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高一物理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13 12:24:2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通过演示与讲解,让学生对物理学有大致的了解:了解物理学研究哪些问题;了解物理学与其他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了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所起的作用。通过让学生课后讨论、写读后感的形式,理解为什么要学习高中物理以及怎样才能学好高中物理,为今后深入学习作好思想准备与方法准备。

  二、教具

  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仪。

  三、教学过程

  自我介绍。祝贺同学们升入高中阶段学习。我很高兴能教你们的物理课,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努力,为实现你们的理想目标而同甘共苦。第一节物理课是绪论课,题目是:物理学与人类文明。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了解物理学研究哪些问题;二是了解物理学与其他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三是了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所起的作用。

  1、物理学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年代。经过三个多世纪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令人尊敬和热爱的基础科学。

  在远到宇宙深处,近至咫尺之间,大到广表苍穹,小到微观粒子的浩瀚而又精细的时空中,物理学研究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以及它们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物理学还研究物质的内部结构,在不同层次上认识物质的各种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它们运动和转化的规律。因此,说物理学是关于“万物之理”的学问并不为过。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由于自然界并不自动地展现其背后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所以物理学又是极富洞察力和想像力的科学。在物理学研究中形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精密测试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其他学科,进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荣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2、物理学与其他科学

  物理学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引发了一次又一次产业革命。现代物理学更是成为高新科技的基础。

  通过大屏幕,投影教材上的图片(图0-1到图0-8)、或播放有关视频、课件(《神奇的太空使者》)。

  通过这些精彩的图片、视频或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物理学与社会进步

  物理学的发展孕育了技术的革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荣,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进步。

  通过大屏幕,投影教材上的图片(图0-9到图0-11)、或播放有关视频、课件。

  通过这些精彩的图片、视频或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

  4、物理学与思维观念

  物理学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也改变和扩展着人类的思维方式。物理学的每一个重大进展,都是人类思维观念进步的伟大阶梯。

  通过大屏幕,投影教材上的图片(图0-12到图0-14)、或播放有关视频、课件。

  通过这些精彩的图片、视频或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巨大影响。

  5、物理学的未来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到第8页内容,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发展永远不会止步,当前还有许多困扰物理学的难题。让学生体会到,作为年轻的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为国争光的历史重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了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四、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课本,写出自己的感想,说明为什么要学习高中物理?怎样学好高中物理?

  参考要点

  1、什么要学习高中物理?

  ①使人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成了生活与生产的基本要素。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全面普及,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人要想适应现代社会,必须学习科学技术。普通劳动者对物理知识的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高中物理知识的范围。

  物理的学习还使人们能以合格公民的身份对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重大政治、经济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自己的作用。

  物理学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人们的家庭生活,使衣食住行的方式不断趋于现代化。家用电器的品种越来越多,城市家庭电视与电话已经普及,电脑开始进入家庭,有的还上了网。

  ②使人能够进一步学习

  大多数专业的学习都要以一定的物理知识作为基础,这是因为物理学的研究内容最为广泛,应用范围最为普遍。物理学习是人们从事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准备。一个人的物理学习水平决定了他在什么层次上开始某门科学技术的学习,也会显著影响到他今后学习的水平。正因为如此,各大学理工科招生时,都把考生的物理成绩高低作为录取与否的重要依据。

  ③使人的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通过物理学习,人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都会有显著的提高。

  物理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观念、理论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学习物理将大大增加人们头脑中的知识总量,促进大脑提高认识世界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就提高了人的文化素质。

  物理学是一门十分吸引人而又比较难学的学科,它既使学习者感到极大的`乐趣,又需要学习者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习物理能使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增强人的活动效率和自身的调控,这样就提高了人的心理素质。

  物理学中充满着活的唯物辩证法。学习物理就必须接受它内含的思想与观念,使我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学习物理可以培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热爱大自然的积极情感,这样就提高了人的思想素质。

  总之,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物理是完全必要的,我们要认真学好高中物理课程。

  2、怎样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①认真阅读,学会自学

  学好物理,要认真阅读物理课本。物理知识全在课本中。重要的概念和规律都用黑体字标出,其中每个词语都经过科学家的反复推敲,必须逐字逐句加以理解。阅读课本时,要抓住关键词语,弄清语句间的逻辑顺序和因果关系,领会文章段落所表达的物理内容,掌握课本叙述物理问题的表达方法。学习物理不能满足于阅读课本,还要自学大量的课外读物与科普期刊。

