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初二物理教学反思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10 15:29:2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优选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优选15篇)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入门和启蒙,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用心性,了解并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有很大的作用。

  就初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同时好动、好胜、好玩。但学习用心性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会很快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和用心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学必须要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好奇作为中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有意识进行引发和激励,如:精心设计相关情景,充分利用相应实验和小故事。好问,是中学生心理的又一特点。中学生已有必须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和生活经验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他们的认识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学生好问的用心性应得到及时鼓励和尊重,教师要善于设问,以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潜力。好动,是中学生用心思维的和一种表现。精心准备探索性实验器材,精心设计探索性实验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动心理,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力和实验素养。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构成平等竞争的品格。可把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有意识让学生争论,在争论中培养勇于创新的思维习惯。好玩,是中学生的天性,要启发学生,在玩中求知,玩中创

  新,玩得有出息,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玩的天性,合理安排课堂时间,鼓励学生做课外小实验,在玩中学,学中玩。易受挫折是中学生心理弱点。在学习困难知识时,学生易受挫,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应鼓励学生培养和锻炼意志品质,多表扬学生的闪光点,多挖掘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的信心,多与学生沟通,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不能一棒子打死,要了解他们犯错误的原因。给他们讲科学家、伟人的故事,学习他们经历了困难的历程,历经了磨难,最终克服困难的精神。激励学生确定短期学习目标,为目标不懈地努力。

  总之,初二物理课堂教学要适应中学生心理特点,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与外因,从而有效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的人才。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2

  一、摩擦起电”一节课。

  以前用旧教材上过自以为十分熟悉了但在备课过程中自己一遍遍地阅读。研究教材才发现新教材改了很多把以前三节课的内容压缩成一节内容。而且把摩擦起电的原因的内容删掉了。这节课是初中物理电学局部的第一节课摩擦起电虽然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中已经学过但是在初中阶段有必要从头讲起。因为从电的发展史来看人们首先得到的是静电知识从电学系统来看静电是电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学好这局部内容可以为以后的电学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开个好头就显得非常关键了。如何上好这节课需要动一番脑筋必须做到教学内容、实验、学生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尤其各局部知识的衔接和过度上要做到自然。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个好的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教会方法。教师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来影响学生的学习的`习惯以便把自己的教学理念更好地贯穿在教学之中。课上课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点平时自己在教学中坚持得还好课上显得比较轻松学生学习效果也较好。让学生做实验探究时教师要做适当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并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明白了就无需老师再讲了。而我这节课中由于我校没有足够的实验器材没能分组实验只是做了演示实验而且讲的较多没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动手做实验去探究这是以后要加以改进的地方。

  三、学无止境不断完善提高教学水平

  1、在学生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时应该让学生先讨论一下实验方法。在这点上没有设计好应该事先做好学案或用小黑板列成表格在做完实验后让学生把实验现象填写下来。做课过程中的实验现象较多学生记不住归纳起来就显得乱了些也容易出现偏差。

  2、这次讲课中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效果不好这主要是跟温度有关另外再加上自己手上有些出汗但实验效果还算不错。

  3、课堂达标检测未能安排好。

  4、语言上还要更精练些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

  5 板书书写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出现一个漏字还好并不影响知识的准确性这方面以后还要加强锻炼。

  总的来说感觉这节课整体上很多不足,得到了历练收获很多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提高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3

  《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的概念、单位。

  2。 知道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的改变。 3。 知道力的三要素,并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 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 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科学创新、团结合作的物理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1、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学习力有根大的帮助。同时,由于内容贴近生活,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 力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有些抽象,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难点: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力

  一、 力

  1。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符号:F

  3。 单位:牛顿(牛) 符号:N 二、 力的作用效果 形变

  速度大小 运动状态改变

  速度方向 三、 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 力的示意图

  五、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上“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

  2 。收集归纳生活中常见的力,并尝试了解测力的大小的仪器。

  教学反思

  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新知识,一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二可以很好的化解学习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其实学生并不陌生,只是他们从没系统的去学会概括和小结。我通过让学生利用身边小器材结合自己已有的认识去总结归纳力的作用效果,这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从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力的三要素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我让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只是这里发生一个让我没法预料的事情,就是一个比较顽皮的男生通过借助女孩的头发演示力的三要素,这让我始料不及,但孩子很认真,

