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及案例

教学设计及案例

时间:2022-07-14 12:24:4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1

  【学生特点】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个性较强,看待事物的主观性也很强,面对学习内容时会因个人的喜好决定学习兴趣度。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已有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还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更为直观的展示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设计理念】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警世通言》中伯牙写给子期的挽歌、音乐《高山流水》。

  2、学生准备:

  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也说几个类似的词(出示:杨柳依依)引导学生说词。

  2、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

  清风徐徐、明月皎皎、炊烟袅袅、芳草萋萋、……

  3、仔细看看,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描写的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4、过渡:

  平时如果有意识的积累这些词语,对提高写作一定有帮助。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而且古人还能用音乐表现。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咏至今,它记载了两个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

  二、整体读文

  1、师:同学们把课文自由、大声读几遍,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别读破句子。

  教师评价。

  2、指名学生读,教师评价、指导、范读。

  3、学生齐读。要求:

  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4、师:你们觉得文言文难读吗?

  (学生回答。)

  师:是啊,文言文之所以难度是因为我们平常接触文言文太少,并且对文意不理解。老师这有划好节奏的课文,你们再来读读看。

  (幻灯出示。)

  5、指名读,齐读。

  三、初解绝弦

  1、师: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看看标题吧!“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学会变通。)

  3、师:除了标题提到了伯牙不再弹琴,还在哪里也提到了?

  (生答。)

  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答。)

  四、再解绝弦

  过渡: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文章。

  1、何为知音:

  师: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谢地方没读懂?分别标注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

  (全班交流。)

  ⑴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

  “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

  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⑵师: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生答。)

  ⑶反复朗读“善哉,……若江河”。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2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AABB和ABAB的叠词的特点,积累这两类词语。

  3、学会5个生字,绿线中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掌握多音字“济”,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课文的意境美,体会嫦娥的品质。

  情感目标:

  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的意境美。

  媒体设计:

  课文录音、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三教时

  第一教时

  知识目标:

  学习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能力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一、赏“月”吟诗,引入新课。

  投影富于色彩感的《月之图》。

  在中秋的夜晚,看着一轮圆圆的月亮从水面升起,作为一个受过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心中此时会不由冒出许多的诗句来,比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比如……(让生去补)

  在四年级,我们还学过一首苏轼在中秋之夜写的词……

  引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是啊,在月圆的中秋之夜,天各一方的人们多么盼望能和自己的亲人相聚在一起。这是一个多么温馨而甜蜜的时刻啊。记得小时候,一到中秋的晚上,我常常倚在奶奶的怀里看月亮,看吴刚伐桂,看玉兔捣药,听奶奶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学生齐读课题,解题:奔,奔向。

  “奔”是个多音字。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任务:

  (1)读要过关(正确地读,流利地读)

  (2)自学好生字新词(会读、会写、理解),常规:比较组词、课后描红。

  2、自学情况交流。

  (1)认读生字词。

  远古昆仑山后羿逢蒙嫦娥

  敬重*诈贪婪接济宝剑时值中秋迫不及待

  威逼翻箱倒柜洒满银辉焦急树影婆娑企盼

  (2)指名开火车朗读课文,不足处及时指导练习。

  (3)讨论课文哪些自然段的意思接近,归为一段。

  讨论交流后总结。

  第一段(第1、2自然段):讲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九个太阳。

  第二段(第3—6自然段):讲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苦,吃下仙药,飞到月亮上去了。

  第三段(第7、8自然段):讲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

  再让学生试着用简练的语言给三段分别列一个小标题,交流后板书: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想念嫦娥。

  (4)看词语串讲课文。

  师:列小标题,我们是把课文读短了,这是本领;读完课文,头脑中留下了印象,这时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头脑的印象生动地讲出来,这也是本领。这节课先来个简单的,请你用上黑板上的词语将这个故事讲出来。试试吧。

  同桌共练→指名讲述

  三、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听;

  2、采记“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有关中秋、月亮的传说。

  3、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教时

  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精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情感目标:

  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从图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读美丽的民间故事——(读题)《嫦娥奔月》。提起“嫦娥奔月”,我们头脑里就会出现一幅画。什么样的画?

  2、(课件出示)看,引说:蓝蓝的——天,圆圆的——月,衣带飘飘的——嫦娥。感觉怎样?(美)

  3、课文中有一段话具体描写了嫦娥奔月的这幅画面,能找到吗?

  4、读一读。读文字有什么感觉?(同样“美”,板书)(激发)向往美的同学一定争着读;心中拥有美的同学一定渴望读)

  5、老师也想读:(老师读,不同,我们来对照读一下,到底有什么差别。)

  飘飘悠悠——飘悠(更轻更柔、有一种飘荡的美感)

  碧蓝碧蓝——碧蓝(喜爱的情感在里面)

  二、揣摩人心

  1、这段文字抽出来读我们感觉很美,现在请同学们将这段文字送回文章里去,把课文整体读一读,留意一下,当你再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时,你还认为嫦娥奔月仅是画面的美吗?

