顺序。

《比一比》教学反思8

  《比一比》这篇课文是我为本学期的新教师展开所选的课文。课文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幅美丽的农家小院,温馨生活的情境图,其间有勤快的黄牛、悠闲的花猫,有嬉闹的鸭子、快乐的小鸟,还有酸酸甜甜的杏子、桃子、苹果和红枣。第二部分是词语,第三部分是一则韵文,琅琅上口,通俗易懂,节奏感强,非常适合儿童诵读,在诵读间会传出一种暖暖的情意。本课教学重点是正确认读12个生字,端正书写4个字和知道“多——少”、“大——小”两对反义词。黄牛和猫,苹果和枣比的是大小,一群鸭子和鸟,一堆杏子和桃比的是多少。难点是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会正确使用量词。

  在充分了解文本之后,我从课题入手,课堂语言以突出“比一比”为主,如:“比一比,看谁上课最认真,最积极”,“比一比,看谁(哪个小组)把课文读得有准确又流利”,“比一比,看哪组小朋友创编儿歌最多”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此外,我还利用“转播农家小院比赛的赛事为背景”,让学生自己去评一评说一说,谁大谁小,谁多谁少,并让学生以板贴的形式将比赛结果公布在黑板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堂课下来学生注意力集中,对学习积极主动。

  一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识字教学就要按照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把识字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把识字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所以一开始我就出示课文插图——农家小院,并对孩子们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踏着秋的气息,看着金黄的庄稼,听着小鸟的鸣叫,闻着水果的芳香,我们走进农家小院,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根据孩子们的'回答一一出示个别图画对应的名称,然后请孩子们自己根据拼音读正确每个词的字音(自由读),再指名请孩子读词语,检查自学情况,并正音,强调了“黄,杏,苹,红”都是后鼻音,“枣”是平舌音,词语“鸭子、杏子、桃子”读轻声,并交流了识字方法。

  通过先自由读韵文,明白一二两句比的是大小,三四两句比的是多少。整堂课我们都是在比一比的过程中认识了不同的量词,如学习第一句,我先出示一头黄牛和一只猫的图画,让孩子们比一比,说出它们的大小,根据孩子们的回答出示课文第一句话“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然后我又引导孩子们不仅能从图画中看出它们的大小,你还从哪里看出了它们的大小?孩子们马上想到了从量词“头”和“只”上也能看出,因为“头”是用在体型较大的动物上,而用“只”则表示个头较小的动物。紧接着马上进行了拓展:一头()、一只()。在学习第二句,同样我也出示了一群鸭子和一只小鸟的图画请孩子们比一比说一说,孩子们马上说“一群鸭子”,我连忙说:“是呀,许多鸭子在一起就可以说一群鸭子,想一想还可以说一群什么?”孩子们兴致很高,说了一群蜜蜂,一群人,一群羊,一群大雁,一群猪然后我们就进行了总结:一般来说,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动物就可以称作“群”了,动物或人聚在一起,为了方便可以一群一群地数。在学习“一颗枣”时,我们也进行了拓展:一颗(),马上有孩子说“一棵树”,咱们就讨论了“棵”和“颗”的区别,一般来说,凡是比较小的颗粒状的东西,用量词“颗”。在比较杏子和桃子多少的时候,出现了量词“堆”,一堆杏子,我就引导孩子们:数杏子的时候用“堆”数,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一堆一堆地数?孩子们积累的还不少:一堆木头、一堆苹果、一堆泥土、一堆树叶、一堆花生原来堆指数量多,紧紧的没有规律地叠放在一起,如“一堆土”,顺势学习了生字“堆”,怪不得是提土旁呢!量词“群”和“堆”我们也进行了比较区分,发现可不能互换,“群”一般指许多东西聚在一起,“堆”一般指许多东西叠放在一起。我们还用多种方法朗读了韵文。语文要学以致用,咱们还进行了拓展,也用上比一比的方法,课件出示一群猴子,一只企鹅等图片,让小朋友根据提示来说一说,一边(),一边(),一(),一()。然后又增加了难度,让孩子们说说除了大小、多少,还可以比较什么?在这样的比一比中既积累了语言,又运用了语言,也为模仿儿歌奠定了基础。每次这样的活动安排,都是希望这样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潜能。