  我又不能够立马批评他,还好我们班的孩子很团结,所以我借助于其他学生的嘴,告诉他他的这种做法我们是不赞同的。总体来说,已经实现教学目标,但仍然存在不足,比如教学语言应该更加精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这方面努力,已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专家点评

  紧扣课标 灵活高效 ———————简评林雨萱老师主讲课题《7。1力》

  一、情景创设

  扳手腕,同学们都熟悉的游戏,男同学可能更喜欢并玩得更多,但在上课时玩,可能是第一次。课堂上男女同学都积极参入,甚至有女同学挑战男同学。通过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为新课学习提供课堂体验。看似简单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林老师良好的课程理念:从生活到物理,同时也反映林老师平时关注学生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的良好素养。作为一位年轻老师,非常难能可贵。 二、新课学习 1、力的认识

  提供几组生活中图片,让同学们判断是否有力的作用。在前面游戏的基础上,通过再现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同学们自己思考并回答:是否有力产生?通过在感性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理性分析、归纳出力的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4

  1、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注重学科内部知识的高度整合与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点,在本次试卷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卷中13、14、15、24、26、27等题。

  2、关注生活热点,从物理走向生活。社会、生活、环境、能源等社会热点问题渗透在整张试卷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实现了知识、价值与情感的高度统一。本次试题的取材,都普遍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代性较强的问题。如15题,将热机与环境保护相联系,使学生对环保问题有正确的认识。24题磁悬浮列车的通车使用展示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

  3、大胆尝试开放性试题,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近年来的命题中都非常重视这类问题的设置,本次试卷中生物和化学涉及这类问题的试题较多,物理不论从实验还是其他类型题目保守性强一些。但36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开放性试题。鉴别铝块,在足够工具的条件下可采用多种方法,给学生自主发挥留下较大空间,同时也能体现学生的个性思维。没有用固定答案将学生框死,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可极大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能力。因此通过本次试题仍能充分体会出开放性试题将是大势所趋。

  总之,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全面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的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必将更加在今后的中考试题中体现,因此, 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作出相应的转变;

  1、更新观念、改变不良的低效的教学方法与陈旧的教学观

  我们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面对大多数学生,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学习,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教学中要重视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教学,重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以物理知识点为载体,选取结合实际的事例,丰富和充实物理课程的内容,在课堂上将知识点发散开来,注意同一学科内部的知识整合与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和综合教学,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教学,充分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效率。

  2、倡导科学探究教学

  以立足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突出科学探究,强调学生自身的主动学习是当前自然科学教学的重要教育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以知识教学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法,以探究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所以,在教学中,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取得成功,要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学习为主要方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构建问题模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使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充分体现“科学的本质”。

  3、注重联系实际与知识的更新

  目前综理试卷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增多,这对初中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原因是初中生年龄小,生产、生活实践经验少,知识面窄,视野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解答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有时会有点力不从心,其能力有待

  提高。提倡通过多种形式将这些知识延伸到课外、校外,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和社会,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引导学生能自主学习,学会科学探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无论是从着眼于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开发学生智力角度,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是物理教学的努力方向。

  总而言之,中考试题力图体现的,就是我们新课程要求体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通过分析试卷,为我们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教育信息,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导航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取得优异的成绩。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5

  开学第二周教研活动时,在我校进行物理启蒙教学策略研讨会,我上课《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一课时)。现将一些想法记录下来,与大家交流。

  首先,在区内进行的教研活动中,我想提供的应该是一堂原生态的课。这样的课也许不够完美,但它就是我们实际教学活动的真实反映。同一个课题,不同的老师,因为有不同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同的实际经验、教学习惯、对学生有不同的认识,所以会产生不同的处理方式,这不仅仅包括课堂结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对话方式,也包括教材的分析处理、重建组合等等。当所有的老师能共同进行探讨,才能激发每个人的`灵感,能找到心灵的共鸣。这样的活动也许对每个老师的专业成长才具有帮助,特别是对直接上课的老师帮助最大。