  2、学生轻声读课文。

  3、人更美:心地的善良。能具体说说吗?先默读,把一些支持你想法的语句用线画下来。

  学生读画后:同学们一定把自己的认识化为了智慧的波浪线了,我们来交流。

  先从总体上把握。体会在两点上:一是接济贫苦的乡亲们。二是不让坏人逢蒙害人,不顾一切吞下仙药。

  (1)什么是“接济”呢,你能想象嫦娥是怎样接济贫苦的乡亲们的吗?

  例:村东的王二家没米下炊了,孩子们围锅台饿得直哭,嫦娥知道了,就……

  村西的李三家又添了一口,孩子是生了,却一块布来包裹,嫦娥知道了,就立即……

  这种给以物质上的具体援助,就叫——“接济”,像这样事例说也说不完,所以乡亲们都——十分喜欢她。

  (2)第二件事情是关键,这件事是因一个人而生,那个人就是——逢蒙。那是一个*诈贪婪的小人。“*诈”(虚伪骗人)体现在哪儿?“贪婪”呢?(“把仙药交出来!”)面对逢蒙的威逼,嫦娥是怎么做的?读。

  “周旋”,什么叫“周旋”呢?这样,我们来演一演,我来演那个*诈贪婪的逢蒙,谁来演嫦娥?

  逢蒙:快把仙药交出来?

  嫦娥:仙药?什么仙药?

  逢蒙:别装蒜了,你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得到的,那天,你丈夫把药交给了你,是你藏起来了,说,藏在那儿了?

  嫦娥:你一定听错了,那天是他采的草药卖了钱当我藏起来的。逢蒙兄弟,你缺钱吗?我送你一些。你先坐下,喝口水,我来给你拿。

  逢蒙:哼,别跟来这一套,我不会听错的。(接着翻箱倒柜搜起来)

  与扮演嫦娥者交流:你为什么要与逢蒙周旋呢?(照应课文中的“心想”)当周旋失败后,你又为何一口吞下仙药?(进一步强化“心想”)

  多善良的嫦娥啊,谁来将第5自然段来读一篇,再现那个惊心动魄的场面。

  4、(接着学生),嫦娥吃了仙药,突然身体就变轻了,飘飘悠悠飞了起来……(读那段文字)

  5、现在我们感觉这段文字美,是不是又多了一个理由,那是——因为嫦娥的心美。

  6、嫦娥的心是美的',但嫦娥此刻的内心你能体会到吗?你愿意成为的嫦娥的知音吗?请你用一个词语描述嫦娥此刻的心情。

  (1)欣慰——可以让乡亲们少受到伤害,救了乡亲

  (2)遗憾——不能再为乡亲们排忧解难了

  (3)留恋、不舍——留恋人间的生活,这人间有他的丈夫,那位勇猛无比的后羿。

  7、如果当嫦娥身体轻起来,飞出了自己精心收拾的那个温馨的家,飞离了自己曾经与乡亲生活过的村庄,越飞越高,心中涌起的最强烈的情感应当是什么?这幅图有个细节是不是改一改更适当呢?(出示修改后的图)——我们是不是也把这段文字改一改。(泪眼朦胧,不时回转头来遥望大地。)

  三、升华情感

  1、嫦娥深爱她的丈夫,她的丈夫呢?你从课文里哪些细节得知的?读7小节,我不想听你说,我想听你读。(放音乐)

  2、、后羿对嫦娥的情感,也是天地可鉴。“嫦娥!嫦娥!”这是课文中后羿唯一对嫦娥说的话,其实,后羿的心中有多少话要对嫦娥说啊。但万语千言,一切均浓缩在这连声的呼唤声中,全体男生读。

  3、同学们,嫦娥奔月就意味她与丈夫……意味她美满的家庭将……意味乡亲们再不能……现在再读这段话(第六小节),你的心情怎样?(交流后)让我们带着对嫦娥的敬意,带着美好事物破裂带给我们的无奈、伤痛再来读这段话吧。

  4、因为这样的美好情感,也就产生一个美好的节日,那就是——读最后一小节。

  四、引疑探究

  其实,《嫦娥奔月》有许多版本,李商隐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指名学生讲偷药的故事。

  讨论:你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纯洁的月亮,纯洁的嫦娥——美)

  师:我也喜欢,但课文的故事里,我也发现了问题(指导自相矛盾处),我曾经跟大家讲过,编故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圆其说,怎样才能把这个故事编得更完美呢,这个任务交给同学们课后完成。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3

  教学在我们大家理解起来就是一种实践,而对于教学理论书籍我却读得不多。今年暑假,得知学校新到一批新课程教学理论书籍,便借来这本《高中新课程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细细读来,感受颇深。对于“教学设计”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了解了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重要理念、基本模式,初步知道了如何学习和研究教学设计,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方向。

  从书中得知,教学设计是一门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技术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寻求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总体成效的应用学科。教学设计既涉及课程建设,更关注课堂教学。通俗一点说,教学设计实质上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即将达成的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所做出的精心安排。是“关于提出最优化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

  从书中得知,教学设计的根本特征在于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它是一种目标导向的系列活动。不管在哪个年级、哪个课程层次、哪个具体教学环境中开展教学设计,无非是要回答三个类型的问题:

  (1)我们要到哪里去?(确立目标——学习结果分析、教学任务分析)