  在写字教学中,我也不忘让学生比一比。如“小、少”,问孩子:“你发现了什么?”“小”比“少”多了一个钩,“少”比“小”多了一个撇。在比一比中,学生了解了“小、少”的生字特点,更有利于生字字形的记忆。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不足的地方还有不少,比如在课堂最后,由于时间不够,我并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在生字复现上,只让学生读了一遍就过了,这样其实是没什么效果的,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再进行开火车读,同桌互读,小老师领读等方式进行巩固。

《比一比》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四个字。认识“亅”和“土”。

  2.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 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结合课文学习,学习运用语言积累和生活经验仿编韵文。教学重难点:

  理解量词“群”“颗”“堆” 的意思,结合生活经验使用一些量词并能仿编韵文。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图片和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激起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师生互比年纪、身高,提示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引入课题。

  二、开展竞赛活动,复习生字、词语、课文

  1.小组间开火车,赛读生字。

  2.指名两组比赛开火车,赛读词语。

  3.课件示图,师生齐读课文。

  三、运用插图、实物进行对比,理解“群”“颗”“堆”的意思和适用对象

  1.“群”

  (1)看图,比较“一群鸭子”和“一只小鸟”,引导学生发现“一群” 比“一只” 多。

  (2)出示“一群羊”“一群蚂蚁”“一群企鹅”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群”表示数量多的同类事物聚在一起。

  (3)拓展说话:一群

  2.“颗”

  (1)观察并比较实物:苹果-枣、西红柿-花生、罗汉果-莲子、乒乓球-珠子,初步感知“颗”指较小且近似圆形的东西。

  (2)自由展示并说出自己所带的能用“一颗”表示的实物。

  (3)拓展说话:一颗

  3.“堆”

  (1)看图,比一比“一堆杏子”和“一个桃子”,初步感知“堆”。

  (2)小组合作,在桌子上摆一摆、说一说自己带来的可以用“堆”表示的东西。

  (3)指名汇报

  (4)拓展说话:一堆_______

  四、复习巩固,积累语言

  1.出示课后练习“我会说”同桌讨论,指名说,齐说。

  2.小组协作学习: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摆一摆,说一说。

  五、运用语言积累,仿编韵文

  1.齐读课文

  2.观看课件,仿编韵文。

  情境一:菠萝和梨

  情境二:葡萄和桃子

  情境三:马和兔

  3.小组合作,自编韵文。

  4.指名汇报。

  六、写字练习

  1.课件示生字,伸出食指跟随电脑书写笔划。

  2.仔细观察,自主探究:怎样把这些字写好?

  3.练写生字,展示评议。

  板书:

  比一比

  羊图

  群

  蚂蚁图

  颗

  企鹅图

  堆

  教后自评

  《比一比》这篇课文的课题就充分说明了教材的特点,提示了学法,那就是要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并能正确地使用一些量词。这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个特点:

  一、活用教材,创设语文实践的良好氛围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目的就是要改变以往课程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实习活动,关注并改善学生在教学中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掌握语言惟一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中把它记住,语言材料多了,语言经验就越丰富,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也就越准确。《比一比》这一课学生要理解的量词就和生活有密切联系,有些量词的使用是约定俗成的,道理不可说或不必说;有的量词的使用则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颗”多用于表示小而圆的事物。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过早、生硬地灌进他们的耳朵,只有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说说练练中对量词的使用有初步的感悟。