  其次,关于教学中的一些活动安排。在引入新课之后,立即让学生进行测量活动——测量教科书的长度,通过学生的操作与回答,可以清楚看到学生的不足,然后让他们注意初中物理学习的测量与小学数学的测量有什么不同,从而引起冲突,引起注意。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兴趣与习惯”,在初中物理中引起学生兴趣有许多手段,比如演示实验、学生活动、物理学的小故事、老师的教学艺术、语言风格等。我个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方式,因为冲突才会有探究的欲望,才会形成有学习的动机。就象在一些实验中,我们故意制造冲突,比如覆杯实验,会突出不装水时,纸片会掉下来,当装满水后再将杯子倒过来,纸片反而不会掉下来,让学生会感到与实际经验有所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关注。另外,由于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节内容是以“测量活动”为中心,也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关系,故而淡化了单位换算的处理,这与日常教学活动以及考试要求有所不同,所以这部分还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以弥补。测量活动的安排,我们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为学生估测物体长度做准备,所以安排进行一些关于身体中的测量,并且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体现“自助式实验”的理念。本来在教科书的安排中,是让学生测量三次,但后来发现学生没有学习误差,不知道多次测量减少误差,所以大多数学生不会主动进行三次测量,所以在第一次课时,就忽略这一个要求,原来也考虑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填写所测量的数据,也由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可能的不足而放弃。我另处三个班的教学活动中,一般只能进行到测量活动二就下课了,不可能进行了测量活动三以及做课堂练习。

  关于教学反馈。所选班级整体情况并不太好,有部分学生基础较差,特别是数学较差,所以在做课堂练习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练习时也会犯很多错误。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6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理念、新模式不断渗透到基础教育中来,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也就应对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创新,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却感到了问题重重。

  一、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

  但同时感到教学时间之紧张。其实,实施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要透过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唤回他们创造的激情、用心的态度以及活泼开朗的情绪,所以多占用一些时间是值得的。但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探究教学不完全在课堂上完成,只要学生有探究的用心性,就完全可能在课外去做他们有兴趣做又能做的事。课上老师只让学生汇报探究方法与结果,可大大节省授课时间。只要老师在平时的备课中,能对教材做到统揽全局、总体规划,不单节孤立被动的备课、授课还是能够解决时间紧的问题的。

  二、在强调“创新、实践、探索”的课程主旋律下,师生应共同营造1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

  但上课时要解决好“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一方面,按新课程的要求,在适宜的时机、适宜的阶段,务必开展非指导性教学,要“放”,但要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需要老师将学生、教学资料、课堂的际遇等诸多因素纳入教学过程,进行课堂的适当调控,使课堂放而不乱,学习环境和谐。

  另外,还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学生还不善于合作学习的状况下,教师应思考合理分组,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竞争与合作,协调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立转向合作;随着课改的深入,可逐步培养起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则、方法、步骤,就能够克服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盲目尝试和无好处的猜测,提高课堂学习的高效性。

  三、过去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是统一的,目标十分明显

  我们以“超纲”、“不考”为理由,不允许不确定的知识点进入课堂。与此相反,新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有的那些不确定性。例如,教学目标、结果、对象、资料、方法、过程的不确定性使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情境大大增多。为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是个研究者、决策者,对于课堂教学不确定的,能够成为创造性地使用活教材的组织者、参与者。因为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和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列入到与“知识与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到了课程资源中。教材上出现的资料不必须都讲,对于不确定性情境产生的十分有价值的问题而无法一一答复时,可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开展讨论、研究性学习,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四、新的教学方式有着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优点,尤其是在目标上的不同:

  一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二是目标资料更为全面,不仅仅有学科知识、还有科学过程、方法潜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目标;三是将3大目标统一于科学探究的过程,强调知识在探究过程中构建。要朝着“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改革的进展”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毫无顾虑地、大胆地改善自己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无论课程教材怎样改,打牢基础始终是中小学阶段的首要任务,

  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问题是肯定会有的,只要我们不断思考、大胆更新自己的观念和实践,就必须能到达教育的目的。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7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实验之后,“发现”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从中掌握了探索物理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实验素质。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当然,这只是学生接触到光学的第一个规律,但从本节实验中学生所学到的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教学模式上突出“探究”,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将“光的传播”作为探究课来处理,可以强化课题的方法教育功能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将本课题的教学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课。设计引入课题从常见的“人眼看物体”开始讨论,以激发学生认识光的兴趣

  初二学生的潜在知识和感性认识,多数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生活经验,比如晚上手电筒的.光,雨雾天汽车车灯的光等等。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研究,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光的直线传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然后通过教师的演示引导学生明白“光的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按“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逐步深入,层次分明,学生的掌握也顺理成章。