  (2)我们怎样去?(导向目标——学与教过程、结果与策略适配、分类教学)

  (3)我们是否已经去到了?(评估目标——评估业绩表现)

  而另一方面,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可以归结为如何处理好学习的成果、过程与学习的内外部条件的关系。书中提到,这个思路是当代教学设计大师加涅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基本确立并孜孜不倦地加以贯彻的。

  对于书中提到的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我很赞成其说法,所以我归纳了几点

  1、减负增效

  减负增效是系统设计教学要想达到的总体效果。总体成效包括“教学有价值,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率和教学有魅力。”

  教学有价值,是指教学能否满足学习者需要;有价值是回答教学是否做了值得去做或应该去做的事情。

  教学有效果,是指教学能否达成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有效果是回答教学是否做好了要做的事情。

  教学有效率,是指教师自己同时也要帮助学习者用最少的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来达到目标;有效率是回答教学是否做到了尽可能好的效果。

  教学有魅力,是指能否吸引学习者继续学习,自觉地去预习、复习或者拓展加深;有魅力是回答教学是否有长久深远的感染力、穿透力与亲和力。

  2、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或系统方法是教学设计的强有力武器。系统思维,在教学设计中有两个表述词,一是统揽全局,着眼整体;二是循序操作,层层落实。

  教学中强调关注整体,站得高,看得远;循序操作倡导从行动上突出设计的程序化和计划性,使得教学的各项外部条件环环相扣、层层落实。

  3、以教促学

  加涅指出:“为学习设计教学”;梅耶进一步发展为“为意义建构学习设计教学”。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指出:教虽然不能代替学,但教必须围绕着学而展开,以学习者为焦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4、加速成长

  教学设计虽然强调以学习者为焦点,但丝毫不意味着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技能无足轻重。恰恰相反,与以往的做法相比较,教学设计把教学成功的基础建立在教师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和技术化之上。通过系统设计教学的实践,使教师在教学中做到:目标更准确,即知道要做什么;程序更清晰,即知道应怎样去做;针对性更强,即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和灵活性更大,即知道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教学设计不仅是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结果的有效武器,同时也是帮助教师自身成长的可靠途径。

  对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发展到今天,至少出现了数十种有影响的教学设计专著,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模式有“迪克和凯里模式、肯普模式、史密斯和拉甘模式,马杰模式等”,这些教学设计模式繁杂多样,,适用的情景对象也大相径庭,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对“目标为本”的基本教学设计模式所作的扩展,都是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一名教师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学有专长,这是搞好教学设计的前提,同时也应该努力掌握教学设计理论中所包含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知识技能。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自由之路。所谓专家型教师,不是指有优越的个人特质和高学历,不仅会表现出在他所擅长的领域比别人知道得更多,同时也应该努力在他所不擅长的领域能够比别人更有热忱地去追求新知,学得更快、更好。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4

  读了这一本书,我首先明白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顺应国际教育发展潮流之举,是大势所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我要从多方面吸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地用新思想、新知识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告戒我们:“理念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爱的阳光撒向每一个孩子,让生命的阳光照亮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不仅照亮孩子的优点,还要照亮孩子的缺点,特别是在对待学生的缺点上,要倾注更多的爱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要厚待“差生”,关爱学生的“缺点”,要善于理解学生,了解他们之所以“差”的原因,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善于正面引导,尊重学生个体,要善于因材施教,使其能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才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角度探求多种求解途径。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些例子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5

  一、案例背景及学情分析

  《减数分裂》是苏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的第1节内容。本节课内容与上学期学过的有丝分裂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是后面学习遗传变异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有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本节课内容由于图像多,曲线多,变化抽象等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材比较经典的一个内容,也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值得思考的一节课。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这节课采用多媒体动画、绘图和列表等方法来模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变化以及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在整个减数分裂的学习中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让学生用建好的彩纸到讲台上演示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变化。另外,由于我们普通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要做到形象化、整体化和直观化,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减数分裂的概念;

  精子的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化。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力量,养成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生命现象。

  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变化

  教学方法

  利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型模拟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法等来学习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ppt打出“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入学习目标做好心理准备。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我们人类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教师提问:假设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两性生殖细胞,这个假设成立吗?通过学生的假设,从而进入新课《减数分裂》。

  (2) 减数分裂的概念

  活动一 小组自主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对象”、“时期”、“特点”、“结果”几个字,让学生从这几方面来更深刻的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下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开始减数分裂模拟探究活动。

  (3) 精子的形成过程

  在让学生模拟减数分裂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四分体”这三个概念,并在ppt上投出:1对同源染色体=1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活动二 合作探究:精子的形成过程

  每组分发一套染色体模具(用硬纸剪成染色体形态,2种颜色纸表示同源染色体,用小磁铁表示着丝点),其中让一组去黑板上模拟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

  学生通过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基本掌握了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通过小组的构建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模式图,关于各个时期的特点学生也发生了一些分歧,也存在一些疑惑。全班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型构建: 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②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没有分裂 ③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知道染色体如何分配

