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20 07:11:2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运算定律,但的确又非常重要、运用广泛。在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采用了让孩子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分类整理,生成模型;发现规律,举例验证;表示规律,建构模型;概括规律,完善模型;应用规律,感受模型”的探索过程,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以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切入点,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自己的教学教训,在平常的教学中,总是发现学生在学习完乘法分配律之后容易出现(a+b)×c=a×c+b的现象仔细研究其原因,其实是学生学的记的只是乘法分配律的外在形式,对公式只不过是表面肤浅的忘记,而没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内在的数学意义。因此,我就打破通过观察 发现 猜想 验证 概括的传统教学思路,除了在外在形式上认识规律(教材意图),又从乘法的意义入手,使学生进一步从算式意义方面得出了(a+b)×c=a×b+b×c这样确凿无疑的结论。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不再只是停留在外在的“形”,而是又进入“质”的`深化。这种教学建立在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有效的建立模型突破了本节的第一个难点。从课后作业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以前。

  在突破本节第二个难点:乘法分配律容易跟乘法结合律混淆的现象时。敢于挑战自我,不再泛泛地讲两个规律的区别与联系,而采用反式教学写出25×(4×8)=25×4+25×8的现象,让学生既懂得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区别,又找到了乘法分配律概念的重点。

  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的知识延伸,出示扩展型的练习,对分配律的概念加以升华。

  这些方面,只是我对自己原来的教学在反思与对比中觉得是对我而言较为进步的一点点。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整个教学过程也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比如:课堂上由于紧强导致只顾自己思路,而忘了对学生的回答或知识的恰当与否做出及时评定。还有,恐怕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任务,而把“总结”与“拓展”放错了位置;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没有预想中那么高,可能与我相对缺乏激励性语言有关等等问题。

  深入思考,觉得还是自己的业务不够熟练,驾驭课堂能力低下而造成的。因此,我想:今后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深入钻研,在挖掘教材上下功夫。

  二、多听课,学习别人长处,多查阅资料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最重要的是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思路的“创新”上狠下功夫,让学生看到的天天都是“新”老师,甚至忘记“传统”形象,这是我最高的追求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

  几年来,我都担任毕业班的数学科教学工作。在教学工程问题这一内容时,首先复习工作问题的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基本数量关系,然后,再反复说明工程问题的特征,最后,才结合例题,引导学生应用基本数量关系去解答有关问题。但是,效果总不尽人意。今学期,教学这一内容时,我解放思想,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质疑,探索求解。一句话,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探求知识,去获取知识。

  一开始,电脑出示准备题:某公司要加工240000个零件,(1)平均每天加工3000个,要几天?(2)、如果由甲车间加工8天,平均每天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3)、如果由乙车间加工要12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学生解题后。我提出问题:现在这批零件要求提前完成,可以怎么办?于是共同编成例题,个人独立试着列出算式,汇报、师把学生汇报的算式板书,再分组讨论,交流。验证各种方法的正确性。最后2400000个这个条件擦掉,提问:这题该怎么解答呢?学生解题后,组织学生讨论改编前后,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师生共同归纳工程问题的.特点和解答方法。

  这节课,由于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教学效果良好,达到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一段时间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如长方体、圆柱、球的线描立体结构图弄。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体会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比的一种应用,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我认为这节课的关键在于把比转化成份数或分数,使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或分数应用题。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的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常常要把一个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价值。但教材中的例题是人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这个信息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设计时换成了“把28个足球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该怎么分?”,让学生初步感知,由于学生面临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于是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出示男生和女生都是30人,学生立刻就能想到平均分的问题,引导平均分是按1:1进行分配的,再出示男生40人女生30人的情况,学生就能够理解按人数4:3进行分配。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源自生活。

  2、鼓励动手操作,操作于思维相结合

  对小学学生来说,加强感知,通过操作,思维和语言的密切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增长了智慧,提高了素质。因此,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4:3的,接着让他们自己动手画线段图,边画边思考。通过画线段图不仅是学生更深入理解4:3的含义,也让他们理解了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