  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是一种物理模型化思想,这种物理思想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通过平面镜反光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一节课看似简单,仔细分析,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而且还要敢于超越教材,将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使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成功之处:

  由于本节课内容贴近生活,所以我比较注重给学生的一个信息是:物理是有趣而且有用的,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从一开始就消除学生害怕物理的心理。同时创设这样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学生交流讨论,也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实验,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也让他们在小组中锻炼与人团结协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了有关光现象的一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领略物理的魅力蕴含于生活中,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的习惯。而我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也是为了告诉学生,物理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应该尽量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这节课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器材,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想,去说,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

  通过演示实验突破了难点“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成果的肯定,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动机。以此从多方面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教育。

  留有的遗憾:

  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观察效果不太理想。

  虽想了一些方法,但仍未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

  演示实验“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完全可以改为学生实验效果会更佳。

  对学生估计不足,导致授课内容必须临时改动。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8

  压强教学反思

  压强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来学习。对于“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指的是如果知道压力、受力面积、压强这三个量中的两个,能够通过概念的理解或公式的变形计算出第三个,不要求与其他公式综合进行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项要求,既是为了使学生深入学习压强的概念,更是使学生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学中要注意:

  (1)加强实验。在教学中尽量安排探究性学习活动,活动要具有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的特点,适宜初中学生探究。如: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通过进行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最直接的、生动的.实验事实,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初步学习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实验的成功中获得愉悦,为提高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打基础。

  (2)注意教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学好知识。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获取或深或浅、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知识,不仅不会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为难情绪,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液体内部压强规律”,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必须知道的,但关于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能力选择学习,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

  (3)在教学中,都要从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认识到:物理学是有用的,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基于这种考虑,教学中可多增加一些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习题中尽量设计一些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题目,为学生提供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9

  “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虽然贴近生活,但作为农村学生对此并不熟悉,虽然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区分它们。迫切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点,因此,结合学生的认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一)导入(实验演示观察,设置情境引入。)

  物理问题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知声音的丰富性,我设置下列情境引入。

  演示:我们周围充满着许多有趣的声音,大家能辨别以下分别是什么声音吗?(播放几种动物声音、几种常见民族乐器的声音。)

  (学生一一辨别)

  追问:你是根据什么来辨别这些声音的?(声音的特征)

  追问:刚刚这几位同学的回答声有什么不同?(声音的粗细、大小不同)

  引入:这说明声音有各种不同的特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课题。(板书课题)

  (二)音调

  (选择班内有高音特征的女同学和低音特征的男同学读同一段课文)

  提问:女生和男生读书的声音各有什么特点?(女生细,男生粗)

  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规范概念——所谓声音的粗细科学上表达为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女生音调高,男生音调低。

  邀请会吹口哨的学生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让学生辨析音调高低。既巩固概念,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下面探究音调与什么有关打下基础。

  (师生实验探究,启发深入理解。)

  由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探究基础较低,不易猜想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这里采用问题启发式探究。通过设置一系列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系列小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完成探究过程,体验和学习探究方法。

  (1)你能使身边的钢尺发出声音吗?

  学生纷纷尝试。请两名同学上台演示。

  (2)你们发现钢尺发出的音调相同吗?你认为钢尺发出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学生能肯定音调的不同,但影响因素很可能回答与钢尺伸出桌子的长短有关系,教师这时应充分肯定学生,保持他们探究的积极性,但要进一步启发和点拨。)

  (3)继续仔细观察钢尺伸出部分的长度变化时,尺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探究,找出初步规律:音调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教师趁热打铁,引入本节的难点概念———频率,讲解频率、频率单位赫兹的含义,并板书结论: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思考:为什么我们听不见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引发思考)

  启发:看来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还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还有什么声音人耳也听不见呢?请大家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弄清人耳能听见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以及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且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含义。

  巩固:手持钢尺使其振动,但听不到钢尺振动的声音,为什么?

  (三)响度

  引入概念;介绍响度含义。

  探究概念: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系列问题进行启发式探究。)

  (1)如何让音叉发出的声音更响?(用力敲打音叉)

  (2)用肉眼直接观察容易看出音叉很响与不太响时振动情况有何不同吗?

  (3)给你一个乒乓球,能设法显示音叉的振动情况吗?乒乓球弹开幅度大说明什么?(教会学生放大微量变化的方法)

  (4)做上述实验,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声音,有什么发现?