  在本课设计中,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数量不一、大小不一的实物,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量词说身边的事物,进行“颗”“堆”“群”的拓展说话,都是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机会。本课的设计还体现了一个创新性的语文实践活动,那就是请学生仿编韵文。通过前一部分的教学使学生对常用量词的适用范围有了初步理解,然后先齐读课文,再用课件出示菠萝和梨、葡萄和桃子,学生练说“一个(),一个( ),——————————”,“一边( ),——————————”。出示马和兔,学生练说“一(),一(),——————————”。这些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满足了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潜能,结果就有了“一个瘦,一个胖,一匹瘦马一只胖兔”的佳句。

  二、进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引导学生理解“堆” 的适用对象时,从图上的“一堆杏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堆”表示数量多的东西,那什么样的东西能用“堆”表示呢?放手让学生在小组里摆一摆,说一说,有些学生举起一小袋的米说“这是一堆米”,“这么说对吗?”教师引发疑问,学生们就思考起这一问题来,最后由学生自己纠正,明白在一个平面上无规则地把许多东西聚在一起就可以说“堆”,当然这一概念学生不必表述出来,心有所悟就行了。之后再让学生拓展说“一堆”,体现了学生自疑、自悟、自解的探究过程。

  学生在拓展说“一群”时说到“一群老虎”,教师先不给予否定,而是强调“一群老虎”,于是就有学生主动指出:老虎都是一只一只活动的,很少是一群一群的。教师再问第一位学生“应该说一()老虎”?学生轻易就答出了。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给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我们希望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的主动性得以发挥,不待老师讲,便能主动地读;不待老师问,便能积极思考;不待老师布置和检查,便能主动学习。学生如果有了主动学习的态度和独立钻研、探究的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增强也就有了基础与可能。

《比一比》教学反思10

  今天的学习内容是《比一比》,在昨天上了一节《数一数》后,我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比较差的,所以要想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就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动动手,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画一画。因此,我准备了一系列的活动,比如:课刚开始和老师比一比高矮、和同桌背靠背的比高矮等。在做想想做做1时,为了巩固“最长”“最短”的概念。我还组织了学生“找出文具盒中最短的'铅笔”这一活动,孩子们学得很高兴,课堂效率也比较高了。在比轻重时我找了一个天平,请几个学生上台试试比物体的轻重,通过实践,他们发现重的会往下沉,这样通过动手得出的结论,记得也会比较牢。但是最后一个练习有些困难,图上是1个红萝卜的重量和三个黄萝卜的重量差不多,问1个红萝卜和1个黄萝卜哪一个重?我用橡皮来演示,学生大部分比较容易理解。刚开学,要想让学生好好听课,还真得费一番脑筋。

《比一比》教学反思11

  《比一比》一年级第一册识字(二)第一课。这篇课文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出现,内容通俗易懂,语调朗朗上口。但要学会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还要学习正确使用量词,学习任务是很重的。如何让学生轻松的掌握呢?反复思量,最后决定让学生在比中学,学中比。这即体现了本课的特点,又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首先结合教材,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到农家小院看动物和果子比赛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图画,说说图上有哪些东西,并依此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认读,再从中找出生字宝宝,让学生在自学、同学互相交流中去学习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宝宝,分类辨别字音,运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为了能让学生记牢固,我还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读,如:比字音画记号、图片与词语交朋友、摘果子游戏等。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学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浓厚。一节课下来,我觉得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但是,课后经过教研员冼老师的精心点评以后,让我茅塞顿开,觉得自己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按要求完成了,冼老师也点出了我在这节课中写字教学完成得尤为突出:1、识字目标清晰,能根据教材特点进行教学。2能做到重组识字,分层识字。让学生先从看图识字入手,感知生字,再通过学生自主认读辨音,有重点地辨别三拼音和后鼻韵母。3、能运用比较丰富的识字策略。既有图文字结合认字,又有分类识字,把生字分成动物名称和果子名称两类,还有自主识字,让学生再拼读、朗读、跟读、比较读中不断强化识记,最后借助跨越式阅读材料,把生字放回到语言环境中记忆。4、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基本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的能力。一方面,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如比较笔画、熟字加偏旁等比较形近生字,进行区别;另一方面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再田字格中的书写规范,找准起笔和重要笔画的位置,把字写好。冼老师又指出我在识字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引导学生学会比较有相同偏旁的字的意思,了解偏旁的表义作用,以避免同音字代替和形近字的混淆。