  3、尊重学生起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思考,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在新知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研究性学习,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整节课以思考、交流贯穿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都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4、学会倾听,并质疑问难

  课堂上的倾听主要产生于两个层面:一是师生间的,二是生生间的。首先学生要认真听取教师的要求,以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教师也要认真听取孩子们的发言,以便适时进行引导,使问题不断的深入,并对学生的发言适时作出评价,取到及时激励的作用。其次,孩子们也要养成认真倾听他人(或其他小组)发言的习惯,因为他人(或其他小组)的做法自己(或自己小组)未必尝试过,还可对他人(或其他小组)的做法提出不同的见解,使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例如,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题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在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时,要求学生倾听同学的解题方法,并思考他的思路和自己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任务去倾听,不仅提高了倾听的效率,也能够找到质疑的问题。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学生的鼓励评价太少。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总结方法时,没有足够的放手。教学语言上也有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这次的教训,改正自己的不足。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回顾本节课,觉得在不少环节上没有处理好。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在教学设计中,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用小棒摆你最喜欢的图案、自己选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提出可以用乘法来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当时一是怕中下生听不懂,影响学习情绪,二是怕展开讨论会影响教学时间)致使认识乘法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2、教学的放与收做得不理想。学生摆小棒并列出许多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后,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共同点,从而总结出相同加数,导致在后面讲两个因数的意义时很少学生回答准确,也不能准确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开之后没有及时作一个小结,把知识收笼到重点难点上来。第二个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回应课的开头时,我让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后,没有把很多的问题收笼到这节课的乘法问题上,使部分学生列出了加减算式。

  3、教学难点把握不好。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是认识乘法的起始课,使学生学习并运用乘法口诀的基础,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平时计算过程中经常见到几个几相加,却并未真正的运用过。所以,这一节课就是培养学生认识到加法与乘法关系的一个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学生们的掌握总体不错,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6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起始阶段的数学学习如果离开了学习的生活,更是寸步难行。刚入学儿童的生活是彩色的,游戏、童话、动物、故事……不一定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也至少占有很大的比例。在认数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学生展示数概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教学“数一数”时,我就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主题图,欢快、温馨、富有童趣的画面带给学生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更是对多彩的小学生活的热烈向往。由于学生一般都有幼儿园里的学习基础,他们会兴致盎然地去数:1个滑梯、2个秋千、3个木马、4架飞机……无一不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数学就是这样的无处不在;数完了,学生之间就要互相说一说图上有些什么,于是,数成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如果没有数,想说清图中有些什么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如,教学“10的认识”时,同样引导学生观察少数民族小朋友跳舞的主题,数一数,发现有10位小朋友,从而引出“10”这个数。还有像“0的认识”,不仅借助小白兔拔萝卜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0表示没有”,借助米尺体会0还可以表示“从这里开始”,等等。对一年级的孩子学习数学帮助很大,学生很容易接受,避免了孩子因为陌生而产生的恐惧感。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7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设计师、引路人,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做到北师大的周玉仁教授所提倡的: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还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现对半学期来的教学作如下反思:

  一、《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例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数学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概括或发现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例如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我在新授前将设计这样一段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围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2,将拳头滚动一周的长度和脚的长度的比是1:1,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是1:7。当人们了解了这些,又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本领后,去买袜子只需要把它绕圈一周就知道何适不合适了,而侦察员就能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推测出身高。你想拥有这种本领吗?这种神奇的本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创设时代气息感强,学生感兴趣的分配利润的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投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的方式来经历数学,获得感性经验,进而理解所学知识,完成知识创造过程,同时也为学生多彩的思维、创设良好的平台,由于学生的经历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促使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使生生、师生评价在价值观上都得到了发展。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思维水平又引向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象这样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在阅读中理解,使课堂形成多方的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是一种探究的品质,这对他们后续知识的学习将有较大的影响,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恰当的放手自学,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展开自学。“想写哪个比例,就写哪个。”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了起来,自学的效果就格外的明显。这种做法,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再如:在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根据内容简单,便于自学特点,放手让学生和比进行对比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