  板书结论: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四)音色

  (再次播放几种动物声音、几种民族乐器等声音。)学生一一辨别教师指出分辨声音主要根据音色,并板书:能反映不同物体发出声音不同的特征叫音色。这种注重体验和感受的学习既增长了音乐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拓展(三种典型的乐器)

  从知识层次看,本节要求基本结束,学生对音调、响度、音色这声音三大特性有了常识性了解。为拓展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本节课还安排了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乐器和其他乐器。

  先播放几种乐器的录像,最后汇总:

  1、打击乐器

  通过打击物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鼓、锣等。

  2、弦乐器

  通过拨动弦,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二胡、琵琶、小提琴等。弦振动的频率与弦的长短、粗细、张紧程度有关。

  3、管乐器

  通过管中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笛子等。空气柱越短,发声的音调也就越高。

  (六)小结

  作业:用录音机录下一段自己的声音和同学一起听。你觉得放出来的声音和自己的声音一样吗?别的同学认为一样吗?想想看,这是为什么。(巩固知识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课外钻研、查阅资料的习惯。)

  反思: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观察和思考,加强对话交流和相互启发,确定共同关心的认识目标,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激起学生进行实验探索愿望的起点。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0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初中物理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入门和启蒙,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了解并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有很大的作用。

  就初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同时好动、好胜、好玩。但学习积极性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会很快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学一定要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好奇作为中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有意识进行引发和激励,如:精心设计相关情景,充分利用相应实验和小故事。好问,是中学生心理的又一特点。中学生已有一定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和生活经验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他们的认识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应得到及时鼓励和尊重,教师要善于设问,以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好动,是中学生积极思维的和一种表现。精心准备探索性实验器材,精心设计探索性实验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动心理,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力和实验素养。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形成平等竞争的品格。可把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有意识让学生争论,在争论中培养勇于创新的思维习惯。好玩,是中学生的天性,要启发学生,在玩中求知,玩中创新,玩得有出息,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玩的天性,合理安排课堂时间,鼓励学生做课外小实验,在玩中学,学中玩。易受挫折是中学生心理弱点。在学习困难知识时,学生易受挫,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应鼓励学生培养和锻炼意志品质,多表扬学生的闪光点,多挖掘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的信心,多与学生沟通,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不能一棒子打死,要了解他们犯错误的原因。给他们讲科学家、伟人的故事,学习他们经历了困难的历程,历经了磨难,最终克服困难的精神。激励学生确定短期学习目标,为目标不懈地努力。

  总之,初二物理课堂教学要适应中学生心理特点,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与外因,从而有效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的人才。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1

  在今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担任了初二物理教学工作,初中孩子比较活泼好动,课上纪律是一大难题,为了较好的掌控课堂秩序,我不断的跟别的老师取经,但通常是屡试成效不大,最后得到的结论是:方法要符合老师和学生的特点,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老师才适用,不同的学生才管用。但在不断的摸索中,我发现了适合自己和所教学生的方法,简单说就是两个“抓住”,一抓住自身学科的特点,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尤其初中,可操作的实验更多,所以不管其他老师做不做,只要是有条件做的实验我都会经过精心准备把它搬到课堂上,用有趣或精彩的实验现象锁定学生的注意力,时间一长也就连带所定了他们的兴趣;二抓住学生的感情,我尽量课前提早进入教室和课后也不急着离开,为自己创造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起初没人理我,时间一长就有好多学生围在我身边和我聊天,我会在不经意间把已经找了许久的某个同学的优点拿出来表扬或投以赞许的目光。此后课堂上无论是晓之以理或恩威并施对维持纪律都颇有成效。课堂纪律有了保证只是学好知识的一方面,初中孩子学习自主性较差,非书面作业(如,记定义、公式等)很难完成,为了督促学生,我每讲完一节新课第二天都要进行过关,然后及时批改,及时反馈,一学期下来学生对需要记忆的知识掌握的很好,遗忘率和错误率都较低。而且我所任班级的成绩也在不断的进步,这次期末初二4班平均分达到了85分。

  高中的教学纪律不成问题,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上,而且还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在昌平区举行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但我知道这只是对我今后教学的鼓励,并说明不了什么,因为教学路上还有那么多问题在等着我,耳边响起最多的问题就是“老师,我上课都听懂了可是为什么一做题还是不会?”我总是找不出原因,但经过一年的教学和反思我觉得我找到了答案。