  看完学生的展示后,老师对每个组的模式进行纠正,重点讲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点,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点和有丝分裂基本相同。在给学生进行指导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知识点:①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形成四分体的时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时期 ②着丝点分裂的时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时期 ③染色体减半和DNA减半的'时期

  老师强调: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4个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成为精子。

  老师ppt展示精子形成过程,看完展示让学生黑板展示精子形成的大概步骤:

  师生共同总结:一个精原细胞经过两次分裂形成了四个精细胞,每个精子细胞中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

  (4)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活动三 合作探究: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通过前面的合作模拟探究、阅读教材、动画展示,让学生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模型(坐标图以及表格),并要求学生能用表格进行归纳总结,安排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以生物体内的染色体为2N为例)。

  按照表格上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数量变化画出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化曲线。

  (5) 归纳总结

  ①染色体复制发生在: 间期

  ②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 减Ⅰ前期

  ③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 减Ⅰ后期

  ④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减Ⅱ后期

  ⑤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 减Ⅰ分裂完成时

  ⑥DNA数目减半发生在: 减ⅠⅡ分裂完成时

  (6) 作业布置:完成导学案相关练习

  (7)板书设计

  2.1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概念

  对象:

  时期:

  特点:

  结果:

  二、精子形成过程

  1. 部位:

  2. 过程

  三、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教学反思:减数分裂的学习是在以学生过去的知识-有丝分裂为基础的,教学中通过“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复习有丝分裂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减数分裂是微观,动态,连续的变化给正确认知带来困难。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一方面制作多媒体动画演示减数分裂过程,精心设计将微观变为宏观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学生自制的模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对减数分裂的过程掌握得更为透彻。同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一步步渗透着学生主动参与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6

  师:请大家齐读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想一想“吩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齐读后思考交流)

  生:“吩咐”在这里是说小男孩让高尔基按他要求的.姿势坐下。

  师: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再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

  生: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师:说得真好。高尔基确实很喜欢这个孩子,所以才那样与小男孩配合。

  点评:抓住“吩咐”一词,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让学生揣摩其中包含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7

  教学目标:

  1、学习和尝试染纸的技术和方法;

  2、在完成染纸的过程中体会形式美,以感性的形式进一步了解色彩的原色知识;

  3、喜欢染纸的过程,并能用染纸作品装饰美化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学生学习和尝试染纸的技术和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初步体会染出的画面效果与纸的折叠方法及用色之间的关联。

  教具学具:

  扎染背心、扎染方巾、染纸作品装饰的贺卡、染纸作品、电脑课件、染纸的工具材料。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基本脉络: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欣赏感受、开阔视野——观察探究、了解技法——制作实践、感受色彩魅力——美化装饰、培养设计应用意识——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欣赏感受

  1、教师展示扎染背心和方巾,引导欣赏。

  (1)教师简单介绍扎染的特点和方法。

  (2)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欣赏感受。

  (3)板书课题——美丽的染纸

  2、欣赏扎染、蜡染、染纸作品,开阔视野、激发探究欲望。 (1)教师演示课件,简单介绍,引导欣赏。

  (2)学生讨论交流欣赏感受。

  (3)激发学习欲望。

  二、观察探究,了解技法

  1、观看制作方法视频。

  (1)教师播放制作方法视频课件。

  (2)提问:制作美丽的染纸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运用了哪些方法?特别提示了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3)学生观看视频。

  (4)讨论、发言。

  (5)教师小结。

  2、探究发现折叠方法。

  (1)教师出示染纸作品展板,提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案例

  示纸张的基本折叠方法和形状变化。 (2)分组探究折叠方法。

  (3)学生代表到前面演示发现的多种折叠方法。

  3、尝试染纸过程。

  4、欣赏撕染、剪染作品,启发创新。

  (1)欣赏课本里的撕染作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学生谈自己的设计打算。

  三、制作实践、感受色彩魅力

  1、学生染纸实践,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

  2、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制作。

  四、美化装饰,设计应用

  1、教师展示染纸画装饰的贺卡作品,引导欣赏,启发思维。

  2、学生讨论发言。

  五、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学生展示自己的染纸作品。

  2、相互交流评价。

  3.启发学生制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并装饰美化自己的生活。 4、合唱《幸福拍手歌》,尽情享受创作成功后的乐趣。

  六、作业要求:

  1.每人四幅不同折法,不同色彩的染法。

  2.点染时胆子要大,心要细,每染完一张,要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改进。

  3.折纸、剪纸可以自己设计花样。

  七、板书设计:

  美术的染纸

  制作过程:折、夹、挤、染、展开。

  种染法:浸染、点染、冲染、浓破淡。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8

  案例教学是思想品德课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在激发学习兴趣、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熏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民事权利知多少》一课是八年级上册人民版教材的内容,在对这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法。

  一、运用案例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这样一个案例:农民赵某买了一台农用三轮车,将其租给邻居老李使用,每年收取租金20xx元。不料老李私自将车卖掉,谎称车被偷走,为此两人争吵不休。针对此案例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你如何看待老李的这种行为?