  四、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在教学《数学广角》一课时,我设计游戏环节,创设把小组中的每个同学当成一个抽屉的情境,班上的学生自己利用道具书本,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合作交流。

  总之,我们要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

  “四则运算”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的内容,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

  (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

  (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

  =12-9=3。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以上两点对“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现的误解现象值得教师注意纠正指导。

  2、很多学生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特别是“和”的含义。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出现错误。“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表示运算法则中的加法来使用,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将清,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则余混合算式。

  3、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说出来。(如x除以a减b的差。)这也为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4、遇到学生错误的典型例题时,进行错误的辨析,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龙山中心小学房玉凤

  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建立比较形象具体的方位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习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中认识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其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

  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的表

  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

  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

  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如果要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这一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位置的相对性,给定两个位置,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以谁为标准,所以说出来的方向刚好相反。这一点跟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弱有关,需要多加训练。

  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本单元的活动交流未能达到想象那样的效果。有时不得不减少活动的次数,照顾稍差一点的学生,有时又不得不为思索稍慢一点的学生的反复的重复,减少了稍好一点学生进一步的提高机会,总之,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到自己的数学,实现学生自己心中学习数学的乐趣,还有不少的差距。努力!加油!

  三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后反思

  龙山中心小学房玉凤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

  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在第七册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教学乘法交换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9

  时光匆匆流逝,又一周过去了。在这一周里,我仍然像往常一样听老师讲课和给学生批改作业,却也不同于往常。根据学校的线上实习任务清单以及教师指导与自我反思,我的实习生活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改善和提升。

  首先,关于听课。一周之中,每天上午都有一节数学课,我的指导教师会在每节数学课上课前五分钟准时发起直播,以避免部分学生不能够准时进入课堂从而耽误教学进程。这一周我在听老师讲课的同时也进行了听课记录,一周听课下来,我对于老师的讲课方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获取更多的教学经验,同时也更加的感受到我的.指导老师邢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熟练的教学手段。比如说,老师在讲课时“讲练结合”方法的运用,通过举例练习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掌握知识点,同时在讲解例题时点明重点和注意事项,层层递进,难度逐步增加。这让我更加直接地体会到了数学教学之中的“讲练结合”方法的运用,也更直观地看到了这种方法运用之后的讲课效果,深深体会到教学并不简单。

  其次,有关批改作业。到如今,我批改作业也已经将近一个月了,这一个月之中,我不不仅见证了钉钉家校本的升级与改进,也见证了学生们作业上的进步与成长,同时我也在不断改善自我。在本周,每次老师布置作业之后,我也会做老师布置的作业题,提前对作业有所了解,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到本次作业的易错点同时也可以熟悉课本。每次批改完作业,我会将学生的作业情况总结报告给老师,并且再挑选几份出现典型错误的学生的作业图片发给老师,以便老师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在这过程之中,老师发现了一些学生在作业上的问题,反馈给我并指导我进一步严格要求学生的作业。从而,对待批改作业我有了更加认真的态度,严格对待每一位学生的作业,做好作业批语,对待不合格学生的作业打回让其订正,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

  最后,关于自我改进与提升。这一周我开始更加认真地跟进教学进度熟悉课本知识,并且认真做听课记录以及总结经验。除此之外我还搜索优秀教案作为参考,尝试着自己结合课本编写教案以及制作教学课件,并开始自己练习讲课,努力提升自我,期待着有一天自己有能力可以给学生们上课讲课。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