  以前在我眼里“高一”和“初二”分别是初、高中的起始年级,我在高中三年的物理教学工作中从未想过看一眼初中的物理知识,想一下初中孩子的学习方法。但今年我担任高一和初二两个年级的物理教学工作后,我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才知道原来高一不是一个新的起点,要想顺利的完成高中物理的教学既不能弃初中学生原有知识于不顾,也不应过高估计学生的知识基础。

  我原来总是抱怨高中学生太笨,一点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没有,就知道套公式。现在才知道这是他们初中学习物理的方法和认识上的沿袭。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因为初中是义务教育,从要求上看,初中要求学生大面积及格,教学难度基本控制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对物理问题的解决停留在模仿、套用公式上,正因为初中物理要求较低,所以利用“临时抱佛脚”的方法也能取得较好成绩。上了高中学生也会误认为只要上课听懂了,公式记住了,考试就不怕了,但高中教学内容比初中更深更广更抽象,进度也较快,课堂上反复练习时间少,而且高中必须适应高考的要求,达到选拔人材的目的,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等。但当学生认识到这些的'时候,可能高中物理这列飞快的列车早已经离他们远去了,所以今年我不是等学生自悟,而是时刻提醒他们,而且下一轮的高一绪论课我也要把初高中物理的区别作为重点。

  为了顺利帮学生转化思想,正确对待高中物理的学习,我认为开始教学时应放慢进度,给一段时间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使学生从中体会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在对高一第一章力的教学时,对于按性质分类的第一个力——重力,不能因为初中已学过而轻描淡写。而应从重力的产生、大小、方向、作用点等方面认真分析,

  为以后不同性质的力做示范,通过比较学习能较好地掌握弹力、磨擦力。注意纠正学生在初中学习物理知识时养成的思维定势而产生的错误认识,例如初中学习速度时,速度等于路程跟时间的比值,结果不少学生误认为“物体往返运动回到出发点的平均速度等于路程跟时间的比值,一定不会等于零”。

  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学便是其中之一,我觉得可以利用问题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在上课之前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问题,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思考。例如在学习磨擦力时,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弄清磨擦力的产生、大小和方向的确定,同时让学生判断:“磨擦力是阻力,方向总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的说法是否正确。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摆出困难让学生去克服、制定目标让学生去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要强调主动学习,提高思维能力。高中物理理论性强,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清楚地了解每一个概念、定理、公式的形成、推导过程。在教学中,不要满足于熟悉课本,记住公式、概念。要使学生知道研究、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时,要向学生介绍“理想实验”、“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这样,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转化,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培养扩散思维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还要培养学生自己做复习小结,提高综合概括能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让学生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和掌握运用。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及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个性与共性,区别与联系,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考方法。

  我相信每个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知识都是不容置疑的,但要想顺利的完成高中的教学工作,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这样才能教好高中物理,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高中物理的学习任务。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2

  一、教学设计反思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因此设计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探究,让学生从实验中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让学生自己根据图片说出各是什么现象,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趁学生思维活跃的时候介绍干冰的作用,引发学生探究舞台上的烟雾之谜,利用探究的结论引导学生列举出升华吸热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做出科学的有力的解释,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一节课的内容在实验探究和对熟悉的现象的探究中掌握,再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将整章的知识串在一起,使学生对物态变化这一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避免概念的混淆。

  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安排的比较适当,知识连接的较为妥当,学生比较容易地得出了结论,对现象也能利用本节的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但设计时如加上人工造“雪”实验、为加深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再进行两个有趣的活动:一是观看“两件衣服的对话”的动画(冬天,两件冰冻的衣服分别在太阳下、阴凉处),再次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并没有经过液态;二是竞说升华和凝华现象,谁说对一个,课件上就显示出来,并有鼓励性的评语。这样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理解的更好。

  二、教学过程反思

  从引课到进行新课教学到整节课结束整个环节的过渡还是很顺畅。但在进行实验时实验要求不到位,致使有一组学生的实验仪器炸裂,引起学生的骚动,处理事故时耽误了一些时间致使实验时间过长,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避免。讨论舞台烟雾之谜时间过长,使练习时间显得非常紧张,思考题没有做完,显得教学过程不够完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说得过多,应将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多说,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