  自学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科学家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们大部分知识是经过自学获得的。自学能力表现在自己会认真阅读、会独立思考、会查找资料,自己能解决一些疑难问题。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能获得知识、能理解与运用知识的基本保证。同学们上高中要增强自学意识,学会自学,对学好高中各门学科都非常有利。

  ②认真听讲,独立思考

  学好物理,上课要认真听讲。老师经过大学本科四年的培养,又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的磨炼,注意学习老师提出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多快好省掌握知识的捷径。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得好不好,主要在老师;学得好不好,主要在自己。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这个“修行”的功夫要下在“独立思考”上。独立思考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有一位乘火车去旅游的中学生,当他注视窗外的远景和近景时,发现看到的远处村庄好像是向前运动,而近处的树木则好像是向后运动。他想,按照相对运动的观点,无论是远处的村庄还是近处的树木都应向后运动,为什么观察到的现象与学过的物理知识不符呢?经过他反复的独立思考,他终于自己找到了答案。

  ③做好实验,做好练习

  学习物理,要认真做实验、认真做练习。实验(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出发点;练习(测验和作业)是学习物理的落脚点。两者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前者是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第一个飞跃;后者是从抽象思维到实践的第二个飞跃。学好物理,两个飞跃缺一不可。通过实验课,获得感性认识,提高实验技能;通过习题课,提高解题能力,掌握思维方法。这对学好物理有重要意义。这两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今后的实验课与习题课上还要专门分别详细地讲。

  教学体会:

  1、万事开头难,绪论课难上。但是上好了,作用很大。能使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课,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多下功夫备好绪论课是值得的。绪论课的教学内容不必拘泥于课本的具体叙述,可以根据教师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组织教学。选材既要能说明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进步的影响,具体生动、联系实际,又要能体现编者的意图和课本的精神。

  2、绪论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作好学好高中物理的思想准备和方法准备。所谓思想准备,就是使学生产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愿望,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所谓方法准备,就是使学生懂得学好高中物理的基本方法,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在程度和要求上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刚开始学习,往往感到困难,不能适应。因此绪论课要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但是,怎样学好物理的问题,绪论课只是开个头,随着学习的深入,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

  (3)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灵活运用动能定理。

  (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理论探究的兴趣。

  (2)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会选择用最优的方法处理问。

  (3)培养学生领会自然规律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处于《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2》第七章第七节,它贯穿于这一章,是这一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新课标在讲授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一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入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讲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考虑到初中已经讲过动能的概念,这样讲述,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老师讲的轻松,学生学的明白。

  三、教学重点

  1、动能概念的理解。

  2、动能定的推导。

  3、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四、教学难点

  1、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考虑到所讲授的学生已达到高二,在高一一年的学习锻炼中已基本掌握了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也有较好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断能力。讲授这节课应该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分别学过做功和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常用于解决运动学的问题,学习好动能定理非常重要,并为后一节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科学探究方法,在这里采用这种方法,是学生进一步掌握,也更加容易理解。

  以讲授法为主多媒体手段等为辅,配合学生的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法和学法。

  一、引入新课

  以一道例题引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例:一水平放置的圆盘可绕竖直转轴转动,质量为m的物块放在圆盘上

  离转轴的距离为R,物块随转盘由静止开始转动,当转速增加到一定值时,

  物块即将在转台上运动。已知物块与转盘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u,求在这一

  过程中摩擦力对物块所做的功?

  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道题目是典型的功能关系转换,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这道题以他们现有的知识难以解决。这样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提问

  1、什么叫动能。

  2、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动能,提出这两个问题便于学生回忆,有助于新课的讲解。

  三、新科讲解

  主要以板书配合多媒体讲授,概念以多媒体形式展示,动能定理的推导以板书形式为主。这样设计主要是便于学生门理解记忆,因为物理公式以及定理定律都不能死记硬背,应该理解记忆。要不然就会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是为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讲解开课时引入的例题

  解:分析:运动整个过程中重力、支持力、

  向心力都不做功,做功的只有摩檫力,而且摩檫力

  是变力,因此设想用动能定理。

  小物块的初动能为: ①

  小物块的末动能为: ②

  此题转换为求小物块的末速度v,小物块做圆周运动时的向心力由摩檫力提供,并且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檫力。于是有:③

  所以:

  有动能定理可得:④此题得解

  解开学生的疑惑!