  一、因为平等,所以互动

  一年级学生好动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上课时总有跟同学跟老师不配合的现象,以前出现这种情况我总说“××同学,请认真听讲”,“××同学,请坐好”等方式提醒他们注意,可效果总不理想。近段时间我多表扬和一些平易近人的语言,如“你真乖”,“你真聪明”,“××小朋友讲得真好”等语言,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民主程度,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言行神态,都在小朋友的脑海里定位,他们也有相应的学习反映。教师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捕捉学生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让所有的学生都觉得自己被老师重视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是班里重要的一分子,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了,认为要跟同学和老师好好配合。

  二、因为合作,所以成功

  在计算技能方面,一般的小朋友都能完成得比较出色,不需要在课堂中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这样,其实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好动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等原因,我们总是担心他们不能很好地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时候,往往有部分学生漫不经心地看着别人操作,听着别人发表意见,自己却不参与到活动中去,像一个旁观者。如何组织好一年级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是教学的重点任务。

  一年级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初级阶段。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童话故事,教学中我通过在改编过的故事中穿插数学学习的知识,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这时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就比较默契了。在教学中,我还采用了小组间复述故事解决问题及小组间新编故事设计新的问题两个主要环节进行小组合作。而且通过这样的讨论,平时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孩子也能提出问题考考小组内的同学了。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

  前几天和教师们一起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听一位教师讲了一节四年级的数学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后教师一起交流了自己的认识。对这位教师的这节课给了较好的评价。诚然,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上对学生的辅导等,我也认可。但是就一点我提出了不同意见。那就是怎样做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摸索、发现知识的规律。

  这位教师讲的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问:对于平行四边形你们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其中一个学生提出:老师我还想知道怎样求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这一问题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也是教师所设计的。可以说是不谋而合。这时就有学生就提出可以用以学的长方形知识解决,这是多好的建议呀。而这位教师只是给以表扬,并没有鼓励学生去探讨、去研究,一味按教案进行。教师先后出示了三幅带方格的图形,意在引导学生先通过数方格,求面积。逐步过度到拆补求面积。可学生并没有按其意图发展,而是直接就拆补。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完成教学设计。

  我想这位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另外教师的.应变能力不强,方法不灵活,更重要的是不相信学生,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如果在学生提出解决方法后,教师及时鼓励,并激励学生去探讨。老师可以这样说:你的方法真好,你就根据你的想法去研究、去探讨,你会得到答案。这样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会在愉悦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会更好。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

  本课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让学生熟悉、了解并巩固所学的组合知识,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为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了一些相关的信息。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等形式,探究国家确定每封信函应付的出资的'要素、探究国家确定外埠资费的要素、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等,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信息处理、进行思考比较,让学生逐步了解邮票的作用类型等方面知知识,培养不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理解勇和,教师通过操作、讨论、类比联想、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等有效展开智力活动,足使学生主动积胡地参与到方法的探寻过程中去。懂得虽然满足条件的出票组合有很多,但邮政部门在发行邮票时,还要从经注、合理等角度考虑。帮助学生有序思维、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3

  《轴对称图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而且比较熟悉的图形。因此,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整个过程我充分让学生动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但课后,我想了又想:还是不应该一上来就把抽象的事物展现给学生,应把实际转化成抽象,这样更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在让学生画图形的另一半,使成为轴对称图形时,不应该拘泥与一种形式,放开,让学生选任意一边为对称轴画另一半,这样的话,效果会更好,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最后环节,应该让学生通过学的知识,画轴对称图形。既然学了,就应该让学生尝试运用学过的.新知画轴对称图形,再一次把抽象回归到生活中。总的来说,这节课该放手还是不够放手,作为老师应该多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是能做到的。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4

  素质教育推行到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明确所要讲授新课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也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很多教师却做不到这些。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很明确,自己想要讲什么,想要教会学生什么,都会明确记录下来,并且认真按照执行,以为这样就行了。殊不知,教师的教学内容可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为什么学、怎样学等;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具体来讲,教师只是教给了学生关于教材的内容,在课堂上不停地说教,几乎占据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完全没有发挥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为了教而教,为了板书而板书,为了上课而上课,就是没有为了学生。一堂课下来,让我们感觉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反而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可见,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教学目标是不准确的,没有根据学生而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不正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载体,时时处处想到学生,将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为最终目标。