  三、教学成败

  升华和凝华两个内容知识量不多,教学大纲没有做过高的要求,应该也是从观察实验入手,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自然现象,丰富学生的知识,认识物态变化的特点。本节课中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是成功的,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虽然常见但学生并不太熟悉,多举生活中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取得很好的效果。探究活动的安排使学生对熟悉的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更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习题的安排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习题课处理疑难问题做准备。

  四、再设计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先放一段展示自然界中雨、雾、露、霜、雪等现象的短片引入新课,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能更好一些。实验也可加一个“雪”的形成的实验,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霜以及雾凇的形成。

  在整节课的内容结束之后,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也应注意应首先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自觉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了解科学发展与生活的联系运用实验的方法,将科学研究渗透到教学中来,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分步骤,有层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3

  初中物理,是在小学“科学”的基础上,并以数学知识为辅助,开展的一门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中,人们生活周围出现的一些现象学科。所以要学好物理,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既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还要有熟练的数学运算潜力,并要养成良好的物理思维方式和推理潜力。

  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日常教学中,按照《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依照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步骤。(1)让学生产生好奇。(2)让学生主动提问。(3)让学生用心探索。(4)让学生自主追求,来培养学生的潜力。

  一、让学生产生好奇

  好奇作为思维的先导,它是成功的起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想法去解决问题。

  初中物理(人教版)开篇就讲到搞笑的物理现象,列举了几个好奇的实验。我一一在讲台上演示出来,边做边问:“为什么没给水加热,它就会沸腾?”“乒乓球为啥不掉下来?”“空心牙膏片为什么在水中可沉可浮?”随着一个个的提问,造成一个个悬念。学生很快“磁化”般地被紧紧吸引住,多么好奇,多么搞笑,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兴趣和急待解决问题的求知欲。

  所以,每一堂客,我透过自己的语言、行动和要求去影响学生,提出或制造一个个与教学资料有关的悬念,让学生产生好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追求。

  二、让学生主动提问

  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动下,就会主动的去了解问题,认识问题的本质。这就需要他们具有必须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思维推理潜力。他们之间就会出现必须的讨论和争议,并会不时的请教老师来评判。教师此时要善于鼓励和保护他们的这种学习热情,引导他们深入分析,着重培养他们的良好思维方法。

  在学习“光的色散”后,学生对“彩虹”充满好奇,透过自己的学习,相互讨论,认为只有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而有些学生主动提问,怎样才能看到“彩虹”?我就用三棱镜,当上午或下午有太阳光时,带领学生到室外背向太阳光站立,用口斜向上喷射水雾时,他们就看到了一道人造小彩虹。再透过师生共同讨论,构成共识,解决了学生的提问,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在学习完“测量物理的密度”,学生了解到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再运用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有些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1)怎样用天平、量筒、水等测金属块得密度?

  (2)如何用,怎样用天平、烧杯、水等测金属块得密度?

  (3)怎样用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

  (4)怎样用弹簧秤、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

  (5)怎样用天平、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

  (6)怎样用准确的砝码、直尺、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说明他们在掌握现有的知识上,向前跨了一大步,去探索一些更新、更难的知识。此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兴趣小组,指导他们去设计,并进行实验,解决他们的问题。

  三、让学生用心探索

  产生了好奇,主动提出了问题,就具有了动力。在此时,就用心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索,物理这一门学科的特点就是观察和实验,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潜力,透过实验学习前人的“创新”。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

  (1)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做好教材中安排的实验。

  (2)创新机会多做实验,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3)用简单器材创造性的做好实验。例如“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让学生准备平面镜,观察手中的钢笔,橡皮擦等在镜中的像,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等,再开展讨论,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并与课本结论进行比较。我不断发问:看到什么?说明什么?结果是什么?内在联系是什么?成败关键又是什么?

  再例如,学习“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时,学生心中都认为100W灯泡必须比40W的灯泡亮。此时就要鼓励学生动手实验,亲自去探索一下,帮忙学生设计好实验,让两个灯泡(220V、40W、220V、100W)分别接在教室的插座上,哪个灯泡更亮?学生讨论,再将两灯泡串联接入电路,让学生观察哪个灯泡更亮?学生讨论,使学生透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我的指导,解决了心中的困惑。总之,透过实验,观察认识,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辨别存在于他们周围模糊不清的事物,培养了认识事物的潜力,对他们的智力发展极其有益,更为以后的学习带给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四、让学生自主追求

  让学生自主地追求一些自己认为不解的知识,了解一些最新的科学成果,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我结合课本的“想一想、议一议”、“课外阅读”、“小实验”、“科学世界”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主动追求。例如《蒸发》一节中,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三个小实验。

  (1)在手背上滴两滴相等的水滴,把一滴涂开,看哪滴干得快?