  (2)如果你是老赵,你该怎么做?通过讨论得出:老李不具备这辆车的所有权,不能擅自将车卖掉。从而导出要讲授的第一个大问

  题——我们享有财产权。

  二、运用案例讲授新课

  法律常识部分的知识抽象、枯燥,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如果在教学中,多补充些有情节、有悬念、有血有肉、有名有姓、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案例,往往能吸引学生,变枯燥为生动,变空洞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

  首先,为了讲清财产所有权的含义,我充分利用教材的案例《被扣押的自行车》进行详细的分析:

  (1)你如何评价看车大爷的言行?

  (2)看车大爷为什么不能扣押顾然的自行车?

  (3)如果你是顾然,你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分析,学生对什么是财产所有权就能轻松地理解和掌握。

  其次,为了讲清肖像权的含义,我充分利用教材的案例《我什么时候拍广告了?》进行分析:

  (1)结合案例说说厂家和广告制作商侵犯了王瑶瑶的.什么权利,为什么?

  (2)这种做法给瑶瑶带来了什么影响?

  (3)你认为瑶瑶的父亲该怎样替女儿维权?通过分析,学生对什么是肖像权以及侵犯肖像权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运用案例巩固新知

  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出示案例:某市某饮料厂举行展销会,与电视台商定对展销会进行现场录像,制成40秒的广告,每周播放两次,持续两个月,厂家付电视台人民币1万元。厂家还与市第一小学约定,由学校组织40名小学生在展销会上吹小号奏乐,届时有电视台在现场录像,并根据摄像制作广告。厂家给学校支付3000元的报酬费。展销会如期举行,电视台和学校各自履行了与厂家的约定。(40名小学生及其家长均不知此事)通过此案例加深学生对公民肖像权的理解及应用。

  整个教学环节,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乏味的陈述,通过案例情节的逐步展开、内容的循序渐进,在期待和思考中,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使知识得到了落实,能力得到了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熏陶。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9

  一、分析教材(备教材)

  备好课的前提是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这就是我们教师要备课,要常备课,常备常新的原因。正确理解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抓住重点

  (1)初中化学知识点

  根据中学化学《课标》,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划分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在《中考说明》中归类非常详细。

  (2)知识点的作用

  把握教材内容的核心所在,就是要确定教学的重点。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核心内容具有后延续性,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不一定是考点,有可能渗透在考点之中。

  例如:原子的结构决定离子的形成,离子的形成决定化合价。

  氧气的化学性质决定分析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决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时药品的取用原则。

  2. 领悟教材的教学价值

  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就是要分析和挖掘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对学生认知结构、技能、思维培养等的作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某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如对化学现象进行分类、提出有关的假设、设计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进行探究等。” 因此,在化学教学设计中,对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分析和挖掘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所在,也是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依据。

  [案例] “第五章 燃料”的教学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种元素多种物质

  本单元中涉及含碳元素的一系列物质,如碳的多种单质、氧化物及碳酸、碳酸钙等,一方面是物质组成与分类、物质多样性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碳的多种单质,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等内容,反映了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相同两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化合物的化学观念,加深了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多样性的认识。

  2.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

  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初步建立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物质的性质影响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出物质的一定性质等化学学科思想。

  3.建立实验室制取气体思路

  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基本实验技能。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是在氧气制取的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

  4.学会“对比”科学方法

  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思路,蕴含着“对比”这一科学方法的学习。如碳跟氧气的反应,实验条件不同,反应产物也不同。通过对照、比较,可以找出不同物质性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寻找共性可以建立物质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发现特性是为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区别,从而理解物质的鉴别方法以及不同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5.认识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以及工农业生产的联系

  碳元素与人类关系密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一氧化碳有损健康,二氧化碳对环境有影响等。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的问题做出价值判断。

  6.建立物质转化观

  在此之前 ,学生通过学习氧气O2知识,从化学角度认识某一具体物质的一般思路已有了初步了解。本单元的重点是引领学生从单一物质的学习向含有同一元素的多种物质的学习迈进,帮助学生初步把握物质间的联系,找寻物质间的转化规律初步建立物质的转化观。

  例如: 在粗盐中除去可溶性杂质的方法中作为选择合适的药品的依据。(铁铜混合物除去铁的方法)(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混合物中除去一氧化碳的方法)

  因此,学生学习本章 ,不仅仅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过程与方法的领悟和学科观念的初步形成。

  二、分析学生(备学生)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与技能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影响到对新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要通过多种方式了借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认识、已有认识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什么作用、新旧知识的逻辑关系如、;哪些新知识的学习可以联系学生的知识经验、哪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等,以便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2、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困难

  难点是指学生理解和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内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某些关节点。难点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分化点,部分学生因此产生畏难情绪;另一方面它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点,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优质材料。

  要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确定教学难点。一般来说,难点的产生原因是:(1)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复杂难易理解,(2)一些化学反应原理属于微观世界,不能直接感知,难以形成真实的表象;(3)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等多而复杂,容易混淆不便记忆。

  三、确定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是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那么,教学目标对老师就是一个“导演”的方向,对于学生是学习过程中要达成的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非常明确、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对目标的把握与测量。

  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既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又要保证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由于每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代表着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在注重教学目标全面性和整体性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持教学目标间的平衡和侧重。有的内容宜通过“亲历过程”获得方法的启示,就可以突出“过程与方法”目标;有的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因素,就可以着重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应表述教师的教学行为或教师打算做什么。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可能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和层次水平,应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表述目标。