  五、动能定理的应用

  主要讲解课本上的例题和练习题。

  六、课堂练习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课后习题,有不明白的`进行讲解。

  七、课堂总结

  口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本节课中,重点在讲授中已经突出,需学生理解记忆。难点主要在例题中突破,在讲授过程中强调功能转换。)

  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动能定理:外力所做的功等于动能的改变量。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演绎推导动能定理,体现了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

  3、动能定理中所说的外力可以是任意的力,功是指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的合力的功。要使学生分清过程量与状态量之间的关系。

  4、优越性:动能定理只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初末状态;而不考虑运动过程中的细节,选择适当的运动过程更是能简化求解过程。因此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比较方便。尤其是物体在变力做功的情况下。

  八、布置作业

  教材“问题与练习”第1、2、3题.

  一、动能

  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动能的初步知识,那么什么是物体的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

  提问:动能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它是标量还是矢量?

  (2)、大小:

  (3)、说明:

  ①动能是标量,且总为正值,由物体的速率和质量决定,与运动方向无关;

  提问:动能的单位?

  ②动能的单位:焦(J)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

  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

  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速度概念;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式,并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2、知道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变速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知道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3、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它体现了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体现了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的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重要研究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是运动学的重要概念,平均速度的提出,体现了用匀速直线运动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等效研究方法,即用变速直线的平均速度,就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为匀速直线运动处理。当然它只能是粗略地反映了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应该强调,一个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间内(或不同位移上)的平均速度是不同的。因此,提到平均速度时,要明确是指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以上以百米运动员在10s内跑完全程为例,均可作有力地说明。

  讲平均速度的目的`之一在于引出瞬时速度的概念。例如提出百米运动员跑到60m位置时的速度能加速到多大?为此可测运动员前后10m内这20m的平均速度;前后1m内这2m的平均速度;……即时间间隔(或位移间隔)取得越短的平均速度,就越接近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也可说成运动的物体从该时刻或该位置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介绍"阿特伍德机"用此方法测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的方法。

  教材上通过行驶中的汽车的速度计,既表明瞬时速度可测,又说明汽车的速度在不断变化,而速度计则反映出这一变化的精确过程。

  指明通常说的速度指的是瞬时速度,也可指出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三、教具

  汽车速度计。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讨论了匀速直线运动。真正能做到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都相等的匀速运动是很少见的。通常做直线运动的物体,一般要经历从静止到运动,又由运动到静止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不断变化的。例如,飞机起飞的时候,在跑道上越来越快;火车进站的时候,运动越来越慢。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我们称之为变速直线运动。

  (二)新课教学

  1、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也就是说,做变速直经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所以它没有恒定的速度。怎样来描述它运动的快慢呢?

  例如,百米运动员,10s内跑完100m,可以说他平均1s内跑10m。这里就给出平均快慢的概念。

  2、平均速度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说明: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

  例如:百米运动员跑100m用10s,他的平均速度

  若这位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100m,所用时间也为10s。

  总效果相同。

  这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另外,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表明了物体运动的快慢。或许对于此百米运动员,我们很难找到他哪个1s跑了10m。

  需要强调的是,10m/s只代表此运动员在这10s内(或这100m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m的平均速度,也不代表他后50m的平均速度。

  例如,汽车在第一个10min、第2个10min和第三个10min的位移分别是10 800m、11 400m、13 800m,可分别求出它在每个10min的平均速度,以及在这30min的平均速度,见下表:

  第1个10min 第2个10min 第3个10min 这30min

  s/m 10800 11400 13800 36000

  18 19 23 20

  从表中可以看出,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时间的。

  还可以看出上述汽车是做变速直线运动,知道了车每10min的平均速度,就比只知道汽车在这半小时的平均速度,对汽车运动的快慢了解的更准确。

  又如,要知道百米运动员通过的60m位置时的速度,方法有:可测他通过前10m到后10m这20m的平均速度;

  可测他通过前1m到后1m这2m的平均速度。

  ……

  选取的位移间隔(或时间间隔)越短,就越能准确地知道运动员通过60m位置时的速度。

  若设想运动员跑到60m位置时,改做匀速运动,测出他以后匀速运动的速度,就知道了他通过的60m位置的速度。

  3。瞬时速度

  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瞬时速度才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

  实例:火车提速。

  汽车速度计——用实物或图显示。

  展示"物体运动速度"表——课本p。53。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值的瞬时速度。

  可用"阿特伍德机"说明测变速运动的瞬时速度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什么是平均速度?应注意什么?