  (2)在桌子上和手背上涂上面积相同的水渍,看哪个干得快?

  (3)在桌面上涂上大小面积相同的水渍,对其一片吹风,看哪滴干得快?再指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应用,基础好的学生写出小论文。再例如,学习了《压强》理解和掌握了压强的概念,物理好处,计算公式,讨论了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生产中的应用。学生从网上、资料中搜查出哪些状况要增大压强,采取的方法是什么?哪些状况要减小压强,采取什么方法?等等。学生不仅仅掌握了课本中的知识,还加强了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这正是素质教育要求到达的目的。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就会很高,越学越有劲。在他们以后的生涯中,也会延续这种自主追求的精神,充实自己的精神食粮。

  我认为,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解惑,更要培养他们自己去想法解惑,到达“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才能出现创新的人才。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4

  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我在过去的教学中,只是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愿望和学习方式的注重。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我认识到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把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教学和学习中解放出来,给他们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并授之于探究物理科学的'独立思维能力,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创新。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说得多,做得多,学生说得少,做得少。我通过08年最后一节探究串联电路电流关系的实验教学后“惊喜”的发现。过去老师讲,学生被动的听,效果不理想。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形式进行实验,开展学习。让学生自由探索,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也经常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学生交流,学生说:“老师鼓励的话多了,比以前和蔼可亲了,上课经常能够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来学习,并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日常的生活中多了思考,还做过家庭小实验,学习起来比以前更轻松,对学习也比以前更有兴趣,更积极了,也感觉到物理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了,而是生动有趣的。”他们的谈话对我触动很深,使我认识到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之所以不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新的实际情景中,是由于我所教知识都是经过简化处理(理想化、模型化)后形成的结构性知识,而忽视了知识的结构和形成过程,具体表现在:

  1.孤立地讲解复杂事物的各个部分,以为重新整合这些部分时,各个部分的特征仍能保留。例如我认为,把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都讲清楚了,学生自然会解决综合问题了,从而忽视对综合问题的处理及讲解。例如:有个实际问题都是用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综合起来就能解决的,可大多数学生为什么不会?开始我认为是他们做的题还不够多,这就产生了“题海战术”。

  2.将连续性的事物,分割为两个极端,将连续的过程分解成断续的步骤。例如:电路的连接方式既有串联、并联,也有非串非并的连接方式但我们给出的知识结构只有两类。通常我们把复杂的运动过程进行分段处理,这对许多问题都行之有效。

  3.孤立地处理实际上极其相倚的概念要素,散失了它们相互作用的一面,“瞎子摸象”就是如此。有些同学在处理问题时缺少对整体的“大局观”,或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这种结果。

  4.我平时的教学以讲解抽象的概念、规律为主,这些概念、规律的纵横联系构建出一张“平面”网。但这一知识体系是理想化、纯粹化的,

  与实际相分离的。在这一知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虽然也讲一些实例,但由于多从单一角度分析或过分简化,学生仍未能将他们头脑中的知识体系与实际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实例处于一种“游离”状态。

  针对以上几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切实贯彻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应用好学校现有实验用具和教学资源,真正把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看待,比较多地采用学生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弄清确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依据,明确由这些现象、过程,提出哪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在研究中采用什么方法,得出什么结论,这些结论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明确解题的关键和格式。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四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5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与生活接触密切,学生的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精心选择事例,让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及其传播条件形成实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其动手动脑的能力。

  学生对声音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接触声音的有关现象比较多,对于声音的产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声音的传播速度认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因此需要通过大量的现象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本节课利用网页制作软件制作网络,汇集大量的电子课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利用电脑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兴趣进行自主的探究,然后再利用学生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了课堂效率,真正的达到了优质高效的生本愉悦课堂。

  将一些学生在生活中不能常见的现象利用网络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对重点的掌握,促进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利用媒体可以变老师的讲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将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知识引导和解疑,教学效果比传统课堂好很多。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02-23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2-06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5篇)03-01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15篇11-08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16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 15篇03-20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汇编15篇03-26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反思12-09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学反思12-06

初二物理教学反思集合15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