  在韵文教学中,我感到引导学生分层朗读,逐步加深理解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一来时间不足够,未能充分引导学生朗读,说话训练也进行的比较匆忙;二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未能更深入的挖掘文本中蕴藏的知识训练点。冼老师在评课中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这一点:教学环节该充分的要充分,该精简的药精简。本课的`课题叫比一比,不仅要把生字、词语拿来比,还应该在朗读中引导学生读出比,突出比,可以重新回到已创设好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比朗读,评价朗读,领会韵文中藏着的比反义词的对比,让学生通过做动作,突出重点词、扮演要进行比较的事物的形态,读出比的语感,从而体现出韵文学习的深度,最后在结合大量阅读,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经过这次的教学,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识字教学一定要多花时间、多下功夫,而且在教学工作中要及时改正存在的问题,更新陈旧的教学方法和观念,才能让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真正做到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充实、扎实。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更加认真地钻研教材,并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在教学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比一比》教学反思12

  我想对于自己来说,每上一堂课都应该是一次成长、学习和总结。今天上了《比一比》的第一课时,在听了王老师及其他老师的点评后,结合自己上课的感觉、课后的反思,发现有很多地方是要在今后应该注意和改进的,结合本课的实际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写字,因此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教学的重点。而对于小朋友来说,识字相对来讲又恰恰是比较枯燥的。因此一定要注意识字时的点、面结合,不能只单单针对几个小朋友,而是要考虑到全部的学生是否都记的住。我想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让孩子养成听的好习惯,二则是需要把口头说的转化为更直观的形式,那就是板书出来。但板书又要注意,不能因为这个板书就限制了小朋友的.思维,这,也就是我这堂课把握不当之处,板书太多,不精,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好象一个字就只有那一方法记。反思后,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在于教师自己心中到底是以学生为主体还是以自己的教案预设为主体,答案肯定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我想只要真正在课堂上做到了这一点,在讲如何记字的时候问一句“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可以记这个字?”是很自然的事了。

  二、正是因为自己心中一直在记教案,因此也导致没有注意听学生的发言,缺少听、缺少等待学生的习惯。也就是因为对学生缺少了听和等待,导致评价不知从何说起。在课堂上,如果老师的评价语能达到既点评学生,又能启发学生的话,那就最好了。那要想做到这两点,首先就要仔细认真地听,然后就是要靠在平时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了。自己在这方面一定要尽快锤炼。

  三、本课教学的第二个重点,就是要读准并读好词语。第一个,读准词语,这应该是要读准词语的字音,并且要读地连贯,可采用生读生评的方式,觉得这样做不会只关注了一个发言的小朋友,而让更多的孩子在学习相同的知识的同时,也养成学会听的好习惯。但在第二个读好词语、读出词语的情感时,自己的把握又不是很恰当了。我想这个应该是一个老师逐渐放手,然后小朋友逐渐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最开始可以是由生体会到生表达,不准的话老师再示范,生再体会,再表达的一个过程,然后渐渐地一环比一环少,到了后面老师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想象着事物的样子,带着自己的情感读好这些词了。

  四、课堂上对的时间把握还有待提高。从这堂课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把有写东西化易为难地传给了小朋友,这样不仅影响了小朋友学习的积极性,还耽误了不少时间。王老师说的对,教小朋友切忌化易为难,能做到转难为易才是真本事!这句话我一定牢牢记住!