  例如:《原子的构成》

  1、以汤姆森发现电子和卢瑟福α散射实验事实为基础,推论原子内部的结构奥秘。

  2、根据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及运动情况分析,推论出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3、根据镁原子与氧原子的结合情况分析,推论出不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结合的原因。

  4、通过学习和反思活动,进一步认识到实验验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价值,通过对原子结构奥秘探究,认识到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智慧,体会到科学真理的来之不易,感受到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四、 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的确定明确了 “为什么”教和学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着重解决“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和条件。

  从一定意义上说,要搞好学科教学要完成两个转化:一是将各种教学资源(主要是课标和教材内容)整合、转化为合理的学科知识逻辑,即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二是将学科知识逻辑转化为学生的认识逻辑,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为此着重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内容主线的构建

  教学内容主线的构建主要解决“教什么”、“先教什么”、“后教什么”等问题,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

  教学内容主线构建的三种策略

  策略1:按照学科知识逻辑构建教学内容主线

  化学教科书中的不少内容是按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内容体系的,如身边的化学物质“氧气”的学习,是按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这一线索组织起来的,它遵循的是化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在化学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也常常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主要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初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概念等教学内容的组织。

  但,作为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要活用教材。

  例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需要用到能与氧气反应的物质,也是就发挥氧气的化学性质,那么我在平日教学中,先带领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当学生认识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在选择与氧气反应的物质的过程中就有了能力,明确了原因。

  例如:在第三章学完《实验室制取氧气》后,学生初步建立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为了巩固也为了应用展示。我接着引领学生学习第五章的《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谓一气呵成,一节课高效率地完成本节的内容,既是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巩固,也是对二氧化碳的制取的认识。通过学习,学生们不仅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针对异同,此过程中涉及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自然就掌握了。

  策略2:以学生体验探究活动构建教学内容主线

  学生感受和体验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为主要线索,也是组织化学教学内容的一种形式。

  例如在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可按照“提出问题(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做出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否反应)—得出结论(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什么反应)—拓展应用(酸和碱反应在实际中有什么应用)的这一线索组织教学内容,这有利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新的现象事实, 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体验了探究过程。

  策略3 以社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或社会生产实际的问题等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和现象入手学习化学知识,并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使学生切身体会化学学习的重要价值。

  例如:二氧化碳的性质,以生活中的可乐雪碧为导入。

  燃烧和灭火,以学生的经验为导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探究。

  2. 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创设是实施化学教学的有效策略。化学知识往往比较抽象,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如实验、生活现象、图片、史实、谜语、故事等进行教学。

  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策略1:结合学生已有认识创设化学教学情境

  例如:学习空气之前,让学生谈谈对空气的认识,可以请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或生活现象说明空气的存在。

  策略2:联系实际问题创设化学概念教学情境

  例如:通过介绍或视频资料说明火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与生火、旺火、灭火有关的生活做法。

  策略3:利用实验创设化学概念教学情境

  需要指出的是,化学教学要尽可能借助实验提供生动直观的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本质。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化学实验可用于某一教学过程的不同教学阶段,以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不同作用。如:利用实验创设情景,制造认知冲突,引发新的思考;利用实验呈现宏观现象,增进学生对微观本质的理解;利用实验揭示事物本质,澄清学生的模糊或错误认识等。

  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在学生实验中,不仅实验现象明显,而且设计方案的全面性,都得到充分的验证。

  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这个实验,对于实验结论的分析,误差的分析让学生有了一个理性的分析依据。

  3.教学问题的设计

  合理有效的问题可以增强教学的启发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教学问题的设计实施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教学活动设计需要进一步注意的问题

  a 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b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

  c 重视让学生经历思维过程

  d 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结构化

  e 注重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古人云:学贵有疑。老师设计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问了让学生解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的思维特点。

  【总结】

  教学设计,看重三个关键问题:

  一是为什么教(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

  二是教什么(体现教学重点)

  三是怎么教(体现教学活动)。

  这些问题是进行教学的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认识方式的转变。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方面,要注重联系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以问题和活动驱动学生积极思维和参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形成从化学的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10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新课开始就出示中国地图,并欣赏同一时间我国南北地区气候的差异,体会我国地大物博,感受祖国的神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紧接着说:“下面,我们一起用数学的眼睛再次感受祖国的神奇。你们愿意吗?”并适时出示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青岛、昆明两个城市20xx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学生是踊跃发言);再提出悬念:“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学生一下子就安静了)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我适时点拨:“对比着看较烦,有没有好方法让我们一下子就看清楚呢?”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然后我改变教学计划(原先准备直接出示画好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请学生自己分四人小组讨论该怎样修改?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真的既合理有全面。我真的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我的内心当时真的很激动)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旨在锻炼能力,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调整幻灯片的顺序及删除幻灯片的一般方法;

  2.掌握改变幻灯片背景的方法;

  3.理解母版的作用,学会通过使用“幻灯片母版”调整整个演示文稿的风格,如:向每页幻灯片中添加标识型的文字或图标。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3.锻炼学生自主开发软件功能的能力。