  二、教学方法不正确

  教师的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把知识传达给学生。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师要研究教的问题,而不是研究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给学生设定一定的教学情境,这是一种学生吸收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但是现在的很多教师只是强调课堂教学的外化作用,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时是不同步的,他们心里想到了却不见得能够说出来;明明自己会做但不一定能够讲解得出来,而教师偏偏要花大把的时间在给学生讲解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把学会的知识用在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上,可很多教师还是要把时间放在几道抽象的应用题上,让学生算来算去,结果却因此打消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学习。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的教学安排,使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设置教学环节,无须学生太多的考虑。但实际上,很多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成为了教师教学的工具。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应用题时,时常会把解决应用题所用到的知识提前给学生准备好,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被限制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不利于学习和提高。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等教学软件不断引入教学,本应该给教师的教学增添生机和活力,但很多教师盲目追求所谓的“新颖”“时尚”,过多地使用教学设备,甚至滥用,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减少了学生的活动时间,不但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效果,反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教学的好方法,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呢?我以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研究: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明确真正的教育目标。观念决定行为。当今世界是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我们已经没有精力去把所有的知识都学会,也不可能全部学完。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发展节奏,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终生学习的`生存理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明白自己的任务,明确自己的责任,在数学教学中,既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这样,教师就不会因为学生成绩不好而生气;就不会为了单方面追求形式完美而设计课堂效果;就不会为了片面追求及格率、升学率而进行“应试教育”。如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出现生机和活力,焕发新的青春。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方面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在实行百分制的时候,量化学生的分数就可以评价教师的成果。随着等级制的到来,这种本来能量化的东西也变得模糊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更好的心态、更高的境界来看待自己的工作。比如,开始实行等级制时,教师讨论给学生的应用题评分的问题:如果一道应用题的解答正确,只是答语写错了,这题是否算过关。按常规这当然应该算,因为这不影响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但有的教师认为如果这样,那干脆告诉学生一律不写答语,反正不影响成绩。这一个很小的问题恰恰反映出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新课题,我们要以更高的思想素质对待今天的改革,要自觉主动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并不是立即见成效的学生学习习惯、创新能力、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总之,数学教师只有真正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成长的摇篮,才能在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使课堂教学真正收获实效。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学生掌握了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后,将为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笔算主要是让学生:

  1、掌握乘法的顺序;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传统的计算教学侧重于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不是孤立的,它与估算、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了。

  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2、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渗透德育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其中教学重难点仍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对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是,创设一个买福娃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创设一个买书的情境围绕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展开自主探索,

  本节课学生需要理清:

  1、掌握乘的顺序。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同时也提倡算法多样化。

  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在对比口算与列竖式时,学生都喜欢口算的算法,因此我顺水推舟的说:“实际上口算与列竖式的算法是一样的。列竖式的方法比口算方法还要简便,实际上列竖式也是先算24乘2的积;再算24乘10的积;再把24乘2的积和24乘10的积想加。”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主要是能解决这几个问题,第二个部分积的末尾“0“能不能省?会不会影响计算结果?省“0”后要注意什么?

  计算教学的基本步骤:

  1、强化口算,估算。

  2、重视算理。

  3、注重算法多样化。

  4、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

  这节课也有不足和需要改进方面:

  1、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的体现,老师讲解多,学生展示的时间与空间少。

  2、重点环节单一重复,学生理解内化的过程得不到体现。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重点环节教学时,要让学生会说乘的顺序,理解并能讲述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让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中体现自我的价值,品尝成功喜悦。同时实现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并让学生感受“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这一数学思维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5-14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精选】07-08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13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7-0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16

有关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10-13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反思10-09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29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范文11-07

[热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