  五、在这节课上还暴露出了两个大问题。一,我的语言和声音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原因就是说话不注意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变化。我想如果我的语言和声音有了这些变化,再配上丰富的表情,该高兴的时候就大声、欢快地说,该神秘的时候又小声、悄悄地讲等等,相信孩子上课会比现在觉得有趣。二,就是课堂上的组织教学。首先肯定是要注意平时常规的教育和培养,但小朋友毕竟太小,所以上课的纪律肯定还需要课堂上的调控。在本节课我就一直反复用“我喜欢……”这样的话来讲,其实比这句话更好更管用的还很多很多,如最正面的就是表扬做的最好的小朋友,从而引导其他孩子向他学习等等。我想这一点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

  以上就是这堂课所教会我的东西。从这堂课中,经过老师们的点评,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生涯中还要不断学习的许许多多的知识中的一小部分。我一定尽力尽快改正,在改正和学习的同时,希望也能发现能多的问题,早点解决,从而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如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王老师和其他老师帮我指出。再次感谢王老师和各位老师对我的指导!谢谢!

《比一比》教学反思13

  《比一比》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比一比”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我们不仅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方法、思想。本节课我认认真真的.设计教案,仔仔细细制作教具。

  本节课教学比较物体的多少、长短、高矮、轻重,让学生初步感受比较的数学方法。

  课堂上利用了实物投影,呈现果树、小兔子、木头、石凳,以及小兔子搬砖、铅笔、学生等景物和场面,师范性地提出了比较谁比谁多、哪个人高、哪个长等问题,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

  “想想做做”安排了两种形式的活动。一种是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了实践活动,让同桌两个学生比较自己的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排队。另一种是观察并作出判断,画面中有些物体的长短关系不是十分明显,需要经过简单的推理才能做出判断。同时在课堂上教学活动要师生互动,人人参与,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不为一时学会,而为一辈子会学;教师的教学不是教会少数,而是带动全体。

  这节课学生们发言都很积极,由于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学生比较熟悉,课堂上基本都能够掌握比较的方法,有个别学生有困难的,我下课对其进行了单独的辅导,在辅导后,发现他们也能够掌握方法了。

《比一比》教学反思14

  一、总体感受

  因为没有带低段数学的历史,生怕自己的言行举止不适应儿童,不被儿童所认可,因此对本节课的成功我颇感意外。说实话,一节课下来,我完全忘了自己是一位老师,是站在三尺讲台上为孩子们在传授知识,而的的确确是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参与者与合作者,与孩子们一道愉快地学习,共同的探讨问题,甚至相互反驳,直到达成共识,圆满解决问题。总之,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其乐无穷。

  二、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这个目标,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和组织教学的:

  1、根据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第一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不是对教材和抽象的数学知识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外部事物感兴趣,根据这个特点,我首先演唱一首《敢问路在何方》让学生来猜此歌出自什么电视剧,然后再讲《西游记》里猴子摘桃比赛的故事,让学生判断究竟谁是冠军这一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矛盾,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认识平均数的必要性。在引发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燃亮智慧的火花,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平均数。在认识了平均数的必要性后,再通过摆圆片这一活动,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归纳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让生活的问题数学化。《课标》中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课堂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设计了“谁是冠军?”,“谁是足球先生?”,“老师有危险吗?”等一系列的生活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解决身边的问题之中,而不是练习事不关己的“应用题”,是整节课围绕着生活化,情景化,游戏化来进行学习。

  3、让评价多元化。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这节课,我力争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重在关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特别是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与习惯。如: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和同伴合作并表达自己的想法等。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学会欣赏他人。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这节课总体感觉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个别学生还是受已有知识的局限,对“平均数”持“怀疑”态度,教师没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表观点,小组讨论,只是为了节省时间而一带而过。

  2、在学生解决“谁是冠军?”这一实际问题时,教师没有强调当两组人数相等时可直接看总分来决定谁是冠军,只是一味的让学生求平均数来解决,因而忽视了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的教学,这是本节课的一大败笔。

《比一比》教学反思15

  《比一比》是一篇有趣的韵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所含的知识点不少,为此,我安排一些教学情景,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围绕题目,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我以激趣为手段,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呈现了教学内容,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呈现形式,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这课课题为“比一比”,充分说明了这课教材的特点,提示了学法,要让学生在比较中达到学习要求。我从课题入手,教师的语言以突出“比一比”为主,如:“比一比,看谁上课最认真,最积极”,“比一比,看谁将课文读得又准又好”,“比一比,看哪一小组创编的儿歌最多”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