  三.发展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精密性;

  3.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个性。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幻灯片母版的使用;

  二.难点:

  1.给幻灯片设置脱离母版控制的背景;

  2.幻灯片母版的使用。

  教学模式:

  “自学→质疑→指导”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启发式、练习法、演示法。

  教学媒体:

  信息技术网络教室、辅助教学软件。

  课前准备:

  通过多媒体教学网,将“课前任务.chm”、“练习.ppt”、3个任务文件及“图标.jpg”传给每个学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前任务:

  (1)映射网络驱动器;

  (2)打开download文件夹中的“练习.ppt”;

  (3)在第1页幻灯片上围绕学校“体育节”设计宣传海报;

  要求:版面布局合理、美观;文字简练,有号召力

  (4)存盘

  学生活动:复习、实践,完成课前任务;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

  教师提示:通过设计“体育节”宣传海报,希望帮助同学们回忆起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来学习演示文稿的'编辑,主要内容请阅读演示文稿“练习.ppt”第二张幻灯片的内容。

  二.新课

  任务一

  (1)交换第1页与第2页幻灯片的次序;

  (2)删除第4页幻灯片。

  学生活动:思考、实践,完成任务一;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

  师生共同小结:明确至少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明确几种常用视图及其转换。

  教师质疑:展示一张学生设计制作的“体育节”宣传海报,给以肯定评价;同时提出:该页幻灯片的背景与内容不协调。

  任务二

  (1)为“体育节”宣传海报这页幻灯片,设计与内容更相配,且与其他页不同的背景;

  (2)存盘。

  学生活动:思考、实践,完成任务二;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发现典型问题;

  师生共同小结: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为“忽略母版的背景图形”。

  教师提示:给幻灯片设置背景时,第一次提到了“母版”,其实它早就在帮我们了。下面我们来体会一下。

  任务三

  将download文件夹中的“图标.jpg”,添加到“幻灯片母版”上;然后,观察各页幻灯片的变化情况。

  学生活动:思考、实践,完成任务三;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

  教师质疑:通过实践,我们看到“幻灯片母版”的变化会影响到各页幻灯片;请讨论,利用“母版”的这个作用,我们可以做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实践;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发现答案和典型作品。

  师生共同小结:利用母版可以调整整个演示文稿的风格,如:

  (1)可以改变“幻灯片自动版式”中标题及文本的样式;

  (2)可以一次性向各页幻灯片中添加标志性图形和文字;

  (3)可以设计个人风格的模板。

  三.总结:本节要点(幻灯片)四.作业:

  试着向演示文稿中添加其他类型的对象,如表格、电影、声音等,丰富你的演示文稿。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三、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2.联想想像法。3.讨论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二、解题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三、畅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全诗,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1)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3)摘录出诗中4、6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

  (4)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5)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6)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4.学生集体诵读全诗,读出对自然高妙的赞叹。

  四、探究研讨

  1.指名学生诵读第1节,思考:诗歌以四个问句开篇却并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么?请结合你所搜集到的生物学知识,谈谈有关生物进化的话题。

  明确:依次指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被子植物。

  2.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特点。

  提示: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

  3.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诗句会引发你作何感想,请就你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讲讲有关恐龙和猛犸的情况。

  4.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阅读全诗请选择一种化石,合理想像,写一段故事,体裁不限。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13

  杨紫霞

  教学目标:

  1、 学会z、c、s3个声母,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 学会zi、ci、si3个整体认读音节。

  3、 学会z、c、s与单韵母的拼音。

  4、 会在四线格里抄写声母z、c、s。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声母z、c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认读字母卡片。

  二、 教学声母z和整体认读音节zi。

  1、看图说话引出z。

  图上画着一个小朋友在写字。声母z的读音与“字”的读音相似,注意不读第4声,而读第一声,读得轻而短。

  2、教学z的发音,认清字形。

  (1)发音要领:舌尖贴近上门牙背后,堵着气,然后把舌尖稍稍离开,让气挤出来。

  (2)记忆字形。z的'字形像个2,可编顺口溜:“像个2字z、z、z。”

  3、指导书写。

  4、教学整体认读音节zi。

  (1)z、zi对比读。

  告诉学生:zi是整体认读音节,不是z和i相拼。声母z要读得轻短些,整体认读音节zi要读得响亮些、长些。

  (2)练习zi的四声。

  带调读,如zi(子)、zǐ(紫)、zì(字)。

  三、 教学声母c和整体认读音节ci。

  1、看图说话引出c。

  图上画着一只小刺猬。“刺”的声母就是c。

  2、教学c的发音,认清字形。

  (1)发音要领:c发音时与z相同,不同的时要相外送气。

  (2)记忆字形。可编顺口溜:“小刺猬c、c、c。”“左半圆圈c、c、c。”

  3、指导书写。

  4、教学整体认读音节ci。

  (1)c、ci对比读。

  声母c读得轻而短,整体认读音节ci读得响而长些。

  (2)练习ci的四声。

  可以组词带调读,如cí(瓷碗)、cǐ(从此)、cì(刺刀)。

  四、巩固复习。

  1、听音练习。教师发音,让学生找出字母卡片。

  2、发音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声母s和整体认读音节si,拼读练习。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认读字母卡片z、c、zi、ci。