  什么是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通常说的速度应指瞬时速度,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力的示意图

  2、力的分类

  [重点难点]

  1、力的分类

  [教学要求]

  1、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意思的图,一为逗乐,二为揭示物体名词的命名方式)

  用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在于,力的`图示除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外,还表示力的大小。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正好是力的三要素。而力的示意图中并不表示力的大小)

  2、力的分类(力有许多种分类方式,比如力可以分成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它的分类方法)

  ①按力的性质分--重力、摩擦力;弹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子力等(性质力)

  ②按力的效果分--引力、斥力;压力、支持力、浮力、动力、阻力、拉力等

  (每个分类前两个力的后面之所以用分号分开,目的是说,前面的两个力老师直接给出它们是什么力,也通过这四个力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性质力”什么是“效果力”。后面的力,告诉同学们名称,让同学们试着自己分析是性质力还是效果力。以增强同学们的分析能力。这比直接把几个力都写出来效果好多了。)

  (这里还有两个没有学过的知识,老师可以提前简单地做一下介绍。第一个是“弹力”,我告诉同学们说,“弹力”这一概念是中学物理中同学们遇到的第一个难理解的概念,它包括三层含义,先是“变形”二是“恢复原状”,三是“产生弹力”,然后叙述: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第二个是“电场力”,让同学们想象小学学到的“摩擦起电”中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初中学到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实际上物理学上把这种力叫做电场力;同理,磁体间的作用力就叫磁场力。)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性质力一般不超过这六种)

  [巩固练习](练习时间:三分钟)

  把下列的力按“性质力”和“效果力”进行分类

  弹力、重力、动力、摩擦力、磁力、阻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斥力、引力。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6

  提问:二战时一位飞行员用手抓住了一颗飞行的子弹,这说明了什么?

  ③动能具有相对性。

  二、动能定理

  1、表述: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2、公式:

  3、推导:如图所示,某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求做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

  选择学生的答案,投影学生的解答过程,归纳,总结。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①

  根据运动学公式:……②

  外力F做功:……③

  由①②③得:

  三、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1、因为动能定理是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其适用范围在牛顿第二定律适用的前提下。

  2、任何宏观的物体不论它是做直线运动还是做曲线运动,不论物体所受的力是恒力还是变力,也不论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物体还是一个系统,动能定理都适用。

  四、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并建立好模型。

  2、分析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明确各个力是否做功,是正功还是负功。

  3、明确初状态和末状态的动能(可将过程分段)。

  4、用列方程求解(必要时注意分析题目潜在的条件,补充方程进行求解)。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正确推导重物自由下落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知道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机械能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论推证和实验验证过程。

  3、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4、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从事例中感受和猜想物体的机械能转化遵循什么规律。

  2、在实验验证中如何处理纸带,数据如何处理。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分析推证法、探究与交流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视频

  回顾:动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

  提问:什么是机械能?

  情景创设(视频):瀑布、跳高

  请同学们根据提供的情景,描述它们的动能、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和转化的'?

  生:水从高处下落: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跳高:运动员向上跳高的过程中,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加;减小的动能转化为增加的重力势能。向下则反之。

  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你猜想减小的重力势能与增加的动能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猜想:

  现在就通过探究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提问:要探究一个物理问题可以从几方面来探究?

  二、理论分析

  下面以最简单的例子从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两方面来研究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问题。

  先从理论分析来研究重锤自由下落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①如图所示,忽略空气阻力,设重物的质量为m,当重锤离地面高度为h1时,重锤具有的机械能是:

  E1=EK1+EP1=

  结论:E1=EK1+EP1=

  ②当重物继续下落至离地面高度为h2处时,重锤具有的机械能是:

  E2=EK2+EP2=

  结论:E2=EK2+EP2=

  ③试着比较重锤从h1高处下落到h2高处时动能的增加量Ek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Ep相等吗?(现在就从理论上去推导这两个位置的机械能是否相等)

  设问:如果相等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习过的动能定理或运动学知识分析推导得出△Ek =△Ep

  既:

  结论:由于动能的增加量△Ek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Ep相等,因此E1=E2

  上面是从分析重锤自由下落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具有普遍意义吗?

  提问:物体在做斜抛运动时这个结论也正确吗?

  分析图中斜抛物体的频闪照片,你也能得出“斜抛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但在任一位置的机械能都相同”的结论吗?(留给学生课后探究)

  总结:研究证明,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不论物体是做直线运动还是做曲线运动,这个结论都是正确的。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而且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即:E=EK+EP=恒量 三、实验验证

  提问: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呢?

  在现有器材的条件下,这节课推荐大家用自由下落的重物和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仪器和器材】

  电磁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方座支架,直尺,重锤,纸带,复写纸,导线。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引导学生:

  ⑴如何选择纸带

  提问:某个位置的机械能能不能测量?怎样测量?