  二、识字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本课也不容忽视对生字的教学。于是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识字方法,使汉字不再枯燥、生硬。

  1、自主认字法:“加一加”、“换一换”。让学生巩固已学的字的同时,能较好地进行比较,来识记生字。如:“边”字的教学。

  2、图字结合法。我通过图片及课件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字意,并与其字形相结合,化难为易,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如: “堆”字的教学。

  3、对比法。“一棵树”的“棵”,学生早已熟悉,但“一颗枣”的“颗”是本课的生字,学生不仅比较陌生,更容易与“棵”混淆。所以,当时学生直接就说这是一棵树的棵,我及时出示文字,让学生进行比较。让他们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视觉的对比,来说说两个字的不同之处。此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思考空间。

  三、本课的另一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会正确使用量词,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并结合生活事物,让生理解量词的适用范围,正确地使用。如:教学“堆“时,明确告诉学生“堆”是适用于静止的事物,它们杂乱地放置一起,就可以用上“堆”。同时让生进行拓展,用“一堆 —— ”来说话。不仅能理解和应用所学的量词,更能发挥想象,发散思维。接着,我质疑学生“为什么不用一群杏子呢?用一堆呢? ‘堆’和‘群’有什么不同?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堆”的用法的思考,还能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群”字的用法,通过两者的比较,更好地进行运用。为了帮助学生区分两者,我除了口头的联系外,还出示了文字填空题,让生能很好地进行区分和运用的同时,加深理解。

  四、俗话说“读书万遍,其义自见”。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分节读、分组读、齐读、同桌读、男女生读、加动作读、拍手读等。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产生乐趣。特别是课文最后的打拍子背一背,在朗读的基础上,同桌一起打拍子,不仅押韵上口,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使整个教学氛围轻松而活跃。

  五、在教学过程中,拓展训练是不可缺少的。要让学生正确地使用量词,仅仅学习“群、颗、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结合课后“我会说”进行量词使用的说话训练,

  并通过事物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结合他们的生活、说一说更多是量词。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还出示图片,让生仿照课文的样子自编韵文,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使用量词。

  不足之处:

  通过本课我发现有很多地方是要在今后应该注意和改进的,结合本课的实际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点。

  1、板书太多,不精,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好象一个字就只有那一方法记。反思后,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在于教师自己心中到底是以学生为主体还是以自己的教案预设为主体,答案肯定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我想只要真正在课堂上做到了这一点,在讲如何记字的时候问一句“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可以记这个字?”是很自然的事了。

  2、正是因为自己心中一直在记教案,因此也导致没有注意听学生的发言,缺少听、缺少等待学生的习惯。也就是因为对学生缺少了听和等待,导致评价不知从何说起。在课堂上,如果老师的评价语能达到既点评学生,又能启发学生的话,那就最好了。那要想做到这两点,首先就要仔细认真地听,然后就是要靠在平时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了。自己在这方面一定要尽快锤炼。

  3、我的语言和声音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原因就是说话不注意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变化。我想如果我的语言和声音有了这些变化,再配上丰富的表情,该高兴的时候就大声、欢快地说,该神秘的时候又小声、悄悄地讲等等,相信孩子上课会比现在觉得有趣。

  以上就是这堂课所教会我的东西。从这堂课中,经过老师们的点评,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生涯中还要不断学习的许许多多的知识中的一小部分。我一定尽力尽快改正,在改正和学习的同时,希望也能发现能多的问题,早点解决,从而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比一比》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比一比》教学反思01-09

《比一比》教学反思10-29

比一比教学反思04-01

《识字二·比一比》教学反思07-08

《比一比》教学反思 15篇02-24

《比一比》教学反思15篇02-15

《比一比》教学反思14篇02-10

《比一比》教学反思 (15篇)04-10

一年级《比一比》教学反思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