  二、教学声母s和整体认读音节si

  1、看图说话引出s。

  图上画着一条蚕在吐丝。蚕吐出的丝样子很像声母s。

  s的读音与吐丝的“丝”读音相似。

  2、教学s的发音,认清字形。

  (1)发音要领舌尖靠近上门牙背后,摩擦出气。

  (2)记忆字形。可编顺口溜:“蚕儿吐丝s、s、s。”“半个8字s、s、s。”

  3、指导书写。

  4、教学整体认读音节si。

  (1)s、si对比读。

  声母s读得轻而短,整体认读音节si读得响而长些。

  (2)练习si的四声。

  可以组词带调读,如sī(撕破)、sǐ(死了)、sì(一二三四)。

  三、看图学习z、c、s的拼音。

  1、课后第一题,进行扇形式拼音训练。还可把韵母ɑ、e、u换成带调的卡片让学生练习拼读。

  2、课后第二题,从看图说话引出音节。

  第一幅:一个小女孩在扎辫子,zā(扎)。

  第二幅:一个小男孩在擦黑板,cā(擦)。

  第三幅:一个小女孩在洒水,sǎ(洒)。

  他们都很爱劳动,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四、 巩固练习。

  1、做“找朋友”的游戏。

  2、指导课堂作业。

  资料提供者: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14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大家找到青岛了吗?瞧,那是个很漂亮的城市(课件出示青岛城市漂亮风景),同学们去过青岛吗?你们想知道那儿的降水情况吗?请看屏幕。

  二、学习新知。

  1、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课件出示青岛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了解信息。

  提问:这是一幅——(折线统计图),根据这张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作用?(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课件出示昆明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谈话导入,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两张分开的折线统计图,师提问:看了这两张折线统计图,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xx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像这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分着进行比较,你们觉得方便吗?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把两幅统计图合并在一起。)

  师:对,如果要把这两张折线统计图中的内容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把这两张折线统计图合并在一起,比较方便。

  课件出示青岛市、昆明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师指出这是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找出和单式折线统计图不同的地方。有两条折线;右上角必须要有表示两个城市的图例。

  (2)比较两个城市每月的降水量。

  找:在图中找出降水量相差最多和相差最少的月份。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

  指出:如果出现两个组点的距离差不多,还需要算一算。(同桌一起算)验证找出“降水量相差最多的月份”和“降水量相差最少的月份”的正确性。

  (3)感悟图中的其他信息。

  全年降水量:(独立计算,班级交流)青岛市全年降水量811毫米,昆明市全年降水量833毫米。(悟:相差不大。)

  月平均降水量:(学生说算式,教师计算器计算)青岛市月平均降水量约67、6毫米,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约69、4毫米。(悟:相差不大。)

  变化情况不同:(学生交流变化情况,教师概括总结)青岛市的降水量是一个从少到多或从多到少的过程;昆明市降水量偏多或偏少。

  (4)你觉得复式折线统计图与以前所学的折线图相比,又有优点呢?

  小结: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三、自主探索,巩固深化。

  除了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可以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我们还可以用它来统计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某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变化情况等等。它在我们生活中非常有用!

  1、完成“练一练”:让我们来了解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

  (1)学生看图理解。

  (2)组织全班交流:

  ①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②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3)提问:

  ①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在6—9岁,男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9—10岁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的平均身高增长要快,10—12岁女生的平均身高就超过了男生。)

  ②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比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怎么样?

  ③教育低于平均身高的学生:不挑食,使营养均衡,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2、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一起来看看北京市20xx年4月份一周中的气温变化情况。

  (1)指明读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独立完成,边做边思考:

  第一,可以怎样确定表示每个数据的点的位置?

  第二,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画成“实线”还是“虚线”?

  (3)指名学生口答问题,并展示学生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提问: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①统计时间;②图例;③描点、标数;④连线。)

  (5)提醒学生:完成复式统计图时,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同样,要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

  (6)媒体出示折线统计图: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7)看图回答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①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②这几天的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呢?

  ③回答上面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统计图?为什么?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15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应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体积活动的兴趣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导入: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出示目标1、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应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体积活动的.兴趣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难点: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三、独立学习

  自学提示:

  1、自学课本第1

  26、127页例2,请你在127页图中画出韩国获得金牌情况的折线图。

  2、你知道什么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吗?

  3、回答127页图下四个问题。自学时间:6分钟

  四、展示讨论:3分钟

  和你的同桌探讨你的探究结果

  五、师生总结

  总结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六、练习7分钟

  内容:第128页“做一做”对改要求:

  细致批改,将你发现的问题在全班交流。

  七、堂清、对改2分钟

  组长检查对“做一做”的修改情况,进行指正。

  八、盘点收获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缺失?

  九、统计各小组得分,表扬优秀小组。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及案例】相关文章:

案例教学教案02-09

教学案例反思03-18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反思09-23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20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足球教学设计11-06

《夏》教学设计11-19

《阳光》教学设计11-20

称赞教学设计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