  ⑵如何测量记数点的速度?即:V1,V2的速度。

  ⑶如何测量重物的重力势能的减少量mg△h和动能的增加量 ?并用这两个量来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

  由于数据比较多我给大家提供了一组参考的数据表格,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加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数据表格。

  数据处理参考表格(并借助计算机数表软件处理实验数据)

  学生分组实验:

  ⑴老师及时观察学生的实验并与学生互动。

  ⑵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⑶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这节课我们借助计算机数表辅助数据处理。这样使我们处理数据更加的简单,方便。 四、交流讨论(作业)

  一个学生骑自行车沿着斜坡自然下滑时,机械能是否守恒。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1、形变:物体发生形变是力作用的结果,形变方式有形状和体积的改变,任何物体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必发生形变,只不过有些形变程度很小,只有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才能明显显示出来,在力的作用下不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形变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弹性形变,一种是非弹性形变。

  2、弹力:弹力是接触力,物体间产生弹力,两物体必须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两接触物体是否发生弹性形变,可用假设法来判断,若假设接触的物体间有弹性形变,则有弹力作用,若物体所处的状态与事实不相符,则假设不成立,无弹力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力的方向;

  ③.知道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

  ①.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是学生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胡克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 黑板、粉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1:力的定义是什么?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问题3:能够举出一些外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例子?

  ——压缩弹簧、挤压海绵、用手弯曲直尺、小鸟压弯枝头、拉动橡皮筋等。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问题4:以上例子中各物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都发生了改变。

  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变都非常明显,用肉眼可以看的很清楚,但有些形变非常微小,无法看清。例如书本放在桌面上,桌面发生的形变;人站在地面上,地面发生的形变。这些形变我们需要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来判断。任何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有大有小。

  演示:①.用力挤压海绵,海绵发生形变,松手后恢复原状;

  ②.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断裂,无法恢复原状。

  总结:物体发生形变,在撤去外力后,有些能恢复原状,如例子中的海绵,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而有些物体由于形变过大,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从而不能恢复到原状,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任何物体的形变如果超过了弹性限度,将不能恢复到原状。

  演示:①.被弯曲的直尺上放一粉笔头,放手后粉笔头被弹起;

  ②.被拉伸的橡皮筋上放一小纸团,放手后小纸团被弹飞。

  问题5:为什么粉笔头、小纸团会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会对和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就被弹起。我们把这个力叫做弹力。

  问题6:如果粉笔头、小纸团与形变的物体不接触,会受到弹力吗?

  引导学生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弹力。

  总结:弹力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二)几种弹力

  学习了弹力的定义,我们通过几种常见的弹力进一步来研究弹力的问题。 问题1:课本放在桌面上,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课本和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什么呢?

  ——课本多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

  问题2:它们是弹力吗?为什么?

  ——它们是弹力,因为它们符合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并且发生形变。

  教师精讲: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由于重力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书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要恢复原状,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学生活动:静止的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有压力,木板对书有支持力,知道学生画出力的示意图,分析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

  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恢复原状时对绳产生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重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恢复原状时对重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是悬绳对重物的拉力。

  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弹力有无的判断可以采用假设法。

  产生弹力必须要接触,但接触的物体之间不一定有弹力。引导学生分析如图4中静止的小球与墙壁之间是否有弹力。

  结论:墙壁与小球之间没有弹力。可以采用假设法,假设墙壁与小球之间存在弹力F,则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会静止,会向右运动,这与题目中小球静止相矛盾,所以墙壁对小球没有弹力。

  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有哦弹力的基本方法,说明两物体接触但没有发生形变。

  (三)胡克定律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

  演示:①.直尺弯曲不同的程度弹射粉笔头,弯曲程度越大,弹射越远。 ②.橡皮筋拉伸不同的程度弹射小纸团,拉伸程度越大,弹射越远。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随之消失。这是对弹力大小的定性描述。

  想要定量描述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一般来说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是比较简单的。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满足关系式:

  F=kx

  即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这个式子是由英国科学家胡克首先发现的,因此叫做胡克定律。式中,F表示弹力,x表示弹簧的型变量(既可以是伸长量,也可以使缩短量),k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其单位是牛/米,符号是N/m。生活中常说有的弹簧“硬”,有的弹簧“软”,指的就是弹簧的劲度系数不同,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弹簧的粗细、材料、长度、直径、绕法等有关,它反映了弹簧的特性。每根弹簧都有其特定的劲度系数。

  【布置作业】 课本56页问题与练习2、3、4题。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一物理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01-22

物理压强教学设计01-22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7-23

高一物理教学总结01-27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09-27

高一物理教学总结02-10

大学物理教学设计12-06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03-21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02-05